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感受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

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本

文对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

触最深的就应该是“仁”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直被利用着,教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学会怎么样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拥有一个融洽的环境,这个思想甚至被应用到治国之

中,许多明君由此产生。还有中庸的思想,很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本文也做出了解释。对

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在开头也已经给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总之,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儒学、孔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程开始,

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

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

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

好有趣的课堂啊。

针对刚才那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

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

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是啊,我们必须学

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

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

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

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中国的伦理制度,在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上,显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在健全社会法

治的时代,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轻率加以抛弃。 开头先阐述了我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下,才产生了一系

列优秀的文化,如被大家所熟悉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外国人所知道的孔孟文化,还有老子的

道家文化,还有佛家文化。这么多文化,也就有这么多的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理解,

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

象征。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 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

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政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

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在

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

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

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

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

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

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

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经极大

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

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

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

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

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

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兴衰,从一开始的兴起,到

发展,到兴盛,又到发展方向的错误,再到恢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不同时期的统治

者也应用到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文化也曾被批判,这就说明了一种文化的

两面性,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的不同。儒家文化有它的精华,固然也会有糟粕的地方,所以,

我们只要领略其精华,好好把握精华,利用精华,必定会振国兴邦的。我们要对儒家文化有

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精神,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重视群体意识,教导人们热爱

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

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

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

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儒家文化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

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

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

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儒学注重自强不息,这是我们

中国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它们西方文化所不能的。 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

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

论,境界论,以及教育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

封建礼制与三纲思想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

思想,往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

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等等,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

宝,精心加以继承与弘扬的。儒家的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打了折

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或转换的过程,既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面临21世纪变革大潮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能够在新世界

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庸,这是大家都听到的词。但是又有谁能够准确的解释出其中的意思。中,中正、中

和;庸,用、常。中庸,就是 把中正与中和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

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

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

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

中庸不是一味妥协退让、软弱可欺。 中庸也不是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儒家所有的,不仅仅

是只有这一些,还有很多,就像它的六艺,就像它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儒家文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仁爱的思想,它提倡把自己当人,把别人 当

人,他注重仁与礼的结合,这是孔子的理想。还记得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吗,那篇

展示大同社会的文章,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只有,多么美好啊。老

人皆有所依,少儿皆有所养,多么和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也是后来陶渊明所梦想的

桃花源啊。现在社会上的批判声与指责声越来越多,就像之前在马路上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

人寒心的事件,这就是仁爱缺失的体现吧。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理解孔夫子的话,好好记住他

的思想,时刻谨记着,这种事情应该可以避免了吧,那令人寒心的一幕幕应该可以不发生了

吧。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也是深深令人感动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了后母吃

鱼,孩子在冬天在融化冰水来求得鲤鱼,也许在现代看来这种做法好傻,可是这体现的是一

种思想,一种教育我们孝敬父母的思想,我们应该为之感动,而不是嘲笑他的傻。 也许有些人不赞同我的观点,认为孔夫子也是一个极端的人,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妇女。

其实,这就正好符合我开头说的,任何文化都有他的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远离,而对于积极的方面,

我们应该去学习,去追求,将其应用于我们自身,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的世界

会很美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是一门课程,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课程。品味

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精华,品味其精华,付诸于实践,应用于我们的现代人生,我想这

是再美好不过的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啊! 我的学习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在我看来,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去品读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会其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的艺术,我们从中体会出一些道理,提炼其中的精华,会

使我们的人生格外绚丽多彩。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内涵,了解到了其核心

思想。其中很多想法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甚至有些思想被用作治

国之道,对当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儒家文化,其“仁”的思想就对我们意义深远,

一直教育着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善良的人,怎样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怎么

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个人魅力,是自己和环境和谐融洽。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我也只是简答

的举了一个例子,其他的好处在论文中也会提到。 总之呢,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认真对待其与

我们的关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既有其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部分,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推陈出新,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继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应该

好好领悟。传统文化与我们现代人生的关系是微妙的,这需要我们花大量的功夫去研究和体

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责任,是义务,是我们使我们祖国能够发展的更好的基础,所以,

任重道远啊!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 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

