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罢我登场 四大名著重拍的背后

近日浙版《西游记》在电视台热播,中国首部3D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也将与观众见面,张纪中版《西游记》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中,对比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不只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成为导演们争相翻拍的重点剧集。

同一时间四大名著被翻拍,这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文化现象?

名著翻拍成风,电视文化囊中羞涩

1958年,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口菜饼子》打响了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枪,形声并茂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从露天演出到拍成录像,从黑白到彩色,伴随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剧也日渐成熟。1987年王扶林版的《红楼梦》曾创下70%的收视率。《西游记》(1986)、《三国演义》(1994)、《上海滩》(1980)、《新白娘子传奇》(1992)等电视剧更是引来无数剧迷的追捧,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电视成为一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看电视剧成为一家人每晚不得不做的“仪式”。四大名著要重拍,消息一出,便引来人们的热议,同时也吸足了人们的眼球。

一部《红楼梦》就有李少红电视剧版、胡玫电影版、李平电视剧版《黛玉传》等不同版本。各版本相互比拼,一时间“红楼”再掀狂潮。

紧接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被提上重拍的日程。乍看,古典文学一派欣欣向荣;细想,电视文学一片空空荡荡。四大名著被重拍是巧妇难为无“新米”之炊,炒冷饭以掩囊中之羞涩。

然而,近年来电视剧行业竞争激烈,取材常有雷同,观众埋怨故事老套,导演哭诉剧本劣质。翻拍一部老剧比创作一部新剧承担的风险要小,依仗旧剧已培养的受众,翻拍老剧至少能保证有部分人看。尽管翻拍老剧常会引来观众的大骂,但骂得越多,引起的注意就越多,收视率也随之上升,投资商们赚的钵满盆满。电视剧本的青黄不接,导致翻拍成风,电视剧本难以突破其同一故事由不同人物在不同时代上演的固定模式。

人物形象还原与创作,百姓认可是关键

重拍四大名著,人们最关心的是剧中主角的扮演者是否符合自己心中人物的形象。张纪中版的《西游记》第一张场景设计图“天宫斩妖台”曝光后,人们展开热烈讨论。质疑者称里面的造型脱离中国文化底蕴,场景过于西化,甚至有人称看到这张图就想到“魔兽世界”。而支持者则表示,张纪中这次很有创意,对神仙鬼怪的形象很满意。其他名著的翻拍也难逃人们的谩骂。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黛钗人物形象的描写可谓细致,这引起人们对新一代“宝黛钗”人选的期待。原著通过宝玉所见描写林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而由蒋梦婕来扮演李少红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免不了引来人们的评头品足。有人认为她没有林妹妹“弱柳扶风”的气质,有人觉得她的装扮太过难看,当然也有人对她的扮相表示了肯定。

人物形象到底是否该尊重原著的形象?1986年版《西游记》还原原著形象成为每年寒暑假必播的电视剧。

而《大话西游》(电影版)一改师徒四人的形象,结果也赢得不少掌声,被人们奉为经典。电视剧对原著人物形象的还原或改变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是长相、服装、道具的符合,重要的是要贴近原著中人物的“神韵”。玄奘眼中的纯净、黛玉眼中的哀愁都应成为选择演员的标准。过于追求长相、服装、道具的符合,只能是徒有虚表行尸走肉,外表相像而已。

因此,“翻拍名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忠实于原著,一种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但是,不管哪种形式,只要得到老百姓认可的,我认为都是可以的。我主张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翻拍现象,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说,“只要能赢得票房、收视率,得到观众认可,就是好的翻拍剧。”

新剧超越老剧,商业运作与思维定式是脚镣

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李雪健版的宋江、唐国强版的诸葛亮都曾经是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形象。这不仅得益于当时电视剧环境的宽松,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创作人员愿意花时间去细细雕琢。王扶林版《红楼梦》从拍摄到播出历时4年,演员也经过长时间的角色培训,并只专营于一个角色的表现。沈从文等名家也都参与了电视剧的创作。《西游记》(1988)的拍摄更是长达6年之久,六小龄童更是“章氏猴戏”世家。

