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

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 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

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

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的主要内容: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探索国家的出路,不同的积极力量都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后失败了。从19世纪末到20实际初,在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条件下,一支新的政治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提出了建立资产积极共和国的方案,组织了革命党,发动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

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就因为它是一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无可辩驳的进步性。它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有限的,它没有能够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但革命的发生绝不是单凭少数几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

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外历史上无数次的革命证明,当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也就是社会矛盾尖锐之时,革命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辛亥革命的发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签定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清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控制权成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1905年,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是两个列强争夺我国东北领土的战争,清政府将辽河以东划为战场,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局外中立”。这期间,英国于1903-1904年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阴谋分裂中国领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国边疆危机又一次出现。

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一步扩张。争相在华投资设厂,夺取修筑铁开路和开

为投资重点,到1914年,列强的铁路直接投资约2.92亿美元,筑成的铁路3772公里。直接投资修筑了中东、胶济、滇越、南满、广九等铁路。通过借款来控制中国的铁路。1902年以前列强借给中国的铁路借款不过1800多万美元,1903-1914年间就达到20.5亿美元。投资铁路不仅包括修路权,而且还包括对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甚至囊括了对铁路沿线矿产的开采权。

日本《朝日新闻》:“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之奴,其地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在矿山方面,到1913年,列强在中国所设立的采矿企业32家,设立资本4996.9万元。到清朝灭亡之时,列强控制了中国全部铁矿的开采,控制了每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

(二)清政府的新政与统治危机

辛亥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交外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设了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了新的学制,还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新政只是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慈禧太后强调要“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强调新政的原则是“三纲五常”。这说明,新政并没有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旧貌,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新政不新”。当时有报纸评论道:“新政”是 “以貌不以心新,以浮不以实新,以外不以内新,以伪不以真始”,各种不满日益增多。

当时的国内,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武装起义开始发展,另一方面,日俄争夺东北的战争结局的胜利让一些官僚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士认为 ,日本胜利的结局表明了立宪国对专制国的胜利。他们把立宪看作是能阻止革命的法宝,一时之间,要求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

迫于内外各种压力,清政府不得不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确定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还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但预备立宪没能挽救清王朝,相反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其统治。在行时所迫之下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 ,其中皇族的所作所为,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一部分官僚转向共和革命,这是重要的元素。

辛亥革命前夜,整个社会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辛丑条约》规定的 4.5亿两战争赔款,加上利息,清政府每年需偿还2200余万两。还有外债的偿还,新政开支,使得财政开支剧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把大量赔款,外债偿还的负担分摊到各省,扩大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各种巧立明目的新税层出不穷,致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梁启超有篇文章写道:中国亡征千万,而其病已中于膏肓,且其祸已迫于眉睫者,则国民生计之困苦是已。盖就国家一方面论之,万事皆有可补救,而独至举国资本涸竭,驯至演成国家破产之悲剧,则无复可补救。所谓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就个人一方面论之,万事皆可忍受,而独至饥寒迫于肌肤,死期在旦夕,则无复可忍受。所谓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虽有良善,未有不穷而思滥者也。呜呼,今日中国之现象当之矣。“

(三)人民群众的反抗与社会矛盾的尖锐

20世纪头十年,伴随着新政,预备立宪的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被统治者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革命成了历史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初,一个轰轰烈烈的收回铁路,矿山权利的运动开展起来。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主权的斗争,是全国收回路权斗争的发端。接着,浙江江苏人民要求商办苏杭甬铁路的斗争进入高潮。与收回路权斗争遥相呼应,收回矿权的斗争于1905年以后也日益高涨起来,斗争首先发生在山西。

新政大大增加了财政之处,清政府将各种新政费用转嫁到人民身上,各种捐税,摊派多如牛毛。加上官吏豪绅借此谋私勒索,使下层民众不仅得不到好处,反而加重了负担,各种抗捐抗税的民变风起云涌。据不完全统计,1905年为 103次 ,1906年199次 ,1907年188次,1908年112次,1909年149次,1910年则达到266次。参加这些斗争的主要是农民和城镇下层群众,他们有的以罢市,抗交捐税为斗争手段,有的还发展成武装暴动。1910年 山东莱阳人民的抗捐税斗争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这次斗争中,群众冲进县衙,提出免杂捐,清查积谷,革除劣绅和不许巡警出城鱼肉乡里等要求,官府不仅拒绝还派兵前来镇压。愤怒的群众聚集起来,与官兵发生冲突。在这一斗争中被杀的乡民千余人。

除此之外,遍布各地的抢米风潮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清朝末年,由于政府搜刮,地主盘剥,天灾等因,人民颠沛流离,为求生存,被迫聚众抢米和吃大户。据统计,辛亥革命前10年,由于抢米导致的风潮在 150次以上,单1910年就发生了 50余起,遍及南北各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1910年长沙的抢米风潮。1909年湖南等地遭水灾,长沙等地则遭受旱灾,此时奸商却不断运米出湖南,导致长沙米价飞涨,百姓困苦无法生活。1910年4月,长沙饥民要求减价su粟米,巡抚调兵镇压,打死数十人。激愤的群众捣毁米店,举行罢市,还放火烧毁了巡抚衙门。群众暴动尽管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是却引起举国振动,使人们对清政府的痛恨进一步加深了 。

