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马谡,关于这个人刘备的判断也异常准确,可惜还是坑了蜀国!

文/省油的灯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成功的像贾诩,先跟董卓,后跟张绣,最后投奔曹操,终于能够施展手段建功立业。失败的也有,比如于禁,先跟曹操后归东吴,最后又回到魏国,他人转了一圈,声望和地位却是直线下降。

此外还有更失败的,比如吕布跟随丁原,他叛了,杀了丁原,跟随董卓他又叛了,砍死了董卓。最后没人敢收他了,他自己单干,创业失败身死人手。不仅混的一事无成还,落下三姓家奴的骂名。

所以说,三国时期人才流动是带有非常强的风险的,流动成功了,人才和新老板双赢,流动不好,不仅流动的人难受,很有可能会给前老板和现老板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蜀国就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个重要决定,坑了魏、蜀两个国家,算是灾星一枚,此人正是孟达。

孟达最初隶属刘璋阵营,后来他和法正各自领兵两千人,前去接应入蜀的刘备。这二位一看跟着刘备有前途,由接应瞬间就变成了投奔,成为刘备阵营的人物。刘备对这二人也相当重视,法正引为心腹,对于孟达也是予以重用,任命其为宜郡太守。

后来孟达领兵攻占上庸,这个时候刘备担心孟达独自难以承担守护上庸的重任,派自己的义子刘封来到上庸,孟达作为副手辅助。刘备的识人之明,我们从后来对于马谡的使用上就可以得到证明,这次他对孟达一样没有看错,孟达是领军尚可,治民理政却非所长,且志大才疏易出纰漏。

刘备安排刘封和孟达一起守卫上庸,固然避免了孟达不能胜任的问题,但是孟达作为夺取上庸的功臣,心里应该是非常不爽。孟达心中的不满,在关羽荆州之败后,表现的尤为明显。

当时上庸处于蜀国前线,救援关羽是最近的所在,可是刘封和孟达却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理由拒绝出兵援助。关羽最后兵败身死,刘备的满肚子怒火就指向了刘封和孟达。其实,刘封和孟达即使出兵,考虑到距离因素,关羽的结局也未必会有改变,哪怕是少派些兵马做做样子,也不会有后续的麻烦。结果他们却选择了最差的选择。

孟达为了避免遭到清算,选择了投降魏国,房龄、上庸、西城三郡,不费魏国一兵一卒尽数纳入版图,蜀国痛失一战略要地。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赏孟达的姿才容观,对他也是大加封赏,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有才加长的帅,确实是强大的资本啊!

终魏文帝曹丕一世,待孟达始终敬重,可是曹丕已去世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孟达作为降将,虽然在魏国日久,可是终究根基浅薄,失去君主宠幸,孟达心中自然焦虑不安。这个时候诸葛亮抓住时机,积极开展劝降攻势,让孟达更加动摇,最终决定背叛魏国,重回蜀国。

类似于这种投降反叛的事情,一定要周密行事,严守机密,可是孟达粗疏的一面再一次暴露出来。他一方面没有提防与他有嫌隙的申仪,致使计划外泄,让司马懿知晓。另一方面,孟达对于司马懿的行军速度估算过于乐观,以至于让司马懿有了奇袭他的机会。

有了以上两个致命缺点,孟达的结局自然不难预料,最后兵败身死,让诸葛亮失去了一次大好的北伐机遇。孟达先叛蜀国,后叛魏国,两次背叛,两次选择,对蜀国的伤害最深,对魏国也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首鼠两端,害人害己!

【省油的灯】闲看风云,扯淡人生

文/省油的灯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成功的像贾诩,先跟董卓,后跟张绣,最后投奔曹操,终于能够施展手段建功立业。失败的也有,比如于禁,先跟曹操后归东吴,最后又回到魏国,他人转了一圈,声望和地位却是直线下降。

此外还有更失败的,比如吕布跟随丁原,他叛了,杀了丁原,跟随董卓他又叛了,砍死了董卓。最后没人敢收他了,他自己单干,创业失败身死人手。不仅混的一事无成还,落下三姓家奴的骂名。

所以说,三国时期人才流动是带有非常强的风险的,流动成功了,人才和新老板双赢,流动不好,不仅流动的人难受,很有可能会给前老板和现老板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蜀国就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个重要决定,坑了魏、蜀两个国家,算是灾星一枚,此人正是孟达。

孟达最初隶属刘璋阵营,后来他和法正各自领兵两千人,前去接应入蜀的刘备。这二位一看跟着刘备有前途,由接应瞬间就变成了投奔,成为刘备阵营的人物。刘备对这二人也相当重视,法正引为心腹,对于孟达也是予以重用,任命其为宜郡太守。

