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作者:李佳明

单位:长春市中医院

文章编号:Y443A280

有关《伤寒论》的书籍很多,《求是》是陈亦人先生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主编的课程教材。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效果很好,深受同学好评。陈亦人(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原名陈伟勋,江苏省沭阳人。世业医,幼承家学,稍长复从同闾儒医戴笠耕先生游,于四大经典研习颇深,后悬壶济世,医名渐振。1955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提高班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组长、伤教研室主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本学科研究近五十年,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编的《伤寒论译释》经反复修订并多次再版,更臻完善,不仅汇粹了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精辟论述,而且融进了陈亦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心得和成果,是当前伤寒学界公认的划时代的研究《伤寒论》巨著;近年来开展的“伤寒论价值研究”和“疑难病辨治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强调伤寒杂病合论,拓宽了应用范围,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开辟了伤寒学研究的新天地。 与刘渡舟教授并称为南陈北刘。陈亦人教授的学术观点及见解有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推崇“六经钤百病”说,反对“经腑分证”说,认为“坏病即疑难杂病”。

陈老认为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六经与八纲相集合的辨证体系。仲景能够做出如此巨大贡献首先是因为他有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仲景对中医学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堪称为“继承发扬”的典范。

陈老推崇《伤寒论翼.自序》方柯二氏的论证,认为《伤寒论》中虽无杂病名称,但是许多误治变证,实际属于杂病。外感与杂病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表证,当表证已罢,邪已 传里。则外感、杂病并无多大差异,既可发生于外感病程中,也可现于杂病中。论中的许多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黄连汤证、五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真武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白头翁汤证等,都是杂病中常见的证候,而这些方剂以及其他大多数方剂,也都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先生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涵盖了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规律,提出的“《伤寒论》非外感病专著”学说填补了《伤寒论》价值研究的空白,推动了当代伤寒学学术的进步,赋予了《伤寒论》研究新的生机。

陈老先生认为,六经和八纲辨证,皆是对疾病共性的概括,六经辨病治所在,八纲辨病之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章虚谷说:“举六经以统诸病,非伤寒一端而已。“事实就是这样,如叶天士就善用六经分析病机与决定治法,当代已故名医蒲辅周、岳美中等也大都如此。至如范中林之治内科病,陈达夫之治眼科病,李树勋之治儿科病,以及王友章之治妇科病等,更是以六经辨证理论,为主要依据。

读了陈老的《伤寒论求是》,使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找到一种学习伤寒论的新方法,思考问题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更好的运用经典理论服务于广大患者。我相信,通过学习《伤寒论求是》,运用不同的治病方法和辨证诊疗思维,能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作者:李佳明

单位:长春市中医院

文章编号:Y443A280

有关《伤寒论》的书籍很多,《求是》是陈亦人先生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主编的课程教材。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效果很好,深受同学好评。陈亦人(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原名陈伟勋,江苏省沭阳人。世业医,幼承家学,稍长复从同闾儒医戴笠耕先生游,于四大经典研习颇深,后悬壶济世,医名渐振。1955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提高班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组长、伤教研室主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本学科研究近五十年,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编的《伤寒论译释》经反复修订并多次再版,更臻完善,不仅汇粹了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精辟论述,而且融进了陈亦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心得和成果,是当前伤寒学界公认的划时代的研究《伤寒论》巨著;近年来开展的“伤寒论价值研究”和“疑难病辨治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强调伤寒杂病合论,拓宽了应用范围,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开辟了伤寒学研究的新天地。 与刘渡舟教授并称为南陈北刘。陈亦人教授的学术观点及见解有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推崇“六经钤百病”说,反对“经腑分证”说,认为“坏病即疑难杂病”。

陈老认为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六经与八纲相集合的辨证体系。仲景能够做出如此巨大贡献首先是因为他有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仲景对中医学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堪称为“继承发扬”的典范。

陈老推崇《伤寒论翼.自序》方柯二氏的论证,认为《伤寒论》中虽无杂病名称,但是许多误治变证,实际属于杂病。外感与杂病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表证,当表证已罢,邪已 传里。则外感、杂病并无多大差异,既可发生于外感病程中,也可现于杂病中。论中的许多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黄连汤证、五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真武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白头翁汤证等,都是杂病中常见的证候,而这些方剂以及其他大多数方剂,也都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先生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涵盖了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规律,提出的“《伤寒论》非外感病专著”学说填补了《伤寒论》价值研究的空白,推动了当代伤寒学学术的进步,赋予了《伤寒论》研究新的生机。

陈老先生认为,六经和八纲辨证,皆是对疾病共性的概括,六经辨病治所在,八纲辨病之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章虚谷说:“举六经以统诸病,非伤寒一端而已。“事实就是这样,如叶天士就善用六经分析病机与决定治法,当代已故名医蒲辅周、岳美中等也大都如此。至如范中林之治内科病,陈达夫之治眼科病,李树勋之治儿科病,以及王友章之治妇科病等,更是以六经辨证理论,为主要依据。

读了陈老的《伤寒论求是》,使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找到一种学习伤寒论的新方法,思考问题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更好的运用经典理论服务于广大患者。我相信,通过学习《伤寒论求是》,运用不同的治病方法和辨证诊疗思维,能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相关内容

  • 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_伤寒论_学习心得集粹
  • 第26卷 第4期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Vo.l26No.42008年4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2008 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 )))5伤寒论6学习心得集粹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张横柳,彭万年, ...

  •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7)
  •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 ...

  • JT叔叔[中医基础讲座]读书笔记
  • JT叔叔<中医基础讲座>读书笔记 石苏 · 3 个月前 1. 基础的东西最重要,想不通问题的时候,遇到难题的时候,返回最基础的地方去找解决方法. 2. 龙骨安神,因为有钙.小鱼有钙,不能安神.钙不是安神的原因.萝卜和人参化学成分相似,但萝卜是人参天敌,补药克星.(推理逻辑错误,反证) 3 ...

  • 方剂学 19讲 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 方剂学 19讲  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银翘散 上节课讨论了银翘散的主证分析,功效归纳和方义分析.从用药分析来看,银翘散的配伍上有两个明显特点. 它是辛凉解表方,中间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的荆芥.淡豆豉,体现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这是配伍中的一种技巧.在后面将要学到的一些方剂里,还有很 ...

  • 我的师傅李士懋老的"成才之路"
  • 李士懋教授成才之路 教学临床科研三者共融出真知  读书看病著述一脉相承创新论 河北医科大学"李士懋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 李士懋(1936-),男.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大名医.先生治学严谨,大医精诚. ...

  •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数字图书馆
  •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数字图书馆 伤寒论用药剂量中药用量计量单位 摘要:"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的不容易<伤寒论>用药剂量的研究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一.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今传世<伤寒论>载方112首 ...

  • [方剂心得十讲
  • 焦树德 目录 本书全文检索: 第一讲 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讲 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 简介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四君子汤(<时方歌括>)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升阳益胃汤(<脾胃论>) ...

  • 伤寒论15首方剂名称诠释
  • <伤寒论>15首方剂名称诠释 <伤寒论>为东汉杰出医学家张机(字仲景) 所著,成书于公元8世纪初叶.全书16卷,397法,113方,以六经为纲,汤证为目,理法方药,清晰了然,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辨证论治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本书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为10卷得以流传, ...

  • 伤寒论读书心得
  • <伤寒论>六经辨证对后世的影响及其临床 应用价值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顾钧青 六经辨证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