民众斗争表达了人民对清王朝的不满和愤怒,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孙中山曾满怀信心的说:“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历史进入20世纪初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队伍。这个群体的出现主要有两个途径:兴办学堂,奖励留学。新学堂于1901年后陆续开设,1904年清政府进行学制改革,颁布《 卯学制》,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到高等学堂的新学制体系。到1910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42444所,1911年增至52500所。从1898年开始,湖北加工素浙江直隶等省开始派学生到日本学习,有六七十人。20世纪初留日学生迅速增加,1903年达1300余人。1905-1906年间增至8000余人。此外,还有部分青年留学欧美。

这些人接收了西方教育,因而具有了与封建士大夫完全不同的特点。他们观察世界的世界观是进化观,在价值取向上,他们以美,法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许多人以孟德斯鸠,卢梭,罗伯斯皮尔,华盛顿自许,以国家大事为己任。他们的眼界比较开阔,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民族危机 存有深刻的体会,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社会地位较低,因此,显示生活中的一切,更容易激起他们的愤慨和不满。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使他们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毛泽东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象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名文,字帝豪。贫寒的家庭,使他从小备尝艰辛,从而对农民的痛苦充满了同情。10岁时入私塾读书,1878年12岁时被哥哥孙眉接到檀香山,入意奥兰尼书院读书,开始接收资本主义教育。这些教育,使他朦胧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理想。他回忆说: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回国同学数人互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胞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但怎样才能改良祖国?孙中山还没有答案。在檀香山,因为表现出倾向基督教,引起哥哥不满,将其送回国内。1884年,他到香港求学,1886年开始学医。

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孙中山逐渐产生反清革命思想。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常在一起谈论革命,当时虽然有革命思想,但毕竟只是“革命言论之时代“,还不是实际从事革命。随着国内维新改良思潮的发展,孙中山与维新人物也时有接触,在这种情况暇,1894年2月,孙中山些了一封《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也就是要改良教育制度,选拔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力,改良耕作方法,提倡农业科学,采用机器生产,振兴交通运输事业,扩大国内商品市场。孙中山说,这几条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上书些成后,孙中山与同乡陆皓东到上海,找郑观应(同乡)介绍给李鸿章的两位幕僚,6月到天津投书,当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正在芦台督师,得到上书,冷冷回答乐一句,打仗完乐以后再见吧◎!这对孙中山来说,是一盆冷水。孙回到上海,知道改良的禄走不通,决定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阻止兴中会,最初入会者20余人,在入会秘密誓词里,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次年春天,到香港成立香港中兴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实际初期,新兴知识分子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记,倡言革命,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发展。1903年,章炳麟,些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保皇立宪主张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针对改良派攻击革命将招致留学牺牲的观点,章炳麟从历史上论证,人

民要争得政治上的权利,留学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他说“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明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革命是开启民智的良药。

他驳斥了“革命只会引起社会紊乱”的观点,说明,说明革命不只是破坏,也是建设:“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文章旁征博引,笔锋犀利,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邹容泻了《革命军》,约两万字,以四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之处“革命”是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学术,以及日常事务存善去恶,存美祛丑,存良善而除腐败的过程。

《猛回头》《警示钟》是陈天华的代表作。在这两部书中,他揭露了帝国主义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境况,指出:“于今好比火线相连,只要一处防火,就四处响应,遍中国二十二行省,都如天崩地拆一般,没有一块干净土了。”他强调,帝国主义“把我们十八省都划在那各国的视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种“,指出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极端严重性。他还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的保全主义门户开放是用文明手段进行无形瓜分,指出它比野蛮手段和有形瓜分更为引线毒辣和巧妙。他无情揭露清政府的卖国嘴脸,将其斥为外国侵略者的守土长官,奴隶总管,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对于这样的政府,他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陈天华的文字一字一泪,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兵士读之即奉为至宝,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这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建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成为全国统一革命团体的创建及革命高潮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被称为三民主义,主要内容为: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反满,推翻清政府,二是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三是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这一思想后来就发展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把排满与反对君主专制结合起来,把推翻清政府与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结合起来,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目标,在当时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暇,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阻碍国家独立的主要危险。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必须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但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却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幻想在不触动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的条件暇建立民国,这一局限必将影戏轩昂整个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也是纲领的核心。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结束封建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

共和国,这代表了当时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民权主义也使有局限的。孙中山一方面注意到 要使人民民享有民权,另一方面又对人民能否享有民权表示怀疑。在他的制度设计中,无论是军政时期,约法时期,都包含了要由“先知先觉”者掌握治权,以教育启发“后知后觉不知不觉”者的思想。这样,在实践中,就很容易使人民的主权落空。这种严重轻视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使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的民主革命实践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讨论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现象,避免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了乔治理论——单一税学说:通过向土地征收单一的地价税,使地租转交给国家,通过这种办法,限制以致取消土地私有权,从而达到土地国有。

