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伪暴力

网络暴力的伪暴力

摘 要:网络暴力问题日趋突出,消除网络暴力的呼声也日趋强

烈。挖掘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发现网络暴力不仅是网络非理性舆

论监督的一部分,更有着网络伪暴力的一面。

关键词:网络暴力;伪暴力;网络舆论监督

在传播范围极其广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联网的世界里,

互联网俨然成为了一个“意见自由市场”,网民通过它对各类社会

事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样的网络舆论

监督方式和监督力度明显优于传统媒体。例如前些年在网络上炒的

沸沸扬扬的“孙志刚事件”、“日本人买春事件”、“刘涌案件”在网

络上广泛传播,并在网民的舆论声中得到监督批评,无疑可以说是

在网络舆论的表达过程民主进程的更近一步。

但是,由于网络的传播广泛性、匿名性、自发性等特征,也催生

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副作用,非理性的网络舆论通常也会转化为网络

暴力。从暴力的概念开始延伸,网络暴力可理解为,在网络上发生

的暴力事件,并且造成了一定的暴力伤害。例如,在网上发表具有

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等。从“虐

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到“最毒后妈事件”,网络暴力的频繁出

现,且伤害力度之深、受牵涉人之多,使其日益成为一个尖锐的社

会话题。

许多学者提出消除网络暴力,大力倡导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社会。

本意虽好,但是网络暴力真的如理想所想的那样能消除吗?同网络

舆论的根本性质一样,借助于网络这个自由、公平的渠道发布信息、

表达意见。消除网络暴力,是否也意味着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的

关闭?探究网络暴力的来由和未来,联系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

从中发现,网络暴力具有伪暴力性,并且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现

象。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

探究网络暴力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生机制,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监

督不力,非理性的舆论占了主导地位时,常常会发生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暴力实质是现实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体现,从网络暴力形成的

反应链中,可以看出区别于现实暴力的网络暴力之所以造成巨大伤

害,根源于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盲目跟风、顶贴,之后形成了

强大的舆论场,使受害者除了受到暴力行为的直接伤害以外,更是

受到了舆论重压之下的另一重伤害,这也正是网络暴力可怕之处。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暴力”一词其实只是网络舆论的一种

性质界定,某些非理性的网络语言、画面本身就是一种暴力,随着

网络滚雪球似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暴力伤害。例如,在“最毒后

妈事件”中,一个网帖引爆了全国网民对小慧后妈的口诛笔伐。然

而,因为各方说法不一,公安也无证据,案件至今扑朔迷离。随着

调查深入,多个疑点凸现,最终答案揭晓,其实“后妈虐童”是策

划出来的。该事件中,一张小慧患病的图片,被大肆传播渲染,最

终导致了舆论一边倒,最终受到暴力伤害的就是无辜的后妈,被万

千网友指责为“最毒后妈”。该事件堪称一张图片引发的血案。

并且,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事件、行为的过程中,自身角色俨然

发生了转变,而扮演了网络暴民。这对网民本身来说,在这样的暴

力行为的涵养下,对于许多盲目而价值观不明确的网民有着很大的

负面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最毒后妈

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网友只顾着为小慧喊冤,却鲜有人去思考、

质疑事情的真相,网友的盲目,可谓是披着正义之师的旗帜,扮演

着网络暴民的角色。

二、网络暴力的伪暴力

不可否认,在许多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监督的力度还是得到了

体现的。“虐猫门”的主角已经被开除公职、“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的水落石出,也让许多网民明白了盲目跟风的幼稚性,对于网络传

