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选读]

"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难点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课时课型:

3课时。文本研习。

韩信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 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思。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

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一、学习1—2段:早年屈辱

1、难句疏解。

(1)始为(还是)布衣时,贫(很穷。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无行(品德),不得(能够)推择(推举选择)为吏。

(2)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

(3)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动词,到„„终了)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有以”就是“有所以”,与“无以”相对,这里可译为“有机会”“有条件”)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献)食,岂望报乎!”。

(4)于是孰视(“孰”通“熟”,仔细)之,俯出袴(通“胯”)下,蒲伏(通“匍匐”,蒲伏就是“出袴下”的意思,重言以强调)

2、问题探究。

(1)胯下受辱中“孰视之”、“葡伏”反映了韩信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

明确: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

(2)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三个小故事很好地表现了韩信其人。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二、学习3—6段:井陉之战

1、教师补充韩信“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追韩信”“拜为大将军”,

“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片段见课本P132“阅读与探讨2”。

补充阅读:“韩信论天下大势”一节。

2、难句疏解。

(1)愿陛下假(借)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小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名作动,深挖战壕,加高营垒),坚营(坚守军营)勿与(之)战。

(2)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它实际上)不过(超过)数千。能千里(能够跋涉千里)而袭我,亦已罢(通“疲”,疲劳)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对付)之!

(3) 赵见我走(逃跑),必空壁(“空”,使动,意思是“全营出击”)逐我,若疾入赵壁,罢赵帜,立汉赤帜。

(4)于是有缚(捆绑)广武君而致(送到)戏下(通“麾下”)者,信乃解其缚(绳子),东乡坐(请他面向东面坐下),西乡对(自己面向西面坐下,联系古人的座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驳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师(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事之。

(5)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怎么还)可得(能够)而用之乎!

3、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等省略的内容。

(2) 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 .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 .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可以与《项羽本纪》中“巨鹿大战”以及“垓下之战”进行比较。

三、学习7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2、请学生翻译第七段,

四、学习8—9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2、难句疏解。

(1)阴(暗中)使人至豨所,曰:“弟(只管)举兵,吾从此助公。”

(2)相国绐(欺骗)信曰:“虽(即使)疾(生病),强(qi ǐng ,强打精神 )入贺。”

(3)“秦之纲绝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动六国诸侯)大扰,异姓并(一同)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秦失其鹿(帝位),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之)。„„”

(4)且天下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只是)力不及耳。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四、学习第10段:论赞

1、诵读论赞,教师正音,纠正句读。

2、难句疏解。

(1)假令韩信学道歉让,不伐(夸耀)己功,不矜(自满)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2)不务(致力)出此,而天下已集(通“辑”安定),乃(却)谋叛逆,夷灭(诛灭)宗族,不亦宜乎!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五、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参考:(1)功高震主;(2)君王对他早有猜忌;(3)狂妄傲慢,树敌太多;(4)杀功臣是普遍的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六、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5、多多益善 6、逐鹿中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

2.众辱之曰 .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难句翻译现场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难点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课时课型:

3课时。文本研习。

韩信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 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思。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

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一、学习1—2段:早年屈辱

1、难句疏解。

(1)始为(还是)布衣时,贫(很穷。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无行(品德),不得(能够)推择(推举选择)为吏。

(2)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

(3)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动词,到„„终了)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有以”就是“有所以”,与“无以”相对,这里可译为“有机会”“有条件”)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献)食,岂望报乎!”。

(4)于是孰视(“孰”通“熟”,仔细)之,俯出袴(通“胯”)下,蒲伏(通“匍匐”,蒲伏就是“出袴下”的意思,重言以强调)

2、问题探究。

(1)胯下受辱中“孰视之”、“葡伏”反映了韩信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

明确: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

(2)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三个小故事很好地表现了韩信其人。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二、学习3—6段:井陉之战

1、教师补充韩信“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追韩信”“拜为大将军”,

“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片段见课本P132“阅读与探讨2”。

补充阅读:“韩信论天下大势”一节。

2、难句疏解。

(1)愿陛下假(借)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小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名作动,深挖战壕,加高营垒),坚营(坚守军营)勿与(之)战。

(2)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它实际上)不过(超过)数千。能千里(能够跋涉千里)而袭我,亦已罢(通“疲”,疲劳)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对付)之!

(3) 赵见我走(逃跑),必空壁(“空”,使动,意思是“全营出击”)逐我,若疾入赵壁,罢赵帜,立汉赤帜。

(4)于是有缚(捆绑)广武君而致(送到)戏下(通“麾下”)者,信乃解其缚(绳子),东乡坐(请他面向东面坐下),西乡对(自己面向西面坐下,联系古人的座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驳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师(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事之。

(5)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怎么还)可得(能够)而用之乎!

3、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等省略的内容。

(2) 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 .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 .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可以与《项羽本纪》中“巨鹿大战”以及“垓下之战”进行比较。

三、学习7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2、请学生翻译第七段,

四、学习8—9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2、难句疏解。

(1)阴(暗中)使人至豨所,曰:“弟(只管)举兵,吾从此助公。”

(2)相国绐(欺骗)信曰:“虽(即使)疾(生病),强(qi ǐng ,强打精神 )入贺。”

(3)“秦之纲绝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动六国诸侯)大扰,异姓并(一同)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秦失其鹿(帝位),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之)。„„”

(4)且天下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只是)力不及耳。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四、学习第10段:论赞

1、诵读论赞,教师正音,纠正句读。

2、难句疏解。

(1)假令韩信学道歉让,不伐(夸耀)己功,不矜(自满)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2)不务(致力)出此,而天下已集(通“辑”安定),乃(却)谋叛逆,夷灭(诛灭)宗族,不亦宜乎!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五、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参考:(1)功高震主;(2)君王对他早有猜忌;(3)狂妄傲慢,树敌太多;(4)杀功臣是普遍的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六、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5、多多益善 6、逐鹿中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

2.众辱之曰 .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难句翻译现场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 理念 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 ...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谈谈粤教版<选读>的教学方法 [摘要]选修课<论语>的教学不应仅立足于高考备考,要让学生乐于学习<论语>,将儒家思想的精髓内化于个人道德品质.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阅读相关书籍,并把<论语>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 ...

  •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
  • 作者:庄文中 语言文字应用 1995年06期 一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 ...

  • "单篇目标"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达成
  • 夏坚 蒋银坤 教学过程回放: 师:我们已知道<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分别写了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五位刺客,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只节选了"荆轲刺秦王"这部分.今天的这一课也是学习<(史记)选读>第 ...

  • 回眸(26):高中语文课改存在的问题
  • 高中新课改在三省一区实施了一年多时间.从语文学科实践情况来看,我认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必修.选修两部分,会弱化文言文教学.不必讳言,现在的高中学生对古代汉语鲜有兴趣盎然者,他们的文言文知识匮乏,基础薄弱.如果让学生自由选修,大多数学生肯定不会选修繁难的文言文作品,这就会造成 ...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与改革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与改革>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课题组全体成员 执笔人 刘志 2007年1-3月,本课题组随机选取了高一至高三的350名学生就苏教版必修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现将统计数据和数据分析分述如 下: 一.必修教材调查数据及 ...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