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科针灸推拿版

一、针灸推拿学问答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通达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官窍。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脏腑机能。③经络感应传导,调节机体平衡。④卫外固表,抗御外邪。经络的病理反应:①反应病侯。②传注病邪

2.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分布有哪些规律?

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②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③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④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其中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除外,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试述十二经的循环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止,再由肝经复出于肺,为此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一手少阴心 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足太阳膀胱经一足少阴肾经一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一(复回至)手太阴肺经。

4.试述十二经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5.试述十二经的走向及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便构成了一个整体循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6.试述十四经脉的起止穴位、起止部位及交接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穴为中府,止穴为少商。起于中焦,交于食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穴为商阳,止穴为迎香。起于食指末端,交于鼻孔侧。

足阳明胃经: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历兑。起于鼻翼两侧,交于足大趾内侧。 足太阴脾经:起穴为隐白,止穴为大包。起于足大趾内侧,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穴为极泉,止穴为少冲。起于心中,交于小指桡侧末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穴为少泽,止穴为听宫。起于小指尺侧端,交于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起穴为睛明,止穴为至阴。起于目内眦,交于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起穴为涌泉,止穴为俞府。起于足小趾下,交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起穴为天池,止穴为中冲。起于胸中,交于中指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穴为关冲,止穴为丝竹空。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交于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起穴为瞳子髎,止穴为足窍阴。起于目外眦,交足大趾毛际。 足厥阴肝经:起穴为大敦,止穴为期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流注肺。

督脉:起穴为长强,止穴为龈交。起于小腹内下极之输,止于上唇内。

任脉:起穴为会阴,止穴为承浆。起于小腹中极之下,止于眼眶内。

7.简述手三阴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与终止处。

手太阴肺经,循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手少阴心经,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终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的尖端(中冲)。

8.简述足三阳经在体表的分布和手三阴经走向的共同点。

在体表,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躯干的侧面,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背面)。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走向的共同点都是从胸走手。

9.何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10.奇经八脉有何特点及作用?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故无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联系,故称“奇经”。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分布于体表外,其他经脉均无专穴分布。即无脏腑所属、无阴升阳降、无表里相合。

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在生理上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诸阴经经气。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诸阳经经气。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带脉具有约束诸经的作用。阴维脉合于任脉,与六阴经相联系。阳维脉合于督脉,与六阳经相联系。阴跷脉、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11.试述奇经八脉的循行。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沿腰背后正中线循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止于龈交(上唇内唇系带)。

任脉:起于胞中(小腹中极之下),出于会阴,上循毛际,沿胸腹前正中线循行,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

阴维:起于小腿内侧筑宾,并足太阴、厥阴上行。

阳维:起于足跟外侧金门,并足太阳等上行。

阴跷:起于足跟内侧照海,随足少阴经上行。

阳跷:起于足跟外侧申脉,随足太阳经上行。

12.试述任督二脉的功能、主治概要。

任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任,有担任、妊养之义。由于六阴经均与任脉相交会,后者能调节全身六阴经的经气,故任脉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之说。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即与生育功能有关。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证。

督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督,有总督、督促之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其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故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项、头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13.何谓络脉?络脉主要有哪几种?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所谓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较经脉为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譬如网络,在经脉之间起着联络的作用的一种组织。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三种。络脉的生理功能,除

了和经脉一样运行气血,灌注肢节,濡养周身之外,还有联络各经脉的作用。

14.何谓十五络脉?其循行分布有何特点?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计十五络。

①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别行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②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15.十五络脉有何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表里两经。任脉别络散于腹,沟通腹部之经气;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之经气:脾之大络散于胸胁,沟通胸胁部之经气。其分出的孙络和浮络,遍布全身,联系全身和输布气血于各部。

16.何谓十二经别?为何有“六合”之称?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7.十二经别的作用及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①经别通过离、入、出、合的循行分布,加强了体表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如手足六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相表的阳经而上头面的理论是分不开的。②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范围。

18.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都能加强表里经的联系。但十五络脉在外,各有一络穴及主治病症;而十二经别在内,无所属穴位及主治病症。

19.何谓十二经筋?有何分布特点及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分布特点:连属于十二经脉,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结聚于关节骨骼。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求九页 (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

功能作用: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20.何谓十二皮部?

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广义的皮部是指人体体表部位而言,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狭义的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

21.何谓四海?何谓气街?

所谓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脑为髓之海(头部)。冲脉为血之海(下腹部)。膻中为气之海(胸部)。胃为水谷之海(上腹部)。

所谓气街或四街,是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径路。气街有胸气之街,腹气之街,头气之街,胫气之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22.气街与四海的部位有何类似?

“四街”理论说明头、胸、腹(背)、胫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四海”的部位与“四街”类似,即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

部。

23.如何理解四海、气街与三焦的划分有相通之处?

四海位于头、胸、腹;气街以头、胸、腹、胫划分;而三焦是就胸、腹来分。气海一胸气街,从三焦来说属上焦,其部位为胸部;从三焦来说中下两焦,均在腹部,乃水谷之海和血海所在,通腹气街。腹气街不妨分为上腹气街和下腹气街,以与水谷之海、血海及中焦、下焦相配合。

24.何谓“一源三歧”及“四根三结”。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故称为“四根三结”。

25.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有何指导意义?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是关于经气纵横关系的理论,它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以奇经八脉为错综联系的基础上,又从经气的纵向和横向方面讨论若干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辩证和用穴。根与结、标与本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气街与四海主要分析经气的横向关系,其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26.何谓标本根结?

“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本”在四肢的下部;“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标”在头面胸背等的上部。

“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目);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亢颡(鼻咽);足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耳);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胃);足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下);足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膻中(胸)。

27.何谓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是指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多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入”,是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

28.循于耳部的经脉、入耳中的经脉各有那几条?

循于耳部的经脉主要有四条: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手太阳小肠经。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后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入耳中的经脉主要有: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29.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有哪几条?

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主要有8条:足阳明胃经,旁纳太阳之脉;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别颊上出面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任脉,循面,入目;手少阴心经,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30.何谓腧穴?其分类及治疗作用(主治规律)有哪些?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病施术的刺激点。主要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①十四经穴: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②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一定的位置,但至今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③阿是穴:亦叫

“压痛点”、“天应穴”,它们以痛为腧,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腧穴。

腧穴治疗作用主要有:①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脉的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②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可治疗其附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这是一切腧穴的共同特点。③特殊作用(双相作用、特异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对机体某些疾病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不同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的良性凋整作用亦是腧穴的特殊作用。

31.腧穴有哪些定位方法?

主要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固定标志法、活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简便取穴法等四种。

32.常用的骨度分寸主要有哪些?

头部:前后发际12寸,耳后两乳突间9寸。

胸腹: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两乳头之间8寸。肩胛骨脊柱缘至脊柱正中线3寸。腋以下至季胁12寸、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

背腰:大椎至尾骶之间2l椎。

上肢: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下肢: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上髁)18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至内踝尖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外踩尖至足底3寸。

33.常用骨度分寸中相距12寸的有哪几处?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l游离肋端;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等为12寸。

34.何谓特定穴?常用特定穴有哪几类?如何分布?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常用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其中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绝大部分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背俞穴、募穴分布在胸腹、背腰部;八会穴分布在四肢躯干;交会穴分布在全身经脉。

35.试述五输穴的定义、含义、五行属性。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部位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五输穴的含义:“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得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六阳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金、水、木、火、土,六阴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木、火、土、金、水。(阳井金,阴井木)

36.什么是原穴、络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原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即联络之意,分布于表里两经联络处的穴位。十五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可主治其络脉的病症,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及相应的络脉病症。

原穴、络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原穴对治疗内脏病有重要作用,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有关病症。表里经原穴络穴配合应用,先病取原,后病取络,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治疗表里两经病症。

37.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的名称及归经。

手太阴肺经一太渊(原)、列缺(络)

手少阴心经一神门(原)、通里(络)

手厥阴心包经一大陵(原)、内关(络)

足太阴脾经一太白(原)、公孙(络)

足少阴肾经一太溪(原)、大钟(络)

足厥阴肝经一太冲(原)、蠡沟(络)

手阳明大肠经一合谷(原)、偏历(络)

手少阳三焦经一阳池(原)、外关(络)

手太阳小肠经—腕骨(原)、支正(络)

足阳明胃经一冲阳(原)、丰隆(络)

足少阳胆经一丘墟(原)、光明(络)

足太阳膀胱经一京骨(原)、飞扬(络)

督脉别络一长强;任脉别络一鸠尾;脾之大络一大包。

38.何谓“以输为原”?

由于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故阳经输穴、原穴分立,阴经输穴原穴合一,即“阴经之输并与原”,或“以输为原”。

39.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称俞募配穴法,尉“前后配穴”。

40.背俞穴、募穴名称及归属。

肝——肝俞(俞)、期门(募)

心——心俞(俞)、巨阙(募)

心包一厥阴俞(俞)、膻中(募)

脾——脾俞(俞)、章门(募)

肺——肺俞(俞)、中府(募)

肾——肾俞(俞)、京门(募)

大肠一大肠俞(俞)、天枢(募)

小肠一小肠俞(俞)、关元(募)

三焦——三焦俞(俞)、石门(募)

胆——胆俞(俞)、日月(募)

胃——胃俞(俞)、中脘(募)

膀胱一膀胱俞(俞)、中极(募)

41.任脉的穴位中有哪些是募穴?

膻中是心包的募穴,巨阙是心的募穴,中脘是胃的募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中极是膀胱的募穴。

42.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有哪几个?

中脘既是胃的募穴又是腑会,章门既是脾的募穴又是脏会,膻中既是心包募穴又是气会。

43.何谓八会穴?八会穴有何作用?。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抒、髓会绝骨、筋会阳陵、脉会太渊。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症可选取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44.何谓八脉交会穴?其所通经名及相合部位是什么?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45.何谓郄穴?有何主治特点?

