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耳朵

   大多数动物的耳朵都由内耳、中耳和外耳组成。但由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它们的耳朵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特殊性。       鸟类的耳朵    乍看上去,鸟类似乎没有外耳,其实还是有的。不过,它们的耳轮不是皮包软骨,而是由长在耳道外缘的一圈独特毛簇、皮肤褶皱和瓣膜组成的。    黄雀的毛簇有88根毛,长耳�的毛簇则有100根毛。毛的长短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耳孔前后毛的长度会直接影响到鸟的听觉。    鸟耳的鼓膜要比哺乳动物的大得多。如棕柳莺的鼓膜约有8平方毫米大,而躯体大小与柳莺相当的家鼠,其鼓膜约为3平方毫米。那么为什么鸟类的鼓膜特别大呢?显而易见,是为了能听到较弱的声音。    人耳的音律感是十分敏锐的,因此不会将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律相混淆。鸟类中可与人的听觉相比者当推惊鸟和卷毛鹦鹉。比较之下,鸽子的听觉远为逊色。       爬行类动物的耳朵    一讲到爬行类动物,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乌龟。但自19世纪进化论权威查理・达尔文给龟下了聋子的定论后,人们发现这种豢养物对电铃声、哨笛声乃至手枪的射击声均不起反应。然而在不久前,人们却发现龟是有听觉的,有的龟甚至能捕捉到诸如像猫行走时那样微小的声响。    鼠蜴和鳄蜥的听觉是极差的,而壁虎和沙蜥的听觉却很好。它们能敏感地分辨出不同频率和响度的声音。不过,现代爬行类动物中听觉最出色的还得是鳄。       两栖类动物的耳朵    两栖动物类是地球上最早拥有鼓膜的动物。现代蛙的鼓膜几乎毫无遮拦,直接暴露在头部的两侧,鼓膜的厚度和大小取决于蛙本身躯体的大小以及所处的环境。譬如,雨蛙是一种爬树跳枝的小型蛙,其鼓膜是很薄的。湖蛙的体型较大,且因常要潜入水中,故其鼓膜要比雨蛙的鼓膜厚得多,也较牢固。但湖蛙收听的仅仅是一些低频音,一般在4千赫以下。也有的蛙听域频率较高,如叫蛙可听到10千赫,豹蛙可听到15千赫。蛙类中听觉最好的是生活在北美的牛蛙。       鱼类的耳朵    1820年,有一个叫恩斯特・韦贝尔的德国学者试图将人和鱼的耳朵作比较,结果既没有找到鱼的中耳,也没发现鱼的外耳。但韦贝尔认为鱼的鳔实际上相当于人的中耳,不过当时无人赞同他的观点。解剖学家们则认为,既然鱼没有外耳和中耳,就说明它们没有听觉。    其实,韦贝尔当年提出的倒是真知灼见,鳔确实是鱼的鼓膜,它能将振动通过互相连接的四对听小骨传递给内耳。这4对听小骨相当于哺乳动物的中耳。由于这4对听小骨是韦贝尔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韦贝尔听骨。鱼正是依靠由鳔、韦贝尔听骨和两个内耳组成的耳朵来接收并辨别源自相当远处的各种声音的。但是也有的鱼没有鳔,它们仅仅靠与内耳相连的气腔来传递声波。由于气腔的传递能力有限,故这些鱼的听力相当差。    那么,鱼能听到哪些频率的声音呢?古皮鱼的听域上限为2 068赫,��鱼的听域上限为4 186赫,斜齿鳊的听域上限为7 000赫。而那些长有韦贝尔听骨和鳔的鱼,还能听到更高频率的声音。    此外,体侧线也是鱼的重要听觉器官。当鱼感觉到远处传来的声波时,就会调整体位和方向,以接近目标。由于左右两条体侧线道上布满极其敏感的细胞,鱼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声源的所在位置。    总之,鱼类的耳朵可分为带鳔的、无鳔的以及侧线3种。       昆虫的耳朵    与鱼相仿的是,蟋蟀也有3种耳朵。    蟋蟀的第一个听器位于腹端,那里有两个被细毛覆盖着的凸起。当声波抵达细毛时,使细毛产生振动,便被细毛根部敏感的神经细胞所感知。但这个听器的有效距离不远。蟋蟀的第二个听器隐蔽在左右两膝,共3对。这个听器拥有很多长形的神经细胞,呈扇面排列。当地面产生振动时,蟋蟀的脚随之颤动,于是膝部的听器就能感知到,进入兴奋状态。蟋蟀的第三个听器位于前脚的外胫上,由听膜(包括大的薄膜和小的厚膜)和梳状物组成。这个听器的任务是捕捉来自远处的声音。    除了蟋蟀,靠细毛助听的还有白蚁、蜜蜂、蚂蚁。白蚁的细毛像蟋蟀一样位于腹端部;蚂蚁的细毛长在触须上,犹如接收天线;而蜜蜂的细毛则位于头部。此外,蜜蜂和黄蜂也有膝下听器,其功效不比蟋蟀的逊色。    人耳的听觉是相当灵敏的,有时鼓膜的振幅仅为十亿分之一厘米,这大约相当于一个氢原子直径的十分之一。美洲蟑螂的听觉也很灵敏,它们能感知振幅相当于氢原子半径的声波;而蚱蜢的听力更胜一筹,大约是蟑螂的2倍。    蚱蜢像蟋蟀一样,在前脚的外胫上也长有听膜,但夜蛾的这种听膜却长在胸部和腹部之间。更奇特的是草蛉,它们的前翅膀上布满射线状的翅脉,翅脉基部较细,但散射后的部分却呈膨胀突起状,脉管里储满液体,并且脉管的一侧被一些带皱褶的薄膜紧扯着。草蛉靠着这种结构的听器,甚至能感知120千赫的超声波。       软体动物的耳朵    与上面这些动物相比,水母的听觉就相形见绌了,它们只能感知13赫以下的声波。不过水母的耳朵很特别,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球,球内浮动着一块结石,此结石与神经细胞相连。当声波振及此球时,使内储的液体晃荡,结石也就随着动荡,并将信号传给听神经,使水母产生听觉。    淡水蜗牛长有两个像水母那样结构的球,能听见26千赫的声波,是水母听域上限值的200倍。

