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

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 李慎明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赢得世人瞩目;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因苏东国家的剧变而使世人困惑。作为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几经飞跃发展,几经曲折坎坷,在跌宕起伏中走过了整整88年。毋庸讳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目前仍处于低潮。对于这一现象,众说纷纭。但是,我们环顾全球,用冷静而清醒的目光审视世界大势,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非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在逆境中逐步复兴。

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照耀21世纪人类前行的灯塔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有不少人声称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最大的“乌托邦”,而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较量中取得了“终结”性的胜利。其实,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80多年来上述声音有时细若游丝,有时盖地铺天,但从未间断。而真正代表全人类平等、公正、进步、文明的社会主义像被资本主义巨大顽石压迫下新生的嫩芽,在重压、挫折中不断抗争并不断显现出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世纪之交,在资本主义的故乡,接连爆出三则震惊世界的新闻: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位居第二。其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三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20名。

历史是客观公正的评判者。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各种学说层出不穷,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更是多如繁星。但是,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严谨科学而又博大精深,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武装了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更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严整科学的,是因为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科学与价值的力量,已为并正为一百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所反复证明。

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受挫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有些是人类实践本身难以避免的曲折,有些则是偏离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的恶果。我们坚信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可以预言,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依然是新世纪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依然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再度振兴的理论基础。向往光明和美好的人类进步力量,决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一瓶不振,更不会停止对人类最高理想的追求与奋斗。他们在马克思主义这座思想灯塔的指引下,正继续艰辛探索、聚合力量,校正航向,前仆后继,昂首前行。

二、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空前的低潮,资本主义则处于二战之后的峰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

诸方面的优势,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极大地拓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

第一,在当今世界,以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从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到牙膏、洗衣粉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都是那几家国际知名品牌,这就使国际垄断资本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第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地一点,在瞬间就能掠夺别国和他人的大量财富,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使得在全球范围内,与其说必然,不如说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现在,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出330多倍;世界南方欠世界北方的外债总额已经从1991年的7940亿美元急增至目前的3万多亿美元,短短十多年,翻了4倍多。换句通俗的话讲,穷国、穷人,已经没有多少钱可供美国榨取。

第三,先进的生产工具历来是积累财富和产生、发展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决定性的物质力量。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时代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时代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时代决定封建社会时代,蒸汽机和电力时代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即信息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极有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大发展的最新生产工具。它的产生和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新的社会形态积累丰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这一基本的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加剧,必然使得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一铁的历史法则表现得愈加充分,必然使得马克思主义这一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思想理论得以极大的创新与发展。

第四,因特网作为高新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还会使先进的革命理论的传播变得如同国际金融资本掠夺别国和他人财富一样便捷和迅疾,使全球各地零散的“社会主义复兴的幽灵”长上在全球迅速传播和集聚的翅膀,这无疑有助于推动全球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并进一步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我们在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但不可能消解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世界性难题,也将进一步趋向激化。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只会使这些矛盾与难题进一步加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恩格斯也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市场的任何扩大都吸收不了过

多的产品,因此生活资料和福利资料的丰富本身成了工商业停滞、失业乃至千百万劳动者贫困的原因,既然如此,这种制度就是可以被消灭的。”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必然造成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这一状况的加剧,就必然会造就一批又一批对于国际垄断资本来说“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革命家,并进而发展壮大由先进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队伍。随着资产阶级掘墓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则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应是日趋接近。当然,谁也不否认,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三、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再度蓬勃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高新科技革命,只能为加速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创设更多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低谷并走向高潮,加速资本主义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的历史进程。这是目前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复兴的历史依据,是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再度蓬勃发展的历史依据。

