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初探

远程教育

文章编号:1006—9860(2010)01—0054—05

总第276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

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初探

何苗,程坤,郭允建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48)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是当前网上教研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对其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中华会计网校“注

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综合讨论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中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间网络学员的发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该学习论坛中,学员间形成了较强的社会临场感和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它们在激发学员

减轻学习压力以及缓解学习孤独感中具有重要作用。随后,笔者利用问卷对该虚拟学习社区的学员进的学习动机、

行了调查,发现:学员的工龄、网上学龄与社会临场感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社会临场感;网络人际关系;学习效果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社会存在感(Social Presence ),也称社会临场感,

是指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以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也就是传播媒介给予人在社会情感上的感知,与面对面交谈有一样感觉的程度。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网络环境,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设施就能连入并参与其中学习。所以,它也常被称为网络学习社区或网上学习社区。学习者可以在其中交流信息,探讨问题,相互争论,拓展思路。同时,学习者还能在网上学习交流中拓展社会关系,增强交际与合作能力。

对于虚拟学习社区而言,网络学员是否形成了社会临场感以及形成了何种程度的社会临场感是衡量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学者研究表明[1],一个令人满意的虚拟环境应该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是“无媒介”,即学习者意识不到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之间的区别,能够真实地感觉到对方的存在;第二是“社群感”,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学习者在其中可以通过协作进行高质量的探究和交互,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目标[2]。同时,良好的社会临场感可以激励学习者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延长彼此交互的时间,提高交互的水平并加深交互的深度[3][4],提高学习者对网上学习的满意度[5]。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国内外也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如甘永成、马洪亮、徐琦等对虚拟学习社区和网络社会临场感进行过研究,他们对

虚拟学习社区的构成、社会意义的建构以及临场感等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国外,兰迪-加里森(Garrison)等人已经开展了对探究型学习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 )的研究,他们十分注重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 )和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 )三个要素的建立,并认为这三者只有共同作用才能让学习者真正获得学习经验(Educational Experience ),同时社会临场感才是学习社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加里森等的探究性社区研究为依据,同时吸取了国内相关研究经验,把研究对象界定为主要是成人学习者参与的网络学习社区,同时适当延长研究时间、扩大样本容量,力图使研究结果客观而有效。

中华会计网校是正保远程教育集团一个专门的会计类远程教育网站,经过九年的发展,其网络教育已经比较成熟。如今仅在“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综合讨论区”(以下简称“注会综合”)中,平均每天在线学习的人数就达到5000人左右,每日发帖量数以万计。该网上学习社区即为本文的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具体而言,本文以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间该网上社区中网络学员的所有发帖以及网络学员本身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笔者进而把研究问题进行分解并界定为以下4个方面:(1)在“注会综合”学习社区中,学员是否形成了较高程度的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2)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对网络学员的学习有何影响?(3)网络人际关系与网络学员的社会临场感之间有何联系?(4)影响网络学员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类目

本文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采用内容分析法时,笔者以语意

2010.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76期

远程教育

单元和语句单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得到关于该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研究的初步结论。然后辅以问卷调查,在中华会计网校内部人员的帮助下将问卷发布到网上,借此问卷对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在编码类目方面,Rourke 等(2001)和Swan (2002)曾利用一定编目类目对网上发帖进行分析[6][7]。本次研究中,笔者沿用了该编码类目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其中几项指标进行了修改或调整。本类目中,社会临场感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情感响应(Effective Response )、凝聚响应(CohesiveResponse) 和交互响应(Interactive Response ),以上三个二级类目下面依次又可以分出多个三级类目,详见表1。

次为凝聚响应类,约占21%;情感响应类所占比例最少,约为147条。

2. 对情感响应类发帖的分析

情感响应类的发帖详细可以分成以下五类:情绪话语类、图示符号类、幽默话语类、自我激励类和自我剖析类。分析结果显示:图示符号的使用频率最高,这类发帖的数量约占情感响应类帖子总数的一半;其次是情绪话语类发帖,自我剖析类发帖最少,所占比例仅为3%,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1. 基本情况

删除掉不当的留言(如灌水帖、广告帖以及无回复主题帖等)后,此次所分析的帖子一共可分为:41个主题,814个留言帖。经过笔者三人的共同协商后,把所有帖子进一步分解为900个语意单元(相互信度检验为93%)。分析结果显示:在900条记录中,交互响应类发帖所占比例最多,约占总量的63%;其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图示和符号的使用率最高