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孙中山还看不到这一点,只想利用土地国有来避免社会革命,从现实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当时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占中国最大多数人口的是农民,他们的要求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分得土地,二孙中山讲的主要是城市土地问题,主要是针对香港上海等地,二不是广大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所以平均地权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这也决定了他们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无法动员广大的农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与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力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追求民族独立及民主的良好愿望。它坚决与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划清了界限,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均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式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革命和改良这两种方式,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两党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当主要是围绕着同盟会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展开的。

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康有为一位满洲种族出生于夏禹,提倡满汉一体,没有推翻的必要,只要监督改良就可以了,而革命派则驳斥列举大量事实指出清政府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他们揭露清政府专制统治已经极端腐朽,与外国签订大大小小不平等条约,清王朝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中国前进道路必须铲除的重要障碍。

针对革命是否会导致内乱和瓜分的问题,革命派说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中国人民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码?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人们在革命过程中付出的奴隶,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他们还指出,破坏只是革命的手段,建设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

要不要实行共和政体?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反对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他们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人民缺乏自治能力,因此不能实行民主共和。他们甚至主张: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门专制,尤其当清朝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梁启超等甚至认为政治革命已无存在的楼里有了。

革命派对上述观点一一进行驳斥,强调建立共和政体是世界大势所趋,中华民族有能力施行它,并认为只有革命才是开启民智的良药。

革命派一针见血的指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只是一场以立宪为表。,中央集权为里,的

骗局。

要不要社会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还攻击社会革命会煽动乞丐流氓,会危害国本,会导致中国社会的大动乱。

革命派强调社会问题在欧美国家已经是积重难返,在中国也迟早会发生。他们说,中国贫富之分虽然不如欧美那样悬隔,但也存在这地主强权,地权不平的现象,因而有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

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是辛亥革命前一场重要的思想争论,革命派论证了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三民主义思想在知识阶层中得到广泛的传播,论战的结果是革命派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这场论战也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方面的很多弱点,如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回答。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指的还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劳动群众。对平均地权,他们强调的是幻想有一种善良之制使富人和穷人最后都变富有,表明他们并不向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这些理论和知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这首民谣形象反映了1911年清朝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革命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趋势。

这一年,清政府拒绝立宪派的请愿要求,出台皇族内阁,镇压保路运动和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使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为尖锐,大部分立宪派人对清政府开始绝望,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达到了极为紧张的程度。正式在这历史背景下,武昌起义终于获得胜利,腐朽的清王朝瞬间崩塌,以孙中哦女声嘎河南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伟大转折。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为什么过去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能成功呢?主要原因是:

1.组织工作比较扎实

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心,也是资产

阶级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反清思想广泛传播,原来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社和后来建立的‘共进会’,长期在湖北新军和学界进行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革命基础较好

新军中许多士兵参加了革命党,革命思想和民族主义情绪迅速增长,新军不但失去了拱卫清王朝的功能,而且普遍推行反清革命,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3.清军力量比较空虚

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武昌地区清军的大部分力量吸进四川,致使武昌地区清军的力量比较空虚,为这次起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

武昌起义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孙中山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多年来流亡在海外,但是,他首创革命,并长期为革命而奔走,在革命党人中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领袖地位。

1911年12月25日,当孙中山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后,建立新国家的大计终于落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决定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不设总理,12月29日,在南京的14期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在有候选资格的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中,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革命党人、各界代表近万人的簇拥下从上海来到南京,于当晚举行了临时大总统胜任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宣读誓词。孙中山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中华民国宣告正式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中华大地诞生了。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主要表现在:

1.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

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各部总长,次长的情况来看,虽然以革命党人为总长的只有三个部,其他都为立宪派或旧官僚,但是根据同盟会确定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孙中山十分注意各部次长的人选,各部次长中,除海军次长外,全部由革命党人担任,他们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人物。

2.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比如在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制定了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方针,对内的方针是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吏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方针是满清时代入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如一洗而去,是和平统一;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可许多政策和措施,在政治上保护人权,人民有选举和参政的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的私权;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私人财产,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和农垦业,奖励华侨回国投资;在文化教育上,要求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民主共和的宗旨,清朝时代颁发教科书一律禁用;在新闻出版上,遵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言论自由原则。)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斗争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自秦始皇统一以后,君主专制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皇权统治以及与此相关的封建主义思想压的人们喘不过气来,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随着一次次改革机遇的丧失,清王朝的腐朽和无能日益暴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障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扫除了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道路的这一障碍物。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很有感慨的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封建帝制的轰然倒塌,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从而未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2. 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

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人民不在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任。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3. 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林伯渠曾精辟地指出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思想解放意义:“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尽管辛亥革命后来失败了,但是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正是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才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

4.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大力整顿社会丑恶陋习,以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人们见面时用鞠躬÷握手取代了封建时代的跪拜礼;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了代表封建等级的老爷称呼。革命后,象征清王朝统治的辫子和服饰成为革除的对象,剪辫易风之风迅速席卷全国,一时之间,短发,西服,中山服,得以流行,社会出现了新风气新气象,此外,临时政府还以阳历取代中国传统的阴历,以中华民国年号取代清帝纪元。上述种种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12年 ,在孙中山的支持下,越南爱国志士成立越南光复会,明确提出“驱除法国殖民者,争取越南独立,成立越南共和国”的纲领 ;在印度尼西亚,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民族主义组织迅速壮大。列宁高度评价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毛泽东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成败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失败了,因为带之而起的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独裁统治之间,社会黑暗,人民

