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外短诗五首2

中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关键词语,能从主题、内容、写法上赏析这五首短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味其瞬间感受,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语,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难点:体味诗人的瞬间感受,把握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作者以及流派介绍,诗歌背景。

学生准备:熟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进行粗略的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部数千行的长诗可以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一首几行的小诗却可以放着永恒的艺术光彩,文学史的发展不乏这样的事实。卞之琳的四行小诗与庞德的两行短诗,就是短诗富有悠久生命的一个例证。

二、朗读《断章》,把握整体结构,请学生介绍作者背景。

三、诗歌解读:

师:一首短诗能够打败众多叙事完整、意境优美的长诗而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必然有它的绝妙所在。通过第一遍的朗读,你能领会到它的绝妙之处吗?

明确:意象组织的精巧

师:此诗之妙,尽在组织。组织者,结构也。结构绝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条例问题和顺序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决定整体功能的东西。巧妙的结构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和暗示,让我们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沉、更微妙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

师:全诗共四行,诗人向我们展示了几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明确:四个

师:诗人是怎样将这四个不相干的画面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师:这几幅画面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看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明确:《断章》只有四行,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一种意象。它以直观的画面阐释了“相对”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诗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的关系。

师: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课后练习一,关于《断章》究竟是一首情诗还是一首哲理诗,在文学史上一直都很有争议。同学们也深入思考一下,它到底是属于哪一种诗。这道题就作为今天的作业,字数不限,言之成理即可。

师:在西方文学史上也有一篇和《断章》差不多,超级短小精悍的名篇——《在一个地铁车站》。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庞德。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有关意象派的介绍。

师: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那么作为意象派的倡导者,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肯定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而且处理这些意象的手法也会有他的独到之处。现在我们来找找看这两句话里出现了哪些意象?

明确:人群中的面孔,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师:如果说刚才《断章》中是通过同一个哲理命题——“相对”而将两幅不同的画面结合在一起,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中的两个意象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看看意象派的创作风格,作品的艺术特征。

明确: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鼓励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师:分析完这两首诗,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讲。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个小背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有着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想这一点,对我们的同学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不要看我们学习课文很枯燥、无聊,其实我们这是在用最快的途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布置作业:

1、背诵《断章》《在一个地铁车站》

2、《在一个地铁车站》有多人译过,下面是另外两种译文,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2)幻影一般出现在人群中的这些面孔,/潮湿的黑色枝条上开放的花瓣。

板书设计:

点缀风景

断章 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在一个 幽灵般的面孔 意象叠加

地铁车站 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意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虽与古人一样,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但我觉得比起古人来,他则更胜一筹。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体会这个美丽的错误。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1933年生,河北人,现代诗人。少年随父至台湾。先后毕业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学,曾任职基隆港。60年代末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早期

诗集包括《梦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三集合称《郑愁予诗集》)。后又有《燕人行》《雪的可能》。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三、朗诵并欣赏诗歌,分析诗歌所抒写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1、讨论: 诗歌所抒写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点是在江南。这个时节的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思念的情绪。人的情感也是在这个季节里特别会容易伤感,人的情感也最为丰富。

补充:特别是江南的春天,细雨和春天总是相伴,而春雨更容易使人陷入思念之中,人们对春雨也有中特别的伤感的情感。而且春天往往很短。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所以课文把诗歌的时间定在春天三月是为了写离情相思的需要。这个季节是为写情而服务的。

2、我们知道要写离情不但要有景更需要有人的活动,这里的人物是哪几个?

明确:人物是:“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人。

——这个人显而易见是个女子的形象。

——“我”在这里是个游子,从远方而来,经过江南。也正是那位女子要等待的人。而这个女子可能是这位游子的恋人,正在春季三月里苦苦地等待着。

思考: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做是莲花?