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即手太阴肺经一孔最、手少阴心经一阴郄、手厥阴心包经一郄门、手阳明大肠经一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一会宗、手太阳小肠经一养老、足太阴脾经一地机、足少阴。肾经一水泉、足厥阴肝经一中都、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一金门、奇经阳维脉一阳交(足少阳经)、阴维脉一筑宾(足少阴经)、阳跷脉一跗阳(足太阳经)、阴跷脉一交信(足少阴经)。

郄穴的主治特点: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46.何谓下合穴?有何作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即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此又称“手三阳下合腧”)。胃下合于足三里,胆下合于阳陵泉,膀胱下合于委中。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47.何谓交会穴?

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既治疗本经病症,又治疗交会经病症。

48.如何区分八会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经穴。

49.试述手三阴经的特定穴。

手太阴肺经:少商(井穴)、鱼际(荥穴)、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经渠(经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孔最(郄穴)、尺泽(合穴)、中府(募穴、交会穴)。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井穴)、劳宫(荥穴)、大陵(输穴、原穴)、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间使(经穴)、郄门(郄穴)、曲泽(合穴)

手少阴心经:少冲(井穴)、少府(荥穴)、神门(输穴、原穴)、阴郄(郄穴)、通里(络穴)、灵道(经穴)、少海(合穴)。

50.试述足阳明经膝以下特定穴的名称和定位。

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丰隆(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解溪(经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冲阳(原穴):在足背最高

处,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陷谷(输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荥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厉兑(井穴):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51.试述手太阳经在背部的腧穴的名称和定位。

臑 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

天 宗: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秉 风: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 垣: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腧穴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中俞: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52.试述手三阴经在肘横纹线上的穴位的名称和定位。

手太阴经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手少阴经少海穴:曲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手厥阴经曲泽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53.分别写出十四经中每条经脉的五个常用穴位。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2)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冲。(3)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4)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迎香。(5)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肩贞、腕骨。

(6)手太阳三焦经:中诸、阳池、外关、天井、支沟。(7)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丰隆、颊车、内庭。(8)足太阳膀胱经:晴明、攒竹、风门、委中、昆仑。(9)足少阳胆经:听会、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10)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然谷。(11)足太阴脾经:隐白、公孙、三阴交、血海、阴陵泉。(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中脘、神阙。(14)督脉:人中、百会、大椎、腰阳关、命门。

54.试述神门、通里、阴郄的定位。

神门穴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失眠、健忘、痴呆、癫狂;心痛、心烦、惊悸。

通里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

阴郄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主治心痛,惊悸,吐血,衄血,骨蒸盗汗,暴喑。

55.试述大椎、百会、水沟、关元、中脘的定位。

大椎穴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百会穴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水沟穴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 关元穴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中脘穴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56.试述承泣的定位。

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57.试述四神聪、四缝、八邪、八风、十宣穴的定位与主治。

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四缝穴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的中央,一侧四穴。主治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

八邪穴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主治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头痛,咽痛。

十宣穴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主治: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58.试述足三阴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三经腧穴均可治疗妇科病、前阴病。

不同点:足太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脾胃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厥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肝胆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少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肺、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59.试述膻中、天突分别与哪些重要解剖位置有关?

膻中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天突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60.试述后溪、小海、天宗、听宫的定位。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小海穴定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天宗穴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听宫穴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61.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与取穴失准、深浅失宜、手法失熟、用心失专、反应失灵、辨证失当、环境因素等有关。

62.试述透天凉的操作及主要适应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l/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要点: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一进三退,行六阴数,徐徐举针。适用于热证。

63.飞经走气四法指的是什么?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

64.“泻南补北法”原理及应用如何?

“泻南补北法”即“泻火补水法”,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为治疗肝(木)实、肺(金)虚的方法,这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指导具体病症治疗的典范。火为木之子,泻火可令母虚,而达泻肝木的目的;金为水之母,补水可令母实,而达补肺金的目的。

65.什么是灸法?艾灸法分哪几类?有何治疗作用?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包括化脓灸和非化脓灸,间接灸则多用隔姜灸法、隔盐灸法、隔蒜灸法、隔附子饼灸法。此外还有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

艾灸的作用: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等作用。

66.常用的罐具有哪几种?常见拔罐法操作有哪几种?

常见的罐具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挤压排气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 常见拔罐法的操作有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煮法、蒸气法等。

67.耳穴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耳穴操作刺激方法有哪些?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操作有毫针刺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灸法、刺血法、水针法、磁疗法、按摩法。

68.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几种?其适应范围如何?

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腧穴点刺,刺络,散刺,挑刺。三棱针刺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泄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69.常见的皮内针有哪两种?操作时注意事项要注意哪些?

常见的皮内针颗粒型(麦粒型)、揿钉型(图钉型)。

注意事项:①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②埋针后,局部刺痛或感染时,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③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暑热天埋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④溃疡、炎症、不明原因肿块禁止埋针。

70.什么叫火针?它有哪些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痹证、慢性结肠炎、阳痿、痛经、瘰疬、痈疽、腱鞘囊肿、疳疾、疣、痣等。

71.什么叫芒针?适应什么样的疾病?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发麦芒,故称为芒针。因芒针的针身较长、刺入较深,应选择适宜于毫针难以取效且需深刺的穴位,进行治疗。一般可用于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多发性神经炎、胃溃疡、胃炎、胃下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截瘫等。

72.临床上怎样选择电针的波形?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用于止痛、镇静、缓解痉挛、针麻。

疏波: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用于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损伤。 疏密波:能促进代谢,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消除炎性水肿用于止痛,扭挫伤,关节炎,面瘫,肌无力,冻伤等。

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用于痿证、软瘫。

73.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有哪几类?怎样控制各个部位的用药剂量?

常用药物:①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②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等。⑧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药物剂量:穴注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0.1~0.5m1/穴;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3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l/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4ml。

74.什么叫天灸?

天灸又叫穴位敷贴法,通过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75.腧穴磁疗法有些什么作用?静磁疗法有哪些操作方法?

腧穴磁疗法具有镇静、止痛、消肿、消炎、降压等作用。静磁疗法主要有直接贴敷法、间接贴敷法、磁针法等操作方法。

76、针灸有哪三大治疗作用?"

针灸的三大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77.针灸有哪些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主要有:治神守气,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温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78.针灸临床论治要点有哪些?

针灸临床论治要点:①明辨病症性质,②突出经络辩证,③注意整体观念,④分清标本缓急,⑤做到三因制宜。

79.针灸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八纲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般说来,阳证多为实热,宜针宜泻,浅刺而不留针,出针宜快,或多针少灸;阴证多为虚寒,宜灸宜补,深刺并适当留针,出针宜缓,或多灸少针。

表里是针对疾病的内外、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而言。表证宜浅刺疾出,里证宜深刺久留。虚实是针对正气和邪气的强弱消长而言,它是决定补泻的关键。虚证宜补宜灸或多灸少针,实证宜针宜泻或多针少灸。

寒热是针对疾病的属性而言。寒证宜留针、多灸,热证宜浅刺疾出、不灸或刺络放血。对于寒热错杂者,临证时须仔细辨清其寒热真假,确定其相应的手法。

80.针灸有哪些选穴原则?

主要有局部选穴、远道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四种方法。

81.针灸有哪些配穴方法?

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

按部配穴分为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5种。按经配穴分为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等5种。如胃脘痛一证,按本经配穴,可取梁门、梁丘;按表里经配穴,可取足三里、地机;按上下配穴,可取内关、公孙;按前后配穴,可取中脘、胃俞:按左右配穴,可取双侧足三里等。

82.如何理解针灸中的“因时而用”?

因时而用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难经?七十四难》日:“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子午流注”十法、灵龟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而用”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83.临床如何运用原络配穴法?

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以下两点原则:①按表里经脉病变先后次序定原络,即在表里两经同时出现病变的情况下,以先病经脉的原穴配合后病经脉的络穴。如手太阴肺经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又兼见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就以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配手阳明之络穴偏历。②按表里经脉病变主次轻重定原络。如病变以肺经为主,症见咳嗽、气急、咽痛,伴轻微发热、头痛等,就以肺经之原穴太渊为主,配以大肠经之络穴偏历为客。

84.为什么说原穴在治疗脏腑病上有重要作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输布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关系密切。人身原气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处,通过三焦输布全身而关系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并能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刺灸原

穴可通调元气,推动气化,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故原穴对脏腑病在治疗上有重要作用。

85.如何分经辨证?并举例说明。

十四经脉在人体的循行有一定的走向和分布规律,这为分经辨证提供了依据。十二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阳经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三阴经中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任、督分布在头身前后正中线上。据此,可进行分经辨证。

例如,头痛前额属阳明,侧面属少阳,枕后属太阳,巅顶属厥阴等,即是按照分经辩证取穴。

86.腰痛取何经脉治疗?并说明其意义?

腰痛主要取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治疗,因为腰痛的病机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是以上诸经的不通、失荣所致,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病症。

87.痿证主要取何经脉为主?说明其意义。

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

88.简述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病机?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面瘫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故治宜疏调经筋,活血通络。

89.为什么治疗心痛多取“内关”穴?

治疗心痛取内关:①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②心包经“代心受邪”,故循经取内关穴,可治疗心痛。③内关穴又与阴维脉相通,功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

90.推拿的作用原理有哪些?

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②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③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91.什么叫特定穴?常用的特定穴有哪些?

指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常见的“线”状穴有:坎宫、天门、天柱骨、脊柱、七节骨、小肠、大肠、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大横纹、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等;“面”状穴有:腹、胁肋、丹田、脾、肝、心、肺、肾、胃经、板门等;“点”状穴有:耳后高骨、乳根、乳旁、肚角、龟尾、肾纹、肾顶、内劳宫、小天心、总筋、老龙、上马、威灵、精宁、膊阳地、一窝风等。

92.手法作用层次怎样?