不管是陈晓旭,还是张艾嘉,亦或是蒋梦婕。人们只能自己去勾勒一个虚拟的林黛玉形象,任何演员的扮演都难以获得全部人的认可。陈晓旭版林黛玉的深入人心,不仅得益于她本人的表演,也得益于她处于一个电视剧竞争并不激烈的时代。人们选择新一代“林黛玉”的标准变成了挑选下一个“陈晓旭”的标准。

人们以老剧的标准去审视新剧,“思维定式”很难让人们接受新的形象。重拍老剧的价值不是对其简单的复制,没有新的创作元素的加入,拍出的东西越是像老剧就越是浪费资源,到头来还是没人看。

近几年来商业元素的加入,电视剧的拍摄不再由国家提供资金,每个剧组财力有限。拍摄一部二十几集的电视剧一般三四个月就能完成。演员同时跑几个剧组是常见的事情,不再专营一个角色的表现,谁能肯定角色的时常转换能为演员留下多少深度的琢磨和体味。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刷新着电视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先入为主的老剧能否被新剧所超越,一方面在于新剧创作者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在于观众是否能放得下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式”。

名著产业链的开发,特色是重点

随着近年的国学热,人们对名著的议论日渐升温,名著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搭上此趟顺风车,各种与名著有关的人和物都开始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曹操墓就是一例。《赤壁》的热映、《三国演义》的重拍都为后来“曹操墓挖掘”关注度的提高做了前期预热。曹操墓被发现后,有人就调侃说:曹操都出来了,刘备还会远吗?

近年名胜古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各地方为招揽游客,掘地三尺,总想找出点什么东西能沾沾古人的光。有的地方在挖墓,有的地方在建西游记乐园,有的地方在寻名人的故里。四大名著成为一个涉及图书、影视、旅游、考古、食品、服装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人们绞尽脑汁想和名著套近乎的最大动力。

四大名著翻拍,下游产业的开发,并不总是成功。这里开一个西游记乐园,那里找一个齐天大圣墓,相同的背景难以突出各自的特色。经济利益的取得并不一定要靠近名著的光环。

当文化与商业携手同行,文化走的威风凛凛,却越走越窄。商业却成为“狐假虎威”中最受益的狐狸。

四大名著的热潮能持续多久尚不得知。名著的翻拍固然可以让人们重新重视传统文化,但并不能解电视剧长远发展之需。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影视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地依靠翻拍,尤其是影视剧中对经典名著的重塑,既想乘上商业的快车,又想不落入商业的平庸,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日浙版《西游记》在电视台热播,中国首部3D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也将与观众见面,张纪中版《西游记》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中,对比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不只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成为导演们争相翻拍的重点剧集。

同一时间四大名著被翻拍,这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文化现象?

名著翻拍成风,电视文化囊中羞涩

1958年,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口菜饼子》打响了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枪,形声并茂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从露天演出到拍成录像,从黑白到彩色,伴随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剧也日渐成熟。1987年王扶林版的《红楼梦》曾创下70%的收视率。《西游记》(1986)、《三国演义》(1994)、《上海滩》(1980)、《新白娘子传奇》(1992)等电视剧更是引来无数剧迷的追捧,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电视成为一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看电视剧成为一家人每晚不得不做的“仪式”。四大名著要重拍,消息一出,便引来人们的热议,同时也吸足了人们的眼球。

一部《红楼梦》就有李少红电视剧版、胡玫电影版、李平电视剧版《黛玉传》等不同版本。各版本相互比拼,一时间“红楼”再掀狂潮。

紧接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被提上重拍的日程。乍看,古典文学一派欣欣向荣;细想,电视文学一片空空荡荡。四大名著被重拍是巧妇难为无“新米”之炊,炒冷饭以掩囊中之羞涩。

然而,近年来电视剧行业竞争激烈,取材常有雷同,观众埋怨故事老套,导演哭诉剧本劣质。翻拍一部老剧比创作一部新剧承担的风险要小,依仗旧剧已培养的受众,翻拍老剧至少能保证有部分人看。尽管翻拍老剧常会引来观众的大骂,但骂得越多,引起的注意就越多,收视率也随之上升,投资商们赚的钵满盆满。电视剧本的青黄不接,导致翻拍成风,电视剧本难以突破其同一故事由不同人物在不同时代上演的固定模式。

