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情系故乡纪事

  2006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委员、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洪学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洪学智是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金寨县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作为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儿子的杰出代表,洪学智将军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逝世的噩耗传到金寨,家乡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一生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怀,让故乡亲人深深缅怀和永远追忆。      生前曾七次回乡看望      戎马一生的洪学智将军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思念着长眠在故土的战友和亲人,思念着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家乡人民。   1953年8月,朝鲜停战刚刚实现,洪学智利用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之机,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望。洪学智轻车简从,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就回来了。那时,金寨县的交通非常落后,汽车只能通到县城金家寨。他下车后,步行30多里路赶到老家双河。区委领导提出:“家乡刚解放,社会治安情况还比较复杂,请将军在区委机关食宿。”洪学智听了风趣地说:“我是请假回来探亲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还叫什么探亲呢?”他谢绝了县区领导的安排,住到堂弟洪学成家。乡亲们听说洪学智回来了,争先恐后地要上前和他见面、叙谈。此时,陪同的地方干部和警卫从安全考虑,不让更多的群众靠近。洪学智见状,忙说:“我离家这么多年,乡亲们想来看看我,这是人之常情嘛,你们不要再阻拦他们了。”接着,他又热情地对乡亲们说:“来来来,大家靠近一些,我要和乡亲们合个影。”警卫员赶忙拿起相机,拍摄下洪学智和家乡人民骨肉情深的珍贵一幕。洪学智和乡亲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他鼓励乡亲们说:“国家刚解放不久,大家目前的生活肯定有些困难,但是你们一定要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洪学智在家乡无拘无束地探亲访友。到了亲友家吃粗茶淡饭,尤其爱吃家乡的小河鱼、挂面及葛粉、蕨菜、苦菜等。警卫员提醒说:“首长,你吃野生食物一定要注意啊,身体吃坏了,我可无法向组织交代呀。”洪学智一听哈哈大笑:“我是回乡探亲嘛,你就不要再用北京的那些规矩来要求我了,要不然,乡亲们也不敢认我洪学智啦。”   1986年4月,70多岁的洪学智第二次返乡探亲。这次随将军返乡的有夫人张文、长子洪虎等人,将军一行来到双河镇政府,他详细询问了家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变化的情况。乡亲们争相向他报告好消息。洪老听了指示道:“你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科学种田。我们大别山就是山多,靠山吃山,你们要在山上多想办法,可以多栽些板栗和其它果木,发展食用菌;要多养些家畜、家禽,生活变化就会更快些。”洪学智在县领导的陪同下,还参观了县革命博物馆。他建议:“县里要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建一所红军纪念堂。因为在外地工作的老红军都十分思念故乡,百年之后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同时博物馆前面可以搞一个将军陈列馆,作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又说:“在经费上你们自己解决一些,我们再想办法帮助筹集一些。”   洪学智年事愈高,恋乡爱乡之情愈浓。他不顾年高路远,又先后于1990年10月、1991年11月、1994年6月、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回到家乡探亲、视察。2002年5月,已经90岁高龄的洪学智回到金寨。他无限深情地说:“人到老年倍思乡啊,我这次回来沿途所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金寨这几年变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很高兴。”当时他老家双河镇正在修路,不方便行走,陪同的人都劝他不要回去了。老将军的脸上露出几丝失望,但坚决让自己的3个儿子一定要回去一趟,代替他看望一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儿子们带回从老家双河拍摄的录像时,老将军认真地观看着,边看边笑,还鼓起了掌,像个开心的小孩。洪老还把南溪、双河镇的亲戚接到县委招待所,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情况,要求亲属带头发家致富,把孩子培养成才,并摆了几桌菜请亲属吃饭,坚持不让县里面安排,最后拗不过县里的热情,吃过饭后他让经办人员把发票交给他,自己掏钱付了账。   洪学智一生都以出生在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骄傲。2004年9月,金寨县修建好红军广场,县领导想邀请他再回来看看。将军听了立刻表示“愿意”。身边的保健医生和秘书从他的身体状况着想,不同意他远行。他只好说:“等天气暖和一点的时候,我再回去看看吧。”哪知道老将军最终没能再回来了。      牵挂老区人民的生活疾苦      金寨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大山区,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过伟大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家在金寨县境内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座大型水库,库容量达48亿立方米,大批粮田、茶竹等经济作物被淹没,老区人民又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和牺牲。洪学智始终把库区群众的生活困难,记在心里,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满腔热情,竭心尽力,想方设法为家乡人民解决困难。   1974年金寨县旱灾严重,很多人家都断炊了,全县有很多怀孕妇女,为了让孕妇能吃饱,有位孕妇联合将军的亲戚给洪老写信,向洪老求助。一个月后,县里调来了一大卡车红薯干。洪老电话特别委托县里的同志转告她们:收到信后很着急,从部队的军粮中调配了几卡车红薯干送来。要求县里将这些红薯干,分给全县的怀孕妇女以度荒年,并说部队也很紧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让县领导代他向老家人表示歉意。那年,怀孕的妇女都知道是洪老救了自己,有的妇女还留下一小包红薯干小心地用布包好,好留给孩子长大后做纪念,为的是不忘洪老的救命之恩。   金寨县“两地病”(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较多,流行严重,洪学智得知十分忧虑,他对家乡的领导说:“一个家庭再富,也经不起一个病人的拖累。”于是,他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军队和地方医疗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县医疗卫生工作。1984年5月,中央军委派出医疗队到金寨调查医治疑难病症及甲状腺肿、克汀病等地方性多发病。1985年3月,总后勤部和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发出了《关于组派医疗队支持老区卫生建设的通知》。随后,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先后向金寨县派出7批医疗队,走村串户,治病防病,并支援了大批药品和器械设备。总后兽医大学也派来兽医,帮助老区发展畜牧业,培养兽医。南京军区总医院还在金寨创办了金寨县卫生学校中专班,为金寨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员”,帮助建立了三级防治培训网和碘盐监测网。在地甲病的防治过程中,洪学智与地方主要领导同志一起,亲临金寨视察和指导。在家乡双河,将军还亲自为乡亲们发放药品,宣传防治地甲病的重要意义。1988年底,金寨县通过国家级地方病检查验收,地甲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17.4%下降到2%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县。   为救助金寨困难群众,从1979年至1987年,洪学智组织动员部队官兵捐赠棉衣棉被24万多件。1991年又捐赠棉衣7.4万件,解决了不少老百姓过冬的难题。为帮助金寨发展运输业,1984年,洪学智将解放军换装后剩余的20多辆军用卡车送到了金寨。为了让更多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洪学智还主持总后起草了一个文件呈报军委,建议全军拿出2000辆退役堪用汽车,支援100个老区。1985年国庆节前后,金寨县又得到25辆“解放牌”汽车,当时分管运输的县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立即组建了“双扶”汽车运输公司,这也是金寨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汽车运输公司。