图示和符号作为一种形象性语言,是网络学员在异步交互中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的最直接、最有效

表示兴奋;表达迷茫和困的方式,例如

惑;则传递着一种愤怒和憎恨的情绪。为什么图示符号会被网络学员如此频繁地采用?其原因或许可以从人际传播理论谈起。人际传播理论中著名的帕洛·阿尔托学派(PaloAlto Group) 认为,人际传播活动兼有数字码(DigitalCode) 和模拟码(AnalogicCode) :数字码主要是语言符号,有相对精确的意义,用于传播内容讯息;模拟码包含大多数的非语言符号,含义比较丰富,是关系讯息的载体。在一个传播进行过程中,数字码与模拟码同时发挥作用,两者不可分割,承担了不同的传播功能[8]。类似的,网络中的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本质也是人际交流,同样进行着两种编码的传递。但在网络的世界中,学员彼此互不见面,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传播无从传达,通过文本文字本身,学习者很难精确地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所以,单纯的文字本身在用于人际沟通时常常会导致信息的流失或线索的缺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上人际关系发展中“线索过滤论(Cues-Filtered-Out Approach )”的合理性。

然而,本研究却在更大程度上印证了沃尔瑟“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ory )”的准确与远见。沃尔瑟认为,面对一个不具有视觉和听觉暗示的沟通渠道,人们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和发展关系而设法适应文本的暗示,以满足自己

远程教

总第276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

的需求。他以电子邮件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邮件为积极的人际关系提供的机会并不比面对面的传播少。因为不是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不能传达关系信息,而是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注会综合”学习社区中,网络学员逐渐学会采取图示符号等方式弥补文本在表达情绪情感的无力,从而适应并习惯网络异步交流这种新的沟通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为何图示符号在表达情感时会被学员反复采用,其原因就在于它弥补了文本交流的不足,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精确性。

(2)网络学员倾向于表达负面情绪,同时进行自我激励

网络学员常常是成人(后面会进一步说明),是非全职学习者,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要面对工作、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学习的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学习效果常常不如人意。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是学习中的独行者,苦闷和抑郁不易找到恰当的宣泄途径。此外,在现实中,学习者由于自身扮演的社会角色,必定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关系的羁绊而有所顾忌,人际沟通中常常无法畅所欲言。但在网络中,他们却能很轻易地找到三两同行者甚至知己,而且由于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网络学员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一吐心中不快。在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学习者还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得到他人的安慰与鼓励,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表2所示)。

表2网络学员倾向于表达负面情绪学员:小胡子

发帖时间:2007-9-112:32

“……许久没写东西了,感觉不是写文章,而是和朋友在谈话。心里积累的东西太多了,还是把它放出来,我的心情好多了!”

学员:沧恕

发帖时间:2007-10-110:45

“我是第一次发表我个人的思想。想不到这么多人支持我,真的很感动!现在我在中审会计师事务华西分所所上班,希望以后能和各位多交流,因为我觉得能考CPA 都是好样的,我考CPA 考了五年,第一年过了三门,第二年一门,第三年和第四年都未考过财务成本管理,第五年才考过,可以说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

学员:等一分钟

发帖时间:2007-10-2221:11

嗯,谢谢稻立春跟枚菲儿。就是跟大家说说心里也舒服点。我觉得自己都要憋死了。所以我决定明年一定要将注册拿下!

其中相互激励类的帖子如表3所示。

表3相互激励类留言

学员:秋天的天空

发帖时间:2007-10-323:20

“找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谢谢你,这句话给了我信心。一起加油!”

学员:caicai521

发帖时间:2007-10-2220:12:00

好好努力, 让他们知道你是一支潜力股他父母思想太传统了, 不可思议

你还年轻, 先冷一段时间, 让他们看到你的能力, 以后你和男友还会走到一起的

3. 对凝聚响应类发帖的分析

网上学员间的凝聚响应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称呼名字、经历分享、问候或打招呼和相互激励。分析发现,所分析的900条记录共有190条属于凝聚响应类留言。其中,相互激励类留言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其中的一半。其次是经历分享类留言,占所有留言数量的35%。四类性质留言所占的比例情况详见图2。