后来孟达领兵攻占上庸,这个时候刘备担心孟达独自难以承担守护上庸的重任,派自己的义子刘封来到上庸,孟达作为副手辅助。刘备的识人之明,我们从后来对于马谡的使用上就可以得到证明,这次他对孟达一样没有看错,孟达是领军尚可,治民理政却非所长,且志大才疏易出纰漏。

刘备安排刘封和孟达一起守卫上庸,固然避免了孟达不能胜任的问题,但是孟达作为夺取上庸的功臣,心里应该是非常不爽。孟达心中的不满,在关羽荆州之败后,表现的尤为明显。

当时上庸处于蜀国前线,救援关羽是最近的所在,可是刘封和孟达却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理由拒绝出兵援助。关羽最后兵败身死,刘备的满肚子怒火就指向了刘封和孟达。其实,刘封和孟达即使出兵,考虑到距离因素,关羽的结局也未必会有改变,哪怕是少派些兵马做做样子,也不会有后续的麻烦。结果他们却选择了最差的选择。

孟达为了避免遭到清算,选择了投降魏国,房龄、上庸、西城三郡,不费魏国一兵一卒尽数纳入版图,蜀国痛失一战略要地。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赏孟达的姿才容观,对他也是大加封赏,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有才加长的帅,确实是强大的资本啊!

终魏文帝曹丕一世,待孟达始终敬重,可是曹丕已去世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孟达作为降将,虽然在魏国日久,可是终究根基浅薄,失去君主宠幸,孟达心中自然焦虑不安。这个时候诸葛亮抓住时机,积极开展劝降攻势,让孟达更加动摇,最终决定背叛魏国,重回蜀国。

类似于这种投降反叛的事情,一定要周密行事,严守机密,可是孟达粗疏的一面再一次暴露出来。他一方面没有提防与他有嫌隙的申仪,致使计划外泄,让司马懿知晓。另一方面,孟达对于司马懿的行军速度估算过于乐观,以至于让司马懿有了奇袭他的机会。

有了以上两个致命缺点,孟达的结局自然不难预料,最后兵败身死,让诸葛亮失去了一次大好的北伐机遇。孟达先叛蜀国,后叛魏国,两次背叛,两次选择,对蜀国的伤害最深,对魏国也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首鼠两端,害人害己!

【省油的灯】闲看风云,扯淡人生


相关内容

  • 诸葛亮鞠躬尽瘁,却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 一提到诸葛亮,大家想到都是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为了蜀国尽心尽力,死而后已.史书中记载他六出祁山,最后抱病而亡.这样一个正面人物,却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终其一生,诸葛亮没有为蜀国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在任期间提拔的人才也寥寥可数,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说起诸葛亮,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可是 ...

  • _挥泪斩马谡_悲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 "挥泪斩马谡"悲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篇章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管小说中有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但街亭一役正史上确有此事.笔者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尝试分析"挥泪斩马谡"的 ...

  • 关于刘备评价
  • 就是这段话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许多人都认为刘备是一个仁义,善良的人,他没有野心,不像曹操那样,野心勃勃.可是我对他的看法不同. 一, 刘备这个人很聪明,但是他也很有野心不比曹操要小,只是那时的人们 ...

  • 三国演义人物及练习
  • <三国演义>复习指导 一.<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的主要特点及相关故事: 1.曹操:谋略过人,才华横溢,残酷冷血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生在三国,是幸运,才有了雄霸天下的机遇,让自己名留千古:也是不幸,背负了汉贼奸雄的骂名,受着人民的唾弃.然而曹 ...

  • 三国管理篇
  •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 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 掌握留住人才的秘诀: ● 懂得如何搭建管理平台. 第一讲 刘备的管理之道 一.目标管理 刘备的目标管理包括两个要点: 1.明确最高目标,绝不动摇 刘备创业历经坎坷,成败起伏,但其始终明确自己的最高目标- ...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画像马谡原以 ...

  • 桃园三结义
  • 桃园三结义 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英战吕布 刘备有心抱负于 ...

  • 解读"挥泪斩马谡"的真相
  • 摘 要:"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篇章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管小说中有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成分,但街亭一役正史上确有此事,而根据这一篇章创作的戏剧<失空斩>,现在已成为国粹京剧的传统保留剧目,这些都说明了这一事件影响之深和影响之大. ...

  • [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阅读检测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 曹操,"智绝"是 28.<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29.<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