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文化常识题目汇编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 ”,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因系双阙孤植,“中间阙然为道”,故称“阙”。文中代指朝廷。

B.“季”,古代兄或姐妹之间依照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4、对文中画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拜、除、领、迁”等词一样都是跟官职有关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文中指“小儿子”的意思。

C.“巾车”,最早是古代一种官名;“巾车”也有表示整车出行、郑重其事的意思。后来巾车也指有帷幕的车子,成为一种车种名称。文中指“做官”的意思。

D.“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出俗之士,多指隐士。文中表达的就是“隐士”之意。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太守”。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B.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酷吏”一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

C.《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D.郅都执法不阿。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得一项是( )

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

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D.“河南”黄河以南,与 “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后虽小差.,犹尚殗殜 (同“瘥”,病情稍微好转) B.此七月望日..事也 (农历每月十五) C.予弱冠..粤行(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龄) D.明经义谙.

雅故(熟悉) 9、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侍中,秦汉之时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元以后废止。

C.左迁,即官职的晋升,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D.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0、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褐”即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的衣服,褐衣借指平民。

B.“绯鱼”是唐宋时朝官的服饰。官服分颜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皇帝一般给予某位大臣奖励,就根据其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

C.“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即黄河以西的地方。

D.“豪右”是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文中“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例如:“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

C.“张振德,字季修”,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张振德死后,皇帝追赠他为光禄卿,定谥号为“烈愍”,就是对张振德的褒扬。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东”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B.“姒娣”即娣姒,古代同夫诸妾互称,即妯娌,兄弟的妻子的合称。文中是指后者。 C.“擢拜”提拔授官。如《后汉书·赵岐传》:“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19、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C.“尚书”为各部的部长,副手为侍郎,吏部尚书就相当于人事部部长。

D.“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假”“守”等。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廷对”在文中是指大臣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这是皇帝考查官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提拔官员的唯一凭借。

B.“满秩”,也称“秩满”,官吏任期结束的意思。 C.“衣冠之士”在文中借指读书人。

D.“慎独”是一种情操,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2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鼓”就是二更天,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二鼓便是二更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点至11点。

B.“国子生”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 ”,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因系双阙孤植,“中间阙然为道”,故称“阙”。文中代指朝廷。

B.“季”,古代兄或姐妹之间依照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4、对文中画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拜、除、领、迁”等词一样都是跟官职有关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文中指“小儿子”的意思。

C.“巾车”,最早是古代一种官名;“巾车”也有表示整车出行、郑重其事的意思。后来巾车也指有帷幕的车子,成为一种车种名称。文中指“做官”的意思。

D.“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出俗之士,多指隐士。文中表达的就是“隐士”之意。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太守”。郅都被汉景帝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B.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酷吏”一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的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

C.《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D.郅都执法不阿。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临江王自杀,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得一项是( )

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

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D.“河南”黄河以南,与 “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后虽小差.,犹尚殗殜 (同“瘥”,病情稍微好转) B.此七月望日..事也 (农历每月十五) C.予弱冠..粤行(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龄) D.明经义谙.

雅故(熟悉) 9、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侍中,秦汉之时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元以后废止。

C.左迁,即官职的晋升,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D.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0、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褐”即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的衣服,褐衣借指平民。

B.“绯鱼”是唐宋时朝官的服饰。官服分颜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皇帝一般给予某位大臣奖励,就根据其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

C.“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即黄河以西的地方。

D.“豪右”是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文中“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例如:“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

C.“张振德,字季修”,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张振德死后,皇帝追赠他为光禄卿,定谥号为“烈愍”,就是对张振德的褒扬。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东”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B.“姒娣”即娣姒,古代同夫诸妾互称,即妯娌,兄弟的妻子的合称。文中是指后者。 C.“擢拜”提拔授官。如《后汉书·赵岐传》:“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19、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C.“尚书”为各部的部长,副手为侍郎,吏部尚书就相当于人事部部长。

D.“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假”“守”等。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廷对”在文中是指大臣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这是皇帝考查官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提拔官员的唯一凭借。

B.“满秩”,也称“秩满”,官吏任期结束的意思。 C.“衣冠之士”在文中借指读书人。

D.“慎独”是一种情操,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2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鼓”就是二更天,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二鼓便是二更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点至11点。

B.“国子生”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相关内容

  • 2016湖南高考全部使用全国卷语文增新题型
  • 2月18日讯春节假期刚过,高三学子已开始紧张备考,迎接三个半月后的人生转折点.近日,<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 2016年起,湖南省高考全部使用全国卷,不再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三科的自主命题.考生在备考中应如何把握考纲变化,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随 ...

  • 2016年全国高考数学备考提分利器九年考点分析真题金考卷汇编
  • 大家 好 昨天分享的全国高考数学命题规律揭秘,很多考生反应图片很模糊,没办法看,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张老师做了两件事 1.考点分析制成电子书版,方便大家在电脑.手机.微信上下载使用,大家直接将网址直接复制粘贴使用 电脑端 http://xlhwx.cn/kaodian/2016年高考数学九年真 ...

  • 2017高考研讨会英语材料
  • 2016---2017年高三高考备考研讨会 高考英语听力复习攻略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样题,听力部分共20个小题,试题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五段小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听完每段对话后,考生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第二部分通常为四段长对话和 ...

  • 文化常识题汇编1
  • 文化常识题汇编 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 ...

  • 2016届高三英语下学期教学计划
  • 高三英语下学期教学计划和具体措施 高考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查漏补缺,归纳总结,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们备课组讨论了很久,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保质保量做好集体备课 要真正提高高三英语的教学质量,没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没有共 ...

  • 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之十大常见典型错误 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 ...

  •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建议
  •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建议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高三一轮复习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而没有很好地解决呢?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有助于同学们提高高三一轮复习效率. 一. 高三一轮复习的原则是什么 1.不留任何"死角" 一位高考"牛人"在总结自己一轮复习经验的时候这样说:复习要全面 ...

  • 中学2017年工作计划
  • 郧阳中学2017年工作计划 (讨论稿) 2017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攻坚年,这一年的发展进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后几年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进步幅度.结合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组织讨论,特制定2017年学校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 ...

  • 2016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 卷1至6页,第II 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