推拿手法直接用于人体,以力为作用特征。手法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传递;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生物效应。

93.推拿功法如何?

推拿练功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各部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练功动作明确,锻炼全面。推拿练功动静结合,意气相随。推拿练功医练结合,可增强疗效。 推拿练功功法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徒手练的“易筋经”和“少林内功”;另一是以石担、石锁、抓坛子等民间练功器械练习方法,作为器械练功的功法内容。

附:实用练功方法十一势:

①摘星换斗势 ②青龙探爪势

③饿虎扑食势 ④掉尾摇头势

⑤坐裆势 ⑥前推八匹马势

⑦倒拉九头牛势 ⑧力劈华山势

⑨三起三落势 ⑩推把上桥势

⑾双虎夺食势

二、自测试题

【A型题】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

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 B.至阴 C.会阳 D.肩井 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26.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27.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2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3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31.心的募穴是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32.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A.会阴 B.中极 C.长强 D.腰俞 E.曲骨

33.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34.任脉起于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35.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36.两眉头的中间是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37.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

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

38.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

A.夹持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双手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39.天灸又称为

A.化脓灸 B.发泡灸 C.直接灸 D.实按灸 E.间隔灸

40.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

41.拔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间一般为

A.5~10min B.10~15min C.15~20min D.20~25min E.25~30min

42.下列情况中除哪一点外均属于不宜拔罐的情况

A.皮肤过敏、溃疡 B.皮肤上有疮疡化脓 C.大血管部位

D.高热抽搐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

43.电针法中疏波的频率为

A.每秒50~100次 B.每秒50次以上 C.每秒100次以上

D.每秒2~5次 E.每秒10~20次

4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

45.使用电针时,当电针器的输出电压在40V以上时,其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A.0.5mA以上 B.1mA以内 C.1.5mA以内 D.2mA以内 E.10mA以内

46.标准头穴线一共是

A.15条 B.18条 C.10条 D.14条 E.16条

47.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

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

48.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

A.耳垂 B.耳舟 A.对耳轮体 D.三角窝 E.耳甲

49.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A.耳垂 B.耳舟 C.耳甲艇 D.耳甲腔 E.耳甲

50.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虚、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51.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

A.丰隆 B.光明 C.飞扬 D.大钟 E.商丘

52.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B型题】

A.《针灸逢源》 B.《针灸问对》 C.《针灸甲乙经》

D.《外台秘要》 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1.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2.列出了361个经穴的著作是

3.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4.创子午流注针法的作者是

5.著《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6.撰写《针灸聚英》的作者是

A.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交接处 B.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处

C.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处 D.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交接处

E.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交接处

7.心中是

8.胸中是

9.鼻旁是

A.手三阴经 B.足三阳经 C.属六脏的阴经 D.手三阳经 E.足三阴经

10.上肢内侧分布有

11.下肢外侧分布有

12.四肢内侧和胸腹分布有

A.阴脉之海 B.阳脉之海 C.十二经之海 D.气海 E.水谷之海

13.冲脉为

14.督脉为

15.任脉为

A.臂厥 B.踝厥 C.骭厥 D.阳厥 E.骨厥

16.足阳明胃经病候有

1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有

18.足少阴肾经病候有

A.任脉 B.阳维脉 C.督脉 D.冲脉 E.阴维脉

19.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0.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1.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A.前额痛 B.巅顶痛 C.左侧头痛 D.后头痛 E.右侧头痛

22.阳明头痛表现为

23.厥阴头痛表现为

24.太阳头痛表现为

A.16寸 B.17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25.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26.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27.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28.胃的下合穴位于

29.小肠的下合穴位于

A.12个 B.15个 C.16个 D.18个 E.20个

30.络穴共有

31.郄穴共有

A.16个 B.15个 C.8个 D.12个 E.10个

32.八会穴共有

33.八脉交会穴共有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4.阴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35.阳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A.曲池 B.合谷 C.偏历 D.手三里 E.养老

36.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

37.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

38.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的穴位是

A.募穴 B.合穴 C.郄穴 D.经穴 E.原穴

39.孔最属性为

40.经渠属性为

41.太渊属性为

A.石门 B.条口 C.天枢 D.丰隆 E.解溪

42.大肠的募穴是

43.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

44.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5.“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的经脉是

46.“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47.“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各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A.大横 B.中脘 C.梁门 D.天枢 E.中极

48.膀胱的募穴是

49.属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50.大肠的募穴是

A. 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B. 肘横纹下7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C.腕横纹上3寸 D.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E.手掌心

51.郄门位于

52.曲泽位于

53.大陵位于

A.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B.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C.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D.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E.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54.大敦穴

55.期门穴

56.行间穴

A.膀胱的募穴 B.大肠的募穴 C.三焦的募穴 D.胃的募穴 E.心的募穴

57.巨阙是

58.天枢是

59.中脘是

A.脐上3寸 B.脐上4寸 C.脐上5寸 D.脐上6寸 E.脐上7寸

60.鸠尾位于

61.巨阙位于

62.中脘位于

A.偏历 B.外关 C.飞扬 D.光明 E.公孙

63.足太阳经络穴是

64.足少阳经络穴是

65.足太阴经络穴是

A.蠡沟 B.鸠尾 C.长强 D.大包 E.丰隆

66.脾之大络是

67.任脉络穴是

68.督脉络穴是

A.中极 B.关元 C.膻中 D.巨阙 E.神阙

69.心包募穴是

70.小肠募穴是

71.膀胱募穴是

A.心肺疾患及上肢疾患 B.头面五官疾患 C.胃肠疾病

D.腰腹及下肢疾患 E.全身疾患

72.夹脊穴中上胸部穴位主治

73.夹脊穴中下胸部穴位主治

74.夹脊穴中腰部穴位主治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侧卧位 D.侧俯坐位 E.仰靠坐位

75.针刺环跳时,体位宜为

76.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

77.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

A.晕针 B.滞针 C.弯针 D.断针 E.血肿

78.留针后行针提插、捻转,出针困难

79.针刺中患者突然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汗胸闷

80.出针后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灸 E.细辛灸

81.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宜选

82.治疗未溃疮疡宜选

83.治疗疮疡久溃不敛宜选

A.隔附子灸 B.非化脓灸 C.化脓灸 D.隔蒜灸 E.灯火灸

84.治疗皮肤疣常选

85.治疗小儿痄腮宜选

A.温和灸 B.温针灸 C.雀啄灸 D.直接灸 E.间接灸

86.将艾条点燃一端在施灸部位皮肤上下活动施灸的是

87.将大小适宜的艾炷,放在皮肤腧穴上施灸的是

88.在施灸腧穴上放置药物,然后在其上放艾炷施灸的是

A.煮罐法 B.走罐法 C.刺血拔罐法 D.闪罐法 E.药罐法

89.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拔罐时,多选用

90.在肌肉松弛,吸拔不紧处或留罐有困难者以及局部皮服麻木、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拔罐时多选用

A.点刺法 B.散刺法 C.刺络法 D.埋针法 E.挑刺法

91.若需要在十宣、十二井穴、耳尖等部位放血时,多选用

92.用三棱针针法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时,多选用

93.对于临床上一些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多选用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94.针刺麻醉应选择的波型是

95.痿证、瘫痪应选择的最佳波型是

96.刺激膈神经、抢救呼吸衰竭应选择的波型是

A.0.1ml以上 B.0.3~0.5ml C.0.5~1m1以内 D.1~2m1 E.2~5ml

97.四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8.头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9.腰臀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100.动力作用较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的波型是 101.能降低神经的应激功能,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均能起抑制作用的波型为

102.动力作用较大,治疗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的波型为

A.耳垂 B.耳舟 C.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D.耳甲 E.耳轮脚 103.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4.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5.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交感 B.内分泌 C.肾上腺 D.皮质下 E.脑干

106.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的耳穴为

107.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的耳穴为

A.耳垂 B.耳舟 C.耳轮脚周围 D.耳甲 E.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的上、下脚 108.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9.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对耳轮 B.耳轮结节 C.耳甲腔 D.耳甲艇 E.耳轮脚

110.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是

111.耳轮深入耳甲的横行突起部分是

112.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是

A.天枢 B.中脘 C.期门 D.章门 E.京门

113.肾之募穴

114.肝之募穴

115.脾之募穴

A.丰隆 B.光明 C.公孙 D.通里 E.偏历

116.手少阴心经络穴

117.足阳明胃经络穴

118.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A.本经配穴 B.表里经配穴 C.上下配穴 D.前后配穴 E.左右配穴 119.太溪配飞扬属

120.申脉配后溪属

121.尺泽配列缺属

A.子母补泻法 B.荥主身热 C.阴经郄穴治血 D.合治内腑 E.相交经脉病证 122.孔最治疗咯血属

123.肺经实证取阴谷穴为

124.鱼际治疗咽喉肿痛为

【X型题】

1.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织有

A.十五络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2.手三阴经是指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3.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A.肚腹三里留 B.头项寻列缺 C.面口合谷收 D.多汗取复溜

E.乳少取少泽

4.十二经筋维持人体功能的作用是

A.输布气血 B.约束骨骼 C.屈伸关节 D.协调阴阳 E.联系表里

5.腧穴的分类可分为

A.交会穴 B.经穴 C.奇穴 D.特定穴 E.阿是穴

6.有固定名称和固定位置的是

A.奇穴 B.阿是穴 C.募穴 D.十四经穴 E.交会穴

7.太渊属

A.荥穴 B.输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8.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A.中脘 B.阳陵泉 C.委阳 D.膻中 E.太渊

