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l

No.112009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李春燕.杨天怡

摘要: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现了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变

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以及实施大规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改革开放3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

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初步打破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关键词:中国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变迁: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1—0175—02

作者简介:李春燕(1983-),女,河北人,重庆大学(重庆400030)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杨天怡(1952-).男.江苏人,重庆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收稿日期:2009-04-28

教育制度结构及其功能的革命性变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以形式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性教育制度,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教育进步的步伐。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育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调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性活力.进而促进人类整个生存方式和生存世界日新月异变更的过程。

育规范秩序。建立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的稳定、高效的教育制度体系,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性一步。为迈出这一步,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

I一)清末时期的教育制度

在晚清的政治格局中.尽管有过洋务自强运动.有过维新变法运动。以及所谓的“筹备立宪”之举,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体系。控制围家政治权力的满清皇朝统治阶层,缺乏从事现代性变革的意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具有微弱现代化意识的地方大员,又处于倍受猜忌、牵制的地位。整个国家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以筹划、实施现代化为目标的权威体系。相反,传统政治的封闭性格局.及其派生出的官僚机构老化.贪污腐败盛行.使晚清政府在外部的挑战面前,始终处于迟钝僵硬,穷于应付的境地。要在这种政治格局中,推行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成功。自然是很难想象的。

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中国开始兴西学.创办了一些新型学校。沿袭数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终于被打开了一

一、关于教育制度的概念

在教育学研究中,人们对“制度”内涵的理解还比较单一.将其限定于“学校教育制度”之内,侧重于学校教育体系。钟启泉所译《现代教育学基础》将教育制度定义为“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公认的组织系统(人与物的系统配备1”.认为“教育制度由得到社会公认的依据法令组织成的法制性的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和出于社会生活需要而自然产生并同定下来的社会惯行的教育制度组成f预备学校和各种徒弟制)”。由此.教育学关于教育制度的研究由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了社会生活。

教育制度是制约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教育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往往可以在短

期内极大地改变教育的面貌。近年来崛起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制度是重要的”。因为制度会影响效率。一种制度优于另一种制度,是因为它对应一种较高的效率水平。

个缺口,产生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教育因素。然而这种对西方

的学习是很有限的,新式学堂甚少,科举制度依旧。1898年6月维新变法提倡西学,广设西式学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教育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小步。20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于1901年1月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期间,对教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1904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部管理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也可以利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人

类社会不断地用导致较高教育效率水平的教育制度来替代较

低效率水平的教育制度,这就是教育制度变迁。也就是,教育

发展与进步背后的核心机制是教育制度变迁。

全国教育事务.等。于是.现代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

试制度、课程设置已具雏形。中国从受外部挑战到现代教育

二、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

教育制度的每一次有效的变革与创新,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教育成果。人类教育进步与发展的每~次质的飞跃,无不是以教育制度结构的革命性突破为前提。教育制度的变迁,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近~个世纪的教育现代化变迁的主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的稳定、高效的教育体系.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教

制度初具雏形.历时60余年。罗兹曼曾指出.就从传统体制

观念迈向西欧所代表的现代性观念而言,“日俄两国比较容

易地避免了长时期的耽搁”.“在19世纪晚期,若论领导人对

现代化的忽视程度.中国恐怕算得上是世界冠军。而这种接受新鲜事物的勉强性又被政治上的无能搞得益发不可收

拾”。接受现代知识是社会改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然而中国清末的顽固派却视提倡西学的人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清末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过程进展缓慢。与守旧派的所作

所为不无关系。

一175—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191

但由于严重忽视法治建设.向法理型权威体系转型的进程被

延宕甚至中断.各种教育制度安排的法律化程度很低.导致教育变迁缺乏稳定的教育制度体系的支撑与规范,教育现代化进程一再因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中断和逆转。

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计划体制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体系所积累的种种弊端,构成了建国30多年中现代化建设的重

1年的辛亥革命在教育制度变革七取得了重大突破。

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多地体现为瓦解了沿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

体系,然而所建IL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很快即被军阀混战所摧残.袁世凯和段祺瑞等人身居中央政府之要职,却

