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刘志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恩格斯晚年认为新唯物主义含义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并严格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是旧唯物主义的,但的确和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有重大差异。

关键词:恩格斯;新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含义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5-0070-07

长期以来,对于恩格斯的若干观点,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笔者以为,我们应当先行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评价。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阐述同样如此,而且由于其影响重大而争论更加激烈,评价更是大相径庭。我们同样应当先行正确把握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尽管以往的正统观点几乎都是以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含义的理解来规定它们的含义的,因而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恩格斯的观点;而严厉批评恩格斯观点的人们也应该对恩格斯的观点了解得比较清楚了。然而,不论是对恩格斯观点大加赞扬还是激烈批评的人们实际上都没有准确把握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主张,恩格斯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同近代唯物主义以及全部唯物主义的含义完全一致,都是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它们只在对物质的理解上有所差别,一个是最普遍最抽象的物质一般,另一个则只是以原子为原型的具体物质和朴素的感性物质。但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并没有正确把握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激烈批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以及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所理解的恩格斯

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学者们也没有进行独立的深入分析就接受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于恩格斯晚年的这种说法。评价上截然不同的二者在理解前提上是相同的,可惜是错误的前提。事实上,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做了独特的理解和阐发,这一独特的理解和阐发需要我们重新作出合理的评价。

一、重新理解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

含义的理解

众所周知,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把对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作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以往对恩格斯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其实是模糊的。这一论断使用的是哲学语言,需要我们透过哲学语言发现其所蕴含的唯物主义的确切含义。以现实的语言表述,恩格斯晚年认为,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于对思想观念和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历史两方面)的关系问题的不同观点。在恩格斯看来,唯物主义主张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

作者简介:刘志洪(1982-),男,福建泉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70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界的反映和表现,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而唯心主义却认为思想观念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而是独立的、先于现实世界而存在并决定现实世界的。从而,恩格斯主张,唯物主义的含义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

实际上,恩格斯晚年在多部著作中十分频繁地论述了他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理解。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对杜林唯心主义的批评中明确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含义:“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1]374显然,恩格斯在此明确指出,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是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反映,而杜林的唯心主义企图以先验的原则构造现实,否认原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反映。可见,唯物主义在这段论述中的含义是:自然界和历史是原则(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原则(思想观念)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强调,认为原则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推知,如果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必然和这一基本主张一致,而所有与之不一致的观点必然不是唯物主义的。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唯物主义的含义做了同样的阐述。“决不是要捍卫黑格尔的立脚点:精神、思维、观念是本质的东西,而现实世界只是观念的摹写。……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不是设计种种联系塞到事实中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2]288恩格斯在这里再次指出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所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思维、观念是本质,现实世界只是观念的摹写。与之相反,恩格斯认为现实世界才是根本的,观念、精神、思维都只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必须从现实世界出发,研究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中发现规律。可见,这段话再次表明了恩格

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总结之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再次阐述了他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理解。“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所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在黑格尔那里,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而这种概念的自己运动是从来就有的……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2]243十分清楚,这里唯物主义的含义同样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

看到这里,一定有不少读者已经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不是十分明确地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含义———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了吗,这里所概括的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同他晚年的这一著名论述是否一致?笔者认为,二者是一致的。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同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完全一致。因为,在恩格斯那里,思维和思想观念是一致的,而“存在”也就是现实世界,即自然界和历史的总和。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这一概念至少有以下四种含义:1.世界的本体,即最高的存在;2.全部物质事物的总和;3.泛指事物在、有的状态;4.特指人的生存和发展。当恩格斯在全部物质事物的总和的意义上使用存在概念的时候,存在和现实世界就是等同的。恩格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第二个方面的论述清楚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225很显然,在恩格斯看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思想、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现实世界、现实的问题。并且,

71

2010.5

恩格斯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以哲学的语言说的。由此可见,在恩格斯心目中,这个“存在”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等同于“自然界和历史”、“自然界和历史的各种运动形式”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现实的语言表述的恩格斯晚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含义,而以往的传统理解所得到的只是恩格斯以哲学的语言表述的含义。恩格斯在哲学的语言背后的、以现实的语言表述的这些思想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晚年实际上自觉地严格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在恩格斯那里,新唯物主义的具体含义是和近代唯物主义有重大差别的。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先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223。在此,恩格斯使用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表述方式。但是,进入第二段,恩格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面又加了一个问题,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恩格斯甚至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即“何为本原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代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论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含义,并且指出“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2]223。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部分内容中,论述“哲学家”的主张和做法的时候恩格斯使用的都是“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表述方式,而不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表述方式。恩格斯为什么要做这样细致的表述上的区分呢?笔者认为,这一区分蕴涵了恩格斯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实际上是在区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

众所周知,在恩格斯看来,近代唯物主义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近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在自然观上

