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

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

(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根据材料?) 。(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量增强——分封制的类似影响)。(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材料我们能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从材料中‚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答案便轻松得出。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雍正帝的改革·背景与作用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过去),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现在)

;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以后)。(9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第(2)问‚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考点定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唐代币制改革·唐代币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二)2014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7分)

【答案】(1)“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5分)

(2)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时间可知当时人们对新鲜事物尽管觉得有趣但还是觉得不可能实现,在于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文化大革命和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还依然存在;再有就是长期奉行一边倒,以及主动关门,使得对西方经济发展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当时的中方代表认为合资是不可能的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资金、技术、观念等方面加以考虑,即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外合资企业(课标外)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整理,也可以依据教材中南朝相关名实来回答。本题需要从经济史教材中的第三课与政治史上的选官制度来综合分析,从这两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得出南朝山泽改革的背景。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依门第选官制度,使得士族势力强大 所以他们控制山林河流之利,这种现象是加剧了阶级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地方强大而中央政府弱小的局面,所以要改革。

(2)第二问,首先要依据第一问的背景来分析归纳出部分答案,然后再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上南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整理。经济体制改革都是要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以它都会不同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套路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及作用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并结台所学知识,即可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中国的法律改革•魏晋法律改革

(三)2013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

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答案】(12分)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原因的回答,依据材料中‚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这两个关键的信息,得出答案。第(2)问作用的回答,可从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密切世界经济联系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解析】本题考查两税法的改革。(1)提炼材料‚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乃厚赋之‛即可。

(2)考察材料的分析比较能力。对照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有身则有庸‛‚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

【考点定位】选修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两税法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

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6分)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任答三点即可,6分)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3分)

【解析】此题是比较类型的试题。解题方法:此题只给出了清末新政的材料,所以首先要概括材料中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戊戌变法的相关信息。第(1)问的共同之处,由‚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可得出向西方学习;由‚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可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由‚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可得出侧重制度改革。 第(2)问原因,‚慈禧太后发布变法诏谕‛,说明新政的主导者是最高统治者,而戊戌变法主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以奕劻、李鸿章、荣禄、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共同负责主持‛,说明清末新政得到了实力派的认同和支持,而戊戌变法时实力派是敷衍甚至反对;由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先是让中央和地方各部大臣‚各举所知,各抒所见‛,然后让中央和地方大臣共同负责,随后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行,而戊戌变法采取的是猛进政策,严旨训诫,急于求成,所以在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可由所学知识得出。

第(2)问的实质,可从清末新政的目的得出,维持统治,抵制革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多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

二、试题特点:

1、能力考查点

三年高考,九个答题包含了如下的能力考查点

其中、我们不难看出,海南卷和全国一卷以考查原因(背景)和影响(作用)为命题主要倾向。全国一卷、以内容(特点)和影响(意义)的考查。明显全国一卷对特点的总结要求比全国一卷、海南卷高。

做题中都明确提出了简析、概括等实际要求(目的隐含提出不得照抄照搬、避免照抄照搬现象的出现)

2、答案来源的指向明确:

以根据材料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为答案的导向、体现了答案来源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根据材料体现了答案的组成必须规范在解读材料的范围内去完成;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所学知识来源非常广泛,比如:书本知识、历史学科和非历史学科知识、历史思维方法上的知识等。

具体分布如下。

3. 结合所学知识类型题目的答案构成与历史书本的关联度问题

下面具体就近三年就套试卷此类问题的答案作分析与统计:

15年海南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分)

15年全国二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15年全国一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14年海南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7分)

【答案】(1)‚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5分)

(2)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7分)

14年全国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4年全国一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13年海南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答案】(12分)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13年全国二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答案】(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13年全国一卷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6分)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任答三点即可,6分)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3分)

从上边三年九卷十四问的答案构成我们可以看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认为一是结合了历史教材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上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做补充而且补充不多。

2015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根据材料?) 。(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量增强——分封制的类似影响)。(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参照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影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参照王安石变法) 。(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材料我们能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从材料中‚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答案便轻松得出。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雍正帝的改革·背景与作用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

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过去),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现在)

;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以后)。(9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考点定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唐代币制改革·唐代币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得分预估:本大题海南卷和全国二卷较易、是学生得分的主要题目,不能错失良机(成都开会老师带回的成都七中的经验也是如此)

