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最后的领地:風語者納瓦霍人及其他幸存者

在美国亚利桑那与新墨西哥州界线附近,由东南向西北,蜿蜒纵横着一条巨大深邃的峡谷,谷中砂岩峭立,保留着大量古印第安人的遗迹,岩壁上斑驳的雕刻绘画,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辉煌。这就是谢伊峡谷(Canyon de Chelly)。这条独具特色的峡谷,与大峡谷(Grand Canyon)齐名,在一个方面甚至比它更为引人注目:至今,整条峡谷依然属于美洲印第安人。

纳瓦霍印第安人是谢伊峡谷的主人,他们祖祖辈辈在此耕种、放牧,至少已居住了400年。如今,峡谷中约有70个纳瓦霍人家族,他们种植谷物瓜菜、放牧牛羊、栽种果树,过着半耕半农的平静生活。

其实,早在纳瓦霍人之前,这里就已经是阿纳萨兹人的家园。1880年,一支考古探险队,在峡谷中一处700英尺高的峭壁下,发现了古印第安人的居穴,其间有两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据考证,这个遗址大约从公元30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居住。1296年前后,阿纳萨兹人移居到这里,在此建家立业。考察队将该遗址命名为木乃伊洞穴遗址,而纳瓦霍人则将祖先的旧居称为“岩下之屋”。   “奔跑的羚羊”是古代阿纳萨兹人的另一个聚居点遗迹,他们在此居住了600多年。这个遗址颇为壮观,最早的居穴,可以追溯到公元700年。11世纪50年代,阿纳萨兹人开始砌造石头房屋,如今,人们在此看到的石屋残墙,有些是13世纪50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从遗址中不难看出,阿纳萨兹人的生活方式在此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的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古老的投矛被弓箭替代;对农业的依赖逐渐多于牧业,村庄里开始饲养大群的火鸡;他们还种植棉花,织出的棉布结实精细。   峡谷中,还有一处有趣的阿纳萨兹人村落遗址,同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那就是“滑行的屋子”。这个古怪的名字也是纳瓦霍人起的,不过,只要你到了现场,就会发觉它再贴切不过了。这些房屋建造在一个险峻倾斜的岩架上,恐怕最富天资的阿纳萨兹建筑师也不能保证这些墙壁不会移动。

然而,尽管根基不太稳固,但迹象表明,这里曾是个有30至50间房屋的大村落,大概从公元900年开始就有人居住,繁荣了大约300多年。当纳瓦霍人第一次抵达谢伊峡谷时,阿纳萨兹人的村庄已经荒芜成了废墟。及至17世纪,纳瓦霍人已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一个世纪后,他们更是因肥美的羊群、精致的羊毛毯和丰获的谷地而远近闻名。

“纳瓦霍”在印第安语里意思是“伟大的田野”,谢伊峡谷对他们来说是块风水宝地:既有适宜耕种庄稼、放牧牛羊的肥沃土地,又有保护家园免受敌人侵犯的险要地势。

然而,19世纪早期开始,纳瓦霍人的平静生活被西班牙人的枪声打乱。几次血腥的冲突场面,都被雕刻在峡谷的峭壁上。“大屠杀洞穴”就是西班牙人残暴入侵的遗迹之一,对于那次声名狼藉的“1803年大屠杀”,侵略者这样描述:对方有壕沟防护,几乎无法攻入……消灭了90个印第安勇士和25个妇女与儿童,俘虏30人……而据纳瓦霍人说,当时大部分男人都在外打猎,那些被屠杀的大都是为躲避侵略者而逃难至此的妇女、儿童和残弱老人。大屠杀洞穴的墙壁上,当年留下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 纳瓦霍人又称此处为“二人坠落之地”,为的是纪念这场屠杀中一位勇敢的纳瓦霍妇女,她在与一名西班牙士兵格斗时,跌落悬崖而死。跌落时,她紧紧拽住敌人与其同归于尽。

1849年,又一次浩劫席卷了谢伊峡谷。美国白人的到来令纳瓦霍人陷入到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在准将詹姆士·H·卡勒顿的命令下,陆军上校克里斯多佛进入峡谷驱逐纳瓦霍人。他们声称要为印第安人指引一条崭新美好的生活道路。为了达到这个值得怀疑的目的,军队杀死牲畜、摧毁房屋、践踏麦田、果园,“清理”工作长达6个月之久。

纳瓦霍人为家园而战,勇敢地抵抗侵略者。一处处烧得焦红的土地,诉说着纳瓦霍人的悲愤。

1864年3月6日,6000多纳瓦霍人被迫踏上“血泪之路”,按照卡勒顿的计划,前往400多英里外的萨姆纳堡,这个位于新墨西哥州中东部佩科斯河附近的小地方,美其名曰新居民点,实际上就是战俘集中营。大部分人都是步行,数百人在旅途中丧生。   在萨姆纳堡经历了4年的疾病、饥荒以及各种艰难困苦,卡勒顿的社会实验终于结束了。政府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在纳瓦霍人的故乡建立了一个350万英亩的保留地。