坚持唯物主义,一旦进入历史领域,他们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只有新唯物主义才首次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从而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基于上述理解,恩格斯表述唯物主义的含义时小心翼翼地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表述近代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恩格斯说的是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阐述新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恩格斯说的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这就是说,恩格斯很明确,近代唯物主义并没有在全部思维和存在(包括自然界和历史两方面)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唯物主义,而只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在精神(思想观念)和历史的关系问题上并没能坚持唯物主义,从而近代唯物主义并没有能够实现唯物主义的完全含义,只有新唯物主义才在全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的完全含义。至此,就可以指出了,上文所引证的恩格斯晚年对于唯物主义的论述实际上都是恩格斯按照他所理解的真正科学和彻底的新唯物主义的要求作出的,它们所表达的实际上只是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而不是近代唯物主义。

可见,千万不要以为只要主张自然界先于精神存在就是新唯物主义的观点了。即使在被很多学者视为旧唯物主义者的恩格斯看来,这也至多只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而并不是新唯物主义的观点。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长期没有意识到恩格斯晚年对于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在具体含义上的区分。在这种理解模式看来,恩格斯主张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和近代唯物主义完全相同,都是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更严重的是,传统教科书进而以为,自然界先于精神存在是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只要承认自然界先于精神存在就是新唯物主义的观点。然而,这实际上是把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当成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降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基本含义的层次。尽管马克思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人类和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但这一点并不是新唯物主义的首要含义。

72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造成的。

二、重新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

含义的理解

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需要新的合理评价。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恩格斯晚年的这一理解并不完全是旧唯物主义的。其一,比较恩格斯晚年理解的新唯物主义含义和唯物主义的正统含义,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和全部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显然不同于哲学家们对正统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而且,恩格斯还自觉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在恩格斯那里,新唯物主义的具体含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具体含义有着重大区别。另外,恩格斯的“存在”也不同于近代哲学的物质。恩格斯的存在是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历史两方面,而不像近代哲学的物质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物质实体。其二,对于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恩格斯主要用现实的语言、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表述,而不是哲学的语言、近代形而上学的语言。如果说第一点是内容上的区别的话,那么第二点可以说是形式上的区别。近代形而上学使用上帝、心灵和物质,思维和存在这样哲学的语言论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恩格斯表述新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使用的是现实世界和思想观念这样现实的语言。并且,恩格斯还明确反对不合理地使用哲学语言,他批评施达克“用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哲学用语堆砌得太多”[2]227,强调用现实的语言分析、论述问题。

由上两点,笔者认为,恩格斯并不是一个像众多学者所猛烈批判的“十足的旧唯物主义者”。尽管也有不少局限,但恩格斯决不是肤浅落后、一无是处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去系统深入地理解恩格斯本人的思想,而无批判地接受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他的理解和诠释。不过,另一方面,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又的确和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独特含义有重大差异,带有某些近代哲学的色彩。笔者以为,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的最大失误在于将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不合理地普遍化和泛化。这主要是由于恩格斯试图建构完整、统

恩格斯晚年认为,现实世界可以区分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两大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和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观念。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观念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映。将这两方面结合统一起来,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而这也就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含义。然而,在马克思那里,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和含义只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

(1)

恩格斯晚年一方面将物质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普遍化为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另一方面又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观点推广和普遍化到自然界,寻求对全部世界进行统一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解释。但是,恩格斯的这种努力和马克思的思想并不一致。

第一,即使在历史观领域,恩格斯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也并不准确,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普遍化和泛化为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恩格斯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亦即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普遍化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思想观念的现实基础。然而,马克思并不泛泛地说现实的社会历史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而是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一般层面上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但马克思却并不在这种一般的层面上谈论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历史的事物都具有对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基础和决定作用,只有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才对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起这种基础和决定作用。这才是唯物史观的精义和贡献所在。当然,恩格斯也是很明确的,作为思想观念现实基础并深层地影响和决定思想观念的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

73

2010.5

活动而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全部事物。然而,在论述新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含义的时候,恩格斯却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普遍化和泛化为了人类社会历史。这是恩格斯的论述和马克思的一个重大不同,也是一个不小的不足。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也包括自然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自然界的反映和表现。本质上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不能这样推广到自然界。

其一,恩格斯论述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含义时对自然和历史的区分并不合理。恩格斯晚年沿用黑格尔的自然、历史和思维三分法,先区分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又把现实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历史。这就是说,恩格斯把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在自然也看作现实世界,纳入现实世界的范围之中。然而,对于马克思(以及早年的恩格斯)来说,现实世界就是人类世界、世俗世界、人类社会历史,并不包括自在自然。马克思很反对不合理地谈论自在自然。“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3]41-42虽然思维可以对自在自然进行反映和思考,但人类活动并未直接深入触及。这种自在自然并不是人类生活其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现实世界、人类世界。显然,恩格斯将自在世界也作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的作为思想观念现实基础的现实世界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

恩格斯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自然和社会做简单的二分是不合理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更加扩大了自然和历史的差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简单地二分自然和社会。结果好像自然和社会是平行的一样: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社会,中间由人及其实践连接。然而,自然和社会的这种平行只是逻辑上的平行,而决不是事实上的平行;决不是一边是自然,一边是社会,二者遥遥相对。千百年来,以社会的形式联结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在人类、人类社会同自然之间建构了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从而,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并不彼此外