5

全部中国史内容、古代6、近代2、现代1

政治4、经济5(没有思想文化)

与教材结合较强的3体现出越来越脱离教材的趋势,而题目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

6、试题立意

三、个人想法、解决办法:

1、主观认识到位,重视做此题容易得分,答案直接、培养得分意识

2、办法

① 意识:高度重视材料,切忌照抄照搬(语言的转化) ,运用概括、归纳、总结的手段根据材料作答。大胆答题,克服下笔的畏惧感。

② 利用语文功能做题:材料分层、总结、概括、层次材料不同侧重点不同意思的提取。有利于原因、特点(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

③ 利用历史教材范例做题:教材类似问题答案的组织方式(模式)。

④ 利用历史思维方法:比较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哲学思维的方法。

3、依据分值组织答案要点的多少和预设踩分点

4、建议此题用时10分钟

四、改革类问题全国的反馈:

五、实例:内江市高16级四模考试第45题的答题模式与路径。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8分(来自材料)

答案:采用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李斯说理充分;西周失败的教训;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必然性: 政治——分封制后期弊端;郡县制优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

思想——法家(政治制度构想)思想

偶然性:人的因素(李斯、秦始皇)

(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郡县制的作用 7分

答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地方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自材料:(大势所趋)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强化了中央集权

(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加强的对地方的管理,有助于社会稳定 来自书本:(是完善中央集权的主要环节)——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行政制度建立了起来。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来自历史思维:结束旧制(过去)、建立新制(现在)、深远影响(以后)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

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

(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根据材料?) 。(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量增强——分封制的类似影响)。(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材料我们能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从材料中‚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答案便轻松得出。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雍正帝的改革·背景与作用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过去),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现在)

;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以后)。(9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第(2)问‚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考点定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唐代币制改革·唐代币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二)2014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7分)

【答案】(1)“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5分)

(2)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时间可知当时人们对新鲜事物尽管觉得有趣但还是觉得不可能实现,在于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文化大革命和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还依然存在;再有就是长期奉行一边倒,以及主动关门,使得对西方经济发展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当时的中方代表认为合资是不可能的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资金、技术、观念等方面加以考虑,即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外合资企业(课标外)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整理,也可以依据教材中南朝相关名实来回答。本题需要从经济史教材中的第三课与政治史上的选官制度来综合分析,从这两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得出南朝山泽改革的背景。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依门第选官制度,使得士族势力强大 所以他们控制山林河流之利,这种现象是加剧了阶级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地方强大而中央政府弱小的局面,所以要改革。

(2)第二问,首先要依据第一问的背景来分析归纳出部分答案,然后再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上南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整理。经济体制改革都是要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以它都会不同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套路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及作用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并结台所学知识,即可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中国的法律改革•魏晋法律改革

(三)2013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

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答案】(12分)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原因的回答,依据材料中‚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这两个关键的信息,得出答案。第(2)问作用的回答,可从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密切世界经济联系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解析】本题考查两税法的改革。(1)提炼材料‚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乃厚赋之‛即可。

(2)考察材料的分析比较能力。对照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有身则有庸‛‚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

【考点定位】选修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两税法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

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6分)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任答三点即可,6分)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3分)

【解析】此题是比较类型的试题。解题方法:此题只给出了清末新政的材料,所以首先要概括材料中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戊戌变法的相关信息。第(1)问的共同之处,由‚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可得出向西方学习;由‚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可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由‚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可得出侧重制度改革。 第(2)问原因,‚慈禧太后发布变法诏谕‛,说明新政的主导者是最高统治者,而戊戌变法主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以奕劻、李鸿章、荣禄、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共同负责主持‛,说明清末新政得到了实力派的认同和支持,而戊戌变法时实力派是敷衍甚至反对;由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先是让中央和地方各部大臣‚各举所知,各抒所见‛,然后让中央和地方大臣共同负责,随后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行,而戊戌变法采取的是猛进政策,严旨训诫,急于求成,所以在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可由所学知识得出。

第(2)问的实质,可从清末新政的目的得出,维持统治,抵制革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多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

二、试题特点:

1、能力考查点

三年高考,九个答题包含了如下的能力考查点

其中、我们不难看出,海南卷和全国一卷以考查原因(背景)和影响(作用)为命题主要倾向。全国一卷、以内容(特点)和影响(意义)的考查。明显全国一卷对特点的总结要求比全国一卷、海南卷高。