浩浩荡荡的回家队伍,绵延了10英里长,一个纳瓦霍人首领回忆:“我们在阿尔伯克基看到南圣山(泰勒峰)时,几乎要欢呼了。我们想与大地对话,我们是如此地热爱它……”

终于,纳瓦霍人在冬天回到了谢伊峡谷。家园已经面目全非,原来,在他们被囚禁后,军队依然继续着破坏行动。在新的庄稼长出来之前,纳瓦霍人不得不接受政府的定量配给。尽管困难重重,尽管继而又经历了1868年至1880年的大旱灾,纳瓦霍人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在这个特别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1931年,在纳瓦霍人的帮助下,谢伊峡谷建立了国家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探险的游人络绎不绝。国家公园设有游客中心,提供游车、观景服务。峡谷依然属于纳瓦霍人,因此进入谷中,必须要纳瓦霍导游陪同,在印第安村落拍照也需征得主人的容许。   夏末、整个秋季都是谢伊峡谷最怡人的时刻,壮观的峡谷、古朴的岩刻艺术、祥和的印第安村落,宛如一幅自然与人和谐的画卷,置身其间,总会令人由衷地为之感动。

美国的辽阔版图是从哪里来的?今天居住在保留地印第安人会告诉我们,那曾经是勤劳、友爱、无忧无虑的印第安人的世代家园。美国人的西进史同时也是印第安人惨遭杀戮的血腥史,整个十九世纪美国的联邦军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来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美国还是十九世纪主要的贩卖和剥削奴隶的国度之一。

美军的职业化进程是与拓荒者的向西部进军相联系的。这样做的背景是:国家的当权派和白人的淘金者把眼睛盯在了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和俄勒冈乃至墨西哥。这里是印第安人的故乡。他们曾以无数英勇的故事使得自己的部落——达科他部落非常著名。这些草原之子身材健美高大,头上戴着许多装饰品和大鹰的羽毛。他们多是出色的骑士,能驯服草原的烈马,特别是他们能在烈马疾行时准确地射击。这些烈马是十六世纪初叶那些逃跑了的西班牙士兵留下来的马匹的后代。它们繁殖得很快,并且早就能和那些美洲的大水牛一起生活在这大草原之上了。

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白人及企业迁到西部的明尼苏达、衣阿华和伊利诺斯。 很显然,印度安人是不会轻易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出让给人侵者的。他们手执战斧勇敢地向这群人冲击,但他们毕竟无力挡住殖民者及其手持现代武器装备的军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西部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印第安人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不断地同来犯者进行战斗。美国政府也不断派兵进行征服和镇压。较为著名的是1794年8月20日在俄亥俄境内爆发的镇压印第安人的“倒树之战”。 “倒树”是一个地名,因遍地是被龙卷风刮倒的树木而得名。

这是一次大肆屠杀印第安人的战斗,是用武力从印第安人手中抢夺土地、迫使印第安人向西退避的战役之一。哈里森在这次战役中带领部队坚守正面战线。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他指挥步兵和来复枪手运用猛烈的火力把向他们冲来的一批又一批印第安人残酷地屠杀了,印第安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被鲜血浸透了。当时在黑人中间流行的一句话是:“最好的印第安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虽然进行了顽强英勇的反抗,但一切都是徒劳。因为殖民当局派来了大批军队进行镇压。

1795年8月3日,元气消耗已尽的印第安部落被迫签定了和平协定。白人以区区两万美元买下了印第安人达6万平方英亩的大片土地,而这一片土地是如此美丽如此富饶。今天巨大的工业城市克利夫兰和辛辛那提就是当年印第安人的故乡。

1802年,法国的三色旗在新奥尔良降了下来,美国的星条旗在这里升起。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这里做了一笔好买卖:由于拿破仑当时在经济上正处于困境,杰斐逊便以区区6千万法郎买下了法国占领地路易斯安那。

从此,一片过去完全为印第安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广大地区,从墨西哥海湾到加拿大,都成了美国的土地,一些新的州诞生了。