9.与口唇相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任脉 D.足阳明胃经 E.督脉

10.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合穴有

A.手三里 B.足三里 C.上巨虚 D.下巨虚 E.委中

11.足阳明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

A.耳 B.胃 C.心 D.口 E.鼻

12.循行至鼻及鼻旁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督脉 E.足阳明胃经

13.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有

A.咽喉 B.舌 C.鼻 D.目 E.耳

14.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足太阴脾经 B.任脉 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15.与心有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6.与目有联系的经脉是

A.任脉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

A.耳 B.口 C.鼻 D.目 E.齿

18.与脑发生直接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督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19.下列各穴中,平第4肋间隙的穴位有

A.膻中 B.中庭 C.天池 D.乳中 E.天溪

20.下列穴位中,平肘横纹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府 D.曲池 E.曲泽

21.下列穴位中,应开口取穴的有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上关 E.下关

22.下列各穴中,既在足厥阴肝经上,又是募穴的是

A.日月 B.期门 C.京门 D.天枢 E.章门

23.与肝发生联系的经脉的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24.与目系发生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25.到达头面部的奇脉有

A.阳维脉 B.阴维脉 C.阳蹻脉 D.阴蹻脉 E.冲脉

26.十宣主治

A.昏迷 B.癫痫 C.高热 D.腰腿痛 E.咽喉肿痛

27.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

A.腧穴特性 B.施术手法 C.患者功能状态 D.施术时间 E.针具的种类

28.针刺基本手法有

A.提插法 B.仰卧法 C.捻转法 D.震颤法 E.迎随法

29.隔盐灸可以治疗

A.痢疾 B.阳痿 C.吐泻 D.痿证 E.瘰疬

30.艾灸的作用为

A.温和散寒 B.温通经脉 C.消肿散结 D.回阳固脱 E.泻热启闭

31.拔罐法的作用有

A.通经活络 B.行气活血 C.消肿止痛 D.祛风散寒 E.清热泻火

32.常用的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指

A.点刺 B.散刺 C.络刺 D.挑刺 E.横刺

33.电针法中兴奋作用为主的波型是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34.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止痛 B.镇静 C.促进气血循环 D.调整肌张力 E.改善组织营养

35.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

36.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

A.对耳轮体部 B.对耳轮上脚 C.对耳轮下脚 D.耳垂 E.耳甲

37.分布于耳根部的耳穴包括

A.上耳根 B.内耳根 C.下耳根 D.耳迷根 E.外耳根

38.分布在耳屏部的穴位有

A.外耳 B.外鼻 C.肾上腺 D.皮质下 E.咽喉

39.胃俞加中脘治疗胃痛,属于

A.本经配穴法 B.前后配穴法 C.表里配穴法 D.俞募配穴法E.左右配穴法

40.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应该是

A.后溪通督脉 B.照海通阳跷脉 C.外关通阳维脉 D.临泣通冲脉E.列缺通任脉

41.桥弓穴在临床上,推拿常治疗

A.落枕 B.肌性斜颈 C.颈椎病 D.高血压 E.前斜角肌综合症

42.运用介质,适用于小儿推拿的手法为

A.推法 B.拿法 C.运法 D.摩法 E.捣法

43.脊柱后关节紊乱症,推拿主要运用的手法

A.一指禅推法 B.滚法 C.拿法 D.按法 E.拨法

44.小儿腹泻,推拿时主要取穴为

A.脾经 B.大肠 C.肚角 D.龟尾 E.七节骨

【填空题】

1.手法作用层次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_______,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的_______。

2.推拿的复合手法,包括按揉法,_______和_______。

3.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_______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_______为主。

4.项背肌筋炎推拿治疗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_______,滚法,点压,_______,叩击等法。

5.胃脘痛症,推拿治疗取穴:_______、_______、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膈俞、肝俞、胆俞、_______、_______、内关等穴。

6.近视推拿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_______,揉法,抹法,拿法,按法等。

7.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推拿治疗原则是通筋活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掐法,揉法,按法,_______摇法,_______等。

【是非判断题】

1.拇,食,中,无名,小指罗纹面,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穴。 ( )

2.经行先期的月经不调症,推拿宜用调经治本,温经散寒法。 ( )

3.梨状肌综合征直腿抬高试验>60。为阳性。 ( )

4.网球肘常见肘前外侧痛。 ( )

5.肺胃实热型小儿发热,推拿宜用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 )

【名词解释】

1.小儿疳积 2.推拿功法 3.保健推拿

【病案分析题】(要求回答:诊断,治则,取穴,手法,注意事项)

李某,男性,23岁,未婚,体育工作者。

主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前集训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即感腰痛,并活动不利,行走困难,晚上卧床翻身不便,次日晨起床更觉困难,腰痛加剧,左下肢麻木,由同伴送医务室诊治,经理疗等效果不明显,苔白,脉弦。

检查:腰椎生理曲线稍变平,并向左侧弯,腰部肌肉紧能度增强,L4—5棘突问有压痛,挺

腹试验(+),压顶,叩顶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70°胟趾背屈试验:左(+),X线拍片,见L4,5椎间隙稍变窄。

建议:作CT进一步检查。

三、自测试题答案

【A型题】

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31.A 32.C 33.C 34.B 35.D 36.B 3 7.C 38.D 39.B 40.A

41.B 42.B 43.D 44.A 45.B 46.D 47.C 48.B 49.E 50.C

51.E 52.C

【B型题】

1.C 2.A 3.B 4.B 5.A 6.E 7.B 8.C 9.A 10.A

11.B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E 19.A 20.E

21.C 22.A 23.B 24.D 25.C 26.E 27.A 28.C 29.C 30.B

31.C 32.C 33.C 34.A 35.D 36.A 37.C 38.C 39.C 40.D

41.E 42.C 43.D 44.E 45.B 46.D 47.C 48.E 49.A 50.D

51.B 52.A 53.D 54.C 55.E 56.B 57.E 58.B 59.D 60.E

61.D 62.B 63.C 64.D 65.E 66.D 67.B 68.C 69.C 70.B

71.A 72.A 73.C 74.D 75.C 76.D 77.B 78.B 79.A 80.E

81.C 82.B 83.D 84.B 85.E 86.C 87.D 88.E 89.B 90.D

91.A 92.C 93.D 94.A 95.D 96.E 97.D 98.B 99.E 100.D 101.A 102.C 103.C 104.A 105.D 106.D 107C 108.E 109.C 110.D 111.E 112.C 113.E 114.C 115.D 116.D 117.A 118.E 119.B 120.C 121.A 122.C 123.A 124.B

【X型题】

1.CDE 2.ACE 3.ABC 4.BC 5.BCE 6.ACDE 7.BCD 8.AD 9.BCD 10.BCD 11.BCDE

12.ACDE 13.AB 14.BDE 15.ABCD 16.ABCDE 17.ACD 18.BD 19.ACDE 20.ABDE

21.ABC 22.BE 23.BCE 24.BE 25.ABCDE 26.ABCE 27.ABC 28.AC 29.AC 30.ABCD

31.ABCD 32.ABCD 33.BCDE 34.ABCDE 35.BDE 36.ABC 37.ACD 38.ABCE 39.BD

40.ACE 41.BDE 42.AC 43.ABE 44.ABDE

【填空题】

1.传递;生物效应 2.拿揉法;牵抖法 3.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4.拿揉;弹拨

5.中脘;建里;脾俞;胃俞 6.解痉明目;一指禅推法 7.行气活血;拿法

【判断题】

1.× 2.× 3.× 4.√ 5.√

【名词解释】

1.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而不行所行成的一种慢性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肚腹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若积滞日久,延误失治,可转化为疳,故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2.推拿功法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多部位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功法动作明确,锻炼全面,动静结合,意气相随,医练结合,可以增强疗效。

3.保健推拿是指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而施行的一种推拿方法,保健推拿体现了中

医学治未病的观点,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发。可分为他人推拿和自我推拿。

【病案分析题】

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

取穴:肾俞,大肠俞,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等及腰背部。

手法:揉法,按压法,滚法,弹拨法,运动关节类手法等。

注意事项:

(1)本病容易反复,推拿治疗效果明显,要配合功能锻炼,增加腰腿部肌肉力量可获得 较好疗效。

(2)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对中央型病例,推拿治疗宜慎重。

(3)嘱患者作腰背部背伸和双下肢后伸及倒走锻炼。

一、针灸推拿学问答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通达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官窍。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脏腑机能。③经络感应传导,调节机体平衡。④卫外固表,抗御外邪。经络的病理反应:①反应病侯。②传注病邪

2.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分布有哪些规律?

