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

中考考题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

⑵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还要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防止以偏概全。

答题方法和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把握整个文意,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

⑴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⑶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本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结尾三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1.表达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内容上的作用:给全文定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紧扣主旨,点明了春的到来。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2.结尾三段,分别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起到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解析】第1段叠用“盼望着” 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指春风,是

春天的报讯者。“脚步近了”是把春天比作人。这一段给全文定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结尾三段,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上文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开头是在盼春中来,结尾时进入春天的行列上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完美的整体。从中我们不难得出文章主旨为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抒写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例题2】

【题干】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

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本文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① ,② ;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

2.“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这句话是针对文中什么现象而发表的议论?

3.面对这位“盲童”,每个人都会怦然心动,文中的“我”受到震撼,情绪发生急剧变化,开始“颓然”,而后“愕然”,最后“黯然”。请分别指出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

“颓然”的原因: ;

“愕然”的原因: ;

“黯然”的原因: 。

4.文章结尾时写“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本文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第一件是盲童询问红颜色的定义,第二件是盲童用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用心去领悟和感知这个世界,一切就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声2、在正常人眼里,红色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颜色,而“盲童”却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美好的;正常人常常听到的是嘈杂之音,而“盲童”能从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3、颓然——同情盲童的不幸;

愕然——对于盲童超凡的听力和细腻的心灵世界感到震惊;

黯然——正常人比不上残疾人会用心去感悟生活,对自己感触不到生活美好的自责。

4、点明“盲童”的心灵里有着一盏生命之灯或点题;赞美身体残障、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或深化主题;反衬正常人缺乏生活激情的不良心态或引出“我”的反思。

【解析】本文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事意在说理抒情,弄清了文中的“理”和“情”,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意。第1题,考查概括事件内容和把握寓意的能力。两件事的内容较易概括,说明的道理须结合下文的相关议论来理解。第2题,文中的这句议论显然是针对文中盲童对事物的感受与正常人不一样而发的。第3题,三个词语表达“我”不同的情绪,须

放到文中,从上下文语境中找原因。第4题,文末“瞎婆点灯”的故事,是盲童故事的进一步延伸,自然与深化主题有关。

【例3】

【题干】

黄土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这篇文章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

B.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舍不得花钱,同时也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

C.父亲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既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D.文章开头说“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结尾说“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E.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F.作者笔下的父亲同朱德笔下的母亲一样,虽然极其平凡,但都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答案】

1.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③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3.答案要点: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4.B、C

【解析】第4题是对文章整体、局部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它建立在前面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把握上。第1题似乎抽象,但结合课文内容解答不算难。文中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三次黄土,三处寓意很明显,一处是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一处是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像黄土一样。另一处是结尾:我们撒下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此题的解答方法是:在理解全文基础上抓局部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第2题应按课文叙述顺序,从作者所叙事情中总结父亲的形象特点。第3题需要自己从文章中概括,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父亲的生存环境也代表了中国农村的状况。第4题是对文章整体、局部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把握,B项中说“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与原文不符,因为第二段内容并未这样说,C项说“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不合文章主题,愚昧无知是贬义词,表现的是作者的批判立场,与原文中心不符,所以答案是B、C两项。

四、课堂运用

【基础】

鸟瞰地平线

赵丽宏

前几天,乘夜班飞机回上海,在浦东机场着陆。飞机抵达前,从机窗俯瞰,只见地面灯海璀璨,令人目眩。我发现,飞机竟然从市区上空飞过,黄浦江两岸,密集的楼房和蛛网般的街道犹如水晶砌成。这是我第一次从空中鸟瞰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区,那些熟悉的地方,竟然那么神秘,那么陌生。

“世博会!世博会!”前后座位上的乘客忽然发出一阵惊呼。

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被灯火勾勒出来的世博会园区,神奇如梦幻世界。我看见了中国馆,就像一顶红色桂冠,是园区中的一个瞩目的制高点。也看见了世博轴,那些云一般的顶篷,喷泉一般的灯束,交汇成一条斑斓光带,贯穿园区,连接着黄浦江。来自世界各地