做题中都明确提出了简析、概括等实际要求(目的隐含提出不得照抄照搬、避免照抄照搬现象的出现)

2、答案来源的指向明确:

以根据材料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为答案的导向、体现了答案来源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根据材料体现了答案的组成必须规范在解读材料的范围内去完成;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所学知识来源非常广泛,比如:书本知识、历史学科和非历史学科知识、历史思维方法上的知识等。

具体分布如下。

3. 结合所学知识类型题目的答案构成与历史书本的关联度问题

下面具体就近三年就套试卷此类问题的答案作分析与统计:

15年海南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分)

15年全国二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15年全国一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14年海南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7分)

【答案】(1)‚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5分)

(2)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7分)

14年全国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4年全国一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13年海南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答案】(12分)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13年全国二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答案】(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13年全国一卷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6分)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任答三点即可,6分)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3分)

从上边三年九卷十四问的答案构成我们可以看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认为一是结合了历史教材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上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做补充而且补充不多。

2015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根据材料?) 。(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量增强——分封制的类似影响)。(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参照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影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参照王安石变法) 。(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材料我们能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从材料中‚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答案便轻松得出。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雍正帝的改革·背景与作用

3.全国一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

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过去),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现在)

;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以后)。(9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考点定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唐代币制改革·唐代币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得分预估:本大题海南卷和全国二卷较易、是学生得分的主要题目,不能错失良机(成都开会老师带回的成都七中的经验也是如此)

5

全部中国史内容、古代6、近代2、现代1

政治4、经济5(没有思想文化)

与教材结合较强的3体现出越来越脱离教材的趋势,而题目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

6、试题立意

三、个人想法、解决办法:

1、主观认识到位,重视做此题容易得分,答案直接、培养得分意识

2、办法

① 意识:高度重视材料,切忌照抄照搬(语言的转化) ,运用概括、归纳、总结的手段根据材料作答。大胆答题,克服下笔的畏惧感。

② 利用语文功能做题:材料分层、总结、概括、层次材料不同侧重点不同意思的提取。有利于原因、特点(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

③ 利用历史教材范例做题:教材类似问题答案的组织方式(模式)。

④ 利用历史思维方法:比较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哲学思维的方法。

3、依据分值组织答案要点的多少和预设踩分点

4、建议此题用时10分钟

四、改革类问题全国的反馈:

五、实例:内江市高16级四模考试第45题的答题模式与路径。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8分(来自材料)

答案:采用郡县制是大势所趋;李斯说理充分;西周失败的教训;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必然性: 政治——分封制后期弊端;郡县制优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

思想——法家(政治制度构想)思想

偶然性:人的因素(李斯、秦始皇)

(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郡县制的作用 7分

答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地方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自材料:(大势所趋)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强化了中央集权

(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加强的对地方的管理,有助于社会稳定 来自书本:(是完善中央集权的主要环节)——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行政制度建立了起来。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来自历史思维:结束旧制(过去)、建立新制(现在)、深远影响(以后)


相关内容

  •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1.(2008年上海高考25题)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

  • 历史2014-2016高考题
  • 二零一三 一卷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 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q ...

  • [最新 备战2015高考]全国2015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11月第二期):T单元 选修
  • T 单元 选修 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

  • 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昨天,备受全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 ...

  • 2016高考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非选择题
  • 2016高考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 ...

  • 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回眸
  • 2009年09月06日10:48 来源:新华网 图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新华社记者陈之平摄(资料照片) 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6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基地通过国家竣 ...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差异,2.解读2016年历史高考考纲及分析2 ...

  • 高考作文素材:中国15年"入世之旅"回眸
  • 高考作文素材:中国15年"入世之旅"回眸 中国"入世"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一个对外开放的中国,决不能再袖手旁观,看着别人制定规则而自己被动地适应:而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更不能失去有保证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权利--虽然如此,我们也决不会为了"入世&quo ...

  • 日本明治维新学案
  • 日本明治维新 1.必要性 内忧: 外患: 2 材料一:大阪富商一怒,天下诸侯惊惧. 材料二:在棉纺织业中,商人以"出机"."换棉"等形式给生产者提供棉花和织机,让劳动者在自己家中织布,按成品多少付给工资,控制了农村家庭手工业者. 材料三:将军家齐及世子家庆的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