在,而是内在相通的。人类社会建立在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的基础之上,而人化自然又成为人类社会历史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社会历史并不只由人组成,人化自然也是构成社会历史的一个要素,并和人相互作用生成社会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及其实践对自然、人化自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一定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的性质,越来越将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甚至人定自然。人化自然尤其是“人定自然”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更具有深刻的社会的性质。总而言之,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现实世界二分成自然和社会历史,而不去做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无论如何也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只会割裂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内在相通和密切关系,阻碍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的正确理解。

其二,恩格斯认为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和抽象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确是对自然的反映。但是,人们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全或主要受自然决定呢?这需要具体分析。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总是不断变化呢?而且,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不同人的认识各不相同呢?在马克思看来,这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以及物质活动决定的。同自然界受人类社会和人类实践影响和中介一样,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深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和中介,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中介和决定。

对于自然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恩格斯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出发进行理解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自然,然而,从这些不同的角度理解的自然是大不相同的。比如,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的自然就大不相同。马克思主要在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而恩格斯主要在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尽管恩格斯有时也论述人类劳动对自然界的作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但恩格斯晚年更多的还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

74

2010.5

活动而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全部事物。然而,在论述新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含义的时候,恩格斯却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普遍化和泛化为了人类社会历史。这是恩格斯的论述和马克思的一个重大不同,也是一个不小的不足。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也包括自然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自然界的反映和表现。本质上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不能这样推广到自然界。

其一,恩格斯论述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含义时对自然和历史的区分并不合理。恩格斯晚年沿用黑格尔的自然、历史和思维三分法,先区分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又把现实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历史。这就是说,恩格斯把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在自然也看作现实世界,纳入现实世界的范围之中。然而,对于马克思(以及早年的恩格斯)来说,现实世界就是人类世界、世俗世界、人类社会历史,并不包括自在自然。马克思很反对不合理地谈论自在自然。“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3]41-42虽然思维可以对自在自然进行反映和思考,但人类活动并未直接深入触及。这种自在自然并不是人类生活其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现实世界、人类世界。显然,恩格斯将自在世界也作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的作为思想观念现实基础的现实世界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

恩格斯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自然和社会做简单的二分是不合理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更加扩大了自然和历史的差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简单地二分自然和社会。结果好像自然和社会是平行的一样: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社会,中间由人及其实践连接。然而,自然和社会的这种平行只是逻辑上的平行,而决不是事实上的平行;决不是一边是自然,一边是社会,二者遥遥相对。千百年来,以社会的形式联结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在人类、人类社会同自然之间建构了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从而,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并不彼此外

在,而是内在相通的。人类社会建立在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的基础之上,而人化自然又成为人类社会历史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社会历史并不只由人组成,人化自然也是构成社会历史的一个要素,并和人相互作用生成社会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及其实践对自然、人化自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一定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的性质,越来越将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甚至人定自然。人化自然尤其是“人定自然”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更具有深刻的社会的性质。总而言之,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现实世界二分成自然和社会历史,而不去做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无论如何也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只会割裂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内在相通和密切关系,阻碍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的正确理解。

其二,恩格斯认为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和抽象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确是对自然的反映。但是,人们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全或主要受自然决定呢?这需要具体分析。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总是不断变化呢?而且,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不同人的认识各不相同呢?在马克思看来,这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以及物质活动决定的。同自然界受人类社会和人类实践影响和中介一样,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深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和中介,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中介和决定。

对于自然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恩格斯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出发进行理解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自然,然而,从这些不同的角度理解的自然是大不相同的。比如,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的自然就大不相同。马克思主要在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而恩格斯主要在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尽管恩格斯有时也论述人类劳动对自然界的作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但恩格斯晚年更多的还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

74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的角度出发理解自然。

从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导致恩格斯和马克思对自然的研究和思想产生差别。恩格斯着重研究的是全部自然,而马克思着重研究的是人化自然;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关于自然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而马克思则主要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关于自然的思想观念。在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的问题上,恩格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确是有效的,因为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在内容上的确是直接决定于认识对象的,只在深层受人类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影响。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涉及其他问题,恩格斯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就无能为力了。人们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只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部分、一方面。在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之外,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就不仅在深层的意义上受人类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影响,而且受它们直接的决定。可见,认识到人对于自然的认识是人对自然的反映,仅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认识的一般对象、一般内容,并没有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认识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并没有发现决定人对自然的认识的最根本的唯物主义因素,从而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显然,恩格斯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更适合于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于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适合于从社会历史、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出发看待自然。

更为危险的是,恩格斯晚年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很接近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评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依照马克思的思想,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总的思想、总的世界观作为基础和指引的义—

话,一旦越出它的适用范围,很容易产生抽象的和意识形态的观念。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都是对自然科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正如他们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3]21。可见,在早

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即使像自然科学这样的科学认识也并不只由对象———自然界决定,也受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专门研究自然、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很容易把人及其观念看作自然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的产物,不把人及其观念看作本质上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成的,而认为就是在对自然的认识中生成的,就是对自然的反映。恩格斯晚年也或多或少地受了这种影响,虽然他对唯物史观有深刻理解。恩格斯力图科学地揭示和阐发自然界中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并且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却也把新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含义不合理地扩大到自然界而且主要是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界上去了,将新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含义不合理地普遍化和泛化了。