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

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

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

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

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

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

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

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

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

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

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

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

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

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

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

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

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

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

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

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

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

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

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

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 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

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

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

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

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

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

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

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

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

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

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

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

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篇三: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

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

相辅而行。

孔子思想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

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

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

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

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

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

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

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 关于学习的问题中,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

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

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

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

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

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

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

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而后对儒家文化还有很大贡献的还有朱熹等大家。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

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

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篇四: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耿秀英 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龙井四中 耿秀英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

的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

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

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哲学史中更多的关注哲学思想对

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传统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

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在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和体会:

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 先秦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的

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易》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变化无穷的

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强

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天

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

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

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

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唐

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

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

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对

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

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

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与特征 儒家有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奋

发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

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把个人完成的社会责

任作为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立志有恒、克己

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

道德教 育与修养手段。

儒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逻辑、哲理。它内涵丰富的知识,但它超知识;它有自身的逻

辑,但它超逻辑;它有很深的哲理,但它超哲理。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

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

命、真智慧。对于传统儒学的精华,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以自己的身心去研究,

以自己的心灵去撞击,以自己的生命去呼应与契接,以安身立命的角度去体会。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应把握好自己的心性,守住心性,守德勿忘,行善为本,助人为乐,弃恶扬善,

真正做到:平心如性,苦苦修炼,从幼到老,从生到死,遇事做到大公无私,为人做到心品

纯正,待物做到问心无愧。这样我们才能抵制欲念,克服软弱,战胜邪魔,达到清静平和的

境界,才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合拍、沟通、感应。 儒学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强调时代的悲情和个人真实修养的感受。对它的理解与把握,

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如果你没有“兴慈运悲,不舍众生”的

理解态度,没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意识,没有长期刻苦的修炼体验,是很难把握其思想义理之

真髓的。只有坚持真实修炼的人,才能逐渐使自身与外界绝对地统一与协调,决不为个人自

身狭隘的利益考虑,与天地同乐,也与天地同悲,而又能积极地参与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

潮流,彻底地超越自我,从而消除了心灵中一切邪恶自私的颠倒妄执,净化了心灵,那么他

的生命才不会徒劳地消耗在欲念和烦恼之中,而是通向宇宙生命的永恒。

三、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今世界的教育 传统和现代化是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都是片

面的。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失败或不大成

功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单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因素简单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

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改革的阻力,尤其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革新的动

力。当前中国正面临外来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我们应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我们

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所以我们面临着对

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任务。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土壤,主要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

与社会体制,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些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

具备必然性,但不能由此而否认儒学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家族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

本的关系,农耕社会可以说是人类最为简单的生产方式,正因为这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原

始的,因此也最接近人的本性,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基

本逻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烈的人性气息和人情味的儒学原理也许是以最简朴、最

原始的形式体现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原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最基本的东

西往往是最稳定、最具有恒定价值的。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漫长的社会历史中,儒家探

索并实践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做人”的原理,形成了深邃的人文智慧。人类的人伦

秩序和价值体系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中总还是有

某些不变的基因作为稳定和支撑的力量,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远离自己的本性和根基。可以

说,儒学的基本精神与特质就在于发现并体现了这个基因和根本,而且人伦原理与其他文化

形态相比,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生命的连绵不断,根本不

可能全盘“化”掉,这说明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又摆不脱的,人伦原理的价值具有

相对的性质。

现在人们有感于道德的滑坡,道德的沉沦,在当今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中,我们

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的挑战。一个人,一

个民族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有“家”可归的。然而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带给当代人的病

痛就是精神上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钱权交易、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巧取豪夺的追

逐中,人的心灵方寸之地,人的良知良我之所,已告沉沦,失去了心灵的归乡与故园,因此

儒学所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

担当, 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还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 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一个民族糟蹋道德生命、文化生命,同时也

就等于糟蹋了民族生命。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不可摧残太甚,一个民族是经不起这样摧残的,

真正的有识之士所考虑的是应如何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

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调治当下的人文环境,孕育出能够托起中国未来现代化所需要的德业俱

健、素质极佳的跨世纪的人才。 就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来说,不借重于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传统美德,是根

