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 亲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角》。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

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它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分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

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角”的感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实际上,较难把握

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对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

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

识。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

学讨论

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

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教材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

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因此,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

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就让我们欢迎著名的魔术大师卡

卡先生为大家表演!(点击课件)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了从长方形到正方形,再从正方形到

三角形的变化过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条边,由此提出了疑问:这还是个三角形吗?学生

纷纷摇头,都说不是。我顺势引出了课题:(板书:认识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自主探索,认识角; 校园中也有这样的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校园

里藏着

的角,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上台比划角的形状。刚开始,

学生会指着某个点或某条边说这就是角,对于学生错误的指角,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通

过质疑,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误,角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和一个点围成

的图形。这样,角的轮廓逐步形成,为后面进一步认识角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创造角;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创造一个

角。有

的小组是利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了角,有的小组利用铅笔、吸管等工具创造出了角;还有

的小组则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了活动的角,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趣浓厚。 接下来,我利用活动的角,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新朋友,大点,大点,再大点;小点,

小点,再小点。

游戏的介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有大有小,同时也让“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

小有关”这一难点,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紧接着,我又问道: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个故事:红角和蓝角。(课件) 动画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并

在活动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戏中发现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体验角的两条边可长可短。

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让课堂充满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经意间攻破了本课难

点。

活动三、实践操作,画画角; 一开始,我并没有讲怎样画角,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然后将他们画的各种角投影

在屏幕上,针对他们在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

画角的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课件)最后我把角的特

点和角的画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 在这里,以学生的自学自误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小画家创作的快乐,并在提炼

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感知。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有层次

的练习,通过闯关的竞赛形式,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一关,慧眼识角。

第二关,我会数角。

第三关,巧手摆角。

以上练习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巧手摆角的

第二题,(点击课件)思维空间大,摆法灵活多样,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

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课件) 纵观本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此过

程中,我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及时评价。我通过一句鼓励的话,一个

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耕耘中收获。课堂上,学生

获取的不仅仅有数学知识,更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知

识背后蕴藏的更有价值,更富生命张力的东西。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但愿,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

以新的启迪、新的思考!

我的说课就到这,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篇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哈达小学 苏允雪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吉林市昌邑区哈达小学,我叫苏允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

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认识角。

一、设计思路

教育要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而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离不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离不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

辅助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

教学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灵活、信息容量大、

人机交互、反馈及时等特点正在极大地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比较喜欢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

式的特点,综合《认识角》这一课时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选择了运用多媒体来辅

助教学。

一、把握教材:

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

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

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找到

了生活中的角,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总结影响

角的大小的因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许多关于角的感性经验,角在他们的画笔下、积木里、

生活中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

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但角是抽象的概念,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 象思维为主,对于他们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东

师理想的课件演示,通过直观清晰的课件链接做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更好地认

识角,形成角的表象。

2、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

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夯实课堂: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

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此,我用课件出示红领巾、

闹钟和数学书。然后运用课件,演示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并且把相应的角展示出来。从而

引出角的概念。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

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帮助学生学习 计算机发展进

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借助多媒体,创设动

态情境,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做角,

为学生提供可探究的学习材料和探究的空间,每个小组的学习箱中有剪刀、扇子、钟面、毛

线、小棒、皮筋、钉子板和各种图形纸片,还有长短不等的硬纸条、图钉等。要求学生在做

角的时候能有思考有发现。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欣赏、评价。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

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

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

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

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让课堂更精彩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

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

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计算机发展

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认识角的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

的课堂因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 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

能实现。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我相信,对于多媒体

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我还会有更多新的体会与感悟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指导。篇三:

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

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

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

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

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

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

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

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

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

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结合本班实际,适当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进行教

学。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

程。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

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

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游戏互动,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小棒与学生一起动手游戏,由四

根小棒摆的的正方形到三根小棒的三角形,再到两根小棒的角,这样设计2个目的 一是复习

旧知平面图形,第二,让学生在游戏环节的变化中初步建立角 的表象,然后通过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角。然后再让他

们拿出事先在桌上准备好的这些平面图形卡片。找角,指角,摸角。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

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触摸角,经历尖尖的感觉、直直平滑的体验,

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

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面上的角时,我特别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为认识作为几何图形的角作了准备。利

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钟面等,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

图中的角,由实物图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感受到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来源于生活中物体

面上的角。而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更显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教师示范画角,使学生更清楚地

感受角的组成,然后让学生在自学书本中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同桌互相指指学

具中角的各部分名称,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

的学习。教师特别注意交代指角时要指角内的弧线,而不是只指角的两条边,这才是正确的

指角的方法,这又为教学角的大小作了准备。 接着让学生指出课始搭的角的顶点和边,学生

在操作时我会在旁提醒角的特点及注意点,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角,也让

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

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

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

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

的长短无关。第三环节:独立制作、简单应用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1、我先让学生指一指钟面上利用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再通过拨动钟面上的