     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      洪学智一直非常关心金寨的经济建设发展。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向中央领导汇报,与有关部门协调,并联系港澳爱国人士,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洪学智对家乡经济的关注,绝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关心非常具体、也非常管用。他曾多次对金寨县的同志们说,像大别山这样的山区,如果光靠种粮食,农民是永远都富不起来的。应该多种一些适合山地的经济作物,比如说板栗、茶叶和野菜等,特别是要多种板栗。金寨县从1983年开始广泛地种植板栗,通过多年的种植,金寨县板栗特色产业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1990年10月30日,洪学智又特意为金寨题词:“发展板栗,大有作为。”目前,板栗已成为金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金寨县的板栗产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板栗大县”。   洪学智关心家乡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宁西铁路初步设计从岳西擦大别山而过,家乡人得知这一消息,六安市领导到北京找到洪老,希望能以洪老的名义写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争取宁西铁路能从六安经过。洪老听后,一拍大腿说:“好啊,孙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别山修铁路的设想嘛,六安早就应该通铁路了!”当即表示同意写信。半个月后,有关方面改变原有设计线路的批文就下来了,六安有史以来第一次通上了铁路。也是在洪学智将军的关心和支持下,金寨县先后修通了双河至铁冲的公路和黄畈至长岭关的战备公路。2003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前往东莞给他老人家祝寿。当谈到家乡人民期盼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能够途经金寨时,老将军又立即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表达了家乡人民期盼的急迫心情。如今,合武高速公路正在轰轰烈烈建设之中,金寨县也将结束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洪学智将军始终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每次回来,总是到家乡的学校看望广大师生,询问山区教育教学情况。1997年5月,洪学智看到家乡双河职高教学条件简陋后,积极协调,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敬德先生捐资50万元,省政府拨款20万元,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筹资35万元,为双河职高建起一个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阅览室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敬德楼,洪学智将军亲自挥毫题写楼名,并参加了揭牌仪式。全军乡是洪老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战场。到上世纪90年代,全乡中小学仍是土墙瓦顶的危房。老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他联系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天时公司董事长张勋贤先生慷慨捐助350万元,建起了全军乡勋贤中学和勋贤小学,近千名师生从此可以在花园式校园里探求知识。      不希望别人为他唱赞歌      洪学智为人低调,他关心帮助家乡,真心诚意,只想把事情办好,让乡亲们日子能过得好一点,他从不希望别人为他唱赞歌,甚至在这方面实事求是的宣传都不行。   2002年,为了宣传金寨籍的老红军、老战士,激发金寨县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金寨县有关部门计划编写、出版一本《解放军金寨县将军传》。洪学智无疑是金寨县最具知名度的老将军,县里认真地组织人员为他撰写了“洪学智篇”。文章写好后,送给洪学智审阅,没想到老人家看过后竟然非常生气,他说:“这哪是在给我写传呢?这是在吹捧我啊!”第一稿没有通过,县里又组织人员写了第二稿,考虑到第一稿中很多实事求是的内容,都被洪老给删掉了,便在文章的末尾增加了他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的一段文字。这次洪老看了,虽没再发脾气,但却建议将这一段文字也给删掉。他说:“你们不要这样写行不行呢?你们这样一写,好像我洪大麻子(当年彭德怀元帅给洪学智起的“绰号”)心里只想着自己的老家,不关心其他地方似的,我啊,还是得避避嫌哦。”因为当时洪学智已经患病,他便交代由秘书邢奇宝少将再作修改。后来,邢奇宝将这段原本详细的文字改得模糊了一些,并在洪学智本人没有签字认可的情况下,以“洪学智办公室”的名义,将定稿传回县里。由于洪学智较真的一审、二审,《解放军金寨县将军传》这本书因此被拖延,出版时间也不得不推迟。   洪学智将军对家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求严格,无论是家乡干部进京看望他,还是老将军回到家乡,他总是谆谆告诫,殷殷教诲。