由于印第安人的抵抗,美国政府和军队不断遇到麻烦。尽管如此,政府仍然实行一项非正式的迁移政策,1830年,国会授权总统进行有关土地交换条约的谈判。4年后,国会将印第安人领地限定在除路易斯安那、密苏里和阿肯色之外的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上。印第安人越来越受不了这种现实。1832年,一个名叫布拉克。哈弗克的印第安人酋长带着一批人,越过密西西比河来到了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政府,要求索回过去以廉价被白人骗买去的土地。 这当然只是天真的想法。伊利诺斯州长给他们的回答是立即集合了自己的士兵,命令他们去对付这批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在被迫搬迁期间,部落首领黑鹰率领随从,其中包括一些妇女和儿童,再次渡过密西西比河,进入伊利诺斯那块割让给了白人的土地。 对于黑鹰的做法,政府派出了军队进行镇压。派出的部队分为三路:第一路是当地民团,第二路是阿特金森准将率领的从圣路易斯赶来的部队;第三路是斯科特少将率领的从东部赶来的正规军。    这次镇压黑鹰的行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在斯科特军中有一个著名人物,名叫扎卡里·泰勒,他是美国历史上同哈里森齐名的镇压印第安人的“英雄”。  这次行动泰勒所在的部队最先到达预定地点。他的第四步兵团快速修筑了迪克森堡,并不断追击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由于一路上忍饥挨饿,疲惫不堪,加之妇女儿童的拖累,实在难以应战,最后决定撤退。8月3日,黑鹰率众行至巴德阿克斯河时,被突如其来的泰勒的部队拦截在河口,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结果印第安人损失惨重。黑鹰曾三次提出投降,均被泰勒拒绝。

而后,泰勒惨无人道地大肆屠杀了许多印第安人,其中包括不少妇女和儿童。同年9月,印第安人终于被迫接受了割让大片土地的和约。 1841年,哈里森出任美国总统。当时,全美人民寄希望于他能对西密诺尔之战作出决断。这种希望当然是有根据的,因为哈里森对镇压印第安人的战争再熟悉不过了。关于他镇压印第安人的故事,在美国几近能编成传奇小说。 哈里森把印第安人超过了一片沼泽地,组织了包围和屠杀。印第安人接二连三地冲锋,他们视死如归,表现了独特的勇敢精神。印第安部落的精华和骄傲,就这样被美国武装集中消灭在了这场流血战争之中。  战后,哈里森率部将他们的首府夷为平地。这一战美国政府又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了300万英亩的土地,进入印第安纳的领地。哈里森将凯旋的部队平安地带回文森斯,整个西部向他欢呼,把他视为救星。哈里森的“战绩”使他的名声大振,为此,有些人称他为“西部的华盛顿”。

在費城的博物館有一幅美國早期移民與在地的原住民簽約的畫,在畫的一角出現以賽亞書十一章6節豹子和小羊一起躺臥的和平景象。這幅畫令人感動又感傷,感動的是移民和原住民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努力的想以和平方法處理問題,感傷的是,這幅畫所呈現的只是短暫的假象。接下來的近兩百年間,白人屠殺印第安人近四千萬,有的滅族,有的苟延殘喘,困居保留地。

正是因为种族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极易辨认的差异,所以种族岐视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顽症。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很少能够较为平等地对待与自己在外貌上便存在着极大差异的其他种族。当然,在同一种族之间也经常发生相当残酷的战争、屠杀;在被称为不同种族,实际上体质差异并不那么明显的人群之间也发生残酷的屠杀和“种族清洗”。但是,这些屠杀和“种族清洗”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当白人与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遇时对他们的奴役、屠杀和种族清洗那么残酷,那么干净彻底。谈到种族清洗,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纳粹德国对于犹太人的屠杀。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因为犹太人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占有较大的“话语权”(因为智商高?),而黑人和印第安人则无法发出那么强烈的声音而已。白人与亚洲人相遇时情况也是十分残酷的,但因为亚洲各民族在文明发展阶段上比黑人和印第安人高(他们只是在不久前才被白人甩到了后面,而在过去则一直是并驾齐驱的),所以才没有落到类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命运(而黑人之所以也没有被完全灭绝,则是由于他们身体更强壮,更适宜于在种植园中当奴隶)。

种族主义或种族灭绝在历史上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比如美国,它今天之所有没有像英国北爱尔兰那样的问题,或是像中国西北、西南地方那样的问题,并非如它所宣称的那样,是由于它是各民族友好融合的大熔炉,而是因为它干净彻底地灭绝了印第安人(还剩下一些,但已构不成一种力量)。试想,如果今天的印第安人数多一些,他们就很可能对白人高呼着哪来就回哪去”,并到处扔炸弹。感恩节起源于17世纪。1620年秋季,大约100名欧洲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帆船漂洋过海在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的普列茅斯登陆。1621年,经过一年的辛劳和艰险,他们获取了好收成。为了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大难不死,幸存下来的52名清教徒设宴欢庆来到美洲大陆定居后获得的第一个丰收年,并邀请当地印第安人代表前来做客。这是印第安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这样的庆祝活动。此后不久,白人殖民主义者开始大批屠杀印第安人美国白人今天的欢乐是建立在屠杀印第安人的基础之上。因此,每当美国白人欢庆感恩节时,每当普列茅斯市邀请好莱坞影星到当地重演当年欧洲清教徒登陆的情景时,印第安人团体代表都要前去举行抗议活动,谴责美国白人武装入侵美洲大陆到处进行种族屠杀并强迫印第安人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  印第安人示威抗议者提醒人们:对印第安人而言,移居北美的欧洲白人是他们今天受苦受难的根源。他们把感恩节称为“悼殇日”。