的展馆,星罗棋布。我想看一眼英国馆,它应该像一朵晶莹闪烁的巨大蒲公英;想看一眼西班牙馆,它是一个造型奇特的藤编大筐;也想看看沙特阿拉伯馆,那是一艘月亮船,一个空中花园„„然而不容我仔细辨认,那些斑斓光影已从机窗下一掠而过,不夜之城的大地正不断逼近。

机舱里,人们在轻声赞叹。我的思绪,却如电影蒙太奇镜头,回溯到二十四年的一个深夜。二十四年前,我住在浦东,就在如今的世博园区旁边。那时,周围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那天深夜,两岁的儿子突然发高烧,我和妻子要送儿子去医院看急诊,然而深夜没有公交车,也要不到出租车,我只能骑自行车,让妻子抱着儿子坐在后面,赶去几公里外的医院。从医院看完急诊,还是骑车回家,那辆旧自行车,承载着一家三口的重量,吱呀作声,缓行在无人的公路上。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突然咔嚓一声,自行车折断了中轴,人仰车翻,我们全家摔倒在马路中间,儿子惊惶的哭声回荡在夜空中„„当年我们摔倒的那个十字路口,如今正是世博园区的门口,就在那条华光四射的世博轴起点处!

二十四年那个昏暗惊恐的深夜,仿佛仍在眼前,而眼前早已是一个光明的世界。中国的世博会,马上要向全世界敞开胸怀,就在这片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二十四年前,住在浦东的人有谁想到过这里会成为世博会园区?当年浦东被认为是上海偏僻的“西伯利亚”,繁华的浦西和浦东之间,只有一条过江隧道,在黄浦江上造桥,也被人认为是难以实现的梦想。如今,宽广的大道,正从天上,从地下,从水中,围绕着世博园区向四面八方辐射,连通上海,连通中国,连通全世界。昔日的寂寥闭塞和今天的繁盛通达,反差是如此强烈。世博会,改变着这片土地,改变着这个城市,也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抚今追昔,有一种神奇的感觉,时空在交错,思绪在回旋,想象之翼在天地间翩然翻飞。

一百年前,一个生活在浦东的上海作家曾经写过一部幻想小说,书名为《新中国》。他在小说中幻想一百年后在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他在小说中写道:人们“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而黄浦江上的大桥,更让小说的主人公惊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这位作家作这些幻想的时候,中国是一头东方睡狮,积贫积弱,被世界列强欺凌。那时的世博会上,中国的商人拖着长辫子,形单影只,陪伴他们的,只有古老的瓷器、丝绸和酒。面对西方世界先进的发明创造,中国人只能瞠目结舌。世博会,似乎永远是发达国家炫耀富强的舞台。今天,世博会终于要在中国展开大幕,一百年前那位作家的幻想,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远远超越他当年的幻想。

夜空下的世博会,是一片彩色的灯海,给人一种缤纷而神秘的印象。世博会到底是什么?这是人类文化的大联欢,是人类文明的交谊舞。世博会是面向未来的,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寻。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并非我们已知的客观现实的总结,而是一种理想。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正是上海世博会要回答的问题。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展馆中,在那些彩色的屋顶下,在那些神秘的灯光里,答案即将斑斓纷呈地展开。

飞机即将落地,远方的地平线上,灯火如云霞浮动,仿佛正在酝酿着一轮即将升腾的旭日。

1给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

(1)璀璨( ) (2)闪烁( ) (3)斑斓( ) (4)翩然( ) ....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来自世界各地的展馆,星罗棋布。 ....

(2)面对西方世界先进的发明创造,中国人只能瞠目结舌。 ....

3.文中“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一句文采飞扬,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4.作者在第四段中叙述了24年前的一件往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作者说“世博会,改变着这片土地,改变着这个城市,也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结合第六段写出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变化。

6.为什么作者说世博会是“人类文化的大联欢,是人类文明的交谊舞”?

