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7月24日至25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动员大会在四川召开。这意味着这项工程继今年5月公布选题后又有了新进展。虽然不是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但近日这则新闻依旧引起美术界的热议。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这次可谓是“大手笔,大制作”。首先,中央财政拨款1.5亿予以支持,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其次,工程的目的相当高远,既要创作一批优秀美术作品,又要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教育。再者,工期将历时5年,作品的征集标准也相当严格。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国内美术界史上最大的嘉年华。相信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兴奋,为了各种目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生活”一直是艺术创作遵循的一条准则,从这一意义出发,不难理解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良苦用心。一件美术作品,除了具备审美价值之外,往往因为所处时代而附着上一定的社会记录功能和宣传教育职责。大众最为熟悉的罗中立的《父亲》,画面上沧桑的面容激起了人们对于父辈、对于辛劳的追念和感慨,那一刻,社会教化和精神启迪成为这件作品成功的更重要因素。这次美术创作工程或许亦是寻求在宣传中华文明和历史传统上的突破和革新。毕竟,150幅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轨迹的美术作品,多少还是可以有点意义的。但笔者担心的是,正如很多国产电影大片屈服魔鬼定律一样:往往大制作、大手笔的结果却是出奇的荒唐和可笑,唯《无极》、《夜宴》等作品可鉴。耗资1.5亿的美术创作工程如何摆脱这个魔咒,笔者有三个疑惑不得不问。  第一问,今日的150件美术作品真的能够展示这几千年流传延续下来的文明精髓么?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一个目的是向公众展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从公布的150个选题看,河姆渡文化、仰韶彩陶文化、甲骨文……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乾隆南巡,且不论作品完成的质量如何,单就历史语境论,是要今人如何去还原往日的烟云  当下这个时代不可否认是浮躁喧嚣的,人们普遍处在一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躁中,鲜有人能做到沉静不争,纵然不可否认美术界中有对国学和传统历史文化执深刻见地的学者,但绝大多数艺术家恐怕自己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认知水平都亟待提高,怎能让他们去承担起教育大众、展示文明史使命?近代史有据可循的较多,照猫画虎还能比划两下子,但我更担心美术作品对早期文明如何把握,不论从心境,还是做学问来说,试图通过这一工程去还原五千年文明的进程,去再现往昔的图景和意境,我认为是一厢情愿、异想天开。纵然有5年时间,现学历史可能来不及了,笔者推测,大多数作品恐怕会沦为粗制滥造的历史笑料。  第二问,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创造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美术作品。要有普及教育功能容易,还要求作品在艺术层面成为上品,那就比较难了,尤其是官方主办,你懂的。众所周知,优秀作品的产生不仅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更需要艺术家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较为自由的创作思考、充沛的创作情感,然而这类官办的创作活动多半是应景式的,不给艺术家留有过多个人空间和发挥余地。无奈目前国内的艺术形势和文化特色让很多艺术家必须通过参与官方展览而获取想要的功名,为了争取到一张符合官方游戏规则的入场券,艺术家只能牺牲自我,在既定的框架内“命题作文”,诸多限制下的作品,顶多就是人民大会堂里的全景画之类的水准,遑论优秀?  第三问,既然这次创作的两个主要目的都有令人费解之处,策划这次史无前例的美术界狂欢的人士难道看不到其中疏漏和许多不妥,为何还要执意去推进?在冠冕堂堂的目的之下,是否有更为真实的私心私利?官场的政绩工程和动辄要大手笔的心态恐使美术界也难逃其害。少数官员的“疏忽”让这个连路人甲或许都能看出几分端倪的拍脑门工程一路绿灯,个中细节,无从揣测。但不论是哪一个缘由,都是说不过去的,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税金供奉一群不称职的草包老爷。  毫无悬念,“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会受笔者三问的影响,它依旧会继续下去,并且5年后一定会有点成绩交差,毕竟1.5亿的财政拨款,不能让国家当冤大头。可不禁想问:这冤大头当的还少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地掀起了复古风,大打传统文化牌,于是各类文化工程,文化建设如火如荼。这里仿古遗址刚落成,那里又要开发文化名城,自然有了问国家要钱的理由,于是款项年年有,年年大手笔,可成果鲜有值得称道的。假文化早已四处泛滥,这下美术界也不甘寂寞,盯上这块肥肉。咱能不凑这热闹吗?咱能有点水准吗?中华文明是画在画布还是画在人民币上?  真有这份传承文明的心,不如去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吧。且不说自近代以来流落海外的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就国内现存的屈指可数的古迹也时常惨遭毒手,那一砖一瓦不远比这工程更高贵?请别让文明真身从我们的指尖永久消失,而又大费周章的制造赝货来聊以慰藉。与其去制作一些劣质的假文明,不如拿1.5亿好好去拯救下那些正在消失的真遗迹,不如每年多策划几次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展,不如学学我们的近邻日本是如何做的……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延续,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悉心维护下自然普及的结果,而不是用朝夕工程制造出来的,绝不是。

