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

第二十一单元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

第59讲 世界格局的变化

【迁移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是 ( )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问题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④民族分裂活动的产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迁移2】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答案 B

【迁移3】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中不包括 ( )

 A.互联网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便利经济发展 B.各国进一步开放,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更深入

 C.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成为扩张的主体力量 D.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答案 D

史料文本

图一 1991年12月22日,莫 图二 苏联解体后朱可

             斯科群众抗议物价飞涨 夫塑像前的西方广告

图三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

信息解读

(1)上面的三则史料都与苏联解体有关。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西方的思想渗透,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政策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2)历史图片是珍贵的历史史料,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而且形象、直观更有利于用于日常历史教学和高考历史试题。

史料应用

 1.上面的图片材料可用来研究哪一历史问题?

 2.你从上面的图片中能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答案 1.苏联解体。

2.图一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困难,人民不满;图二反映了西方因素对苏联的影响;图三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后悔“新思维”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上面三个图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苏联解体的原因。

大题预测

(2008·长春高三调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真正的世

界大市场,其代表性组织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二 2005年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

接与会者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

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

无民主”的标语。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提示:根据材料以及结合教材即可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因素。(提示:注意限制词“结合所学知识”。)

(3)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提示: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入手分析。)

(4)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有何认识?(提示:要坚持以辩证的观点来回答,既要看到全球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新航路开辟、19世纪50~60年代、20世纪初。

(2)第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发展(答出工业革命或生产力的进步也可得分);第三: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第四: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3)第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连为一体,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增强;第三: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的破坏。

(4)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加大了贫富差距等,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试题原创

(1)中国为何派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

(2)针对中国派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有西方媒体说:郑和来了!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答案 (1)履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和承担相关国际法规定的国际义务;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

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

(2)说明中国的海军在走向世界,走向蓝水海军;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外交;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

高等。(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答案 A

2.(2009·威海模拟)1990年德国重新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放弃了对东德的控制 B.东欧发生剧变

 C.西方国家对东德的“和平演变” D.西德国力强大,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

 答案 D

3.1990年德国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完成了和平统一,促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有 ( )

 ①民主德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联邦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③苏联的解体 ④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4.(2009·南通模拟)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答案 A

5.(2008·常州模拟)“独联体”成立的标志是 ( )

 A.“八一九”事件结束 B.《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C.叶利钦上台执政 D.明斯克协定签署

 答案 D

6.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 ( )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B.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力量对比变化有利于西方

 C.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

 D.美、日、欧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今日的“冷战”对手

 答案 A

7.柏林墙倒了,“冷战”的坚冰融化了,人们却高兴不起来。观察右图,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差 B.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C.发展中国家没有摆脱殖民统治 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答案 B

8.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答案 C

9.20世纪80年代,由于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等矛盾激化发生战争的两个西亚国家是 ( )

 A.伊拉克、科威特 B.以色列、巴勒斯坦 C.伊拉克、伊朗 D.以色列、叙利亚

 答案 C

10.下列图案是四个国际组织的标志,中国1991年加入的是 ( )

 答案 A

11.(2008·广东文基)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

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答案 A

12.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表大会上,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可持续发展”一词由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

 B.“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

 C.知识经济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D.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读欧洲两个时期的政治地图: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上面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欧洲什么时间的政治格局?

(2)简要分析图一反映的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

(3)简要说明图二反映的政治格局对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图一为二战后的欧洲的政治格局;图二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洲的政治格局。

(2)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西欧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欧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的根本区别,就是相互制约的力量不再是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多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可能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在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届时,他们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结构。

材料二 多极化格局的特点:一是各战略格局力量对比相对平衡。当然,在多极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极,但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减少。二是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重大的国际事务将不再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三是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来自多极格局中大国关系的主流。

材料三 多极化作为历史前进方向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继续发展,但多极化中的趋势正在遭遇“一极”图谋的阻碍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的、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

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新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极化格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3)从近期和长远看,多极化格局将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1)根本区别是制约国际格局的力量中心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变为多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美苏两国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

(2)特点:①各战略格局力量对比相对平衡;②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③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

(3)赞同。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形成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作为历史前进方向正在继续发展,但这一趋势正在遭遇美国“一极”图谋的阻碍和挑战。所以,多极化格局将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第60讲 第三次科技革命

【迁移1】1981年,美国拥有78座核动力反应堆,总功率为6 07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 886亿度电。按一般折算至少可代替1亿4 000万吨煤的发电量。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