这样地区有没有居民呢?有的。就是哥仑布发现美洲大陆时早就住在那儿的印第安红人。原来这种风景区,同时也就是白人给划定的所谓印第安人“禁区”。经过多少年来美国白人的屠杀与压迫;印第安人各族现存的不过几万人,主要就都被圈住在这样的穷荒地带。   而现在的美国人就老实不客气,把印第安人也一并当作风景来出卖;来欣赏。在煤渣马粪似的沙丘上,在奇形怪状的断崖上,游览者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无精打彩的红人低头坐着,像在沉思,像在作梦,像在打嗑睡。照片画报,日落黄昏的“彩绘沙漠”之类背景里,常常摄一个孤零零坐着或蹲着的红人,作为边荒悲凉之美的点缀。 此外还有红人的各种照片,或是一个满面打皱的汉子,瞪着白多黑少的眼睛,撕开牙关在咬一条蟒蛇;或是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妇人,抿着没牙的皱瘪嘴巴,作出哭悲悲的怪相,手里抱着一头野兔或小毛驴;或是几个男女蹲在简陋土层的门口在编织,在做陶器。公路上不断地出现广告牌,上面写着:“看看印第安人的家庭”,“看看印第安人在工作”。这些牌子就和展览野狼和蟒蛇等小规模动物园的广告牌并立着。“什么样的人物,必须摆在什么样的风景之中。你看印第安人和他们这样方式的生活摆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是多么相称,多么调和啊!”随后她又赞叹地说:“多么奇怪美丽的风景啊!这些印第安人住在这里该有多快乐多幸福啊!”

北美洲:当美国在印第安人的领土上“建国”时,当时的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民共有115万,到1900年,印第安人口剩下25万。据说美国人的办法一般是用猎枪把印第安人围起来打,场面有点类似在打猎那样。越南:美国在越南共杀掉了300万越南人。这是越南的官方数据。许多不同场合都有这一数据,应该是相当可靠的。

。。。。。

他们老是说,小比格霍恩河一战的唯一幸存者就是骑兵的一匹马。后来我才知道,小比格霍恩河一战幸存者很多。这就是印第安苏族人和夏延族人,当然,印第安人显然都是不算数的。你从来没见过载有他们名字的花名册。

內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提出了將印第安人集中到保護地的政策。印第安人生於斯,長於斯,焉能輕易放棄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土地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奮起抗爭,同駐紮在西部各地的美國陸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從1866年到1890年,陸軍同印第安部落前前後後共打了將近900 余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用血淋淋的刺刀和極其殘忍的野蠻屠殺,把成百萬印第安人驅趕進美國政府為他們圈定的幾處保留區。這樁建立在印第安人的眼淚、鮮血和屍骨之上的所謂「戰功」,不但令許多軍官們為之羞愧臉紅,同樣也得不到社會上的理解和同情。正如謝爾曼將軍所說:「當時存在著兩類人,一種人要求徹底消滅印第安人,而另一種人則對使印第安人文明化和基督教化充滿了熱情。不幸的是,陸軍夾在這兩類人中間左右為難。」如果陸軍殺得印第安人太多,人道主義者就會大聲疾呼,稱之為「大屠殺」;但如果殺得人太少,邊疆開拓者們又會嘲諷軍隊為懦夫。這些議論風傳到邊疆,更令將土們氣沮神傷。

在美国亚利桑那与新墨西哥州界线附近,由东南向西北,蜿蜒纵横着一条巨大深邃的峡谷,谷中砂岩峭立,保留着大量古印第安人的遗迹,岩壁上斑驳的雕刻绘画,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辉煌。这就是谢伊峡谷(Canyon de Chelly)。这条独具特色的峡谷,与大峡谷(Grand Canyon)齐名,在一个方面甚至比它更为引人注目:至今,整条峡谷依然属于美洲印第安人。

纳瓦霍印第安人是谢伊峡谷的主人,他们祖祖辈辈在此耕种、放牧,至少已居住了400年。如今,峡谷中约有70个纳瓦霍人家族,他们种植谷物瓜菜、放牧牛羊、栽种果树,过着半耕半农的平静生活。

