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题目

绪 论

一、基本概念

地理学 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地球表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地理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二、填空

1、地理环境可分为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综合、部门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球

一、基本概念

天体:是指宇宙中存在的各种运动变化着的日月星辰。

太阳视运动: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

岁差:在外力作用下,地轴绕黄轴的缓慢的周期性的圆锥形运动引起了春分点位置沿黄道的西退和北天极位置在星空中的变迁。

章动:由于月球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力矩大于太阳,而且由于日、夜相对位置变化,因而导致引力的方向不断变化,这就引起了地轴运动的外力矩的变化,从而引起地轴的上下摆动。 极移:由于地球本体相对于地球自转轴的运动,从而造成地极在地表位置的移动,称为极移。 纬度:某一地点的纬度是指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就是指该地所在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恒星年:即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上所需的时间,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与太阳连线与地球轨道交点所需的时间。

二、填空

1、1光年=94605×10(亿)Km ,1天文单位=14960×10(万)km 。

2、彗星由 慧核,慧发,慧云、慧尾 组成。

3、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0km km,极半径为6356.755km km,总面积为5.11亿km km ,总体积为10820亿km km ,总质量为5.89×10g kg。

4、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 右 偏转,在南半球则向 左 偏。

5、地球的圈层分化的主要因素是 地球的温度变化。

第二章 地壳

一、基本概念

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相对含量或平均重量百分比通常叫“丰度”。研究地壳元素丰度最早的人叫F.W. 克拉克,因此又将元素的丰度叫做克拉克值。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它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岩石:在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造岩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侵入岩:岩浆岩是指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其中岩浆在地下结晶(侵入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33272284

喷出岩:岩浆岩是指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喷出地表(喷出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是指由于岩石的成分、结构、颜色、粒度等表现的成层性。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结构的变化。

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褶曲。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核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褶曲。

节理:指岩石破裂后无显著位移的裂隙。

断裂: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二、填空

1、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玄武质壳层组成。

2、自然界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为 气体升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

3、矿物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

4、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5、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6、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过渡相三大类。沉积建造分为地槽、地台、过渡型三种类型。

7、地质构造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四种类型,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曲力。

8、褶曲的基本类型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三、选择题

1、关于岩浆岩的正确说法是( A )

A 、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 B、酸性岩的主要矿物是辉石

C 、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颜色变浅 D、深成岩中的矿物结晶好于浅成岩

2、下列岩石中可能或具有斑状结构的是(D )

A 、玄武岩 B、花岗岩 C、闪长石岩 D、花岗斑岩

3、走向断层可造成地层的( A )

A 、不整合 B、重复 C、缺失 D、中断

4、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中泥质岩类的是( D )

A 、页岩 B、片岩 C、石灰岩 D、泥灰岩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一、基本概念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上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 )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 km )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82

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1367W/m) 。

水汽压: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当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叫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一定质量的湿空气,若气压保持不变,而令其冷却,则饱和水汽压E 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当E =e 时,空气达到饱和。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 蒸发: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叫蒸发。

降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季风。 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

天气系统: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天气系统。

气团:气团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反气旋: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二、填空

1、按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均质层、非均质层。在气象学中,按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2、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 减小。

3、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 愈大 。

4、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 降低 。

5、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是 气温降到露点 。

6、根据成因,雾分为 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7、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气流上升速度;二是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被完全蒸发。

8、根据降水的成因,降水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等基本类型。

9、水平气压梯度力 是使空气运动的主导因素。

10、完整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

四、填图

画图说明全球大气循环的行星风系和经向三圈循环。 2

第四章 海洋和水

一、基本概念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水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海水盐度: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波浪: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河流比降:单位河长的高度差(落差)称为河流的比降。

河网密度: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水位:河流某处的水面高度称为水位。

流速:河流水质点在单位时内移动的距离,即流速。

流量径流模数:某一流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称径流模数。

径流深度:把径流总量均匀地分布于全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径流变率: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 1、Q 1或y 1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o 、Qo 或yo 之比。 湖泊: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

沼泽: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

定振波:全部湖水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重心而摆动的现象,称为定振波。

总矿化度: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是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 ,单位为g/L。

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称为持水性。

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为岩石的给水性。

透水性: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

潜水: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潜水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二、填空