类似以上的发言在学习社区中随处可见,为什么远程学员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这么热衷于相互鼓劲和激励呢?有文献表明,孤独感是远程学习者辍学的主要原因[9]。在非传统的学习环境下,学员在学习逆境中无法得到类似传统校园中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网络环境中的这种学习挫折感和无助感变得尤为突出和强烈。但是,当网络学员通过不断的接触、了解、熟悉逐渐形成一个学生集体之后,为了保证彼此能够坚持走完从学习到考试的过程,他们会自发地彼此间安慰鼓劲、相互激励、相互扶持。这种激励话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团结的学习氛围,激发并维持学员的学习动力,同时克服了远程学习的孤独感,保证了学习效果。

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占凝聚响应类帖子总量8%的“称呼名称”类发帖,它们有着比传统教育中“点名道姓”更深刻的含义。除了简单的引起对话方的注意外,网络学员间彼此在称呼姓名或昵称,其中透露的是一种尊重和惺惺相惜,蕴含着一种熟人、知己之间的感情,这说明学员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家因学而识、因学而友,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取!

4. 对交互响应类发帖的分析

在交互响应类留言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反对话语类发帖所占比例比较少,仅为2%。这一类帖子中,比较典型的传达两层意思:(1)在学习类论坛中,极少会出现一般网络论坛中辱骂、人身攻击等不理性行为,这在一个侧面表明了远程学员之间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形成了良好的友谊关系。(2)即使彼此的观点针锋相对时,学员间表达反对的观点的态

2010.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76期

远程教

度也非常委婉,这一点也继承了传统课堂的传统,同学间的友谊显露无疑。相反,我们常常可以在社交性论坛中看到侮辱、诋毁等负面不良信息,这一点与学习型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交互响应中各子类帖子的比例分布如图3所示。2. 学员年龄基本情况。从图4可以看到,“注会综合”中所调查的256人全部都是参加工作的成人,其中80%以上的人具有四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参加工作11-15年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26%;刚涉足职场的学员所占比例相对最小,仅为5%。

五、问卷调查研究及结果

通过以上初步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该虚拟学习社区学员形成了较高的社会临场感,而且学员间还形成了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这种社会存在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降低了网络学员的学习困难、改善了学习效果。但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临场感的质量?社会临场感与学员间的人际关系质量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并利用数据来澄清。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网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注会综合”讨论区中所有网络学员。问卷原型来自于Richardson,J.C.&Swan,K(2003)测量远程学习者社会临场感的调查问卷和Parks&Floyd(1996)衡量网上人际关系质量的调查问卷[10][11],笔者将两者整合为一份问卷并进行了适当调整。

该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员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工龄、网龄以及每日上网时间;第二部分调查网络学员在该学习社区中是否形成了社会临场感及其质量;第三部分调查学员网络人间关系质量,分解为以下7个指标:相互依赖性、交互的深度、交互的广度、亲密度、相互了解度、相互重要度、网络融合度。问卷编制完成后,我们组织了小范围的试测,根据调查收集的结果以SPSS 为工具对本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测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系数为0.92。

4月初,在中华会计网校相关人员的协助下,我们开始了正式调查。5月初回收后台数据,一共得到问卷267份,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率为96%。利用Excel 和SPSS 的分析和整理得到如下结果。

1. 学员性别基本情况。所调查的256名学员中,男性73人,占比例为29%;女性183人,占比例71%。男性学员少,而女性学员多。

3. 学员对“注会综合”社区的使用历史(网络学龄)情况(见图5)。在对256名网络学员的调查中发

现,他们参与网上学习的历史都比较长。其中,参与网上社区学习持续1-2年的学员最多为82名;学习时间不到一年、在2-3年之间以及3年以上的学员所占比例基本相等,均为22%左右。总体上看,参与到“注会综合”学习社区的网络学员大部分都已经持续在网上学习了一年以上的时间,这对他们培养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4. 学员每天参与该社区所花费的时间情况(见图6)。在每天上网学习时间方面,从图6可以看出:每天上网学习2-3小时的学员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6%。92%学员都坚持每天上网学习1小时以上。可见,学员

间的这种不间断的、充分的网上讨论和交流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临场感形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5. 对各因素的相关分析。在本问卷中,测量社会临场感各子问题的编制采用了Likert 五点量表的形

式,答案从肯定到否定共有五个选项,其值分别为

远程教育

总第276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

5、4、3、2、1。首先,通过对256份问卷的社会临场感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得到平均值M=4.30,由于问卷中设定了临场感值为4就代表良好,而4.30>4,所以