7.本文标题是“鸟瞰地平线”,作者以这种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描写。文章结尾“飞机即将落地,远方的地平线上,灯火如云霞浮动,仿佛正在酝酿着一轮即将升腾的旭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本文上海作家幻想的一百年之后在家乡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形,如今都已成为现实。试想再过一百年,世界博览会在你的家乡举办,请展开想象的羽翼,用精彩的语言描绘你的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答案】

1.(1)cuǐ (2)shuò (3)lán (4)piān(共2分,每小题0.5分)

2.(1)在这里形容展馆多而密集。

(2)在这里形容中国人面对西方世界先进的发明创造惊呆的样子。

(共2分,每小题1分)

3.围绕“比喻、排比及其表达作用”答即可。(共4分,评析3分,评析一种修辞方法即可,语言表达1分)

示例:这句话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灯光的炫目美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4.插叙;围绕“表现出昔日浦东的荒凉落后,与今日浦东的繁盛通达形成鲜明对比”回答即可。(共2分,每问1分)

5.围绕“宽广的大道,正从天上,从地下,从水中,围绕着世博园区向四面八方辐射,连通上海,连通中国,连通整个世界。昔日的寂寥闭塞和今天的繁盛通达,反差是如此的强烈”回答即可。(4分)

6.围绕“上海世博会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展示、交流、融合”回答即可。(4分)

7.围绕“表达了作者对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自豪、赞美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期待和憧憬”回答即可。(4分)

8.想象要丰富,语言力求精彩。(共6分,内容4分,语言表达2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记叙文阅读题,其中前三题是基础积累与运用的考查。第6题是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回答时不同于第3题,要从内容的角度理解,从世博会的举办目的理解。第7题从文章结尾语题目照应的角度考查,回答时要从举办世博会的意义方面组织内容。这两题都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回答。

中考考题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

⑵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还要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防止以偏概全。

答题方法和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把握整个文意,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

⑴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⑶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本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结尾三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1.表达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内容上的作用:给全文定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紧扣主旨,点明了春的到来。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2.结尾三段,分别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起到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解析】第1段叠用“盼望着” 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指春风,是

春天的报讯者。“脚步近了”是把春天比作人。这一段给全文定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结尾三段,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上文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开头是在盼春中来,结尾时进入春天的行列上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完美的整体。从中我们不难得出文章主旨为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抒写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例题2】

【题干】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

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本文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① ,② ;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

2.“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这句话是针对文中什么现象而发表的议论?

3.面对这位“盲童”,每个人都会怦然心动,文中的“我”受到震撼,情绪发生急剧变化,开始“颓然”,而后“愕然”,最后“黯然”。请分别指出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

“颓然”的原因: ;

“愕然”的原因: ;

“黯然”的原因: 。

4.文章结尾时写“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本文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第一件是盲童询问红颜色的定义,第二件是盲童用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用心去领悟和感知这个世界,一切就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声2、在正常人眼里,红色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颜色,而“盲童”却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美好的;正常人常常听到的是嘈杂之音,而“盲童”能从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3、颓然——同情盲童的不幸;

愕然——对于盲童超凡的听力和细腻的心灵世界感到震惊;

黯然——正常人比不上残疾人会用心去感悟生活,对自己感触不到生活美好的自责。

4、点明“盲童”的心灵里有着一盏生命之灯或点题;赞美身体残障、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或深化主题;反衬正常人缺乏生活激情的不良心态或引出“我”的反思。

【解析】本文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事意在说理抒情,弄清了文中的“理”和“情”,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意。第1题,考查概括事件内容和把握寓意的能力。两件事的内容较易概括,说明的道理须结合下文的相关议论来理解。第2题,文中的这句议论显然是针对文中盲童对事物的感受与正常人不一样而发的。第3题,三个词语表达“我”不同的情绪,须

放到文中,从上下文语境中找原因。第4题,文末“瞎婆点灯”的故事,是盲童故事的进一步延伸,自然与深化主题有关。

【例3】

【题干】

黄土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这篇文章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

B.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舍不得花钱,同时也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

C.父亲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既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D.文章开头说“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结尾说“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E.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F.作者笔下的父亲同朱德笔下的母亲一样,虽然极其平凡,但都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答案】

1.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③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3.答案要点: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4.B、C