或许学者们会反驳说,马克思也赞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呀。是的,马克思的确同意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但是,必须注意,马克思是在自然科学、自然观、辩证法的意义上同意的。在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意义上,自然辩证法确实可以成立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然而,必须强调,在马克思那里,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只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再加上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更非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只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是科学的;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甚至有可能像马克思所批评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那样越出它的专业范围就陷入意识形态的和唯心主义的深渊。可见,马克思也赞同自然辩证法并不能作为恩格斯晚年所阐述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也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原则的组成部分的理据。

或许学者们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马克思自己不也使用过现实世界、现实是思想观念的基础,决定思想观念这样的表述方式阐发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含义吗,恩格斯晚年的表述难道不和马克思的这种表述完全一致吗?的确,马克思有时也使用现实世界、现实是思想观念的基础,决定思想观念这样的表述方式阐述新唯物主

75

2010.5

义的基本观点和含义,但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现实世界”和“现实”概念经常是特指的、狭义的。例如,马克思批评施蒂纳“把实际的冲突(即个人和实际生活条件之间的冲突)变成思想的冲突(即这些个人和个人自己产生的或自己塞进自己头脑中去的那些观念之间的冲突)……他在这里又使现实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离开了这些冲突本身并使这种思想上的反映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他就狡猾地把现实的冲突,即它在思想上的反映的原型,变成这个思想上的假象的结果了”[3]324。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指出现实(现实冲突)是思想(思想冲突)的原型和基础,思想(思想冲突)是现实(现实冲突)的反映和表现。乍看起来,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和恩格斯晚年的理解非常相似。但是,更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马克思在此所说的现实、现实的冲突其实是特指的现实、现实的冲突,即“个人和实际生活条件之间的冲突”。这种现实的冲突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决定的经济性、物质性的冲突。可见,马克思的现实、现实世界指的是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尤其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

注释:

(1)拙作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对此做了较为详细

的论证和阐发,刘志洪.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独特含义[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7.该部分即将发表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下半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3卷)[M].中央编

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4卷)[M].中央编

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而非恩格斯的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总和。这就是说,即使马克思用现实世界、现实决定思想观念这样的命题表述新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也还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

(责任编辑吴勇)

!!!!!!!!!!!!!!!!!!!!!!!!!!!!!!!!!!!!!!!!!!!

(上接第178页)为百姓执言的信念,为正义呼喊的勇气。创作电视剧《黑兵》、《黑洞》、《黑雾》三部曲的作家张成功说:“在写作过程中,黑势力不断向我发出威胁,有关部门不得不派出刑警保护我的安全。正是在这一刻,我对黑势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苛求有了更刻骨铭心的理解。一种巨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了……”。

[10]

参考文献:

[1]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M].太原:山

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傅守祥.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

文化的审美刍议[J].哲学研究,2006,(2).[3]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4]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9.

[5]张承志.无援的思想[J].花城,1994,(1).

[6]张炜.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A].余开伟主编.世纪

末文化批判[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45.[7]梁晓声.1993———一个作家的杂感[J].山西文学,

可见,在视觉文化时代,作家“触电”已经逐渐从无奈无为的精神放逐里,开始走向积极有为的文化自觉。面对影视叙事的泛审美性,作家也从开始的屈从,后来逐步显现出审美建构的主动,文学叙事的一些积极因子已经融入到影视叙事的逻辑里,文学精神、文学的社会承担以及文学的批判理性也开始在影视里挺直了脊梁,文学审美的抗争姿态卓然由面影模糊的状态日益呈现出清晰与明朗的精神轮廓。

1994,(4).

[8]刘恒.触电的快感[N].南方周末,2004-9-6.[9]万方.作家“触电”:跨界已成寻常事[N].中华读书

报,2005-9-16.

[10]鲁泉、月明.酸甜苦辣谁知晓,作家触电不仅为

钱[N].经济日报,2004-11-16.

(责任编辑岳毅平)

76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刘志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恩格斯晚年认为新唯物主义含义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并严格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是旧唯物主义的,但的确和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有重大差异。

关键词:恩格斯;新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含义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5-0070-07

长期以来,对于恩格斯的若干观点,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笔者以为,我们应当先行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合理的评价。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阐述同样如此,而且由于其影响重大而争论更加激烈,评价更是大相径庭。我们同样应当先行正确把握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尽管以往的正统观点几乎都是以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含义的理解来规定它们的含义的,因而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恩格斯的观点;而严厉批评恩格斯观点的人们也应该对恩格斯的观点了解得比较清楚了。然而,不论是对恩格斯观点大加赞扬还是激烈批评的人们实际上都没有准确把握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主张,恩格斯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同近代唯物主义以及全部唯物主义的含义完全一致,都是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它们只在对物质的理解上有所差别,一个是最普遍最抽象的物质一般,另一个则只是以原子为原型的具体物质和朴素的感性物质。但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并没有正确把握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激烈批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以及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所理解的恩格斯

