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值得尊敬的对手_略谈_荷兰的密码_的写作及其它_褚冬竹

书评 BOOK REVIEW

那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略谈《荷兰的密码》的写作及其它

褚冬竹

《荷兰的密码:建筑师视野下的城市与设计》(以下简称《荷兰的密码》)一书即将付梓,在这本从构思到完成历时近3年的小册子中,记录的不仅是笔者“视野”下的点点滴滴,更是视野背后的“思索”。停笔后,思绪还没来得及刹车,就索性继续书写,权作那一个个镜头外的画外音。

建筑却常给人廉价简陋之感,哪有荷兰建筑师在中国叱咤张扬的威风?

荷兰建筑,正如我初识荷兰语时眼前那一串串“密码”般的拼写,只能猜测大意,难以准确参透。但我相信,这“密码”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可以解读的规则。这些规则对我的吸引力,大过了那些“密码”本身。正是这份藏匿于表面之下的神秘,怂恿着我前去探听一二。

1 为什么是荷兰?

为什么要写荷兰?是第一个需要陈述的问题。毫无疑问,荷兰是“设计强国”。荷兰建筑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傲居世界前列:贝尔拉格(1856-1934)、里特维德(1888-1964)、奥尔多・凡・艾克(1918-1999)、赫兹伯格(1932-)、库哈斯(1944-)以及著名事务所UNStudio、MVRDV……这些名字犹如璀璨群星,闪耀于整个现代建筑的夜空,并在上世纪末形成了被誉为“超级荷兰”(Super Dutch)的建筑文化现象。但“设计强国”岂止荷兰一地?仅欧洲大陆便数得出德国、瑞士、丹麦、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均丝毫不负此名,且个个特征鲜明、品质卓越。初看上去,以方盒子、清水砖居多的荷兰

从决定赴荷兰的那天起,有个问题便始终挥之不去:“在这个国土面积不过两个半北京大小的国家里,为何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当然,揭开答案的最好方法,就是走进它。

荷兰全称为“荷兰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荷兰语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准确地说,“荷兰”应称作“尼德兰”(即“低地国家”)。这个著名的“低地之国”有1/4国土海拔不到1m,还有1/4竟然低于海平面!由于其低洼的地势环境,荷兰人不得不长期围海造田,以获取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围垦增加的土地称为“浮地”或“圩田”,即“polder”)。

单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1600多万)上看,荷兰的确是一个“小”国家,但若论及它自近代以来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荷兰却毫无争议地称得上是个“大国”:16世纪正式建国,17世纪便达到文化与经济的巅峰—史称荷兰“黄金时代”(Golden Age)。17世纪后期,荷兰的国民总收入比英伦三岛之和还高出30%~40%,而当时的荷兰人口只有英国的2/5。直至现代,荷兰在很多领域依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显然这

荷兰在欧洲及世界的位置

其深层次的源动力。地理与物产条件并不优越的荷兰,究竟凭借着怎样的性格与精神,使这个国家产生了持续数百年的推动力?要理解荷兰的建筑文化现象,也需要追溯到这样的原点和背景中,才可能避免舍本逐末的误区。

2 从国民精神到设计精髓

水患隐忧与国土狭小成为理解荷兰的基础背景,这样的背景与荷兰的整体精神形成有着直接的引发关系,现实的不利形成了荷兰人坚韧勤奋的整体性格。“我们永远要为生存挣扎”,这是荷兰政府在修建须德海大坝文件中的第一句话。

除自然环境之外,国际区位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荷兰一直处于德、法、英等欧洲强国的包围之中,在历史上,政治外交中必然少不了对现实的宽容甚至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说,荷兰正处于全球化浪潮的“浮地”之中,也只有团结协助、求同存异、平衡寻求共同利益才能不断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宽容、务实、诚信并综合权衡等特色也可以看作是一条“具有荷兰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一种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中保持平衡,在社会效率和公正中保持平衡的发展思路。活跃、宽容、务实,再加上谨慎而谦卑的心态,编织出我所见识到的荷兰与荷兰人。这样的整体状态,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国民精神”的东西,而当代荷兰耀眼的设计成就,便清晰地站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从宽容、协作走向联合,组建各种团体成为了荷兰鲜明的社会特色—建筑业当然也不例外。在20世纪,荷兰