 A.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和平利用核能的国家

 B.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C.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国内煤炭资源严重不足

 D.国家资本垄断了核动能的开发

 答案 B

【迁移2】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 ( )

 A.缩小了美欧经济的差距 B.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C.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 D.为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创造了条件

 答案 B

史料文本

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的主要环节,并不意味着这个系统中的其他两个环节被贬低到只是受科学推动这种被动的地位。社会生产是科学存在的最重要条件,生产的需要仍然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和过去不同,科学已开始扮演最革命最积极的角色。这表现为,科学发现了新的物质和新的过程,特别表现为,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前的生产实践不可能产生的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学技术革命”条目

信息解读

这段材料主要揭示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这一环节成为“最革命最积极的角色”,科学跑在了技术、生产的前面。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史料应用

 与前两次技术革命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 )

 A.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答案 A

大题预测

(2009·广东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从相对论角度思考。)

(3)材料三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成就是哪次科技革命中哪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对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从第三次科技革命角度思考。)

(4)以上三段材料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什么规律?(提示:从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上寻找规律。)

答案 (1)背景:①人文精神不断发展。②科学家对自然世界提出了新的认识。③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和自由。④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欧美建立。

(2)①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原因:经典力学出现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或现代科技革命);②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③影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4)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发展,生产实践促进科学理论发展。

一、选择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是

( )

 ①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等的应用 ②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③科技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 ④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2.(2009·武汉一模)下列各项,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 )

 A.晶体管面世 B.血液循环学说建立 C.集成电路问世 D.激光器出现

 答案 B

3.(2009·盐城二模)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主要是由于 ( )

 A.天文学革命的促进 B.科技革命的推动

 C.国际竞争的加剧 D.世界经济联系的密切

 答案 B

4.下列关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表述正确的是 ( )

 A.都以英国和美国为中心 B.都以军事科技为先导

 C.都使科学技术的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稳定高速发展

 答案 D

5.“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根本上是指 ( )

 A.经济基础 B.科技水平 C.教育水平 D.军事水平

 答案 B

6.(2009·青岛模拟)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化学肥料使农业产量大大提高。这些充分表明 (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生活的现代化

 B.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C.生产的需要是科技存在的重要条件

 D.科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A

7.(2009·连云港质检)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 ( )

 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答案 B

8.“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率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相当改善。这说明 (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已发生根本变化

 B.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

 C.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以解决

 D.科技的发展是资本家利益的源泉

 答案 B

9.2008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的事实说明 ( )

 ①中国正努力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②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大幅度提高

 ③面对当今世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④这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

10.(2009·菏泽二

模)到目前为止,人类共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这些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共同影响是 ( )

 A.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带动了社会生产发展 B.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C.优先发展自然科学,指导社会技术革新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B

11.(2008·徐州调研)下列四幅图片为人类在现代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为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答案 B

12.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突出的不同点是 ( )

 A.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产生深刻影响

 C.科学新发现是技术革命的先导

 D.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缩短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08·太原二模)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教会宗教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教会神学的?

(2)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科技发明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蒸汽机

生产:

生活: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使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

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后果:如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等。

西门子发电机生产: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活:

因特网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电灯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油灯照明的时代;电话、电车等的发明使信息交流和交通更便捷,各种家用电器既减轻了家务劳动,又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互联网:出现了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等许多新问题:部分人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3)建立核电站,和平利用核技术,造福人类;袁隆平培植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14.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材料一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材料二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材料三 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

 材料四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

(3)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

①材料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

②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2)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3)①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就业人数急剧减少,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科技和管理等人员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第一位。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单元总结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长沙一模)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 )

 A.波兰 B.罗马尼亚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答案 A

2.1990年10月,德国统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德国统一的象征——勃兰登堡门

 A.统一前,民主德国已陷入严重经济困境 B.以民主德国并

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统一

 C.统一后,民主德国实行多党制 D.统一后,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和国歌

 答案 C

3.(2008·合肥二模)1999年3月12日,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2002年11月22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7国又被吸纳为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数目增加到26个。下列对北约东扩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背景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②美国要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扩展影响

 ③北约已基本控制欧洲 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4.(2007·上海)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安理会687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日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 ( )

 A.和平解决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维持国际形势 D.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答案 B

5.(2008·济宁模拟)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 )

 A.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答案 A

6.(2009·苏州调研)“9·11”恐怖事件后,国际有关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宁愿用100万美元的导弹轰炸不值10美元一顶的帐篷,坚持出兵阿富汗,有其深远的战略目的。”其目的是 ( )

 ①控制中亚、西亚的战略位置和战略资源 ②实现北约东扩的意图

 ③平息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 ④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7.看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欧元的英文名是EURO

 B.欧元的设计特点是多门窗、走廊和桥梁的图案

 C.其象征意义是欧盟成员国开放、团结与协作的精神

 D.欧元的启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答案 D

8.阅读下图(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 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9.