1、淡水主要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湿地、大陆冰盖中。

2、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 蒸发、降水、径流 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3、海分为 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4、海水的温度决定于 海水的热量收支状况。

5、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是 水温 日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6、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海底起伏等,也对洋流有影响。

7、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段。

8、河网密度 是地表径流丰富与否的标志之一。

9、水情要素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

10、连续的 降水 是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积雪融化 也可以造成洪水。

11、河流补给的几种主要形式包括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 12、水分条件 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

13、地下水的透明度决定于水中所含盐类、悬浮物、有机质和胶体的数量。透明度分为透明、微混浊、混浊、极混浊 四级。

14、地下水导电性取决于其中所含电解质的数量与性质。离子含量愈 多 ,离子价愈 高 ,则水的导电性愈强。

15、1毫克当量硬度等于 2.8 德国度。

16、颗粒较粗的岩石给水度较 大 ,细粒岩石给水度则很 小 。

第五章 地貌

一、基本概念

地貌: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外力作用: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 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 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

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 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 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物理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物。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岩体或土体,称为冻土。

寒土:温度状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寒土。

新月形沙丘: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单向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垂直于风向分布的弯月状沙丘。

纵向沙丘:在单向风或几个相似风向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沿主要风向延伸的垄状风蚀地貌。

黄土: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海岸: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

二、填空

1、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山间盆地的总称。山地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四类。

2、化学风化包括 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3、块体运动可分为崩落、滑落、蠕动等三类。

4、水流分为 层流和紊流 两种基本形态,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5、水流对泥沙的搬运方式分为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等形式。

6、沟谷流水可产生上游集水盆、中游沟谷、下游扇形地三种地貌。

7、构造土分为 泥质构造土和石质构造土两类。

8、风沙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

9、台湾东岸属于 断层 海岸,大连黑石礁沿岸属于 岩溶 海岸。

10、大陆边缘包含三种地貌类型,

第六章 土壤圈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由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质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生成的物质。 吸湿水: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收的水汽,不能移动,植物不能吸收。

毛管水:毛管孔隙中毛管力所吸附保存的水分,是自由液态水, 是土壤中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

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值)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土壤机械组成:组成土壤的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的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

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 。

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

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各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可供农、林、牧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它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方面。

二、填空

1、土壤形态指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2、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 肥力。

3、耕作层土壤包括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死土层。

4、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5、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组成,其中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一些活的微生物。

6、土壤水分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损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利用和蒸腾、水分的渗漏和径流。

7、土壤胶体按成分和性质包括矿质 胶体、有机 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体 胶体。

8、我国长江以南的土壤酸碱度 小于7,属酸性到强酸性土壤,长江以北土壤酸碱度大于7,属 中性和碱性土壤。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基本概念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看,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的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生物是主体,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它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 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要求的不同物种,为了自身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对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谓之竞争。

寄生作用:一种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

捕食作用: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作为食物。

生物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种群: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态群落。

种群密度: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目叫做种群的密度。

年龄结构:若按龄级(如1~5龄,5~10龄等)或繁殖状况(如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分组,计算各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总个体数目的比例即为年龄结构。

物种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

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为起点,一些有机体以吃和被吃的关系,即通过食物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动的系列。

食物网: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连接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

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60年代,美国魏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为: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3、植物的生态因子主要有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二氧化碳。

4、种间竞争的结果表现为 发生生态分离。

5、种群的年龄结构按各龄级个体的多少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6、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表现为 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等。

7、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丛,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是群系,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是植被型。

8、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9、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选择题

1、有三种动物,A 和B 均以C 为食,A 又以B 为食,则A 和B 构成的种间关系是( D )

A .捕食 B .竞争 C .共生 D .捕食与竞争

2、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D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 .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这种现象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B )

A .阳光 B .温度 C.湿度 D.土壤的理化特性

4、与植物糖的形成关系密切的光为( A )

A 、红光 B 、蓝光 C 、黄光 D 、绿光

5、按生物的分类,蓝藻属于(A )

A 、原核生物界 B 、原生生物界 C 、植物界 D 、真菌界

6、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B )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寄生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一、基本概念

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土地: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二、填空

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

2、地理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非地带性两类。

3、地带性区划单位包括带、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分为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4、土地包括 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三级 基本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