痛苦,但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们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在布满荆棘的崎岖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斗争和探索。因此,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里,中国社会交织着帝制与共和,独裁与民主,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一是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二是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

三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四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妥协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正如一个曾经参加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邹永成所言:轰轰革命几十年,志灭胡儿着祖鞭,不料袁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怪胎,它本质上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却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有人说它是新瓶装旧酒,有人说它的肋骨子里是依旧的,袁世凯作为他们的始祖和代表人物,曾经是赫显一时的北洋大臣,摇身一变又坐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袁世凯独裁统治为什么能够建立起来呢?主要原因是:

(1)帝国主义大力扶持和帮助;

(2)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竭力支持;

(3)立宪派的大力支持;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

(5)袁世凯有相当的军事政治实力。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建立军事官僚机构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全力恢复清朝遗留下来的军事官僚机构,把辛亥革命后担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的胡汉民的职务统统给与免除;豁出北洋军队建立特殊的警察机构,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2)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了约法,有了国会,有了众多的公开活动的政党,当时的中国似乎有点像民主共和国的样子了。实际上,全部政权都操纵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手里,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不能容忍的。1912年8月,宋教仁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它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希望由此组织以他为首的责任内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7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

(3)逼选总统,解散国会

1913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接着,他又撕下“拥护共和”的假面目,攻击国会是“暴民专制”,妨碍国家统一,于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国会证书、徽章,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

(4)修改《临时约法》,走向独裁

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独揽政权,而且还可以将其传子传孙。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5)投靠帝国主义

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他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使列强实现了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的愿望。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他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时,也投靠日本,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这些借款以东北金矿、森林,东北、山东铁路,国家烟酒专卖利润等为担保,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6)复辟封建帝制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第二天,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极大典。帝制复辟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这一次复辟的时间更短,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2.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还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许多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陷入破产和丧失土地的境地,变成佃农和雇农。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

军阀与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具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为北洋政府经理外债、内债和税收,还直接控制了一些工矿企业。有些军阀拥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之财产。

3.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鼓吹孔教是“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只有尊孔才能避免“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的一生,是为民主革命奋斗的一生,但由于他手中没有掌握一支有组织的军队,由于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在民主革命的斗争历程中,总是不断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但是为了民主共和,为反对军阀的专制统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自愿以在野的身份修筑20万里铁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一部分同盟会领导人,则希望能象西方那样组成两大党,分取袁世凯的权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1912年8月成立了以同盟会为基干的国民党。他们还积极反家第一届国会议员的竞选,在国会中取得了占多数席位胜利,并进一步准备以国会多数党来组织责任内阁。宋教仁为了竞选胜利,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布演说,这一切为袁世凯所不容,他指使亲信物色杀手

杀死了宋教仁。

宋案是当时震动全国的政治谋杀案,它用血的事实教育了革命派,特别是孙中山。他立即认识到,袁氏将拨专制之死灰,而负国民之托付,决心武力对付袁世凯,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孙中山等逃往海外,革命武装全部解散,革命党在南方的地盘全部沦丧。袁世凯基本完成了反革命的“武力统一”。

亡命日本后,悲观失望情绪严重滋长。孙中山认为根本原因氏由于革命党的涣散,决心重组革命党以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2.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3.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说:“南北新旧国会概不要他,同时把那些腐败官僚,跋扈武人,作恶政客完完全全扫干净,免致他再出来捣乱,从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新国家。”他还表示“吾人从今日起,不可不拿定方针,开一新纪元。“”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认识,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新纪元已经呼之欲出了!!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历史一再证明,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向绝境,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方案不能救中国。

吴玉章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沉痛的写到: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方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这段话说的非常深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民族旧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会走入绝境?

1.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他们没有提出土地革命的要求,因而难以动员和依靠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虽然抱定民主共和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但始终缺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反封建的农民主力军的支持,以致斗争的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小,路子越走越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即使是后来的国民党和中华革命党,也因内部涣散和思想不一致,无法成为坚强的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

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 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

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

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的主要内容: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探索国家的出路,不同的积极力量都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后失败了。从19世纪末到20实际初,在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条件下,一支新的政治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提出了建立资产积极共和国的方案,组织了革命党,发动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

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就因为它是一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无可辩驳的进步性。它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有限的,它没有能够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但革命的发生绝不是单凭少数几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

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外历史上无数次的革命证明,当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也就是社会矛盾尖锐之时,革命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辛亥革命的发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签定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清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控制权成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1905年,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是两个列强争夺我国东北领土的战争,清政府将辽河以东划为战场,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局外中立”。这期间,英国于1903-1904年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阴谋分裂中国领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国边疆危机又一次出现。