本不可能成功的。西方现代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精神和近代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

源头活水,东亚现代化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中国的现代

化必定不可能将传统优秀文化弃之如敝屣。否则那就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人们在当今的现

代化建设中,已开始惊呼中国物质资源的匮乏,然而还没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精神资源由

于近世以来片面地践踏传统所造成的严重匮乏。物质资源的短缺是一个有形的问题,精神资

源的匮乏则是一个无形的问题。无形的问题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以,当前重新发现、挖

掘、回采儒学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有重大意义的。 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确实

应该成为其他各国学习的范例。我们之所以对西方教育加以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

19世纪以后,西方教育已成为很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从整个人类教育

发展史来看,研究西方教育也是对19世纪以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共性的认识。 然而,西方文化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只限于“民主”与“科学”,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其

中有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

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有这些不但未必能适合于其他国家,而且也已引起西方人

自己的深刻反省。

从西方国家来看,现代化在某一阶段就需要重新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的自身与内心

的关系,所以他们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儒学、道家、佛学学习,追求道德理

性,追求和谐,追求人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要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寻找重新调整

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方法原则。比如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子女

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育和精神上的孤独问题,环境

污染与生态失衡的问题等等,这些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觉得中国的一些社会伦

理和家庭教育原则可能有用,他们从中国家庭伦理教育进而检讨到社会伦理教育和社会人际

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和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相反的潮流,当代中国青少年刚要肯

定自我,从家庭里面走出来,提出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一个是从东往西,一个是从西往

东,时间在这里发生了错位。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化的要求,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

统教育可以提供的;在中国社会里出现的现代化的要求刚好又是西方文化和科技教育可以提

供的。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趋势,虽然它是多源头的,但最后总要统合在一起。也

就是说从一个整体来看,要把一个现代化的要求与一个后现代化的要求整体化。 系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些难题如不及早重视解决,势必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

危害。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难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为了改善

21世纪科学、文化和人类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

制约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于是西方科学界又一次把眼光转向了中国,求助于东

方儒学传统,“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是最大的生命整体观。 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

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

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方

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几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很有帮助的。 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

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

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

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扬,

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代替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的自身来说,

都是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道德境

界的提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的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

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 当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吸取各国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统合起来,为创建现代世

界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和生态平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篇五: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儒家思想了。从小我们就知道

中国有个孔圣人,虽不知道这位老爷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可是从人们的言论中我们分

明感到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恭敬的。 学过历史以后,儒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他的发展并不是平稳的,他尽力了许多

波折,有个假思想学派的竞争——百家争鸣,有统治者的打击压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

自董仲舒集阴阳、墨家文化于儒学之中,并使之成为新儒学——适于统治的工具——之后,

儒学才借助于统治集团的力量逐渐展示自己的魅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儒教,他成了统治者愚弄人民的迷魂汤,成了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

敲门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确挺令人惊奇,因为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不可否认,儒家文化对维护华夏民族的团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他留给中国人的思想

包袱也是沉重的。闭关锁国,盲目排外,一直到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

在同顽固守旧的思想作斗争,人们开始改造儒学,希望他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但是没有

成功,人们对儒家思想救国的信念彻底动摇了,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胡适、鲁

迅等一批进步文人高喊打倒孔家店,五四时期到近代,儒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各种思潮也伴随而来,一时间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经济发展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见利忘义、少廉寡耻,拜金主义,没有

民族气节等等,人们又一次盯上了儒家文化。总起来说,儒家文化对中国是重要的,同时有

些地方是不可取的。我们对它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迷惘被动的接受,也不因与封 建统治者推崇的儒教联系继而排斥否定。 儒家文化起码在几个方面会产生或正在产生好的影响。 为人气节方面,孔孟荀以及以后各代大儒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次之为大丈夫”这些原则或精神正是

时下很多人所缺的。那些人已经很难再做什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固定了。可是

对于后人,因为我们要创建一个和谐社会。虽然我们不需要象伯夷、叔齐那麽高风亮节,没

必要向苏武那样为尽忠而苦熬十九年。我们起码要有道德感,要有羞耻心,要有正义感。我

们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在世界上并不算高的,甚至是低的。“生活很艰难,但至少不应该

