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韵悠长听竖琴

  我公务之后的一种积习,是秉灯夜读。这个静夜,有一弯新月。捧着陈竖琴新作散文集《大地众生》,今夜不能入眠。这本有思想深度、有作者体验和感悟的精美之作,使人似乎亲聆着自然与生命、人文与历史的交响。   散文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这种生命方式是以诗的审美性穿透日常生活的平庸,呈现出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要之,散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当下散文审美品格的演化,使散文的题材空间更大、更自由。散文语境的大小,不在乎其叙事话语的大小,而在于有无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整合的力量。   竖琴是巴蜀有影响的作家。她的散文通过亲身经历、非常个性化的凡人小事的描写,织成一幅幅情事动人、色彩绚丽、富有张力的锦绣,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之美,情感之美,人生之美,信念之美。   《大地众生》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关于自然、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独特体验和生命感悟。其文集的背景:五百里龙门山脉,以“5・12”为触点,记山河大地众生相。上篇记“5・12”特大地震降临前悠远神奇之龙门山,叙说这一地区人文地理民情风俗之实。中篇记平凡如尘土的芸芸众生与灾难短兵相接之际的伟岸与坚韧,它让世人亲眼见到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知的真理: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下篇记龙门山灾后重建。当大地震将山河大地和百万山民的生活撕裂,幸存的人们如何生存?坍塌的历史如何链接?龙门山灾后重建之路艰辛伟大、复杂漫长,而带给世人更多的是感动和忧伤。在这部散文集中,贯穿着一个作者性灵的“我”之形象,流动着“我”的情感,凝聚着“我”的感悟。在岁月逝去的匆匆的脚步中,人们可聆听到作者心灵的倾诉,感受到作者噙着热泪的真情,看到作者留在“大地众生”中闪烁的大千世界和生命感应的思辨火花。   从《大地众生》沉吟的字里行间,真切地表现出了竖琴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了她对国家、民族的事业不懈的奋斗精神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气概,以及对人生真谛的叩问与追寻,对友情的怀缅与珍重。拳拳之心,涓涓之情,可观可鉴。   竖琴的散文,诗情盎然。其文篇幅虽不长,但往往恰到好处地把文章点到高潮,似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但笔意所致,缜密厚重。像《大师》《那一片云》《巫风》等散文,深得传统精髓,“形”“神”兼备,“形”为“神”备,“神”又凸现为“形”之“风骨”。进而言之,竖琴所叙之事、所描之物、所抒之情,都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寓于其中,却又力戒空谈、清谈、玄谈。这些作品有入微的观察,有具体生活场景的展示和细节的描写,又有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而独到的探询。她在思考人类的困境问题,并认为人类通过爱情、友谊、关爱、感恩、享受生命的过程、承认差别和肯定欲望等途径,可以化解许多困境。她将“众生”的生命惨痛与整个人类的困境汇于同一调色板,在生命的苦涩荒凉中体验岁月在“众生”躯体上的划过。这样,便超越了一己的悲欢,从“小我”走向了“大我”。其最精彩的部分是让人难忘的幽默,如《我母亲和她的学习型社会》等,这是许多板着脸一心要深刻或深沉到底之作家的不足所在。   竖琴的散文,色调朴素。但朴素中从不缺乏洁净与质感、灵性与宽容。《五龙寨》便烘托出炊烟袅袅的羌山人文气息和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境。白云行空或日月交替反复循环,使读者在神秘的大自然里感受到人性本源之美,心灵深处忽略的柔情被发掘再现。羌寨倘若与现代文明的都市再打一仗,羌人能赢吗?白石神还能发威吗?血脉中千万年来未被染杂的遗传密码能够保存吗?类似的作品还有《法鼓山的鼓声》,从平凡的鼓声中,让我们听到了辉煌和永恒;在《大师》的细微天地中所观察到的个体生命脆弱,表现出感恩互助的伟力和创造智慧;在《羌乡五识》的淡泊生活中,感受到的是真诚与幸福、痛苦与孤独、无奈和奋争、友谊和丰富多彩的人间万象。