没有任何产业化和现代化意识。

1915年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猛烈地批判和冲击了封建复古教育,其最大的成果就是1922年的《千戌学制》的颁布。《壬戌学制》的颁布,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学习、借鉴西方特别是美国教育制度,并力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况,在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就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状况而言,中国依然缺乏“一个具有征集资源和协调地方活动能力的中央集权政体”;再加上<壬戌学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变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寺了一党专制的独裁政权,表面上一度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政治秩序、教育秩序。但这一政权对外无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内则疲于“剿共”和派系争斗。维持其独裁统治。在周民党统治大陆的20余年间.中国既没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秩序和统一的国内市场,更没能筹划、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酷现实面前.中国不得不在缺乏相应的教育变迁条件的状况下,强行启动教育现代化变迁.并在尽町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起飞。这样,在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阂索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教育制度因素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就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变量。能否顺利完成对旧的教育制度结构的创

大障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被重新确定为社

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最紧迫的现实课题。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教育制度的重新审视和确立。

I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育制度

我国于1978年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些纲

领件文件的指引下,我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步深人,我国

的高等教育在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发展着自己。

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制度体系,引发了教育制度结构的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芷和逐步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发展的效率。它将教育变迁与发展的眵足点.从依靠少数人的英明决策,转移到了依靠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和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上。这不仪有效地分散和化解了教育变迁发展的决策风险.而且真正赋予了每个人在教育现代

化变迁中的主体件地位。市场机制的引人.一方面为每个社会

个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利益杠杆以及与此相_芙的各种保护个人合法权利的制度安排.又为每个人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与创造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保障。这正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教育现代化变迁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

造性转化.建立既能适应教育现代化进程普遍的制度规范要

求,促进教育现代化变迁,同时又适合本国国情以及教育现代化变迁的具体实践的现代教育制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

决定着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命运。

四、结束语

正是现代教育制度这种不断变革创新的内在本质.使现代社会的教育获得丁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现代教育制度的这种结构性转变.有力地克服r传统教育秩序的封闭性和僵硬性。它一方面有效地容纳和促进了教育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义因此而维持了教育秩序在总体框架上的相对稳定性,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教育那种不是封闭僵化的制度结构扼杀教育发展变化的活力和生机.就是整个教育秩序冈难以容纳和承受教育变动的冲击而趋于崩溃的局面。现代社会能够维持数百年的持续发展端赖于斯.教育的基础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参考文献:

三、新中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如何在已经建立起的现代化导向基础卜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安排。建立良好的教育激励结构。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近50多年我同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根本课胚。

l一)建国之初我国的教育制度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才建立起了现代意义t:的稳定、广泛的社会政治权威,初步实现了教育结构变革的第一个重大目标.并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框架。中国教育现代化由此

第一次步入自主性和总体性建设的阶段。借助干新政权强大

而普遍的政治权威以及计划体制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新中国集中资源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关键性环节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奠定r物质基础。

不幸的是.由于一连串重大决策的失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再次陷入了闲顿局面.而且这一局面长期没能得到解决。最后致使教育制度的发展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文革”中基于农业乌托邦幻想施行的种种教育制度取代,不但没有矫正原有的扭曲.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它。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失误。在教育制度建设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从基本制度框架层面上讲,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框架虽然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威和资源聚集效能,

【l】吉尔伯特・罗慈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

社.1988.

【2】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叨.中国社会科学,1991

(2).

【3】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4】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程琪.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合理机制研究[D】.吉林:东北师

范大学.2005.

