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备考:没有指定的参考书,怎么办?

考研备考:没有指定的参考书,怎么办?

首先,看书多却学而不化的人,只是书呆子,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其次,看xx本书绝非考上不指定书目专业的必要条件;最后,我很想大声质问他们:你考过吗?你了解过考上的人吗?这样以讹传讹,真是太坑人了!

在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当晚,在一个新闻传播考研QQ群里,又有几个2014年的考生发起关于北大传播学不指定参考书的讨论。一个女生说,她有一个考北大的师姐,看了200本书,可依然觉得看得太少,并很有经验、很理所当然地解释原因说:北大就是上不封顶啊!然后是可想而知的一片惊叹、困惑、恐怖与佩服。几个考北大的研友,纷纷感叹,“就是坑”“都是泪”„„

其可气复可笑也欤!

考研是一门应试考查,如果找到专业课出题的源头参考书,自然事半功倍,胜券在握了。对于跨专业考生而言,尤其如此。于是乎,学校不指定参考书与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查参考书,似乎成了乐此不疲的猫鼠游戏,当时自己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复试现场出来,被守在教学楼门口学弟学妹们围堵时,被追问最多的问题也是:学长,你都看了哪些书?每次遭遇这个问题,都会有些犹豫,深怕自己的一不小心误导了她们一年的青春。后来经过再三斟酌的总结,将答案定为:精耕细作三五本,浮光掠影三五十。

循迹“秘而不宣”的参考书

不指定参考书,不意味着没有参考书。而找到这些“秘而不宣”的参考书,其实很简单。如下几个规则可供参考:

相信经典的力量

为什么要“拥抱”经典教材?因为经典教材是对本学科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提出本学科的“真问题”,引导你去追问,去思考。经典教材可以“读厚”,因为有容乃大;也可以“读薄”,因为含英咀华、去粗取精。佛家讲,一颗沙里观天下,很类似经典教材的意义。就经典教材的选择而言,任何学科或专业中经过时间淘洗、实践筛选后剩下的所谓经典教材为数并不多(注意,是教材,不是原典)。像传播学领域,国内比较通用的教材无非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国外翻译过来的像《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等;新闻学领域,公认较好的像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书,一般都会选2本,一本是袁方老师《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一本是国外艾尔巴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其他学科或专业国内公认的教材,应该也是屈指可数,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这些经典教材,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都会口耳相传,有着良好的口碑。一般而言,网上都会流传一些书单,对本专业的经典书目进行点评与分析,可以参考;此外,像清华北大等学校,导师都会给自己的学生指定“本专业必读经典书目”。

选教材别抱门户之见

在选择经典教材时,千万不要以派别定亲疏。比如,经常有同学会问: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复旦大学[微博]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或者人大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

看?清华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看?当然要看。仅就人文社科领域而言,中国各个大学之间并未形成观点、立场明确的“学派”(像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等,都是以高校为阵地,围绕某位核心人物的核心主张,聚拢一批教授学者,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流派特征),相互之间良性竞争,而是像今天的流行电视剧或选秀节目一样,哪块领域热了,纷纷上马,你未唱罢我已登场,属于重复建设。所以,根本无需考虑流派的区别!尽情去看就好!

导师“导”你的考研

就目标院校的导师研究方向而言,各个导师往往有自己的关注方向和研究领域,这些关注点有可能就是当年的出题点。比如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胡泳老师,每年都会有各种演讲、研讨会,这些发言和会议的主题就成为每年考生寻寻觅觅的蛛丝马迹,有可能透露出当年考题的热点,这一点似乎屡试不爽。如2013年考题中,就出现了胡泳老师历次演讲和《众声喧哗》一书中经常提到的主题——“网络意见与主流民意”和“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意见领袖的异同”。另外,目标院校导师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发表的论文等,都需要适当关注。说适当关注,是因为有些导师的研究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过于高深和超前,对于这样的领域,考生就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是简单了解下,还是“沉陷”其中?如果导师的活跃度比较低,不经常发论文、N年不出一本书,那他写的××学概论、××学教程、××学新编等书籍一定要留心,因为这样的材料往往已经俯拾即是,论调、内容多有重复,属于老生常谈,为了让自己这本xx概论有一定价值,往往会在书中加入自己的论述或新的观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是需要格外关注的!

