大成拳之筋骨锻炼

大成拳之筋骨锻炼

当年我练外家的时候,是从外形入手,师傅讲单操,比如散打,拳击,一开始是反复的出拳训练,配合柔韧,步法,技术战术等等,动作练习的多了肌肉自然能够松紧,也就是发力,这是散打的发力.练习外家的人肌肉丰满而有弹性,收缩能力强.

而内家的入手是站桩,为什么要站桩?不是气功,也不是什么虚的东西,站桩的目地是把肌肉完全的放松,只要有一个地方还在用力就是错误的.有些情况下初学者没有办法放松肌肉,那么很简单,站到一定的时间,肌肉完全疲劳了,那么自然就放松了.为什么要松?因为你是站着的,肌肉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又要维持桩架不倒,那么不可避免的,必须有东西来知撑你的桩架,到这个时候,你的筋骨就开始作用了,而一般人是没办法感觉到自己的筋的,而在站桩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时间后,比如一个月,普通人就可以感觉到身体被撑了起来,但是这时你的身体是非常放松的,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筋的"带偿作用."内家训练的其实是这个,也就是筋骨力,筋粗才力大,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筋膜腾起,全身筋健连通,全身有膨胀的感觉而以前暴露的血管则被筋膜的腾起给隐藏掉了.

你看有的高手能用手指捏开核桃,手指上才多大点肌肉?其实是筋在用力,筋骨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而且用力非常的隐蔽,不会在形体上暴露出来.不过这需要非常刻苦的训练,真正的站桩时,全身筋骨在拉伸的时候都要痛上一遍,有时候是撕裂一般的疼痛,这个过程在内家里面叫做换劲,只有换了劲才能达到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的境界.

拉筋再下来,全身的关节会被拉开,比如肩,胯,和脊椎,这些关节会被拉开,而关节一打开,力量就出来了,这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道理,我就不多说了.不过你可以去看以前的一些记载,一些太极高手的手指关节都可以自动控制着拉开,那是因为他练到手指上了,而普通人的关节都是锁死的,比如髋骨的关节,一般人已经钙化,非常难开,但一开起来力量爆涨.

外形不动,里面大动,这一切都是在简单的傻站桩下慢慢转变的,最后要达到的就是书上说的遍体筋撑弹簧似.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说中都说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头能把人打飞的原因,他瘦弱的是肌肉,而强壮的是筋骨.

内家拳的原理,无非筋骨而已.当然我们国家也存在很多中间体系的门派,比如通背,比如八极,是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来达到目地,这都是很有特色的.不过从体系上来看,纯内家和纯外家的训练理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根本目地的不同,导致了过程和结果的不同.

不过内家拳也有缺点,就是站桩过多有时候会导致反应变慢,还有就是单纯的把经力放在求劲上而忽视了技术,反应等等的训练,导致实战的时候虽

然发力强大却未必打的到别人.所以我一向来是赞成先学外家几年后再转学内家,这样就比较完美了,内家不是防身的拳术,而是进阶的拳术.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

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

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

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

大成拳之筋骨锻炼

当年我练外家的时候,是从外形入手,师傅讲单操,比如散打,拳击,一开始是反复的出拳训练,配合柔韧,步法,技术战术等等,动作练习的多了肌肉自然能够松紧,也就是发力,这是散打的发力.练习外家的人肌肉丰满而有弹性,收缩能力强.

而内家的入手是站桩,为什么要站桩?不是气功,也不是什么虚的东西,站桩的目地是把肌肉完全的放松,只要有一个地方还在用力就是错误的.有些情况下初学者没有办法放松肌肉,那么很简单,站到一定的时间,肌肉完全疲劳了,那么自然就放松了.为什么要松?因为你是站着的,肌肉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又要维持桩架不倒,那么不可避免的,必须有东西来知撑你的桩架,到这个时候,你的筋骨就开始作用了,而一般人是没办法感觉到自己的筋的,而在站桩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时间后,比如一个月,普通人就可以感觉到身体被撑了起来,但是这时你的身体是非常放松的,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筋的"带偿作用."内家训练的其实是这个,也就是筋骨力,筋粗才力大,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筋膜腾起,全身筋健连通,全身有膨胀的感觉而以前暴露的血管则被筋膜的腾起给隐藏掉了.