《震中记事》《诺亚方舟》等还记叙了“5・12”特大地震。灾难是生命的洗礼,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磨砺。虽然这些作品都触碰到灾难,但重要的不是写灾难本身,而是在灾难背后作者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本质作了有力的开掘。此外,典型的生命细节、难忘的人生片断、耀眼的生命光彩,不时从《大地众生》中闪现出来,从而使作品笼罩着时代的氛围,成为时代精神的见证。   竖琴的散文,视野开阔。那种纵横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以及从生活细节与万物草莽中发掘文化底蕴的慧眼与匠心,令人难忘。人们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通过艺术的眼光,去贴近自然,拥抱自然。也正是通过这种眼光,把宇宙看成一个充盈着人类无限情趣的整体。从哲学意义上说,文化观照是最深沉的综合思考。从文化角度能够透视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精神。在文化的照耀下,人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能理解更多的事情,能体味更复杂的情怀。如果说,竖琴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精神,是一种醇厚凝炼的形式,那么在《大地众生》中则是一种舒展坦荡的表达。不少篇目意蕴丰厚,既有缜密的哲学思辨,又有浓厚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生命的热切呼唤。   竖琴的散文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对散文形式的突破意识。既记事又抒情,既写实又写意,或纵横捭阖,或描摹入微,言辞简约,清丽俊俏,常融自然风物、人文传统、政治经济于一文之中,映照出作者攀越羌山、走过断裂带、漫游林海、驰骋原野的身影,形成一种从政者为文的独特风格。   竖琴的散文语言,确具文学的特质。俄国形式主义文评家面对滥世的俗语与套话,强调文学语言要“陌生化”,实际上合符了古来有识之人的要求:“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或亦曰使文者野”,即所谓点铁成金、化朽为奇!“行业学科,各有专门,遂各具词汇,词汇亦各赋颜色。其字处本业词汇中,如白沙在泥,素丝入染,厕杂混同;而偶移置他业词汇,则分明夺目,如丛绿点红,雪枝立鹊”(钱钟书译丁耶诺夫语)。检视《大地众生》,可见不少令人“陌生”惊喜的句子:“种玉米时顺带往坑里扔几粒黄瓜籽。待到玉米苞吐出紫莹莹的缨子时,一根根俏生生的黄瓜已经坠在玉米杆上荡秋千了。”“尽管那是一大二公的岁月,黄瓜这类一泡尿的作物究竟不好纳入统收统支。”(《那一片云山》)“倘若打比方,那座青山是一羌家美妇,半山小院便是妇人腰间簇新的绣花腰带,很打眼。”“连瓦砾都被埋在百米之下,畜牲们便傻眼了,远远地立着不知所措。”“政府不让回家去,也是为了幸存的人不再有事。以为就自己一家子犯规,一路走得偷偷摸摸。放眼一看,咦,幸存的人差不多走到一处了!山里人老实,犯规的事终不好意思出口,只各自低了头加快脚步。”(《羌乡五识》)   行文至此,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西洋乐器――“竖琴”。   “竖琴”是西方文化中最为古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乐器之一,古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斯凭借美妙的琴声穿越冥河,展现出“竖琴”动人心魄的神秘魅力。“竖琴”既敏感又浪漫,既高雅又清纯,气质如珠玉般晶莹,音色如朝露般清澄。独特的演奏效果,余韵悠长,闻之令人心醉。在我的脑海里,“竖琴”总是出现在背景音乐中,它总是位于交响乐团的后方,不深藏,也不浅露,很少有人关注这种乐器蕴涵着一种怎样的音色。当演奏家端坐琴前,双手抚琴如行云流水般飞舞拨动琴弦时,多半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越,确如落在凡间的精灵。   竖琴和她的作品有如“竖琴”般的品行、气质、魅力。相信人们在对竖琴的散文加以洞识而形成对话之后,获得异乎寻常的艺术生趣,在对美文的欣赏中会有对美的充分感受。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我期待着竖琴的下一部作品,因为先贤说过:作者最好的作品是尚未写出来的。   庚寅春于雪枫�

  我公务之后的一种积习,是秉灯夜读。这个静夜,有一弯新月。捧着陈竖琴新作散文集《大地众生》,今夜不能入眠。这本有思想深度、有作者体验和感悟的精美之作,使人似乎亲聆着自然与生命、人文与历史的交响。   散文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这种生命方式是以诗的审美性穿透日常生活的平庸,呈现出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要之,散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当下散文审美品格的演化,使散文的题材空间更大、更自由。散文语境的大小,不在乎其叙事话语的大小,而在于有无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整合的力量。   竖琴是巴蜀有影响的作家。她的散文通过亲身经历、非常个性化的凡人小事的描写,织成一幅幅情事动人、色彩绚丽、富有张力的锦绣,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之美,情感之美,人生之美,信念之美。   《大地众生》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关于自然、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独特体验和生命感悟。其文集的背景:五百里龙门山脉,以“5・12”为触点,记山河大地众生相。上篇记“5・12”特大地震降临前悠远神奇之龙门山,叙说这一地区人文地理民情风俗之实。中篇记平凡如尘土的芸芸众生与灾难短兵相接之际的伟岸与坚韧,它让世人亲眼见到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知的真理: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下篇记龙门山灾后重建。当大地震将山河大地和百万山民的生活撕裂,幸存的人们如何生存?坍塌的历史如何链接?龙门山灾后重建之路艰辛伟大、复杂漫长,而带给世人更多的是感动和忧伤。在这部散文集中,贯穿着一个作者性灵的“我”之形象,流动着“我”的情感,凝聚着“我”的感悟。在岁月逝去的匆匆的脚步中,人们可聆听到作者心灵的倾诉,感受到作者噙着热泪的真情,看到作者留在“大地众生”中闪烁的大千世界和生命感应的思辨火花。   从《大地众生》沉吟的字里行间,真切地表现出了竖琴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了她对国家、民族的事业不懈的奋斗精神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气概,以及对人生真谛的叩问与追寻,对友情的怀缅与珍重。拳拳之心,涓涓之情,可观可鉴。   竖琴的散文,诗情盎然。其文篇幅虽不长,但往往恰到好处地把文章点到高潮,似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但笔意所致,缜密厚重。像《大师》《那一片云》《巫风》等散文,深得传统精髓,“形”“神”兼备,“形”为“神”备,“神”又凸现为“形”之“风骨”。进而言之,竖琴所叙之事、所描之物、所抒之情,都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寓于其中,却又力戒空谈、清谈、玄谈。这些作品有入微的观察,有具体生活场景的展示和细节的描写,又有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而独到的探询。她在思考人类的困境问题,并认为人类通过爱情、友谊、关爱、感恩、享受生命的过程、承认差别和肯定欲望等途径,可以化解许多困境。她将“众生”的生命惨痛与整个人类的困境汇于同一调色板,在生命的苦涩荒凉中体验岁月在“众生”躯体上的划过。这样,便超越了一己的悲欢,从“小我”走向了“大我”。其最精彩的部分是让人难忘的幽默,如《我母亲和她的学习型社会》等,这是许多板着脸一心要深刻或深沉到底之作家的不足所在。   竖琴的散文,色调朴素。但朴素中从不缺乏洁净与质感、灵性与宽容。《五龙寨》便烘托出炊烟袅袅的羌山人文气息和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境。白云行空或日月交替反复循环,使读者在神秘的大自然里感受到人性本源之美,心灵深处忽略的柔情被发掘再现。羌寨倘若与现代文明的都市再打一仗,羌人能赢吗?白石神还能发威吗?血脉中千万年来未被染杂的遗传密码能够保存吗?类似的作品还有《法鼓山的鼓声》,从平凡的鼓声中,让我们听到了辉煌和永恒;在《大师》的细微天地中所观察到的个体生命脆弱,表现出感恩互助的伟力和创造智慧;在《羌乡五识》的淡泊生活中,感受到的是真诚与幸福、痛苦与孤独、无奈和奋争、友谊和丰富多彩的人间万象。