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学者们也没有进行独立的深入分析就接受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于恩格斯晚年的这种说法。评价上截然不同的二者在理解前提上是相同的,可惜是错误的前提。事实上,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做了独特的理解和阐发,这一独特的理解和阐发需要我们重新作出合理的评价。

一、重新理解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

含义的理解

众所周知,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把对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作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以往对恩格斯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其实是模糊的。这一论断使用的是哲学语言,需要我们透过哲学语言发现其所蕴含的唯物主义的确切含义。以现实的语言表述,恩格斯晚年认为,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于对思想观念和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历史两方面)的关系问题的不同观点。在恩格斯看来,唯物主义主张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

作者简介:刘志洪(1982-),男,福建泉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70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界的反映和表现,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而唯心主义却认为思想观念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而是独立的、先于现实世界而存在并决定现实世界的。从而,恩格斯主张,唯物主义的含义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

实际上,恩格斯晚年在多部著作中十分频繁地论述了他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理解。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对杜林唯心主义的批评中明确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含义:“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1]374显然,恩格斯在此明确指出,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是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反映,而杜林的唯心主义企图以先验的原则构造现实,否认原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反映。可见,唯物主义在这段论述中的含义是:自然界和历史是原则(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原则(思想观念)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强调,认为原则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推知,如果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必然和这一基本主张一致,而所有与之不一致的观点必然不是唯物主义的。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唯物主义的含义做了同样的阐述。“决不是要捍卫黑格尔的立脚点:精神、思维、观念是本质的东西,而现实世界只是观念的摹写。……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不是设计种种联系塞到事实中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2]288恩格斯在这里再次指出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所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思维、观念是本质,现实世界只是观念的摹写。与之相反,恩格斯认为现实世界才是根本的,观念、精神、思维都只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必须从现实世界出发,研究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中发现规律。可见,这段话再次表明了恩格

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总结之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再次阐述了他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理解。“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所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在黑格尔那里,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而这种概念的自己运动是从来就有的……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2]243十分清楚,这里唯物主义的含义同样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反映。

看到这里,一定有不少读者已经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不是十分明确地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含义———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了吗,这里所概括的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同他晚年的这一著名论述是否一致?笔者认为,二者是一致的。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同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完全一致。因为,在恩格斯那里,思维和思想观念是一致的,而“存在”也就是现实世界,即自然界和历史的总和。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这一概念至少有以下四种含义:1.世界的本体,即最高的存在;2.全部物质事物的总和;3.泛指事物在、有的状态;4.特指人的生存和发展。当恩格斯在全部物质事物的总和的意义上使用存在概念的时候,存在和现实世界就是等同的。恩格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第二个方面的论述清楚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225很显然,在恩格斯看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思想、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现实世界、现实的问题。并且,

71

2010.5

恩格斯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以哲学的语言说的。由此可见,在恩格斯心目中,这个“存在”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等同于“自然界和历史”、“自然界和历史的各种运动形式”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现实的语言表述的恩格斯晚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含义,而以往的传统理解所得到的只是恩格斯以哲学的语言表述的含义。恩格斯在哲学的语言背后的、以现实的语言表述的这些思想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晚年实际上自觉地严格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在恩格斯那里,新唯物主义的具体含义是和近代唯物主义有重大差别的。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先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223。在此,恩格斯使用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表述方式。但是,进入第二段,恩格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面又加了一个问题,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恩格斯甚至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即“何为本原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代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论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含义,并且指出“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2]223。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部分内容中,论述“哲学家”的主张和做法的时候恩格斯使用的都是“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表述方式,而不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表述方式。恩格斯为什么要做这样细致的表述上的区分呢?笔者认为,这一区分蕴涵了恩格斯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实际上是在区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

众所周知,在恩格斯看来,近代唯物主义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近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在自然观上

坚持唯物主义,一旦进入历史领域,他们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只有新唯物主义才首次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从而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基于上述理解,恩格斯表述唯物主义的含义时小心翼翼地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表述近代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恩格斯说的是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阐述新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恩格斯说的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这就是说,恩格斯很明确,近代唯物主义并没有在全部思维和存在(包括自然界和历史两方面)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唯物主义,而只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在精神(思想观念)和历史的关系问题上并没能坚持唯物主义,从而近代唯物主义并没有能够实现唯物主义的完全含义,只有新唯物主义才在全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的完全含义。至此,就可以指出了,上文所引证的恩格斯晚年对于唯物主义的论述实际上都是恩格斯按照他所理解的真正科学和彻底的新唯物主义的要求作出的,它们所表达的实际上只是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而不是近代唯物主义。

可见,千万不要以为只要主张自然界先于精神存在就是新唯物主义的观点了。即使在被很多学者视为旧唯物主义者的恩格斯看来,这也至多只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而并不是新唯物主义的观点。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长期没有意识到恩格斯晚年对于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在具体含义上的区分。在这种理解模式看来,恩格斯主张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和近代唯物主义完全相同,都是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更严重的是,传统教科书进而以为,自然界先于精神存在是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只要承认自然界先于精神存在就是新唯物主义的观点。然而,这实际上是把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当成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降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基本含义的层次。尽管马克思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人类和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但这一点并不是新唯物主义的首要含义。