【解析】第4题是对文章整体、局部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它建立在前面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把握上。第1题似乎抽象,但结合课文内容解答不算难。文中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三次黄土,三处寓意很明显,一处是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一处是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像黄土一样。另一处是结尾:我们撒下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此题的解答方法是:在理解全文基础上抓局部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第2题应按课文叙述顺序,从作者所叙事情中总结父亲的形象特点。第3题需要自己从文章中概括,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父亲的生存环境也代表了中国农村的状况。第4题是对文章整体、局部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把握,B项中说“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与原文不符,因为第二段内容并未这样说,C项说“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不合文章主题,愚昧无知是贬义词,表现的是作者的批判立场,与原文中心不符,所以答案是B、C两项。

四、课堂运用

【基础】

鸟瞰地平线

赵丽宏

前几天,乘夜班飞机回上海,在浦东机场着陆。飞机抵达前,从机窗俯瞰,只见地面灯海璀璨,令人目眩。我发现,飞机竟然从市区上空飞过,黄浦江两岸,密集的楼房和蛛网般的街道犹如水晶砌成。这是我第一次从空中鸟瞰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区,那些熟悉的地方,竟然那么神秘,那么陌生。

“世博会!世博会!”前后座位上的乘客忽然发出一阵惊呼。

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被灯火勾勒出来的世博会园区,神奇如梦幻世界。我看见了中国馆,就像一顶红色桂冠,是园区中的一个瞩目的制高点。也看见了世博轴,那些云一般的顶篷,喷泉一般的灯束,交汇成一条斑斓光带,贯穿园区,连接着黄浦江。来自世界各地

的展馆,星罗棋布。我想看一眼英国馆,它应该像一朵晶莹闪烁的巨大蒲公英;想看一眼西班牙馆,它是一个造型奇特的藤编大筐;也想看看沙特阿拉伯馆,那是一艘月亮船,一个空中花园„„然而不容我仔细辨认,那些斑斓光影已从机窗下一掠而过,不夜之城的大地正不断逼近。

机舱里,人们在轻声赞叹。我的思绪,却如电影蒙太奇镜头,回溯到二十四年的一个深夜。二十四年前,我住在浦东,就在如今的世博园区旁边。那时,周围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那天深夜,两岁的儿子突然发高烧,我和妻子要送儿子去医院看急诊,然而深夜没有公交车,也要不到出租车,我只能骑自行车,让妻子抱着儿子坐在后面,赶去几公里外的医院。从医院看完急诊,还是骑车回家,那辆旧自行车,承载着一家三口的重量,吱呀作声,缓行在无人的公路上。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突然咔嚓一声,自行车折断了中轴,人仰车翻,我们全家摔倒在马路中间,儿子惊惶的哭声回荡在夜空中„„当年我们摔倒的那个十字路口,如今正是世博园区的门口,就在那条华光四射的世博轴起点处!

二十四年那个昏暗惊恐的深夜,仿佛仍在眼前,而眼前早已是一个光明的世界。中国的世博会,马上要向全世界敞开胸怀,就在这片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二十四年前,住在浦东的人有谁想到过这里会成为世博会园区?当年浦东被认为是上海偏僻的“西伯利亚”,繁华的浦西和浦东之间,只有一条过江隧道,在黄浦江上造桥,也被人认为是难以实现的梦想。如今,宽广的大道,正从天上,从地下,从水中,围绕着世博园区向四面八方辐射,连通上海,连通中国,连通全世界。昔日的寂寥闭塞和今天的繁盛通达,反差是如此强烈。世博会,改变着这片土地,改变着这个城市,也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抚今追昔,有一种神奇的感觉,时空在交错,思绪在回旋,想象之翼在天地间翩然翻飞。

一百年前,一个生活在浦东的上海作家曾经写过一部幻想小说,书名为《新中国》。他在小说中幻想一百年后在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他在小说中写道:人们“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而黄浦江上的大桥,更让小说的主人公惊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这位作家作这些幻想的时候,中国是一头东方睡狮,积贫积弱,被世界列强欺凌。那时的世博会上,中国的商人拖着长辫子,形单影只,陪伴他们的,只有古老的瓷器、丝绸和酒。面对西方世界先进的发明创造,中国人只能瞠目结舌。世博会,似乎永远是发达国家炫耀富强的舞台。今天,世博会终于要在中国展开大幕,一百年前那位作家的幻想,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远远超越他当年的幻想。

