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公平

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 庄绪良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教育督导工作重点。要做到教育公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二、教育不公平问题急需解决。

三、促进教育公平要坚持“三个面向”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 城乡差别

一、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教育发

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教育督导要丫在社会全局的高度,发挥督导作用,促进教育公平。

二、教育不公平问题急需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实施了许多倾斜政策,我国民族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模式和经验。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义务教育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普及基础还比较脆弱,巩固提高的压力仍然很大,有大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合格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尚未确立,省级政府统筹职责不落实,县级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日趋复杂,学校布局规划难度加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保障压力未减, 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城镇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而不少农村学校却门庭冷落。诸多

的原因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三、促进教育公平要坚持“三个面向”

(一)面向基层,关注弱势群体

学校的大门是向每个人敞开的,教育不能只关注精英、面向少数,而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要把教育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用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全体学生学有所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采用以流入地为主,以公

办学校为主,兼用其他有效方式,解决其就学问题,让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二)、面向全局,促进社会和谐

面向未来,在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必须更加重视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特别是区域内学校之间差别过大的问题。从全局来看,要坚持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作为推进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从局部来看,要把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也要看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和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义务教育学校不能削峰填谷,所有学校都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允许学校办出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只重硬件,应当突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三)、面向未来,促进教育发展

2006 年9 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通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城乡学校互助,拓宽当地农民的视野, 转变落后观念,促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 以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舒乐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素质的改进主要通过教育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

素质教育强调不断提高质量,基础教育要让年轻一代都能接受良

好的教育。在人人“有学上”和“上得起学”之后,“上好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期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

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员储备库,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学校之间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和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每年互派管理人员到双方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发挥特色名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将其优质资源向城乡、区域学校进行辐射。

二要转变办学观念,进行新课程改革,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派出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传送给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示范,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提升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滞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等手段,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教育优质资

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校际团队研课、教师上课、专家点评,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带头作用,城市优秀教师与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结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应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评聘职称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举办的优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予以鼓励。

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

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如何保障教育公平,除了政府决策投入保障之外,还要发挥教育督导这一部门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 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 教育督导第七版。

[2]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 (19)

[3]赵泽碧.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探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教育探索,2006

作者简介:庄绪良,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教师,曲师中文专业,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

家庭住址: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文昌路3号

邮编:276612

手机:[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公平

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 庄绪良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教育督导工作重点。要做到教育公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二、教育不公平问题急需解决。

三、促进教育公平要坚持“三个面向”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 城乡差别

一、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教育发

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教育督导要丫在社会全局的高度,发挥督导作用,促进教育公平。

二、教育不公平问题急需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实施了许多倾斜政策,我国民族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模式和经验。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义务教育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普及基础还比较脆弱,巩固提高的压力仍然很大,有大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合格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尚未确立,省级政府统筹职责不落实,县级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日趋复杂,学校布局规划难度加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保障压力未减, 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城镇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而不少农村学校却门庭冷落。诸多

的原因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三、促进教育公平要坚持“三个面向”

(一)面向基层,关注弱势群体

学校的大门是向每个人敞开的,教育不能只关注精英、面向少数,而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要把教育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用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全体学生学有所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采用以流入地为主,以公

办学校为主,兼用其他有效方式,解决其就学问题,让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二)、面向全局,促进社会和谐

面向未来,在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必须更加重视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特别是区域内学校之间差别过大的问题。从全局来看,要坚持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作为推进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从局部来看,要把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也要看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和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义务教育学校不能削峰填谷,所有学校都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允许学校办出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只重硬件,应当突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三)、面向未来,促进教育发展

2006 年9 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通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城乡学校互助,拓宽当地农民的视野, 转变落后观念,促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 以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舒乐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素质的改进主要通过教育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

素质教育强调不断提高质量,基础教育要让年轻一代都能接受良

好的教育。在人人“有学上”和“上得起学”之后,“上好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期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

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员储备库,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学校之间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和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每年互派管理人员到双方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发挥特色名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将其优质资源向城乡、区域学校进行辐射。

二要转变办学观念,进行新课程改革,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派出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传送给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示范,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提升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滞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等手段,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教育优质资

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校际团队研课、教师上课、专家点评,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带头作用,城市优秀教师与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结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应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评聘职称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举办的优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予以鼓励。

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

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如何保障教育公平,除了政府决策投入保障之外,还要发挥教育督导这一部门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 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 教育督导第七版。

[2]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 (19)

[3]赵泽碧.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探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教育探索,2006

作者简介:庄绪良,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教师,曲师中文专业,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

家庭住址: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文昌路3号

邮编:276612

手机:[1**********]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宋京双 [摘 要]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 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等.我们应制定教育公平政策, 构建教育公平机制, 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等, 促进教育公平. ...

  •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探究
  • 课程改革30年考查作业(论文) 题 目 学 院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日 期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探究 目 录 一.教育公平................................................................................. ...

  •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十一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 ...

  •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 第12期2006年12月 NO.12Dec.2006 中国教育学刊 JoumaIoftheChinese SocietyofEducation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 ...

  •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关系之辩
  • 编辑丨linxici 来源丨南京社会科学 作者丨程虹艳 ?教育公平包含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两个基本理念,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前者体现民主主义的诉求,后者则为精英主义的诉求.衡量教育质量高下,需要教育公平的视角.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交集在于两者目标一致:一是提高全民教育质量,二是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 ...

  • 教育公平与民生问题初探
  • 摘要:通过论述教育公平与民生问题的密切关系,指明了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中蕴含的公平性特点,提出了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为实现教育公平应采取的措施,由此凸显教育公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于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民生问题 教育公平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 ...

  • 以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 以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张家政 2013年11月20日03: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对于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消除知识鸿沟以更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教育 ...

  • 教育工作会议学习心得
  • 20xx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主席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论述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并且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就和五 ...

  • 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对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 对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赖章盛.. 李会勤 [ 摘.. 要] ..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问题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中农村教育 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农村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相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言, 农村的教育公 平问题最突出.矛盾也最 集中.文中主要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