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教案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教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三农”专业目标

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况且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

2、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坏。

(二)农村是国家政权的基石

1、保持社会安定的功能。

2、经济支撑社会的功能。

3、保护环境资资源的功能。

(三)农业是“国以民为本”的主体

我国农村有9亿农民,农民是我国“国以民为本”的主体。一个国家的人口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人口具有两重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提高我国人口质量,,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现状来看,应以提高我国人口主体——农民的质量为主。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富裕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总量;另一方面要减少农民人口数量。 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行动,加强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三农”目标

(一)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自给,而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工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播种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水利灌溉设备等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先进科技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生态环境受到重视。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主要任务。

2、实现农村现代化。

(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2、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3、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发展市场机制作用。

5、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

一、农业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按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

按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农业和集约农业。

按区位和色彩,可分为“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合称“三色农业”。

按耕作方式,可分为烧垦农业、轮垦农业、免少耕农业、浇灌农业和旱作农业。

二、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1、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特点。

2、农业生产经营由市场导向。

3、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4、农业生产经营对自然环境条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

5、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6、农业生产经营还受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7、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系统性特点。

第三节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任务

(一)组合生产力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之形成最佳组合的最高生产力,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二)协调生产关系

协调和完善农业中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三)调整上层建筑

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

(一)产前的决策、计划

(二)产中的组织、监督

(三)产后的核算、评价

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

(一)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经济杠杆、市场机制和经济利益等手段,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经济的方法。

(二)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指御用经济法律、法令、条例、体制、政策等法律规范性文件,以调整各种经济关系,保证积极活动正常运行的方法。

(三)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运用教育、启发、诱导、激励等手段,以人为本,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觉悟,引导其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和个人的价值而努力工作;通过教育人、管理人,进而实施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

(四)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采用行政方式来调整和管理经济的方法。

第二章 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导向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特征

一、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

(一)社会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

2、商品经济的劳动产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

3、产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种揭示,是指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二)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

人类社会出现了社会分工,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相互间通过互换劳动、产品及其价值,不是采用计划经济运行机制,便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二、市场经济的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共性

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利性、自发性。

(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特征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目的是为广大人民大众谋利益。

三、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其措施是:1、加大市场对内外开放的力度;2、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3、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4、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5、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二节 市场职能与市场机制

一、市场职能

(一)交易职能

指商品等交易物所有权转移所从事的买卖活动。

购买。销售。买主购买卖主销售,中间商既是买主,又是卖主。

(二)实体职能

指商品营销过程中能够引起其价值增值的各项经营活动。

运输。贮存。加工。

(三)辅助职能

指交易职能和实体职能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一些辅助性活动。

标准化。资金筹集。风险承担。沟通市场信息。

市场职能的实施,反映出市场所具有的基本功能:1、交换功能;2、实现商品价值和评定商品使用价值的功能;3、吞吐商品,保障供给的功能;4、显示信息的功能;5、服务功能等。

二、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

(一)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二)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三)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

一、农产品需求

(一)农产品需求的特点

由于消费真的收入、民族、宗教、受教育程度、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认识事物的方法等存在着差一体,使农产品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农产品需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差异性。

农产品需求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农产品需求具有可变性和替代性。

农产品绣球具有弹性。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量的因素

商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和一定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热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构成,以及家庭规模的大小等。

价格因素。农产品自身价值高,会抑制需求;反之,则增加需求。

国民收入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则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需求量减少。

消费者的偏爱因素。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牌号、规格、色泽等偏爱,则该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反之,则需求量小。

消费者对价格的期望因素。

二、农产品供给

(一)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农产品市场价格越高,在产量和成本既定条件下,供应量则增加,反之则减少。

农产品成本越高,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既定下,则供应量减少。

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增加销售收入,则增加农产品供应量。

库存。农产品产量既定,储备库存量增加,则市场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减少。

流通费用。农产品价格既定,流通费用增加,则农产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二)农产品供应时期

短期供应。供给弹性较小的农产品,不论价格怎样变化,供给量都不会有大的变动,要作为短期供应,免得价格下跌。

中期供应。对一些供给弹性一般的农产品,其生产能力会随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作适当的调整,可做中期供应,以稳定市场供给。

长期供应。供给弹性较大的农产品,价格的微小变化,会引起供给量的较大变动。

三、农产品供求关系

(一)农产品供求矛盾

1、农产品供求矛盾的变化。总量矛盾由过去供不应求变为现在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构成矛盾,由过去的品种不齐全变为现在的品质、档次差距的矛盾。

2、农产品供求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受进出口贸易、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生产力水品下,农产品产量总是一个既定量。 商品流通渠道、流转环节等原因。农产品流通渠道及其购销、运、存各环节畅通,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二)供求规律

商品供求的变动决定着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的变动,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三)实现农产品够球平衡的途径

1、从政府方面来讲,形成有利于供求平衡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的好那个管调控作用。

2、从农业企业来讲,要采取如下措施:

农业企业应明确农产品的公积最终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道理;

农业企业要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

农业企业要中师农产品消费指导,鼓励消费者进行农场品的有益消费。

第四节 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经营

(一)市场引导农业再生产过程

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阶段,由市场需求定销售,以销售定生产,实现产销平衡。

(二)市场引导社会再生产过称诸环节的活动

1、市场引导农产品生产。

2、市场引导农产品交换。

3、市场引导农产品实体分配。

4、市场引导消费。

(三)市场引导农业再生产

农业是不断重复的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

二、市场引导生产资源的流动

(一)土地资源的市场导向

同一块土地,可种植粮食,也可种植棉花、大豆、蔬菜、果树和茶叶等,还可挖鱼池养鱼、虾等,升值还能做为房地产、公园游乐等用地。

(二)农村劳动了资源的市场导向

农村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投放与流动,是由市场引导的。

(三)市场引导资金的流动

资本金有货币、生产资料食物和无形资产等形态。

(四)市场引导科技资源的流动

市场引导科技资源的流动,一般有一下3种形式:

图纸、资料、磁带、光盘、网络信息等软载体技术,向着畅销、高利润地区自由流动。

先进机械设备、高性能原材料等硬载体技术,向着成本、价格有利性的方向自由流动。

具有高新技术知识的科技人员,从知识经济的低效益区向高效益区自由流动。

三、市场引导经济结构的演进

(一)农村产业机构的市场导向

我国城乡市场有13亿人口的粮食、肉、蛋、奶、水产品、蔬菜和果品等需求,这便形成农业大国的产业结构。

(二)市场引导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各生产部门、各生产项目和个农产品在领域、空间、时序上的安排和分布、也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进行的。

第三章 农业经济体制

第一节 农业所有制形式

一、我国农业所有制改革实践

(一)我国农业所有制的改革实践

在1950年冬——1952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中央在处理农业所有制问题上,当时不仅允许大量个人私有制农民的存在,而且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

1960年秋——1978年期间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1978——1984年期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中心任务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在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情况下,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农村经济机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二)以新“重农”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2004年初,中央政府就农民增收发了“一号文件”,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二、我国农业所有制形式

(一)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完全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总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二)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企业经济。它是指生产资料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私有经济。

个体经济。它是指生产资料桂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成员劳动为基础。

外商投资经济。它是指国外投资者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在大陆境内开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形式。

港澳台投资经济。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在大陆兴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又称联合经济,它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组建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三、农业和农村所有制的改革

(一)多元所有制主体共同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的改革,要精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由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即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农村集体土地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

(三)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的内涵。产权可分为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2、产权制度,是指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以及财产关系进行合理组合,有效利用、调节、安排的程序和规范。

3、产权的统分与转化。产权所包含的各项全能,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不仅可以分解,而且可以组合,并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第二节 农业经营方式

一、确定农业经营方式的依据

(一)生产资料占有与经营的关系

1、自由自营,即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并有自己组织生产经营。

2、自由他营,即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却由他人组织生产经营。

3、自由与他人联合经营,即自由生产资料与他人联合组织生产经营。

(二)确定农业经营方式的客观依据

经营方式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其规模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经营方式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

经营方式取决于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方式还受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政策法规和长官意志等影响。

(三)农业经营方式的种类

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有国有经营、集体经营、私营、个体经营、中外合资经营等。

按经营组织形式分,有企业经营、家庭经营等。

按劳动分工协作凤,有统一经营、分散经营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等。

按生产经营的项目和额内容分,有单一经营、多种经营和综合经营。

按劳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分,有合作经营、雇佣经营、合资经营、独资经营、股份经营等。 按所含生产要素的量与质,有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

二、家庭承包经营方式

(一)家庭承包经营的客观依据

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现阶段还不具备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的能力。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家庭经营以后,农民通过承包经营方式,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家庭成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础层次。

(二)完善家庭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我国农业和农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一方面能维护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公有制,统一使用有关生产手段,统一组织有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有关生产环节上为农户提供服务。

三、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扩大经营耕地的规模。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开发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的国有、集体的荒山、荒坡、滩涂、山林、水域等土地资源;可在双方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转包其他农户的耕地,扩大耕地经营规模,以增加收入。