明确:因为在古诗词中莲花就是代表着思念。因为“莲”和“怜”谐音。“怜”就是“爱”的意思。在《西洲曲》中,就有写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道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所以这里作者是借用了古诗的意象。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位等待游子的女子的形象,为下面抒写她的离情做好了准备。

3、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等待的心情的?(穿插讲解古诗词中古代文化民俗)

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心情,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真实可感。他把女子的思念第一个比成是三月的柳絮。

①春天还有中特别的景物就是柳絮,这柳絮也是和离别有关的。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会结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柳絮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的凄美,让人伤怀。古典文学中“柳”跟离别、相思感情抒发的联系最为密切,或许是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而“柳”又有“留”(挽留)的谐音,故汉代人就已有

“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古典诗词中用柳来表现离别相思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春心自浩荡,春柳聊攀摘。笑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李弥逊《临江仙》)等等。

②第二个是比成是寂寞的城。城的样子是四面封闭的。这也说明女子的心情是落寞,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城,只有那位游子才可以打开她心中的城门。也可以说明女子对游子回来的失望的情绪。

③第三个是比成青石的街道。我们学过戴望舒的《雨巷》其中也有这样的意象出现。作者也是生活在铺满青石的小巷之中的。让人感到一丝的凄凉和冷意,就想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的心一样得冷。这个青石的街道也为后面的马蹄声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对精彩的意象组合,构成伤感的意境。青石的冰冷,传来马蹄声,声声清晰,原本希望是能够等到归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过客。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加地寒冷。原先的希望也被无情地粉碎。

④第四个是比成窗扉。我们可以想象那位女子为了等待游子的归来,曾经多少次靠在窗前眺望远方,多少次又是失望地把窗扉关上。所以在这里窗扉也成为女子相思之情的一个外在的表现景物。

4、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在描写女子的心情的时候连用了两个“小小”,作者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形容词呢?

明确:两个“小小”,更写出了这种离情是缠绵迷离的特点。体现了这首诗含蓄、温柔敦厚的特点。这与古诗词写离情的诗歌一样,继承了古诗词传统的风格。具有东方风味。

总结: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是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之一。同学在创作诗歌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从古诗词中去寻找合适的诗歌意象,这样就能形成诗歌独特的意境。而且这些古典诗歌的意象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这样也能使你的诗歌有厚度。

四、分析“错误”

谁的错误?最后这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女子等待的那位游子,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呢?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

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郑愁予写了许多爱情诗,题材也没有跳出古人的游子思妇的圈子,由于在当今这个科技相当发达的时代,很少有人有那份寂寞等待的耐心,因而,闺怨诗已经很长时间未进入现代人的视野。郑愁予以他女性般的细腻与柔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颇具东方风味的相思场景。给当代人日趋干涸的情感世界注入几许清纯的温泉。有基于此,我们就不难明白,郑愁予的诗为什么在台湾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了。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比较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解析:“梳洗”在晨,“斜晖”临暮,她自始至终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脉脉”、“悠悠”状景切情,尤有神韵。

探究:两首诗的意境有何相似之处?从描写思妇这一主题和表现的意境看,是不是能看出新诗和古典诗词的某种联系?

板书设计: 打江南走过(地点) 交待背景

那等„„开落(事件)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物象凄凉

错误 寂寞的城

跫音不响 寂寞茫然

春帷不揭 人之无情

窗扉紧掩

达达的马蹄 点题

不是„„是„„ 顿悟

教后反思:

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在教学中,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应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但不要提供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

中外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关键词语,能从主题、内容、写法上赏析这五首短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味其瞬间感受,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语,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难点:体味诗人的瞬间感受,把握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作者以及流派介绍,诗歌背景。

学生准备:熟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进行粗略的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部数千行的长诗可以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一首几行的小诗却可以放着永恒的艺术光彩,文学史的发展不乏这样的事实。卞之琳的四行小诗与庞德的两行短诗,就是短诗富有悠久生命的一个例证。

二、朗读《断章》,把握整体结构,请学生介绍作者背景。

三、诗歌解读:

师:一首短诗能够打败众多叙事完整、意境优美的长诗而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必然有它的绝妙所在。通过第一遍的朗读,你能领会到它的绝妙之处吗?