自然地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 名词解释

2、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 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

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 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wind )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

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

3、黄土区无林 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还存在着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这种情况,对黄土高原植被的认识与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存在诸多分歧。黄土高原的现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属于草原带的森林草原区。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草地和灌丛(灌木林)分布广泛,占据了黄土原的大部分面积。黄土的透水性强,黄土黏土矿物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这些因素使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不能保证林木群体的生长,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显域生境植被趋于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土碳酸钙含量高达10%~20%,加之土壤pH 值高,均会影响乔木生长。因此,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质,植被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是某些水热条件相似的地方,黄土区无林而石质山区有林的重要原因。

三、简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说明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0分) 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

四、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

(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

(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

(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

(2)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

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

(3)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

(4)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与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

(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

(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 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 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

自然地理学试题(二)(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 ,深0.15—1.5m ,其断面呈“V ”型或“U ”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 )与降水量(P )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 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

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 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它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或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由于近水平岩层间岩性的差异,在陡壁上往往风化或侵蚀形成水平带状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坚硬砾岩、沙砾岩层位,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狭长平台,生长条带状植被带(草本、灌木、乔木),这种近水平的植被带在悬崖上有时多层出现。细软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较大的凹槽即发育成为岩洞。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受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振荡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墙、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些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分选性差,钙质铁质胶结。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雨水多,加速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观。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有时在顶层有黄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

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 ,降水量增加28.6mm ,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 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

(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出现在海拔3800m 以上的高寒地带,降水量>600mm,干燥度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位于海拔2600~3800m 之间的中高山地带。降水量380~560mm ,干燥度0.49~1.5,年平均气温-1~2.6℃。其中,3800~3500m 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 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400~2600m 为森林灌丛草甸带。这里是干旱荒漠区的“绿色水库”,为水源涵养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海拔2300~2600m 为山地草原,2000~2300m 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 ,干燥度0.8~3.3,平均气温-1.0~5.8℃。

(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 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5.5~7.2℃,年降水量150~320mm 。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

四、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

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

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 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自然地理学试题(三)(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8分,每小题4分)

1、冷洋流与暖洋流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洋流和冷洋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低。

2、气团与锋气团是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即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等主要物理属性变化较小。气团的规模大,范围可达数百公里直到2000--3000公里,垂直厚度可到达对流层的中上部。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存在的比较狭窄的过渡区称为锋。锋两侧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方面,因此往往把锋看成是冷、暖气团之间的

过渡区。

3、岩溶峰林与岩溶平原岩溶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4. 黑钙土分布于大兴安岭的丘陵山麓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湿润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区;表土黑色,腐殖质层厚约30--40厘米,逐渐向下层过渡,并有腐殖质呈舌状向心土层延伸:心土层浅灰棕或黄棕色,碳酸盐呈斑块或结核状积聚;母质层较厚;质地轻至中壤土。呈微碱性。

5. 顶级群落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顺行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最后阶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顶极”或顶极群落。

6、土地一般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 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7. 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填空、选择题(20分,每小题5分)

1、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纬30度的某地的昼长大于夜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度。

2、逆断层是指:①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②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③两盘沿着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3、阶地类型主要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三种。

4、土壤粘化过程主要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发生,土壤粘化作用明显的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三、问答题(27分,每小题9分)

1、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 形成原因是什么?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首先是棉兰老岛以北赤道流分支的黑潮,包括黑潮和北太平洋流,后者又转为加利福尼亚流最后进入北赤道流。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由来自南赤道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流和沿南美两岸北上的秘鲁流。

2、秦岭对气候有哪些作用、影响?

在大陆上,高大隆起的山地及其延伸方向以及局部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与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地貌可以成为局地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

山地对气流有屏障、抬升作用。冷气团遇山受阻,越山之后不仅势力减弱,且因下沉增温,使一山之隔的两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在不到一个纬度范围内海拔相同的情况下,1月份山南气温比山北高5℃以上,7月份差别不大,南坡仅比北坡高1℃多,年均温南坡比北坡高3℃,无霜期南坡比北坡长60天左右,年降水量南坡比北坡多400毫米左右。