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中心是 ( )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D.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 D

10.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 )

演讲主题

……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科技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答案 D

11.(2008·江苏扬州二模)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的是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表中成果不能表明 ( )

 A.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B.中国在空间技术上奋起直追

 C.世界大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紧密合作,共存共荣 D.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 C

12.(2009·宜昌调研)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原子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D.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7年是《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于2007年3月齐聚在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首都柏林,签署了进一步加强欧盟发展的《柏林宣言》,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材料二 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与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 自1975年建立正式关系以来,经过双方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关系目前已取得巨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 ——新华网资料

 请回答:

(1)二战结束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其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和影响。(7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7分)

 答案 (1)特征:通过和平方式,由经济联合到谋求政治上的统一。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原因:地域上接近;民族文化传统接近;内部经济

联系密切;联合应对超级大国的威胁。影响: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有利于欧洲的发展;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最大,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原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与欧盟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2.6亿人。计算机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

材料二 科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据统计,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而目前这一比例上升到80%~90%。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得到应用所创造的价值,要超过科技投入的10倍以上。

材料三 2007年8月6日,日本广岛迎来了第62个“原子弹之日”。当地于上午8点在距离爆炸中心地较近的中区和平纪念公园举行了“原子弹爆炸死难者悼念仪式暨和平祈祷仪式”(又称和平纪念仪式)。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参加了当天的和平纪念仪式。 ——《中国新闻网》

图一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美军投放

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图二 2007年8月6日,安倍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为

原子弹爆炸遇难者献花

图三 2007年8月5日,日本广岛和平纪念

公园,人们正在祈祷

材料四 高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怎样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一、二的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针对新科技革命,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6分)

(3)根据材料三和原子弹的使用后果,说明现代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科技成果在战争中的运用的?(8分)

(4)根据

以上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作用的认识。(3分)

答案 (1)条件: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爱因斯坦质能转化理论的提出;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③社会的需要,如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

(2)特点: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朝着综合性方面发展。

影响: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投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固定下来。

(3)在二战中,战争的需要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战争末期,美国为了迅速打败日本,向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由此可见,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而新的科技成果在战争中的使用,将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大量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正确对待科技成果在战争中的运用,一方面,现代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高科技战争,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出发,必须重视科技的军事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从维护和平大局出发,在军备控制问题上加强合作,尤其是要防止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扩散等。

(4)认识: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但不可能因此停止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人类服从自然,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正确地利用自然资源。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备课资源

1.俄罗斯与其他宣布独立的10国于1991年12月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是 ( )

 A.国家的联合组织 B.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

 C.冷战时期出现的军事集团 D.一个主权国家

 答案 A

2.(2006·江苏)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 D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总的

特征是 ( )

 A.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美国借助于北约组织插手各国事务

 C.日本提出建立以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新格局 D.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答案 A

4.(2007·广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 )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答案 C

5.(2007·重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6.(2008·宜昌调研)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了欧洲的稳定发展 B.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C.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D.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答案 B

7.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是 ( )

 A.苏联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答案 A

8.宇航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指 ( )

 A.人造地球卫星 B.宇宙飞船 C.火箭 D.航天飞机

 答案 D

1

第二十一单元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

第59讲 世界格局的变化

【迁移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是 ( )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问题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④民族分裂活动的产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迁移2】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答案 B

【迁移3】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中不包括 ( )

 A.互联网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便利经济发展 B.各国进一步开放,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更深入

 C.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成为扩张的主体力量 D.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答案 D

史料文本

图一 1991年12月22日,莫 图二 苏联解体后朱可

             斯科群众抗议物价飞涨 夫塑像前的西方广告

图三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

信息解读

(1)上面的三则史料都与苏联解体有关。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西方的思想渗透,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政策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2)历史图片是珍贵的历史史料,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而且形象、直观更有利于用于日常历史教学和高考历史试题。

史料应用

 1.上面的图片材料可用来研究哪一历史问题?