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②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③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④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其中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除外,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试述十二经的循环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止,再由肝经复出于肺,为此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一手少阴心 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足太阳膀胱经一足少阴肾经一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一(复回至)手太阴肺经。

4.试述十二经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5.试述十二经的走向及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便构成了一个整体循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6.试述十四经脉的起止穴位、起止部位及交接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穴为中府,止穴为少商。起于中焦,交于食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穴为商阳,止穴为迎香。起于食指末端,交于鼻孔侧。

足阳明胃经: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历兑。起于鼻翼两侧,交于足大趾内侧。 足太阴脾经:起穴为隐白,止穴为大包。起于足大趾内侧,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穴为极泉,止穴为少冲。起于心中,交于小指桡侧末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穴为少泽,止穴为听宫。起于小指尺侧端,交于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起穴为睛明,止穴为至阴。起于目内眦,交于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起穴为涌泉,止穴为俞府。起于足小趾下,交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起穴为天池,止穴为中冲。起于胸中,交于中指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穴为关冲,止穴为丝竹空。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交于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起穴为瞳子髎,止穴为足窍阴。起于目外眦,交足大趾毛际。 足厥阴肝经:起穴为大敦,止穴为期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流注肺。

督脉:起穴为长强,止穴为龈交。起于小腹内下极之输,止于上唇内。

任脉:起穴为会阴,止穴为承浆。起于小腹中极之下,止于眼眶内。

7.简述手三阴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与终止处。

手太阴肺经,循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手少阴心经,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终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的尖端(中冲)。

8.简述足三阳经在体表的分布和手三阴经走向的共同点。

在体表,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躯干的侧面,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背面)。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走向的共同点都是从胸走手。

9.何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10.奇经八脉有何特点及作用?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故无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联系,故称“奇经”。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分布于体表外,其他经脉均无专穴分布。即无脏腑所属、无阴升阳降、无表里相合。

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在生理上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诸阴经经气。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诸阳经经气。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带脉具有约束诸经的作用。阴维脉合于任脉,与六阴经相联系。阳维脉合于督脉,与六阳经相联系。阴跷脉、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11.试述奇经八脉的循行。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沿腰背后正中线循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止于龈交(上唇内唇系带)。

任脉:起于胞中(小腹中极之下),出于会阴,上循毛际,沿胸腹前正中线循行,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

阴维:起于小腿内侧筑宾,并足太阴、厥阴上行。

阳维:起于足跟外侧金门,并足太阳等上行。

阴跷:起于足跟内侧照海,随足少阴经上行。

阳跷:起于足跟外侧申脉,随足太阳经上行。

12.试述任督二脉的功能、主治概要。

任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任,有担任、妊养之义。由于六阴经均与任脉相交会,后者能调节全身六阴经的经气,故任脉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之说。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即与生育功能有关。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证。

督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督,有总督、督促之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其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故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项、头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13.何谓络脉?络脉主要有哪几种?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所谓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较经脉为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譬如网络,在经脉之间起着联络的作用的一种组织。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三种。络脉的生理功能,除

了和经脉一样运行气血,灌注肢节,濡养周身之外,还有联络各经脉的作用。

14.何谓十五络脉?其循行分布有何特点?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计十五络。

①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别行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②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15.十五络脉有何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表里两经。任脉别络散于腹,沟通腹部之经气;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之经气:脾之大络散于胸胁,沟通胸胁部之经气。其分出的孙络和浮络,遍布全身,联系全身和输布气血于各部。

16.何谓十二经别?为何有“六合”之称?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7.十二经别的作用及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①经别通过离、入、出、合的循行分布,加强了体表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如手足六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相表的阳经而上头面的理论是分不开的。②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范围。

18.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都能加强表里经的联系。但十五络脉在外,各有一络穴及主治病症;而十二经别在内,无所属穴位及主治病症。

19.何谓十二经筋?有何分布特点及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分布特点:连属于十二经脉,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结聚于关节骨骼。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求九页 (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

功能作用: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20.何谓十二皮部?

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广义的皮部是指人体体表部位而言,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狭义的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

21.何谓四海?何谓气街?

所谓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脑为髓之海(头部)。冲脉为血之海(下腹部)。膻中为气之海(胸部)。胃为水谷之海(上腹部)。

所谓气街或四街,是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径路。气街有胸气之街,腹气之街,头气之街,胫气之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22.气街与四海的部位有何类似?

“四街”理论说明头、胸、腹(背)、胫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四海”的部位与“四街”类似,即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

部。

23.如何理解四海、气街与三焦的划分有相通之处?

四海位于头、胸、腹;气街以头、胸、腹、胫划分;而三焦是就胸、腹来分。气海一胸气街,从三焦来说属上焦,其部位为胸部;从三焦来说中下两焦,均在腹部,乃水谷之海和血海所在,通腹气街。腹气街不妨分为上腹气街和下腹气街,以与水谷之海、血海及中焦、下焦相配合。

24.何谓“一源三歧”及“四根三结”。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故称为“四根三结”。

25.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有何指导意义?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是关于经气纵横关系的理论,它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以奇经八脉为错综联系的基础上,又从经气的纵向和横向方面讨论若干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辩证和用穴。根与结、标与本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气街与四海主要分析经气的横向关系,其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26.何谓标本根结?

“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本”在四肢的下部;“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标”在头面胸背等的上部。

“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目);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亢颡(鼻咽);足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耳);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胃);足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下);足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膻中(胸)。

27.何谓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是指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多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入”,是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

28.循于耳部的经脉、入耳中的经脉各有那几条?

循于耳部的经脉主要有四条: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手太阳小肠经。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后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入耳中的经脉主要有: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29.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有哪几条?

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主要有8条:足阳明胃经,旁纳太阳之脉;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别颊上出面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任脉,循面,入目;手少阴心经,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30.何谓腧穴?其分类及治疗作用(主治规律)有哪些?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病施术的刺激点。主要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①十四经穴: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②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一定的位置,但至今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③阿是穴:亦叫

“压痛点”、“天应穴”,它们以痛为腧,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腧穴。

腧穴治疗作用主要有:①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脉的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②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可治疗其附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这是一切腧穴的共同特点。③特殊作用(双相作用、特异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对机体某些疾病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不同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的良性凋整作用亦是腧穴的特殊作用。

31.腧穴有哪些定位方法?

主要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固定标志法、活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简便取穴法等四种。

32.常用的骨度分寸主要有哪些?

头部:前后发际12寸,耳后两乳突间9寸。

胸腹: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两乳头之间8寸。肩胛骨脊柱缘至脊柱正中线3寸。腋以下至季胁12寸、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

背腰:大椎至尾骶之间2l椎。

上肢: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下肢: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上髁)18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至内踝尖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外踩尖至足底3寸。

33.常用骨度分寸中相距12寸的有哪几处?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l游离肋端;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等为12寸。

34.何谓特定穴?常用特定穴有哪几类?如何分布?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常用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其中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绝大部分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背俞穴、募穴分布在胸腹、背腰部;八会穴分布在四肢躯干;交会穴分布在全身经脉。

35.试述五输穴的定义、含义、五行属性。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部位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五输穴的含义:“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得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六阳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金、水、木、火、土,六阴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木、火、土、金、水。(阳井金,阴井木)

36.什么是原穴、络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原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即联络之意,分布于表里两经联络处的穴位。十五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可主治其络脉的病症,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及相应的络脉病症。

原穴、络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原穴对治疗内脏病有重要作用,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有关病症。表里经原穴络穴配合应用,先病取原,后病取络,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治疗表里两经病症。

37.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的名称及归经。

手太阴肺经一太渊(原)、列缺(络)

手少阴心经一神门(原)、通里(络)

手厥阴心包经一大陵(原)、内关(络)

足太阴脾经一太白(原)、公孙(络)

足少阴肾经一太溪(原)、大钟(络)

足厥阴肝经一太冲(原)、蠡沟(络)

手阳明大肠经一合谷(原)、偏历(络)

手少阳三焦经一阳池(原)、外关(络)

手太阳小肠经—腕骨(原)、支正(络)

足阳明胃经一冲阳(原)、丰隆(络)

足少阳胆经一丘墟(原)、光明(络)

足太阳膀胱经一京骨(原)、飞扬(络)

督脉别络一长强;任脉别络一鸠尾;脾之大络一大包。

38.何谓“以输为原”?

由于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故阳经输穴、原穴分立,阴经输穴原穴合一,即“阴经之输并与原”,或“以输为原”。

39.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称俞募配穴法,尉“前后配穴”。

40.背俞穴、募穴名称及归属。

肝——肝俞(俞)、期门(募)

心——心俞(俞)、巨阙(募)

心包一厥阴俞(俞)、膻中(募)

脾——脾俞(俞)、章门(募)

肺——肺俞(俞)、中府(募)

肾——肾俞(俞)、京门(募)

大肠一大肠俞(俞)、天枢(募)

小肠一小肠俞(俞)、关元(募)

三焦——三焦俞(俞)、石门(募)

胆——胆俞(俞)、日月(募)

胃——胃俞(俞)、中脘(募)

膀胱一膀胱俞(俞)、中极(募)

41.任脉的穴位中有哪些是募穴?

膻中是心包的募穴,巨阙是心的募穴,中脘是胃的募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中极是膀胱的募穴。

42.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有哪几个?

中脘既是胃的募穴又是腑会,章门既是脾的募穴又是脏会,膻中既是心包募穴又是气会。

43.何谓八会穴?八会穴有何作用?。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抒、髓会绝骨、筋会阳陵、脉会太渊。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症可选取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44.何谓八脉交会穴?其所通经名及相合部位是什么?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45.何谓郄穴?有何主治特点?

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即手太阴肺经一孔最、手少阴心经一阴郄、手厥阴心包经一郄门、手阳明大肠经一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一会宗、手太阳小肠经一养老、足太阴脾经一地机、足少阴。肾经一水泉、足厥阴肝经一中都、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一金门、奇经阳维脉一阳交(足少阳经)、阴维脉一筑宾(足少阴经)、阳跷脉一跗阳(足太阳经)、阴跷脉一交信(足少阴经)。

郄穴的主治特点: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46.何谓下合穴?有何作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即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此又称“手三阳下合腧”)。胃下合于足三里,胆下合于阳陵泉,膀胱下合于委中。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47.何谓交会穴?