   大多数动物的耳朵都由内耳、中耳和外耳组成。但由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它们的耳朵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特殊性。       鸟类的耳朵    乍看上去,鸟类似乎没有外耳,其实还是有的。不过,它们的耳轮不是皮包软骨,而是由长在耳道外缘的一圈独特毛簇、皮肤褶皱和瓣膜组成的。    黄雀的毛簇有88根毛,长耳�的毛簇则有100根毛。毛的长短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耳孔前后毛的长度会直接影响到鸟的听觉。    鸟耳的鼓膜要比哺乳动物的大得多。如棕柳莺的鼓膜约有8平方毫米大,而躯体大小与柳莺相当的家鼠,其鼓膜约为3平方毫米。那么为什么鸟类的鼓膜特别大呢?显而易见,是为了能听到较弱的声音。    人耳的音律感是十分敏锐的,因此不会将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律相混淆。鸟类中可与人的听觉相比者当推惊鸟和卷毛鹦鹉。比较之下,鸽子的听觉远为逊色。       爬行类动物的耳朵    一讲到爬行类动物,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乌龟。但自19世纪进化论权威查理・达尔文给龟下了聋子的定论后,人们发现这种豢养物对电铃声、哨笛声乃至手枪的射击声均不起反应。然而在不久前,人们却发现龟是有听觉的,有的龟甚至能捕捉到诸如像猫行走时那样微小的声响。    鼠蜴和鳄蜥的听觉是极差的,而壁虎和沙蜥的听觉却很好。它们能敏感地分辨出不同频率和响度的声音。不过,现代爬行类动物中听觉最出色的还得是鳄。       两栖类动物的耳朵    两栖动物类是地球上最早拥有鼓膜的动物。现代蛙的鼓膜几乎毫无遮拦,直接暴露在头部的两侧,鼓膜的厚度和大小取决于蛙本身躯体的大小以及所处的环境。譬如,雨蛙是一种爬树跳枝的小型蛙,其鼓膜是很薄的。湖蛙的体型较大,且因常要潜入水中,故其鼓膜要比雨蛙的鼓膜厚得多,也较牢固。但湖蛙收听的仅仅是一些低频音,一般在4千赫以下。也有的蛙听域频率较高,如叫蛙可听到10千赫,豹蛙可听到15千赫。蛙类中听觉最好的是生活在北美的牛蛙。       鱼类的耳朵    1820年,有一个叫恩斯特・韦贝尔的德国学者试图将人和鱼的耳朵作比较,结果既没有找到鱼的中耳,也没发现鱼的外耳。但韦贝尔认为鱼的鳔实际上相当于人的中耳,不过当时无人赞同他的观点。解剖学家们则认为,既然鱼没有外耳和中耳,就说明它们没有听觉。    其实,韦贝尔当年提出的倒是真知灼见,鳔确实是鱼的鼓膜,它能将振动通过互相连接的四对听小骨传递给内耳。这4对听小骨相当于哺乳动物的中耳。由于这4对听小骨是韦贝尔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韦贝尔听骨。鱼正是依靠由鳔、韦贝尔听骨和两个内耳组成的耳朵来接收并辨别源自相当远处的各种声音的。但是也有的鱼没有鳔,它们仅仅靠与内耳相连的气腔来传递声波。由于气腔的传递能力有限,故这些鱼的听力相当差。    那么,鱼能听到哪些频率的声音呢?古皮鱼的听域上限为2 068赫,��鱼的听域上限为4 186赫,斜齿鳊的听域上限为7 000赫。而那些长有韦贝尔听骨和鳔的鱼,还能听到更高频率的声音。    此外,体侧线也是鱼的重要听觉器官。当鱼感觉到远处传来的声波时,就会调整体位和方向,以接近目标。由于左右两条体侧线道上布满极其敏感的细胞,鱼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声源的所在位置。    总之,鱼类的耳朵可分为带鳔的、无鳔的以及侧线3种。       昆虫的耳朵    与鱼相仿的是,蟋蟀也有3种耳朵。    蟋蟀的第一个听器位于腹端,那里有两个被细毛覆盖着的凸起。当声波抵达细毛时,使细毛产生振动,便被细毛根部敏感的神经细胞所感知。但这个听器的有效距离不远。蟋蟀的第二个听器隐蔽在左右两膝,共3对。这个听器拥有很多长形的神经细胞,呈扇面排列。当地面产生振动时,蟋蟀的脚随之颤动,于是膝部的听器就能感知到,进入兴奋状态。蟋蟀的第三个听器位于前脚的外胫上,由听膜(包括大的薄膜和小的厚膜)和梳状物组成。这个听器的任务是捕捉来自远处的声音。    除了蟋蟀,靠细毛助听的还有白蚁、蜜蜂、蚂蚁。白蚁的细毛像蟋蟀一样位于腹端部;蚂蚁的细毛长在触须上,犹如接收天线;而蜜蜂的细毛则位于头部。此外,蜜蜂和黄蜂也有膝下听器,其功效不比蟋蟀的逊色。    人耳的听觉是相当灵敏的,有时鼓膜的振幅仅为十亿分之一厘米,这大约相当于一个氢原子直径的十分之一。美洲蟑螂的听觉也很灵敏,它们能感知振幅相当于氢原子半径的声波;而蚱蜢的听力更胜一筹,大约是蟑螂的2倍。    蚱蜢像蟋蟀一样,在前脚的外胫上也长有听膜,但夜蛾的这种听膜却长在胸部和腹部之间。更奇特的是草蛉,它们的前翅膀上布满射线状的翅脉,翅脉基部较细,但散射后的部分却呈膨胀突起状,脉管里储满液体,并且脉管的一侧被一些带皱褶的薄膜紧扯着。草蛉靠着这种结构的听器,甚至能感知120千赫的超声波。       软体动物的耳朵    与上面这些动物相比,水母的听觉就相形见绌了,它们只能感知13赫以下的声波。不过水母的耳朵很特别,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球,球内浮动着一块结石,此结石与神经细胞相连。当声波振及此球时,使内储的液体晃荡,结石也就随着动荡,并将信号传给听神经,使水母产生听觉。    淡水蜗牛长有两个像水母那样结构的球,能听见26千赫的声波,是水母听域上限值的200倍。


