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朱建,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布。布欲反时,问建,建谏止之。布不听,听梁父侯,遂反。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家徙长安。

  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欲知建,建不肯见。及建母死,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货服具。陆贾素与建善,乃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赙[注]凡五百金。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困急,使人欲见建。建辞曰:“狱急,不敢见君。”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建,建不见,辟阳侯以为背之,大怒。及其成功出之,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党诸吕故。孝文闻其客朱建为其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建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自杀为?”建曰:“我死祸绝,不及乃身矣。”遂自刎。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杀建意也。”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赞曰: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聘其知辩,并成大业。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

(节选自《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注:赙,“f)”,赠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得幸吕太后,欲知建     知:结交,交好。

B.

久之,人或毁辟阳侯     毁:诽谤,诋毁。

C.

计画所以全者        全:保全。

D.

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党诸吕故  党:党徒,同伙。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四组句子,能分别表现朱建“始名廉直”“不终其节”的一组是

[  ]

A.

①(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

②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曰:“……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

B.

①辟阳侯之囚,欲见建,建不见。

②(辟阳侯)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C.

①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②建曰:“我死祸绝,不及乃身矣。”遂自刎。

D.

①使匈奴,单于无礼,骂单于。

②孝文闻其客朱建为其策。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朱建为人廉洁正直,从不曲意迎合别人。曾两度在黥布手下为官,因谏止黥布谋反立下大功,被高祖赐号平原君,并移居长安。

B.

辟阳侯品行不端,朱建起初不愿与之交往,后因朱建丧母,而辟阳侯乘机施恩,他才与之交往。此后,朱建两度帮助辟阳侯逃避大难。

C.

尽管朱建曾为辟阳侯及诸吕出谋划策,孝文帝还是没有严责他的意思,但他为了不连累家人而自杀,文帝甚至为他惋惜。

D.

朱建的悲剧启示我们:为官者无论“穷”“达”,都应该独善其身,善始善终,绝不能有贪欲,更不能与坏人同流合污,甚至为虎作伥。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

(2)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

(3)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

阅读答案:

答案:1.D;2.B;3.A;4.B;解析:

(1)

党,结党。

(2)

B项,“之”,前者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也是结构助词,提前宾语。A项,“则”均为连词,可译为“那么”。C项,“以”均为介词,“因为”。D项,“为”均为反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3)

B项,第①句不能表现“始名廉直”;C项,第②句不能表现“不终其节”;D项,第①句说的是朱建之子。

(4)

A项,“立下大功”有误。C项,“及诸吕”有误。D项,“绝不能有贪欲……甚至为虎作伥”有误。

(5)

  参考答案:(1)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怎么能向我道贺呢?

  (2)现在要是辟阳侯被杀了,他日太后生气,也会杀了您。

  (3)朱建最初以廉洁正直闻名,也曾拒绝结交辟阳侯,但终于没有保住气节,也因此丧命。

  参考译文:朱建是楚国人。从前当过淮南王黥布的相国,因犯罪离去,后来又跟了黥布。黥布想反叛时问过朱建,朱建劝谏阻止。黥布不听,却听梁父侯的,造起反来。汉朝诛灭了黥布,得知朱建曾劝阻过,高祖就赐朱建为平原君,迁居长安。

  朱建有口才,为人严肃廉洁、刚毅正直,办事不随波逐流,有原则。辟阳侯行为不正,但受吕后宠信,他想和朱建交往,朱建不肯见他。后来朱建母亲去世,家中贫穷不能发丧,正要借钱治丧。陆贾一向和朱建关系好,就去见辟阳侯,道贺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辟阳侯不解:“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怎么能向我道贺呢?”陆贾说:“前些时你想交结平原君,他守节义不肯见你,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如今他母亲去世,你若厚礼送葬,他就会与您倾心相交了。”辟阳侯于是送上百金备置送终的衣被,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许久之后,有人控告辟阳侯,惠帝大怒,将辟阳侯下狱,要处死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们大多不满辟阳侯的行径,巴不得就此除掉他。辟阳侯处境危急,派人找朱建,要与他见上一面。朱建推辞说:“案子审得正紧,我不敢去见面。”实际上朱建去求了惠帝的宠臣闳籍儒,劝他说:“您为何受皇帝宠信,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辟阳侯因受皇太后宠幸而下狱,人们都说是您进了谗言,想杀他。现在要是辟阳侯被杀了,他日太后生气,也会杀了您。您何不负荆请罪,替辟阳侯向惠帝求个情?惠帝听了您的话放了辟阳侯,太后一定很高兴。这样,两个主子都宠信您了,您将富贵双至啊。”于是闳籍儒担心害怕起来,真的向惠帝讲了情,惠帝果然放了辟阳侯。辟阳侯囚禁中要见朱建,朱建不来,辟阳侯以为他背离了自己,很生气。等到出狱之后,才带着惊异,佩服了他。