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一步扩张。争相在华投资设厂,夺取修筑铁开路和开

为投资重点,到1914年,列强的铁路直接投资约2.92亿美元,筑成的铁路3772公里。直接投资修筑了中东、胶济、滇越、南满、广九等铁路。通过借款来控制中国的铁路。1902年以前列强借给中国的铁路借款不过1800多万美元,1903-1914年间就达到20.5亿美元。投资铁路不仅包括修路权,而且还包括对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甚至囊括了对铁路沿线矿产的开采权。

日本《朝日新闻》:“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之奴,其地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在矿山方面,到1913年,列强在中国所设立的采矿企业32家,设立资本4996.9万元。到清朝灭亡之时,列强控制了中国全部铁矿的开采,控制了每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

(二)清政府的新政与统治危机

辛亥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交外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设了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了新的学制,还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新政只是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慈禧太后强调要“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强调新政的原则是“三纲五常”。这说明,新政并没有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旧貌,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新政不新”。当时有报纸评论道:“新政”是 “以貌不以心新,以浮不以实新,以外不以内新,以伪不以真始”,各种不满日益增多。

当时的国内,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武装起义开始发展,另一方面,日俄争夺东北的战争结局的胜利让一些官僚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士认为 ,日本胜利的结局表明了立宪国对专制国的胜利。他们把立宪看作是能阻止革命的法宝,一时之间,要求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

迫于内外各种压力,清政府不得不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确定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还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但预备立宪没能挽救清王朝,相反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其统治。在行时所迫之下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 ,其中皇族的所作所为,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一部分官僚转向共和革命,这是重要的元素。

辛亥革命前夜,整个社会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辛丑条约》规定的 4.5亿两战争赔款,加上利息,清政府每年需偿还2200余万两。还有外债的偿还,新政开支,使得财政开支剧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把大量赔款,外债偿还的负担分摊到各省,扩大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各种巧立明目的新税层出不穷,致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梁启超有篇文章写道:中国亡征千万,而其病已中于膏肓,且其祸已迫于眉睫者,则国民生计之困苦是已。盖就国家一方面论之,万事皆有可补救,而独至举国资本涸竭,驯至演成国家破产之悲剧,则无复可补救。所谓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就个人一方面论之,万事皆可忍受,而独至饥寒迫于肌肤,死期在旦夕,则无复可忍受。所谓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虽有良善,未有不穷而思滥者也。呜呼,今日中国之现象当之矣。“

(三)人民群众的反抗与社会矛盾的尖锐

20世纪头十年,伴随着新政,预备立宪的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被统治者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革命成了历史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初,一个轰轰烈烈的收回铁路,矿山权利的运动开展起来。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主权的斗争,是全国收回路权斗争的发端。接着,浙江江苏人民要求商办苏杭甬铁路的斗争进入高潮。与收回路权斗争遥相呼应,收回矿权的斗争于1905年以后也日益高涨起来,斗争首先发生在山西。

新政大大增加了财政之处,清政府将各种新政费用转嫁到人民身上,各种捐税,摊派多如牛毛。加上官吏豪绅借此谋私勒索,使下层民众不仅得不到好处,反而加重了负担,各种抗捐抗税的民变风起云涌。据不完全统计,1905年为 103次 ,1906年199次 ,1907年188次,1908年112次,1909年149次,1910年则达到266次。参加这些斗争的主要是农民和城镇下层群众,他们有的以罢市,抗交捐税为斗争手段,有的还发展成武装暴动。1910年 山东莱阳人民的抗捐税斗争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这次斗争中,群众冲进县衙,提出免杂捐,清查积谷,革除劣绅和不许巡警出城鱼肉乡里等要求,官府不仅拒绝还派兵前来镇压。愤怒的群众聚集起来,与官兵发生冲突。在这一斗争中被杀的乡民千余人。

除此之外,遍布各地的抢米风潮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清朝末年,由于政府搜刮,地主盘剥,天灾等因,人民颠沛流离,为求生存,被迫聚众抢米和吃大户。据统计,辛亥革命前10年,由于抢米导致的风潮在 150次以上,单1910年就发生了 50余起,遍及南北各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1910年长沙的抢米风潮。1909年湖南等地遭水灾,长沙等地则遭受旱灾,此时奸商却不断运米出湖南,导致长沙米价飞涨,百姓困苦无法生活。1910年4月,长沙饥民要求减价su粟米,巡抚调兵镇压,打死数十人。激愤的群众捣毁米店,举行罢市,还放火烧毁了巡抚衙门。群众暴动尽管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是却引起举国振动,使人们对清政府的痛恨进一步加深了 。

民众斗争表达了人民对清王朝的不满和愤怒,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孙中山曾满怀信心的说:“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历史进入20世纪初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队伍。这个群体的出现主要有两个途径:兴办学堂,奖励留学。新学堂于1901年后陆续开设,1904年清政府进行学制改革,颁布《 卯学制》,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到高等学堂的新学制体系。到1910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42444所,1911年增至52500所。从1898年开始,湖北加工素浙江直隶等省开始派学生到日本学习,有六七十人。20世纪初留日学生迅速增加,1903年达1300余人。1905-1906年间增至8000余人。此外,还有部分青年留学欧美。