 2.你从上面的图片中能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答案 1.苏联解体。

2.图一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困难,人民不满;图二反映了西方因素对苏联的影响;图三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后悔“新思维”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上面三个图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苏联解体的原因。

大题预测

(2008·长春高三调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真正的世

界大市场,其代表性组织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二 2005年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

接与会者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

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

无民主”的标语。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提示:根据材料以及结合教材即可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因素。(提示:注意限制词“结合所学知识”。)

(3)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提示: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入手分析。)

(4)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有何认识?(提示:要坚持以辩证的观点来回答,既要看到全球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新航路开辟、19世纪50~60年代、20世纪初。

(2)第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发展(答出工业革命或生产力的进步也可得分);第三: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第四: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3)第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连为一体,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增强;第三: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的破坏。

(4)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加大了贫富差距等,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试题原创

(1)中国为何派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

(2)针对中国派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有西方媒体说:郑和来了!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答案 (1)履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和承担相关国际法规定的国际义务;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

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

(2)说明中国的海军在走向世界,走向蓝水海军;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外交;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

高等。(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答案 A

2.(2009·威海模拟)1990年德国重新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放弃了对东德的控制 B.东欧发生剧变

 C.西方国家对东德的“和平演变” D.西德国力强大,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

 答案 D

3.1990年德国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完成了和平统一,促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有 ( )

 ①民主德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联邦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③苏联的解体 ④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4.(2009·南通模拟)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答案 A

5.(2008·常州模拟)“独联体”成立的标志是 ( )

 A.“八一九”事件结束 B.《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C.叶利钦上台执政 D.明斯克协定签署

 答案 D

6.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 ( )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B.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力量对比变化有利于西方

 C.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

 D.美、日、欧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今日的“冷战”对手

 答案 A

7.柏林墙倒了,“冷战”的坚冰融化了,人们却高兴不起来。观察右图,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差 B.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C.发展中国家没有摆脱殖民统治 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答案 B

8.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答案 C

9.20世纪80年代,由于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等矛盾激化发生战争的两个西亚国家是 ( )

 A.伊拉克、科威特 B.以色列、巴勒斯坦 C.伊拉克、伊朗 D.以色列、叙利亚

 答案 C

10.下列图案是四个国际组织的标志,中国1991年加入的是 ( )

 答案 A

11.(2008·广东文基)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

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答案 A

12.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表大会上,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可持续发展”一词由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

 B.“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

 C.知识经济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D.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读欧洲两个时期的政治地图: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上面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欧洲什么时间的政治格局?

(2)简要分析图一反映的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

(3)简要说明图二反映的政治格局对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图一为二战后的欧洲的政治格局;图二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洲的政治格局。

(2)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西欧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欧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的根本区别,就是相互制约的力量不再是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多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可能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在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届时,他们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结构。

材料二 多极化格局的特点:一是各战略格局力量对比相对平衡。当然,在多极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极,但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减少。二是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重大的国际事务将不再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三是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来自多极格局中大国关系的主流。

材料三 多极化作为历史前进方向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继续发展,但多极化中的趋势正在遭遇“一极”图谋的阻碍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的、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

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新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极化格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3)从近期和长远看,多极化格局将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1)根本区别是制约国际格局的力量中心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变为多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美苏两国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

(2)特点:①各战略格局力量对比相对平衡;②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③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

(3)赞同。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形成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作为历史前进方向正在继续发展,但这一趋势正在遭遇美国“一极”图谋的阻碍和挑战。所以,多极化格局将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第60讲 第三次科技革命

【迁移1】1981年,美国拥有78座核动力反应堆,总功率为6 07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 886亿度电。按一般折算至少可代替1亿4 000万吨煤的发电量。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

 A.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和平利用核能的国家

 B.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C.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国内煤炭资源严重不足

 D.国家资本垄断了核动能的开发

 答案 B

【迁移2】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 ( )

 A.缩小了美欧经济的差距 B.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C.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 D.为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创造了条件

 答案 B

史料文本

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的主要环节,并不意味着这个系统中的其他两个环节被贬低到只是受科学推动这种被动的地位。社会生产是科学存在的最重要条件,生产的需要仍然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和过去不同,科学已开始扮演最革命最积极的角色。这表现为,科学发现了新的物质和新的过程,特别表现为,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前的生产实践不可能产生的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学技术革命”条目

信息解读

这段材料主要揭示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这一环节成为“最革命最积极的角色”,科学跑在了技术、生产的前面。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史料应用

 与前两次技术革命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 )

 A.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答案 A

大题预测

(2009·广东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从相对论角度思考。)