  吕太后崩逝,大臣诛灭了吕氏,辟阳侯同诸吕交情很深,但最终没有受牵连被杀。辟阳侯之所以能够保全,都是得力于陆贾和平原君。

  文帝时,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也和辟阳侯党附吕氏有关。孝文帝得知辟阳侯的门客朱建曾替辟阳侯出谋划策,便差人抓朱建治罪。朱建听说捕吏上门,便要自杀。他的儿子和捕吏都说:“事情究竟怎么样还不知道,为什么自杀?”朱建说:“我一死,灾祸到此为止,不会连累你们。”于是自刎而死。文帝听说后,很惋惜地说:“我本来没有杀朱建的意思。”就召朱建的儿子,拜为中大夫。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匈奴单于无礼,他责骂单于,最后死在匈奴。

  班固评论: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官员们施展学识辩才,一起成就了大业。朱建最初以廉洁正直闻名,也曾拒绝结交辟阳侯,但终于没有保住气节,也因此丧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朱建,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布。布欲反时,问建,建谏止之。布不听,听梁父侯,遂反。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家徙长安。

  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欲知建,建不肯见。及建母死,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货服具。陆贾素与建善,乃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赙[注]凡五百金。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困急,使人欲见建。建辞曰:“狱急,不敢见君。”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建,建不见,辟阳侯以为背之,大怒。及其成功出之,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党诸吕故。孝文闻其客朱建为其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建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自杀为?”建曰:“我死祸绝,不及乃身矣。”遂自刎。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杀建意也。”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赞曰: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聘其知辩,并成大业。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

(节选自《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注:赙,“f)”,赠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得幸吕太后,欲知建     知:结交,交好。

B.

久之,人或毁辟阳侯     毁:诽谤,诋毁。

C.

计画所以全者        全:保全。

D.

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党诸吕故  党:党徒,同伙。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四组句子,能分别表现朱建“始名廉直”“不终其节”的一组是

[  ]

A.

①(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

②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曰:“……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

B.

①辟阳侯之囚,欲见建,建不见。

②(辟阳侯)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C.

①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②建曰:“我死祸绝,不及乃身矣。”遂自刎。

D.

①使匈奴,单于无礼,骂单于。

②孝文闻其客朱建为其策。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朱建为人廉洁正直,从不曲意迎合别人。曾两度在黥布手下为官,因谏止黥布谋反立下大功,被高祖赐号平原君,并移居长安。

B.

辟阳侯品行不端,朱建起初不愿与之交往,后因朱建丧母,而辟阳侯乘机施恩,他才与之交往。此后,朱建两度帮助辟阳侯逃避大难。

C.

尽管朱建曾为辟阳侯及诸吕出谋划策,孝文帝还是没有严责他的意思,但他为了不连累家人而自杀,文帝甚至为他惋惜。

D.

朱建的悲剧启示我们:为官者无论“穷”“达”,都应该独善其身,善始善终,绝不能有贪欲,更不能与坏人同流合污,甚至为虎作伥。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

(2)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

(3)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

阅读答案:

答案:1.D;2.B;3.A;4.B;解析:

(1)

党,结党。

(2)

B项,“之”,前者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也是结构助词,提前宾语。A项,“则”均为连词,可译为“那么”。C项,“以”均为介词,“因为”。D项,“为”均为反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3)

B项,第①句不能表现“始名廉直”;C项,第②句不能表现“不终其节”;D项,第①句说的是朱建之子。

(4)

A项,“立下大功”有误。C项,“及诸吕”有误。D项,“绝不能有贪欲……甚至为虎作伥”有误。

(5)

  参考答案:(1)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怎么能向我道贺呢?