第三节 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一、生产经营组织的类型

(一)农业企业

1、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包括城乡说与使用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部分个人通过集体自愿放弃所有权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1)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合作企业。

(2)在原有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围绕统一经营建立的各种各种农技站、农机站、水利排灌站、农经管理站、多种经营服务公司等集体所有制的经营组织。

(3)利用集体所有制的徒弟、山林、水面等资源,由农民投资新建立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建筑等合作企业。

(4)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原有地域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横向型合作经营组织和纵向型合作经营组织。

2、国有农业企业,主要有以下两类

(1)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国有农场、林场、牧场、渔场等。

(2)从事服务性经营项目的国有农技站、水利排灌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

3、其他农业企业

(1)农业个体企业。

(2)农业联营企业。

(3)农业私营企业。

(4)农业股份制企业。

(5)外商投资农业企业。

(6)港澳台投资农业企业。

(二)农户家庭

农户家庭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二、农业企业的建立

(一)企业的一般特征

拥有一定的数量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且产权明晰。

(二)设立企业的条件

1、外部条件:由市场持续需求等因素形成的市场环境条件;社会为企业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条件;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

2、内部条件:拥有法定数额的资本净;具备发起人和出资人;设置企业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经营项目;有人、财、物和经营场地等条件。

(三)设立企业的申办程序

1、筹建企业的准备工作。

2、向政府授权部门递交设立企业申请书。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核申请书。

4、企业成立,凭照营业。

(四)设置企业组织结构

1、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经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生产者基层。

2、企业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

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并承担社会责任;有开拓、创新和进取精神;有政策水平和

法制观念;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有用人艺术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身体健康、精力旺盛;预备社交、公关能力和素质。

三、股份制企业的组建

(一)股份制企业的组成要素

股东;股份;股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股票行市。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产生董事会;董事会聘请公司经理;按需要设立分公司。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四、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制度的内涵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

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比亚性

生产和服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效益原则是社会化服务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特点

对服务对象的依附性。

服务技能的专一性。

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服务设施的简便性。

服务经营的灵活性。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1、为农业产前服务的内容

产前信息服务;产前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前人才教育培训服务;产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产前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服务;产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

2、为农业产中服务的内容

产中的机耕、灌排、病虫防治等服务;产中自然灾害防御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中收获服务;产中成本控制与核算服务。

3、为农业产后服务的内容

农产品定价服务、运输服务、加工服务、销售服务、促销服务。

(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坚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2、创造农业社会化服务条件

3、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

4、国家的政策支持

二、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社会保障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行为;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去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人德基本生活需要。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的正面功能

2、社会保障的负面功能

(三)农业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内容

1、社会保险,又称劳动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2、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或社会在农民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

4、社会互助互济。

5、优抚安置。

6、商业保险。

(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四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第一节 农业和农村的三大经济结构

一、农村产业结构

(一)经济结构的层次与产业的划分

1、经济结构的层次

产品种类;生产项目;生产门类;生产部门。

2、我国产业的划分

一产:农业;二产:工业;三产:流通服务业;四产:信息业。

(二)农村产业结构

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2、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条件

社会需求;自然条件和生产资源;文化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经济制度和方正政策。

3、农村产业结构类型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农村产业结构的建立和调整目标

首先,稳定粮食生产,解决13亿人口吃饭的头等大事。其次,要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所需求的优势农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

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农业生产结构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

第一层次——种植业结构;第二层次——大农业结构;第三层次——农工商机构

(二)建立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步骤

(三)挖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增产潜力

1、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2、走农产品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3、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农产品结构

(一)农产品结构的经济地位

1、农产品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结构。

2、农产品结构是最直面市场的经济结构。

3、市场上农产品结构的变动与调整。

(二)农产品结构层次与关联性

1、农产品结构层次

农产品;产品项目;产品线。

2、产品组合宽度、深度和关联性

(三)农产品结构类型

1、农产品多系列全面型结构

2、农产品市场专业型结构

3、农产品系列专业型结构

4、特殊农产品专业型结构

(四)优化农产品结构的措施

1、建立和调整农产品结构的策略思路

2、优化农产品结构的措施:实行农产品的精细化开发和生产;营养、保健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系列化生产。

第二节 农业生产布局

一、农业生产布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生产布局形成的条件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会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布局。

在不同的经济资源条件下,会形成与此相应的农业生产布局。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生产布局受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的制约。

科技的进步,是推进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生产布局的要求

充分利用各地区或各农业企业的自然、经济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能促进工业、交通等部门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合理布局;能更好的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农业生产布局的内容

(一)农业生产布局的形式

1、地域平面布局

2、空间立体布局

3、时间时序布局

4、生态农业布局

(二)农业生产布局的内容

1、农作物品种茬口布局。

2、生产经营项目的布局。

3、生产部门的布局。

三、农业生产专业化

(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形式

1、地区专业化,也叫生产区域化,是指某一地区专门生产某几种甚至某一种农产品。

2、生产单位专业化,又称企业生产专业化,是指某一农业企业专门生产某几种甚至某一种农产品。

3、工艺专业化、又称作业专业化,是指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某一阶段、环节、作业的专门性生产活动。

(二)推进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

建设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化水平。

根据我国国情,把农业专业化生产与农村综合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各种生产资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第三节 农业区划

一、农业区划的依据和功能

(一)农业区划的依据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有地域性的特点;农业自然化境、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条件等,在各地区有各

的,具有地区的类似性;农业区域的目的,在于揭示农业生产经营的地区特点,实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以促进地区内农业生产的均衡发展。

(二)农业区划的功能

农业区划阐述各农业区的自然、经济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了解和掌握农业区资源的家底。

农业区划指明了各农业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和地域分工,使各农业区能根据自己所在农业区的地域分工,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农业区划叙述了各农业区的生产经营特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能使各农业企业采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措施。

二、农业区划的内容

(一)农业区划的组成

1、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包括单项自然条件区划和综合自然条件区划。

2、农业经济条件区划。

3、农业部门区划。

4、农业技术改革区划。

5、综合农业区划。

(二)农业区划的分级

协作区农业区划;省级农业区划;地级农业区划;县级农业区划。

三、农业区划的步骤与方法

(一)农业区划的原则和要求

1、农业区划的依据

是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在一定地区内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是农业生产条件、传统生产经验和习惯在一定地区内具有类似性;是农业技术措施和增产增收途径在一定地区内具有基本的共同性;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2、农业区划的原则

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利用自然条件与改造自然条件相结合;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业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现有农业生产布局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保持行政区完整性与不受行政区局限相结合;农业区划与城乡规划相结合。

3、农业区划的要求

要树立鲜明的“三农”观点;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抓住哦那个也生产中的战略问题;要有全局观点。

(二)农业区划的方法与步骤

1、组建班子

2、制定计划

3、搜集资料

4、实地调查

5、室内分析研究

6、农业区划的命名

四、农业区划的实施

1、所有农业企业要全面系统的了解自己所处农业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2、农业企业和农户,都必了解自己所处农业区规划及其要求,并为农业区划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农业企业要综合分析自己所在农业区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作物构成、牲畜组合、生产经营方式。

4、农业企业要根据农业区划的内容,制订农业发展规划,采取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 5、从现在开始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要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张的客观必然性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2、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所决定。

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客观需要。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1、生产专业化和布局区域化。

2、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

3、资源配置市场化和经营集约化。

4、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功能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把农户引进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解决大市场运行与小农户经营的矛盾;缓解农民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科技进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物条件和市场条件

1、剩余产品和优势资源的实物条件。

2、“以人为本”的内在动力条件。

3、制度创新条件。

4、市场条件。

5、社会保障条件。

(二)利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获得以下效应:

培育主导产业效应;培植“龙头”企业的效应;形成生产基地的规模效应;延长产业链的效应;形成市场运销网络的效应;提高人员素质的效应;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

三、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1、开拓市场

2、建立“龙头”企业

3、建设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

4、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5、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6、政府扶持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一、共同体内部的运行机制

一切经济联合,其本质是利益的联合。

(一)利益机构

1、利益创造机制。

(1)用体制创新来创造利益

(2)用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经营规模来创造利益。

(3)用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来创造利益。

(4)用共同体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体制来创造利益。

现行的利益分配方式有:

“龙头”企业按合同保护价,收购签约农户的农产品,因获得优质农产品而获利;在农业产业会经营共同体内部,企业和农户共同参股,实行按股分红;“龙头”企业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体的章程,将一部分利润让给农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签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租用协议等,以资金方式向农户给付资金。

(二)约束机制

1、建立约束机制的途径

(1)依靠人与人的诚信、自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运用法律手段、企业规章制度和实行合同制等形式

(3)通过产权流转和重组,明确产权关系,确保业主利益

2、约束机制的种类

(1)市场约束机制

(2)契约约束机制

(3)系统内“非市场安排”机制

(4)股份制约束机制

(5)租赁约束机制

二、共同体外部的运行机制

(一)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主要有以下内容:

引导、鼓励;投资、补贴;信贷、保险;扶持企业;政策优惠;税费减免;制定价格;培育营销主体。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一)“企业+农户”型

(二)“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

(三)“专业市场+农户”型

(四)“主导农业+农户”型

(五)“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农户”型

(六)“科教单位+农户”型

二、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一)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1、公司制企业

2、合同制联合企业,目前,这种体制在美国最流行。

3、合作制联合企业,又称农业合作社。

4、联营式农工联合企业。

(二)法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1、互相控股公司

2、垂直的合同型企业。

3、横向一体化合作社。

(三)日本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1、工商业资本的一体化经营

(1)直营型。由于日本地价高,农民不愿出手土地,因而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收到了极大的限制。

2、委托型。大工商企业规定生产的品种、农艺要求,农户在规定时间向大工商企业提供农产品。

2、农户合作组织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1、以大型的股份制“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外向型的贸工、农经济区或高新农业科技园区等。

2、在现有农业商品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推行以“专业化试产+农户”、“专业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1、在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分别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农科型一体化等模式。

2、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品一般的地区,可扶持一些专业公司和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专业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1、有重点、有选择的扶持一批农产品生产实验基地;农产品加工、储运和经销企业,使之成为“龙头”。

2、培育一些农产品营销主体和中介经纪人,建立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采用“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六章 市场调查与经营决策

第一节 市场信息

一、市场信息的特性

(一)信息的特征

新的普遍性和无限性;信息的相对性和层次性;信息的可变换性和时效性;信息的可传递性和共享性;信息可度量且有价值。

(二)农业信息的特点

农业经济信息的生物学特点;农业经济信息的自然环境特点;农业经济信息的地域性特点;农业经济信息的系统性特点。

二、市场信息的种类

(一)农业的市场信息

市场需求信息;市场供给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

(二)农业的生产信息

利用农产品的信息;农用生产资料的信息;农业科技信息。

三、市场信息的处理

市场信息要为农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必须符合准确、及时、适用和有效的原则。同时,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适用、有效的信息。

市场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贮存、传输、使用和反馈等环节的内容。

第二节 市场调查

一、市场调查的内容

(一)市场调查的功能

农业企业通过市场调查,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供给信息、价格信息等,以市场消费需求来确定生产项目及其数量。

避开竞争对手,推出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依据市场价格及其趋势,精确计算农产品成本,以实现生产经营的盈利目标。

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可靠的市场信息,为进行科学预测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市场调查,为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法规、采取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等提供决策依据。

1、市场环境调查

经济环境调查;自然地理环境调查;社会环境的调查;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的调查。

2、市场专题调查

市场需求调查;消费者调查;产品调查;竞争对手调查;价格的调查;促销调查。

二、市场调查的方法

(一)市场调查方法

观察法;询问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

(二)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

确定调查目标;顶顶调查方案;搜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

开展市场调查,力求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以期取得市场调查的预期目的;反对形式主义、道听途说等浮夸作风。

第三节 市场预测

一、市场预测的原理与内容

市场预测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市场预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市场供求趋势进行预测,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市场预测反映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对生产和流通有引导作用;

市场预测能为国家制定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二)市场预测的原理

可预测性原理;连续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类推性原理;系统性原理。

(三)市场预测的内容

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营销预测。

科学的市场预测,是建立在精确地数量基础上的,要重视市场的数量预测。

二、市场预测的程序和步骤

(一)市场预测的程序

市场预测是一个由输入和输出及其转换过程构成的系统。

(二)市场预测的步骤

确定预测目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选定预测方法和模型;进行实际预测;分析预测结果;书写预测报告。

三、市场预测的方法

(一)定性预测法

消费者调查法;集体判断法;特而菲法,又称专家意见调查法。

(二)定量预测法

采用定量预测法的条件:有较完整、准确的历史资料和市场调查资料;问题的发展变化趋势较稳定;预测的问题能用数据表示。

1、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1)加权平均数法

(2)增长比例法

2、相关分析预测法

第四节 经营决策

一、经营决策的特征

(一)经营决策的特征

经营决策是优化抉择;是一个过程。

(二)经营决策的基本要求

二、经营决策的程序

(一)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根据农业企业所要解决的经营问题而确定的。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是指企业的现状与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

(二)拟定各种可能方案

可能方案是指具备实施条件,能够解决经营问题,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经营方案。供选择用的可能方案,称为“被择方案”。

(三)选择方案

拟定可能方案以后,便要对可能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并进行优选。

(四)决策执行

企业决策的目的,并不在于做出了经营决策,而是要使作出的经营决策付诸实施,实现其经营目标。

三、经营决策的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方法是对未来情况准确掌握和确定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常用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农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总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这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构成了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

固定成本是不受产品数量增减变化影响的成本。

变动成本是随产品产销熟练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加,构成总成本。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对未来情况不完全明确下所进行的决策。

第一步,根据决策问题画成决策树图形。

第二步,估算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第三步,计算益损期望值。

第四步,比较益损期望值。

(三)不确定型决策法

不确定型决策问题,只能预测可能出现的几种自然状态,且对每个自然状态发声的概率不能肯定。 1、最大最小决策标准,又称小中取大标准。

2、最大最大决策标准,又称大中取大标准。

3、等概率决策标准,又称平均效益值标准。

4、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标准,又称大中取小标准。

第七章 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种类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

地域性;课更新性;有限性;整体性。

(二)自然资源的种类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

3、气候资源;

4、生物资源;

5、矿物资源。

二、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受疾风环流影响,境内年降水量约达6万亿立方米,全国地表径流量将近2.6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二)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1、开发水资源。

(1)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2)兴建水利设施。

(3)跨流域引水。

东线引水;西线引水;中线引水。

(4)海水淡化。

(5)利用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是扩大水资源的途径之一。

2、节约用水。

推广节水的喷灌、滴灌技术;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节水的耕作制度;推广薄膜覆盖栽培技术;工业生产推广水的重复利用技术;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分级利用。

3、防治水污染。

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建立污染检测机构;处理现有排放“三废”;对已被污染的水域,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的基本特点

1、土地资源的恒定性、有限性和稀缺性。

2、土地资源的差异性和固定性。

3、土地资源的消耗性和不可再生性。

4、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和土地产品比较效益的悬殊性。

5、土地的生态特性和土地肥力可变性。

6、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1、国土面积与国土构成。

2、耕地面积与农用地构成。

3、国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农村土地构成

农村土地构成是指农村各类土地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农村土地,按是否开发利用,可分为已垦殖利用的土地和未开发利用的荒地。

(二)土地配置与利用原则

1、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2、因地制宜、地尽其利。

3、用养结合、科学用地。

4、永续利用、经济有效。

(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1、土地开发利用的指标。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实行集约经营。

(四)土体规划

1、土地规划是土地资源和利用与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2、农用地配置规划。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配置农业用地,包括大田作物用地配置、蔬菜地配置、果园用地配置、林地配置、畜牧业用地配置、渔业用地配置和副业用地配置等。

三、土地管理

(一)土地承包管理

1、确定承包期限

2、土地投资补偿

3、土地转包与调整

(二)土地数量与质量管理

又称土地统计管理,是指按照土地分类表转和技术规程,对农业土地进行登记、统计和评价的土地统计管理工作。

(三)土地权属管理

又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政策、法规,维护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有土地所有权,使土地公有制不受破坏。

(四)土地利用管理

又称土地利用监督,是指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按照土地特点和农业生态平衡原理,制定土地利用、土地保养和土地改良措施等固化并予监督实施的管理工作。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农业劳动的特点

(一)农业劳动的特点

农业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业劳动有较大的分散性;农业劳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农业劳动效益具有不稳定性;农业劳动内容具有多样性。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概况

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农村劳动力密度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地域分布与从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低。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与配置的要求

(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

(1)直接指标;

(2)间接指标。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1)在耕地等资源占有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既定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人数多,则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2)在农村劳动力人数和单位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占有耕地等资源的数量越多,则农业生产率越高,反之,越低。

(3)在耕地等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既定的条件下,单位耕地面积产量高,则农业劳动生产率高。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3)改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4)合理利用和改善自然条件。

(5)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二)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开发各种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实行农业集约经营,推广科技与劳动相结合集约方式,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

(三)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能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能培育劳动力市场;能促进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四)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

人才市场,又称人才交流中心。

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务市场。

劳动服务工时,是一种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不猛登记核准、凭照营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劳动力交易服务的企业。

第四节 资产集约与管理

一、农业企业资产的分配

(一)资产的分类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 其他资产。

(二)企业资本金的筹集

1、吸收投资。

2、企业负债。

二、流动资产

(一)流动资产的特性和分类

1、特性:流动资产应预期转化为现金;流动资产的营业周期短;流动资产的资金循环特性。

2、分类: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

(二)流动资产的核算

1、货币资产的核算

2、结算资金的核算

3、存货核算

4、短期投资的和核算

(三)流动资产利用效果

1、流动比率

2、速动比率

3、资产负债率

4、应收账款周转率

(四)流动资产管理

三、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的特征

1、使用年限较长; 2、单位价值较高;3、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本的物质形态。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三)固定资产计价