这些人接收了西方教育,因而具有了与封建士大夫完全不同的特点。他们观察世界的世界观是进化观,在价值取向上,他们以美,法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许多人以孟德斯鸠,卢梭,罗伯斯皮尔,华盛顿自许,以国家大事为己任。他们的眼界比较开阔,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民族危机 存有深刻的体会,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社会地位较低,因此,显示生活中的一切,更容易激起他们的愤慨和不满。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使他们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毛泽东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象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名文,字帝豪。贫寒的家庭,使他从小备尝艰辛,从而对农民的痛苦充满了同情。10岁时入私塾读书,1878年12岁时被哥哥孙眉接到檀香山,入意奥兰尼书院读书,开始接收资本主义教育。这些教育,使他朦胧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理想。他回忆说: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回国同学数人互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胞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但怎样才能改良祖国?孙中山还没有答案。在檀香山,因为表现出倾向基督教,引起哥哥不满,将其送回国内。1884年,他到香港求学,1886年开始学医。

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孙中山逐渐产生反清革命思想。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常在一起谈论革命,当时虽然有革命思想,但毕竟只是“革命言论之时代“,还不是实际从事革命。随着国内维新改良思潮的发展,孙中山与维新人物也时有接触,在这种情况暇,1894年2月,孙中山些了一封《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也就是要改良教育制度,选拔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力,改良耕作方法,提倡农业科学,采用机器生产,振兴交通运输事业,扩大国内商品市场。孙中山说,这几条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上书些成后,孙中山与同乡陆皓东到上海,找郑观应(同乡)介绍给李鸿章的两位幕僚,6月到天津投书,当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正在芦台督师,得到上书,冷冷回答乐一句,打仗完乐以后再见吧◎!这对孙中山来说,是一盆冷水。孙回到上海,知道改良的禄走不通,决定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阻止兴中会,最初入会者20余人,在入会秘密誓词里,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次年春天,到香港成立香港中兴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实际初期,新兴知识分子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记,倡言革命,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发展。1903年,章炳麟,些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保皇立宪主张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针对改良派攻击革命将招致留学牺牲的观点,章炳麟从历史上论证,人

民要争得政治上的权利,留学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他说“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明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革命是开启民智的良药。

他驳斥了“革命只会引起社会紊乱”的观点,说明,说明革命不只是破坏,也是建设:“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文章旁征博引,笔锋犀利,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邹容泻了《革命军》,约两万字,以四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之处“革命”是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学术,以及日常事务存善去恶,存美祛丑,存良善而除腐败的过程。

《猛回头》《警示钟》是陈天华的代表作。在这两部书中,他揭露了帝国主义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境况,指出:“于今好比火线相连,只要一处防火,就四处响应,遍中国二十二行省,都如天崩地拆一般,没有一块干净土了。”他强调,帝国主义“把我们十八省都划在那各国的视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种“,指出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极端严重性。他还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的保全主义门户开放是用文明手段进行无形瓜分,指出它比野蛮手段和有形瓜分更为引线毒辣和巧妙。他无情揭露清政府的卖国嘴脸,将其斥为外国侵略者的守土长官,奴隶总管,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对于这样的政府,他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陈天华的文字一字一泪,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兵士读之即奉为至宝,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这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建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成为全国统一革命团体的创建及革命高潮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被称为三民主义,主要内容为: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反满,推翻清政府,二是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三是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这一思想后来就发展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把排满与反对君主专制结合起来,把推翻清政府与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结合起来,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目标,在当时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暇,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阻碍国家独立的主要危险。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必须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但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却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幻想在不触动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的条件暇建立民国,这一局限必将影戏轩昂整个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也是纲领的核心。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结束封建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

共和国,这代表了当时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民权主义也使有局限的。孙中山一方面注意到 要使人民民享有民权,另一方面又对人民能否享有民权表示怀疑。在他的制度设计中,无论是军政时期,约法时期,都包含了要由“先知先觉”者掌握治权,以教育启发“后知后觉不知不觉”者的思想。这样,在实践中,就很容易使人民的主权落空。这种严重轻视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使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的民主革命实践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讨论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现象,避免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了乔治理论——单一税学说:通过向土地征收单一的地价税,使地租转交给国家,通过这种办法,限制以致取消土地私有权,从而达到土地国有。

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孙中山还看不到这一点,只想利用土地国有来避免社会革命,从现实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当时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占中国最大多数人口的是农民,他们的要求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分得土地,二孙中山讲的主要是城市土地问题,主要是针对香港上海等地,二不是广大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所以平均地权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这也决定了他们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无法动员广大的农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与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力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追求民族独立及民主的良好愿望。它坚决与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划清了界限,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均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式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革命和改良这两种方式,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两党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当主要是围绕着同盟会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展开的。

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康有为一位满洲种族出生于夏禹,提倡满汉一体,没有推翻的必要,只要监督改良就可以了,而革命派则驳斥列举大量事实指出清政府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他们揭露清政府专制统治已经极端腐朽,与外国签订大大小小不平等条约,清王朝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中国前进道路必须铲除的重要障碍。