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既治疗本经病症,又治疗交会经病症。

48.如何区分八会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经穴。

49.试述手三阴经的特定穴。

手太阴肺经:少商(井穴)、鱼际(荥穴)、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经渠(经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孔最(郄穴)、尺泽(合穴)、中府(募穴、交会穴)。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井穴)、劳宫(荥穴)、大陵(输穴、原穴)、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间使(经穴)、郄门(郄穴)、曲泽(合穴)

手少阴心经:少冲(井穴)、少府(荥穴)、神门(输穴、原穴)、阴郄(郄穴)、通里(络穴)、灵道(经穴)、少海(合穴)。

50.试述足阳明经膝以下特定穴的名称和定位。

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丰隆(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解溪(经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冲阳(原穴):在足背最高

处,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陷谷(输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荥穴):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厉兑(井穴):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51.试述手太阳经在背部的腧穴的名称和定位。

臑 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

天 宗: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秉 风: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 垣: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腧穴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中俞: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52.试述手三阴经在肘横纹线上的穴位的名称和定位。

手太阴经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手少阴经少海穴:曲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手厥阴经曲泽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53.分别写出十四经中每条经脉的五个常用穴位。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2)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冲。(3)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4)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迎香。(5)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肩贞、腕骨。

(6)手太阳三焦经:中诸、阳池、外关、天井、支沟。(7)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丰隆、颊车、内庭。(8)足太阳膀胱经:晴明、攒竹、风门、委中、昆仑。(9)足少阳胆经:听会、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10)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然谷。(11)足太阴脾经:隐白、公孙、三阴交、血海、阴陵泉。(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中脘、神阙。(14)督脉:人中、百会、大椎、腰阳关、命门。

54.试述神门、通里、阴郄的定位。

神门穴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失眠、健忘、痴呆、癫狂;心痛、心烦、惊悸。

通里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

阴郄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主治心痛,惊悸,吐血,衄血,骨蒸盗汗,暴喑。

55.试述大椎、百会、水沟、关元、中脘的定位。

大椎穴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百会穴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水沟穴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 关元穴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中脘穴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56.试述承泣的定位。

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57.试述四神聪、四缝、八邪、八风、十宣穴的定位与主治。

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四缝穴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的中央,一侧四穴。主治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

八邪穴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主治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头痛,咽痛。

十宣穴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主治: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58.试述足三阴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三经腧穴均可治疗妇科病、前阴病。

不同点:足太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脾胃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厥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肝胆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足少阴经腧穴还可治疗肺、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59.试述膻中、天突分别与哪些重要解剖位置有关?

膻中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天突的解剖部位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60.试述后溪、小海、天宗、听宫的定位。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小海穴定位: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天宗穴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听宫穴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61.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与取穴失准、深浅失宜、手法失熟、用心失专、反应失灵、辨证失当、环境因素等有关。

62.试述透天凉的操作及主要适应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l/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要点: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一进三退,行六阴数,徐徐举针。适用于热证。

63.飞经走气四法指的是什么?

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

64.“泻南补北法”原理及应用如何?

“泻南补北法”即“泻火补水法”,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为治疗肝(木)实、肺(金)虚的方法,这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指导具体病症治疗的典范。火为木之子,泻火可令母虚,而达泻肝木的目的;金为水之母,补水可令母实,而达补肺金的目的。

65.什么是灸法?艾灸法分哪几类?有何治疗作用?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驱邪、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包括化脓灸和非化脓灸,间接灸则多用隔姜灸法、隔盐灸法、隔蒜灸法、隔附子饼灸法。此外还有艾条灸法、温针灸法、温灸器灸法。

艾灸的作用:具有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等作用。

66.常用的罐具有哪几种?常见拔罐法操作有哪几种?

常见的罐具有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挤压排气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 常见拔罐法的操作有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煮法、蒸气法等。

67.耳穴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耳穴操作刺激方法有哪些?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操作有毫针刺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灸法、刺血法、水针法、磁疗法、按摩法。

68.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几种?其适应范围如何?

三棱针常用的刺法有腧穴点刺,刺络,散刺,挑刺。三棱针刺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泄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69.常见的皮内针有哪两种?操作时注意事项要注意哪些?

常见的皮内针颗粒型(麦粒型)、揿钉型(图钉型)。

注意事项:①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②埋针后,局部刺痛或感染时,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③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水,暑热天埋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④溃疡、炎症、不明原因肿块禁止埋针。

70.什么叫火针?它有哪些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痹证、慢性结肠炎、阳痿、痛经、瘰疬、痈疽、腱鞘囊肿、疳疾、疣、痣等。

71.什么叫芒针?适应什么样的疾病?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发麦芒,故称为芒针。因芒针的针身较长、刺入较深,应选择适宜于毫针难以取效且需深刺的穴位,进行治疗。一般可用于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多发性神经炎、胃溃疡、胃炎、胃下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截瘫等。

72.临床上怎样选择电针的波形?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用于止痛、镇静、缓解痉挛、针麻。

疏波: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用于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损伤。 疏密波:能促进代谢,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消除炎性水肿用于止痛,扭挫伤,关节炎,面瘫,肌无力,冻伤等。

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用于痿证、软瘫。

73.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有哪几类?怎样控制各个部位的用药剂量?

常用药物:①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②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等。⑧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药物剂量:穴注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0.1~0.5m1/穴;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3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l/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4ml。

74.什么叫天灸?

天灸又叫穴位敷贴法,通过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75.腧穴磁疗法有些什么作用?静磁疗法有哪些操作方法?

腧穴磁疗法具有镇静、止痛、消肿、消炎、降压等作用。静磁疗法主要有直接贴敷法、间接贴敷法、磁针法等操作方法。

76、针灸有哪三大治疗作用?"

针灸的三大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77.针灸有哪些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主要有:治神守气,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温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78.针灸临床论治要点有哪些?

针灸临床论治要点:①明辨病症性质,②突出经络辩证,③注意整体观念,④分清标本缓急,⑤做到三因制宜。

79.针灸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八纲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般说来,阳证多为实热,宜针宜泻,浅刺而不留针,出针宜快,或多针少灸;阴证多为虚寒,宜灸宜补,深刺并适当留针,出针宜缓,或多灸少针。

表里是针对疾病的内外、病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而言。表证宜浅刺疾出,里证宜深刺久留。虚实是针对正气和邪气的强弱消长而言,它是决定补泻的关键。虚证宜补宜灸或多灸少针,实证宜针宜泻或多针少灸。

寒热是针对疾病的属性而言。寒证宜留针、多灸,热证宜浅刺疾出、不灸或刺络放血。对于寒热错杂者,临证时须仔细辨清其寒热真假,确定其相应的手法。

80.针灸有哪些选穴原则?

主要有局部选穴、远道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四种方法。

81.针灸有哪些配穴方法?

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

按部配穴分为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5种。按经配穴分为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等5种。如胃脘痛一证,按本经配穴,可取梁门、梁丘;按表里经配穴,可取足三里、地机;按上下配穴,可取内关、公孙;按前后配穴,可取中脘、胃俞:按左右配穴,可取双侧足三里等。

82.如何理解针灸中的“因时而用”?

因时而用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难经?七十四难》日:“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子午流注”十法、灵龟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而用”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83.临床如何运用原络配穴法?

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以下两点原则:①按表里经脉病变先后次序定原络,即在表里两经同时出现病变的情况下,以先病经脉的原穴配合后病经脉的络穴。如手太阴肺经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又兼见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就以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配手阳明之络穴偏历。②按表里经脉病变主次轻重定原络。如病变以肺经为主,症见咳嗽、气急、咽痛,伴轻微发热、头痛等,就以肺经之原穴太渊为主,配以大肠经之络穴偏历为客。

84.为什么说原穴在治疗脏腑病上有重要作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输布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关系密切。人身原气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处,通过三焦输布全身而关系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并能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刺灸原

穴可通调元气,推动气化,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故原穴对脏腑病在治疗上有重要作用。

85.如何分经辨证?并举例说明。

十四经脉在人体的循行有一定的走向和分布规律,这为分经辨证提供了依据。十二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阳经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三阴经中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任、督分布在头身前后正中线上。据此,可进行分经辨证。

例如,头痛前额属阳明,侧面属少阳,枕后属太阳,巅顶属厥阴等,即是按照分经辩证取穴。

86.腰痛取何经脉治疗?并说明其意义?

腰痛主要取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治疗,因为腰痛的病机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是以上诸经的不通、失荣所致,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病症。

87.痿证主要取何经脉为主?说明其意义。

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

88.简述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病机?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面瘫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故治宜疏调经筋,活血通络。

89.为什么治疗心痛多取“内关”穴?

治疗心痛取内关:①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②心包经“代心受邪”,故循经取内关穴,可治疗心痛。③内关穴又与阴维脉相通,功能宽胸理气,活血通络。

90.推拿的作用原理有哪些?

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②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③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91.什么叫特定穴?常用的特定穴有哪些?

指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常见的“线”状穴有:坎宫、天门、天柱骨、脊柱、七节骨、小肠、大肠、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大横纹、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等;“面”状穴有:腹、胁肋、丹田、脾、肝、心、肺、肾、胃经、板门等;“点”状穴有:耳后高骨、乳根、乳旁、肚角、龟尾、肾纹、肾顶、内劳宫、小天心、总筋、老龙、上马、威灵、精宁、膊阳地、一窝风等。

92.手法作用层次怎样?

推拿手法直接用于人体,以力为作用特征。手法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传递;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生物效应。

93.推拿功法如何?