气温、降水因地形和高度而不同。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由于山地本身对水热条件的影响,巨大而延伸的山体,往往成为自然地域分异的因素之一。例如我国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正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自然(地理) 界线。秦岭就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 。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着基带的更替及其带幅的变小,带谱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逐趋简单。垂直带从基带至永久冰雪带的更替,其中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基带至极地的水平更替,但两者递变的成因和梯度是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随高度递减不是因太阳光线入射角的变化而导致太阳辐射量和气温的降低,而是因长波辐射的热辐射随高度而迅速加强而导致辐射平衡和气温的下降。垂直带随着高度的增加,因大气厚度、密度及尘埃和水分减少,太阳辐射和光照反而增强。所以高山与高纬地区的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有所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梯度变化比纬度水平变化大一百倍左右。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极大变化。

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2)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3)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4)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

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

(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

(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 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 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

绪 论

一、基本概念

地理学 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地球表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地理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二、填空

1、地理环境可分为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综合、部门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地球

一、基本概念

天体:是指宇宙中存在的各种运动变化着的日月星辰。

太阳视运动: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

岁差:在外力作用下,地轴绕黄轴的缓慢的周期性的圆锥形运动引起了春分点位置沿黄道的西退和北天极位置在星空中的变迁。

章动:由于月球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力矩大于太阳,而且由于日、夜相对位置变化,因而导致引力的方向不断变化,这就引起了地轴运动的外力矩的变化,从而引起地轴的上下摆动。 极移:由于地球本体相对于地球自转轴的运动,从而造成地极在地表位置的移动,称为极移。 纬度:某一地点的纬度是指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就是指该地所在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恒星年:即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上所需的时间,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与太阳连线与地球轨道交点所需的时间。

二、填空

1、1光年=94605×10(亿)Km ,1天文单位=14960×10(万)km 。

2、彗星由 慧核,慧发,慧云、慧尾 组成。

3、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0km km,极半径为6356.755km km,总面积为5.11亿km km ,总体积为10820亿km km ,总质量为5.89×10g kg。

4、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 右 偏转,在南半球则向 左 偏。

5、地球的圈层分化的主要因素是 地球的温度变化。

第二章 地壳

一、基本概念

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相对含量或平均重量百分比通常叫“丰度”。研究地壳元素丰度最早的人叫F.W. 克拉克,因此又将元素的丰度叫做克拉克值。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它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岩石:在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造岩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侵入岩:岩浆岩是指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其中岩浆在地下结晶(侵入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33272284

喷出岩:岩浆岩是指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喷出地表(喷出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是指由于岩石的成分、结构、颜色、粒度等表现的成层性。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结构的变化。

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褶曲。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核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褶曲。

节理:指岩石破裂后无显著位移的裂隙。

断裂: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二、填空

1、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玄武质壳层组成。

2、自然界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为 气体升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

3、矿物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

4、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5、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6、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过渡相三大类。沉积建造分为地槽、地台、过渡型三种类型。

7、地质构造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四种类型,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曲力。

8、褶曲的基本类型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三、选择题

1、关于岩浆岩的正确说法是( A )

A 、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 B、酸性岩的主要矿物是辉石

C 、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颜色变浅 D、深成岩中的矿物结晶好于浅成岩

2、下列岩石中可能或具有斑状结构的是(D )

A 、玄武岩 B、花岗岩 C、闪长石岩 D、花岗斑岩

3、走向断层可造成地层的( A )

A 、不整合 B、重复 C、缺失 D、中断

4、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中泥质岩类的是( D )

A 、页岩 B、片岩 C、石灰岩 D、泥灰岩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一、基本概念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上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 )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 km )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82

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1367W/m) 。

水汽压: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当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叫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一定质量的湿空气,若气压保持不变,而令其冷却,则饱和水汽压E 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当E =e 时,空气达到饱和。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 蒸发: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叫蒸发。

降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季风。 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

天气系统: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天气系统。

气团:气团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反气旋: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型空气涡旋。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二、填空

1、按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均质层、非均质层。在气象学中,按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2、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 减小。

3、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 愈大 。

4、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 降低 。

5、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是 气温降到露点 。

6、根据成因,雾分为 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7、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气流上升速度;二是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被完全蒸发。

8、根据降水的成因,降水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等基本类型。

9、水平气压梯度力 是使空气运动的主导因素。

10、完整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海洋、冰雪圈、陆面、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