其实,早在纳瓦霍人之前,这里就已经是阿纳萨兹人的家园。1880年,一支考古探险队,在峡谷中一处700英尺高的峭壁下,发现了古印第安人的居穴,其间有两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据考证,这个遗址大约从公元30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居住。1296年前后,阿纳萨兹人移居到这里,在此建家立业。考察队将该遗址命名为木乃伊洞穴遗址,而纳瓦霍人则将祖先的旧居称为“岩下之屋”。   “奔跑的羚羊”是古代阿纳萨兹人的另一个聚居点遗迹,他们在此居住了600多年。这个遗址颇为壮观,最早的居穴,可以追溯到公元700年。11世纪50年代,阿纳萨兹人开始砌造石头房屋,如今,人们在此看到的石屋残墙,有些是13世纪50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从遗址中不难看出,阿纳萨兹人的生活方式在此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的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古老的投矛被弓箭替代;对农业的依赖逐渐多于牧业,村庄里开始饲养大群的火鸡;他们还种植棉花,织出的棉布结实精细。   峡谷中,还有一处有趣的阿纳萨兹人村落遗址,同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那就是“滑行的屋子”。这个古怪的名字也是纳瓦霍人起的,不过,只要你到了现场,就会发觉它再贴切不过了。这些房屋建造在一个险峻倾斜的岩架上,恐怕最富天资的阿纳萨兹建筑师也不能保证这些墙壁不会移动。

然而,尽管根基不太稳固,但迹象表明,这里曾是个有30至50间房屋的大村落,大概从公元900年开始就有人居住,繁荣了大约300多年。当纳瓦霍人第一次抵达谢伊峡谷时,阿纳萨兹人的村庄已经荒芜成了废墟。及至17世纪,纳瓦霍人已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一个世纪后,他们更是因肥美的羊群、精致的羊毛毯和丰获的谷地而远近闻名。

“纳瓦霍”在印第安语里意思是“伟大的田野”,谢伊峡谷对他们来说是块风水宝地:既有适宜耕种庄稼、放牧牛羊的肥沃土地,又有保护家园免受敌人侵犯的险要地势。

然而,19世纪早期开始,纳瓦霍人的平静生活被西班牙人的枪声打乱。几次血腥的冲突场面,都被雕刻在峡谷的峭壁上。“大屠杀洞穴”就是西班牙人残暴入侵的遗迹之一,对于那次声名狼藉的“1803年大屠杀”,侵略者这样描述:对方有壕沟防护,几乎无法攻入……消灭了90个印第安勇士和25个妇女与儿童,俘虏30人……而据纳瓦霍人说,当时大部分男人都在外打猎,那些被屠杀的大都是为躲避侵略者而逃难至此的妇女、儿童和残弱老人。大屠杀洞穴的墙壁上,当年留下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 纳瓦霍人又称此处为“二人坠落之地”,为的是纪念这场屠杀中一位勇敢的纳瓦霍妇女,她在与一名西班牙士兵格斗时,跌落悬崖而死。跌落时,她紧紧拽住敌人与其同归于尽。

1849年,又一次浩劫席卷了谢伊峡谷。美国白人的到来令纳瓦霍人陷入到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在准将詹姆士·H·卡勒顿的命令下,陆军上校克里斯多佛进入峡谷驱逐纳瓦霍人。他们声称要为印第安人指引一条崭新美好的生活道路。为了达到这个值得怀疑的目的,军队杀死牲畜、摧毁房屋、践踏麦田、果园,“清理”工作长达6个月之久。

纳瓦霍人为家园而战,勇敢地抵抗侵略者。一处处烧得焦红的土地,诉说着纳瓦霍人的悲愤。

1864年3月6日,6000多纳瓦霍人被迫踏上“血泪之路”,按照卡勒顿的计划,前往400多英里外的萨姆纳堡,这个位于新墨西哥州中东部佩科斯河附近的小地方,美其名曰新居民点,实际上就是战俘集中营。大部分人都是步行,数百人在旅途中丧生。   在萨姆纳堡经历了4年的疾病、饥荒以及各种艰难困苦,卡勒顿的社会实验终于结束了。政府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在纳瓦霍人的故乡建立了一个350万英亩的保留地。

浩浩荡荡的回家队伍,绵延了10英里长,一个纳瓦霍人首领回忆:“我们在阿尔伯克基看到南圣山(泰勒峰)时,几乎要欢呼了。我们想与大地对话,我们是如此地热爱它……”

终于,纳瓦霍人在冬天回到了谢伊峡谷。家园已经面目全非,原来,在他们被囚禁后,军队依然继续着破坏行动。在新的庄稼长出来之前,纳瓦霍人不得不接受政府的定量配给。尽管困难重重,尽管继而又经历了1868年至1880年的大旱灾,纳瓦霍人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在这个特别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1931年,在纳瓦霍人的帮助下,谢伊峡谷建立了国家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探险的游人络绎不绝。国家公园设有游客中心,提供游车、观景服务。峡谷依然属于纳瓦霍人,因此进入谷中,必须要纳瓦霍导游陪同,在印第安村落拍照也需征得主人的容许。   夏末、整个秋季都是谢伊峡谷最怡人的时刻,壮观的峡谷、古朴的岩刻艺术、祥和的印第安村落,宛如一幅自然与人和谐的画卷,置身其间,总会令人由衷地为之感动。

美国的辽阔版图是从哪里来的?今天居住在保留地印第安人会告诉我们,那曾经是勤劳、友爱、无忧无虑的印第安人的世代家园。美国人的西进史同时也是印第安人惨遭杀戮的血腥史,整个十九世纪美国的联邦军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来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美国还是十九世纪主要的贩卖和剥削奴隶的国度之一。