你看有的高手能用手指捏开核桃,手指上才多大点肌肉?其实是筋在用力,筋骨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而且用力非常的隐蔽,不会在形体上暴露出来.不过这需要非常刻苦的训练,真正的站桩时,全身筋骨在拉伸的时候都要痛上一遍,有时候是撕裂一般的疼痛,这个过程在内家里面叫做换劲,只有换了劲才能达到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的境界.

拉筋再下来,全身的关节会被拉开,比如肩,胯,和脊椎,这些关节会被拉开,而关节一打开,力量就出来了,这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道理,我就不多说了.不过你可以去看以前的一些记载,一些太极高手的手指关节都可以自动控制着拉开,那是因为他练到手指上了,而普通人的关节都是锁死的,比如髋骨的关节,一般人已经钙化,非常难开,但一开起来力量爆涨.

外形不动,里面大动,这一切都是在简单的傻站桩下慢慢转变的,最后要达到的就是书上说的遍体筋撑弹簧似.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说中都说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头能把人打飞的原因,他瘦弱的是肌肉,而强壮的是筋骨.

内家拳的原理,无非筋骨而已.当然我们国家也存在很多中间体系的门派,比如通背,比如八极,是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来达到目地,这都是很有特色的.不过从体系上来看,纯内家和纯外家的训练理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根本目地的不同,导致了过程和结果的不同.

不过内家拳也有缺点,就是站桩过多有时候会导致反应变慢,还有就是单纯的把经力放在求劲上而忽视了技术,反应等等的训练,导致实战的时候虽

然发力强大却未必打的到别人.所以我一向来是赞成先学外家几年后再转学内家,这样就比较完美了,内家不是防身的拳术,而是进阶的拳术.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少。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炼的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习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习惯,用力时肌肉容易

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笔者在教学时也时常让

学员触摸和观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后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学员对筋骨的认识。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追随王红宇先生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先生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

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习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


相关内容

  • 大成拳浑圆桩功
  • 大成拳浑圆桩功 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机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 ...

  • 意拳(大成拳)浑圆桩
  • 意拳(大成拳)浑圆桩.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分手后,坐在家里都觉得失重,因为没有了方向.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 ...

  • 2014桡骨远端骨折
  • 2014年度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小结 (优势病种)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137例桡骨远端骨折进行保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37例,男56例,女81例.年龄24岁-79岁,平均55.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为2 ...

  • 解密三体式桩
  • 解 密 三 体 式 桩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三大内家拳"之一,由清朝期间河北深县李洛能先生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形意拳相比别的门派,其风格古朴,传承清晰,思想相对开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形意拳的前身为"心意拳",心意拳原本是以传统武术精华技术内劲为基础的一门 ...

  • 针灸临证常用治疗痹症一针疗法选穴对比分析
  • 痹症,是针灸科常见病症.何为痹症?<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而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 ...

  • 中国古代文学史李白杜甫笔记 精华
  •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 善于创造理想的艺术形象和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2 善于采用历史神话题材 1) 直接歌咏历史人物, 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以寄托理想; 2) 把历史, 神话题材和现实题材结合起来, 加强抒情气氛; 3) 把个人活动和历史, 神话题材结合起来, 让自己和历史人物, 神仙一起活动 3 具 ...

  • 风湿病的中医外治法
  • 中医外治方法是历史上治疗风湿病最早的有效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外治方法的发展.临证时应依患者不同的病情.体质.地域.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合理选用. 一.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经过制作的药物直接敷贴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敷贴所用物品是按 ...

  • 体育的运动和健身功能
  • 体育的运动和健身功能 运动和健身功能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在这一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才有其他的功能.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固而强意志.筋骨在,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在,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毛泽东同志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是十分深刻 ...

  • 太极拳内功真传
  • 太极拳内功真传 (一),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 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