可以认为:该网上社区中网络学员形成了较高的社会临场感。

接下来我们对工龄、网上社区学龄、每日学习时间与临场感、人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探寻前三个因素对社会临场感的形成有何种影响。分析显示:(1)社区临场感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质量显著正相关(r=0.621),说明如果网络学员间形成的社会临场感越强,则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质量越高。(2)学员临场感与学员的社区学龄之间呈现弱相关(r=0.204),说明学员参与网上学习时间的长短与学员社会临场感的形成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3)学员的工龄与其参与网上学习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398)。表明学员的工龄越长,其用于网上学习的时间就越多。(4)学员每日上网学习时间与学员的社会临场感和人际关系质量相关分析系数分别为0.114、0.066,这表明网络学员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和人际关系质量与其每日上网学习时间的长短没有联系,如表4所示。

表4相关性分析

工龄

工龄

使用时间

学习时间

临场感

人际关系

在安德森等提出的“探究性社区”理论框架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其中社会临场感是网上学习获得成功的基础。他们认为,只有当社会临场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学员的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才能发展起来,网络中小组学习甚至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发生。也就是说,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如果没有社会临场感的形成,网络学习就无从谈起。本次研究仅对网络学习中的社会临场感进行了分析,后续研究还需要分析网络学员的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同时,本次问卷调查囿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调查时间和调查样本都比较有限,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后续研究也应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8]胡一峰. 虚拟现实之人际传播浪漫ICQ[J].传播与管理研究, 2004,(2):31-66.

[2]D.Randy Garrison .&J.B.Arbaugh..Researching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Review,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157-172.

[3]Swan, K.. Building Communities in Online Course: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Education [J].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2002, 2(1):23-49.

[4]Tu,C.H.. Strategies to Increase Interaction in Online Social Learning

Environment[J].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2000,(3):2-7.[5]Gunawardena,C.,Lowe,C.&Anderson,T..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J].Journal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97,17(4):397-431.

[6]Rourke,L.,Anderson,T.,Garrison,D.R.,&Archer,W..Assessing 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Text-based Computer Conferencing [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1,14(3):51-70.

[7]Swan,K.. Building Communities in Online Course: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Education[J].Communicationand Information, 2002, 2(1):23-49.

[9]Ormond Simpson 著, 李亚婉等译. 对远程学习者的支持服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5.

[10]Richardson,J.C.&Swan,K..Examin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urs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 s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J].Journal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 7(1):68-88.

[11]Parks,M.R.&Floyd,K.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Journalof

Communication, 1996,(4):80-97.

Pearson Correlation Sig.(2-tailed)N

1.398**

.000

256.398**.000256.851256.573256-.113.072256

256.010256.001256.087.166256

.012.161**

256

.012.851256.0102561256.114.069256.293256

.035.573256.001256.114.069256

-.113.072256.087.166256.066.293256.000

使用时间Pearson Correlation 1.161**.204**

Sig.(2-tailed)N

学习时间Pearson Correlation

Sig.(2-tailed)N

临场感Pearson Correlation

.035.204**1.621**256.000256

2562561

Sig.(2-tailed)N

人际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

.066.621**

Sig.(2-tailed)N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level(2-tailed)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注会综合”网上学习社区中,网络学员间形成了较好的社会临场感和人际关系。(2)网络学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较大程度上缓解学习压力、增强学习动力。(3)社会临场感的形成与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很强的直接联系。(4)学员的工龄、“网上学龄”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员的社会临场感的形成。(5)学员的性别与社会临场感的形成没有显著的联系。

作者简介:

何苗,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支持服务、学习材料开发(hemiao123031@126)。

2009年8月30日誅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李晓华

远程教育

文章编号:1006—9860(2010)01—0054—05

总第276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

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研究初探

何苗,程坤,郭允建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48)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是当前网上教研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对其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中华会计网校“注

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综合讨论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中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间网络学员的发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该学习论坛中,学员间形成了较强的社会临场感和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它们在激发学员

减轻学习压力以及缓解学习孤独感中具有重要作用。随后,笔者利用问卷对该虚拟学习社区的学员进的学习动机、

行了调查,发现:学员的工龄、网上学龄与社会临场感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社会临场感;网络人际关系;学习效果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社会存在感(Social Presence ),也称社会临场感,

是指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以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也就是传播媒介给予人在社会情感上的感知,与面对面交谈有一样感觉的程度。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网络环境,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设施就能连入并参与其中学习。所以,它也常被称为网络学习社区或网上学习社区。学习者可以在其中交流信息,探讨问题,相互争论,拓展思路。同时,学习者还能在网上学习交流中拓展社会关系,增强交际与合作能力。