美军的职业化进程是与拓荒者的向西部进军相联系的。这样做的背景是:国家的当权派和白人的淘金者把眼睛盯在了佛罗里达、得克萨斯和俄勒冈乃至墨西哥。这里是印第安人的故乡。他们曾以无数英勇的故事使得自己的部落——达科他部落非常著名。这些草原之子身材健美高大,头上戴着许多装饰品和大鹰的羽毛。他们多是出色的骑士,能驯服草原的烈马,特别是他们能在烈马疾行时准确地射击。这些烈马是十六世纪初叶那些逃跑了的西班牙士兵留下来的马匹的后代。它们繁殖得很快,并且早就能和那些美洲的大水牛一起生活在这大草原之上了。

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白人及企业迁到西部的明尼苏达、衣阿华和伊利诺斯。 很显然,印度安人是不会轻易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出让给人侵者的。他们手执战斧勇敢地向这群人冲击,但他们毕竟无力挡住殖民者及其手持现代武器装备的军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西部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印第安人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不断地同来犯者进行战斗。美国政府也不断派兵进行征服和镇压。较为著名的是1794年8月20日在俄亥俄境内爆发的镇压印第安人的“倒树之战”。 “倒树”是一个地名,因遍地是被龙卷风刮倒的树木而得名。

这是一次大肆屠杀印第安人的战斗,是用武力从印第安人手中抢夺土地、迫使印第安人向西退避的战役之一。哈里森在这次战役中带领部队坚守正面战线。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他指挥步兵和来复枪手运用猛烈的火力把向他们冲来的一批又一批印第安人残酷地屠杀了,印第安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被鲜血浸透了。当时在黑人中间流行的一句话是:“最好的印第安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虽然进行了顽强英勇的反抗,但一切都是徒劳。因为殖民当局派来了大批军队进行镇压。

1795年8月3日,元气消耗已尽的印第安部落被迫签定了和平协定。白人以区区两万美元买下了印第安人达6万平方英亩的大片土地,而这一片土地是如此美丽如此富饶。今天巨大的工业城市克利夫兰和辛辛那提就是当年印第安人的故乡。

1802年,法国的三色旗在新奥尔良降了下来,美国的星条旗在这里升起。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这里做了一笔好买卖:由于拿破仑当时在经济上正处于困境,杰斐逊便以区区6千万法郎买下了法国占领地路易斯安那。

从此,一片过去完全为印第安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广大地区,从墨西哥海湾到加拿大,都成了美国的土地,一些新的州诞生了。

由于印第安人的抵抗,美国政府和军队不断遇到麻烦。尽管如此,政府仍然实行一项非正式的迁移政策,1830年,国会授权总统进行有关土地交换条约的谈判。4年后,国会将印第安人领地限定在除路易斯安那、密苏里和阿肯色之外的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上。印第安人越来越受不了这种现实。1832年,一个名叫布拉克。哈弗克的印第安人酋长带着一批人,越过密西西比河来到了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政府,要求索回过去以廉价被白人骗买去的土地。 这当然只是天真的想法。伊利诺斯州长给他们的回答是立即集合了自己的士兵,命令他们去对付这批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在被迫搬迁期间,部落首领黑鹰率领随从,其中包括一些妇女和儿童,再次渡过密西西比河,进入伊利诺斯那块割让给了白人的土地。 对于黑鹰的做法,政府派出了军队进行镇压。派出的部队分为三路:第一路是当地民团,第二路是阿特金森准将率领的从圣路易斯赶来的部队;第三路是斯科特少将率领的从东部赶来的正规军。    这次镇压黑鹰的行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在斯科特军中有一个著名人物,名叫扎卡里·泰勒,他是美国历史上同哈里森齐名的镇压印第安人的“英雄”。  这次行动泰勒所在的部队最先到达预定地点。他的第四步兵团快速修筑了迪克森堡,并不断追击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由于一路上忍饥挨饿,疲惫不堪,加之妇女儿童的拖累,实在难以应战,最后决定撤退。8月3日,黑鹰率众行至巴德阿克斯河时,被突如其来的泰勒的部队拦截在河口,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结果印第安人损失惨重。黑鹰曾三次提出投降,均被泰勒拒绝。

而后,泰勒惨无人道地大肆屠杀了许多印第安人,其中包括不少妇女和儿童。同年9月,印第安人终于被迫接受了割让大片土地的和约。 1841年,哈里森出任美国总统。当时,全美人民寄希望于他能对西密诺尔之战作出决断。这种希望当然是有根据的,因为哈里森对镇压印第安人的战争再熟悉不过了。关于他镇压印第安人的故事,在美国几近能编成传奇小说。 哈里森把印第安人超过了一片沼泽地,组织了包围和屠杀。印第安人接二连三地冲锋,他们视死如归,表现了独特的勇敢精神。印第安部落的精华和骄傲,就这样被美国武装集中消灭在了这场流血战争之中。  战后,哈里森率部将他们的首府夷为平地。这一战美国政府又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了300万英亩的土地,进入印第安纳的领地。哈里森将凯旋的部队平安地带回文森斯,整个西部向他欢呼,把他视为救星。哈里森的“战绩”使他的名声大振,为此,有些人称他为“西部的华盛顿”。