相关内容

  • 命题作文"互补的妙处"写作升格指导
  • 命题作文"互补的妙处"写作升格指导 写作佳苑 2011-03-03 0559 命题作文"互补的妙处"写作升格指导 万事万物都有长处和短处,只要二者相互协作,形成互补,就会成就辉煌.原本两只不和谐的手指,经过两对手指的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美妙的长方形. ...

  •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
  • <比尾巴>教学设计 梁倩 教学目标: 1.认识部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好问句. 3.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根据动物尾巴特点自己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难点:根据动物尾巴特点自己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 ...

  • 过除夕(10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过除夕(1000字)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脚步近了,我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哥哥在大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和福字,妈妈挂起了红红的灯笼,爸爸和我买来了年最怕的鞭炮.夜幕刚刚降临,妈妈就为我们全家精心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香气扑鼻,色泽明亮,馋得我直流口水.我正要用筷 ...

  • 23海底世界
  • 教学要求: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底世界>(点击课 ...

  • 快乐阅读 书写梦想
  • 快乐阅读书写梦想 六(2)班 孙 茜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是我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它里面那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那生动详细的回答,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越看越想看. 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车.晕船?因为晕车在医学上称为"晕动病",它与我们耳朵的前庭器官有直接关系.前庭器官具有 ...

  • 教师的定义 - 副本
  •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复习 1-4单元知识点 (一)单元词语 第一单元 汇拢 土岗 戒酒 乐章 酸枣 尖刺 陈列 解毒 记忆 高粱 葫芦瓢 搜集 旷野 祛痰 启蒙 洋溢 碾磨 皮癣 薄荷 手镯 谱写 搂树叶 着迷 横线 竖立 蜘蛛 狭窄 喇叭 远航 桅杆 风帆 保险 手艺 晴朗 唾沫 大篷船 小舢板 咸 ...

  • 秋后的骡子
  • 麦收之后,田野空旷.种完冬麦,骡子被主人拴在四面透风的敞篷下,望着槽里干枯的麦草,在缰绳允许的空间里来回走动.它不停地打着喷嚏,像是一位呻吟的垂暮老人. 骡子是几户亲戚合伙买的,是大家共有的生产资料.农事深处,骡子很是吃香,被几户人家轮流着使唤,几个主人对骡子也特别在意,天天麦麸拌草,并不时加点豌豆 ...

  • 16 动物面具-教学设计
  •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根据非洲出土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石器等遗物判断,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已出现了人类.可以说,人类的祖先是从非洲走出来的.面具在非洲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发现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课件--图片) (1) ...

  • 中国的传统文化__小学生作文集锦
  •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