沦落为妓女,在欧洲一个不足百万的小国都有中国妓女的的身影,许多国家的许多社区都能

听到?中国人滚回去?的声音”[1](《男人的精神家园》),这个社会需要创富,但不需要“不

是贵族的暴发户”。每个人读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都会产生那种浩然正气

吧,人需要那麽一种精神。 儒家思想提倡诚信为人,恭敬谨慎,诚实守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知道也”,

(中庸.问政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天物,是故君子诚为贵”(中庸.自成章)然而,诚实

守信,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优良品质在这个充满欺

诈、信用透支的是风下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不要被经济的大潮冲昏头脑,审视自我的时候

到了,儒 家文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没有诚信未来我们很难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 儒家

文化教导我们仁爱有孝心,他教导我们要用理智拒绝极端„ 总之儒家文化自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些瑰宝擦

亮我们心灵的窗户,点燃我们智慧的火花,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感受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

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本

文对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

触最深的就应该是“仁”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直被利用着,教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学会怎么样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拥有一个融洽的环境,这个思想甚至被应用到治国之

中,许多明君由此产生。还有中庸的思想,很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本文也做出了解释。对

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在开头也已经给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总之,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儒学、孔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程开始,

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

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

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

好有趣的课堂啊。

针对刚才那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

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

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是啊,我们必须学

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

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

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

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中国的伦理制度,在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上,显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在健全社会法

治的时代,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轻率加以抛弃。 开头先阐述了我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下,才产生了一系

列优秀的文化,如被大家所熟悉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外国人所知道的孔孟文化,还有老子的

道家文化,还有佛家文化。这么多文化,也就有这么多的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理解,

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

象征。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 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

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政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

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在

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

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

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

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

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

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

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经极大

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

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

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

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

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

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兴衰,从一开始的兴起,到

发展,到兴盛,又到发展方向的错误,再到恢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不同时期的统治

者也应用到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文化也曾被批判,这就说明了一种文化的

两面性,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的不同。儒家文化有它的精华,固然也会有糟粕的地方,所以,

我们只要领略其精华,好好把握精华,利用精华,必定会振国兴邦的。我们要对儒家文化有

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精神,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重视群体意识,教导人们热爱

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

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

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

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儒家文化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

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

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

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儒学注重自强不息,这是我们

中国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它们西方文化所不能的。 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

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

论,境界论,以及教育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

封建礼制与三纲思想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

思想,往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

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等等,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

宝,精心加以继承与弘扬的。儒家的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打了折

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或转换的过程,既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面临21世纪变革大潮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能够在新世界

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庸,这是大家都听到的词。但是又有谁能够准确的解释出其中的意思。中,中正、中

和;庸,用、常。中庸,就是 把中正与中和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

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

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

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

中庸不是一味妥协退让、软弱可欺。 中庸也不是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儒家所有的,不仅仅

是只有这一些,还有很多,就像它的六艺,就像它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儒家文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仁爱的思想,它提倡把自己当人,把别人 当

人,他注重仁与礼的结合,这是孔子的理想。还记得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吗,那篇

展示大同社会的文章,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只有,多么美好啊。老

人皆有所依,少儿皆有所养,多么和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也是后来陶渊明所梦想的

桃花源啊。现在社会上的批判声与指责声越来越多,就像之前在马路上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

人寒心的事件,这就是仁爱缺失的体现吧。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理解孔夫子的话,好好记住他

的思想,时刻谨记着,这种事情应该可以避免了吧,那令人寒心的一幕幕应该可以不发生了

吧。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也是深深令人感动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了后母吃

鱼,孩子在冬天在融化冰水来求得鲤鱼,也许在现代看来这种做法好傻,可是这体现的是一

种思想,一种教育我们孝敬父母的思想,我们应该为之感动,而不是嘲笑他的傻。 也许有些人不赞同我的观点,认为孔夫子也是一个极端的人,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妇女。

其实,这就正好符合我开头说的,任何文化都有他的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远离,而对于积极的方面,

