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案例反思

军店小学:段全朝

内容摘要:科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生活性”与“探索性”并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生活。

关键词:生活性 探索性 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二: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试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都尽力在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努力去培养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有得有失:

自认为有“得”的地方:

1、科学“生活性”的有效体现!

从课前谈话:“寻找身边的科学”开始,我就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藏着这么多的“科学”。接着创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钢材”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出本节课探究的重任——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课的引入到孩子们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显得非常自然!在借助“纸”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为什么钢材要加工成各种形状?首尾呼应,有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样不能忘记让科学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我借助上课盛放器材的纸包装箱这一实物及瓦楞纸板的深入观察,让科学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

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不但是孩子们容易进入的课堂,同样也是老师容易准备的课堂,因为体现了生活化,我的材料准备非常的简单,这样一节课,材料的准备时间在10到20分钟之间就可以完成,成本在5元左右(就是几张纸的价钱)。我想科学教学要体现实效性,材料准备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

2、科学“探究性”的充分体现。

基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这一重要理念的考虑,我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通过实验测试的出事实数据,自己进行解释分析,最后的出科学的结论。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探究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并不是放任自由,必要的引导和讨论必须做的扎实有效,所以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讨论的展开,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前的深入思考和计划。

3、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探究的习惯培养对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行动前思考的习惯,小组合作分工的习惯,安静探究的习惯,交流的习惯,整理材料的习惯等等。我在上完这节课的时候,不经意间其实已经引导孩子们整理好了所有的器材,这不禁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非常有助于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叶谰教授这样说过: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如果有,那就是表演。好课肯定是有其缺陷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充分的了解孩子,脱离孩子实际的教学注定要失败!由于对孩子们的了解不够,总感觉自己的课和孩子们之间有层隔阂,没有那么亲近!其次,对实验测试及记录的铺垫还欠充分、扎实。以至于在实验开始后,还需要老师进行中途的引导。而理想中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们完全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不需要老师进入。

不管怎样,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可能永远会留下遗憾,但我并不感到害怕!因为我心中时时藏着学生!“让学生喜欢我”这是我最大的追求!

>教学案例反思

军店小学:段全朝

内容摘要:科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生活性”与“探索性”并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生活。

关键词:生活性 探索性 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二: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试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都尽力在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努力去培养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有得有失:

自认为有“得”的地方:

1、科学“生活性”的有效体现!

从课前谈话:“寻找身边的科学”开始,我就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藏着这么多的“科学”。接着创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钢材”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出本节课探究的重任——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课的引入到孩子们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显得非常自然!在借助“纸”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为什么钢材要加工成各种形状?首尾呼应,有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样不能忘记让科学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我借助上课盛放器材的纸包装箱这一实物及瓦楞纸板的深入观察,让科学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

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不但是孩子们容易进入的课堂,同样也是老师容易准备的课堂,因为体现了生活化,我的材料准备非常的简单,这样一节课,材料的准备时间在10到20分钟之间就可以完成,成本在5元左右(就是几张纸的价钱)。我想科学教学要体现实效性,材料准备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

2、科学“探究性”的充分体现。

基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这一重要理念的考虑,我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通过实验测试的出事实数据,自己进行解释分析,最后的出科学的结论。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探究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并不是放任自由,必要的引导和讨论必须做的扎实有效,所以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讨论的展开,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前的深入思考和计划。

3、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探究的习惯培养对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行动前思考的习惯,小组合作分工的习惯,安静探究的习惯,交流的习惯,整理材料的习惯等等。我在上完这节课的时候,不经意间其实已经引导孩子们整理好了所有的器材,这不禁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非常有助于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叶谰教授这样说过: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如果有,那就是表演。好课肯定是有其缺陷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充分的了解孩子,脱离孩子实际的教学注定要失败!由于对孩子们的了解不够,总感觉自己的课和孩子们之间有层隔阂,没有那么亲近!其次,对实验测试及记录的铺垫还欠充分、扎实。以至于在实验开始后,还需要老师进行中途的引导。而理想中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们完全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不需要老师进入。

不管怎样,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可能永远会留下遗憾,但我并不感到害怕!因为我心中时时藏着学生!“让学生喜欢我”这是我最大的追求!


相关内容

  • 教科版-[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如东施小丰
  • 抵抗弯曲 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小学 施小丰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

  • 六年级上册教材
  •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

  • 用纸造一座"桥"
  • <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 科学 六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八课 李海波 宝坻区北城路小学 <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用纸造一座桥>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第二单元<形 ...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学案例
  • <抵抗弯曲>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 ...

  •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设计
  •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果,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探究的必要性,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 ...

  • 抵抗弯曲说课稿
  • 我说课的课题是<抵抗弯曲>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节课的内容. 根据这一章的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梁"和&quo ...

  •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 ...

  •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池州市贵池区梅龙中心校 王 枝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 ...

  •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