1、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

3、企业开发利用的土地等固定资产的计价。

4、对自行营造转入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6、在原基础上改造扩建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7、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

8、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有关费用的计价。

(四)固定资产折旧

1、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1)固定资产原值

(2)预计净残值

(3)预计使用年限

2、固定自唱计提折旧的范围

(1)房屋和建筑物,不管是否发生了耗费,都要计提折旧。

(2)下列固定资产补计提折旧:房屋、建筑以外未使用、不需用的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1)平均年限法

(2)工作量法

(五)固定资产管理

四、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无形资产

1、分类方法

按是否有期限分为:有限定存续期限的无形资产和无限定存续期限的无形资产。

按是否辨认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内容

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誉。

3、无形资产的计价。

4、无形资产的年限。

有法律规定的,按法定原则确定。无法律规定的,按合同或申请批准规定确定。

(二)递延资产

亦称递延费用,包括开办费、土地开发费和租入固定改良支出等。

(三)其他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不能参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资产,包括特准备储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和冻结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第五节 农业科技资源的应用

一、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特定

1、科学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

2、科学技术商品是智力劳动的产品。

3、科学技术商品具有特殊的市场交易方式。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功能

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的应用;农业生物营养理论和营养物质制造技术的应用;能源和机械工程技术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降本增效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应用。

(三)当代主要的农业科学技术

1、现代生命科学技术;2、农用新材料技术;3、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让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推广农业科技的原则

21

可靠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2、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

(1)推广成果;(2)放大试验;(3)师范宣传;(4)推广应用。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

1、技术引进的内容,包括购买专利、购买技术秘密、聘请技术专家、搜集技术资料、派人出国考查学习、进口技术装备等。

2、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赢得时间,缩短与先进科技国家之间的差距。

3、技术引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引进的技术应是最新技术、尖锐技术;“硬件”技术引进应是成套设备和整个生产线。

(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让

1、技术转让的特征

2、技术转让的内容

(1)专利技术的转让:转让方的义务、受让方的义务。

(2)非专利技术的转让:转让方的义务、受让方的义务。

(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措施

1、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

2、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3、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4、引导和推动企业称谓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5、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地区、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6、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第八章 农产品市场营销

第一节 农产品开发

一、农产品开发策略

1、农产品构成要素及层次。

(1)核心产品,指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和利益。

(2)形式产品,指农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的物质实体和外观。

(3)延伸产品,指顾客购买农产品时所得到的一切附加利益。

2、农产品寿命

也称市场经济寿命,是指农产品从开发成功在市场出现,直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二)农产品开发策略

1、农产品趋向开发策略。

微型化;简易化;多功能化;多型化;健美化;标准化。

2、农产品要素开发策略

新特色的开发;新品牌、新商标的开发;新服务的开发;生命周期的开发。

3、新产品的开发策略

二、农产品加工策略

(一)农产品加工的层次

初加工;深加工

(二)农产品加工策略

1、农产品加工形式策略

(1)分拣、分等;(2)切割、粉碎;(3)混合、调配;(4)提炼、脱水;(5)化学处理。

2、农产品加工的选择策略

(1)在原料地加工策略;(2)在消费地加工策略;(3)产销地兼顾加工次略;(4)不加工策略。

三、农产品包装策略

22

(一)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包装与产品相符合

2、控制包装成本

3、保护消费者利益

4、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包装分类策略

1、一次包装

2、销售包装

3、运输包装

4、类似包装

5、系列化包装

6、等级包装

7、成套包装

8、双重用途包装

9、附赠包装

10、改变包装

四、农产品品牌与商标策略

(一)品牌和商标的设计要求

能显示产品的特性;应考虑伸缩性;应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习惯。

(二)品牌和商标策略

1、采用统一品牌和商标策略。

2、采用不同品牌和商标策略。

3、不采用品牌和商标策略。

第二节 农产品定价

一农产品价格构成

(一)农产品价格构成要素

1、生产成本

2、流通费用

3、税金

4、利润

(二)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

1、价格构成因素

2、市场的供求变动

3、市场竞争因素

4、行政干预

(三)农产品比价与差价

1、农产品比价

2、农产品差价

(1)地区差价

(2)季节差价

(3)质量差价

(4)进销差价

(5)农产品鲜度差价

(6)原料成本差价

二、农产品的定价方法

23

1、成本加成定价法

2、边际效益定价法

3、比较定价法

4、售价减成定价法

5、目标定价法

6、理解价值定价法

7、差别定价法

8、竞争定价法

9、招标定价法

三、农产品价格策略

(一)心理定价策略

(二)折扣与折让策略

(三)新产品定价策略

(四)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第三节 农产品营销渠道

一、农产品营销渠道类型

(一)直接分销渠道与间接分销渠道

(二)长分销渠道与段分销渠道

(三)宽分销渠道与窄分销渠道

二、农产品营销组织

(一)营销组织成员

1、生产者,是农产品的提供者。

2、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经纪人。

3、储运机构

4、消费者。

(二)农产品营销渠道首领

在营销渠道的组成成员中,一般都有一个成员担当渠道首领的功能。

(三)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

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支持农产品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龙头”企业营销主体,进城开办农产品超市;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

三、营销渠道策略

(一)影响分销渠道和营销组织成员的因素

1、农产品因素。

2、市场因素。

3、农业企业(农户)自身的因素。

4、社会政治因素。

(二)营销渠道策略

1、渠道长度策略

短渠道策略;长渠道策略

2、渠道宽度策略

3、中间商类型策略。

4、渠道类型数量策略。

5、渠道成员写作策略。

(三)农产品储运策略

1、包括: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等策略。

24

(1)按照空间位置,分为陆运、水运、空运。

(2)按照转载容器,分为仓箱式运输、管道式运输和传送运输等。

2、农产品仓储策略

(1)控制农产品库存量,常用保本、保利库存期分析法等。

第四节 农产品促销

一、人员推销

(一)人员推销的方式

1、建立销售人员队伍。

2、使用合同推销人员。

3、建立推销网络。

(二)人员推销的特点

1、直接推销,机动灵活。

2、培养感情,增进友谊。

3、推销费用高,推销面窄。

(三)推销人员的素质

经营思想正确;机敏干练;形象良好;进取精神;忠于职守;精通业务。

(四)人员推销策略

1、使用人员推销策略

(1)企业委派推销人员策略

(2)企业不派推销人员策略

2、推销技巧策略

二、广告

(一)广告的功能

(二)广告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诚信性原则;简明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三)广告种类

开拓性广告;提示性广告;竞争性广告、比较性广告;分类广告等。

商品广告和企业广告等。

印刷广告、视听广告和网络广告等。

户外广告、交通广告、销售广告等。

(四)广告媒体

1、广告媒体的种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墙面、交通移动物、电信网络等。

2、广告媒体的选择要求:要根据宣传的商品或劳务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广告媒体。

(五)广告策略

1、报导性广告策略

2、竞争性广告策略

3、声誉性广告策略

4、备忘性广告策略

5、季节性广告策略

6、均衡性广告策略

7、节假日广告策略

三、营业推广

(一)营业推广的目标

针对现实顾客,鼓励和刺激购买欲望;针对营销者;针对推销人员。

(二)营业推广方式

25

1、产品展销

2、业务咨询、现场服务。

3、代培人员。

4、赠送物品、奖券和优惠券。

5、对商品进行包装和装潢。

6、有奖销售。

7、交易推广。

8、招商洽谈。

(三)营业推广策略

盈利策略;有限时间策略;有规模策略;最佳推广途径策略。

四、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对象

1、内部公众

2、外部公众

(二)公共关系的主要活动方式

1、宣传报道

2、听取意见

3、建立联系

4、引发宣传资料

5、倡导、举办、参加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6、资助公益活动。

7、内部公关。

(三)开展公共关系的策略

1、实事求是的宣传、介绍企业情况

2、必须把维护和增进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3、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活动相结合

4、开展全方位公关与重点公关相结合。

五、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性质和功能

1、政治权利的特性

2、行使行政权力的原则

(二)政治权利调控市场营销的功能

(三)政治权利调控市场营销的内容

26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教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三农”专业目标

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况且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

2、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坏。

(二)农村是国家政权的基石

1、保持社会安定的功能。

2、经济支撑社会的功能。

3、保护环境资资源的功能。

(三)农业是“国以民为本”的主体

我国农村有9亿农民,农民是我国“国以民为本”的主体。一个国家的人口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人口具有两重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提高我国人口质量,,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现状来看,应以提高我国人口主体——农民的质量为主。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富裕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总量;另一方面要减少农民人口数量。 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行动,加强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三农”目标

(一)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自给,而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工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播种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水利灌溉设备等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先进科技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生态环境受到重视。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主要任务。

2、实现农村现代化。

(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2、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3、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发展市场机制作用。