他常常一往深情地说,金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在老区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十分光荣,而且责任重大。他特别要求家乡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干什么事情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做为出发点,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各项事业有更大的发展。   洪学智将军常说:“作为立夏节起义的参加者和红军中的一员,我为老区红军和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自豪,并对老区人民和牺牲的革命先烈充满着感激和怀念之情。”1991年,金寨县建起红军八角帽式的纪念堂时,洪学智将军题写了“金寨县红军纪念堂”8个大字。获悉长岭乡长山冲红军烈士墓地得到很好保护时,洪学智将军饱含深情地题写了“红军烈士墓”寄回家乡。2004年,《金寨红军史》(送审稿)呈到洪学智手中,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亲自进行了认真的审稿。此外,金寨举办板栗丝茶文化节开幕时,他专门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这一切,无不饱含着洪学智将军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2006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委员、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洪学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洪学智是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金寨县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作为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儿子的杰出代表,洪学智将军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逝世的噩耗传到金寨,家乡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一生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怀,让故乡亲人深深缅怀和永远追忆。      生前曾七次回乡看望      戎马一生的洪学智将军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思念着长眠在故土的战友和亲人,思念着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家乡人民。   1953年8月,朝鲜停战刚刚实现,洪学智利用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之机,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望。洪学智轻车简从,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就回来了。那时,金寨县的交通非常落后,汽车只能通到县城金家寨。他下车后,步行30多里路赶到老家双河。区委领导提出:“家乡刚解放,社会治安情况还比较复杂,请将军在区委机关食宿。”洪学智听了风趣地说:“我是请假回来探亲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还叫什么探亲呢?”他谢绝了县区领导的安排,住到堂弟洪学成家。乡亲们听说洪学智回来了,争先恐后地要上前和他见面、叙谈。此时,陪同的地方干部和警卫从安全考虑,不让更多的群众靠近。洪学智见状,忙说:“我离家这么多年,乡亲们想来看看我,这是人之常情嘛,你们不要再阻拦他们了。”接着,他又热情地对乡亲们说:“来来来,大家靠近一些,我要和乡亲们合个影。”警卫员赶忙拿起相机,拍摄下洪学智和家乡人民骨肉情深的珍贵一幕。洪学智和乡亲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他鼓励乡亲们说:“国家刚解放不久,大家目前的生活肯定有些困难,但是你们一定要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洪学智在家乡无拘无束地探亲访友。到了亲友家吃粗茶淡饭,尤其爱吃家乡的小河鱼、挂面及葛粉、蕨菜、苦菜等。警卫员提醒说:“首长,你吃野生食物一定要注意啊,身体吃坏了,我可无法向组织交代呀。”洪学智一听哈哈大笑:“我是回乡探亲嘛,你就不要再用北京的那些规矩来要求我了,要不然,乡亲们也不敢认我洪学智啦。”   1986年4月,70多岁的洪学智第二次返乡探亲。这次随将军返乡的有夫人张文、长子洪虎等人,将军一行来到双河镇政府,他详细询问了家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变化的情况。乡亲们争相向他报告好消息。洪老听了指示道:“你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科学种田。我们大别山就是山多,靠山吃山,你们要在山上多想办法,可以多栽些板栗和其它果木,发展食用菌;要多养些家畜、家禽,生活变化就会更快些。”洪学智在县领导的陪同下,还参观了县革命博物馆。他建议:“县里要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建一所红军纪念堂。因为在外地工作的老红军都十分思念故乡,百年之后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同时博物馆前面可以搞一个将军陈列馆,作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又说:“在经费上你们自己解决一些,我们再想办法帮助筹集一些。”   