四、填图

画图说明全球大气循环的行星风系和经向三圈循环。 2

第四章 海洋和水

一、基本概念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水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海水盐度: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波浪: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河流比降:单位河长的高度差(落差)称为河流的比降。

河网密度: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水位:河流某处的水面高度称为水位。

流速:河流水质点在单位时内移动的距离,即流速。

流量径流模数:某一流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称径流模数。

径流深度:把径流总量均匀地分布于全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径流变率: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 1、Q 1或y 1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o 、Qo 或yo 之比。 湖泊: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

沼泽: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

定振波:全部湖水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重心而摆动的现象,称为定振波。

总矿化度: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是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 ,单位为g/L。

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称为持水性。

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为岩石的给水性。

透水性: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

潜水: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潜水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二、填空

1、淡水主要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湿地、大陆冰盖中。

2、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 蒸发、降水、径流 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3、海分为 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4、海水的温度决定于 海水的热量收支状况。

5、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是 水温 日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6、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海底起伏等,也对洋流有影响。

7、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段。

8、河网密度 是地表径流丰富与否的标志之一。

9、水情要素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

10、连续的 降水 是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积雪融化 也可以造成洪水。

11、河流补给的几种主要形式包括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 12、水分条件 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

13、地下水的透明度决定于水中所含盐类、悬浮物、有机质和胶体的数量。透明度分为透明、微混浊、混浊、极混浊 四级。

14、地下水导电性取决于其中所含电解质的数量与性质。离子含量愈 多 ,离子价愈 高 ,则水的导电性愈强。

15、1毫克当量硬度等于 2.8 德国度。

16、颗粒较粗的岩石给水度较 大 ,细粒岩石给水度则很 小 。

第五章 地貌

一、基本概念

地貌: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外力作用: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 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 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

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 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 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物理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物。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岩体或土体,称为冻土。

寒土:温度状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寒土。

新月形沙丘: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单向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垂直于风向分布的弯月状沙丘。

纵向沙丘:在单向风或几个相似风向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沿主要风向延伸的垄状风蚀地貌。

黄土: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海岸: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

二、填空

1、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山间盆地的总称。山地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四类。

2、化学风化包括 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3、块体运动可分为崩落、滑落、蠕动等三类。

4、水流分为 层流和紊流 两种基本形态,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5、水流对泥沙的搬运方式分为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等形式。

6、沟谷流水可产生上游集水盆、中游沟谷、下游扇形地三种地貌。

7、构造土分为 泥质构造土和石质构造土两类。

8、风沙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

9、台湾东岸属于 断层 海岸,大连黑石礁沿岸属于 岩溶 海岸。

10、大陆边缘包含三种地貌类型,

第六章 土壤圈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由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质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生成的物质。 吸湿水: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收的水汽,不能移动,植物不能吸收。

毛管水:毛管孔隙中毛管力所吸附保存的水分,是自由液态水, 是土壤中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

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值)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土壤机械组成:组成土壤的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的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

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 。

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

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各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可供农、林、牧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它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方面。

二、填空

1、土壤形态指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2、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 肥力。

3、耕作层土壤包括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死土层。

4、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5、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组成,其中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一些活的微生物。

6、土壤水分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损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利用和蒸腾、水分的渗漏和径流。

7、土壤胶体按成分和性质包括矿质 胶体、有机 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体 胶体。

8、我国长江以南的土壤酸碱度 小于7,属酸性到强酸性土壤,长江以北土壤酸碱度大于7,属 中性和碱性土壤。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基本概念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看,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的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生物是主体,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它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 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要求的不同物种,为了自身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对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谓之竞争。

寄生作用:一种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

捕食作用: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作为食物。

生物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种群: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态群落。

种群密度: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目叫做种群的密度。

年龄结构:若按龄级(如1~5龄,5~10龄等)或繁殖状况(如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分组,计算各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总个体数目的比例即为年龄结构。

物种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

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为起点,一些有机体以吃和被吃的关系,即通过食物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动的系列。

食物网: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连接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

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60年代,美国魏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为: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3、植物的生态因子主要有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二氧化碳。

4、种间竞争的结果表现为 发生生态分离。

5、种群的年龄结构按各龄级个体的多少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6、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表现为 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等。

7、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丛,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是群系,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是植被型。

8、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9、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选择题