在費城的博物館有一幅美國早期移民與在地的原住民簽約的畫,在畫的一角出現以賽亞書十一章6節豹子和小羊一起躺臥的和平景象。這幅畫令人感動又感傷,感動的是移民和原住民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努力的想以和平方法處理問題,感傷的是,這幅畫所呈現的只是短暫的假象。接下來的近兩百年間,白人屠殺印第安人近四千萬,有的滅族,有的苟延殘喘,困居保留地。

正是因为种族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极易辨认的差异,所以种族岐视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顽症。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很少能够较为平等地对待与自己在外貌上便存在着极大差异的其他种族。当然,在同一种族之间也经常发生相当残酷的战争、屠杀;在被称为不同种族,实际上体质差异并不那么明显的人群之间也发生残酷的屠杀和“种族清洗”。但是,这些屠杀和“种族清洗”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当白人与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遇时对他们的奴役、屠杀和种族清洗那么残酷,那么干净彻底。谈到种族清洗,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纳粹德国对于犹太人的屠杀。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因为犹太人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占有较大的“话语权”(因为智商高?),而黑人和印第安人则无法发出那么强烈的声音而已。白人与亚洲人相遇时情况也是十分残酷的,但因为亚洲各民族在文明发展阶段上比黑人和印第安人高(他们只是在不久前才被白人甩到了后面,而在过去则一直是并驾齐驱的),所以才没有落到类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命运(而黑人之所以也没有被完全灭绝,则是由于他们身体更强壮,更适宜于在种植园中当奴隶)。

种族主义或种族灭绝在历史上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比如美国,它今天之所有没有像英国北爱尔兰那样的问题,或是像中国西北、西南地方那样的问题,并非如它所宣称的那样,是由于它是各民族友好融合的大熔炉,而是因为它干净彻底地灭绝了印第安人(还剩下一些,但已构不成一种力量)。试想,如果今天的印第安人数多一些,他们就很可能对白人高呼着哪来就回哪去”,并到处扔炸弹。感恩节起源于17世纪。1620年秋季,大约100名欧洲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帆船漂洋过海在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的普列茅斯登陆。1621年,经过一年的辛劳和艰险,他们获取了好收成。为了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大难不死,幸存下来的52名清教徒设宴欢庆来到美洲大陆定居后获得的第一个丰收年,并邀请当地印第安人代表前来做客。这是印第安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这样的庆祝活动。此后不久,白人殖民主义者开始大批屠杀印第安人美国白人今天的欢乐是建立在屠杀印第安人的基础之上。因此,每当美国白人欢庆感恩节时,每当普列茅斯市邀请好莱坞影星到当地重演当年欧洲清教徒登陆的情景时,印第安人团体代表都要前去举行抗议活动,谴责美国白人武装入侵美洲大陆到处进行种族屠杀并强迫印第安人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  印第安人示威抗议者提醒人们:对印第安人而言,移居北美的欧洲白人是他们今天受苦受难的根源。他们把感恩节称为“悼殇日”。

这样地区有没有居民呢?有的。就是哥仑布发现美洲大陆时早就住在那儿的印第安红人。原来这种风景区,同时也就是白人给划定的所谓印第安人“禁区”。经过多少年来美国白人的屠杀与压迫;印第安人各族现存的不过几万人,主要就都被圈住在这样的穷荒地带。   而现在的美国人就老实不客气,把印第安人也一并当作风景来出卖;来欣赏。在煤渣马粪似的沙丘上,在奇形怪状的断崖上,游览者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无精打彩的红人低头坐着,像在沉思,像在作梦,像在打嗑睡。照片画报,日落黄昏的“彩绘沙漠”之类背景里,常常摄一个孤零零坐着或蹲着的红人,作为边荒悲凉之美的点缀。 此外还有红人的各种照片,或是一个满面打皱的汉子,瞪着白多黑少的眼睛,撕开牙关在咬一条蟒蛇;或是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妇人,抿着没牙的皱瘪嘴巴,作出哭悲悲的怪相,手里抱着一头野兔或小毛驴;或是几个男女蹲在简陋土层的门口在编织,在做陶器。公路上不断地出现广告牌,上面写着:“看看印第安人的家庭”,“看看印第安人在工作”。这些牌子就和展览野狼和蟒蛇等小规模动物园的广告牌并立着。“什么样的人物,必须摆在什么样的风景之中。你看印第安人和他们这样方式的生活摆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是多么相称,多么调和啊!”随后她又赞叹地说:“多么奇怪美丽的风景啊!这些印第安人住在这里该有多快乐多幸福啊!”