对于虚拟学习社区而言,网络学员是否形成了社会临场感以及形成了何种程度的社会临场感是衡量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学者研究表明[1],一个令人满意的虚拟环境应该具备两个特征:第一是“无媒介”,即学习者意识不到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之间的区别,能够真实地感觉到对方的存在;第二是“社群感”,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学习者在其中可以通过协作进行高质量的探究和交互,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目标[2]。同时,良好的社会临场感可以激励学习者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延长彼此交互的时间,提高交互的水平并加深交互的深度[3][4],提高学习者对网上学习的满意度[5]。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国内外也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如甘永成、马洪亮、徐琦等对虚拟学习社区和网络社会临场感进行过研究,他们对

虚拟学习社区的构成、社会意义的建构以及临场感等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国外,兰迪-加里森(Garrison)等人已经开展了对探究型学习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 )的研究,他们十分注重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 )和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 )三个要素的建立,并认为这三者只有共同作用才能让学习者真正获得学习经验(Educational Experience ),同时社会临场感才是学习社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加里森等的探究性社区研究为依据,同时吸取了国内相关研究经验,把研究对象界定为主要是成人学习者参与的网络学习社区,同时适当延长研究时间、扩大样本容量,力图使研究结果客观而有效。

中华会计网校是正保远程教育集团一个专门的会计类远程教育网站,经过九年的发展,其网络教育已经比较成熟。如今仅在“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综合讨论区”(以下简称“注会综合”)中,平均每天在线学习的人数就达到5000人左右,每日发帖量数以万计。该网上学习社区即为本文的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具体而言,本文以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间该网上社区中网络学员的所有发帖以及网络学员本身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笔者进而把研究问题进行分解并界定为以下4个方面:(1)在“注会综合”学习社区中,学员是否形成了较高程度的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2)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对网络学员的学习有何影响?(3)网络人际关系与网络学员的社会临场感之间有何联系?(4)影响网络学员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类目

本文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采用内容分析法时,笔者以语意

2010.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76期

远程教育

单元和语句单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得到关于该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临场感研究的初步结论。然后辅以问卷调查,在中华会计网校内部人员的帮助下将问卷发布到网上,借此问卷对社会临场感和网络人际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在编码类目方面,Rourke 等(2001)和Swan (2002)曾利用一定编目类目对网上发帖进行分析[6][7]。本次研究中,笔者沿用了该编码类目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其中几项指标进行了修改或调整。本类目中,社会临场感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情感响应(Effective Response )、凝聚响应(CohesiveResponse) 和交互响应(Interactive Response ),以上三个二级类目下面依次又可以分出多个三级类目,详见表1。

次为凝聚响应类,约占21%;情感响应类所占比例最少,约为147条。

2. 对情感响应类发帖的分析

情感响应类的发帖详细可以分成以下五类:情绪话语类、图示符号类、幽默话语类、自我激励类和自我剖析类。分析结果显示:图示符号的使用频率最高,这类发帖的数量约占情感响应类帖子总数的一半;其次是情绪话语类发帖,自我剖析类发帖最少,所占比例仅为3%,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1. 基本情况

删除掉不当的留言(如灌水帖、广告帖以及无回复主题帖等)后,此次所分析的帖子一共可分为:41个主题,814个留言帖。经过笔者三人的共同协商后,把所有帖子进一步分解为900个语意单元(相互信度检验为93%)。分析结果显示:在900条记录中,交互响应类发帖所占比例最多,约占总量的63%;其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图示和符号的使用率最高

图示和符号作为一种形象性语言,是网络学员在异步交互中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的最直接、最有效

表示兴奋;表达迷茫和困的方式,例如

惑;则传递着一种愤怒和憎恨的情绪。为什么图示符号会被网络学员如此频繁地采用?其原因或许可以从人际传播理论谈起。人际传播理论中著名的帕洛·阿尔托学派(PaloAlto Group) 认为,人际传播活动兼有数字码(DigitalCode) 和模拟码(AnalogicCode) :数字码主要是语言符号,有相对精确的意义,用于传播内容讯息;模拟码包含大多数的非语言符号,含义比较丰富,是关系讯息的载体。在一个传播进行过程中,数字码与模拟码同时发挥作用,两者不可分割,承担了不同的传播功能[8]。类似的,网络中的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本质也是人际交流,同样进行着两种编码的传递。但在网络的世界中,学员彼此互不见面,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传播无从传达,通过文本文字本身,学习者很难精确地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所以,单纯的文字本身在用于人际沟通时常常会导致信息的流失或线索的缺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上人际关系发展中“线索过滤论(Cues-Filtered-Out Approach )”的合理性。