  7月24日至25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动员大会在四川召开。这意味着这项工程继今年5月公布选题后又有了新进展。虽然不是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但近日这则新闻依旧引起美术界的热议。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这次可谓是“大手笔,大制作”。首先,中央财政拨款1.5亿予以支持,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其次,工程的目的相当高远,既要创作一批优秀美术作品,又要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教育。再者,工期将历时5年,作品的征集标准也相当严格。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国内美术界史上最大的嘉年华。相信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兴奋,为了各种目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生活”一直是艺术创作遵循的一条准则,从这一意义出发,不难理解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良苦用心。一件美术作品,除了具备审美价值之外,往往因为所处时代而附着上一定的社会记录功能和宣传教育职责。大众最为熟悉的罗中立的《父亲》,画面上沧桑的面容激起了人们对于父辈、对于辛劳的追念和感慨,那一刻,社会教化和精神启迪成为这件作品成功的更重要因素。这次美术创作工程或许亦是寻求在宣传中华文明和历史传统上的突破和革新。毕竟,150幅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轨迹的美术作品,多少还是可以有点意义的。但笔者担心的是,正如很多国产电影大片屈服魔鬼定律一样:往往大制作、大手笔的结果却是出奇的荒唐和可笑,唯《无极》、《夜宴》等作品可鉴。耗资1.5亿的美术创作工程如何摆脱这个魔咒,笔者有三个疑惑不得不问。  第一问,今日的150件美术作品真的能够展示这几千年流传延续下来的文明精髓么?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一个目的是向公众展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从公布的150个选题看,河姆渡文化、仰韶彩陶文化、甲骨文……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乾隆南巡,且不论作品完成的质量如何,单就历史语境论,是要今人如何去还原往日的烟云  当下这个时代不可否认是浮躁喧嚣的,人们普遍处在一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躁中,鲜有人能做到沉静不争,纵然不可否认美术界中有对国学和传统历史文化执深刻见地的学者,但绝大多数艺术家恐怕自己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认知水平都亟待提高,怎能让他们去承担起教育大众、展示文明史使命?近代史有据可循的较多,照猫画虎还能比划两下子,但我更担心美术作品对早期文明如何把握,不论从心境,还是做学问来说,试图通过这一工程去还原五千年文明的进程,去再现往昔的图景和意境,我认为是一厢情愿、异想天开。纵然有5年时间,现学历史可能来不及了,笔者推测,大多数作品恐怕会沦为粗制滥造的历史笑料。  第二问,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创造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美术作品。要有普及教育功能容易,还要求作品在艺术层面成为上品,那就比较难了,尤其是官方主办,你懂的。众所周知,优秀作品的产生不仅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更需要艺术家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较为自由的创作思考、充沛的创作情感,然而这类官办的创作活动多半是应景式的,不给艺术家留有过多个人空间和发挥余地。无奈目前国内的艺术形势和文化特色让很多艺术家必须通过参与官方展览而获取想要的功名,为了争取到一张符合官方游戏规则的入场券,艺术家只能牺牲自我,在既定的框架内“命题作文”,诸多限制下的作品,顶多就是人民大会堂里的全景画之类的水准,遑论优秀?  第三问,既然这次创作的两个主要目的都有令人费解之处,策划这次史无前例的美术界狂欢的人士难道看不到其中疏漏和许多不妥,为何还要执意去推进?在冠冕堂堂的目的之下,是否有更为真实的私心私利?官场的政绩工程和动辄要大手笔的心态恐使美术界也难逃其害。少数官员的“疏忽”让这个连路人甲或许都能看出几分端倪的拍脑门工程一路绿灯,个中细节,无从揣测。但不论是哪一个缘由,都是说不过去的,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税金供奉一群不称职的草包老爷。  毫无悬念,“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会受笔者三问的影响,它依旧会继续下去,并且5年后一定会有点成绩交差,毕竟1.5亿的财政拨款,不能让国家当冤大头。可不禁想问:这冤大头当的还少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地掀起了复古风,大打传统文化牌,于是各类文化工程,文化建设如火如荼。这里仿古遗址刚落成,那里又要开发文化名城,自然有了问国家要钱的理由,于是款项年年有,年年大手笔,可成果鲜有值得称道的。假文化早已四处泛滥,这下美术界也不甘寂寞,盯上这块肥肉。咱能不凑这热闹吗?咱能有点水准吗?中华文明是画在画布还是画在人民币上?  真有这份传承文明的心,不如去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吧。且不说自近代以来流落海外的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就国内现存的屈指可数的古迹也时常惨遭毒手,那一砖一瓦不远比这工程更高贵?请别让文明真身从我们的指尖永久消失,而又大费周章的制造赝货来聊以慰藉。与其去制作一些劣质的假文明,不如拿1.5亿好好去拯救下那些正在消失的真遗迹,不如每年多策划几次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展,不如学学我们的近邻日本是如何做的……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延续,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悉心维护下自然普及的结果,而不是用朝夕工程制造出来的,绝不是。