在西方世界的诱导下,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走上了私有化改革道路,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繁荣。与此相反,俄罗斯经济下降了52%,远远高出残酷的卫国战争时下降的22%。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所发挥的只是一种独特的“反面教材”的作用。在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亚洲、非洲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新自由主义不仅难医其经济痼疾,反而导致此起彼伏的经济衰退、金融动荡。由于广大第三世界愈加贫穷,财富和内需急剧减少,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利润下降,其有关国家税收减少,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纷纷裁减本国员工,并要求政府缩减福利,从而导致国内内需大量减少。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曾极大地得益于在全球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但这项政策最终损害的还是它们自己。在西方世界,美国潜伏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到2003年底,美国债权与债务相抵,净欠外债2.4万亿美元,占其GDP的22%;美国自1976年以来,一直没有出现过经常账户盈余,到2004年底,美国连续27年出现赤字,赤字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美国社会从政府到家庭普遍是赤字消费。198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通常呈现顺差,而2004年对外贸易赤字已攀升到6000多亿美元。2004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为660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已超过4200多亿美元。这三大赤字都创下历史新高,在近期内决不可能大幅下降。最近,一位美国最高审计官员在华盛顿向媒体表示,美国的财政状况要“比大家知道的要糟糕得多”。如果较大规模的削减开支,增加税收或两者同时进行,美国政府的赤字到2010年将增加3万亿美元,总额达11.2万亿美元。这等于说,无论男女老幼,每个美国人将欠债3.8万美元。现在,美国家庭的全部债务几乎占全部可供支配的年收入的98%。其居民储蓄率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5%。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二号强国的日本,则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陷入经济衰退,至今不见亮色。此外,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西欧和北欧各国为摆脱经济困境,轮翻调整经济政策,也始终未见大的起色。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仅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而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一是中国、古巴、越南、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东剧变后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马克思主义的重新传播成为当今世界国际政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在

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正在重新集聚。四是亚洲非洲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在饱尝新自由主义的苦果之后,左翼政府纷纷上台执政。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在曲折中螺旋式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走过80多年的历程,创造过一系列辉煌的业绩,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同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仍处于艰辛的成长过程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说,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还只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序幕。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斗争——失败——再斗争,高潮——低潮——更高潮,这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实现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替代的必经历程。

“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最终替代有一段十分艰辛而又较长远的路要走,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坚强的决心。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徐崇温

要点提示

马克思主义指出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则在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之后,又强调在实际生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首先是高度集中和集权的具体体制,为此,就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坚决对这些具体体制进行改革,以解放生产力,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道理。

社会主义在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以后,在20世纪末,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那样的严重曲折,而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则又使社会主义事业重新焕发出了生机。然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这样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化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又毕竟使人感到迷茫困惑;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实行市场经济、引进外国资本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人们也有疑虑;在行将到来的21世纪里,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人们更加迫切地要求得到回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思考和研究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人们解疑释惑,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问题之一,为什么苏东国家的改革以剧变解体告终,中国的改革却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样两种不同的结局,是由改革在苏东国家和在中国具有着不同的性质、方向

和轨道所决定的。

在20世纪50—8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曾经相继对它们的经济体制进行过不同类型的改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却毕竟在不同的程度上取得过一些成就。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面对着苏联经济不断滑坡的形势,曾先后提出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和“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因种种原因遭到挫败以后,他就把苏联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改革遭到失败的原因,统统挂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账上,把它说成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机制,主张“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把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转到社会民主党摧毁共产主义的方向和轨道上去。应当说,这就是促成1989—1991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邓小平所倡导的我国的改革,却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既区别开来又统一起来的一种改革:就这种改革要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言,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这种改革并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运行机制的彻底转变而言,就这种改革虽然从经济体制入手,但随着改革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化,必然要涉及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言,它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同时,由于在这场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进行的改革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意见作为衡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改革措施正确与否、改革方法可行与否的标准,从而使改革不仅得到了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而且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我们党在改革既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前进的原则,这才使我国的改革成为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通过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体系,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1978—1998年的20年中,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近5倍,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7%,比同时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近7个百分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5倍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第32位上升到第10位;1998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达145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这些实践成果雄辩地说明,只要我们坚持和拓展由邓小平所开创的这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就能在21世纪用更加辉煌的成就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问题之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

概括地说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实现理论创新的关系。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一系列环节的把握上。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着人们通过社会革命去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而只有

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而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邓小平理论,则在指出发展生产力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重要性的基础上,又适应于世界主题的转换,把发展生产力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这就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使它获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则在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之后,又强调在实际生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首先是高度集中和集权的具体体制,为此,就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坚决对这些具体体制进行改革,以解放生产力,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再三强调,在经济文化较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东西。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则把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同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的任务直接联系起来,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取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就指出了一个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一贯要求从事实而不是从原则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邓小平则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不顾经济文化较不发达的基本国情而在建设中再三遭到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则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从而解开了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

邓小平在开创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又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他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他既没有丢老祖宗,又不断说出一些老祖宗所没有说过、而又符合时代特征和客观实际的新话来。而这些新话的典型当首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很不完善,呈现出有严重破坏后果的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等弊端,因而他们就倾向于把市场机制连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一起加以否定,设想在未来社会里,最终将走向统一的全社会公有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将随之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计划经济。但现实生活尔后的发展,却不断地冲击着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在进入国家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计划的形式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现象大大加强,对此,恩格斯在晚年已有所觉察,列宁也说“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把消灭商品市场经济的思想付诸实践以后,计划经济本身管得过死、难以调动基层和群众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而且还会导致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难以解决物资匮乏和消费品不足等问题。从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和一些经济学家,都曾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但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强调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从而也划时代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问题之三,社会主义怎样通过市场经济去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