然而,本研究却在更大程度上印证了沃尔瑟“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ory )”的准确与远见。沃尔瑟认为,面对一个不具有视觉和听觉暗示的沟通渠道,人们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和发展关系而设法适应文本的暗示,以满足自己

远程教

总第276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

的需求。他以电子邮件为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邮件为积极的人际关系提供的机会并不比面对面的传播少。因为不是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不能传达关系信息,而是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注会综合”学习社区中,网络学员逐渐学会采取图示符号等方式弥补文本在表达情绪情感的无力,从而适应并习惯网络异步交流这种新的沟通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为何图示符号在表达情感时会被学员反复采用,其原因就在于它弥补了文本交流的不足,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精确性。

(2)网络学员倾向于表达负面情绪,同时进行自我激励

网络学员常常是成人(后面会进一步说明),是非全职学习者,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要面对工作、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学习的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学习效果常常不如人意。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是学习中的独行者,苦闷和抑郁不易找到恰当的宣泄途径。此外,在现实中,学习者由于自身扮演的社会角色,必定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关系的羁绊而有所顾忌,人际沟通中常常无法畅所欲言。但在网络中,他们却能很轻易地找到三两同行者甚至知己,而且由于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网络学员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一吐心中不快。在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学习者还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得到他人的安慰与鼓励,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表2所示)。

表2网络学员倾向于表达负面情绪学员:小胡子

发帖时间:2007-9-112:32

“……许久没写东西了,感觉不是写文章,而是和朋友在谈话。心里积累的东西太多了,还是把它放出来,我的心情好多了!”

学员:沧恕

发帖时间:2007-10-110:45

“我是第一次发表我个人的思想。想不到这么多人支持我,真的很感动!现在我在中审会计师事务华西分所所上班,希望以后能和各位多交流,因为我觉得能考CPA 都是好样的,我考CPA 考了五年,第一年过了三门,第二年一门,第三年和第四年都未考过财务成本管理,第五年才考过,可以说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

学员:等一分钟

发帖时间:2007-10-2221:11

嗯,谢谢稻立春跟枚菲儿。就是跟大家说说心里也舒服点。我觉得自己都要憋死了。所以我决定明年一定要将注册拿下!

其中相互激励类的帖子如表3所示。

表3相互激励类留言

学员:秋天的天空

发帖时间:2007-10-323:20

“找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谢谢你,这句话给了我信心。一起加油!”

学员:caicai521

发帖时间:2007-10-2220:12:00

好好努力, 让他们知道你是一支潜力股他父母思想太传统了, 不可思议

你还年轻, 先冷一段时间, 让他们看到你的能力, 以后你和男友还会走到一起的

3. 对凝聚响应类发帖的分析

网上学员间的凝聚响应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称呼名字、经历分享、问候或打招呼和相互激励。分析发现,所分析的900条记录共有190条属于凝聚响应类留言。其中,相互激励类留言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其中的一半。其次是经历分享类留言,占所有留言数量的35%。四类性质留言所占的比例情况详见图2。

类似以上的发言在学习社区中随处可见,为什么远程学员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这么热衷于相互鼓劲和激励呢?有文献表明,孤独感是远程学习者辍学的主要原因[9]。在非传统的学习环境下,学员在学习逆境中无法得到类似传统校园中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网络环境中的这种学习挫折感和无助感变得尤为突出和强烈。但是,当网络学员通过不断的接触、了解、熟悉逐渐形成一个学生集体之后,为了保证彼此能够坚持走完从学习到考试的过程,他们会自发地彼此间安慰鼓劲、相互激励、相互扶持。这种激励话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团结的学习氛围,激发并维持学员的学习动力,同时克服了远程学习的孤独感,保证了学习效果。

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占凝聚响应类帖子总量8%的“称呼名称”类发帖,它们有着比传统教育中“点名道姓”更深刻的含义。除了简单的引起对话方的注意外,网络学员间彼此在称呼姓名或昵称,其中透露的是一种尊重和惺惺相惜,蕴含着一种熟人、知己之间的感情,这说明学员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家因学而识、因学而友,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取!