不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偶然现象,必然有

建筑学报2012.8 ARCHITECTURAL JOURNAL

这块不大的土地上便先后诞生了“风格派(De Stijl)”、“阿姆斯特丹学派(Amsterdamse School)”、“新即物主义(New Objectivity)”、“代尔夫特学派(Delftse School)”及后来的“Team 10”等重要学术团体。丰富活跃的组织不仅将荷兰建筑师从个体凝结为集合,更将荷兰建筑师的观点与主张更强烈的传播出去。因此,荷兰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国际主义风格诞生的故乡之一。荷兰人对现代主义的认同感是自然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荷兰设计的大胆创造剔除了束缚—因为在诞生之初,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注定是创造与批判,而不是墨守陈规。

历史上,荷兰很早就开始建设运河、水闸和其它排水设施,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整个荷兰都建立在设计的基础之上—设计成为了荷兰文化中固有的部分。不回避问题,对生存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积极思考—是荷兰设计的重要特点。这样的精神直接影响到荷兰人对专业的认知和工作方法。由于水患的逼迫,荷兰建筑从历史上就具有某种习惯的“临时性”。直至今日,相比其它邻国而言,荷兰建筑也大多造价低廉。库哈斯曾抱怨其作品最不为人理解的一面就是“廉价”—这对库哈斯来说有意识形态上的意义。“它与最小化地使用各种手段有关。

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做

在荷兰,很多世界级企业的经营战略都高度重视设计与创意。自1920年代至今,领导过荷兰飞利浦设计中心的5位核心人物里,竟有4位出身于建筑学专业或本身就是建筑师:卡尔夫(Louis Kalff)、维斯玛(Rein Veersema)、布莱什(Robert Blaich)和马扎诺(Stefano Marzano)。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荷兰设计领域的高度交叉性和整体设计实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观念对跨行业设计实践的理解与支持,促成了一个“全民设计”的显著特征,也为荷兰建筑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培育出了赫赫有名的“超级荷兰”现象。

从代尔夫特教堂塔顶俯视

3 值得尊敬的对手

荷兰与中国,显然站在了“大小”悬殊的天平两端,却在历史演变中出现了一次无奈的“对调”。2006年,中国央视推出了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荷兰也荣列其中。回顾历史可知,当荷兰逐渐由泥泞低地发展成为西欧强国、海上霸主的时候,中国正以一种绝对的自信傲视天下,但危难往往会从刚愎中潜入。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几乎一个世纪里,这个世上曾经最强大的国家便陷入了深重灾难,被那些弹丸“大国”欺凌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卑微地完成了一个国家从“大”变“小”的过程。

因此从内心来讲,这本关于“荷兰”的图文记录实际上是写给“中国”的。我真心地希望我们这个人口是荷兰80余倍的国家,能够在设计、建设领域做出更多值得称颂的东西。“强”与“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明显的比较与竞争的涵义。“地球村”并不是到处都充满无条件的关爱。合作、协同、尊重的大趋势背后,只要有国家与民族的概念还存在,竞争就是一个挥不去的话题。而只要有竞争,就有对手这个身份的存在,荷兰就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优秀对手。它的成就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这份尊敬不是来自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而是一种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勇

阿纳姆生命康复中心(设计:Koen van Velsen)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设计:Mecanoo)

便宜的东西,但我认为研究怎么用尽可能少的钱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功能是非常有意思的……你完全可以在一个真正的责任的基础上实现想要的条件。”

荷兰建筑师便是以这样的观点参与到对设计的互动中去,将建筑学从“关于房屋建造的技艺”上升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批判性地介入到建筑与城市实践当中,以先锋的姿态面对现状乃至未来的社会问题,并探索用建筑学或城市设计去解答的可能性。可以说,20世纪至今的荷兰城市与建筑设计,便是建筑师、规划师和政治人物等群体的共同思想在建设实践中的体现和产物。