播的事件始终要抱一颗怀疑的心态。回顾网络暴力的事件的发展,

从中透露的是网民的盲目和冲动,以及其媒介素养的不足、舆论引

导力度的不够、网络社会的过度自由和匿名等原因。就此很多学者

提出,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消除网络暴力。但是笔者认为,需要以

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网络暴力,因为它是网络民主进程中舆

论引导不力的体现,任何新兴的技术的到来总会伴随着一些缺陷。

(一)网络暴力的伪暴力性

作为现实暴力的延伸,网络暴力这种暴力现象从根本上是不可消

除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在网络实名制上下工夫,相信某些那些

肆无忌惮的语言能有所收敛。通过网络实名制限制网民的言论,实

则是在给网民灌一剂哑药,指标不治本。而纵观网络上那些粗暴、

非暴力的言论发生的机制,不难发现,这类言论带有很多宣泄性、

盲动性、聚合性。而这些非理性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真实体

现民意,有时则体现出一种夸大的伪暴力性。因为在当今社会,网

络脱离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作为一个表达民意的单一渠道,给网民

一个发泄的平台,由于疏导的不力,难免会出现“泄洪”的态势。

瞬间,各种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心情、对生活不满的心情来到

了网络上,在传播的过程中则形成舆论,伤害到网络事件当事人。

首先,从暴力事件的发生源来说,本身网络暴力事件中暴力本身

就具有虚伪性,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小慧被后妈殴打本身

就是个为了赚取受众眼球的乌龙事件。“中国第一网络暴力”事件

中,所有的暴力源头其实是源于姜岩的日志;其次,从网络暴力的

传播来说,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不排除很多跟风和宣泄的情绪,这

些宣泄的情绪在不适当的引导下,会如“沉默的螺旋”般弥漫开来,

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显示出网民的本意,网民在”最毒后妈事件”

中虽然向“毒妈”恶语相加,但实质上更多地透露出一种对受伤小

女孩的人文关怀;最后,在暴力伤害的最后阶段,伪暴力最终还是

会被事实的真相所打败,最终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彰显。“虐猫”

事件的女主人被开除公职;“最毒后妈事件”中小慧的家人也公开

道歉,后妈得以平反;“姜岩跳楼”事件中被人肉搜索重伤的王菲,

也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网络暴力具有伪暴力性,其暴力来源是虚伪的;暴力实施主体是

盲目的,很多网络暴民并非都是宣泄暴力,他们很多都是盲目的跟

风者;暴力伤害最终大多真相大白。在这个不真实的网络社会中,

对于网络暴力的伪暴力现象认识,需要我们以一个理性的心态去看

待网络上那些沸沸扬扬的言论,不可完全亲信那些言论,也不必过

分纠结于那些言论。

(二)网络暴力是网络发展的必然

在当今这个倡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力度的时代,在关注媒体

经济效益更胜于关注社会效益的时代,网络暴力的关注的话题趋向

于高热度的“腥、星、性”话题,而且网友趋向于打着“仗义执言”

的旗号,实则是在满足自己强烈的宣泄欲和好奇心,而很多网站大

肆传播这类事件,则是为了吸引点击率。回顾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

历史,美国历史上曾出现的黄色新闻风潮使媒介暴力得到淋漓尽致

的体现,堪称美国报业历史上的丢丑时代。如今,新生媒体也在遭

遇恶俗、暴力、黄色的挑战,借鉴美国报业从黑暗走向辉煌的历史,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民主的深入发展,网民媒介素养的不断提

高,网络暴力事件会不断得到调节。

此时,想到了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到的“意见自由市场”

和“自我修正”理论,他认为谬误和真理需要得到同等的传播。假

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利,而压制者

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假如被压制者的言论或思

想是错误的,也意味着双方都失去了让真理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

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因此,压制人们的言论和思想,必然是一

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智慧力的掠夺。网络舆论的发展轨迹里,势

必会出现真理和谬误的对抗,而开放、自由、交互的互联网势必能

提供一个空间,给予真理同谬误较量的机会。杰佛逊断言:“如果

严厉的惩罚人民的错误,就会有损于唯一的公众自由的安全保障。”