--——176——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l

No.112009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李春燕.杨天怡

摘要: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现了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变

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以及实施大规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改革开放3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

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初步打破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关键词:中国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变迁: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1—0175—02

作者简介:李春燕(1983-),女,河北人,重庆大学(重庆400030)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杨天怡(1952-).男.江苏人,重庆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收稿日期:2009-04-28

教育制度结构及其功能的革命性变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以形式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性教育制度,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教育进步的步伐。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育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调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性活力.进而促进人类整个生存方式和生存世界日新月异变更的过程。

育规范秩序。建立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的稳定、高效的教育制度体系,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性一步。为迈出这一步,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

I一)清末时期的教育制度

在晚清的政治格局中.尽管有过洋务自强运动.有过维新变法运动。以及所谓的“筹备立宪”之举,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体系。控制围家政治权力的满清皇朝统治阶层,缺乏从事现代性变革的意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具有微弱现代化意识的地方大员,又处于倍受猜忌、牵制的地位。整个国家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以筹划、实施现代化为目标的权威体系。相反,传统政治的封闭性格局.及其派生出的官僚机构老化.贪污腐败盛行.使晚清政府在外部的挑战面前,始终处于迟钝僵硬,穷于应付的境地。要在这种政治格局中,推行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成功。自然是很难想象的。

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中国开始兴西学.创办了一些新型学校。沿袭数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终于被打开了一

一、关于教育制度的概念

在教育学研究中,人们对“制度”内涵的理解还比较单一.将其限定于“学校教育制度”之内,侧重于学校教育体系。钟启泉所译《现代教育学基础》将教育制度定义为“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公认的组织系统(人与物的系统配备1”.认为“教育制度由得到社会公认的依据法令组织成的法制性的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和出于社会生活需要而自然产生并同定下来的社会惯行的教育制度组成f预备学校和各种徒弟制)”。由此.教育学关于教育制度的研究由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了社会生活。

教育制度是制约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教育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往往可以在短

期内极大地改变教育的面貌。近年来崛起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制度是重要的”。因为制度会影响效率。一种制度优于另一种制度,是因为它对应一种较高的效率水平。

个缺口,产生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教育因素。然而这种对西方

的学习是很有限的,新式学堂甚少,科举制度依旧。1898年6月维新变法提倡西学,广设西式学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教育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小步。20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于1901年1月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期间,对教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1904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部管理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也可以利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人

类社会不断地用导致较高教育效率水平的教育制度来替代较

低效率水平的教育制度,这就是教育制度变迁。也就是,教育

发展与进步背后的核心机制是教育制度变迁。

全国教育事务.等。于是.现代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

试制度、课程设置已具雏形。中国从受外部挑战到现代教育

二、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

教育制度的每一次有效的变革与创新,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教育成果。人类教育进步与发展的每~次质的飞跃,无不是以教育制度结构的革命性突破为前提。教育制度的变迁,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近~个世纪的教育现代化变迁的主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的稳定、高效的教育体系.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教

制度初具雏形.历时60余年。罗兹曼曾指出.就从传统体制

观念迈向西欧所代表的现代性观念而言,“日俄两国比较容

易地避免了长时期的耽搁”.“在19世纪晚期,若论领导人对

现代化的忽视程度.中国恐怕算得上是世界冠军。而这种接受新鲜事物的勉强性又被政治上的无能搞得益发不可收

拾”。接受现代知识是社会改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然而中国清末的顽固派却视提倡西学的人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清末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过程进展缓慢。与守旧派的所作

所为不无关系。

一175—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191

但由于严重忽视法治建设.向法理型权威体系转型的进程被

延宕甚至中断.各种教育制度安排的法律化程度很低.导致教育变迁缺乏稳定的教育制度体系的支撑与规范,教育现代化进程一再因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中断和逆转。

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计划体制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体系所积累的种种弊端,构成了建国30多年中现代化建设的重

1年的辛亥革命在教育制度变革七取得了重大突破。

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多地体现为瓦解了沿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

体系,然而所建IL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很快即被军阀混战所摧残.袁世凯和段祺瑞等人身居中央政府之要职,却

没有任何产业化和现代化意识。

1915年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猛烈地批判和冲击了封建复古教育,其最大的成果就是1922年的《千戌学制》的颁布。《壬戌学制》的颁布,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学习、借鉴西方特别是美国教育制度,并力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况,在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就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状况而言,中国依然缺乏“一个具有征集资源和协调地方活动能力的中央集权政体”;再加上<壬戌学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变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寺了一党专制的独裁政权,表面上一度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政治秩序、教育秩序。但这一政权对外无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内则疲于“剿共”和派系争斗。维持其独裁统治。在周民党统治大陆的20余年间.中国既没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秩序和统一的国内市场,更没能筹划、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酷现实面前.中国不得不在缺乏相应的教育变迁条件的状况下,强行启动教育现代化变迁.并在尽町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起飞。这样,在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阂索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教育制度因素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就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变量。能否顺利完成对旧的教育制度结构的创