真题会说话

不指定参考书,那真题便是终极的参照!如果说,经典教材和导师写的书,是一纵一横的经纬网,那真题便是数据分析里的热力图,它会告诉你到底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牢牢记住的,哪些领域是从未被关注过的不毛之地。我不主张大水漫灌式地看书,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对书目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历年真题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有的放矢,把时间花在真正能帮你产生分数的地方。

善用新媒体找前辈

其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考上的师兄师姐取经。每年学校都会公布录取名单,拿着这些名单,去人人网一个个加;或者去微博搜索你想报考院校专业的关键词,一搜索,在读研究生师兄师姐全出来了,一个个加,一个个聊,一个个要资料,求经验,说几句好话,什么资料信息都要出来了!但给大家一个建议,在问“前辈”之前先要有自己的思考,最忌讳这类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师兄(师姐),我该怎么复习?

热点别陷得太深

相对经典教材而言,专业期刊时效性较高。对学科热点、社会热点保持关注,即使对初试没有直接的帮助,在复试中也有可能考查到。如果自己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没有订阅这些杂志,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中国知网(cnki)或其他学术期刊网,在本学科目录下检索相关期刊资料即可,一般大学校园网络都可以免费下载相关杂志论文。但与此同时,如今学术出版的“大繁荣”给跨专业考生造成很大困扰——琳琅满目的期刊杂志,多到让你无从选择。像新闻传播学,人大考生一定要看《国际新闻界》,复旦考生必看《新闻大学》,北大考生则要重点关注《北大新闻传播评论》„„虽然这几本期刊都是本学科经典的学术刊物,但不同

学校都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到底要看哪几本?对于本专业学生,这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对跨专业考生则是旱鸭子下水,无所适从。建议考生一定要多看看前辈的经验贴子,多跟本专业考研的同学交流,多找几个研友问一下。对学科热点、社会热点保持关注,即使对初试没有直接的帮助,在复试中也有可能考查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期刊、杂志、论文是个无底洞,目的仅在于开阔学科视野,千万不要陷得太深。

别被网上书单唬住

正是有许多学校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网上便流传着形形色色的书单,问书目、晒书单也成为这些院系的考生一年年薪火相传的一个传统。这些书单既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当这个书单过于庞大时,会给后来者以高山仰止、唯有叹息的沮丧感和挫败感。考北大传播学的同学想必都知道一位叫做“逆转录猴子”的师兄当年开的书单,书单共推荐了39本书和1套丛书。见到这份庞大的书单时,梦想慢慢碎裂的声音,我记忆犹新。

我显然是不会推荐参考书的。究其原因:说多了,会让学弟学妹们感到沉重,说少了,又害怕他们过于轻敌,不好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显然不是仅仅给考北大的传播学的人看的。但是有些原则还是通用的。

不要被书单唬住,尤其是洋洋洒洒的书单。

从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上文中那位师兄推荐的书单,开始时完全不相信自己能读这么多,到最后自己真的看了甚至不止那些书,发现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从现实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教材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虽然学长推荐了几十本书,但主要用心用功看好几本核心的书,其他书目只是一个补充,绝大部分内容是不需要费力看的,或者说,大部分书只需要对照着看看表述上的不同,意义仅在于查漏补缺。

所以,笔者建议:从最核心的书开始看起,通过这几本核心书目搭建起学科的知识框架,然后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填充、修正、完善、乃至推翻框架。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辨识力,像李敖所说:如果我尝了一口,发现是个坏蛋,我干嘛还要整个吃下去呢?坏书翻几页就看得出来,好书一品唇齿留香。后来,自己每看一本新书时,都有一个习惯,看完书名,先不着急翻看内容,而是给自己出一道命题作文:假如我来写这本书,我会从哪个角度入手,分哪几个板块哪几个章节。大致有个轮廓后,打开书的目录,如果跟自己的思路差不多,直接合上,看下一本;如果跟自己思路不一样,就看下去。一本本看下来,在比较中视野和思路会有很大的提升。