指针,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角是有大小的。在此基础上,出

示例题的3个钟面图,让学生判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观察到张口越大,角越大,张

口越小,角也越小。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尝试过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

生理解和感受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这样即便于学生观看,

又便于学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动手操作,研究探讨 1、拿出活动角,拉动角的两边后,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集体汇报交流,总结出a、两个角,边不一样长,但角一样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b、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

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倡导学生在“触

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 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

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辨明概念,

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

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篇四:《认识角》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三排中心小学 盘琦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说课内容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前置

作业、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板块——教材分析: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

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

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教材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找角、折角、画

角。在活动中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

操作能力。

第二个环节——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

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

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

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

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第三个环节——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

2、能力目标:会用尺子画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和培 育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2、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它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口的大 小有关。

第二板块——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 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

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

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

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

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

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板块——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自学内容, 并且清楚自己“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怎样?”,

进一步使得课堂上学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第四板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 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

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折角、摸角 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 次。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

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

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练一练

1、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完成课本第88页指一指的练习题。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

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

况。

(四)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

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

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

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用儿歌总结全课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记住重

点知识。

五、练习——我会填

做该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加深对角的知识记忆。

六、布置作业

布置这样的作业,既使学生复习且巩固了对角的认识、画角及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又促

使学生去思考、创作。学生学得有乐趣。 第五板块——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图形与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

知识要点的理解。篇五: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

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

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

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

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

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 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

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

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

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

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 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

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

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

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

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

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

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

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

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

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

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

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

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

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 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

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

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4、坚持面向全体,

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

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

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

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

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征,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

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维训练,折角、剪角进一步认识角。

《认识角》说课 亲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角》。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

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它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分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

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角”的感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实际上,较难把握

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对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

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

识。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

学讨论

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

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教材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

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因此,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

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就让我们欢迎著名的魔术大师卡

卡先生为大家表演!(点击课件)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了从长方形到正方形,再从正方形到

三角形的变化过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条边,由此提出了疑问:这还是个三角形吗?学生

纷纷摇头,都说不是。我顺势引出了课题:(板书:认识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自主探索,认识角; 校园中也有这样的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校园

里藏着

的角,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上台比划角的形状。刚开始,

学生会指着某个点或某条边说这就是角,对于学生错误的指角,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通

过质疑,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误,角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和一个点围成

的图形。这样,角的轮廓逐步形成,为后面进一步认识角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创造角;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创造一个

角。有

的小组是利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了角,有的小组利用铅笔、吸管等工具创造出了角;还有

的小组则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了活动的角,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趣浓厚。 接下来,我利用活动的角,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新朋友,大点,大点,再大点;小点,

小点,再小点。

游戏的介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有大有小,同时也让“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

小有关”这一难点,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紧接着,我又问道: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个故事:红角和蓝角。(课件) 动画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并

在活动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戏中发现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体验角的两条边可长可短。

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让课堂充满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经意间攻破了本课难

点。

活动三、实践操作,画画角; 一开始,我并没有讲怎样画角,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然后将他们画的各种角投影

在屏幕上,针对他们在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

画角的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课件)最后我把角的特

点和角的画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 在这里,以学生的自学自误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小画家创作的快乐,并在提炼

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感知。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有层次

的练习,通过闯关的竞赛形式,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一关,慧眼识角。

第二关,我会数角。

第三关,巧手摆角。

以上练习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巧手摆角的

第二题,(点击课件)思维空间大,摆法灵活多样,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

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课件) 纵观本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此过

程中,我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及时评价。我通过一句鼓励的话,一个

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耕耘中收获。课堂上,学生

获取的不仅仅有数学知识,更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知

识背后蕴藏的更有价值,更富生命张力的东西。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但愿,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

以新的启迪、新的思考!

我的说课就到这,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篇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哈达小学 苏允雪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吉林市昌邑区哈达小学,我叫苏允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

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认识角。

一、设计思路

教育要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而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离不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离不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

辅助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

教学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灵活、信息容量大、

人机交互、反馈及时等特点正在极大地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比较喜欢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

式的特点,综合《认识角》这一课时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选择了运用多媒体来辅

助教学。

一、把握教材:

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

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

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找到

了生活中的角,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总结影响

角的大小的因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许多关于角的感性经验,角在他们的画笔下、积木里、

生活中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

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但角是抽象的概念,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 象思维为主,对于他们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东

师理想的课件演示,通过直观清晰的课件链接做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更好地认

识角,形成角的表象。

2、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

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夯实课堂: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