相关内容

  • 献给祖国的
  • 浙江7000年的历史奏出"万古悠韵",浙江的山水风物铺陈出"千山竞秀",1840年至今的浙江现实讲述出"百年浙潮"--8月9日,一场视觉盛宴在新开馆的浙江美术馆上演,"历史的凝眸・浙江历史文化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大展"在此开 ...

  • [新中国诞生]的创作历程
  • 编者按:由中央美术学院唐勇力教授创作的大型巨幅主题中国画创作<新中国诞生>,于2015年11月2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举行收藏.展出仪式,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新中国诞生>高4.8米.宽17米,再现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63位委员在开国大典上的风采.该作品是唐勇力在 ...

  •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2015年10月3日)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0日 02 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文艺工作的重大意义 ...

  •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计划
  •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家“xxx”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浙江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 ...

  •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 规划纲要(全文) 新华网北京2006年9月13日电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方针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六)加强社会 ...

  • 中国人物画探索的新路--唐勇力中国人物画特征简论 - 范达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唐勇力的中国人物画,在新时期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中国人物画的教学改革与艺术创新中,无疑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一翼,而且是属于非常有风格特征的一翼.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以唐勇力为代表的作品的出现,开始在质的规定性上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浙派人物画"的观念. 唐勇力近影 习惯认为,作为显示 ...

  •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 ...

  • 绘画专业毕业论文
  • 绘画专业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中国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 学院(部) 美术学院 专 业 绘画 [摘要]:上个世界六七十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具有中国独特传统风格的插画作品,陷入了低潮期,并严重影响了我国插画的发展.现如今,中国风又在社会各个领域所提倡,中国元素能够在插画中很好的运用起来,毋庸臵 ...

  • [山东省实施的意见]
  • 山东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山东省实施<国家 "十 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07]7 号) 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省委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高 等院校: <山东省实施<国家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