针对革命是否会导致内乱和瓜分的问题,革命派说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中国人民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码?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人们在革命过程中付出的奴隶,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他们还指出,破坏只是革命的手段,建设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

要不要实行共和政体?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反对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他们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人民缺乏自治能力,因此不能实行民主共和。他们甚至主张: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门专制,尤其当清朝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梁启超等甚至认为政治革命已无存在的楼里有了。

革命派对上述观点一一进行驳斥,强调建立共和政体是世界大势所趋,中华民族有能力施行它,并认为只有革命才是开启民智的良药。

革命派一针见血的指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只是一场以立宪为表。,中央集权为里,的

骗局。

要不要社会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还攻击社会革命会煽动乞丐流氓,会危害国本,会导致中国社会的大动乱。

革命派强调社会问题在欧美国家已经是积重难返,在中国也迟早会发生。他们说,中国贫富之分虽然不如欧美那样悬隔,但也存在这地主强权,地权不平的现象,因而有进行社会革命的必要。

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是辛亥革命前一场重要的思想争论,革命派论证了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三民主义思想在知识阶层中得到广泛的传播,论战的结果是革命派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这场论战也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方面的很多弱点,如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回答。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指的还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劳动群众。对平均地权,他们强调的是幻想有一种善良之制使富人和穷人最后都变富有,表明他们并不向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这些理论和知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这首民谣形象反映了1911年清朝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革命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趋势。

这一年,清政府拒绝立宪派的请愿要求,出台皇族内阁,镇压保路运动和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使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为尖锐,大部分立宪派人对清政府开始绝望,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达到了极为紧张的程度。正式在这历史背景下,武昌起义终于获得胜利,腐朽的清王朝瞬间崩塌,以孙中哦女声嘎河南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伟大转折。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为什么过去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能成功呢?主要原因是:

1.组织工作比较扎实

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心,也是资产

阶级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反清思想广泛传播,原来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社和后来建立的‘共进会’,长期在湖北新军和学界进行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革命基础较好

新军中许多士兵参加了革命党,革命思想和民族主义情绪迅速增长,新军不但失去了拱卫清王朝的功能,而且普遍推行反清革命,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3.清军力量比较空虚

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武昌地区清军的大部分力量吸进四川,致使武昌地区清军的力量比较空虚,为这次起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

武昌起义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孙中山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多年来流亡在海外,但是,他首创革命,并长期为革命而奔走,在革命党人中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领袖地位。

1911年12月25日,当孙中山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后,建立新国家的大计终于落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决定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不设总理,12月29日,在南京的14期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在有候选资格的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中,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革命党人、各界代表近万人的簇拥下从上海来到南京,于当晚举行了临时大总统胜任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宣读誓词。孙中山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中华民国宣告正式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中华大地诞生了。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主要表现在:

1.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

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各部总长,次长的情况来看,虽然以革命党人为总长的只有三个部,其他都为立宪派或旧官僚,但是根据同盟会确定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孙中山十分注意各部次长的人选,各部次长中,除海军次长外,全部由革命党人担任,他们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人物。

2.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比如在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制定了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方针,对内的方针是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吏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方针是满清时代入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如一洗而去,是和平统一;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可许多政策和措施,在政治上保护人权,人民有选举和参政的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的私权;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私人财产,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和农垦业,奖励华侨回国投资;在文化教育上,要求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民主共和的宗旨,清朝时代颁发教科书一律禁用;在新闻出版上,遵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言论自由原则。)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斗争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自秦始皇统一以后,君主专制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皇权统治以及与此相关的封建主义思想压的人们喘不过气来,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随着一次次改革机遇的丧失,清王朝的腐朽和无能日益暴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障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扫除了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道路的这一障碍物。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曾很有感慨的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封建帝制的轰然倒塌,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从而未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2. 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

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人民不在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任。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3. 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林伯渠曾精辟地指出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思想解放意义:“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尽管辛亥革命后来失败了,但是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正是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才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

4.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大力整顿社会丑恶陋习,以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人们见面时用鞠躬÷握手取代了封建时代的跪拜礼;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了代表封建等级的老爷称呼。革命后,象征清王朝统治的辫子和服饰成为革除的对象,剪辫易风之风迅速席卷全国,一时之间,短发,西服,中山服,得以流行,社会出现了新风气新气象,此外,临时政府还以阳历取代中国传统的阴历,以中华民国年号取代清帝纪元。上述种种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12年 ,在孙中山的支持下,越南爱国志士成立越南光复会,明确提出“驱除法国殖民者,争取越南独立,成立越南共和国”的纲领 ;在印度尼西亚,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民族主义组织迅速壮大。列宁高度评价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毛泽东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成败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失败了,因为带之而起的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独裁统治之间,社会黑暗,人民

痛苦,但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们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在布满荆棘的崎岖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斗争和探索。因此,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里,中国社会交织着帝制与共和,独裁与民主,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一是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二是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