5、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

一、农业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按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

按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农业和集约农业。

按区位和色彩,可分为“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合称“三色农业”。

按耕作方式,可分为烧垦农业、轮垦农业、免少耕农业、浇灌农业和旱作农业。

二、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1、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特点。

2、农业生产经营由市场导向。

3、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4、农业生产经营对自然环境条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

5、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6、农业生产经营还受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7、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系统性特点。

第三节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任务

(一)组合生产力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之形成最佳组合的最高生产力,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二)协调生产关系

协调和完善农业中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三)调整上层建筑

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

(一)产前的决策、计划

(二)产中的组织、监督

(三)产后的核算、评价

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

(一)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经济杠杆、市场机制和经济利益等手段,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经济的方法。

(二)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指御用经济法律、法令、条例、体制、政策等法律规范性文件,以调整各种经济关系,保证积极活动正常运行的方法。

(三)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运用教育、启发、诱导、激励等手段,以人为本,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觉悟,引导其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和个人的价值而努力工作;通过教育人、管理人,进而实施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

(四)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采用行政方式来调整和管理经济的方法。

第二章 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导向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特征

一、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

(一)社会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

2、商品经济的劳动产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

3、产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种揭示,是指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二)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

人类社会出现了社会分工,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相互间通过互换劳动、产品及其价值,不是采用计划经济运行机制,便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二、市场经济的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共性

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利性、自发性。

(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特征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目的是为广大人民大众谋利益。

三、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其措施是:1、加大市场对内外开放的力度;2、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3、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4、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5、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二节 市场职能与市场机制

一、市场职能

(一)交易职能

指商品等交易物所有权转移所从事的买卖活动。

购买。销售。买主购买卖主销售,中间商既是买主,又是卖主。

(二)实体职能

指商品营销过程中能够引起其价值增值的各项经营活动。

运输。贮存。加工。

(三)辅助职能

指交易职能和实体职能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一些辅助性活动。

标准化。资金筹集。风险承担。沟通市场信息。

市场职能的实施,反映出市场所具有的基本功能:1、交换功能;2、实现商品价值和评定商品使用价值的功能;3、吞吐商品,保障供给的功能;4、显示信息的功能;5、服务功能等。

二、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

(一)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二)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三)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

一、农产品需求

(一)农产品需求的特点

由于消费真的收入、民族、宗教、受教育程度、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认识事物的方法等存在着差一体,使农产品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农产品需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差异性。

农产品需求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农产品需求具有可变性和替代性。

农产品绣球具有弹性。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量的因素

商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和一定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热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构成,以及家庭规模的大小等。

价格因素。农产品自身价值高,会抑制需求;反之,则增加需求。

国民收入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则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需求量减少。

消费者的偏爱因素。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牌号、规格、色泽等偏爱,则该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反之,则需求量小。

消费者对价格的期望因素。

二、农产品供给

(一)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农产品市场价格越高,在产量和成本既定条件下,供应量则增加,反之则减少。

农产品成本越高,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既定下,则供应量减少。

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增加销售收入,则增加农产品供应量。

库存。农产品产量既定,储备库存量增加,则市场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减少。

流通费用。农产品价格既定,流通费用增加,则农产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二)农产品供应时期

短期供应。供给弹性较小的农产品,不论价格怎样变化,供给量都不会有大的变动,要作为短期供应,免得价格下跌。

中期供应。对一些供给弹性一般的农产品,其生产能力会随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作适当的调整,可做中期供应,以稳定市场供给。

长期供应。供给弹性较大的农产品,价格的微小变化,会引起供给量的较大变动。

三、农产品供求关系

(一)农产品供求矛盾

1、农产品供求矛盾的变化。总量矛盾由过去供不应求变为现在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构成矛盾,由过去的品种不齐全变为现在的品质、档次差距的矛盾。

2、农产品供求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受进出口贸易、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生产力水品下,农产品产量总是一个既定量。 商品流通渠道、流转环节等原因。农产品流通渠道及其购销、运、存各环节畅通,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二)供求规律

商品供求的变动决定着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的变动,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三)实现农产品够球平衡的途径

1、从政府方面来讲,形成有利于供求平衡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的好那个管调控作用。

2、从农业企业来讲,要采取如下措施:

农业企业应明确农产品的公积最终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道理;

农业企业要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

农业企业要中师农产品消费指导,鼓励消费者进行农场品的有益消费。

第四节 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经营

(一)市场引导农业再生产过程

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阶段,由市场需求定销售,以销售定生产,实现产销平衡。

(二)市场引导社会再生产过称诸环节的活动

1、市场引导农产品生产。

2、市场引导农产品交换。

3、市场引导农产品实体分配。

4、市场引导消费。

(三)市场引导农业再生产

农业是不断重复的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

二、市场引导生产资源的流动

(一)土地资源的市场导向

同一块土地,可种植粮食,也可种植棉花、大豆、蔬菜、果树和茶叶等,还可挖鱼池养鱼、虾等,升值还能做为房地产、公园游乐等用地。

(二)农村劳动了资源的市场导向

农村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投放与流动,是由市场引导的。

(三)市场引导资金的流动

资本金有货币、生产资料食物和无形资产等形态。

(四)市场引导科技资源的流动

市场引导科技资源的流动,一般有一下3种形式:

图纸、资料、磁带、光盘、网络信息等软载体技术,向着畅销、高利润地区自由流动。

先进机械设备、高性能原材料等硬载体技术,向着成本、价格有利性的方向自由流动。

具有高新技术知识的科技人员,从知识经济的低效益区向高效益区自由流动。

三、市场引导经济结构的演进

(一)农村产业机构的市场导向

我国城乡市场有13亿人口的粮食、肉、蛋、奶、水产品、蔬菜和果品等需求,这便形成农业大国的产业结构。

(二)市场引导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各生产部门、各生产项目和个农产品在领域、空间、时序上的安排和分布、也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进行的。

第三章 农业经济体制

第一节 农业所有制形式

一、我国农业所有制改革实践

(一)我国农业所有制的改革实践

在1950年冬——1952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中央在处理农业所有制问题上,当时不仅允许大量个人私有制农民的存在,而且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

1960年秋——1978年期间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1978——1984年期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中心任务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在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情况下,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农村经济机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二)以新“重农”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2004年初,中央政府就农民增收发了“一号文件”,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二、我国农业所有制形式

(一)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完全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总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二)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企业经济。它是指生产资料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私有经济。

个体经济。它是指生产资料桂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成员劳动为基础。

外商投资经济。它是指国外投资者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在大陆境内开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形式。

港澳台投资经济。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在大陆兴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又称联合经济,它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组建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三、农业和农村所有制的改革

(一)多元所有制主体共同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的改革,要精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由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即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农村集体土地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

(三)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的内涵。产权可分为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2、产权制度,是指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以及财产关系进行合理组合,有效利用、调节、安排的程序和规范。

3、产权的统分与转化。产权所包含的各项全能,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不仅可以分解,而且可以组合,并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第二节 农业经营方式

一、确定农业经营方式的依据

(一)生产资料占有与经营的关系

1、自由自营,即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并有自己组织生产经营。

2、自由他营,即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却由他人组织生产经营。

3、自由与他人联合经营,即自由生产资料与他人联合组织生产经营。

(二)确定农业经营方式的客观依据

经营方式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其规模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经营方式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

经营方式取决于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方式还受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政策法规和长官意志等影响。

(三)农业经营方式的种类

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有国有经营、集体经营、私营、个体经营、中外合资经营等。

按经营组织形式分,有企业经营、家庭经营等。

按劳动分工协作凤,有统一经营、分散经营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等。

按生产经营的项目和额内容分,有单一经营、多种经营和综合经营。

按劳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分,有合作经营、雇佣经营、合资经营、独资经营、股份经营等。 按所含生产要素的量与质,有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

二、家庭承包经营方式

(一)家庭承包经营的客观依据

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现阶段还不具备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的能力。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家庭经营以后,农民通过承包经营方式,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家庭成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础层次。

(二)完善家庭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我国农业和农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一方面能维护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公有制,统一使用有关生产手段,统一组织有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有关生产环节上为农户提供服务。

三、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扩大经营耕地的规模。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开发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的国有、集体的荒山、荒坡、滩涂、山林、水域等土地资源;可在双方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转包其他农户的耕地,扩大耕地经营规模,以增加收入。

第三节 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一、生产经营组织的类型

(一)农业企业

1、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包括城乡说与使用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部分个人通过集体自愿放弃所有权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1)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合作企业。

(2)在原有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围绕统一经营建立的各种各种农技站、农机站、水利排灌站、农经管理站、多种经营服务公司等集体所有制的经营组织。

(3)利用集体所有制的徒弟、山林、水面等资源,由农民投资新建立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建筑等合作企业。

(4)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原有地域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横向型合作经营组织和纵向型合作经营组织。