72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造成的。

二、重新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

含义的理解

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需要新的合理评价。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恩格斯晚年的这一理解并不完全是旧唯物主义的。其一,比较恩格斯晚年理解的新唯物主义含义和唯物主义的正统含义,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和全部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显然不同于哲学家们对正统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而且,恩格斯还自觉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在恩格斯那里,新唯物主义的具体含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具体含义有着重大区别。另外,恩格斯的“存在”也不同于近代哲学的物质。恩格斯的存在是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历史两方面,而不像近代哲学的物质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物质实体。其二,对于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恩格斯主要用现实的语言、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表述,而不是哲学的语言、近代形而上学的语言。如果说第一点是内容上的区别的话,那么第二点可以说是形式上的区别。近代形而上学使用上帝、心灵和物质,思维和存在这样哲学的语言论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恩格斯表述新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使用的是现实世界和思想观念这样现实的语言。并且,恩格斯还明确反对不合理地使用哲学语言,他批评施达克“用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哲学用语堆砌得太多”[2]227,强调用现实的语言分析、论述问题。

由上两点,笔者认为,恩格斯并不是一个像众多学者所猛烈批判的“十足的旧唯物主义者”。尽管也有不少局限,但恩格斯决不是肤浅落后、一无是处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去系统深入地理解恩格斯本人的思想,而无批判地接受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他的理解和诠释。不过,另一方面,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又的确和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独特含义有重大差异,带有某些近代哲学的色彩。笔者以为,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的最大失误在于将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不合理地普遍化和泛化。这主要是由于恩格斯试图建构完整、统

恩格斯晚年认为,现实世界可以区分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两大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和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观念。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观念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映。将这两方面结合统一起来,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而这也就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含义。然而,在马克思那里,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和含义只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

(1)

恩格斯晚年一方面将物质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普遍化为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另一方面又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观点推广和普遍化到自然界,寻求对全部世界进行统一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解释。但是,恩格斯的这种努力和马克思的思想并不一致。

第一,即使在历史观领域,恩格斯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也并不准确,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普遍化和泛化为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恩格斯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亦即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普遍化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思想观念的现实基础。然而,马克思并不泛泛地说现实的社会历史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而是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一般层面上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但马克思却并不在这种一般的层面上谈论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历史的事物都具有对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基础和决定作用,只有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才对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起这种基础和决定作用。这才是唯物史观的精义和贡献所在。当然,恩格斯也是很明确的,作为思想观念现实基础并深层地影响和决定思想观念的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

73

2010.5

活动而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全部事物。然而,在论述新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含义的时候,恩格斯却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普遍化和泛化为了人类社会历史。这是恩格斯的论述和马克思的一个重大不同,也是一个不小的不足。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也包括自然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自然界的反映和表现。本质上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不能这样推广到自然界。

其一,恩格斯论述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含义时对自然和历史的区分并不合理。恩格斯晚年沿用黑格尔的自然、历史和思维三分法,先区分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又把现实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历史。这就是说,恩格斯把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在自然也看作现实世界,纳入现实世界的范围之中。然而,对于马克思(以及早年的恩格斯)来说,现实世界就是人类世界、世俗世界、人类社会历史,并不包括自在自然。马克思很反对不合理地谈论自在自然。“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3]41-42虽然思维可以对自在自然进行反映和思考,但人类活动并未直接深入触及。这种自在自然并不是人类生活其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现实世界、人类世界。显然,恩格斯将自在世界也作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的作为思想观念现实基础的现实世界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

恩格斯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自然和社会做简单的二分是不合理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更加扩大了自然和历史的差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简单地二分自然和社会。结果好像自然和社会是平行的一样: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社会,中间由人及其实践连接。然而,自然和社会的这种平行只是逻辑上的平行,而决不是事实上的平行;决不是一边是自然,一边是社会,二者遥遥相对。千百年来,以社会的形式联结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在人类、人类社会同自然之间建构了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从而,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并不彼此外

在,而是内在相通的。人类社会建立在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的基础之上,而人化自然又成为人类社会历史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社会历史并不只由人组成,人化自然也是构成社会历史的一个要素,并和人相互作用生成社会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及其实践对自然、人化自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一定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的性质,越来越将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甚至人定自然。人化自然尤其是“人定自然”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更具有深刻的社会的性质。总而言之,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现实世界二分成自然和社会历史,而不去做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无论如何也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只会割裂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内在相通和密切关系,阻碍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的正确理解。

其二,恩格斯认为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和抽象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确是对自然的反映。但是,人们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全或主要受自然决定呢?这需要具体分析。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总是不断变化呢?而且,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不同人的认识各不相同呢?在马克思看来,这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以及物质活动决定的。同自然界受人类社会和人类实践影响和中介一样,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深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和中介,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中介和决定。

对于自然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恩格斯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出发进行理解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自然,然而,从这些不同的角度理解的自然是大不相同的。比如,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的自然就大不相同。马克思主要在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而恩格斯主要在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尽管恩格斯有时也论述人类劳动对自然界的作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但恩格斯晚年更多的还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