气与毅力。

荷兰建筑师是称职的。今天的荷兰富足而优越,这份富足建立在曾经的泥洼沼泽地带,令人难以置信。坚韧、聪慧的生存之道使得荷兰懂得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建筑之道也正是如此,作为建立于自然环境之上的人类创造物,首先要解答的是,如何将主观需求与现实条件创造性地协调起来。界定需求、认清条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入足够的创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8

书评 BOOK REVIEW

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从不缺乏向国外学习的热情,虽然有时候“学习”被降格为 “拿来”、“盲从”、“模仿”甚至“抄袭”。频繁的国际交流将众多先进经验呈现在眼前。在这个轰轰烈烈的国际大“交流”过程中,我还是希望能够冷静地提出几个问题:国外先

鹿特丹Didden 公寓扩建(设计:MVRDV)

进经验、技术、产品是否已被我们消化为自身的营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哪些东西是真正适合我们的?他们是如何做到这样的成绩的?……

我带着照相机、速写本行走在这个小小的国家,实地考察触摸那些实实在在的房子,拜访这个国家里活跃的一线建筑师们。愈行走,愈深入,便愈发现

鸟瞰荷兰郁金香种植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生作业

这个从南到北不过两小时车程的国土,其实真的很“大”。丰富的城市星罗棋

造性—好建筑才可能得以诞生。可以说,荷兰建筑师称职地做好了这三点。

荷兰建筑师是多样的。仔细品读荷兰建筑,我们不难发现,由几位国际级大师支撑起来的荷兰建筑设计品牌之下,依然活跃着众多丰富多样的风格走向。如果说我们追求差异性是为了宣扬一种性格与姿态,那么荷兰建筑师所建立的差异性则带有实质性的诉求—狭小拥挤的国家资源使得差异性变成了一种自我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因为只有差异才能带来生存。

荷兰建筑师是谦卑的。正如在荷兰广为流传一句话:“Knowing that, in a small country like the Netherlands, it pays to think big.”谦卑中透射着信念。这份谦卑不是唯利是图的阿谀,而是在面对具体的自然与社会场景,荷兰建筑师会自然恭敬地将建筑设置于这个重要的基础之上,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建筑重要的社会性与介入性。荷兰的重商传统积累了可称为实用主义的国家精神,因此这份谦卑还包含着理解与尊重,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商人”的姿态与“顾客”对话,以“商人”的心态建立设计的准则。

荷兰建筑师是坚忍的。对于众多青

建筑学报2012.8 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建筑师而言,如何在冷清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获得锻炼,依然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在我交往的青年建筑师之中,有专注于私家住宅改造的,也有长期参与各类竞赛的,还有投身于组织活动、创办杂志的……无论从事的是哪样的工作类型,其耐心、细致的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2011年10月,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者林怀民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在水泥地上种花”。真正的浪漫与勇气正是这样的情怀—化不可能为可能,坚定而执着。这也正是荷兰建筑师所坚守的态度。

在荷兰平整且规则的土地上,建筑的创意犹如大地上的明珠与这个背景相映生辉。荷兰美学没有过多地受到古典艺术的影响,而是以纯粹而理性的自在获得了更多当代的认同。既有实用主义的谨慎保守,也不乏乌托邦式的浪漫与情怀。这种浪漫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热吻不同,让一块原本几乎无法居住的泥泞洼地上盛开出耀眼绚烂的郁金香,这样的浪漫有几地可比?