2、国有农业企业,主要有以下两类

(1)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国有农场、林场、牧场、渔场等。

(2)从事服务性经营项目的国有农技站、水利排灌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

3、其他农业企业

(1)农业个体企业。

(2)农业联营企业。

(3)农业私营企业。

(4)农业股份制企业。

(5)外商投资农业企业。

(6)港澳台投资农业企业。

(二)农户家庭

农户家庭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二、农业企业的建立

(一)企业的一般特征

拥有一定的数量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且产权明晰。

(二)设立企业的条件

1、外部条件:由市场持续需求等因素形成的市场环境条件;社会为企业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条件;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

2、内部条件:拥有法定数额的资本净;具备发起人和出资人;设置企业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经营项目;有人、财、物和经营场地等条件。

(三)设立企业的申办程序

1、筹建企业的准备工作。

2、向政府授权部门递交设立企业申请书。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核申请书。

4、企业成立,凭照营业。

(四)设置企业组织结构

1、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经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生产者基层。

2、企业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

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并承担社会责任;有开拓、创新和进取精神;有政策水平和

法制观念;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有用人艺术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身体健康、精力旺盛;预备社交、公关能力和素质。

三、股份制企业的组建

(一)股份制企业的组成要素

股东;股份;股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股票行市。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产生董事会;董事会聘请公司经理;按需要设立分公司。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四、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制度的内涵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

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比亚性

生产和服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效益原则是社会化服务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特点

对服务对象的依附性。

服务技能的专一性。

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服务设施的简便性。

服务经营的灵活性。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1、为农业产前服务的内容

产前信息服务;产前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前人才教育培训服务;产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产前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服务;产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

2、为农业产中服务的内容

产中的机耕、灌排、病虫防治等服务;产中自然灾害防御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中收获服务;产中成本控制与核算服务。

3、为农业产后服务的内容

农产品定价服务、运输服务、加工服务、销售服务、促销服务。

(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坚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2、创造农业社会化服务条件

3、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

4、国家的政策支持

二、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社会保障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行为;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去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人德基本生活需要。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保障的正面功能

2、社会保障的负面功能

(三)农业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内容

1、社会保险,又称劳动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2、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或社会在农民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

4、社会互助互济。

5、优抚安置。

6、商业保险。

(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四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第一节 农业和农村的三大经济结构

一、农村产业结构

(一)经济结构的层次与产业的划分

1、经济结构的层次

产品种类;生产项目;生产门类;生产部门。

2、我国产业的划分

一产:农业;二产:工业;三产:流通服务业;四产:信息业。

(二)农村产业结构

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2、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条件

社会需求;自然条件和生产资源;文化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经济制度和方正政策。

3、农村产业结构类型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农村产业结构的建立和调整目标

首先,稳定粮食生产,解决13亿人口吃饭的头等大事。其次,要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所需求的优势农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

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农业生产结构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

第一层次——种植业结构;第二层次——大农业结构;第三层次——农工商机构

(二)建立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步骤

(三)挖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增产潜力

1、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2、走农产品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3、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农产品结构

(一)农产品结构的经济地位

1、农产品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结构。

2、农产品结构是最直面市场的经济结构。

3、市场上农产品结构的变动与调整。

(二)农产品结构层次与关联性

1、农产品结构层次

农产品;产品项目;产品线。

2、产品组合宽度、深度和关联性

(三)农产品结构类型

1、农产品多系列全面型结构

2、农产品市场专业型结构

3、农产品系列专业型结构

4、特殊农产品专业型结构

(四)优化农产品结构的措施

1、建立和调整农产品结构的策略思路

2、优化农产品结构的措施:实行农产品的精细化开发和生产;营养、保健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系列化生产。

第二节 农业生产布局

一、农业生产布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生产布局形成的条件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会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布局。

在不同的经济资源条件下,会形成与此相应的农业生产布局。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生产布局受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的制约。

科技的进步,是推进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的动力。

(二)农业生产布局的要求

充分利用各地区或各农业企业的自然、经济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能促进工业、交通等部门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合理布局;能更好的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农业生产布局的内容

(一)农业生产布局的形式

1、地域平面布局

2、空间立体布局

3、时间时序布局

4、生态农业布局

(二)农业生产布局的内容

1、农作物品种茬口布局。

2、生产经营项目的布局。

3、生产部门的布局。

三、农业生产专业化

(一)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形式

1、地区专业化,也叫生产区域化,是指某一地区专门生产某几种甚至某一种农产品。

2、生产单位专业化,又称企业生产专业化,是指某一农业企业专门生产某几种甚至某一种农产品。

3、工艺专业化、又称作业专业化,是指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某一阶段、环节、作业的专门性生产活动。

(二)推进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

建设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化水平。

根据我国国情,把农业专业化生产与农村综合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各种生产资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第三节 农业区划

一、农业区划的依据和功能

(一)农业区划的依据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有地域性的特点;农业自然化境、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条件等,在各地区有各

的,具有地区的类似性;农业区域的目的,在于揭示农业生产经营的地区特点,实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以促进地区内农业生产的均衡发展。

(二)农业区划的功能

农业区划阐述各农业区的自然、经济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了解和掌握农业区资源的家底。

农业区划指明了各农业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和地域分工,使各农业区能根据自己所在农业区的地域分工,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农业区划叙述了各农业区的生产经营特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能使各农业企业采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措施。

二、农业区划的内容

(一)农业区划的组成

1、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包括单项自然条件区划和综合自然条件区划。

2、农业经济条件区划。

3、农业部门区划。

4、农业技术改革区划。

5、综合农业区划。

(二)农业区划的分级

协作区农业区划;省级农业区划;地级农业区划;县级农业区划。

三、农业区划的步骤与方法

(一)农业区划的原则和要求

1、农业区划的依据

是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在一定地区内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是农业生产条件、传统生产经验和习惯在一定地区内具有类似性;是农业技术措施和增产增收途径在一定地区内具有基本的共同性;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2、农业区划的原则

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利用自然条件与改造自然条件相结合;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业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现有农业生产布局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保持行政区完整性与不受行政区局限相结合;农业区划与城乡规划相结合。

3、农业区划的要求

要树立鲜明的“三农”观点;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抓住哦那个也生产中的战略问题;要有全局观点。

(二)农业区划的方法与步骤

1、组建班子

2、制定计划

3、搜集资料

4、实地调查

5、室内分析研究

6、农业区划的命名

四、农业区划的实施

1、所有农业企业要全面系统的了解自己所处农业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2、农业企业和农户,都必了解自己所处农业区规划及其要求,并为农业区划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农业企业要综合分析自己所在农业区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作物构成、牲畜组合、生产经营方式。

4、农业企业要根据农业区划的内容,制订农业发展规划,采取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 5、从现在开始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要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张的客观必然性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2、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所决定。

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客观需要。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1、生产专业化和布局区域化。

2、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

3、资源配置市场化和经营集约化。

4、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功能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把农户引进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解决大市场运行与小农户经营的矛盾;缓解农民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科技进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物条件和市场条件

1、剩余产品和优势资源的实物条件。

2、“以人为本”的内在动力条件。

3、制度创新条件。

4、市场条件。

5、社会保障条件。

(二)利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获得以下效应:

培育主导产业效应;培植“龙头”企业的效应;形成生产基地的规模效应;延长产业链的效应;形成市场运销网络的效应;提高人员素质的效应;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

三、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1、开拓市场

2、建立“龙头”企业

3、建设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

4、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5、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6、政府扶持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一、共同体内部的运行机制

一切经济联合,其本质是利益的联合。

(一)利益机构

1、利益创造机制。

(1)用体制创新来创造利益

(2)用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经营规模来创造利益。

(3)用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来创造利益。

(4)用共同体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体制来创造利益。

现行的利益分配方式有:

“龙头”企业按合同保护价,收购签约农户的农产品,因获得优质农产品而获利;在农业产业会经营共同体内部,企业和农户共同参股,实行按股分红;“龙头”企业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体的章程,将一部分利润让给农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签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租用协议等,以资金方式向农户给付资金。

(二)约束机制

1、建立约束机制的途径

(1)依靠人与人的诚信、自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运用法律手段、企业规章制度和实行合同制等形式

(3)通过产权流转和重组,明确产权关系,确保业主利益

2、约束机制的种类

(1)市场约束机制

(2)契约约束机制

(3)系统内“非市场安排”机制

(4)股份制约束机制

(5)租赁约束机制

二、共同体外部的运行机制

(一)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主要有以下内容:

引导、鼓励;投资、补贴;信贷、保险;扶持企业;政策优惠;税费减免;制定价格;培育营销主体。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一)“企业+农户”型

(二)“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

(三)“专业市场+农户”型

(四)“主导农业+农户”型

(五)“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农户”型

(六)“科教单位+农户”型

二、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一)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1、公司制企业

2、合同制联合企业,目前,这种体制在美国最流行。

3、合作制联合企业,又称农业合作社。

4、联营式农工联合企业。

(二)法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1、互相控股公司

2、垂直的合同型企业。

3、横向一体化合作社。

(三)日本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1、工商业资本的一体化经营

(1)直营型。由于日本地价高,农民不愿出手土地,因而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收到了极大的限制。