事实说明,在资源配置方面,现代市场经济比传统的计划经济更为有效;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这些,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有其固有缺陷和消极方面,这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为弥补市场经济的缺欠,就必须把它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制度、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结合,说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仅靠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转,是难以避免周期性危机,难以实现长期经济稳定,难以应付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重大挑战的,所以还必须有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计划调控,来干预市场的运行,以克服市场调节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说的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中,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仅限于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在经济运行机制的层次上推行,它并不意味着、也不能追求私有化,否则就不仅不能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还会遭致社会混乱、经济下降,乃至迷失方向等严重后果。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去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和自发性诱使人们采用种种手段去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引导人们对社会、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 李慎明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赢得世人瞩目;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因苏东国家的剧变而使世人困惑。作为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几经飞跃发展,几经曲折坎坷,在跌宕起伏中走过了整整88年。毋庸讳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目前仍处于低潮。对于这一现象,众说纷纭。但是,我们环顾全球,用冷静而清醒的目光审视世界大势,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非但不会“终结”,反而会在逆境中逐步复兴。

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照耀21世纪人类前行的灯塔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有不少人声称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最大的“乌托邦”,而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较量中取得了“终结”性的胜利。其实,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80多年来上述声音有时细若游丝,有时盖地铺天,但从未间断。而真正代表全人类平等、公正、进步、文明的社会主义像被资本主义巨大顽石压迫下新生的嫩芽,在重压、挫折中不断抗争并不断显现出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世纪之交,在资本主义的故乡,接连爆出三则震惊世界的新闻: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位居第二。其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三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20名。

历史是客观公正的评判者。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各种学说层出不穷,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更是多如繁星。但是,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严谨科学而又博大精深,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武装了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更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严整科学的,是因为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科学与价值的力量,已为并正为一百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所反复证明。

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受挫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有些是人类实践本身难以避免的曲折,有些则是偏离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的恶果。我们坚信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可以预言,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依然是新世纪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依然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再度振兴的理论基础。向往光明和美好的人类进步力量,决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一瓶不振,更不会停止对人类最高理想的追求与奋斗。他们在马克思主义这座思想灯塔的指引下,正继续艰辛探索、聚合力量,校正航向,前仆后继,昂首前行。

二、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空前的低潮,资本主义则处于二战之后的峰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

诸方面的优势,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极大地拓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点认识。

第一,在当今世界,以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从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到牙膏、洗衣粉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都是那几家国际知名品牌,这就使国际垄断资本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第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地一点,在瞬间就能掠夺别国和他人的大量财富,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使得在全球范围内,与其说必然,不如说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现在,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出330多倍;世界南方欠世界北方的外债总额已经从1991年的7940亿美元急增至目前的3万多亿美元,短短十多年,翻了4倍多。换句通俗的话讲,穷国、穷人,已经没有多少钱可供美国榨取。

第三,先进的生产工具历来是积累财富和产生、发展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决定性的物质力量。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时代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时代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时代决定封建社会时代,蒸汽机和电力时代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即信息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极有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大发展的最新生产工具。它的产生和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新的社会形态积累丰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这一基本的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加剧,必然使得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一铁的历史法则表现得愈加充分,必然使得马克思主义这一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思想理论得以极大的创新与发展。

第四,因特网作为高新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还会使先进的革命理论的传播变得如同国际金融资本掠夺别国和他人财富一样便捷和迅疾,使全球各地零散的“社会主义复兴的幽灵”长上在全球迅速传播和集聚的翅膀,这无疑有助于推动全球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并进一步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我们在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但不可能消解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世界性难题,也将进一步趋向激化。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只会使这些矛盾与难题进一步加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恩格斯也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市场的任何扩大都吸收不了过

多的产品,因此生活资料和福利资料的丰富本身成了工商业停滞、失业乃至千百万劳动者贫困的原因,既然如此,这种制度就是可以被消灭的。”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必然造成富国、富人愈来愈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这一状况的加剧,就必然会造就一批又一批对于国际垄断资本来说“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革命家,并进而发展壮大由先进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队伍。随着资产阶级掘墓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则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应是日趋接近。当然,谁也不否认,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三、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再度蓬勃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高新科技革命,只能为加速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创设更多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低谷并走向高潮,加速资本主义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的历史进程。这是目前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复兴的历史依据,是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再度蓬勃发展的历史依据。

