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辨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辨正

陕西 孙 凯

2015年9月3日8时55分左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直播节目的主持人说了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值得商榷。

误解一:“朋”的意思是“朋友”。

朋,象形。本义: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朋”还可以当“同学”来讲。《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商周以后,朋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纷纷开班办校,授业解惑,一方面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面让知识世代流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前来上学的学生们之间如何称呼,因为在这之前是没有大家凑到一块儿学习读书的情形的。他们就假借古字朋“群鸟相聚”的意思来作为这种学生们之间的称呼,因此许慎说“同学曰朋”。孔子在《论语》中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孔子是因为看到的他的老同学来了,才高兴地发出“不亦乐乎”的感叹。

这种“同学为朋”的痕迹在随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随处可见,“朋党”就是现在的同学。古代做官的人如果单打独斗,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因此,凡是在一个门派、一个学校,或一个老师教过的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组成一个小圈

(友)误解二:“乐”的读音是“yuè”。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的第一条就是: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论语·学而篇》:“学而时

(朋)

子,成为政治小集团,互相帮助,互利互惠。

友,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或二手协同。隶定字形亦从二又,即本字左上角的“十”是“又”的变形。隶定字形或体亦有将左上角的“十”直接写成“又”的,又亦声。本义:同事、共事。引申义:同志、同人。

可见,“

朋”是“同学”,“友”是“朋友”。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

“喜爱、喜欢”,音yào。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花丛觅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辨正

陕西 孙 凯

2015年9月3日8时55分左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直播节目的主持人说了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值得商榷。

误解一:“朋”的意思是“朋友”。

朋,象形。本义: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朋”还可以当“同学”来讲。《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商周以后,朋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纷纷开班办校,授业解惑,一方面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面让知识世代流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前来上学的学生们之间如何称呼,因为在这之前是没有大家凑到一块儿学习读书的情形的。他们就假借古字朋“群鸟相聚”的意思来作为这种学生们之间的称呼,因此许慎说“同学曰朋”。孔子在《论语》中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孔子是因为看到的他的老同学来了,才高兴地发出“不亦乐乎”的感叹。

这种“同学为朋”的痕迹在随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随处可见,“朋党”就是现在的同学。古代做官的人如果单打独斗,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因此,凡是在一个门派、一个学校,或一个老师教过的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组成一个小圈

(友)误解二:“乐”的读音是“yuè”。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的第一条就是: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论语·学而篇》:“学而时

(朋)

子,成为政治小集团,互相帮助,互利互惠。

友,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或二手协同。隶定字形亦从二又,即本字左上角的“十”是“又”的变形。隶定字形或体亦有将左上角的“十”直接写成“又”的,又亦声。本义:同事、共事。引申义:同志、同人。

可见,“

朋”是“同学”,“友”是“朋友”。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

“喜爱、喜欢”,音yào。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花丛觅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相关内容

  • [论语]十二章_导学案
  • 第10课 <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 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 ...

  • 演讲-孔子修身论
  • <孔子思想对我的启发>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中医学院二年级的学生赵美琳,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孔子思想对我的启发>. 孔子<论语>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 ...

  • 我们要怎样读古诗文?
  • 孟蓬生 远上寒山石径斜,(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勅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看) 一骑红尘妃子笑,(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乐) 新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面向社会广泛 ...

  • 孔子语录初中语文版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 ...

  • [论语]十五则
  • <论语>十五则 论语>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 ì 说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yì)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è 不知而不愠( ù ) 不亦君子乎? 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 &qu ...

  • [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1]
  •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

  •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_三合一
  • NO.10 桂凤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上导学案 主备人: 复备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时: 3课时 班级:七()班 小组: 组内学号: 姓名: 学号: 10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 ...

  •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 ...

  • 论语十二章备课总结
  • *先讲"而"字用法 <论语>十二章 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 (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