大障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被重新确定为社

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最紧迫的现实课题。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教育制度的重新审视和确立。

I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育制度

我国于1978年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些纲

领件文件的指引下,我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步深人,我国

的高等教育在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发展着自己。

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制度体系,引发了教育制度结构的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芷和逐步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发展的效率。它将教育变迁与发展的眵足点.从依靠少数人的英明决策,转移到了依靠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和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上。这不仪有效地分散和化解了教育变迁发展的决策风险.而且真正赋予了每个人在教育现代

化变迁中的主体件地位。市场机制的引人.一方面为每个社会

个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利益杠杆以及与此相_芙的各种保护个人合法权利的制度安排.又为每个人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与创造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保障。这正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教育现代化变迁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

造性转化.建立既能适应教育现代化进程普遍的制度规范要

求,促进教育现代化变迁,同时又适合本国国情以及教育现代化变迁的具体实践的现代教育制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

决定着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命运。

四、结束语

正是现代教育制度这种不断变革创新的内在本质.使现代社会的教育获得丁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现代教育制度的这种结构性转变.有力地克服r传统教育秩序的封闭性和僵硬性。它一方面有效地容纳和促进了教育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义因此而维持了教育秩序在总体框架上的相对稳定性,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教育那种不是封闭僵化的制度结构扼杀教育发展变化的活力和生机.就是整个教育秩序冈难以容纳和承受教育变动的冲击而趋于崩溃的局面。现代社会能够维持数百年的持续发展端赖于斯.教育的基础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参考文献:

三、新中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如何在已经建立起的现代化导向基础卜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安排。建立良好的教育激励结构。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近50多年我同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根本课胚。

l一)建国之初我国的教育制度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才建立起了现代意义t:的稳定、广泛的社会政治权威,初步实现了教育结构变革的第一个重大目标.并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框架。中国教育现代化由此

第一次步入自主性和总体性建设的阶段。借助干新政权强大

而普遍的政治权威以及计划体制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新中国集中资源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关键性环节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奠定r物质基础。

不幸的是.由于一连串重大决策的失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再次陷入了闲顿局面.而且这一局面长期没能得到解决。最后致使教育制度的发展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文革”中基于农业乌托邦幻想施行的种种教育制度取代,不但没有矫正原有的扭曲.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它。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失误。在教育制度建设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从基本制度框架层面上讲,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框架虽然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威和资源聚集效能,

【l】吉尔伯特・罗慈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

社.1988.

【2】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叨.中国社会科学,1991

(2).

【3】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4】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程琪.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合理机制研究[D】.吉林:东北师

范大学.2005.

--——176——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知识点分析
  • 1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必修一 政治文明史 第二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核心考点: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自汉至元皇权的日益加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本讲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 ...

  •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演变历程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演变历程 作者:张清雅 王中岱 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02期 摘要: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伴随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至今经历了孕育.萌芽和建立.改革完善四个阶段.清末教员检定制度初步具有现代意义的 ...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打印)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改革开放30年中东史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东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科研成果和研究机构的数量.还是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从学术史的角度对30年来中东史的研究历程进行一番梳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找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东史乃至中东学学 ...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余柏青 (本论文未公开发表,若贵编辑感兴趣,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 ...

  • 我国大学科研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 第29卷第5期2008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 ci ) Vo l. 29No. 5S ep. 2008 我国大学科研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张似阳 (闽江学院 科研处,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大学科 ...

  •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 一.考试性质 湖北省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是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人员参加的水平考试.湖北省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合格标准,认定考生是否达到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要<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 是依据湖北省教育厅 ...

  •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班级:电0502-2班 姓名: *** 学号: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