4. 对交互响应类发帖的分析

在交互响应类留言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反对话语类发帖所占比例比较少,仅为2%。这一类帖子中,比较典型的传达两层意思:(1)在学习类论坛中,极少会出现一般网络论坛中辱骂、人身攻击等不理性行为,这在一个侧面表明了远程学员之间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形成了良好的友谊关系。(2)即使彼此的观点针锋相对时,学员间表达反对的观点的态

2010.1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76期

远程教

度也非常委婉,这一点也继承了传统课堂的传统,同学间的友谊显露无疑。相反,我们常常可以在社交性论坛中看到侮辱、诋毁等负面不良信息,这一点与学习型社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交互响应中各子类帖子的比例分布如图3所示。2. 学员年龄基本情况。从图4可以看到,“注会综合”中所调查的256人全部都是参加工作的成人,其中80%以上的人具有四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参加工作11-15年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26%;刚涉足职场的学员所占比例相对最小,仅为5%。

五、问卷调查研究及结果

通过以上初步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该虚拟学习社区学员形成了较高的社会临场感,而且学员间还形成了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这种社会存在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降低了网络学员的学习困难、改善了学习效果。但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临场感的质量?社会临场感与学员间的人际关系质量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并利用数据来澄清。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网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注会综合”讨论区中所有网络学员。问卷原型来自于Richardson,J.C.&Swan,K(2003)测量远程学习者社会临场感的调查问卷和Parks&Floyd(1996)衡量网上人际关系质量的调查问卷[10][11],笔者将两者整合为一份问卷并进行了适当调整。

该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员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工龄、网龄以及每日上网时间;第二部分调查网络学员在该学习社区中是否形成了社会临场感及其质量;第三部分调查学员网络人间关系质量,分解为以下7个指标:相互依赖性、交互的深度、交互的广度、亲密度、相互了解度、相互重要度、网络融合度。问卷编制完成后,我们组织了小范围的试测,根据调查收集的结果以SPSS 为工具对本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测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系数为0.92。

4月初,在中华会计网校相关人员的协助下,我们开始了正式调查。5月初回收后台数据,一共得到问卷267份,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率为96%。利用Excel 和SPSS 的分析和整理得到如下结果。

1. 学员性别基本情况。所调查的256名学员中,男性73人,占比例为29%;女性183人,占比例71%。男性学员少,而女性学员多。

3. 学员对“注会综合”社区的使用历史(网络学龄)情况(见图5)。在对256名网络学员的调查中发

现,他们参与网上学习的历史都比较长。其中,参与网上社区学习持续1-2年的学员最多为82名;学习时间不到一年、在2-3年之间以及3年以上的学员所占比例基本相等,均为22%左右。总体上看,参与到“注会综合”学习社区的网络学员大部分都已经持续在网上学习了一年以上的时间,这对他们培养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4. 学员每天参与该社区所花费的时间情况(见图6)。在每天上网学习时间方面,从图6可以看出:每天上网学习2-3小时的学员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6%。92%学员都坚持每天上网学习1小时以上。可见,学员

间的这种不间断的、充分的网上讨论和交流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临场感形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5. 对各因素的相关分析。在本问卷中,测量社会临场感各子问题的编制采用了Likert 五点量表的形

式,答案从肯定到否定共有五个选项,其值分别为

远程教育

总第276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

5、4、3、2、1。首先,通过对256份问卷的社会临场感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得到平均值M=4.30,由于问卷中设定了临场感值为4就代表良好,而4.30>4,所以

可以认为:该网上社区中网络学员形成了较高的社会临场感。

接下来我们对工龄、网上社区学龄、每日学习时间与临场感、人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探寻前三个因素对社会临场感的形成有何种影响。分析显示:(1)社区临场感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质量显著正相关(r=0.621),说明如果网络学员间形成的社会临场感越强,则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质量越高。(2)学员临场感与学员的社区学龄之间呈现弱相关(r=0.204),说明学员参与网上学习时间的长短与学员社会临场感的形成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3)学员的工龄与其参与网上学习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398)。表明学员的工龄越长,其用于网上学习的时间就越多。(4)学员每日上网学习时间与学员的社会临场感和人际关系质量相关分析系数分别为0.114、0.066,这表明网络学员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和人际关系质量与其每日上网学习时间的长短没有联系,如表4所示。

表4相关性分析

工龄

工龄

使用时间

学习时间

临场感

人际关系

在安德森等提出的“探究性社区”理论框架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其中社会临场感是网上学习获得成功的基础。他们认为,只有当社会临场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学员的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才能发展起来,网络中小组学习甚至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发生。也就是说,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如果没有社会临场感的形成,网络学习就无从谈起。本次研究仅对网络学习中的社会临场感进行了分析,后续研究还需要分析网络学员的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同时,本次问卷调查囿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调查时间和调查样本都比较有限,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后续研究也应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8]胡一峰. 虚拟现实之人际传播浪漫ICQ[J].传播与管理研究, 2004,(2):31-66.