明确:意象组织的精巧

师:此诗之妙,尽在组织。组织者,结构也。结构绝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条例问题和顺序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决定整体功能的东西。巧妙的结构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和暗示,让我们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沉、更微妙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

师:全诗共四行,诗人向我们展示了几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明确:四个

师:诗人是怎样将这四个不相干的画面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师:这几幅画面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看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明确:《断章》只有四行,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一种意象。它以直观的画面阐释了“相对”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诗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的关系。

师: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课后练习一,关于《断章》究竟是一首情诗还是一首哲理诗,在文学史上一直都很有争议。同学们也深入思考一下,它到底是属于哪一种诗。这道题就作为今天的作业,字数不限,言之成理即可。

师:在西方文学史上也有一篇和《断章》差不多,超级短小精悍的名篇——《在一个地铁车站》。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庞德。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有关意象派的介绍。

师: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那么作为意象派的倡导者,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肯定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而且处理这些意象的手法也会有他的独到之处。现在我们来找找看这两句话里出现了哪些意象?

明确:人群中的面孔,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师:如果说刚才《断章》中是通过同一个哲理命题——“相对”而将两幅不同的画面结合在一起,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中的两个意象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看看意象派的创作风格,作品的艺术特征。

明确: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鼓励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师:分析完这两首诗,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讲。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个小背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有着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想这一点,对我们的同学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不要看我们学习课文很枯燥、无聊,其实我们这是在用最快的途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布置作业:

1、背诵《断章》《在一个地铁车站》

2、《在一个地铁车站》有多人译过,下面是另外两种译文,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2)幻影一般出现在人群中的这些面孔,/潮湿的黑色枝条上开放的花瓣。

板书设计:

点缀风景

断章 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在一个 幽灵般的面孔 意象叠加

地铁车站 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意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虽与古人一样,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但我觉得比起古人来,他则更胜一筹。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体会这个美丽的错误。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1933年生,河北人,现代诗人。少年随父至台湾。先后毕业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学,曾任职基隆港。60年代末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早期

诗集包括《梦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三集合称《郑愁予诗集》)。后又有《燕人行》《雪的可能》。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三、朗诵并欣赏诗歌,分析诗歌所抒写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1、讨论: 诗歌所抒写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点是在江南。这个时节的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思念的情绪。人的情感也是在这个季节里特别会容易伤感,人的情感也最为丰富。

补充:特别是江南的春天,细雨和春天总是相伴,而春雨更容易使人陷入思念之中,人们对春雨也有中特别的伤感的情感。而且春天往往很短。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所以课文把诗歌的时间定在春天三月是为了写离情相思的需要。这个季节是为写情而服务的。

2、我们知道要写离情不但要有景更需要有人的活动,这里的人物是哪几个?

明确:人物是:“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人。

——这个人显而易见是个女子的形象。

——“我”在这里是个游子,从远方而来,经过江南。也正是那位女子要等待的人。而这个女子可能是这位游子的恋人,正在春季三月里苦苦地等待着。

思考: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做是莲花?

明确:因为在古诗词中莲花就是代表着思念。因为“莲”和“怜”谐音。“怜”就是“爱”的意思。在《西洲曲》中,就有写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道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所以这里作者是借用了古诗的意象。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位等待游子的女子的形象,为下面抒写她的离情做好了准备。

3、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等待的心情的?(穿插讲解古诗词中古代文化民俗)

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心情,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真实可感。他把女子的思念第一个比成是三月的柳絮。

①春天还有中特别的景物就是柳絮,这柳絮也是和离别有关的。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会结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柳絮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的凄美,让人伤怀。古典文学中“柳”跟离别、相思感情抒发的联系最为密切,或许是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而“柳”又有“留”(挽留)的谐音,故汉代人就已有

“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古典诗词中用柳来表现离别相思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春心自浩荡,春柳聊攀摘。笑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李弥逊《临江仙》)等等。

②第二个是比成是寂寞的城。城的样子是四面封闭的。这也说明女子的心情是落寞,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城,只有那位游子才可以打开她心中的城门。也可以说明女子对游子回来的失望的情绪。