推拿练功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各部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练功动作明确,锻炼全面。推拿练功动静结合,意气相随。推拿练功医练结合,可增强疗效。 推拿练功功法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徒手练的“易筋经”和“少林内功”;另一是以石担、石锁、抓坛子等民间练功器械练习方法,作为器械练功的功法内容。

附:实用练功方法十一势:

①摘星换斗势 ②青龙探爪势

③饿虎扑食势 ④掉尾摇头势

⑤坐裆势 ⑥前推八匹马势

⑦倒拉九头牛势 ⑧力劈华山势

⑨三起三落势 ⑩推把上桥势

⑾双虎夺食势

二、自测试题

【A型题】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

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 B.至阴 C.会阳 D.肩井 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26.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27.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2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3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31.心的募穴是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32.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A.会阴 B.中极 C.长强 D.腰俞 E.曲骨

33.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34.任脉起于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35.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36.两眉头的中间是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37.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

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

38.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

A.夹持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双手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39.天灸又称为

A.化脓灸 B.发泡灸 C.直接灸 D.实按灸 E.间隔灸

40.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

41.拔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间一般为

A.5~10min B.10~15min C.15~20min D.20~25min E.25~30min

42.下列情况中除哪一点外均属于不宜拔罐的情况

A.皮肤过敏、溃疡 B.皮肤上有疮疡化脓 C.大血管部位

D.高热抽搐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

43.电针法中疏波的频率为

A.每秒50~100次 B.每秒50次以上 C.每秒100次以上

D.每秒2~5次 E.每秒10~20次

4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

45.使用电针时,当电针器的输出电压在40V以上时,其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A.0.5mA以上 B.1mA以内 C.1.5mA以内 D.2mA以内 E.10mA以内

46.标准头穴线一共是

A.15条 B.18条 C.10条 D.14条 E.16条

47.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

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

48.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

A.耳垂 B.耳舟 A.对耳轮体 D.三角窝 E.耳甲

49.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A.耳垂 B.耳舟 C.耳甲艇 D.耳甲腔 E.耳甲

50.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虚、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51.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

A.丰隆 B.光明 C.飞扬 D.大钟 E.商丘

52.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B型题】

A.《针灸逢源》 B.《针灸问对》 C.《针灸甲乙经》

D.《外台秘要》 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1.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2.列出了361个经穴的著作是

3.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4.创子午流注针法的作者是

5.著《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6.撰写《针灸聚英》的作者是

A.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交接处 B.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处

C.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处 D.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交接处

E.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交接处

7.心中是

8.胸中是

9.鼻旁是

A.手三阴经 B.足三阳经 C.属六脏的阴经 D.手三阳经 E.足三阴经

10.上肢内侧分布有

11.下肢外侧分布有

12.四肢内侧和胸腹分布有

A.阴脉之海 B.阳脉之海 C.十二经之海 D.气海 E.水谷之海

13.冲脉为

14.督脉为

15.任脉为

A.臂厥 B.踝厥 C.骭厥 D.阳厥 E.骨厥

16.足阳明胃经病候有

1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有

18.足少阴肾经病候有

A.任脉 B.阳维脉 C.督脉 D.冲脉 E.阴维脉

19.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0.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21.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

A.前额痛 B.巅顶痛 C.左侧头痛 D.后头痛 E.右侧头痛

22.阳明头痛表现为

23.厥阴头痛表现为

24.太阳头痛表现为

A.16寸 B.17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25.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26.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27.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28.胃的下合穴位于

29.小肠的下合穴位于

A.12个 B.15个 C.16个 D.18个 E.20个

30.络穴共有

31.郄穴共有

A.16个 B.15个 C.8个 D.12个 E.10个

32.八会穴共有

33.八脉交会穴共有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4.阴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35.阳经的井穴在五行属

A.曲池 B.合谷 C.偏历 D.手三里 E.养老

36.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

37.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是

38.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的穴位是

A.募穴 B.合穴 C.郄穴 D.经穴 E.原穴

39.孔最属性为

40.经渠属性为

41.太渊属性为

A.石门 B.条口 C.天枢 D.丰隆 E.解溪

42.大肠的募穴是

43.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是

44.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5.“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的经脉是

46.“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47.“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各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A.大横 B.中脘 C.梁门 D.天枢 E.中极

48.膀胱的募穴是

49.属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50.大肠的募穴是

A. 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B. 肘横纹下7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C.腕横纹上3寸 D.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E.手掌心

51.郄门位于

52.曲泽位于

53.大陵位于

A.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B.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C.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D.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E.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54.大敦穴

55.期门穴

56.行间穴

A.膀胱的募穴 B.大肠的募穴 C.三焦的募穴 D.胃的募穴 E.心的募穴

57.巨阙是

58.天枢是

59.中脘是

A.脐上3寸 B.脐上4寸 C.脐上5寸 D.脐上6寸 E.脐上7寸

60.鸠尾位于

61.巨阙位于

62.中脘位于

A.偏历 B.外关 C.飞扬 D.光明 E.公孙

63.足太阳经络穴是

64.足少阳经络穴是

65.足太阴经络穴是

A.蠡沟 B.鸠尾 C.长强 D.大包 E.丰隆

66.脾之大络是

67.任脉络穴是

68.督脉络穴是

A.中极 B.关元 C.膻中 D.巨阙 E.神阙

69.心包募穴是

70.小肠募穴是

71.膀胱募穴是

A.心肺疾患及上肢疾患 B.头面五官疾患 C.胃肠疾病

D.腰腹及下肢疾患 E.全身疾患

72.夹脊穴中上胸部穴位主治

73.夹脊穴中下胸部穴位主治

74.夹脊穴中腰部穴位主治

A.仰卧位 B.俯伏坐位 C.侧卧位 D.侧俯坐位 E.仰靠坐位

75.针刺环跳时,体位宜为

76.针刺单侧听宫时,体位宜为

77.针刺双侧风池时,体位宜为

A.晕针 B.滞针 C.弯针 D.断针 E.血肿

78.留针后行针提插、捻转,出针困难

79.针刺中患者突然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汗胸闷

80.出针后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灸 E.细辛灸

81.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宜选

82.治疗未溃疮疡宜选

83.治疗疮疡久溃不敛宜选

A.隔附子灸 B.非化脓灸 C.化脓灸 D.隔蒜灸 E.灯火灸

84.治疗皮肤疣常选

85.治疗小儿痄腮宜选

A.温和灸 B.温针灸 C.雀啄灸 D.直接灸 E.间接灸

86.将艾条点燃一端在施灸部位皮肤上下活动施灸的是

87.将大小适宜的艾炷,放在皮肤腧穴上施灸的是

88.在施灸腧穴上放置药物,然后在其上放艾炷施灸的是

A.煮罐法 B.走罐法 C.刺血拔罐法 D.闪罐法 E.药罐法

89.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拔罐时,多选用

90.在肌肉松弛,吸拔不紧处或留罐有困难者以及局部皮服麻木、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拔罐时多选用

A.点刺法 B.散刺法 C.刺络法 D.埋针法 E.挑刺法

91.若需要在十宣、十二井穴、耳尖等部位放血时,多选用

92.用三棱针针法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时,多选用

93.对于临床上一些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多选用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94.针刺麻醉应选择的波型是

95.痿证、瘫痪应选择的最佳波型是

96.刺激膈神经、抢救呼吸衰竭应选择的波型是

A.0.1ml以上 B.0.3~0.5ml C.0.5~1m1以内 D.1~2m1 E.2~5ml

97.四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8.头面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99.腰臀部作穴位注射的一般剂量为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100.动力作用较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的波型是 101.能降低神经的应激功能,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均能起抑制作用的波型为

102.动力作用较大,治疗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的波型为

A.耳垂 B.耳舟 C.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D.耳甲 E.耳轮脚 103.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4.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5.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交感 B.内分泌 C.肾上腺 D.皮质下 E.脑干

106.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的耳穴为

107.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的耳穴为

A.耳垂 B.耳舟 C.耳轮脚周围 D.耳甲 E.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的上、下脚 108.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109.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

A.对耳轮 B.耳轮结节 C.耳甲腔 D.耳甲艇 E.耳轮脚

110.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是

111.耳轮深入耳甲的横行突起部分是

112.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是

A.天枢 B.中脘 C.期门 D.章门 E.京门

113.肾之募穴

114.肝之募穴

115.脾之募穴

A.丰隆 B.光明 C.公孙 D.通里 E.偏历

116.手少阴心经络穴

117.足阳明胃经络穴

118.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A.本经配穴 B.表里经配穴 C.上下配穴 D.前后配穴 E.左右配穴 119.太溪配飞扬属

120.申脉配后溪属

121.尺泽配列缺属

A.子母补泻法 B.荥主身热 C.阴经郄穴治血 D.合治内腑 E.相交经脉病证 122.孔最治疗咯血属

123.肺经实证取阴谷穴为

124.鱼际治疗咽喉肿痛为

【X型题】

1.与十二经脉相同分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络组织有

A.十五络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2.手三阴经是指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3.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A.肚腹三里留 B.头项寻列缺 C.面口合谷收 D.多汗取复溜

E.乳少取少泽

4.十二经筋维持人体功能的作用是

A.输布气血 B.约束骨骼 C.屈伸关节 D.协调阴阳 E.联系表里

5.腧穴的分类可分为

A.交会穴 B.经穴 C.奇穴 D.特定穴 E.阿是穴

6.有固定名称和固定位置的是

A.奇穴 B.阿是穴 C.募穴 D.十四经穴 E.交会穴

7.太渊属

A.荥穴 B.输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8.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A.中脘 B.阳陵泉 C.委阳 D.膻中 E.太渊

9.与口唇相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任脉 D.足阳明胃经 E.督脉

10.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合穴有

A.手三里 B.足三里 C.上巨虚 D.下巨虚 E.委中

11.足阳明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

A.耳 B.胃 C.心 D.口 E.鼻

12.循行至鼻及鼻旁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督脉 E.足阳明胃经

13.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有

A.咽喉 B.舌 C.鼻 D.目 E.耳

14.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足太阴脾经 B.任脉 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15.与心有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6.与目有联系的经脉是

A.任脉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

A.耳 B.口 C.鼻 D.目 E.齿

18.与脑发生直接联系的经脉有

A.足少阴肾经 B.督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19.下列各穴中,平第4肋间隙的穴位有

A.膻中 B.中庭 C.天池 D.乳中 E.天溪

20.下列穴位中,平肘横纹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府 D.曲池 E.曲泽

21.下列穴位中,应开口取穴的有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上关 E.下关

22.下列各穴中,既在足厥阴肝经上,又是募穴的是

A.日月 B.期门 C.京门 D.天枢 E.章门

23.与肝发生联系的经脉的

A.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24.与目系发生联系的经脉有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25.到达头面部的奇脉有