事实已经证明,当报刊不犯错误时,它就是软弱无力的。对正确意

见和错误意见的辩证阐述,使得“意见自由市场”在理论上站稳了

脚跟。网络暴力呈现出的意见自由市场,最终还是能在网络中得到

自我修正。网络就像一条河,必然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否则

它无法正常运转下去。

网络暴力的伪暴力

摘 要:网络暴力问题日趋突出,消除网络暴力的呼声也日趋强

烈。挖掘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发现网络暴力不仅是网络非理性舆

论监督的一部分,更有着网络伪暴力的一面。

关键词:网络暴力;伪暴力;网络舆论监督

在传播范围极其广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联网的世界里,

互联网俨然成为了一个“意见自由市场”,网民通过它对各类社会

事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样的网络舆论

监督方式和监督力度明显优于传统媒体。例如前些年在网络上炒的

沸沸扬扬的“孙志刚事件”、“日本人买春事件”、“刘涌案件”在网

络上广泛传播,并在网民的舆论声中得到监督批评,无疑可以说是

在网络舆论的表达过程民主进程的更近一步。

但是,由于网络的传播广泛性、匿名性、自发性等特征,也催生

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副作用,非理性的网络舆论通常也会转化为网络

暴力。从暴力的概念开始延伸,网络暴力可理解为,在网络上发生

的暴力事件,并且造成了一定的暴力伤害。例如,在网上发表具有

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等。从“虐

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到“最毒后妈事件”,网络暴力的频繁出

现,且伤害力度之深、受牵涉人之多,使其日益成为一个尖锐的社

会话题。

许多学者提出消除网络暴力,大力倡导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社会。

本意虽好,但是网络暴力真的如理想所想的那样能消除吗?同网络

舆论的根本性质一样,借助于网络这个自由、公平的渠道发布信息、

表达意见。消除网络暴力,是否也意味着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的

关闭?探究网络暴力的来由和未来,联系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

从中发现,网络暴力具有伪暴力性,并且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现

象。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

探究网络暴力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生机制,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监

督不力,非理性的舆论占了主导地位时,常常会发生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暴力实质是现实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体现,从网络暴力形成的

反应链中,可以看出区别于现实暴力的网络暴力之所以造成巨大伤

害,根源于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盲目跟风、顶贴,之后形成了

强大的舆论场,使受害者除了受到暴力行为的直接伤害以外,更是

受到了舆论重压之下的另一重伤害,这也正是网络暴力可怕之处。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暴力”一词其实只是网络舆论的一种

性质界定,某些非理性的网络语言、画面本身就是一种暴力,随着

网络滚雪球似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暴力伤害。例如,在“最毒后

妈事件”中,一个网帖引爆了全国网民对小慧后妈的口诛笔伐。然

而,因为各方说法不一,公安也无证据,案件至今扑朔迷离。随着

调查深入,多个疑点凸现,最终答案揭晓,其实“后妈虐童”是策

划出来的。该事件中,一张小慧患病的图片,被大肆传播渲染,最

终导致了舆论一边倒,最终受到暴力伤害的就是无辜的后妈,被万

千网友指责为“最毒后妈”。该事件堪称一张图片引发的血案。

并且,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事件、行为的过程中,自身角色俨然

发生了转变,而扮演了网络暴民。这对网民本身来说,在这样的暴

力行为的涵养下,对于许多盲目而价值观不明确的网民有着很大的

负面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最毒后妈

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网友只顾着为小慧喊冤,却鲜有人去思考、

质疑事情的真相,网友的盲目,可谓是披着正义之师的旗帜,扮演

着网络暴民的角色。

二、网络暴力的伪暴力

不可否认,在许多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监督的力度还是得到了

体现的。“虐猫门”的主角已经被开除公职、“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的水落石出,也让许多网民明白了盲目跟风的幼稚性,对于网络传

播的事件始终要抱一颗怀疑的心态。回顾网络暴力的事件的发展,

从中透露的是网民的盲目和冲动,以及其媒介素养的不足、舆论引

导力度的不够、网络社会的过度自由和匿名等原因。就此很多学者

提出,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消除网络暴力。但是笔者认为,需要以

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网络暴力,因为它是网络民主进程中舆

论引导不力的体现,任何新兴的技术的到来总会伴随着一些缺陷。

(一)网络暴力的伪暴力性

作为现实暴力的延伸,网络暴力这种暴力现象从根本上是不可消

除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在网络实名制上下工夫,相信某些那些

肆无忌惮的语言能有所收敛。通过网络实名制限制网民的言论,实

则是在给网民灌一剂哑药,指标不治本。而纵观网络上那些粗暴、

非暴力的言论发生的机制,不难发现,这类言论带有很多宣泄性、

盲动性、聚合性。而这些非理性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真实体

现民意,有时则体现出一种夸大的伪暴力性。因为在当今社会,网

络脱离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作为一个表达民意的单一渠道,给网民

一个发泄的平台,由于疏导的不力,难免会出现“泄洪”的态势。

瞬间,各种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心情、对生活不满的心情来到

了网络上,在传播的过程中则形成舆论,伤害到网络事件当事人。

首先,从暴力事件的发生源来说,本身网络暴力事件中暴力本身

就具有虚伪性,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小慧被后妈殴打本身

就是个为了赚取受众眼球的乌龙事件。“中国第一网络暴力”事件

中,所有的暴力源头其实是源于姜岩的日志;其次,从网络暴力的

传播来说,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不排除很多跟风和宣泄的情绪,这

些宣泄的情绪在不适当的引导下,会如“沉默的螺旋”般弥漫开来,

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显示出网民的本意,网民在”最毒后妈事件”