74

2010.5

活动而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全部事物。然而,在论述新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含义的时候,恩格斯却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普遍化和泛化为了人类社会历史。这是恩格斯的论述和马克思的一个重大不同,也是一个不小的不足。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也包括自然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自然界的反映和表现。本质上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不能这样推广到自然界。

其一,恩格斯论述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含义时对自然和历史的区分并不合理。恩格斯晚年沿用黑格尔的自然、历史和思维三分法,先区分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又把现实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历史。这就是说,恩格斯把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在自然也看作现实世界,纳入现实世界的范围之中。然而,对于马克思(以及早年的恩格斯)来说,现实世界就是人类世界、世俗世界、人类社会历史,并不包括自在自然。马克思很反对不合理地谈论自在自然。“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3]41-42虽然思维可以对自在自然进行反映和思考,但人类活动并未直接深入触及。这种自在自然并不是人类生活其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的现实世界、人类世界。显然,恩格斯将自在世界也作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的作为思想观念现实基础的现实世界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

恩格斯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自然和社会做简单的二分是不合理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更加扩大了自然和历史的差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简单地二分自然和社会。结果好像自然和社会是平行的一样: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社会,中间由人及其实践连接。然而,自然和社会的这种平行只是逻辑上的平行,而决不是事实上的平行;决不是一边是自然,一边是社会,二者遥遥相对。千百年来,以社会的形式联结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在人类、人类社会同自然之间建构了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从而,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并不彼此外

在,而是内在相通的。人类社会建立在自然尤其是人化自然的基础之上,而人化自然又成为人类社会历史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社会历史并不只由人组成,人化自然也是构成社会历史的一个要素,并和人相互作用生成社会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及其实践对自然、人化自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一定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的性质,越来越将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甚至人定自然。人化自然尤其是“人定自然”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更具有深刻的社会的性质。总而言之,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现实世界二分成自然和社会历史,而不去做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无论如何也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只会割裂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内在相通和密切关系,阻碍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的正确理解。

其二,恩格斯认为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和抽象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在一般的意义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确是对自然的反映。但是,人们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全或主要受自然决定呢?这需要具体分析。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总是不断变化呢?而且,面对同一个对象———自然,为什么不同人的认识各不相同呢?在马克思看来,这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以及物质活动决定的。同自然界受人类社会和人类实践影响和中介一样,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深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和中介,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中介和决定。

对于自然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恩格斯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出发进行理解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自然,然而,从这些不同的角度理解的自然是大不相同的。比如,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的自然就大不相同。马克思主要在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而恩格斯主要在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和意义上思考和谈论自然。尽管恩格斯有时也论述人类劳动对自然界的作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但恩格斯晚年更多的还是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

74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的角度出发理解自然。

从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导致恩格斯和马克思对自然的研究和思想产生差别。恩格斯着重研究的是全部自然,而马克思着重研究的是人化自然;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关于自然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而马克思则主要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关于自然的思想观念。在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的问题上,恩格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确是有效的,因为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在内容上的确是直接决定于认识对象的,只在深层受人类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影响。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涉及其他问题,恩格斯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就无能为力了。人们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只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部分、一方面。在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认识之外,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就不仅在深层的意义上受人类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影响,而且受它们直接的决定。可见,认识到人对于自然的认识是人对自然的反映,仅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认识的一般对象、一般内容,并没有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认识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并没有发现决定人对自然的认识的最根本的唯物主义因素,从而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显然,恩格斯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更适合于对自然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于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适合于从社会历史、社会历史科学、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出发看待自然。

更为危险的是,恩格斯晚年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很接近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评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依照马克思的思想,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总的思想、总的世界观作为基础和指引的义—

话,一旦越出它的适用范围,很容易产生抽象的和意识形态的观念。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都是对自然科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正如他们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3]21。可见,在早

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即使像自然科学这样的科学认识也并不只由对象———自然界决定,也受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专门研究自然、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很容易把人及其观念看作自然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的产物,不把人及其观念看作本质上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成的,而认为就是在对自然的认识中生成的,就是对自然的反映。恩格斯晚年也或多或少地受了这种影响,虽然他对唯物史观有深刻理解。恩格斯力图科学地揭示和阐发自然界中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并且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却也把新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含义不合理地扩大到自然界而且主要是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界上去了,将新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含义不合理地普遍化和泛化了。

或许学者们会反驳说,马克思也赞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呀。是的,马克思的确同意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但是,必须注意,马克思是在自然科学、自然观、辩证法的意义上同意的。在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意义上,自然辩证法确实可以成立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然而,必须强调,在马克思那里,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只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再加上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更非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只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是科学的;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甚至有可能像马克思所批评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那样越出它的专业范围就陷入意识形态的和唯心主义的深渊。可见,马克思也赞同自然辩证法并不能作为恩格斯晚年所阐述的这种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也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原则的组成部分的理据。