人物形象还原与创作,百姓认可是关键

重拍四大名著,人们最关心的是剧中主角的扮演者是否符合自己心中人物的形象。张纪中版的《西游记》第一张场景设计图“天宫斩妖台”曝光后,人们展开热烈讨论。质疑者称里面的造型脱离中国文化底蕴,场景过于西化,甚至有人称看到这张图就想到“魔兽世界”。而支持者则表示,张纪中这次很有创意,对神仙鬼怪的形象很满意。其他名著的翻拍也难逃人们的谩骂。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黛钗人物形象的描写可谓细致,这引起人们对新一代“宝黛钗”人选的期待。原著通过宝玉所见描写林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而由蒋梦婕来扮演李少红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免不了引来人们的评头品足。有人认为她没有林妹妹“弱柳扶风”的气质,有人觉得她的装扮太过难看,当然也有人对她的扮相表示了肯定。

人物形象到底是否该尊重原著的形象?1986年版《西游记》还原原著形象成为每年寒暑假必播的电视剧。

而《大话西游》(电影版)一改师徒四人的形象,结果也赢得不少掌声,被人们奉为经典。电视剧对原著人物形象的还原或改变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是长相、服装、道具的符合,重要的是要贴近原著中人物的“神韵”。玄奘眼中的纯净、黛玉眼中的哀愁都应成为选择演员的标准。过于追求长相、服装、道具的符合,只能是徒有虚表行尸走肉,外表相像而已。

因此,“翻拍名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忠实于原著,一种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但是,不管哪种形式,只要得到老百姓认可的,我认为都是可以的。我主张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翻拍现象,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说,“只要能赢得票房、收视率,得到观众认可,就是好的翻拍剧。”

新剧超越老剧,商业运作与思维定式是脚镣

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李雪健版的宋江、唐国强版的诸葛亮都曾经是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形象。这不仅得益于当时电视剧环境的宽松,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创作人员愿意花时间去细细雕琢。王扶林版《红楼梦》从拍摄到播出历时4年,演员也经过长时间的角色培训,并只专营于一个角色的表现。沈从文等名家也都参与了电视剧的创作。《西游记》(1988)的拍摄更是长达6年之久,六小龄童更是“章氏猴戏”世家。

不管是陈晓旭,还是张艾嘉,亦或是蒋梦婕。人们只能自己去勾勒一个虚拟的林黛玉形象,任何演员的扮演都难以获得全部人的认可。陈晓旭版林黛玉的深入人心,不仅得益于她本人的表演,也得益于她处于一个电视剧竞争并不激烈的时代。人们选择新一代“林黛玉”的标准变成了挑选下一个“陈晓旭”的标准。

人们以老剧的标准去审视新剧,“思维定式”很难让人们接受新的形象。重拍老剧的价值不是对其简单的复制,没有新的创作元素的加入,拍出的东西越是像老剧就越是浪费资源,到头来还是没人看。

近几年来商业元素的加入,电视剧的拍摄不再由国家提供资金,每个剧组财力有限。拍摄一部二十几集的电视剧一般三四个月就能完成。演员同时跑几个剧组是常见的事情,不再专营一个角色的表现,谁能肯定角色的时常转换能为演员留下多少深度的琢磨和体味。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刷新着电视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先入为主的老剧能否被新剧所超越,一方面在于新剧创作者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在于观众是否能放得下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式”。

名著产业链的开发,特色是重点

随着近年的国学热,人们对名著的议论日渐升温,名著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搭上此趟顺风车,各种与名著有关的人和物都开始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曹操墓就是一例。《赤壁》的热映、《三国演义》的重拍都为后来“曹操墓挖掘”关注度的提高做了前期预热。曹操墓被发现后,有人就调侃说:曹操都出来了,刘备还会远吗?