我们应该去学习,去追求,将其应用于我们自身,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的世界

会很美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是一门课程,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课程。品味

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精华,品味其精华,付诸于实践,应用于我们的现代人生,我想这

是再美好不过的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啊! 我的学习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在我看来,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去品读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会其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的艺术,我们从中体会出一些道理,提炼其中的精华,会

使我们的人生格外绚丽多彩。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内涵,了解到了其核心

思想。其中很多想法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甚至有些思想被用作治

国之道,对当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儒家文化,其“仁”的思想就对我们意义深远,

一直教育着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善良的人,怎样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怎么

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个人魅力,是自己和环境和谐融洽。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我也只是简答

的举了一个例子,其他的好处在论文中也会提到。 总之呢,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认真对待其与

我们的关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既有其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部分,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推陈出新,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继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应该

好好领悟。传统文化与我们现代人生的关系是微妙的,这需要我们花大量的功夫去研究和体

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责任,是义务,是我们使我们祖国能够发展的更好的基础,所以,

任重道远啊!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 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

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

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

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

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

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

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

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

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

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

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

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

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

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

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

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

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

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

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

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

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

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

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

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

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 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

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

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

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

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

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

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

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

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

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

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

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

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篇三: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

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

相辅而行。

孔子思想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

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

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

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

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

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

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

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 关于学习的问题中,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

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

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

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

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

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

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

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而后对儒家文化还有很大贡献的还有朱熹等大家。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

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

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篇四: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耿秀英 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龙井四中 耿秀英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

的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

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

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哲学史中更多的关注哲学思想对

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传统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

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在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和体会:

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 先秦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的

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易》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变化无穷的

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强

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天

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

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

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

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唐

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

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

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对

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

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

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与特征 儒家有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奋

发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

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把个人完成的社会责

任作为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立志有恒、克己

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

道德教 育与修养手段。

儒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逻辑、哲理。它内涵丰富的知识,但它超知识;它有自身的逻

辑,但它超逻辑;它有很深的哲理,但它超哲理。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

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

命、真智慧。对于传统儒学的精华,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以自己的身心去研究,

以自己的心灵去撞击,以自己的生命去呼应与契接,以安身立命的角度去体会。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应把握好自己的心性,守住心性,守德勿忘,行善为本,助人为乐,弃恶扬善,

真正做到:平心如性,苦苦修炼,从幼到老,从生到死,遇事做到大公无私,为人做到心品

纯正,待物做到问心无愧。这样我们才能抵制欲念,克服软弱,战胜邪魔,达到清静平和的

境界,才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合拍、沟通、感应。 儒学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强调时代的悲情和个人真实修养的感受。对它的理解与把握,

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如果你没有“兴慈运悲,不舍众生”的

理解态度,没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意识,没有长期刻苦的修炼体验,是很难把握其思想义理之

真髓的。只有坚持真实修炼的人,才能逐渐使自身与外界绝对地统一与协调,决不为个人自

身狭隘的利益考虑,与天地同乐,也与天地同悲,而又能积极地参与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

潮流,彻底地超越自我,从而消除了心灵中一切邪恶自私的颠倒妄执,净化了心灵,那么他

的生命才不会徒劳地消耗在欲念和烦恼之中,而是通向宇宙生命的永恒。

三、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今世界的教育 传统和现代化是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都是片

面的。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失败或不大成

功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单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因素简单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

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改革的阻力,尤其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革新的动

力。当前中国正面临外来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我们应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我们

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所以我们面临着对

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任务。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土壤,主要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

与社会体制,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些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

具备必然性,但不能由此而否认儒学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家族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

本的关系,农耕社会可以说是人类最为简单的生产方式,正因为这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原

始的,因此也最接近人的本性,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基

本逻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烈的人性气息和人情味的儒学原理也许是以最简朴、最

原始的形式体现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原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最基本的东

西往往是最稳定、最具有恒定价值的。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漫长的社会历史中,儒家探

索并实践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做人”的原理,形成了深邃的人文智慧。人类的人伦

秩序和价值体系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中总还是有

某些不变的基因作为稳定和支撑的力量,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远离自己的本性和根基。可以