(3)材料三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成就是哪次科技革命中哪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对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从第三次科技革命角度思考。)

(4)以上三段材料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什么规律?(提示:从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上寻找规律。)

答案 (1)背景:①人文精神不断发展。②科学家对自然世界提出了新的认识。③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和自由。④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欧美建立。

(2)①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原因:经典力学出现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或现代科技革命);②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③影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4)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发展,生产实践促进科学理论发展。

一、选择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是

( )

 ①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等的应用 ②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③科技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 ④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2.(2009·武汉一模)下列各项,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 )

 A.晶体管面世 B.血液循环学说建立 C.集成电路问世 D.激光器出现

 答案 B

3.(2009·盐城二模)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主要是由于 ( )

 A.天文学革命的促进 B.科技革命的推动

 C.国际竞争的加剧 D.世界经济联系的密切

 答案 B

4.下列关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表述正确的是 ( )

 A.都以英国和美国为中心 B.都以军事科技为先导

 C.都使科学技术的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D.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稳定高速发展

 答案 D

5.“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根本上是指 ( )

 A.经济基础 B.科技水平 C.教育水平 D.军事水平

 答案 B

6.(2009·青岛模拟)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化学肥料使农业产量大大提高。这些充分表明 ( )

 A.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生活的现代化

 B.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C.生产的需要是科技存在的重要条件

 D.科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A

7.(2009·连云港质检)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 ( )

 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答案 B

8.“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率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相当改善。这说明 (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已发生根本变化

 B.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

 C.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以解决

 D.科技的发展是资本家利益的源泉

 答案 B

9.2008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的事实说明 ( )

 ①中国正努力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②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大幅度提高

 ③面对当今世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④这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

10.(2009·菏泽二

模)到目前为止,人类共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这些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共同影响是 ( )

 A.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带动了社会生产发展 B.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C.优先发展自然科学,指导社会技术革新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B

11.(2008·徐州调研)下列四幅图片为人类在现代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为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答案 B

12.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突出的不同点是 ( )

 A.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产生深刻影响

 C.科学新发现是技术革命的先导

 D.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缩短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08·太原二模)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教会宗教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教会神学的?

(2)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科技发明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蒸汽机

生产:

生活: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使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

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后果:如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等。

西门子发电机生产: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活:

因特网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电灯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油灯照明的时代;电话、电车等的发明使信息交流和交通更便捷,各种家用电器既减轻了家务劳动,又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互联网:出现了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等许多新问题:部分人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3)建立核电站,和平利用核技术,造福人类;袁隆平培植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14.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材料一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材料二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材料三 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

 材料四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

(3)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

①材料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

②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2)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3)①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就业人数急剧减少,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科技和管理等人员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第一位。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单元总结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长沙一模)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 )

 A.波兰 B.罗马尼亚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答案 A

2.1990年10月,德国统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德国统一的象征——勃兰登堡门

 A.统一前,民主德国已陷入严重经济困境 B.以民主德国并

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统一

 C.统一后,民主德国实行多党制 D.统一后,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和国歌

 答案 C

3.(2008·合肥二模)1999年3月12日,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2002年11月22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7国又被吸纳为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数目增加到26个。下列对北约东扩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背景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②美国要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扩展影响

 ③北约已基本控制欧洲 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4.(2007·上海)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安理会687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日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 ( )

 A.和平解决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维持国际形势 D.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答案 B

5.(2008·济宁模拟)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 )

 A.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答案 A

6.(2009·苏州调研)“9·11”恐怖事件后,国际有关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宁愿用100万美元的导弹轰炸不值10美元一顶的帐篷,坚持出兵阿富汗,有其深远的战略目的。”其目的是 ( )

 ①控制中亚、西亚的战略位置和战略资源 ②实现北约东扩的意图

 ③平息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 ④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7.看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欧元的英文名是EURO

 B.欧元的设计特点是多门窗、走廊和桥梁的图案

 C.其象征意义是欧盟成员国开放、团结与协作的精神

 D.欧元的启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答案 D

8.阅读下图(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 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9.