中虽然向“毒妈”恶语相加,但实质上更多地透露出一种对受伤小

女孩的人文关怀;最后,在暴力伤害的最后阶段,伪暴力最终还是

会被事实的真相所打败,最终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彰显。“虐猫”

事件的女主人被开除公职;“最毒后妈事件”中小慧的家人也公开

道歉,后妈得以平反;“姜岩跳楼”事件中被人肉搜索重伤的王菲,

也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网络暴力具有伪暴力性,其暴力来源是虚伪的;暴力实施主体是

盲目的,很多网络暴民并非都是宣泄暴力,他们很多都是盲目的跟

风者;暴力伤害最终大多真相大白。在这个不真实的网络社会中,

对于网络暴力的伪暴力现象认识,需要我们以一个理性的心态去看

待网络上那些沸沸扬扬的言论,不可完全亲信那些言论,也不必过

分纠结于那些言论。

(二)网络暴力是网络发展的必然

在当今这个倡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力度的时代,在关注媒体

经济效益更胜于关注社会效益的时代,网络暴力的关注的话题趋向

于高热度的“腥、星、性”话题,而且网友趋向于打着“仗义执言”

的旗号,实则是在满足自己强烈的宣泄欲和好奇心,而很多网站大

肆传播这类事件,则是为了吸引点击率。回顾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

历史,美国历史上曾出现的黄色新闻风潮使媒介暴力得到淋漓尽致

的体现,堪称美国报业历史上的丢丑时代。如今,新生媒体也在遭

遇恶俗、暴力、黄色的挑战,借鉴美国报业从黑暗走向辉煌的历史,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民主的深入发展,网民媒介素养的不断提

高,网络暴力事件会不断得到调节。

此时,想到了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到的“意见自由市场”

和“自我修正”理论,他认为谬误和真理需要得到同等的传播。假

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利,而压制者

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假如被压制者的言论或思

想是错误的,也意味着双方都失去了让真理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

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因此,压制人们的言论和思想,必然是一

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智慧力的掠夺。网络舆论的发展轨迹里,势

必会出现真理和谬误的对抗,而开放、自由、交互的互联网势必能

提供一个空间,给予真理同谬误较量的机会。杰佛逊断言:“如果

严厉的惩罚人民的错误,就会有损于唯一的公众自由的安全保障。”

事实已经证明,当报刊不犯错误时,它就是软弱无力的。对正确意

见和错误意见的辩证阐述,使得“意见自由市场”在理论上站稳了

脚跟。网络暴力呈现出的意见自由市场,最终还是能在网络中得到

自我修正。网络就像一条河,必然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否则

它无法正常运转下去。


相关内容

  •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 [摘要] 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员青年发出"清朗网络.青年力量"的号召,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开展此课题进行调查.但是,调查发现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我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了 ...

  •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 摘要: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随意性,越来越多的大 学生使用"语言暴力",导致网络空间充满各种语言暴力内容,给 大学生正常使用网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由于网络暴力 事件涉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大的影 响,因此,研究网 ...

  • 东华大学课程论文封面
  •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

  •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
  •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 作者:雷莎莎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5期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网络 ...

  •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 ...

  • 思修论文:网络民主暴力
  • 5.近年来,"网络民主暴力"事件呈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最初所标榜的"民主"已经沦为"多数人的暴政".作为大学生,我们如何看待网络民主问题. 网络民主,真的民主么? "网络民主"(Cyber Democracy)是伴随着信息 ...

  • 网络暴力综述word
  • 网络暴力综述 网络暴力是指某些网友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甚至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处罚. 网络暴力的表现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语言暴力,即通过恶毒言语和谩骂攻击当事人.二是"人肉搜索",将网络人物 ...

  • 2015下半年江门事业单位面试热点:"网络暴力"事件
  • 2015下半年江门事业单位面试热点:"网络暴力"事件 北外教授乔木因举报"何炅吃空饷"遭到众多网友辱骂.攻击和人身威胁.成都违章女司机因对暴打自己的男司机不满而不愿对自己的违法行为道歉而遭网友人肉搜索,其酒店开房记录.家庭住址甚至生理期等个人隐私信息,都在网上 ...

  • _人肉搜索_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初探
  • 图书 "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初探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互联网"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 有其 张元飞 索最为主要的应用,而通常我们提到的那种社会层面的寻找具体人和线索的人肉搜索,在人肉搜索的应用当中占到的是非常小一部分,属于很特殊的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