在西方世界的诱导下,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走上了私有化改革道路,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繁荣。与此相反,俄罗斯经济下降了52%,远远高出残酷的卫国战争时下降的22%。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所发挥的只是一种独特的“反面教材”的作用。在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亚洲、非洲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新自由主义不仅难医其经济痼疾,反而导致此起彼伏的经济衰退、金融动荡。由于广大第三世界愈加贫穷,财富和内需急剧减少,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利润下降,其有关国家税收减少,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纷纷裁减本国员工,并要求政府缩减福利,从而导致国内内需大量减少。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曾极大地得益于在全球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但这项政策最终损害的还是它们自己。在西方世界,美国潜伏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到2003年底,美国债权与债务相抵,净欠外债2.4万亿美元,占其GDP的22%;美国自1976年以来,一直没有出现过经常账户盈余,到2004年底,美国连续27年出现赤字,赤字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美国社会从政府到家庭普遍是赤字消费。198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通常呈现顺差,而2004年对外贸易赤字已攀升到6000多亿美元。2004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为660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已超过4200多亿美元。这三大赤字都创下历史新高,在近期内决不可能大幅下降。最近,一位美国最高审计官员在华盛顿向媒体表示,美国的财政状况要“比大家知道的要糟糕得多”。如果较大规模的削减开支,增加税收或两者同时进行,美国政府的赤字到2010年将增加3万亿美元,总额达11.2万亿美元。这等于说,无论男女老幼,每个美国人将欠债3.8万美元。现在,美国家庭的全部债务几乎占全部可供支配的年收入的98%。其居民储蓄率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5%。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二号强国的日本,则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陷入经济衰退,至今不见亮色。此外,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西欧和北欧各国为摆脱经济困境,轮翻调整经济政策,也始终未见大的起色。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仅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而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一是中国、古巴、越南、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东剧变后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马克思主义的重新传播成为当今世界国际政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在

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正在重新集聚。四是亚洲非洲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在饱尝新自由主义的苦果之后,左翼政府纷纷上台执政。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在曲折中螺旋式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走过80多年的历程,创造过一系列辉煌的业绩,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同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仍处于艰辛的成长过程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说,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还只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序幕。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斗争——失败——再斗争,高潮——低潮——更高潮,这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实现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替代的必经历程。

“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最终替代有一段十分艰辛而又较长远的路要走,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坚强的决心。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徐崇温

要点提示

马克思主义指出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则在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之后,又强调在实际生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首先是高度集中和集权的具体体制,为此,就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坚决对这些具体体制进行改革,以解放生产力,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道理。

社会主义在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以后,在20世纪末,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那样的严重曲折,而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则又使社会主义事业重新焕发出了生机。然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这样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化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又毕竟使人感到迷茫困惑;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实行市场经济、引进外国资本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人们也有疑虑;在行将到来的21世纪里,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人们更加迫切地要求得到回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思考和研究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人们解疑释惑,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问题之一,为什么苏东国家的改革以剧变解体告终,中国的改革却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样两种不同的结局,是由改革在苏东国家和在中国具有着不同的性质、方向

和轨道所决定的。

在20世纪50—8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曾经相继对它们的经济体制进行过不同类型的改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却毕竟在不同的程度上取得过一些成就。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面对着苏联经济不断滑坡的形势,曾先后提出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和“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因种种原因遭到挫败以后,他就把苏联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改革遭到失败的原因,统统挂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账上,把它说成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机制,主张“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把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转到社会民主党摧毁共产主义的方向和轨道上去。应当说,这就是促成1989—1991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邓小平所倡导的我国的改革,却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既区别开来又统一起来的一种改革:就这种改革要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言,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这种改革并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运行机制的彻底转变而言,就这种改革虽然从经济体制入手,但随着改革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化,必然要涉及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言,它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同时,由于在这场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进行的改革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意见作为衡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改革措施正确与否、改革方法可行与否的标准,从而使改革不仅得到了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而且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我们党在改革既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前进的原则,这才使我国的改革成为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通过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体系,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1978—1998年的20年中,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近5倍,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7%,比同时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近7个百分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5倍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第32位上升到第10位;1998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达145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这些实践成果雄辩地说明,只要我们坚持和拓展由邓小平所开创的这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就能在21世纪用更加辉煌的成就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问题之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

概括地说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实现理论创新的关系。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一系列环节的把握上。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着人们通过社会革命去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而只有