或许学者们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马克思自己不也使用过现实世界、现实是思想观念的基础,决定思想观念这样的表述方式阐发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含义吗,恩格斯晚年的表述难道不和马克思的这种表述完全一致吗?的确,马克思有时也使用现实世界、现实是思想观念的基础,决定思想观念这样的表述方式阐述新唯物主

75

2010.5

义的基本观点和含义,但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现实世界”和“现实”概念经常是特指的、狭义的。例如,马克思批评施蒂纳“把实际的冲突(即个人和实际生活条件之间的冲突)变成思想的冲突(即这些个人和个人自己产生的或自己塞进自己头脑中去的那些观念之间的冲突)……他在这里又使现实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离开了这些冲突本身并使这种思想上的反映成为独立存在的东西。……他就狡猾地把现实的冲突,即它在思想上的反映的原型,变成这个思想上的假象的结果了”[3]324。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指出现实(现实冲突)是思想(思想冲突)的原型和基础,思想(思想冲突)是现实(现实冲突)的反映和表现。乍看起来,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和恩格斯晚年的理解非常相似。但是,更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马克思在此所说的现实、现实的冲突其实是特指的现实、现实的冲突,即“个人和实际生活条件之间的冲突”。这种现实的冲突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决定的经济性、物质性的冲突。可见,马克思的现实、现实世界指的是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尤其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

注释:

(1)拙作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对此做了较为详细

的论证和阐发,刘志洪.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独特含义[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7.该部分即将发表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下半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3卷)[M].中央编

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4卷)[M].中央编

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而非恩格斯的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总和。这就是说,即使马克思用现实世界、现实决定思想观念这样的命题表述新唯物主义含义的时候,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也还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

(责任编辑吴勇)

!!!!!!!!!!!!!!!!!!!!!!!!!!!!!!!!!!!!!!!!!!!

(上接第178页)为百姓执言的信念,为正义呼喊的勇气。创作电视剧《黑兵》、《黑洞》、《黑雾》三部曲的作家张成功说:“在写作过程中,黑势力不断向我发出威胁,有关部门不得不派出刑警保护我的安全。正是在这一刻,我对黑势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苛求有了更刻骨铭心的理解。一种巨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了……”。

[10]

参考文献:

[1]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M].太原:山

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傅守祥.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

文化的审美刍议[J].哲学研究,2006,(2).[3]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4]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9.

[5]张承志.无援的思想[J].花城,1994,(1).

[6]张炜.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A].余开伟主编.世纪

末文化批判[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45.[7]梁晓声.1993———一个作家的杂感[J].山西文学,

可见,在视觉文化时代,作家“触电”已经逐渐从无奈无为的精神放逐里,开始走向积极有为的文化自觉。面对影视叙事的泛审美性,作家也从开始的屈从,后来逐步显现出审美建构的主动,文学叙事的一些积极因子已经融入到影视叙事的逻辑里,文学精神、文学的社会承担以及文学的批判理性也开始在影视里挺直了脊梁,文学审美的抗争姿态卓然由面影模糊的状态日益呈现出清晰与明朗的精神轮廓。

1994,(4).

[8]刘恒.触电的快感[N].南方周末,2004-9-6.[9]万方.作家“触电”:跨界已成寻常事[N].中华读书

报,2005-9-16.

[10]鲁泉、月明.酸甜苦辣谁知晓,作家触电不仅为

钱[N].经济日报,2004-11-16.

(责任编辑岳毅平)

76


相关内容

  • 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
  • [关键词] 晚年笔记:唯物史观:世界史观:<资本论> [摘 要] 马克思留下的晚年笔记群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群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放弃.中断<资本论>的写作,更没 ...

  •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_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 2010年第1期(总第130期) 湖湘论坛 No.1,2010General No.130 HUXIANG FORUM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张富文2张喜德1,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要:列宁晚年对社会 ...

  •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人类学笔记]的内在关系
  • 作者:冯景源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年07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时,非常重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特别注重他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但在这种研究中,有的论者往往把<人类学笔记>称作马克思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它的科学涵义和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思想路线,也 ...

  • 论鲁迅的"韧"性人格精神
  • 作者:雷世文 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04期 1 鲁迅的著作中多处述及"韧".从会见友人.教育青年.阐发人生经验到思考对敌斗争的战术战略,鲁迅极其重视的一个原则便是"韧".柔石曾记录鲁迅对于他进行的做人与战斗的训诲,柔石写道:"鲁迅先生说:人应该学一 ...

  • 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 今年是我国建国六十二周年,在这六十二年间我国既经历了周边战火的洗礼,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动荡,更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这六十二年间,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我们也从过去简单的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的认识中走了出来,邓小平和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正确定义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 ...

  • 也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关于恩格斯晚年的"修正主义"
  • 也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关于恩格斯晚年的"修正主义" 作者--林晚 读了谢韬同志的<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文,感到这位老同志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改革开放路线,迫切希望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爱党爱国的精神溢于言表,令人感佩.但是这篇文章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 模块一:研究概况 我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研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真正的研讨热潮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持续至今.总的看来,这场讨论经由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提出,到马克思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与改革,再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具体辨析的过程.其发生原因主要是,随着马克思 ...

  • 4.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隽鸿飞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而是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一.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