近年名胜古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各地方为招揽游客,掘地三尺,总想找出点什么东西能沾沾古人的光。有的地方在挖墓,有的地方在建西游记乐园,有的地方在寻名人的故里。四大名著成为一个涉及图书、影视、旅游、考古、食品、服装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人们绞尽脑汁想和名著套近乎的最大动力。

四大名著翻拍,下游产业的开发,并不总是成功。这里开一个西游记乐园,那里找一个齐天大圣墓,相同的背景难以突出各自的特色。经济利益的取得并不一定要靠近名著的光环。

当文化与商业携手同行,文化走的威风凛凛,却越走越窄。商业却成为“狐假虎威”中最受益的狐狸。

四大名著的热潮能持续多久尚不得知。名著的翻拍固然可以让人们重新重视传统文化,但并不能解电视剧长远发展之需。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影视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地依靠翻拍,尤其是影视剧中对经典名著的重塑,既想乘上商业的快车,又想不落入商业的平庸,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内容

  • 经典不可承受的翻拍之重
  • 经典不可承受的翻拍之重 近几年,"于正风"刮得不轻,去年的一部<笑傲江湖>让于正尝到了翻拍金庸经典作品的甜头,今年,<神雕侠侣>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当中. 其实,于正并不是金庸作品的第一个翻拍者,至今<神雕侠侣>已有了7个版本.古天乐.李若彤组合 ...

  • 你会看[情深深雨蒙蒙]吗?
  • 琼瑶阿姨是一个虚心向社会各界学习的人,尽管已有60高龄,可她并不因循守旧,她的脑子还转得飞快,知道什么是老百姓喜欢看的,知道fans追的是什么星,知道怎么用新鲜的玩意吸引大众的眼球.挟<还珠格格>的余威,新戏<情深深雨蒙蒙>,马不停蹄地大肆宣传,报了无数的新鲜猛料,一再强调这 ...

  • 对21世纪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编剧的思考
  • 对21世纪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编剧的思考 On Adaptation of Four Chinese Classics in the 21st Century 文 秦俊香/Text/Qin Junxiang 提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拍摄的由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尽管褒贬不一,但都曾产生轰动效 ...

  • 高二语文3 月月考问卷
  • 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3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二备课组 审核人:刘虹 第I 卷 (阅读题 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 我所认定的文学,首先应具有否定的力量. 今日中国,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既带走了物质的贫 ...

  • 主要流行舞蹈的种类
  • 主要流行舞蹈的种类 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土风舞,经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 舞种" ." 舞步" ." 舞姿" 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比赛方法,始形成国际标 ...

  • 杨绛话剧在上海
  • 一部上世纪40年代创作于上海的风俗喜剧,64年后在上海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这对于上海观众和耄耋之年的杨绛老人来说,都是一件喜事. <弄真成假>是杨绛先生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喜剧,这部被柯灵先生誉为"中国话剧库存中的有数的好作品"在1943年首演时便引起巨大轰动.64 ...

  • 罗志祥的励志人生
  • 罗志祥:这样才是独一无二的 时间:2011-10-20 20:41:21 点击:3 ::温馨提示:本站最新资源, 最热网事, 由此进入:: 天才小鼓手.舞者.偶像歌手.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与其花时间去定义这个全能艺人的身份,还不如说他就是一个气氛的制造者.他的专辑虽然花很多时间做音乐.研究 舞步,但 ...

  • [康熙微服私访记]将重拍 邓建国复出力作
  • <康熙微服私访记>将重拍 邓建国复出力作 邓建国 将与张国立联手重拍"康熙"系列 邓建国戏称自己从昔日的影视大鳄已经变回小泥鳅了,这次重回广东影视圈,他将踏踏实实拍戏.而他复出的第一炮将瞄准广东题材的励志剧,拟将拍摄<情断珠江>,故事讲述兄弟俩为一女人翻脸 ...

  • [基本乐理]课程 节奏.节拍等
  • <基本乐理>课程教案 2007-11-03 09:19:25| 分类: 教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文学艺术系07-6班 授课时间:2007年10月31日下午第一节课 教学课时:1课 时 教学目标:一.掌握节奏与节拍的知识,了解节奏.节拍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