  (2)现在要是辟阳侯被杀了,他日太后生气,也会杀了您。

  (3)朱建最初以廉洁正直闻名,也曾拒绝结交辟阳侯,但终于没有保住气节,也因此丧命。

  参考译文:朱建是楚国人。从前当过淮南王黥布的相国,因犯罪离去,后来又跟了黥布。黥布想反叛时问过朱建,朱建劝谏阻止。黥布不听,却听梁父侯的,造起反来。汉朝诛灭了黥布,得知朱建曾劝阻过,高祖就赐朱建为平原君,迁居长安。

  朱建有口才,为人严肃廉洁、刚毅正直,办事不随波逐流,有原则。辟阳侯行为不正,但受吕后宠信,他想和朱建交往,朱建不肯见他。后来朱建母亲去世,家中贫穷不能发丧,正要借钱治丧。陆贾一向和朱建关系好,就去见辟阳侯,道贺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辟阳侯不解:“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怎么能向我道贺呢?”陆贾说:“前些时你想交结平原君,他守节义不肯见你,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如今他母亲去世,你若厚礼送葬,他就会与您倾心相交了。”辟阳侯于是送上百金备置送终的衣被,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许久之后,有人控告辟阳侯,惠帝大怒,将辟阳侯下狱,要处死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们大多不满辟阳侯的行径,巴不得就此除掉他。辟阳侯处境危急,派人找朱建,要与他见上一面。朱建推辞说:“案子审得正紧,我不敢去见面。”实际上朱建去求了惠帝的宠臣闳籍儒,劝他说:“您为何受皇帝宠信,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辟阳侯因受皇太后宠幸而下狱,人们都说是您进了谗言,想杀他。现在要是辟阳侯被杀了,他日太后生气,也会杀了您。您何不负荆请罪,替辟阳侯向惠帝求个情?惠帝听了您的话放了辟阳侯,太后一定很高兴。这样,两个主子都宠信您了,您将富贵双至啊。”于是闳籍儒担心害怕起来,真的向惠帝讲了情,惠帝果然放了辟阳侯。辟阳侯囚禁中要见朱建,朱建不来,辟阳侯以为他背离了自己,很生气。等到出狱之后,才带着惊异,佩服了他。

  吕太后崩逝,大臣诛灭了吕氏,辟阳侯同诸吕交情很深,但最终没有受牵连被杀。辟阳侯之所以能够保全,都是得力于陆贾和平原君。

  文帝时,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也和辟阳侯党附吕氏有关。孝文帝得知辟阳侯的门客朱建曾替辟阳侯出谋划策,便差人抓朱建治罪。朱建听说捕吏上门,便要自杀。他的儿子和捕吏都说:“事情究竟怎么样还不知道,为什么自杀?”朱建说:“我一死,灾祸到此为止,不会连累你们。”于是自刎而死。文帝听说后,很惋惜地说:“我本来没有杀朱建的意思。”就召朱建的儿子,拜为中大夫。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匈奴单于无礼,他责骂单于,最后死在匈奴。

  班固评论: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官员们施展学识辩才,一起成就了大业。朱建最初以廉洁正直闻名,也曾拒绝结交辟阳侯,但终于没有保住气节,也因此丧命。


相关内容

  • [史记·叔孙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 ...

  • 儒者可与守成论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箤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 ...

  •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①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 ...

  • [长孙嵩,代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也,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 ...

  • [儒者可与守成论]阅读及答案
  •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箤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 ...

  • [九章律]是萧何制定的吗?
  • 西汉的法典<九章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所制的<法经>,下启魏晋各朝诸律,为后世王朝所参照,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制度的一块奠基石. 那么,<九章律>是谁制定的呢? 传统的说法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所制定.此说最早见于西汉末年扬雄的&l ...

  • 秦朝的官府图书
  • 秦朝的官府图书 傅荣贤 如上所述,秦朝的官府藏书主要包括官府档案的集藏和官府图书的集藏两大脉系.秦朝以法治国,"法令比例,吏断决也.文吏治事,必问法家,县官事务,莫大法令","五曹自有条品,簿书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为巧吏"(<论衡·程材>).吏及 ...

  • 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
  • 摘 要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对偶婚的状态,也是较早将自己的婚俗文化记录在案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婚仪"六礼"便基本确立并被后代所延续.所谓"六礼",即<仪礼>和<礼记>中所记载的"纳采& ...

  • 2006-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汇总
  • 2006-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汇总表 二.虚词考查情况 2006-2015年虚词考查情况统计表 课本文言实词迁移训练(部分) 属(10年12考)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