布在平整大地上,建筑师们也各具个性、见解独到。我尽力将他们都记录并呈现出来,这些文字与图像,也作为了我解读“密码”的一份答卷。由于篇幅所限,还有不少建筑师的访谈暂未收录入这份答卷。它也仅代表了我在有限学识与精力范围内的一次努力,希望这点努力能够传递给读者一个基本的“荷兰印象”,使读者了解到这个颇为特别的国家里的一些故事。

自20世纪现代建筑运动开始,荷兰建筑师便习惯于以“建筑”作为手段介入着生活的诸多方面。正如2010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妹岛和世说:“我们考虑建筑能否让新的价值观变得清晰起来,能否出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仍然相信建筑可以有所作为。这是关于建筑可能性的实践,在新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用不同方法创造新建筑,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的确,“建筑可以有所作为”。

实际上,这个对手是可以称为老师的。■

4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 ”只要稍加留意便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收稿日期:2012-06-29

书评 BOOK REVIEW

那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略谈《荷兰的密码》的写作及其它

褚冬竹

《荷兰的密码:建筑师视野下的城市与设计》(以下简称《荷兰的密码》)一书即将付梓,在这本从构思到完成历时近3年的小册子中,记录的不仅是笔者“视野”下的点点滴滴,更是视野背后的“思索”。停笔后,思绪还没来得及刹车,就索性继续书写,权作那一个个镜头外的画外音。

建筑却常给人廉价简陋之感,哪有荷兰建筑师在中国叱咤张扬的威风?

荷兰建筑,正如我初识荷兰语时眼前那一串串“密码”般的拼写,只能猜测大意,难以准确参透。但我相信,这“密码”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可以解读的规则。这些规则对我的吸引力,大过了那些“密码”本身。正是这份藏匿于表面之下的神秘,怂恿着我前去探听一二。

1 为什么是荷兰?

为什么要写荷兰?是第一个需要陈述的问题。毫无疑问,荷兰是“设计强国”。荷兰建筑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傲居世界前列:贝尔拉格(1856-1934)、里特维德(1888-1964)、奥尔多・凡・艾克(1918-1999)、赫兹伯格(1932-)、库哈斯(1944-)以及著名事务所UNStudio、MVRDV……这些名字犹如璀璨群星,闪耀于整个现代建筑的夜空,并在上世纪末形成了被誉为“超级荷兰”(Super Dutch)的建筑文化现象。但“设计强国”岂止荷兰一地?仅欧洲大陆便数得出德国、瑞士、丹麦、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均丝毫不负此名,且个个特征鲜明、品质卓越。初看上去,以方盒子、清水砖居多的荷兰

从决定赴荷兰的那天起,有个问题便始终挥之不去:“在这个国土面积不过两个半北京大小的国家里,为何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当然,揭开答案的最好方法,就是走进它。

荷兰全称为“荷兰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荷兰语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准确地说,“荷兰”应称作“尼德兰”(即“低地国家”)。这个著名的“低地之国”有1/4国土海拔不到1m,还有1/4竟然低于海平面!由于其低洼的地势环境,荷兰人不得不长期围海造田,以获取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围垦增加的土地称为“浮地”或“圩田”,即“polder”)。

单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1600多万)上看,荷兰的确是一个“小”国家,但若论及它自近代以来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荷兰却毫无争议地称得上是个“大国”:16世纪正式建国,17世纪便达到文化与经济的巅峰—史称荷兰“黄金时代”(Golden Age)。17世纪后期,荷兰的国民总收入比英伦三岛之和还高出30%~40%,而当时的荷兰人口只有英国的2/5。直至现代,荷兰在很多领域依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显然这

荷兰在欧洲及世界的位置

其深层次的源动力。地理与物产条件并不优越的荷兰,究竟凭借着怎样的性格与精神,使这个国家产生了持续数百年的推动力?要理解荷兰的建筑文化现象,也需要追溯到这样的原点和背景中,才可能避免舍本逐末的误区。

2 从国民精神到设计精髓

水患隐忧与国土狭小成为理解荷兰的基础背景,这样的背景与荷兰的整体精神形成有着直接的引发关系,现实的不利形成了荷兰人坚韧勤奋的整体性格。“我们永远要为生存挣扎”,这是荷兰政府在修建须德海大坝文件中的第一句话。