说,儒学的基本精神与特质就在于发现并体现了这个基因和根本,而且人伦原理与其他文化

形态相比,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生命的连绵不断,根本不

可能全盘“化”掉,这说明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又摆不脱的,人伦原理的价值具有

相对的性质。

现在人们有感于道德的滑坡,道德的沉沦,在当今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中,我们

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的挑战。一个人,一

个民族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有“家”可归的。然而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带给当代人的病

痛就是精神上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钱权交易、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巧取豪夺的追

逐中,人的心灵方寸之地,人的良知良我之所,已告沉沦,失去了心灵的归乡与故园,因此

儒学所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

担当, 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还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 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一个民族糟蹋道德生命、文化生命,同时也

就等于糟蹋了民族生命。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不可摧残太甚,一个民族是经不起这样摧残的,

真正的有识之士所考虑的是应如何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

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调治当下的人文环境,孕育出能够托起中国未来现代化所需要的德业俱

健、素质极佳的跨世纪的人才。 就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来说,不借重于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传统美德,是根

本不可能成功的。西方现代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精神和近代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

源头活水,东亚现代化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中国的现代

化必定不可能将传统优秀文化弃之如敝屣。否则那就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人们在当今的现

代化建设中,已开始惊呼中国物质资源的匮乏,然而还没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精神资源由

于近世以来片面地践踏传统所造成的严重匮乏。物质资源的短缺是一个有形的问题,精神资

源的匮乏则是一个无形的问题。无形的问题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以,当前重新发现、挖

掘、回采儒学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有重大意义的。 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确实

应该成为其他各国学习的范例。我们之所以对西方教育加以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

19世纪以后,西方教育已成为很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从整个人类教育

发展史来看,研究西方教育也是对19世纪以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共性的认识。 然而,西方文化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只限于“民主”与“科学”,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其

中有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

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有这些不但未必能适合于其他国家,而且也已引起西方人

自己的深刻反省。

从西方国家来看,现代化在某一阶段就需要重新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的自身与内心

的关系,所以他们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儒学、道家、佛学学习,追求道德理

性,追求和谐,追求人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要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寻找重新调整

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方法原则。比如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子女

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育和精神上的孤独问题,环境

污染与生态失衡的问题等等,这些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觉得中国的一些社会伦

理和家庭教育原则可能有用,他们从中国家庭伦理教育进而检讨到社会伦理教育和社会人际

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和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相反的潮流,当代中国青少年刚要肯

定自我,从家庭里面走出来,提出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一个是从东往西,一个是从西往

东,时间在这里发生了错位。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化的要求,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

统教育可以提供的;在中国社会里出现的现代化的要求刚好又是西方文化和科技教育可以提

供的。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趋势,虽然它是多源头的,但最后总要统合在一起。也

就是说从一个整体来看,要把一个现代化的要求与一个后现代化的要求整体化。 系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些难题如不及早重视解决,势必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

危害。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难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为了改善

21世纪科学、文化和人类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

制约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于是西方科学界又一次把眼光转向了中国,求助于东

方儒学传统,“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是最大的生命整体观。 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

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

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方

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几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很有帮助的。 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

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

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

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扬,

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代替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的自身来说,

都是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道德境

界的提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的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

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 当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吸取各国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统合起来,为创建现代世

界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和生态平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篇五: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儒家思想了。从小我们就知道

中国有个孔圣人,虽不知道这位老爷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可是从人们的言论中我们分

明感到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恭敬的。 学过历史以后,儒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他的发展并不是平稳的,他尽力了许多

波折,有个假思想学派的竞争——百家争鸣,有统治者的打击压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

自董仲舒集阴阳、墨家文化于儒学之中,并使之成为新儒学——适于统治的工具——之后,

儒学才借助于统治集团的力量逐渐展示自己的魅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儒教,他成了统治者愚弄人民的迷魂汤,成了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

敲门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确挺令人惊奇,因为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不可否认,儒家文化对维护华夏民族的团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他留给中国人的思想