概而言之,如上文所说:精耕细作三五本,浮光掠影三五十。精耕细作是为了打基础、建框架,浮光掠影是为了拓眼界、广视野。

书目相差不大,功夫更在书外

事实上,不指定参考书目,每个人看的书也几乎相同。就我了解而言,我们学院不论考上的,没考上的,看的书目都差不多。大可不必担心谁有绝密书单,像核武器一样天天觊觎着。我们的起点都是相同的,不会在输在信息不对称上。每个人看的书都差不多,最后的成绩却天差地别,原因不在书目,而在书外。

不指定参考书目,出题必然开放。题目开放的好处是不拘束、可拓展、有充分的缓冲或转换空间。我见过中传的考题,与北大完全不一个套路,北大出题活泼、主题很多,中传抠课本、考查点具体而微。我跟朋友说,如果考中传,我一定落榜,因为我不喜欢去记那些零散的知识点。相反,北大给了我很大自由,让自己可以放纵地去答题,而不必考虑课本上是

怎么说的。

兹举一道题目为例。北大2013年传播学考卷中,有一道题要求分析“鸟叔之风靡全球”。这是一个很好的考查时事热点与专业理论结合的题目,有许多角度可供分析,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但要想把问题说透,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带上传播学的眼镜,以学科视角来审视分析。既紧贴社会关注,又有理论延展的空间,这样的题目,参考书自然不会给你答案。 这可能才是我要说的:思考远远比阅读更重要。参考书,不是灵丹妙药;知识点,只是组织答案的材料;通过阅读和思考,形成学科思维、开拓学科视野,并借以更深入的理解自己和社会,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的“功夫在书外”,我的经验或建议是,知道学校的考查范围和深度,然后努力让自己掌握的知识面超过考查面,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深度超过学校考查的深度。

回到“鸟叔”那道题,2012年12月,北大英杰文化交流中心有一场弗里德里克·詹明信的讲座,主题是“晚近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新阶段——奇异性美学(Singularity)”,然后在一个月后的考研中,我就从奇异性美学的角度切入,论述了鸟叔style的流行。答题时自己感觉有些冒险,因为这完全不是所谓“传播学”经典理论,但从传播学批判理论的立场,也没那么多禁忌,就冒险尝试了。最后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专业课总分第一名。

要回答这些开放性的题目,不是说看多少本书就能回答,也不是说不看那么多书就完全没办法应对。看了多少本参考书与能不能答好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有时候看透一本书,比泛泛的阅读10本书更有效。还是我反复说的那句话:思考远远比阅读更重要。

当然,也会有读者恨恨地说:谁不知道思考比阅读更重要,问题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思考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没有一定之法。我记得在香港书展交流中,许知远批评80后不思考,遭到80后读者强烈反击,许知远回应说,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在思考,问题是浅尝辄止的所谓“思考”,事实上是以思考之名的拒绝思考。一刀见血。所以,自问一下“我在思考吗?”

如果一定要有所建议,我的建议就是:要有问题意识,拒绝似是而非。每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学科问题,某个理论你是否真的懂了?对某门学科热点问题你是否有真正了解并理解?对学科知识脉络、流派谱系是否真的捋清楚了?„„真正理解问题才是根本,方法上可以“不择手段”。很多同学对许多知识其实是似懂非懂的,而这是考研的大忌——上文所说,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出题往往灵活,不会干巴巴考你背诵,而是通过各种比较、各种案例来考查你对问题的理解,似懂非懂的同学往往会左支右绌,现了原形。

具体来讲,找一张白纸,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一张学科知识脉络图,标注出不同理论、代表人物之间的纵横交错的关系,对照着教材修正完善,以俯瞰的视角对整个学科框架有个理解;然后每一个知识板块,都按此方法,越做越深、越做越透。方法很简答,但很有效。不妨试一下。

最后,我没有做过细致的调查,不是很清楚各个学校、专业的情况,像理工科不指定参考书该怎么应对的情况,我没有太多发言权。所以自己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对人文社科专业尚不足以涵盖,遑论其他?不足为训。

考研备考:没有指定的参考书,怎么办?