洪学智年事愈高,恋乡爱乡之情愈浓。他不顾年高路远,又先后于1990年10月、1991年11月、1994年6月、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回到家乡探亲、视察。2002年5月,已经90岁高龄的洪学智回到金寨。他无限深情地说:“人到老年倍思乡啊,我这次回来沿途所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金寨这几年变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很高兴。”当时他老家双河镇正在修路,不方便行走,陪同的人都劝他不要回去了。老将军的脸上露出几丝失望,但坚决让自己的3个儿子一定要回去一趟,代替他看望一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儿子们带回从老家双河拍摄的录像时,老将军认真地观看着,边看边笑,还鼓起了掌,像个开心的小孩。洪老还把南溪、双河镇的亲戚接到县委招待所,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情况,要求亲属带头发家致富,把孩子培养成才,并摆了几桌菜请亲属吃饭,坚持不让县里面安排,最后拗不过县里的热情,吃过饭后他让经办人员把发票交给他,自己掏钱付了账。   洪学智一生都以出生在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骄傲。2004年9月,金寨县修建好红军广场,县领导想邀请他再回来看看。将军听了立刻表示“愿意”。身边的保健医生和秘书从他的身体状况着想,不同意他远行。他只好说:“等天气暖和一点的时候,我再回去看看吧。”哪知道老将军最终没能再回来了。      牵挂老区人民的生活疾苦      金寨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大山区,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过伟大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家在金寨县境内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座大型水库,库容量达48亿立方米,大批粮田、茶竹等经济作物被淹没,老区人民又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和牺牲。洪学智始终把库区群众的生活困难,记在心里,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满腔热情,竭心尽力,想方设法为家乡人民解决困难。   1974年金寨县旱灾严重,很多人家都断炊了,全县有很多怀孕妇女,为了让孕妇能吃饱,有位孕妇联合将军的亲戚给洪老写信,向洪老求助。一个月后,县里调来了一大卡车红薯干。洪老电话特别委托县里的同志转告她们:收到信后很着急,从部队的军粮中调配了几卡车红薯干送来。要求县里将这些红薯干,分给全县的怀孕妇女以度荒年,并说部队也很紧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让县领导代他向老家人表示歉意。那年,怀孕的妇女都知道是洪老救了自己,有的妇女还留下一小包红薯干小心地用布包好,好留给孩子长大后做纪念,为的是不忘洪老的救命之恩。   金寨县“两地病”(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较多,流行严重,洪学智得知十分忧虑,他对家乡的领导说:“一个家庭再富,也经不起一个病人的拖累。”于是,他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军队和地方医疗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县医疗卫生工作。1984年5月,中央军委派出医疗队到金寨调查医治疑难病症及甲状腺肿、克汀病等地方性多发病。1985年3月,总后勤部和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发出了《关于组派医疗队支持老区卫生建设的通知》。随后,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先后向金寨县派出7批医疗队,走村串户,治病防病,并支援了大批药品和器械设备。总后兽医大学也派来兽医,帮助老区发展畜牧业,培养兽医。南京军区总医院还在金寨创办了金寨县卫生学校中专班,为金寨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员”,帮助建立了三级防治培训网和碘盐监测网。在地甲病的防治过程中,洪学智与地方主要领导同志一起,亲临金寨视察和指导。在家乡双河,将军还亲自为乡亲们发放药品,宣传防治地甲病的重要意义。1988年底,金寨县通过国家级地方病检查验收,地甲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17.4%下降到2%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县。   为救助金寨困难群众,从1979年至1987年,洪学智组织动员部队官兵捐赠棉衣棉被24万多件。1991年又捐赠棉衣7.4万件,解决了不少老百姓过冬的难题。为帮助金寨发展运输业,1984年,洪学智将解放军换装后剩余的20多辆军用卡车送到了金寨。为了让更多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洪学智还主持总后起草了一个文件呈报军委,建议全军拿出2000辆退役堪用汽车,支援100个老区。1985年国庆节前后,金寨县又得到25辆“解放牌”汽车,当时分管运输的县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立即组建了“双扶”汽车运输公司,这也是金寨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汽车运输公司。