除自然环境之外,国际区位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荷兰一直处于德、法、英等欧洲强国的包围之中,在历史上,政治外交中必然少不了对现实的宽容甚至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说,荷兰正处于全球化浪潮的“浮地”之中,也只有团结协助、求同存异、平衡寻求共同利益才能不断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宽容、务实、诚信并综合权衡等特色也可以看作是一条“具有荷兰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一种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中保持平衡,在社会效率和公正中保持平衡的发展思路。活跃、宽容、务实,再加上谨慎而谦卑的心态,编织出我所见识到的荷兰与荷兰人。这样的整体状态,是一种可以被称为“国民精神”的东西,而当代荷兰耀眼的设计成就,便清晰地站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从宽容、协作走向联合,组建各种团体成为了荷兰鲜明的社会特色—建筑业当然也不例外。在20世纪,荷兰

不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偶然现象,必然有

建筑学报2012.8 ARCHITECTURAL JOURNAL

这块不大的土地上便先后诞生了“风格派(De Stijl)”、“阿姆斯特丹学派(Amsterdamse School)”、“新即物主义(New Objectivity)”、“代尔夫特学派(Delftse School)”及后来的“Team 10”等重要学术团体。丰富活跃的组织不仅将荷兰建筑师从个体凝结为集合,更将荷兰建筑师的观点与主张更强烈的传播出去。因此,荷兰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国际主义风格诞生的故乡之一。荷兰人对现代主义的认同感是自然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荷兰设计的大胆创造剔除了束缚—因为在诞生之初,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注定是创造与批判,而不是墨守陈规。

历史上,荷兰很早就开始建设运河、水闸和其它排水设施,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整个荷兰都建立在设计的基础之上—设计成为了荷兰文化中固有的部分。不回避问题,对生存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积极思考—是荷兰设计的重要特点。这样的精神直接影响到荷兰人对专业的认知和工作方法。由于水患的逼迫,荷兰建筑从历史上就具有某种习惯的“临时性”。直至今日,相比其它邻国而言,荷兰建筑也大多造价低廉。库哈斯曾抱怨其作品最不为人理解的一面就是“廉价”—这对库哈斯来说有意识形态上的意义。“它与最小化地使用各种手段有关。

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做

在荷兰,很多世界级企业的经营战略都高度重视设计与创意。自1920年代至今,领导过荷兰飞利浦设计中心的5位核心人物里,竟有4位出身于建筑学专业或本身就是建筑师:卡尔夫(Louis Kalff)、维斯玛(Rein Veersema)、布莱什(Robert Blaich)和马扎诺(Stefano Marzano)。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荷兰设计领域的高度交叉性和整体设计实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观念对跨行业设计实践的理解与支持,促成了一个“全民设计”的显著特征,也为荷兰建筑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培育出了赫赫有名的“超级荷兰”现象。

从代尔夫特教堂塔顶俯视

3 值得尊敬的对手

荷兰与中国,显然站在了“大小”悬殊的天平两端,却在历史演变中出现了一次无奈的“对调”。2006年,中国央视推出了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荷兰也荣列其中。回顾历史可知,当荷兰逐渐由泥泞低地发展成为西欧强国、海上霸主的时候,中国正以一种绝对的自信傲视天下,但危难往往会从刚愎中潜入。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几乎一个世纪里,这个世上曾经最强大的国家便陷入了深重灾难,被那些弹丸“大国”欺凌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卑微地完成了一个国家从“大”变“小”的过程。

因此从内心来讲,这本关于“荷兰”的图文记录实际上是写给“中国”的。我真心地希望我们这个人口是荷兰80余倍的国家,能够在设计、建设领域做出更多值得称颂的东西。“强”与“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明显的比较与竞争的涵义。“地球村”并不是到处都充满无条件的关爱。合作、协同、尊重的大趋势背后,只要有国家与民族的概念还存在,竞争就是一个挥不去的话题。而只要有竞争,就有对手这个身份的存在,荷兰就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优秀对手。它的成就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这份尊敬不是来自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而是一种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勇

阿纳姆生命康复中心(设计:Koen van Velsen)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设计:Mecanoo)

便宜的东西,但我认为研究怎么用尽可能少的钱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功能是非常有意思的……你完全可以在一个真正的责任的基础上实现想要的条件。”