1、有三种动物,A 和B 均以C 为食,A 又以B 为食,则A 和B 构成的种间关系是( D )

A .捕食 B .竞争 C .共生 D .捕食与竞争

2、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D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 .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这种现象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B )

A .阳光 B .温度 C.湿度 D.土壤的理化特性

4、与植物糖的形成关系密切的光为( A )

A 、红光 B 、蓝光 C 、黄光 D 、绿光

5、按生物的分类,蓝藻属于(A )

A 、原核生物界 B 、原生生物界 C 、植物界 D 、真菌界

6、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B )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寄生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一、基本概念

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土地: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二、填空

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

2、地理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非地带性两类。

3、地带性区划单位包括带、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分为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4、土地包括 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三级 基本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

自然地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 名词解释

2、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 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

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 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wind )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

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

3、黄土区无林 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还存在着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这种情况,对黄土高原植被的认识与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存在诸多分歧。黄土高原的现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属于草原带的森林草原区。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草地和灌丛(灌木林)分布广泛,占据了黄土原的大部分面积。黄土的透水性强,黄土黏土矿物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这些因素使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不能保证林木群体的生长,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显域生境植被趋于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土碳酸钙含量高达10%~20%,加之土壤pH 值高,均会影响乔木生长。因此,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质,植被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是某些水热条件相似的地方,黄土区无林而石质山区有林的重要原因。

三、简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说明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0分) 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

四、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

(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

(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

(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

(2)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

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

(3)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

(4)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与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

(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

(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 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 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

自然地理学试题(二)(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 ,深0.15—1.5m ,其断面呈“V ”型或“U ”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 )与降水量(P )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 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

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 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它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或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由于近水平岩层间岩性的差异,在陡壁上往往风化或侵蚀形成水平带状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坚硬砾岩、沙砾岩层位,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狭长平台,生长条带状植被带(草本、灌木、乔木),这种近水平的植被带在悬崖上有时多层出现。细软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较大的凹槽即发育成为岩洞。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受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振荡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墙、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些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分选性差,钙质铁质胶结。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雨水多,加速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观。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有时在顶层有黄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

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 ,降水量增加28.6mm ,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 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

(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出现在海拔3800m 以上的高寒地带,降水量>600mm,干燥度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位于海拔2600~3800m 之间的中高山地带。降水量380~560mm ,干燥度0.49~1.5,年平均气温-1~2.6℃。其中,3800~3500m 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 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400~2600m 为森林灌丛草甸带。这里是干旱荒漠区的“绿色水库”,为水源涵养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海拔2300~2600m 为山地草原,2000~2300m 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 ,干燥度0.8~3.3,平均气温-1.0~5.8℃。

(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 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5.5~7.2℃,年降水量150~320mm 。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

四、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

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

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 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自然地理学试题(三)(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8分,每小题4分)

1、冷洋流与暖洋流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洋流和冷洋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低。

2、气团与锋气团是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即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等主要物理属性变化较小。气团的规模大,范围可达数百公里直到2000--3000公里,垂直厚度可到达对流层的中上部。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存在的比较狭窄的过渡区称为锋。锋两侧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方面,因此往往把锋看成是冷、暖气团之间的

过渡区。

3、岩溶峰林与岩溶平原岩溶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4. 黑钙土分布于大兴安岭的丘陵山麓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湿润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区;表土黑色,腐殖质层厚约30--40厘米,逐渐向下层过渡,并有腐殖质呈舌状向心土层延伸:心土层浅灰棕或黄棕色,碳酸盐呈斑块或结核状积聚;母质层较厚;质地轻至中壤土。呈微碱性。

5. 顶级群落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顺行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最后阶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顶极”或顶极群落。

6、土地一般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 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7. 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填空、选择题(20分,每小题5分)

1、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纬30度的某地的昼长大于夜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度。

2、逆断层是指:①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②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③两盘沿着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3、阶地类型主要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三种。

4、土壤粘化过程主要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发生,土壤粘化作用明显的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三、问答题(27分,每小题9分)

1、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 形成原因是什么?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首先是棉兰老岛以北赤道流分支的黑潮,包括黑潮和北太平洋流,后者又转为加利福尼亚流最后进入北赤道流。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由来自南赤道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流和沿南美两岸北上的秘鲁流。

2、秦岭对气候有哪些作用、影响?