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此,我用课件出示红领巾、

闹钟和数学书。然后运用课件,演示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并且把相应的角展示出来。从而

引出角的概念。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

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帮助学生学习 计算机发展进

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借助多媒体,创设动

态情境,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做角,

为学生提供可探究的学习材料和探究的空间,每个小组的学习箱中有剪刀、扇子、钟面、毛

线、小棒、皮筋、钉子板和各种图形纸片,还有长短不等的硬纸条、图钉等。要求学生在做

角的时候能有思考有发现。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欣赏、评价。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

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

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

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

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让课堂更精彩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

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

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计算机发展

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认识角的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

的课堂因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 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

能实现。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我相信,对于多媒体

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我还会有更多新的体会与感悟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指导。篇三:

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

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

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

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

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

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

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

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

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

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结合本班实际,适当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进行教

学。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

程。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

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

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游戏互动,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小棒与学生一起动手游戏,由四

根小棒摆的的正方形到三根小棒的三角形,再到两根小棒的角,这样设计2个目的 一是复习

旧知平面图形,第二,让学生在游戏环节的变化中初步建立角 的表象,然后通过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角。然后再让他

们拿出事先在桌上准备好的这些平面图形卡片。找角,指角,摸角。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

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触摸角,经历尖尖的感觉、直直平滑的体验,

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

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面上的角时,我特别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为认识作为几何图形的角作了准备。利

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钟面等,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

图中的角,由实物图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感受到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来源于生活中物体

面上的角。而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更显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教师示范画角,使学生更清楚地

感受角的组成,然后让学生在自学书本中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同桌互相指指学

具中角的各部分名称,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

的学习。教师特别注意交代指角时要指角内的弧线,而不是只指角的两条边,这才是正确的

指角的方法,这又为教学角的大小作了准备。 接着让学生指出课始搭的角的顶点和边,学生

在操作时我会在旁提醒角的特点及注意点,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角,也让

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

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

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

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

的长短无关。第三环节:独立制作、简单应用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1、我先让学生指一指钟面上利用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再通过拨动钟面上的

指针,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角是有大小的。在此基础上,出

示例题的3个钟面图,让学生判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观察到张口越大,角越大,张

口越小,角也越小。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尝试过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

生理解和感受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这样即便于学生观看,

又便于学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动手操作,研究探讨 1、拿出活动角,拉动角的两边后,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集体汇报交流,总结出a、两个角,边不一样长,但角一样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b、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

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倡导学生在“触

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 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

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辨明概念,

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

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篇四:《认识角》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三排中心小学 盘琦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说课内容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前置

作业、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板块——教材分析: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

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

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教材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找角、折角、画

角。在活动中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

操作能力。

第二个环节——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

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

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

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

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第三个环节——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

2、能力目标:会用尺子画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和培 育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2、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它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口的大 小有关。

第二板块——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 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

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

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

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

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

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板块——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自学内容, 并且清楚自己“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怎样?”,

进一步使得课堂上学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第四板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 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

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二)认识角——折角、摸角 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 次。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

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

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练一练

1、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完成课本第88页指一指的练习题。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

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

况。

(四)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

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

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

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用儿歌总结全课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记住重

点知识。

五、练习——我会填

做该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加深对角的知识记忆。

六、布置作业

布置这样的作业,既使学生复习且巩固了对角的认识、画角及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又促

使学生去思考、创作。学生学得有乐趣。 第五板块——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图形与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

知识要点的理解。篇五: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

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

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

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

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

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 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

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

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

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

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 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

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

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

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

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

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

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

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

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

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

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

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

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

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 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

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

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4、坚持面向全体,

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

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

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

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

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征,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

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维训练,折角、剪角进一步认识角。


相关内容

  •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
  • 高二政治 学案 5.2.1认识的根本任务 预习导学 一.心中有数 1.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2.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错觉与假象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什么是感性认识 是什么 什么是理性认识 根本任务 为什么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 ...

  •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特点.形式.关系? 答: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或客观物质世界).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 1.主体的特征 ...

  • 马克思-2-第2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 ...

  •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5年9月)
  •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 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 ...

  • 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 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其中,"生动的直观"就是指感性认识,"抽象的思维" ...

  • 认识论基本原理
  • 认识论(大题最多的一章) 6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62.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 ...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 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 ...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 ...

  •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相反,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 规律性的理论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随着实践的发展 和水平的提高, 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 它往往走在实 ...

  • 英语词汇量测试量表
  • 英语词汇量测试量表 [本测试摘自新东方雅思国际学习中心相关教材版权归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本量表是新东方英语能力测评体系的一部分,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测试共100道题,分为 6个级别 词汇量的计算方法: Level 1答对的题目数×180 + Level 2答对的题目数×280 + 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