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与世界

上 海 大 学

《中国国情与世界》课程论文

从地铁进食争端说开去

课程名称: _中国国情与世界

学 院: 文 学 院

姓 名: 朱正好

学 号: 09124569

2012年 5 月 2 日

在年初,关于“内地游客香港地铁内吃东西引发争议”的事件,在两岸三地都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骂战,在目睹了网上大量对此评论之后,我不禁由此产生了一些想法。

其实事情本身很简单,内地去的小女孩在车厢内吃点心面,有乘客提醒“车厢内不能吃东西”,随后,小女孩的母亲和一位港男对骂,母亲的同行女子和几位港人也加入骂战。这场地铁风波被曝光后顿时点燃了导火索,两岸民众在网上展开了骂战,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内地民众抱持着“尽管这件事是大陆游客错误在先,但是港人对此态度太过糟糕”的想法,而香港民众则普遍认为内地人素质太低,甚至掀起了一场“滚出香港”的抗议,而这一行为显然又引起了更大的争执和冲突。

然而在这场纷纷扰扰的骂战中,我却不禁想到:为什么这么一件可以说是个别的小事,却可以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甚至在后期波及了对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质疑?其实近年来,地方性的大冲突十分频繁,近有广东汹涌澎湃的反对强制普通话抗议,远有上海世博前后对国家先期情诗的不满声音,但不论事大事小,完全没有像这场地铁风波这样遍及全国、声势浩大的骂战,且其冲突之激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什么仅仅这样一次违规问题,竟能有如此动静?此时,如果冷静地看待骂战双方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场内地人和港人在“制止对方诋毁己方”和“诋毁对方”的恶性循环中产生的碰撞,尤其是香港民众,似乎对大陆抱有极重的仇视。同是中华人民,为何两地人民会这样仇视对方?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先举几个例子,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争端始终没有停息过,每一个稍大一些的城镇就有一定的排外思想,这一点在南北各地都是一样的,并没有所谓的“北方人热情好客”这样的区别,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就不提了,像泰州、大连这样的城市同样有这样的心理,而在网络论坛上,仅仅是苏北苏南就可以吵得水深火热。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在于中国的多民族性。从魏晋开始,中国就聚居了大量当时的“外国人”,不同种族聚集在同一片土地上,有和谐的文化交融,当然也有暴力争端,例如历史上多次少数民族政权就都是战争的结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以自己所在的土地为基本利益,土地争端也就成了民族争端,所以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说法,也正是因此,其实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全国规模的战争都是地域冲突的过程或者结果。即使是如今的和平年代,每个地区的人还是主要保持在当地,而各个地区之间也就有了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两地贫富差距较大或者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时候,这样的隔阂以及误解就更深。

也就是说,我想,港人之所以仇视大陆,也同样是一种地域冲突,同时他们又处于少数势力,与内地的文化完全不同,对占有绝大多数的内地人自然抱有极度的不信任和误解;与此同时,对于内地人而言,香港同样处于一个异类的地位,这种时候自然是不会站在他们这边的。所以这样一场

争执恐怕是地域冲突战争的文化化,因为如今已经不可能有一场真正的战争了。

由此可见,这场闹剧其实是我国固有的环境、国情之下产生的必然争端,而既然要固我中华之邦,自然也永远不可能会避免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因为我们从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的国家,而现有的民族制度以及一国两制也并不是完美的,想要缓和这样的问题,就应该更多地促进各个地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弱化异类感,增强认同感,这是应当从文化入手的问题,需要长期努力,而非简单的论战辩驳和强制规定可以平息的。

上 海 大 学

《中国国情与世界》课程论文

从地铁进食争端说开去

课程名称: _中国国情与世界

学 院: 文 学 院

姓 名: 朱正好

学 号: 09124569

2012年 5 月 2 日

在年初,关于“内地游客香港地铁内吃东西引发争议”的事件,在两岸三地都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骂战,在目睹了网上大量对此评论之后,我不禁由此产生了一些想法。