③第三个是比成青石的街道。我们学过戴望舒的《雨巷》其中也有这样的意象出现。作者也是生活在铺满青石的小巷之中的。让人感到一丝的凄凉和冷意,就想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的心一样得冷。这个青石的街道也为后面的马蹄声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对精彩的意象组合,构成伤感的意境。青石的冰冷,传来马蹄声,声声清晰,原本希望是能够等到归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过客。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加地寒冷。原先的希望也被无情地粉碎。

④第四个是比成窗扉。我们可以想象那位女子为了等待游子的归来,曾经多少次靠在窗前眺望远方,多少次又是失望地把窗扉关上。所以在这里窗扉也成为女子相思之情的一个外在的表现景物。

4、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在描写女子的心情的时候连用了两个“小小”,作者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形容词呢?

明确:两个“小小”,更写出了这种离情是缠绵迷离的特点。体现了这首诗含蓄、温柔敦厚的特点。这与古诗词写离情的诗歌一样,继承了古诗词传统的风格。具有东方风味。

总结: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是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之一。同学在创作诗歌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从古诗词中去寻找合适的诗歌意象,这样就能形成诗歌独特的意境。而且这些古典诗歌的意象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这样也能使你的诗歌有厚度。

四、分析“错误”

谁的错误?最后这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女子等待的那位游子,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呢?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

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郑愁予写了许多爱情诗,题材也没有跳出古人的游子思妇的圈子,由于在当今这个科技相当发达的时代,很少有人有那份寂寞等待的耐心,因而,闺怨诗已经很长时间未进入现代人的视野。郑愁予以他女性般的细腻与柔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颇具东方风味的相思场景。给当代人日趋干涸的情感世界注入几许清纯的温泉。有基于此,我们就不难明白,郑愁予的诗为什么在台湾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了。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比较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解析:“梳洗”在晨,“斜晖”临暮,她自始至终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脉脉”、“悠悠”状景切情,尤有神韵。

探究:两首诗的意境有何相似之处?从描写思妇这一主题和表现的意境看,是不是能看出新诗和古典诗词的某种联系?

板书设计: 打江南走过(地点) 交待背景

那等„„开落(事件)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物象凄凉

错误 寂寞的城

跫音不响 寂寞茫然

春帷不揭 人之无情

窗扉紧掩

达达的马蹄 点题

不是„„是„„ 顿悟

教后反思:

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在教学中,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应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但不要提供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


相关内容

  • 高一语文必修一目录表
  •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①沁园春长沙 ②诗两首 ③大堰河 ④中外短诗五首 第二单元 ⑤兰亭集序 ⑥赤壁赋 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⑧游褒禅山记 第三单元 ⑨记念刘和珍君 ⑩小狗包弟 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⑿金岳霖先生 第四单元 ⒀短新闻两篇 ⒁包身工 ⒂寻找时传祥 ⒃飞向太空的航程 心音共鸣 写触 ...

  • 高一语文跨越时空的美丽测试
  •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一. 基础知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竦( )身 不屑( ) 惴惴( ) 豪绅( ) 吮( )血 ...... 譬( )如 冯铿( ) 戳( )穿 裴( )多菲 偈( )子 ..... 涅( )槃 赎( )出 被褥( ) 挈( )妇 将雏( ) ..... 繁芜( ) 忌 ...

  • 无"读"不丈夫
  • 摘要: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环节.它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是对文字的再创作.所以,正确.流利.富有情感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措施,供同仁分享.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朗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 ...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新) 第一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4 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7 再别康桥„„„„„„„„„„„„„„„„„„徐志摩 9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1 ...

  • 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考试试题
  •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2分) 一.基础知识(6小题 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炽热 整饬 叱诧风云 插翅难飞 B. 唆使 夙愿 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 ........ C. 小憩 ...

  • 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
  •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的一部分,但是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课堂中的语文教师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教古诗,无非是了解诗意,熟读背诵,仅此而已,毫无诗情画意可言,更达不到把诗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修养品质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人文关怀的效果.面对国家教育部 ...

  •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