三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四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妥协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正如一个曾经参加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邹永成所言:轰轰革命几十年,志灭胡儿着祖鞭,不料袁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怪胎,它本质上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却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有人说它是新瓶装旧酒,有人说它的肋骨子里是依旧的,袁世凯作为他们的始祖和代表人物,曾经是赫显一时的北洋大臣,摇身一变又坐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袁世凯独裁统治为什么能够建立起来呢?主要原因是:

(1)帝国主义大力扶持和帮助;

(2)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竭力支持;

(3)立宪派的大力支持;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

(5)袁世凯有相当的军事政治实力。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建立军事官僚机构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全力恢复清朝遗留下来的军事官僚机构,把辛亥革命后担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的胡汉民的职务统统给与免除;豁出北洋军队建立特殊的警察机构,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2)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了约法,有了国会,有了众多的公开活动的政党,当时的中国似乎有点像民主共和国的样子了。实际上,全部政权都操纵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手里,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不能容忍的。1912年8月,宋教仁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它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希望由此组织以他为首的责任内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7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

(3)逼选总统,解散国会

1913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接着,他又撕下“拥护共和”的假面目,攻击国会是“暴民专制”,妨碍国家统一,于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国会证书、徽章,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

(4)修改《临时约法》,走向独裁

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独揽政权,而且还可以将其传子传孙。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5)投靠帝国主义

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他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使列强实现了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的愿望。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他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时,也投靠日本,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这些借款以东北金矿、森林,东北、山东铁路,国家烟酒专卖利润等为担保,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6)复辟封建帝制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第二天,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极大典。帝制复辟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这一次复辟的时间更短,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2.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还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许多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陷入破产和丧失土地的境地,变成佃农和雇农。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

军阀与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具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为北洋政府经理外债、内债和税收,还直接控制了一些工矿企业。有些军阀拥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之财产。

3.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鼓吹孔教是“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只有尊孔才能避免“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的一生,是为民主革命奋斗的一生,但由于他手中没有掌握一支有组织的军队,由于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在民主革命的斗争历程中,总是不断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但是为了民主共和,为反对军阀的专制统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自愿以在野的身份修筑20万里铁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一部分同盟会领导人,则希望能象西方那样组成两大党,分取袁世凯的权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1912年8月成立了以同盟会为基干的国民党。他们还积极反家第一届国会议员的竞选,在国会中取得了占多数席位胜利,并进一步准备以国会多数党来组织责任内阁。宋教仁为了竞选胜利,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布演说,这一切为袁世凯所不容,他指使亲信物色杀手

杀死了宋教仁。

宋案是当时震动全国的政治谋杀案,它用血的事实教育了革命派,特别是孙中山。他立即认识到,袁氏将拨专制之死灰,而负国民之托付,决心武力对付袁世凯,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孙中山等逃往海外,革命武装全部解散,革命党在南方的地盘全部沦丧。袁世凯基本完成了反革命的“武力统一”。

亡命日本后,悲观失望情绪严重滋长。孙中山认为根本原因氏由于革命党的涣散,决心重组革命党以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2.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3.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说:“南北新旧国会概不要他,同时把那些腐败官僚,跋扈武人,作恶政客完完全全扫干净,免致他再出来捣乱,从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新国家。”他还表示“吾人从今日起,不可不拿定方针,开一新纪元。“”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认识,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新纪元已经呼之欲出了!!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历史一再证明,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向绝境,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方案不能救中国。

吴玉章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沉痛的写到: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方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这段话说的非常深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民族旧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会走入绝境?

1.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他们没有提出土地革命的要求,因而难以动员和依靠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虽然抱定民主共和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但始终缺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反封建的农民主力军的支持,以致斗争的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小,路子越走越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即使是后来的国民党和中华革命党,也因内部涣散和思想不一致,无法成为坚强的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相关内容

  • 岳麓必修一教案: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 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评价. 三.教学对象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 ...

  •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了.显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百年的分量非以往任何一个百年可比拟,因为屈辱如中华民族,聪慧如中华民族,承受着巨大的外在压力,我们已在这百年中完成了两个社会制度的抉择,在三个社会制度的碰撞中走到了今天.试问,当今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带领如此庞大的群体,在如此短暂的时 ...

  • 世界现代化练习卷(答案)
  • <世界现代化进程>练习卷 2011.8.1 一.选择题:(60分) 1.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A .波斯文化的传播 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 .古希腊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拜占庭帝国即为东罗 ...

  • 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的确立 教案
  • 第6.9课 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的确立 教案 资料类别:岳麓版教案 文件大小:KB 资料审核:admin [加为好友] [给我留言] 下载等级:开放浏览 需要金币:0 发布时间:2007-05-13 资料编号:10652 下载次数: 资料介绍 [课标要求]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简述法国旧 ...

  • 历史教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以下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加强,推动了国内手工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起来了.在农村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牧场和农场.经济领域内的变化,导致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一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 ...

  •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安徽)
  • "安徽省社科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提纲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安庆师范学院 董根明 今年是辛亥革命的百年诞辰,很荣幸能参加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众所周知,辛亥革命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仅指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而广义 ...

  • 浅析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 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1年第11期 浅析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孙文沛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世界近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和法国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和西端,但两个国家历史上都爆发了举世震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本国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深刻影响了人类走向民主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