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省长娄勤俭曾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包括担任电子工业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曾任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主题专家,国防科工委计算机专家组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等,获得过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娄勤俭担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2008年,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两年后调到陕西省工作。2013年1月,他当选陕西省省长。 近期,娄勤俭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谈及陕西的发展,他表示,通过多年的努力,陕西省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平衡、科学发展的时期。“发展速度保持在合理的空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而对于陕西省的未来发展,娄勤俭则表示,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通过改革开放,使陕西真正能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原则上不再新设行政许可
中国新闻周刊: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本届政府深化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举。6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强调了这一点,决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在这方面,陕西省做了哪些工作? 娄勤俭: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向市场和社会简政放权让利,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根据国务院的部署,陕西已分三批取消和下放了36个省级部门的222项审批,精简比例为21.02%,同时取消了4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本届政府再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目标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对没有法律依据的、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的行政审批一律取消,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由市县行使更有效的一律下放,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二是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确需保留的审批列出清单向社会公布,这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今后省政府规章原则上不设行政许可,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一般不新设行政许可。 三是规范保留的审批事项,减少运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基层和群众。 四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对滥用职权、擅自增加审批项目,或不作为、玩忽职守的,坚决追究责任。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工作的推进是不是也带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娄勤俭:现有政府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划定和运转机制,很大程度是围绕审批制度确定的,结合审批制度改革,我们还将按照职责明晰、权责一致、运转协调、高效便民的原则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定和工作流程,精简省直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把更多行政资源用在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上来。 目前,省直机关正在重新进行“三定”(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编者注)。同时,陕西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市场监管方式,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和监管网络,努力改变工作人员在办公室看材料、鉴别把关的做法,更多地走下去发现问题、实施监管,尤其要加大对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的管理。早在2012年,陕西工商质检工作就实行了属地化,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
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标准
中国新闻周刊: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拉动中国下一轮经济的引擎,中央政府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的明确目标。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方面,陕西的进展如何? 娄勤俭:我省早在2009年就开始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工作,目前已有420余万有条件农民进城,下一步我们将以进城愿望最迫切的人群为重点,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标准,引导更多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 同时,针对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没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的问题,努力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使农村居民进得来、落得住、过得好。 一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工及早在城镇参保并连续参保;二是实行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房分配制度,在农民工集中的园区配套建设公租房,鼓励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兴建集体宿舍;三是逐步将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完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参加中考和高考政策;四是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常住人口为重要因素安排省级财政转移支付。 中国新闻周刊:那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呢?有没有比较满意的例子? 娄勤俭:关于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我省一直坚持将其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国有企业改制、城市建设、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其中,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工程实施前,遗址区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棚户区,30万居民在条件恶劣的棚屋里已居住了50多年。改造后,19.16平方公里的区域面貌大为改观,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唐大明宫得到了有效保护,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城中村改造方面,我们坚持群众利益第一位原则,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有形无形改造并重”的改造思路。西咸新区最具代表性,新区空港新城拆迁工作政策导向好、程序阳光透明、工作方法务实接地气、尊重群众利益和感情,没有一起征迁补偿纠纷,没有一处加盖,真正达到了和谐拆迁、促进建设的目的。 截至2013年底,我省已实施各类棚户区、城中村、危房改造39.9万户,其中城市32.5万户,占81.5%,实现了很多困难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曾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包括担任电子工业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曾任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主题专家,国防科工委计算机专家组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等,获得过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娄勤俭担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2008年,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两年后调到陕西省工作。2013年1月,他当选陕西省省长。 近期,娄勤俭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谈及陕西的发展,他表示,通过多年的努力,陕西省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平衡、科学发展的时期。“发展速度保持在合理的空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而对于陕西省的未来发展,娄勤俭则表示,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通过改革开放,使陕西真正能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原则上不再新设行政许可
中国新闻周刊: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本届政府深化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举。6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强调了这一点,决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在这方面,陕西省做了哪些工作? 娄勤俭: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向市场和社会简政放权让利,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根据国务院的部署,陕西已分三批取消和下放了36个省级部门的222项审批,精简比例为21.02%,同时取消了4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本届政府再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目标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对没有法律依据的、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的行政审批一律取消,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由市县行使更有效的一律下放,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二是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确需保留的审批列出清单向社会公布,这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今后省政府规章原则上不设行政许可,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一般不新设行政许可。 三是规范保留的审批事项,减少运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基层和群众。 四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对滥用职权、擅自增加审批项目,或不作为、玩忽职守的,坚决追究责任。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工作的推进是不是也带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娄勤俭:现有政府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划定和运转机制,很大程度是围绕审批制度确定的,结合审批制度改革,我们还将按照职责明晰、权责一致、运转协调、高效便民的原则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定和工作流程,精简省直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把更多行政资源用在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上来。 目前,省直机关正在重新进行“三定”(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编者注)。同时,陕西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市场监管方式,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和监管网络,努力改变工作人员在办公室看材料、鉴别把关的做法,更多地走下去发现问题、实施监管,尤其要加大对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的管理。早在2012年,陕西工商质检工作就实行了属地化,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
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标准
中国新闻周刊: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拉动中国下一轮经济的引擎,中央政府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的明确目标。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方面,陕西的进展如何? 娄勤俭:我省早在2009年就开始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工作,目前已有420余万有条件农民进城,下一步我们将以进城愿望最迫切的人群为重点,进一步放宽进城落户标准,引导更多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 同时,针对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没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的问题,努力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使农村居民进得来、落得住、过得好。 一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工及早在城镇参保并连续参保;二是实行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房分配制度,在农民工集中的园区配套建设公租房,鼓励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兴建集体宿舍;三是逐步将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完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参加中考和高考政策;四是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常住人口为重要因素安排省级财政转移支付。 中国新闻周刊:那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呢?有没有比较满意的例子? 娄勤俭:关于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我省一直坚持将其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国有企业改制、城市建设、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其中,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工程实施前,遗址区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棚户区,30万居民在条件恶劣的棚屋里已居住了50多年。改造后,19.16平方公里的区域面貌大为改观,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唐大明宫得到了有效保护,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城中村改造方面,我们坚持群众利益第一位原则,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有形无形改造并重”的改造思路。西咸新区最具代表性,新区空港新城拆迁工作政策导向好、程序阳光透明、工作方法务实接地气、尊重群众利益和感情,没有一起征迁补偿纠纷,没有一处加盖,真正达到了和谐拆迁、促进建设的目的。 截至2013年底,我省已实施各类棚户区、城中村、危房改造39.9万户,其中城市32.5万户,占81.5%,实现了很多困难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