在大陆上,高大隆起的山地及其延伸方向以及局部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与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地貌可以成为局地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

山地对气流有屏障、抬升作用。冷气团遇山受阻,越山之后不仅势力减弱,且因下沉增温,使一山之隔的两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在不到一个纬度范围内海拔相同的情况下,1月份山南气温比山北高5℃以上,7月份差别不大,南坡仅比北坡高1℃多,年均温南坡比北坡高3℃,无霜期南坡比北坡长60天左右,年降水量南坡比北坡多400毫米左右。

气温、降水因地形和高度而不同。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由于山地本身对水热条件的影响,巨大而延伸的山体,往往成为自然地域分异的因素之一。例如我国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正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自然(地理) 界线。秦岭就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 。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着基带的更替及其带幅的变小,带谱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逐趋简单。垂直带从基带至永久冰雪带的更替,其中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基带至极地的水平更替,但两者递变的成因和梯度是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随高度递减不是因太阳光线入射角的变化而导致太阳辐射量和气温的降低,而是因长波辐射的热辐射随高度而迅速加强而导致辐射平衡和气温的下降。垂直带随着高度的增加,因大气厚度、密度及尘埃和水分减少,太阳辐射和光照反而增强。所以高山与高纬地区的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有所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梯度变化比纬度水平变化大一百倍左右。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极大变化。

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2)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3)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4)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

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

(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

(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 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 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


相关内容

  • 中考作文题目热身训练
  • 作文题目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痛,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 ...

  • 初中生作文题目集锦
  • 初中生作文题目集锦 1.题目:我的课余生活 要求:以记叙为主,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题目:从这以后,我盼望长大(从这以后,我害怕长大) 要求:任选一题,要写出真情实感 3.题目: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提示:"竖起大拇指"常用来表示鼓励.夸奖.赞美.自豪,也可以用来表示有决心. ...

  • 高考地理规范答题模板--18种
  • 高考地理规范答题模板--18类题型 各位同学:现将高考地理中常见的一些问答题的规范答题模板印发给你们,希望各位同学要认真识记,并在平时的做题中对应答题模板,规范答题.严格运用地理术语.书写规范.字迹清晰.条例明确,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争取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地形特征描述型问题答题模板 特征描 ...

  • 2014高考作文复习讲座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 (2013-09-05 ) 第二讲 山登绝顶我为峰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来源:三维设计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题目进行写作.这种命题形式有利于直接体现写作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的思想迅速集中,在较短 ...

  •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定稿
  • 咬文嚼字细推敲--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学习目标] 1.知晓命题作文的种类. 2.掌握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的五种方法,提升审题与立意的水平. [概念阐释] 1.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通俗的讲就是要搞清楚什么内容没超出意义要求范围可以写. 2.立意,就是在命题者的强制要求的范围内确立文章 ...

  • 人力资源总监面试题目
  • 一.面试试题设计准备 (1)通过工作问卷对所招聘岗位说明书进行修订 (2)对所招聘岗位说明书进行所需能力指标提炼 二.根据提炼指标,有针对性地设计面试试题. 人力资源总监岗位招聘面试试题及评分标准设计 下面我们根据以上步骤对人力资源总监岗位面试试题及评分标准进行设计. 首先,我们通过工作问卷对该岗位 ...

  • 2015广西生态文明试题汇总
  • 1题目:和谐社会的目标是(C).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2题目:2013年,南宁市全年的雾霾天数为(C)天,甚至出现连续5天的重度污染. A.52天 B.62天 C.72天 D.82天 3题目:2013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从2009年的 ...

  •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测
  •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测 第1题 国际上讨论循环经济,有所谓的"3R原则",指的分别是Reducing(减量化).Recycling(循环)以及Reusing(资源化),3R原则中,居于最优先地位的应该是? A.Reducing(减量化),即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 B. ...

  •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全
  •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大全V1.1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 ...

  • 中考作文的几大主题
  • 中考作文的几大主题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写作是占有"半壁江山"的重头戏.翻阅近两年的中考作文,贯穿了以下几大主题: 一.关注社会焦点,提取校园热点 所谓焦点.热点,就是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广泛议论的事件(即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社会是立体的,任何立体的事物都有光明的一面,同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