包袱也是沉重的。闭关锁国,盲目排外,一直到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

在同顽固守旧的思想作斗争,人们开始改造儒学,希望他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但是没有

成功,人们对儒家思想救国的信念彻底动摇了,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胡适、鲁

迅等一批进步文人高喊打倒孔家店,五四时期到近代,儒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各种思潮也伴随而来,一时间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经济发展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见利忘义、少廉寡耻,拜金主义,没有

民族气节等等,人们又一次盯上了儒家文化。总起来说,儒家文化对中国是重要的,同时有

些地方是不可取的。我们对它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迷惘被动的接受,也不因与封 建统治者推崇的儒教联系继而排斥否定。 儒家文化起码在几个方面会产生或正在产生好的影响。 为人气节方面,孔孟荀以及以后各代大儒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次之为大丈夫”这些原则或精神正是

时下很多人所缺的。那些人已经很难再做什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固定了。可是

对于后人,因为我们要创建一个和谐社会。虽然我们不需要象伯夷、叔齐那麽高风亮节,没

必要向苏武那样为尽忠而苦熬十九年。我们起码要有道德感,要有羞耻心,要有正义感。我

们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在世界上并不算高的,甚至是低的。“生活很艰难,但至少不应该

沦落为妓女,在欧洲一个不足百万的小国都有中国妓女的的身影,许多国家的许多社区都能

听到?中国人滚回去?的声音”[1](《男人的精神家园》),这个社会需要创富,但不需要“不

是贵族的暴发户”。每个人读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都会产生那种浩然正气

吧,人需要那麽一种精神。 儒家思想提倡诚信为人,恭敬谨慎,诚实守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知道也”,

(中庸.问政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天物,是故君子诚为贵”(中庸.自成章)然而,诚实

守信,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优良品质在这个充满欺

诈、信用透支的是风下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不要被经济的大潮冲昏头脑,审视自我的时候

到了,儒 家文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没有诚信未来我们很难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 儒家

文化教导我们仁爱有孝心,他教导我们要用理智拒绝极端„ 总之儒家文化自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些瑰宝擦

亮我们心灵的窗户,点燃我们智慧的火花,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相关内容

  • 儒家道德八讲心得体会
  • 儒家道德八讲心得体会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有两个基本概念:礼与仁.如果进行道德哲学分析,那么, ...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读书心得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书心得 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通过对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 ...

  • [民理]读书心得格式要求
  •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题目: 儒道之间的关系及反思 姓 名: ****** 院系专业班级: 政法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201101班 联 系 电 话: *********** 指 导 教 师: ****** 填 表 日 期: 2012年5月25日 <新疆历史 ...

  • 儒家经典体会
  • 学习儒家经典之感悟 兴华小学 张 慧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 ...

  •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 "学孔论孟思辨仁义礼智, 参禅悟道感受禅宗道德, 修身治企品悟易学人生" 华夏五千年,中国国学常盛不衰,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四顾寰宇,华夏文化乍起,华商捭阖纵横,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溯本寻源,尽在道然中,尽在古代文明中。当代企业家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孙 ...

  • 大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心得
  • 9-2110:20:13   不知不觉的,离我们的实践结束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时候留下的记忆也稍稍的模糊了一点。可是在整理拍的照片的时候,看着相机记录的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笑脸,想着那些日子里的集体生活,我才发现当时的快乐还是很清晰。   能够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我是觉得很荣幸的;能够到贵州去切身地感受 ...

  •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 ...

  • 企业文化演讲心得
  • "正.清.和"为儒家之精髓 人在物质上极大的丰富的情况下,精神生活就开始萎顿了,什么都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物质丰富以后,精神就空虚,此消彼长,盈虚,有盈就有虚,有盈就有亏.巨大的财富积累以后就导致精神空虚,这个时候就要建设一种东西了,要建立内心世界,这内心世界的的建立也就离不 ...

  • 儒家理论的现代价值意义
  • 儒家理论的现代价值意义 刘筱璠 随着"孔子学院"铺天盖地的开设和"国学热"的席卷而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符号.其实,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的道德思想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心脏,为中国人输送思想的血液,同时也不断有新鲜的血液加入其中.直至五四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