《震中记事》《诺亚方舟》等还记叙了“5・12”特大地震。灾难是生命的洗礼,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磨砺。虽然这些作品都触碰到灾难,但重要的不是写灾难本身,而是在灾难背后作者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本质作了有力的开掘。此外,典型的生命细节、难忘的人生片断、耀眼的生命光彩,不时从《大地众生》中闪现出来,从而使作品笼罩着时代的氛围,成为时代精神的见证。   竖琴的散文,视野开阔。那种纵横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以及从生活细节与万物草莽中发掘文化底蕴的慧眼与匠心,令人难忘。人们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通过艺术的眼光,去贴近自然,拥抱自然。也正是通过这种眼光,把宇宙看成一个充盈着人类无限情趣的整体。从哲学意义上说,文化观照是最深沉的综合思考。从文化角度能够透视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精神。在文化的照耀下,人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能理解更多的事情,能体味更复杂的情怀。如果说,竖琴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精神,是一种醇厚凝炼的形式,那么在《大地众生》中则是一种舒展坦荡的表达。不少篇目意蕴丰厚,既有缜密的哲学思辨,又有浓厚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生命的热切呼唤。   竖琴的散文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对散文形式的突破意识。既记事又抒情,既写实又写意,或纵横捭阖,或描摹入微,言辞简约,清丽俊俏,常融自然风物、人文传统、政治经济于一文之中,映照出作者攀越羌山、走过断裂带、漫游林海、驰骋原野的身影,形成一种从政者为文的独特风格。   竖琴的散文语言,确具文学的特质。俄国形式主义文评家面对滥世的俗语与套话,强调文学语言要“陌生化”,实际上合符了古来有识之人的要求:“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或亦曰使文者野”,即所谓点铁成金、化朽为奇!“行业学科,各有专门,遂各具词汇,词汇亦各赋颜色。其字处本业词汇中,如白沙在泥,素丝入染,厕杂混同;而偶移置他业词汇,则分明夺目,如丛绿点红,雪枝立鹊”(钱钟书译丁耶诺夫语)。检视《大地众生》,可见不少令人“陌生”惊喜的句子:“种玉米时顺带往坑里扔几粒黄瓜籽。待到玉米苞吐出紫莹莹的缨子时,一根根俏生生的黄瓜已经坠在玉米杆上荡秋千了。”“尽管那是一大二公的岁月,黄瓜这类一泡尿的作物究竟不好纳入统收统支。”(《那一片云山》)“倘若打比方,那座青山是一羌家美妇,半山小院便是妇人腰间簇新的绣花腰带,很打眼。”“连瓦砾都被埋在百米之下,畜牲们便傻眼了,远远地立着不知所措。”“政府不让回家去,也是为了幸存的人不再有事。以为就自己一家子犯规,一路走得偷偷摸摸。放眼一看,咦,幸存的人差不多走到一处了!山里人老实,犯规的事终不好意思出口,只各自低了头加快脚步。”(《羌乡五识》)   行文至此,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西洋乐器――“竖琴”。   “竖琴”是西方文化中最为古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乐器之一,古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斯凭借美妙的琴声穿越冥河,展现出“竖琴”动人心魄的神秘魅力。“竖琴”既敏感又浪漫,既高雅又清纯,气质如珠玉般晶莹,音色如朝露般清澄。独特的演奏效果,余韵悠长,闻之令人心醉。在我的脑海里,“竖琴”总是出现在背景音乐中,它总是位于交响乐团的后方,不深藏,也不浅露,很少有人关注这种乐器蕴涵着一种怎样的音色。当演奏家端坐琴前,双手抚琴如行云流水般飞舞拨动琴弦时,多半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越,确如落在凡间的精灵。   竖琴和她的作品有如“竖琴”般的品行、气质、魅力。相信人们在对竖琴的散文加以洞识而形成对话之后,获得异乎寻常的艺术生趣,在对美文的欣赏中会有对美的充分感受。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我期待着竖琴的下一部作品,因为先贤说过:作者最好的作品是尚未写出来的。   庚寅春于雪枫�


相关内容

  • 德彪西的[大海]
  • 德彪西的<大海> "我现在又二次地和我的老朋友--'海'在一起,它永远是那么变幻无常,那么美丽.它的确是是然界唯一可以使你安份守己的东西,然而,我们对海的尊重总嫌不足.我们决不可把备受日常操劳而变得畸形的躯体浸入其中.的确.我们的手.足是在令人发笑的节奏中移动--它足以使鱼儿们 ...

  • 记叙文,音乐会
  • 60吴凯若琳 新年音乐会 优 那天下午,我参加了查克维尔小学一年一度的音乐会. 随着人潮的涌动,我被推进了人山人海的音乐会场,环顾四周,发现前座被一二年级的 小学生挤满了,后排也被陆续到场的家长们占据了,几乎座无虚席,舞台后,表演者们身着 象征喜庆的大红旗袍,怀抱长笛,萨克斯等乐器,静静地坐在长凳上 ...

  •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的旋律,给无数人带来了不只是听觉的冲击,还有心灵的震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这样的作品.<梁祝>是将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高度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 ...

  • 试析[沃尔塔瓦河]
  •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 章,写于 1874 年.当时的斯美塔那遭到了耳鸣的不幸,但还是继续完成了此杰 作.这部套曲由六个独立乐章构成,分别是<维谢格拉德><沃尔塔瓦河><沙 . . 尔卡>< ...

  • 忧郁的深处,生命的美丽-[蝴蝶与蓝]
  • 古人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焚香静坐,心不外想,琴音荡漾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今,时代变迁,物事人非,但只要筝音一起,依然是琴音斑斓绕耳畔,玲珑点滴舒心弦.这才发觉,古人的那种气韵与风范,是代代相传的,在我们内心深处涌动着的,依然是华夏儿女特有的那份写 ...

  • 山东青岛导游词
  • 山东青岛导游词 [青岛概况]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是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地理位置[环镜]得天 独厚,东有崂山,西有平原,北揽大泽,南接黄海,下辖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 城阳,黄岛七区和即墨,莱西,平度,胶州,胶南 5 市,总面积 10654 平方公里,人 口 703 万,壮美的山 ...

  • 静听巴山雨[散文欣赏]
  • 绵绵细雨,细雨绵绵..... 淅淅沥沥的雨声,如音符般在北方的屋檐下滴落,一滴一滴,是在敲打着键盘吗? 我听到南方梅雨季节拨节的心事,看到北雁南归捎去的心影,一如这飘飘洒洒的细雨,轻轻地来,轻轻地去,真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吗,只掷下一声孤鸣...... 我知道雨是夜的精灵,它晶莹剔透的光泽一如女人们裸露 ...

  • 妙"悟"意象 雨巷
  • 举三反一,妙"悟"意象 安徽六安市叶集中学 陈永睿 <雨巷>是一篇颇令人费解的诗歌,原因是初进高中的学生对文中特定的意象.情感缺乏认知和共鸣,如果照老办法解剖麻雀.细嚼慢咽的话,则耗时多收效低.怎么办? 突然想到韩军老师的"举三反一"说. 韩军老师 ...

  • 雨巷0教学设计
  • <雨 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境. 3.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