其实事情本身很简单,内地去的小女孩在车厢内吃点心面,有乘客提醒“车厢内不能吃东西”,随后,小女孩的母亲和一位港男对骂,母亲的同行女子和几位港人也加入骂战。这场地铁风波被曝光后顿时点燃了导火索,两岸民众在网上展开了骂战,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内地民众抱持着“尽管这件事是大陆游客错误在先,但是港人对此态度太过糟糕”的想法,而香港民众则普遍认为内地人素质太低,甚至掀起了一场“滚出香港”的抗议,而这一行为显然又引起了更大的争执和冲突。

然而在这场纷纷扰扰的骂战中,我却不禁想到:为什么这么一件可以说是个别的小事,却可以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甚至在后期波及了对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质疑?其实近年来,地方性的大冲突十分频繁,近有广东汹涌澎湃的反对强制普通话抗议,远有上海世博前后对国家先期情诗的不满声音,但不论事大事小,完全没有像这场地铁风波这样遍及全国、声势浩大的骂战,且其冲突之激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什么仅仅这样一次违规问题,竟能有如此动静?此时,如果冷静地看待骂战双方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场内地人和港人在“制止对方诋毁己方”和“诋毁对方”的恶性循环中产生的碰撞,尤其是香港民众,似乎对大陆抱有极重的仇视。同是中华人民,为何两地人民会这样仇视对方?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先举几个例子,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争端始终没有停息过,每一个稍大一些的城镇就有一定的排外思想,这一点在南北各地都是一样的,并没有所谓的“北方人热情好客”这样的区别,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就不提了,像泰州、大连这样的城市同样有这样的心理,而在网络论坛上,仅仅是苏北苏南就可以吵得水深火热。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在于中国的多民族性。从魏晋开始,中国就聚居了大量当时的“外国人”,不同种族聚集在同一片土地上,有和谐的文化交融,当然也有暴力争端,例如历史上多次少数民族政权就都是战争的结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以自己所在的土地为基本利益,土地争端也就成了民族争端,所以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说法,也正是因此,其实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全国规模的战争都是地域冲突的过程或者结果。即使是如今的和平年代,每个地区的人还是主要保持在当地,而各个地区之间也就有了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两地贫富差距较大或者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时候,这样的隔阂以及误解就更深。

也就是说,我想,港人之所以仇视大陆,也同样是一种地域冲突,同时他们又处于少数势力,与内地的文化完全不同,对占有绝大多数的内地人自然抱有极度的不信任和误解;与此同时,对于内地人而言,香港同样处于一个异类的地位,这种时候自然是不会站在他们这边的。所以这样一场

争执恐怕是地域冲突战争的文化化,因为如今已经不可能有一场真正的战争了。

由此可见,这场闹剧其实是我国固有的环境、国情之下产生的必然争端,而既然要固我中华之邦,自然也永远不可能会避免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因为我们从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的国家,而现有的民族制度以及一国两制也并不是完美的,想要缓和这样的问题,就应该更多地促进各个地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弱化异类感,增强认同感,这是应当从文化入手的问题,需要长期努力,而非简单的论战辩驳和强制规定可以平息的。


相关内容

  •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 ...

  • 认清基本国情
  • <认清基本国情>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事 ...

  • 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
  • 新当选的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政协闭幕大会上说,应该"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这是句大实话,切中当前社会思潮的要害. 快速发展的中国,难免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且,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切成就用13亿作分母一除,都会变小:一切问题用13亿作分子一乘,都会变大.何况机遇 ...

  •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 理论课教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秦 刚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 ...

  •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一.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当今社会,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 ...

  • 中国需要思想上的变革
  • 中国需要思想上的变革 中国二千年的文化的源头实肇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那个时期除了佛教文明未入东土外,主要的几个思想流派均已经建立起来的.主要有齐鲁之儒家文化和兵家文化,楚宋之道家文化,三晋之法家文化.加上佛教文化,这五大文化构 ...

  •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国情常识汇总
  •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国情常识汇总 推荐阅读: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2013事业单位招聘 国情常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一个常考考点,由于范围广,内容多,所以并不利于记忆.因此,中公教育总结整理出一些国情常识知识点,以备考生的不时之 ...

  • 国情教育心得体会
  • 国情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在党校两年半的<国情教育>学习,先后学习了<从现有格局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我国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篇目,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