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而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邓小平理论,则在指出发展生产力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重要性的基础上,又适应于世界主题的转换,把发展生产力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这就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使它获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则在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之后,又强调在实际生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首先是高度集中和集权的具体体制,为此,就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坚决对这些具体体制进行改革,以解放生产力,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再三强调,在经济文化较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东西。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则把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同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的任务直接联系起来,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取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就指出了一个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一贯要求从事实而不是从原则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邓小平则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不顾经济文化较不发达的基本国情而在建设中再三遭到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则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从而解开了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

邓小平在开创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又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他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他既没有丢老祖宗,又不断说出一些老祖宗所没有说过、而又符合时代特征和客观实际的新话来。而这些新话的典型当首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很不完善,呈现出有严重破坏后果的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等弊端,因而他们就倾向于把市场机制连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一起加以否定,设想在未来社会里,最终将走向统一的全社会公有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将随之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计划经济。但现实生活尔后的发展,却不断地冲击着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在进入国家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计划的形式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现象大大加强,对此,恩格斯在晚年已有所觉察,列宁也说“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把消灭商品市场经济的思想付诸实践以后,计划经济本身管得过死、难以调动基层和群众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而且还会导致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难以解决物资匮乏和消费品不足等问题。从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和一些经济学家,都曾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但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强调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从而也划时代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问题之三,社会主义怎样通过市场经济去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

事实说明,在资源配置方面,现代市场经济比传统的计划经济更为有效;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这些,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有其固有缺陷和消极方面,这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为弥补市场经济的缺欠,就必须把它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制度、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结合,说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仅靠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转,是难以避免周期性危机,难以实现长期经济稳定,难以应付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重大挑战的,所以还必须有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计划调控,来干预市场的运行,以克服市场调节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说的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中,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仅限于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在经济运行机制的层次上推行,它并不意味着、也不能追求私有化,否则就不仅不能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还会遭致社会混乱、经济下降,乃至迷失方向等严重后果。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去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和自发性诱使人们采用种种手段去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引导人们对社会、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相关内容

  • 21世纪的光电子科学技术及展望
  • 光子学也可称光电子学,它是研究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和能量载体的科学,主要研究光子是 如何产生及其运动和转化的规律.所谓光子技术,主要是研究光子的产生.传输.控制和探测的科学技术.现在,光子学和光子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空航 天.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光子产业的迅猛发展. 目前 ...

  • 机械工程的发展史,未来展望和趋势研究
  • 机械工程的发展史.未来展望和趋势研究 [摘要] 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在当今社会,任何现代生产和工程领域都要应用机械,各个工程领域的发展也要求机械工程由于只相适 ...

  •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徐光宪
  • 学科进展与展望:<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第2期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徐光宪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提出21世纪化学的定义,内涵,六大发展趋势,四大难题和11个突破口,以及20世纪化学的一些被忽视 ...

  • 酶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 酶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摘要:概述了21 世纪国际上酶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本文意在阐述近年来酶工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简单介绍了酶工程研究的进展, 对酶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酶工程的应用现状,并对酶工程的作用和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酶工程; 抗 ...

  • 中美关系-参考文献
  • 中美关系部分论文 (2008-07-07 13:54:13) 转载▼ 标签: 文化 (论文): 1.汪熙,王郑宪:我国三十五年来的中美关系史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 2.王建伟: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剖析[J],<世界历史>,1986年11期. 3. ...

  • 中国会计理论研究_回顾与展望_王光远
  • 中国会计理论研究: 回顾与展望 王光远 吴联生 ( 福建省审计厅 350003 厦门大学会计系 361005) = 摘要>20 年来的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表明, 经济建设宏观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同 时, 会计理论研究对经济发展具有反映性./ 会计信息系统论0./ 会计 ...

  •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展望
  • 实现基本医疗的公平性.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和公立中医院改革的共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医院需要合理的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来源主要是政府,但无论中央或地方政府目前都不具备承担全部公立医院补偿费用的能力.目前公立医院90%以上的收入要从市场上获得.如果政府不能加大财政投入,其公益性的体现必将 ...

  • 材料学论文
  • 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摘要: 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也是我国高分子科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对高分子科学而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工作中时常是可以转换的.我们推荐的工作 ...

  •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及展望参考文献
  • 172 2006.Vol.27.NO.4 食品研究与开发 综述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及展望 关海宁,徐桂花 (宁夏大学农学院食品工程系,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实验室操作步骤和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动.植物上的表达方法,同时叙述了目前国内外在转基因食品方面所采用的先进的检测手段,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