荷兰建筑师便是以这样的观点参与到对设计的互动中去,将建筑学从“关于房屋建造的技艺”上升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批判性地介入到建筑与城市实践当中,以先锋的姿态面对现状乃至未来的社会问题,并探索用建筑学或城市设计去解答的可能性。可以说,20世纪至今的荷兰城市与建筑设计,便是建筑师、规划师和政治人物等群体的共同思想在建设实践中的体现和产物。

气与毅力。

荷兰建筑师是称职的。今天的荷兰富足而优越,这份富足建立在曾经的泥洼沼泽地带,令人难以置信。坚韧、聪慧的生存之道使得荷兰懂得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建筑之道也正是如此,作为建立于自然环境之上的人类创造物,首先要解答的是,如何将主观需求与现实条件创造性地协调起来。界定需求、认清条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入足够的创

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8

书评 BOOK REVIEW

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从不缺乏向国外学习的热情,虽然有时候“学习”被降格为 “拿来”、“盲从”、“模仿”甚至“抄袭”。频繁的国际交流将众多先进经验呈现在眼前。在这个轰轰烈烈的国际大“交流”过程中,我还是希望能够冷静地提出几个问题:国外先

鹿特丹Didden 公寓扩建(设计:MVRDV)

进经验、技术、产品是否已被我们消化为自身的营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哪些东西是真正适合我们的?他们是如何做到这样的成绩的?……

我带着照相机、速写本行走在这个小小的国家,实地考察触摸那些实实在在的房子,拜访这个国家里活跃的一线建筑师们。愈行走,愈深入,便愈发现

鸟瞰荷兰郁金香种植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生作业

这个从南到北不过两小时车程的国土,其实真的很“大”。丰富的城市星罗棋

造性—好建筑才可能得以诞生。可以说,荷兰建筑师称职地做好了这三点。

荷兰建筑师是多样的。仔细品读荷兰建筑,我们不难发现,由几位国际级大师支撑起来的荷兰建筑设计品牌之下,依然活跃着众多丰富多样的风格走向。如果说我们追求差异性是为了宣扬一种性格与姿态,那么荷兰建筑师所建立的差异性则带有实质性的诉求—狭小拥挤的国家资源使得差异性变成了一种自我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因为只有差异才能带来生存。

荷兰建筑师是谦卑的。正如在荷兰广为流传一句话:“Knowing that, in a small country like the Netherlands, it pays to think big.”谦卑中透射着信念。这份谦卑不是唯利是图的阿谀,而是在面对具体的自然与社会场景,荷兰建筑师会自然恭敬地将建筑设置于这个重要的基础之上,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建筑重要的社会性与介入性。荷兰的重商传统积累了可称为实用主义的国家精神,因此这份谦卑还包含着理解与尊重,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商人”的姿态与“顾客”对话,以“商人”的心态建立设计的准则。

荷兰建筑师是坚忍的。对于众多青

建筑学报2012.8 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建筑师而言,如何在冷清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获得锻炼,依然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在我交往的青年建筑师之中,有专注于私家住宅改造的,也有长期参与各类竞赛的,还有投身于组织活动、创办杂志的……无论从事的是哪样的工作类型,其耐心、细致的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2011年10月,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者林怀民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在水泥地上种花”。真正的浪漫与勇气正是这样的情怀—化不可能为可能,坚定而执着。这也正是荷兰建筑师所坚守的态度。

在荷兰平整且规则的土地上,建筑的创意犹如大地上的明珠与这个背景相映生辉。荷兰美学没有过多地受到古典艺术的影响,而是以纯粹而理性的自在获得了更多当代的认同。既有实用主义的谨慎保守,也不乏乌托邦式的浪漫与情怀。这种浪漫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热吻不同,让一块原本几乎无法居住的泥泞洼地上盛开出耀眼绚烂的郁金香,这样的浪漫有几地可比?