A.阳维脉 B.阴维脉 C.阳蹻脉 D.阴蹻脉 E.冲脉

26.十宣主治

A.昏迷 B.癫痫 C.高热 D.腰腿痛 E.咽喉肿痛

27.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有

A.腧穴特性 B.施术手法 C.患者功能状态 D.施术时间 E.针具的种类

28.针刺基本手法有

A.提插法 B.仰卧法 C.捻转法 D.震颤法 E.迎随法

29.隔盐灸可以治疗

A.痢疾 B.阳痿 C.吐泻 D.痿证 E.瘰疬

30.艾灸的作用为

A.温和散寒 B.温通经脉 C.消肿散结 D.回阳固脱 E.泻热启闭

31.拔罐法的作用有

A.通经活络 B.行气活血 C.消肿止痛 D.祛风散寒 E.清热泻火

32.常用的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指

A.点刺 B.散刺 C.络刺 D.挑刺 E.横刺

33.电针法中兴奋作用为主的波型是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34.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止痛 B.镇静 C.促进气血循环 D.调整肌张力 E.改善组织营养

35.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

36.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多分布在

A.对耳轮体部 B.对耳轮上脚 C.对耳轮下脚 D.耳垂 E.耳甲

37.分布于耳根部的耳穴包括

A.上耳根 B.内耳根 C.下耳根 D.耳迷根 E.外耳根

38.分布在耳屏部的穴位有

A.外耳 B.外鼻 C.肾上腺 D.皮质下 E.咽喉

39.胃俞加中脘治疗胃痛,属于

A.本经配穴法 B.前后配穴法 C.表里配穴法 D.俞募配穴法E.左右配穴法

40.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应该是

A.后溪通督脉 B.照海通阳跷脉 C.外关通阳维脉 D.临泣通冲脉E.列缺通任脉

41.桥弓穴在临床上,推拿常治疗

A.落枕 B.肌性斜颈 C.颈椎病 D.高血压 E.前斜角肌综合症

42.运用介质,适用于小儿推拿的手法为

A.推法 B.拿法 C.运法 D.摩法 E.捣法

43.脊柱后关节紊乱症,推拿主要运用的手法

A.一指禅推法 B.滚法 C.拿法 D.按法 E.拨法

44.小儿腹泻,推拿时主要取穴为

A.脾经 B.大肠 C.肚角 D.龟尾 E.七节骨

【填空题】

1.手法作用层次分三步骤完成。第一步手法力的发动,第二步手法力的_______,第三步组织接受力后产生的_______。

2.推拿的复合手法,包括按揉法,_______和_______。

3.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_______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_______为主。

4.项背肌筋炎推拿治疗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_______,滚法,点压,_______,叩击等法。

5.胃脘痛症,推拿治疗取穴:_______、_______、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膈俞、肝俞、胆俞、_______、_______、内关等穴。

6.近视推拿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_______,揉法,抹法,拿法,按法等。

7.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推拿治疗原则是通筋活络_______。常用手法有掐法,揉法,按法,_______摇法,_______等。

【是非判断题】

1.拇,食,中,无名,小指罗纹面,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穴。 ( )

2.经行先期的月经不调症,推拿宜用调经治本,温经散寒法。 ( )

3.梨状肌综合征直腿抬高试验>60。为阳性。 ( )

4.网球肘常见肘前外侧痛。 ( )

5.肺胃实热型小儿发热,推拿宜用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 )

【名词解释】

1.小儿疳积 2.推拿功法 3.保健推拿

【病案分析题】(要求回答:诊断,治则,取穴,手法,注意事项)

李某,男性,23岁,未婚,体育工作者。

主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前集训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即感腰痛,并活动不利,行走困难,晚上卧床翻身不便,次日晨起床更觉困难,腰痛加剧,左下肢麻木,由同伴送医务室诊治,经理疗等效果不明显,苔白,脉弦。

检查:腰椎生理曲线稍变平,并向左侧弯,腰部肌肉紧能度增强,L4—5棘突问有压痛,挺

腹试验(+),压顶,叩顶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70°胟趾背屈试验:左(+),X线拍片,见L4,5椎间隙稍变窄。

建议:作CT进一步检查。

三、自测试题答案

【A型题】

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31.A 32.C 33.C 34.B 35.D 36.B 3 7.C 38.D 39.B 40.A

41.B 42.B 43.D 44.A 45.B 46.D 47.C 48.B 49.E 50.C

51.E 52.C

【B型题】

1.C 2.A 3.B 4.B 5.A 6.E 7.B 8.C 9.A 10.A

11.B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E 19.A 20.E

21.C 22.A 23.B 24.D 25.C 26.E 27.A 28.C 29.C 30.B

31.C 32.C 33.C 34.A 35.D 36.A 37.C 38.C 39.C 40.D

41.E 42.C 43.D 44.E 45.B 46.D 47.C 48.E 49.A 50.D

51.B 52.A 53.D 54.C 55.E 56.B 57.E 58.B 59.D 60.E

61.D 62.B 63.C 64.D 65.E 66.D 67.B 68.C 69.C 70.B

71.A 72.A 73.C 74.D 75.C 76.D 77.B 78.B 79.A 80.E

81.C 82.B 83.D 84.B 85.E 86.C 87.D 88.E 89.B 90.D

91.A 92.C 93.D 94.A 95.D 96.E 97.D 98.B 99.E 100.D 101.A 102.C 103.C 104.A 105.D 106.D 107C 108.E 109.C 110.D 111.E 112.C 113.E 114.C 115.D 116.D 117.A 118.E 119.B 120.C 121.A 122.C 123.A 124.B

【X型题】

1.CDE 2.ACE 3.ABC 4.BC 5.BCE 6.ACDE 7.BCD 8.AD 9.BCD 10.BCD 11.BCDE

12.ACDE 13.AB 14.BDE 15.ABCD 16.ABCDE 17.ACD 18.BD 19.ACDE 20.ABDE

21.ABC 22.BE 23.BCE 24.BE 25.ABCDE 26.ABCE 27.ABC 28.AC 29.AC 30.ABCD

31.ABCD 32.ABCD 33.BCDE 34.ABCDE 35.BDE 36.ABC 37.ACD 38.ABCE 39.BD

40.ACE 41.BDE 42.AC 43.ABE 44.ABDE

【填空题】

1.传递;生物效应 2.拿揉法;牵抖法 3.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4.拿揉;弹拨

5.中脘;建里;脾俞;胃俞 6.解痉明目;一指禅推法 7.行气活血;拿法

【判断题】

1.× 2.× 3.× 4.√ 5.√

【名词解释】

1.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而不行所行成的一种慢性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肚腹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若积滞日久,延误失治,可转化为疳,故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2.推拿功法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推拿医生增强上肢,下肢和腰腿等身体多部位力量,提高手法技巧动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患者达到扶助正气,强壮身体的方法。推拿功法动作明确,锻炼全面,动静结合,意气相随,医练结合,可以增强疗效。

3.保健推拿是指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而施行的一种推拿方法,保健推拿体现了中

医学治未病的观点,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发。可分为他人推拿和自我推拿。

【病案分析题】

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

取穴:肾俞,大肠俞,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等及腰背部。

手法:揉法,按压法,滚法,弹拨法,运动关节类手法等。

注意事项:

(1)本病容易反复,推拿治疗效果明显,要配合功能锻炼,增加腰腿部肌肉力量可获得 较好疗效。

(2)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对中央型病例,推拿治疗宜慎重。

(3)嘱患者作腰背部背伸和双下肢后伸及倒走锻炼。


相关内容

  • 2014年青年文明号工作总结
  • 2014年"青年文明号"工作总结 韶关市中医院康复科 2014年在上级团委.院党委.团委的指导下,在科室主任的关怀下,在正副 号长的领导下,我们青年文明号不断在工作中发挥青年团队作用,为医院的优质服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青年文明号"全岗成员戒骄戒躁,与时俱进. ...

  • 医院科主任述职报告
  • 20xx年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现将本人这些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及医德医风建设方面 领会及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不折不扣,和上级保持一致.遵照医院的部署,组织我科室全体工作人员,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文件精神,提高 ...

  • 医院康复科工作总结
  • 上2011年上半年是辛苦的半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半年。上半年我康复科在医院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科室的支持配合下,康复团队全体同仁奋力拼搏,努力工作,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突出重点与难点,全面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现就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室管理进一步加强,工作流程进一步理顺。 在年初,我们相继 ...

  • 四川针灸推拿培训学校招生简章
  • 四川省天康职业培训学校隶属于四川省反射医学协会,是国家授权开展中医推拿按摩.理疗.经络美容.针.灸等专业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并颁发证书的专业机构(川社民00033号).是卫生部人事司反射疗法师专业培训.鉴定在西南地区的唯一机构.学校办学经验丰富.现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12名,其中获医学博士学位教师就有 ...

  • 全国针灸系.学院名录
  •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邮编: 201203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邮编:100029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邮编:210046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邮 ...

  • 1-2013传统康复方法学大纲
  • <传统康复治疗>教学大纲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供4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 前 言 1.传统康复治疗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临床理论课,本书以基础知识.相关专科知识.专科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等多学科相结合,重点阐述针 ...

  •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近况
  •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Vol.(7) No.19-146-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近况 A review on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y acupuncture 郭钦源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

  • 津沽脏腑推拿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观察-樊炜骏
  • 第18卷 第11期 2016 年 11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8 No. 11 Nov .,2016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11.014 津沽脏腑推拿治疗原发性失 ...

  • 医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 医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来源:创新医学网www.yixue360.com) 臂丛神经规范化康复治疗 周俊明 徐晓君 张沈煜 赵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手功能康复部 上海 200000) 摘要:著名手外科专家顾玉东院士提出"手术与康复的结合才是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