首先,看书多却学而不化的人,只是书呆子,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其次,看xx本书绝非考上不指定书目专业的必要条件;最后,我很想大声质问他们:你考过吗?你了解过考上的人吗?这样以讹传讹,真是太坑人了!

在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当晚,在一个新闻传播考研QQ群里,又有几个2014年的考生发起关于北大传播学不指定参考书的讨论。一个女生说,她有一个考北大的师姐,看了200本书,可依然觉得看得太少,并很有经验、很理所当然地解释原因说:北大就是上不封顶啊!然后是可想而知的一片惊叹、困惑、恐怖与佩服。几个考北大的研友,纷纷感叹,“就是坑”“都是泪”„„

其可气复可笑也欤!

考研是一门应试考查,如果找到专业课出题的源头参考书,自然事半功倍,胜券在握了。对于跨专业考生而言,尤其如此。于是乎,学校不指定参考书与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查参考书,似乎成了乐此不疲的猫鼠游戏,当时自己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复试现场出来,被守在教学楼门口学弟学妹们围堵时,被追问最多的问题也是:学长,你都看了哪些书?每次遭遇这个问题,都会有些犹豫,深怕自己的一不小心误导了她们一年的青春。后来经过再三斟酌的总结,将答案定为:精耕细作三五本,浮光掠影三五十。

循迹“秘而不宣”的参考书

不指定参考书,不意味着没有参考书。而找到这些“秘而不宣”的参考书,其实很简单。如下几个规则可供参考:

相信经典的力量

为什么要“拥抱”经典教材?因为经典教材是对本学科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提出本学科的“真问题”,引导你去追问,去思考。经典教材可以“读厚”,因为有容乃大;也可以“读薄”,因为含英咀华、去粗取精。佛家讲,一颗沙里观天下,很类似经典教材的意义。就经典教材的选择而言,任何学科或专业中经过时间淘洗、实践筛选后剩下的所谓经典教材为数并不多(注意,是教材,不是原典)。像传播学领域,国内比较通用的教材无非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国外翻译过来的像《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等;新闻学领域,公认较好的像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书,一般都会选2本,一本是袁方老师《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一本是国外艾尔巴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其他学科或专业国内公认的教材,应该也是屈指可数,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这些经典教材,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都会口耳相传,有着良好的口碑。一般而言,网上都会流传一些书单,对本专业的经典书目进行点评与分析,可以参考;此外,像清华北大等学校,导师都会给自己的学生指定“本专业必读经典书目”。

选教材别抱门户之见

在选择经典教材时,千万不要以派别定亲疏。比如,经常有同学会问: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复旦大学[微博]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或者人大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

看?清华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看?当然要看。仅就人文社科领域而言,中国各个大学之间并未形成观点、立场明确的“学派”(像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等,都是以高校为阵地,围绕某位核心人物的核心主张,聚拢一批教授学者,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流派特征),相互之间良性竞争,而是像今天的流行电视剧或选秀节目一样,哪块领域热了,纷纷上马,你未唱罢我已登场,属于重复建设。所以,根本无需考虑流派的区别!尽情去看就好!