[2]D.Randy Garrison .&J.B.Arbaugh..Researching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Review,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157-172.

[3]Swan, K.. Building Communities in Online Course: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Education [J].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2002, 2(1):23-49.

[4]Tu,C.H.. Strategies to Increase Interaction in Online Social Learning

Environment[J].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2000,(3):2-7.[5]Gunawardena,C.,Lowe,C.&Anderson,T..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J].Journal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97,17(4):397-431.

[6]Rourke,L.,Anderson,T.,Garrison,D.R.,&Archer,W..Assessing 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Text-based Computer Conferencing [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1,14(3):51-70.

[7]Swan,K.. Building Communities in Online Course: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Education[J].Communicationand Information, 2002, 2(1):23-49.

[9]Ormond Simpson 著, 李亚婉等译. 对远程学习者的支持服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5.

[10]Richardson,J.C.&Swan,K..Examin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urs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 s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J].Journal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 7(1):68-88.

[11]Parks,M.R.&Floyd,K.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Journalof

Communication, 1996,(4):80-97.

Pearson Correlation Sig.(2-tailed)N

1.398**

.000

256.398**.000256.851256.573256-.113.072256

256.010256.001256.087.166256

.012.161**

256

.012.851256.0102561256.114.069256.293256

.035.573256.001256.114.069256

-.113.072256.087.166256.066.293256.000

使用时间Pearson Correlation 1.161**.204**

Sig.(2-tailed)N

学习时间Pearson Correlation

Sig.(2-tailed)N

临场感Pearson Correlation

.035.204**1.621**256.000256

2562561

Sig.(2-tailed)N

人际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

.066.621**

Sig.(2-tailed)N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level(2-tailed)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注会综合”网上学习社区中,网络学员间形成了较好的社会临场感和人际关系。(2)网络学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较大程度上缓解学习压力、增强学习动力。(3)社会临场感的形成与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很强的直接联系。(4)学员的工龄、“网上学龄”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员的社会临场感的形成。(5)学员的性别与社会临场感的形成没有显著的联系。

作者简介:

何苗,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支持服务、学习材料开发(hemiao123031@126)。

2009年8月30日誅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李晓华


相关内容

  • 社区戒毒中社会工作者困境思考
  • 摘要:社区戒毒是一种重要的戒毒形式,本文以江苏省首家社区戒毒服务机构――苏州自强服务总社为例,从社区戒毒中社会工作者角度出发,探讨目前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困惑和困境,并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为我国今后社区戒毒事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Abstract:The community drug treatmen ...

  • SNA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28卷第6期2014年12月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Vol.28No.6Dec.2014 SNA 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 赵磊磊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摘要]:SNA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实证研究必不可 ...

  • AR增强现实技术带给教育的6大好处
  • 谷歌宣布计划在2017年秋季推出AR 未来课堂计划:"Expeditions AR",要将AR 技术普及到全球的课堂.这个AR 未来课堂计划可以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自己的教室里,"实地"考察活火山的喷发.生物的三维DNA/RNA链的氨基酸组成," ...

  • 自动化参考文献
  • l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 罗福午.土木工程(专业)概论.武汉:武汉工业大 ...

  • 虚拟现实简介及行业发展前景
  • 虚拟现实简介及行业发展前景 虚拟现实简介 百科内容: VR 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 ...

  • 关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若干理论问题初探
  • 杨伯溆 刘瑛 [内容提要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预示着一个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互联网则与跨国公司推动的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联.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利用和被利用的互动关系,它们在更深一层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新的"人种".就全球化而言,这个新的&q ...

  • 我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解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热点
  • 我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解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热点 1 引 言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人- 机交互工具, 这种工具的创造或设计是基于人与周围真实世界的交互方式.交互是通过多种传感器信息来进行的, 除了视觉.听觉, 还包括触觉.力觉.嗅觉等.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 通过多种传感器使用户" ...

  • 电子商务专业常用毕业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常用毕业论文题目 目录 一.电子交易与支付 --------------------------------------------------------------------------------------------------- 1 二.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 ---------- ...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汇总(参考) 电子货币的风险与研究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 浅探网络品牌的误区 浅谈网上书店的顾客忠诚度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计算机行业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电子商务下零售业顾客忠诚的建立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国内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