布在平整大地上,建筑师们也各具个性、见解独到。我尽力将他们都记录并呈现出来,这些文字与图像,也作为了我解读“密码”的一份答卷。由于篇幅所限,还有不少建筑师的访谈暂未收录入这份答卷。它也仅代表了我在有限学识与精力范围内的一次努力,希望这点努力能够传递给读者一个基本的“荷兰印象”,使读者了解到这个颇为特别的国家里的一些故事。

自20世纪现代建筑运动开始,荷兰建筑师便习惯于以“建筑”作为手段介入着生活的诸多方面。正如2010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妹岛和世说:“我们考虑建筑能否让新的价值观变得清晰起来,能否出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仍然相信建筑可以有所作为。这是关于建筑可能性的实践,在新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用不同方法创造新建筑,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的确,“建筑可以有所作为”。

实际上,这个对手是可以称为老师的。■

4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 ”只要稍加留意便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收稿日期:2012-06-29


相关内容

  • 教你熟悉先货后款交易流程,新手必读!
  • 原大小 刚好 变大 变小 留言推荐 留言推荐 360pskdocImg_0_xyz 360pskdocImg_1_xyz时尚时尚首页|论坛排行|新建论坛|频道导航 教育 花嫁 旅游 摄影 汽车 购物 亲子 美食 数码 院校 宠物 时尚 娱乐 媒体 都市 业主 情感 职场 体育 人文 文艺 囧友 当前 ...

  • 期刊论文网址
  • 最近使用         浏览更多应用 隐私设置 帐户设置 应用设置 资料编辑 搜索同学 搜索同事 高级搜索 校内 首页 个人主页 装扮 好友 应用 游戏 站内信 充值 会员 设置 退出 如何在校外下载期刊全文--应对大家工作后的资料搜寻(转) 马上就要工作了,觉得学校里面图书馆资料 ...

  • 维普中文期刊,知网期刊文献资源帐号
  • 如何在校外下载期刊全文 全文期刊: EBSCO/UMI/SDOS三个数据库扫荡一下,这三本都有全文. 硕博论文全文下载 http://202.120.13.45/umi/index.htm ,这是英文的博士论文. 中国期刊网是中文学位论文 图书馆全文无法下载,需要用户卡 图书馆全文下载数据库 PQD ...

  • 中考作文考前构思训练
  • 中考作文考前构思训练 关注三大主题 在中考作文内容指向上,大体上指向三类主题.这是多年来的作法,也将在新一年中考里得到延续. 一是"成长·生活"类主题.这类考题在中考作文中最为普遍.它以少年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为出发点,引导考生回首人生道路,放眼社会生活.在表现形式上,有的是将&q ...

  • 语文教师年终述职报告
  •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最平凡的事--教书育人,没有什么慷慨陈词,且听我娓娓道来! 首先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工作经历:95年大专毕业后,我便在抬头寺乡中学任教,一干就是13年,13年的教学时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201 ...

  • 认识淘宝网
  • 淘宝网标识 淘宝网( Taobao,口号:淘!我喜欢.)是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立.淘宝网现在业务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截止2008年12月31日,淘宝网注册会员超98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 ...

  • 荷兰十大经典战役
  • 194 年7世界杯 兰 2:0荷巴 :西站 在914 那个7角度看来虽然,拉乌和意大利都圭取了两得世界杯冠次军,无但二战之疑后 备最具地位的球队应高该是西和巴西, 两支德球在队去五届世界杯中过共总包了四次揽军冠 一和次军亚 在.一年,这击败 阿了廷和根东德的西本巴来也有机是会决进继赛续和德进西 行一 ...

  • 全球时尚杂志
  • 01.<TIME>(<时代周刊>)美国,1923年创刊.http://www.time.com/ 即便其在2003年度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但话语惯性与品牌传统以及以红框构成的各式封面累积依然维系着<时代周刊>的地位,品质沉淀 ...

  • 世界杂志排行
  • 世界杂志排行 这里说的是全球杂志势力TOP100的杂志英雄们,它们改写了"杂志"的定义,创造性地记载了历史,成为了全人类不可或缺的读品. 1.TIME时代 美国1923年创刊 www.time.com 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