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中心是 ( )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D.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 D

10.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 )

演讲主题

……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科技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答案 D

11.(2008·江苏扬州二模)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的是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表中成果不能表明 ( )

 A.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B.中国在空间技术上奋起直追

 C.世界大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紧密合作,共存共荣 D.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 C

12.(2009·宜昌调研)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原子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D.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7年是《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于2007年3月齐聚在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首都柏林,签署了进一步加强欧盟发展的《柏林宣言》,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材料二 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与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 自1975年建立正式关系以来,经过双方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关系目前已取得巨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 ——新华网资料

 请回答:

(1)二战结束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其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和影响。(7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7分)

 答案 (1)特征:通过和平方式,由经济联合到谋求政治上的统一。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原因:地域上接近;民族文化传统接近;内部经济

联系密切;联合应对超级大国的威胁。影响: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有利于欧洲的发展;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最大,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原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与欧盟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2.6亿人。计算机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

材料二 科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据统计,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而目前这一比例上升到80%~90%。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得到应用所创造的价值,要超过科技投入的10倍以上。

材料三 2007年8月6日,日本广岛迎来了第62个“原子弹之日”。当地于上午8点在距离爆炸中心地较近的中区和平纪念公园举行了“原子弹爆炸死难者悼念仪式暨和平祈祷仪式”(又称和平纪念仪式)。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参加了当天的和平纪念仪式。 ——《中国新闻网》

图一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美军投放

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图二 2007年8月6日,安倍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为

原子弹爆炸遇难者献花

图三 2007年8月5日,日本广岛和平纪念

公园,人们正在祈祷

材料四 高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怎样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一、二的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针对新科技革命,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6分)

(3)根据材料三和原子弹的使用后果,说明现代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科技成果在战争中的运用的?(8分)

(4)根据

以上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作用的认识。(3分)

答案 (1)条件: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爱因斯坦质能转化理论的提出;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③社会的需要,如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

(2)特点: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朝着综合性方面发展。

影响: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投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固定下来。

(3)在二战中,战争的需要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战争末期,美国为了迅速打败日本,向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由此可见,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而新的科技成果在战争中的使用,将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大量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正确对待科技成果在战争中的运用,一方面,现代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高科技战争,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出发,必须重视科技的军事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从维护和平大局出发,在军备控制问题上加强合作,尤其是要防止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扩散等。

(4)认识: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但不可能因此停止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人类服从自然,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正确地利用自然资源。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备课资源

1.俄罗斯与其他宣布独立的10国于1991年12月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是 ( )

 A.国家的联合组织 B.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

 C.冷战时期出现的军事集团 D.一个主权国家

 答案 A

2.(2006·江苏)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 D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总的

特征是 ( )

 A.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美国借助于北约组织插手各国事务

 C.日本提出建立以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新格局 D.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答案 A

4.(2007·广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 )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答案 C

5.(2007·重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6.(2008·宜昌调研)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了欧洲的稳定发展 B.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C.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D.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答案 B

7.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是 ( )

 A.苏联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答案 A

8.宇航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指 ( )

 A.人造地球卫星 B.宇宙飞船 C.火箭 D.航天飞机

 答案 D

1


相关内容

  • 多极化趋势出现
  • 一.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1.下图为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部分),记录了某历史概念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其内容,判断下列哪项正确 ( ) A.动荡的事例有两极格局瓦解.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 B.历史概念应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世界各种 ...

  • 高考历史易错题
  • 第十五专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讲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强 [考点梳理] 考点1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2.背景: ①.二战使欧洲丧失 的优势地位 : ②.美苏的崛起,世界日益形成 格局: ③.西欧实行社会改 ...

  • 中考专题: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文末附检测题)
  • 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专题概述: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纵观历史,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欧洲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近现代欧洲经历了称霸主宰世界.分裂与斗争.走向联合发展的历 ...

  • 二战后与当今国际格局:检测
  • 二战后与当今国际格局: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1945年5月8日,美国有位外交官清醒的指出:"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 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的标志是( )A.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 B.德国突袭波兰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 ...

  •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 第22课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在短短的时间内却经历了战后最大的变化.战后一直保持了40多年的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旧格局已经打破,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伴随旧格局的解体,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出现了分化.瓦解和重新组合.就当前来看,一些旧有的矛 ...

  •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归纳与练习
  • [单元网络] [单元总结] 一.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1.两极格局 (1)形成:从雅尔塔体系形成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以美苏两极为基础.5 O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动摇:50年代后期至80 ...

  • 世界多极化带来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持续.它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它已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各种其他力量的挑战.美苏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均衡化趋势,美国主要盟国(西欧. ...

  • 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 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 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二.思想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 ...

  • 九年级历史下册考点
  • 九年级历史下册考点(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领导人:列宁 (4)起义地点:彼得格勒 (5)结果:取得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简称苏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