2、委托型。大工商企业规定生产的品种、农艺要求,农户在规定时间向大工商企业提供农产品。

2、农户合作组织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1、以大型的股份制“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外向型的贸工、农经济区或高新农业科技园区等。

2、在现有农业商品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推行以“专业化试产+农户”、“专业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1、在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分别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农科型一体化等模式。

2、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品一般的地区,可扶持一些专业公司和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专业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1、有重点、有选择的扶持一批农产品生产实验基地;农产品加工、储运和经销企业,使之成为“龙头”。

2、培育一些农产品营销主体和中介经纪人,建立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采用“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六章 市场调查与经营决策

第一节 市场信息

一、市场信息的特性

(一)信息的特征

新的普遍性和无限性;信息的相对性和层次性;信息的可变换性和时效性;信息的可传递性和共享性;信息可度量且有价值。

(二)农业信息的特点

农业经济信息的生物学特点;农业经济信息的自然环境特点;农业经济信息的地域性特点;农业经济信息的系统性特点。

二、市场信息的种类

(一)农业的市场信息

市场需求信息;市场供给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

(二)农业的生产信息

利用农产品的信息;农用生产资料的信息;农业科技信息。

三、市场信息的处理

市场信息要为农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必须符合准确、及时、适用和有效的原则。同时,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适用、有效的信息。

市场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贮存、传输、使用和反馈等环节的内容。

第二节 市场调查

一、市场调查的内容

(一)市场调查的功能

农业企业通过市场调查,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供给信息、价格信息等,以市场消费需求来确定生产项目及其数量。

避开竞争对手,推出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依据市场价格及其趋势,精确计算农产品成本,以实现生产经营的盈利目标。

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可靠的市场信息,为进行科学预测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市场调查,为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法规、采取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等提供决策依据。

1、市场环境调查

经济环境调查;自然地理环境调查;社会环境的调查;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的调查。

2、市场专题调查

市场需求调查;消费者调查;产品调查;竞争对手调查;价格的调查;促销调查。

二、市场调查的方法

(一)市场调查方法

观察法;询问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

(二)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

确定调查目标;顶顶调查方案;搜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

开展市场调查,力求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以期取得市场调查的预期目的;反对形式主义、道听途说等浮夸作风。

第三节 市场预测

一、市场预测的原理与内容

市场预测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市场预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市场供求趋势进行预测,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市场预测反映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对生产和流通有引导作用;

市场预测能为国家制定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二)市场预测的原理

可预测性原理;连续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类推性原理;系统性原理。

(三)市场预测的内容

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营销预测。

科学的市场预测,是建立在精确地数量基础上的,要重视市场的数量预测。

二、市场预测的程序和步骤

(一)市场预测的程序

市场预测是一个由输入和输出及其转换过程构成的系统。

(二)市场预测的步骤

确定预测目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选定预测方法和模型;进行实际预测;分析预测结果;书写预测报告。

三、市场预测的方法

(一)定性预测法

消费者调查法;集体判断法;特而菲法,又称专家意见调查法。

(二)定量预测法

采用定量预测法的条件:有较完整、准确的历史资料和市场调查资料;问题的发展变化趋势较稳定;预测的问题能用数据表示。

1、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1)加权平均数法

(2)增长比例法

2、相关分析预测法

第四节 经营决策

一、经营决策的特征

(一)经营决策的特征

经营决策是优化抉择;是一个过程。

(二)经营决策的基本要求

二、经营决策的程序

(一)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根据农业企业所要解决的经营问题而确定的。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是指企业的现状与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

(二)拟定各种可能方案

可能方案是指具备实施条件,能够解决经营问题,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经营方案。供选择用的可能方案,称为“被择方案”。

(三)选择方案

拟定可能方案以后,便要对可能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并进行优选。

(四)决策执行

企业决策的目的,并不在于做出了经营决策,而是要使作出的经营决策付诸实施,实现其经营目标。

三、经营决策的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方法是对未来情况准确掌握和确定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常用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农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总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这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构成了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

固定成本是不受产品数量增减变化影响的成本。

变动成本是随产品产销熟练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加,构成总成本。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对未来情况不完全明确下所进行的决策。

第一步,根据决策问题画成决策树图形。

第二步,估算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第三步,计算益损期望值。

第四步,比较益损期望值。

(三)不确定型决策法

不确定型决策问题,只能预测可能出现的几种自然状态,且对每个自然状态发声的概率不能肯定。 1、最大最小决策标准,又称小中取大标准。

2、最大最大决策标准,又称大中取大标准。

3、等概率决策标准,又称平均效益值标准。

4、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标准,又称大中取小标准。

第七章 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种类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

地域性;课更新性;有限性;整体性。

(二)自然资源的种类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

3、气候资源;

4、生物资源;

5、矿物资源。

二、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受疾风环流影响,境内年降水量约达6万亿立方米,全国地表径流量将近2.6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二)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1、开发水资源。

(1)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2)兴建水利设施。

(3)跨流域引水。

东线引水;西线引水;中线引水。

(4)海水淡化。

(5)利用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是扩大水资源的途径之一。

2、节约用水。

推广节水的喷灌、滴灌技术;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节水的耕作制度;推广薄膜覆盖栽培技术;工业生产推广水的重复利用技术;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分级利用。

3、防治水污染。

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建立污染检测机构;处理现有排放“三废”;对已被污染的水域,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的基本特点

1、土地资源的恒定性、有限性和稀缺性。

2、土地资源的差异性和固定性。

3、土地资源的消耗性和不可再生性。

4、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和土地产品比较效益的悬殊性。

5、土地的生态特性和土地肥力可变性。

6、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1、国土面积与国土构成。

2、耕地面积与农用地构成。

3、国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农村土地构成

农村土地构成是指农村各类土地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农村土地,按是否开发利用,可分为已垦殖利用的土地和未开发利用的荒地。

(二)土地配置与利用原则

1、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2、因地制宜、地尽其利。

3、用养结合、科学用地。

4、永续利用、经济有效。

(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1、土地开发利用的指标。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实行集约经营。

(四)土体规划

1、土地规划是土地资源和利用与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2、农用地配置规划。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配置农业用地,包括大田作物用地配置、蔬菜地配置、果园用地配置、林地配置、畜牧业用地配置、渔业用地配置和副业用地配置等。

三、土地管理

(一)土地承包管理

1、确定承包期限

2、土地投资补偿

3、土地转包与调整

(二)土地数量与质量管理

又称土地统计管理,是指按照土地分类表转和技术规程,对农业土地进行登记、统计和评价的土地统计管理工作。

(三)土地权属管理

又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政策、法规,维护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有土地所有权,使土地公有制不受破坏。

(四)土地利用管理

又称土地利用监督,是指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按照土地特点和农业生态平衡原理,制定土地利用、土地保养和土地改良措施等固化并予监督实施的管理工作。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农业劳动的特点

(一)农业劳动的特点

农业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业劳动有较大的分散性;农业劳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农业劳动效益具有不稳定性;农业劳动内容具有多样性。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概况

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农村劳动力密度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地域分布与从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低。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与配置的要求

(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

(1)直接指标;

(2)间接指标。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1)在耕地等资源占有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既定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人数多,则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2)在农村劳动力人数和单位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占有耕地等资源的数量越多,则农业生产率越高,反之,越低。

(3)在耕地等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既定的条件下,单位耕地面积产量高,则农业劳动生产率高。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3)改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4)合理利用和改善自然条件。

(5)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二)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开发各种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实行农业集约经营,推广科技与劳动相结合集约方式,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

(三)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能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能培育劳动力市场;能促进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四)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

人才市场,又称人才交流中心。

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务市场。

劳动服务工时,是一种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不猛登记核准、凭照营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劳动力交易服务的企业。

第四节 资产集约与管理

一、农业企业资产的分配

(一)资产的分类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 其他资产。

(二)企业资本金的筹集

1、吸收投资。

2、企业负债。

二、流动资产

(一)流动资产的特性和分类

1、特性:流动资产应预期转化为现金;流动资产的营业周期短;流动资产的资金循环特性。

2、分类: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

(二)流动资产的核算

1、货币资产的核算

2、结算资金的核算

3、存货核算

4、短期投资的和核算

(三)流动资产利用效果

1、流动比率

2、速动比率

3、资产负债率

4、应收账款周转率

(四)流动资产管理

三、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的特征

1、使用年限较长; 2、单位价值较高;3、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本的物质形态。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三)固定资产计价

1、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

3、企业开发利用的土地等固定资产的计价。

4、对自行营造转入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6、在原基础上改造扩建的固定资产的计价。

7、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

8、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有关费用的计价。

(四)固定资产折旧

1、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1)固定资产原值

(2)预计净残值

(3)预计使用年限

2、固定自唱计提折旧的范围

(1)房屋和建筑物,不管是否发生了耗费,都要计提折旧。

(2)下列固定资产补计提折旧:房屋、建筑以外未使用、不需用的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1)平均年限法