导师“导”你的考研

就目标院校的导师研究方向而言,各个导师往往有自己的关注方向和研究领域,这些关注点有可能就是当年的出题点。比如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胡泳老师,每年都会有各种演讲、研讨会,这些发言和会议的主题就成为每年考生寻寻觅觅的蛛丝马迹,有可能透露出当年考题的热点,这一点似乎屡试不爽。如2013年考题中,就出现了胡泳老师历次演讲和《众声喧哗》一书中经常提到的主题——“网络意见与主流民意”和“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意见领袖的异同”。另外,目标院校导师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发表的论文等,都需要适当关注。说适当关注,是因为有些导师的研究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过于高深和超前,对于这样的领域,考生就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是简单了解下,还是“沉陷”其中?如果导师的活跃度比较低,不经常发论文、N年不出一本书,那他写的××学概论、××学教程、××学新编等书籍一定要留心,因为这样的材料往往已经俯拾即是,论调、内容多有重复,属于老生常谈,为了让自己这本xx概论有一定价值,往往会在书中加入自己的论述或新的观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是需要格外关注的!

真题会说话

不指定参考书,那真题便是终极的参照!如果说,经典教材和导师写的书,是一纵一横的经纬网,那真题便是数据分析里的热力图,它会告诉你到底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牢牢记住的,哪些领域是从未被关注过的不毛之地。我不主张大水漫灌式地看书,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对书目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历年真题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有的放矢,把时间花在真正能帮你产生分数的地方。

善用新媒体找前辈

其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考上的师兄师姐取经。每年学校都会公布录取名单,拿着这些名单,去人人网一个个加;或者去微博搜索你想报考院校专业的关键词,一搜索,在读研究生师兄师姐全出来了,一个个加,一个个聊,一个个要资料,求经验,说几句好话,什么资料信息都要出来了!但给大家一个建议,在问“前辈”之前先要有自己的思考,最忌讳这类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师兄(师姐),我该怎么复习?

热点别陷得太深

相对经典教材而言,专业期刊时效性较高。对学科热点、社会热点保持关注,即使对初试没有直接的帮助,在复试中也有可能考查到。如果自己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没有订阅这些杂志,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中国知网(cnki)或其他学术期刊网,在本学科目录下检索相关期刊资料即可,一般大学校园网络都可以免费下载相关杂志论文。但与此同时,如今学术出版的“大繁荣”给跨专业考生造成很大困扰——琳琅满目的期刊杂志,多到让你无从选择。像新闻传播学,人大考生一定要看《国际新闻界》,复旦考生必看《新闻大学》,北大考生则要重点关注《北大新闻传播评论》„„虽然这几本期刊都是本学科经典的学术刊物,但不同

学校都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到底要看哪几本?对于本专业学生,这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对跨专业考生则是旱鸭子下水,无所适从。建议考生一定要多看看前辈的经验贴子,多跟本专业考研的同学交流,多找几个研友问一下。对学科热点、社会热点保持关注,即使对初试没有直接的帮助,在复试中也有可能考查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期刊、杂志、论文是个无底洞,目的仅在于开阔学科视野,千万不要陷得太深。

别被网上书单唬住

正是有许多学校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网上便流传着形形色色的书单,问书目、晒书单也成为这些院系的考生一年年薪火相传的一个传统。这些书单既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当这个书单过于庞大时,会给后来者以高山仰止、唯有叹息的沮丧感和挫败感。考北大传播学的同学想必都知道一位叫做“逆转录猴子”的师兄当年开的书单,书单共推荐了39本书和1套丛书。见到这份庞大的书单时,梦想慢慢碎裂的声音,我记忆犹新。

我显然是不会推荐参考书的。究其原因:说多了,会让学弟学妹们感到沉重,说少了,又害怕他们过于轻敌,不好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显然不是仅仅给考北大的传播学的人看的。但是有些原则还是通用的。

不要被书单唬住,尤其是洋洋洒洒的书单。

从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上文中那位师兄推荐的书单,开始时完全不相信自己能读这么多,到最后自己真的看了甚至不止那些书,发现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从现实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教材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虽然学长推荐了几十本书,但主要用心用功看好几本核心的书,其他书目只是一个补充,绝大部分内容是不需要费力看的,或者说,大部分书只需要对照着看看表述上的不同,意义仅在于查漏补缺。