     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      洪学智一直非常关心金寨的经济建设发展。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向中央领导汇报,与有关部门协调,并联系港澳爱国人士,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洪学智对家乡经济的关注,绝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关心非常具体、也非常管用。他曾多次对金寨县的同志们说,像大别山这样的山区,如果光靠种粮食,农民是永远都富不起来的。应该多种一些适合山地的经济作物,比如说板栗、茶叶和野菜等,特别是要多种板栗。金寨县从1983年开始广泛地种植板栗,通过多年的种植,金寨县板栗特色产业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1990年10月30日,洪学智又特意为金寨题词:“发展板栗,大有作为。”目前,板栗已成为金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金寨县的板栗产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板栗大县”。   洪学智关心家乡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宁西铁路初步设计从岳西擦大别山而过,家乡人得知这一消息,六安市领导到北京找到洪老,希望能以洪老的名义写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争取宁西铁路能从六安经过。洪老听后,一拍大腿说:“好啊,孙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别山修铁路的设想嘛,六安早就应该通铁路了!”当即表示同意写信。半个月后,有关方面改变原有设计线路的批文就下来了,六安有史以来第一次通上了铁路。也是在洪学智将军的关心和支持下,金寨县先后修通了双河至铁冲的公路和黄畈至长岭关的战备公路。2003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前往东莞给他老人家祝寿。当谈到家乡人民期盼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能够途经金寨时,老将军又立即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表达了家乡人民期盼的急迫心情。如今,合武高速公路正在轰轰烈烈建设之中,金寨县也将结束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洪学智将军始终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每次回来,总是到家乡的学校看望广大师生,询问山区教育教学情况。1997年5月,洪学智看到家乡双河职高教学条件简陋后,积极协调,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敬德先生捐资50万元,省政府拨款20万元,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筹资35万元,为双河职高建起一个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阅览室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敬德楼,洪学智将军亲自挥毫题写楼名,并参加了揭牌仪式。全军乡是洪老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战场。到上世纪90年代,全乡中小学仍是土墙瓦顶的危房。老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他联系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天时公司董事长张勋贤先生慷慨捐助350万元,建起了全军乡勋贤中学和勋贤小学,近千名师生从此可以在花园式校园里探求知识。      不希望别人为他唱赞歌      洪学智为人低调,他关心帮助家乡,真心诚意,只想把事情办好,让乡亲们日子能过得好一点,他从不希望别人为他唱赞歌,甚至在这方面实事求是的宣传都不行。   2002年,为了宣传金寨籍的老红军、老战士,激发金寨县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金寨县有关部门计划编写、出版一本《解放军金寨县将军传》。洪学智无疑是金寨县最具知名度的老将军,县里认真地组织人员为他撰写了“洪学智篇”。文章写好后,送给洪学智审阅,没想到老人家看过后竟然非常生气,他说:“这哪是在给我写传呢?这是在吹捧我啊!”第一稿没有通过,县里又组织人员写了第二稿,考虑到第一稿中很多实事求是的内容,都被洪老给删掉了,便在文章的末尾增加了他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的一段文字。这次洪老看了,虽没再发脾气,但却建议将这一段文字也给删掉。他说:“你们不要这样写行不行呢?你们这样一写,好像我洪大麻子(当年彭德怀元帅给洪学智起的“绰号”)心里只想着自己的老家,不关心其他地方似的,我啊,还是得避避嫌哦。”因为当时洪学智已经患病,他便交代由秘书邢奇宝少将再作修改。后来,邢奇宝将这段原本详细的文字改得模糊了一些,并在洪学智本人没有签字认可的情况下,以“洪学智办公室”的名义,将定稿传回县里。由于洪学智较真的一审、二审,《解放军金寨县将军传》这本书因此被拖延,出版时间也不得不推迟。   洪学智将军对家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求严格,无论是家乡干部进京看望他,还是老将军回到家乡,他总是谆谆告诫,殷殷教诲。他常常一往深情地说,金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在老区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十分光荣,而且责任重大。他特别要求家乡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干什么事情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做为出发点,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各项事业有更大的发展。   洪学智将军常说:“作为立夏节起义的参加者和红军中的一员,我为老区红军和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自豪,并对老区人民和牺牲的革命先烈充满着感激和怀念之情。”1991年,金寨县建起红军八角帽式的纪念堂时,洪学智将军题写了“金寨县红军纪念堂”8个大字。获悉长岭乡长山冲红军烈士墓地得到很好保护时,洪学智将军饱含深情地题写了“红军烈士墓”寄回家乡。2004年,《金寨红军史》(送审稿)呈到洪学智手中,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亲自进行了认真的审稿。此外,金寨举办板栗丝茶文化节开幕时,他专门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这一切,无不饱含着洪学智将军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相关内容