(2)工作量法

(五)固定资产管理

四、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无形资产

1、分类方法

按是否有期限分为:有限定存续期限的无形资产和无限定存续期限的无形资产。

按是否辨认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内容

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誉。

3、无形资产的计价。

4、无形资产的年限。

有法律规定的,按法定原则确定。无法律规定的,按合同或申请批准规定确定。

(二)递延资产

亦称递延费用,包括开办费、土地开发费和租入固定改良支出等。

(三)其他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不能参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资产,包括特准备储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和冻结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第五节 农业科技资源的应用

一、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特定

1、科学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

2、科学技术商品是智力劳动的产品。

3、科学技术商品具有特殊的市场交易方式。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功能

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的应用;农业生物营养理论和营养物质制造技术的应用;能源和机械工程技术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降本增效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应用。

(三)当代主要的农业科学技术

1、现代生命科学技术;2、农用新材料技术;3、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让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推广农业科技的原则

21

可靠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2、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

(1)推广成果;(2)放大试验;(3)师范宣传;(4)推广应用。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

1、技术引进的内容,包括购买专利、购买技术秘密、聘请技术专家、搜集技术资料、派人出国考查学习、进口技术装备等。

2、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赢得时间,缩短与先进科技国家之间的差距。

3、技术引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引进的技术应是最新技术、尖锐技术;“硬件”技术引进应是成套设备和整个生产线。

(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让

1、技术转让的特征

2、技术转让的内容

(1)专利技术的转让:转让方的义务、受让方的义务。

(2)非专利技术的转让:转让方的义务、受让方的义务。

(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措施

1、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

2、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3、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4、引导和推动企业称谓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5、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地区、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6、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第八章 农产品市场营销

第一节 农产品开发

一、农产品开发策略

1、农产品构成要素及层次。

(1)核心产品,指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和利益。

(2)形式产品,指农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的物质实体和外观。

(3)延伸产品,指顾客购买农产品时所得到的一切附加利益。

2、农产品寿命

也称市场经济寿命,是指农产品从开发成功在市场出现,直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二)农产品开发策略

1、农产品趋向开发策略。

微型化;简易化;多功能化;多型化;健美化;标准化。

2、农产品要素开发策略

新特色的开发;新品牌、新商标的开发;新服务的开发;生命周期的开发。

3、新产品的开发策略

二、农产品加工策略

(一)农产品加工的层次

初加工;深加工

(二)农产品加工策略

1、农产品加工形式策略

(1)分拣、分等;(2)切割、粉碎;(3)混合、调配;(4)提炼、脱水;(5)化学处理。

2、农产品加工的选择策略

(1)在原料地加工策略;(2)在消费地加工策略;(3)产销地兼顾加工次略;(4)不加工策略。

三、农产品包装策略

22

(一)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包装与产品相符合

2、控制包装成本

3、保护消费者利益

4、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包装分类策略

1、一次包装

2、销售包装

3、运输包装

4、类似包装

5、系列化包装

6、等级包装

7、成套包装

8、双重用途包装

9、附赠包装

10、改变包装

四、农产品品牌与商标策略

(一)品牌和商标的设计要求

能显示产品的特性;应考虑伸缩性;应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习惯。

(二)品牌和商标策略

1、采用统一品牌和商标策略。

2、采用不同品牌和商标策略。

3、不采用品牌和商标策略。

第二节 农产品定价

一农产品价格构成

(一)农产品价格构成要素

1、生产成本

2、流通费用

3、税金

4、利润

(二)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

1、价格构成因素

2、市场的供求变动

3、市场竞争因素

4、行政干预

(三)农产品比价与差价

1、农产品比价

2、农产品差价

(1)地区差价

(2)季节差价

(3)质量差价

(4)进销差价

(5)农产品鲜度差价

(6)原料成本差价

二、农产品的定价方法

23

1、成本加成定价法

2、边际效益定价法

3、比较定价法

4、售价减成定价法

5、目标定价法

6、理解价值定价法

7、差别定价法

8、竞争定价法

9、招标定价法

三、农产品价格策略

(一)心理定价策略

(二)折扣与折让策略

(三)新产品定价策略

(四)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第三节 农产品营销渠道

一、农产品营销渠道类型

(一)直接分销渠道与间接分销渠道

(二)长分销渠道与段分销渠道

(三)宽分销渠道与窄分销渠道

二、农产品营销组织

(一)营销组织成员

1、生产者,是农产品的提供者。

2、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经纪人。

3、储运机构

4、消费者。

(二)农产品营销渠道首领

在营销渠道的组成成员中,一般都有一个成员担当渠道首领的功能。

(三)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

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支持农产品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龙头”企业营销主体,进城开办农产品超市;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

三、营销渠道策略

(一)影响分销渠道和营销组织成员的因素

1、农产品因素。

2、市场因素。

3、农业企业(农户)自身的因素。

4、社会政治因素。

(二)营销渠道策略

1、渠道长度策略

短渠道策略;长渠道策略

2、渠道宽度策略

3、中间商类型策略。

4、渠道类型数量策略。

5、渠道成员写作策略。

(三)农产品储运策略

1、包括: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等策略。

24

(1)按照空间位置,分为陆运、水运、空运。

(2)按照转载容器,分为仓箱式运输、管道式运输和传送运输等。

2、农产品仓储策略

(1)控制农产品库存量,常用保本、保利库存期分析法等。

第四节 农产品促销

一、人员推销

(一)人员推销的方式

1、建立销售人员队伍。

2、使用合同推销人员。

3、建立推销网络。

(二)人员推销的特点

1、直接推销,机动灵活。

2、培养感情,增进友谊。

3、推销费用高,推销面窄。

(三)推销人员的素质

经营思想正确;机敏干练;形象良好;进取精神;忠于职守;精通业务。

(四)人员推销策略

1、使用人员推销策略

(1)企业委派推销人员策略

(2)企业不派推销人员策略

2、推销技巧策略

二、广告

(一)广告的功能

(二)广告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诚信性原则;简明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三)广告种类

开拓性广告;提示性广告;竞争性广告、比较性广告;分类广告等。

商品广告和企业广告等。

印刷广告、视听广告和网络广告等。

户外广告、交通广告、销售广告等。

(四)广告媒体

1、广告媒体的种类: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墙面、交通移动物、电信网络等。

2、广告媒体的选择要求:要根据宣传的商品或劳务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广告媒体。

(五)广告策略

1、报导性广告策略

2、竞争性广告策略

3、声誉性广告策略

4、备忘性广告策略

5、季节性广告策略

6、均衡性广告策略

7、节假日广告策略

三、营业推广

(一)营业推广的目标

针对现实顾客,鼓励和刺激购买欲望;针对营销者;针对推销人员。

(二)营业推广方式

25

1、产品展销

2、业务咨询、现场服务。

3、代培人员。

4、赠送物品、奖券和优惠券。

5、对商品进行包装和装潢。

6、有奖销售。

7、交易推广。

8、招商洽谈。

(三)营业推广策略

盈利策略;有限时间策略;有规模策略;最佳推广途径策略。

四、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对象

1、内部公众

2、外部公众

(二)公共关系的主要活动方式

1、宣传报道

2、听取意见

3、建立联系

4、引发宣传资料

5、倡导、举办、参加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6、资助公益活动。

7、内部公关。

(三)开展公共关系的策略

1、实事求是的宣传、介绍企业情况

2、必须把维护和增进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3、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活动相结合

4、开展全方位公关与重点公关相结合。

五、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性质和功能

1、政治权利的特性

2、行使行政权力的原则

(二)政治权利调控市场营销的功能

(三)政治权利调控市场营销的内容

26


相关内容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掌握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究,提高解读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 ...

  •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特色教案
  • 第 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黄仲明教材.教案.学案"三合一"特色教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重点 赫鲁晓夫改 革 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比较.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 苏联解体的关系.右图是 20 ...

  • 中国的农业 "种植业" 教案示例_地理教案
  • --"种植业"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计算机课件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 ...

  •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 第五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 太康一高地理教师朱爱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模式. 3,掌握农业分类的依据和类型. 能力目标: 能够以当地某种农业为例, ...

  •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案二
  • 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水稻分布及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发展大牧场牧业所需的自然条件及阿根廷的牧牛业.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资料的能力:培养学 ...

  •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__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 第一节 农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能区分经济作物的类型. 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 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分布和地区环境特征间的相互关联.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农业的概念和主要粮食及其主要产品 ...

  • [粒粒皆辛苦]教案+9.10
  • <粒粒皆辛苦>教案 棣丰街道白杨小学 许佩佩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爱惜粮食.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 ...

  • 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1)
  •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和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典型,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记住所有制改革的方针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深 ...

  • 高中历史论文: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在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 思想基 础上,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 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农业的起源,农业主要耕作 ...

  • 八年级绿色环境教育教案
  • 八年级上册<绿色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章 生态农业 > 第一节 农业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农业环境的概念,农业环境的几大要素 2.了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增强学生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