所以,笔者建议:从最核心的书开始看起,通过这几本核心书目搭建起学科的知识框架,然后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填充、修正、完善、乃至推翻框架。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辨识力,像李敖所说:如果我尝了一口,发现是个坏蛋,我干嘛还要整个吃下去呢?坏书翻几页就看得出来,好书一品唇齿留香。后来,自己每看一本新书时,都有一个习惯,看完书名,先不着急翻看内容,而是给自己出一道命题作文:假如我来写这本书,我会从哪个角度入手,分哪几个板块哪几个章节。大致有个轮廓后,打开书的目录,如果跟自己的思路差不多,直接合上,看下一本;如果跟自己思路不一样,就看下去。一本本看下来,在比较中视野和思路会有很大的提升。

概而言之,如上文所说:精耕细作三五本,浮光掠影三五十。精耕细作是为了打基础、建框架,浮光掠影是为了拓眼界、广视野。

书目相差不大,功夫更在书外

事实上,不指定参考书目,每个人看的书也几乎相同。就我了解而言,我们学院不论考上的,没考上的,看的书目都差不多。大可不必担心谁有绝密书单,像核武器一样天天觊觎着。我们的起点都是相同的,不会在输在信息不对称上。每个人看的书都差不多,最后的成绩却天差地别,原因不在书目,而在书外。

不指定参考书目,出题必然开放。题目开放的好处是不拘束、可拓展、有充分的缓冲或转换空间。我见过中传的考题,与北大完全不一个套路,北大出题活泼、主题很多,中传抠课本、考查点具体而微。我跟朋友说,如果考中传,我一定落榜,因为我不喜欢去记那些零散的知识点。相反,北大给了我很大自由,让自己可以放纵地去答题,而不必考虑课本上是

怎么说的。

兹举一道题目为例。北大2013年传播学考卷中,有一道题要求分析“鸟叔之风靡全球”。这是一个很好的考查时事热点与专业理论结合的题目,有许多角度可供分析,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但要想把问题说透,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带上传播学的眼镜,以学科视角来审视分析。既紧贴社会关注,又有理论延展的空间,这样的题目,参考书自然不会给你答案。 这可能才是我要说的:思考远远比阅读更重要。参考书,不是灵丹妙药;知识点,只是组织答案的材料;通过阅读和思考,形成学科思维、开拓学科视野,并借以更深入的理解自己和社会,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的“功夫在书外”,我的经验或建议是,知道学校的考查范围和深度,然后努力让自己掌握的知识面超过考查面,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深度超过学校考查的深度。

回到“鸟叔”那道题,2012年12月,北大英杰文化交流中心有一场弗里德里克·詹明信的讲座,主题是“晚近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新阶段——奇异性美学(Singularity)”,然后在一个月后的考研中,我就从奇异性美学的角度切入,论述了鸟叔style的流行。答题时自己感觉有些冒险,因为这完全不是所谓“传播学”经典理论,但从传播学批判理论的立场,也没那么多禁忌,就冒险尝试了。最后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专业课总分第一名。

要回答这些开放性的题目,不是说看多少本书就能回答,也不是说不看那么多书就完全没办法应对。看了多少本参考书与能不能答好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有时候看透一本书,比泛泛的阅读10本书更有效。还是我反复说的那句话:思考远远比阅读更重要。

当然,也会有读者恨恨地说:谁不知道思考比阅读更重要,问题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思考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没有一定之法。我记得在香港书展交流中,许知远批评80后不思考,遭到80后读者强烈反击,许知远回应说,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在思考,问题是浅尝辄止的所谓“思考”,事实上是以思考之名的拒绝思考。一刀见血。所以,自问一下“我在思考吗?”