夜空下的世博会,是一片彩色的灯海,给人一种缤纷而神秘的印象。世博会到底是什么?这是人类文化的大联欢,是人类文明的交谊舞。世博会是面向未来的,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寻。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并非我们已知的客观现实的总结,而是一种理想。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正是上海世博会要回答的问题。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展馆中,在那些彩色的屋顶下,在那些神秘的灯光里,答案即将斑斓纷呈地展开。

飞机即将落地,远方的地平线上,灯火如云霞浮动,仿佛正在酝酿着一轮即将升腾的旭日。

1给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

(1)璀璨( ) (2)闪烁( ) (3)斑斓( ) (4)翩然( ) ....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来自世界各地的展馆,星罗棋布。 ....

(2)面对西方世界先进的发明创造,中国人只能瞠目结舌。 ....

3.文中“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一句文采飞扬,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4.作者在第四段中叙述了24年前的一件往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作者说“世博会,改变着这片土地,改变着这个城市,也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结合第六段写出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变化。

6.为什么作者说世博会是“人类文化的大联欢,是人类文明的交谊舞”?

7.本文标题是“鸟瞰地平线”,作者以这种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描写。文章结尾“飞机即将落地,远方的地平线上,灯火如云霞浮动,仿佛正在酝酿着一轮即将升腾的旭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本文上海作家幻想的一百年之后在家乡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形,如今都已成为现实。试想再过一百年,世界博览会在你的家乡举办,请展开想象的羽翼,用精彩的语言描绘你的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答案】

1.(1)cuǐ (2)shuò (3)lán (4)piān(共2分,每小题0.5分)

2.(1)在这里形容展馆多而密集。

(2)在这里形容中国人面对西方世界先进的发明创造惊呆的样子。

(共2分,每小题1分)

3.围绕“比喻、排比及其表达作用”答即可。(共4分,评析3分,评析一种修辞方法即可,语言表达1分)

示例:这句话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灯光的炫目美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4.插叙;围绕“表现出昔日浦东的荒凉落后,与今日浦东的繁盛通达形成鲜明对比”回答即可。(共2分,每问1分)

5.围绕“宽广的大道,正从天上,从地下,从水中,围绕着世博园区向四面八方辐射,连通上海,连通中国,连通整个世界。昔日的寂寥闭塞和今天的繁盛通达,反差是如此的强烈”回答即可。(4分)

6.围绕“上海世博会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展示、交流、融合”回答即可。(4分)

7.围绕“表达了作者对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自豪、赞美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期待和憧憬”回答即可。(4分)

8.想象要丰富,语言力求精彩。(共6分,内容4分,语言表达2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记叙文阅读题,其中前三题是基础积累与运用的考查。第6题是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回答时不同于第3题,要从内容的角度理解,从世博会的举办目的理解。第7题从文章结尾语题目照应的角度考查,回答时要从举办世博会的意义方面组织内容。这两题都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回答。


相关内容

  •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 ...

  • 高考英语阅读文体类型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高考英语阅读文体类型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五三高中 杨卫红 谌金洲 一.英语阅读文体类型简析 阅读是一种理解.吸收.鉴赏.评价文章的思维过错.完成这个思维过程,则需要经过认知.分析.综合.理解.记忆.感受.判断等程序.文体类别不同,决定着叙述风格的差异.掌握文体风格,识别文章叙 ...

  •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全
  •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全V1.1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 ...

  • 初中语文知识大全--记叙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 记叙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1. 先读题后读文.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 粗读全文,细读题目涉及段落.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选定文段 ...

  •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 ...

  •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 ...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大全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考纲中的练习:<齐桓公登门访士>.<韩琦大度容人>.<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

  • 阅读理解方法
  •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 ...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 ...

  • 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臵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