  • 百世留芳故乡情
  • 电视专题片脚本 留芳百世故乡情 纪念洪学智将军诞辰100周年 撰稿:罗会祥 [字幕: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解说员: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出生,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人,1955.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在新中国的军事史上,洪学智是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字幕:建国后洪学智主要职历: 195 ...

  • 焦洪学的草原诗歌
  • 焦洪学:当代草原诗歌的风行者  ◆赵福治 草原诗歌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较早期传世的有<匈奴歌>.<敕勒歌>等:元代,萨都刺传世的诗.词有800多首,被后人誉为"诗史":清代,<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 ...

  • 60多年过去了
  • ]60多年过去了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蒋介石动用70万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国民党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 ...

  • "六星上将"洪学智:勤俭家风代代传
  • 11月18日,"六星上将"洪学智的长子.吉林省原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洪虎一行回到了家乡--安徽省金寨县.19日上午,本人有幸陪同洪省长再次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洪学智将军纪念馆,听说了一些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洪学智的一生淡泊名利.立党为公,清正廉洁.生活简朴 ...

  • 洪学智同志生平
  •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洪学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20日22时 ...

  • 图文:美女教授的绿色情怀--王宝霞承包万亩荒山植树纪事
  • 湖北日报讯 图为:王宝霞与护林员商讨加强森林防护.(记者 姜月波 摄) 记者 姜月波 通讯员 秋妹 美女,教授,山林承包人.你能想像这是一个人吗? 对,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宝霞. 从2005年开始,利用授课闲暇,她跑到蕲春县北部山区,先后包下七八座山头种树. 10年来,她把所有寒暑 ...

  • 史通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一.纪事本末体 1.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 袁枢开创的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既能合理地吸收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又可基本克服它们的缺点. 袁枢的纪事本末体是他在改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

  • 57位开国上将
  • 位开国上将:战争淬火 国之栋梁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这是授衔授勋典礼现场. 2009年10月13日,一个秋日的午后,开国上将吕正操走完他生命的长途.这位享年106岁的老人,是上世纪50年代授衔的上将中,唯一一位经历了人民共和国第60个华 ...

  • 七年级上学期作文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上学期作文教学计划 华实初中 裴晓燕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使文章内容言之有物,并能表达真情实感,增强人生感悟. 2.培养学生表述的完整性,能层次分明地.有条理地叙述出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从中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合理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