如果一定要有所建议,我的建议就是:要有问题意识,拒绝似是而非。每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学科问题,某个理论你是否真的懂了?对某门学科热点问题你是否有真正了解并理解?对学科知识脉络、流派谱系是否真的捋清楚了?„„真正理解问题才是根本,方法上可以“不择手段”。很多同学对许多知识其实是似懂非懂的,而这是考研的大忌——上文所说,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出题往往灵活,不会干巴巴考你背诵,而是通过各种比较、各种案例来考查你对问题的理解,似懂非懂的同学往往会左支右绌,现了原形。

具体来讲,找一张白纸,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一张学科知识脉络图,标注出不同理论、代表人物之间的纵横交错的关系,对照着教材修正完善,以俯瞰的视角对整个学科框架有个理解;然后每一个知识板块,都按此方法,越做越深、越做越透。方法很简答,但很有效。不妨试一下。

最后,我没有做过细致的调查,不是很清楚各个学校、专业的情况,像理工科不指定参考书该怎么应对的情况,我没有太多发言权。所以自己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对人文社科专业尚不足以涵盖,遑论其他?不足为训。


相关内容

  • 2016厦门大学考研:适合各个专业的全年备考计划
  • 2016厦门大学考研:适合各个专业的全年备考计划 从时间上,思睿厦大考研老师将2016年考研复习计划,划分为10个阶想要取得优异成绩,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需要紧锣密鼓的复习,注意复习时间和复习技巧.考研这条路,我们最终都将获得胜利! 第一阶段:5月中旬.每年的2-5月,是大多数高校集中进行复试的日子 ...

  • 研究生报考程序
  • (一)考研的整个程序有哪些 1.与学校联系,确定具体的学校.专业,获得具体的考试信息 如果确定了要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范围后,要 和学校联系,获得最新的招生信息,要及时把握最新的学校里的动态. 这样才不会无的放矢. 2.先期准备 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后,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后,就该踏 ...

  • 2015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参考书和考试大纲
  •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参考书和考试大纲.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指定了参考书,如下所示.但是没有指定大纲.. (徐影老师专门讲了一个参考书的选择使用视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凯程要.)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教育推荐的,权威版本的.) 科目名称书名作者出版社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现代教育论>黄 ...

  • 考研的必看
  • 考研的!!!都开始吧!!!!不管你是玩票的还是必上的!!!!... [kaoyan.com 暑期档]暑期备考建议.心态及生活温馨提示 [前言] 有人说考研是一条不归路 选择它就意味着选择孤独 匆匆追寻梦的脚步 披星戴月, 风雨无阻 为了前程, 我们将青春荒芜 为了理想, 我们把爱情放逐 有没有一盏灯 ...

  • 2017年考研五月开始必知的20个时间节点
  • 承载理想,启航未来 2017年考研五月开始必知的20个时间节点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4月就要结束,但是很多17考生仍然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对考研常识一知半解.殊不知,在备考的准备阶段考生需要对考研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后期的复习阶段有的放矢.启航在此很详细把2017考研五月份以后的准备划 ...

  • 上海大学英语专业考研备考心得
  • 上海大学英语专业考研备考心得 很开心也很幸运能考取上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之前答应过一位前辈一旦录取便来同大家分享经验的,so 我来完成500字的作业了„„ 先来说说今年语言学的录取情况吧,严格按照1:1.2的复试比例,23个参加复试,取总成绩前19人,我很幸运,初试第18名,复试赶 ...

  •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准备考研,如何复习
  • 大一.大二.大三准备考北外研究生,该怎么准备?-北鼎教育 根据平时同学们咨询的问题和我们的工作经验,发现现在大家备考北外研究生的时间都提前了,最极端的例子是,还有高中生来咨询我们考研的事情.如果你很早就有考研的想法了,应该怎么样去准备呢? 首先,要讲一个原则:考研开始的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当然,也 ...

  • 浙江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 温馨提示:点击蓝色字体查看原文 ◇ 资料构成 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全套资料主要包括: 1.历年真题 本全套资料提供浙江大学822地理信息系统1998-2000,2003,2004,2010考研真题.最新真题由于官方未公布而无法取得,我们正在通过各方面途径收集,如有会第一时间补发给学员. ·浙江大学20 ...

  • 甘肃农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 1-1本套资料没有真题注:若考前收集到最新考研真题,我们将免费邮件发送给购买资料的考生,若考生自己购买到的话,本店以市场价格报销购买真题的费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2014年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包含专业课复习计划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