北美洲:当美国在印第安人的领土上“建国”时,当时的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民共有115万,到1900年,印第安人口剩下25万。据说美国人的办法一般是用猎枪把印第安人围起来打,场面有点类似在打猎那样。越南:美国在越南共杀掉了300万越南人。这是越南的官方数据。许多不同场合都有这一数据,应该是相当可靠的。

。。。。。

他们老是说,小比格霍恩河一战的唯一幸存者就是骑兵的一匹马。后来我才知道,小比格霍恩河一战幸存者很多。这就是印第安苏族人和夏延族人,当然,印第安人显然都是不算数的。你从来没见过载有他们名字的花名册。

內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提出了將印第安人集中到保護地的政策。印第安人生於斯,長於斯,焉能輕易放棄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土地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奮起抗爭,同駐紮在西部各地的美國陸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從1866年到1890年,陸軍同印第安部落前前後後共打了將近900 余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用血淋淋的刺刀和極其殘忍的野蠻屠殺,把成百萬印第安人驅趕進美國政府為他們圈定的幾處保留區。這樁建立在印第安人的眼淚、鮮血和屍骨之上的所謂「戰功」,不但令許多軍官們為之羞愧臉紅,同樣也得不到社會上的理解和同情。正如謝爾曼將軍所說:「當時存在著兩類人,一種人要求徹底消滅印第安人,而另一種人則對使印第安人文明化和基督教化充滿了熱情。不幸的是,陸軍夾在這兩類人中間左右為難。」如果陸軍殺得印第安人太多,人道主義者就會大聲疾呼,稱之為「大屠殺」;但如果殺得人太少,邊疆開拓者們又會嘲諷軍隊為懦夫。這些議論風傳到邊疆,更令將土們氣沮神傷。


相关内容

  • 鲨鱼为什么会袭击人类?
  • 鲨鱼将恐惧深深植入世界各地人们的心中,这是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比拟的.它们具有可怕的外形.庞大的身躯,充满敌意,而且生活在我们不熟悉的环境中,这一切使它们看起来就像我们的噩梦中的怪物.遭到鲨鱼的突然袭击,对于受害者来说是一次恐怖的体验,但鲨鱼真的是一种喜欢吃人肉的怪物吗? [一只大白鲨] 卡尔·罗斯勒 ...

  • 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现状研究
  •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主要不是通过政策宣示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美国国会的立法.美国各级法院对国会有关法律法令的解释和诉讼裁决形成的.因此,考察美国印第安人法就构成了研究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主要途径.本文对美国印第安入法中关于美国联邦政府与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权力划分 ...

  • 加拿大的历史:一位土著人的观点
  • 作者:乔治斯·伊拉兹马斯乔·桑德斯 民族译丛 1995年01期 钱梁美译 土著人的主权 大约500年前,当非土著人第一次来到美洲时,本土人就遍居这块大陆.据历史记载:在欧洲人到来之前,这些"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就对现被称作"北美"的大陆拥有 ...

  • 人类最早的全球化形式----殖民地
  • 殖民地 1914年世界殖民地分布图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 ...

  • 世上最孤独的事
  • 人生无非两件事,一个是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一个是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而在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两件事而产生的所有后果里,孤独,大概是其中最无关紧要的一个. 你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形形色色,但无一例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一个人去吃自助餐,取餐回来时发现餐盘已经被服务员收走了. 在异国陌 ...

  • 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
  • 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 一.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1)自然原因 从自然属性考察,民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构成社会机体的独特细胞.从一定的意 义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具有自己独特属性和独立结构的事物,民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文 化 结构.体制结构,等等,各个民族之间正是由于民族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个体的 ...

  • 盘点25本改变世界的图书 论语孙子兵法上榜
  • (2014-02-17 09:42:59) 书籍能够改变未来么?纽约公共图书馆馆藏主任助理Miriam Tuliao,帮助我们列出了一个书单:25本扭转历史的书籍.从圣经到奥威尔的<1984>,这25本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伊索寓言>是故事的集合,目的是向听者们传递生活教训 ...

  • 印第安诅咒
  • 美国总统的印第安诅咒 美国第9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他是辉格党人.他的父亲,是<独立宣言>的签署人之一.他在美国西北地区的印地安人战争中(1790年)作战勇敢当了官.1811年,身为印地安人领地的总督,他带了一帮职业军人和民兵,对Sh ...

  • "死亡峡谷"之谜
  •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灾难便开始降临到了美洲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在殖民主义者战火持续不断地驱逐下,当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一次次向西迁徙,寻觅新的安生之地.美洲各印第安部落几乎全都成了游牧族群,几辈人始终在不断西迁的旅途中出生.成长.死亡.今天在美国图书馆.博物馆保存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