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基础

审计学基础 教 学 大 纲

(2008年1月修订)

兰 州 商 学 院 长 青 学二○○八年一月

《审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 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审计学基础》课程是审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审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明确审计的目标和作用,认识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日后学习专业审计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审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审计的概念、对象和审计规范,了解在实务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使学生对审计学这一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明确做好审计工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5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相当紧密,要求学生结合会计基础知识和最新的会计准则来学习,同时,《审计学基础》课程又是一门业务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应当尽量使用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五)面向专业

本课程面向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掌握学科的理论要素;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是本章的重点。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 2、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审计关系理论 3、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起源和演进

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与分类

一、审计的概念 1、美国会计学会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二、审计的分类 1、审计的基本分类

2、审计的其他分类

第三节 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

一、审计的对象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二、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 2、经济评价 3、经济鉴证 三、审计的作用 1、制约作用 2、促进作用 3、证明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的形式。

(四) 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二章 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审计组织的形式特别是我国三种主体审计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进而了解审计人员的构成及要求。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及其管理体制等内容。政府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和内部审计组织的特点等问题是本章的重点,民间审计组织形式和体系则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

一、政府审计机关模式的设置

1、立法型 2、司法型 3、行政型 4、独立型

二、我国政府审计机关 1、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 2、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 3、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 三、国际政府审计组织

第二节 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 1、受本单位主计长领导 2、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

3、受本单位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4、受本单位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主计长双重领导。 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 三、国际内部审计机构

第三节 民间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1、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2、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3、股份有限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 4、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二、我国的民间审计组织 1、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民间审计人员

4、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三、国际民间审计组织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三章 审计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了解审计方法的演变历史,掌握各种审计方法的概念、优缺点,并力求掌握审计方法的使用。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审计的常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风险导向审计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方法概述

一、账表导向审计 二、制度导向审计 三、风险导向审计

第二节 审计的常规方法

一、审阅书面资料的方法 1、审阅法 2、核对法 3、查询法 4、比较法 5、分析法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监盘法 2、调节法 3、观察法 4、鉴定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2学时。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责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审计规范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的含义、内容及相互关系,审计法律责任的种类、成因及防范措施。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内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的成因是本章的重点,审计的独立性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独立、客观、公正 1、独立 2、客观 3、公正

二、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1、专业胜任能力 2、应有的关注 三、保密 四、职业行为 1、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2、对客户的责任 3、对同行的责任 4、其他责任 五、技术准则

第二节 审计的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种类

1、法律责任的含义 2、法律责任的种类

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 1、审计人员方面的原因 2、社会的原因

3、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三、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基本内容 四、规避法律责任的对策 1、审计执业界应采取的对策 2、审计人员及事务所应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五章 审计准则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审计规范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有关审计准则的的含义、准则体系的结构和作用;了解审计准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况、审计准则产生的背景;理解民间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准则的含义、体系结构和作用,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民间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准则的概念、执业准则是本章的重点,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则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准则概述

一、审计准则的含义 二、审计准则体系的结构 三、审计准则的作用

第二节 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一、审计准则产生的背景 二、审计准则的演进 1、产生阶段 2、初步成型阶段 3、发展完善阶段 4、全球扩展阶段

三、当代审计准则的新发展

第三节 民间审计准则

一、国际审计准则 二、美国民间审计准则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执业准则 1、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 2、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框架 3、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特点 四、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1、鉴证业务的定义、要素和目标 2、业务承接

3、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 4、鉴证对象 5、标准 6、证据 7、鉴证报告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六章 审计目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定、具体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着重掌握财务审计的总目标;两种不同的责任,了解审计过程,并能掌握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目标的含义及其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审计责任的划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及审计业务约定书等内容。财务审计的总目标和财务报表审计责任的划分使本章的重点,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种类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财务审计的总目标

一、审计总目标的演变 二、我国财务审计的总目标 1、合法性 2、公允性

第二节 财务报表审计责任的划分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三、两种责任不能相互取代 四、几个重要概念

1、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 2、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 3、职业怀疑态度 4、合理保证

第三节 确定具体审计目标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 1、管理层认定的含义 2、各类交易认定的种类 二、具体审计目标

第四节 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接受业务委托 二、计划审计工作

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四、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第五节 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和作用

1、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

2、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做的工作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七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审计证据的含义,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关系;掌握审计证据的特征、审计证据的分类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及作用,掌握编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证据的概念和种类,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和整理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分类,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归档保管等内容。审计证据的概念、分类及获取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审计证据的特征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征

1、审计证据的含义

2、审计证据的特征

二、审计证据的种类

1、实物证据

2、书面证据

3、口头证据

4、环境证据

三、审计证据的收集

1、风险评估程序

2、控制测试程序

3、实质性程序

四、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与评价

1、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2、审计证据的评价

3、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1、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2、审计工作的底稿的分类

3、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1、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

2、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三、审计档案的管理

1、审计档案的分类

2、审计档案的所有权与保管

3、审计档案的保密与调阅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的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八章 计划审计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如何编制审计计划,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审计风险的概念、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理论,揭示了这些理论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获取审计证据、专业判断、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是本章的重点,重要性与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初步审计活动

一、初步审计活动的目的

二、初步审计活动的内容

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2、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3、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第二节 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1、审计计划的概念

2、审计计划的作用

二、审计计划的内容

1、总体审计策略

2、具体审计计划

第三节 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含义

二、重要性的运用

1、运用重要性的一般要求

2、运用重要性的两个阶段

3、重要性的两个判断标准

4、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三、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确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

2、两个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四、评价错报的影响

1、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

2、评价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

第四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组成要素

1、审计风险的含义

2、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二、重大错报风险

1、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2、固有风险和错报风险

三、检查风险

四、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5学时。

第九章 风险评估与应对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及其历史演变,了解内部控制的结构,掌握如何评估控制风险、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本章的重点,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一、总体要求

二、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1、行业状况

2、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

3、其他外部因素

4、了解的重点和程度

三、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1、所有权结构

2、治理结构

3、组织结构

4、经营活动

5、投资活动

6、筹资活动

四、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

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

4、会计政策的变更

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五、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1、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2、经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3、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4、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考虑

六、被审计单位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1、了解的主要方面

2、关注内部财务业绩衡量的结果

3、考虑财务业绩衡量指标的可靠性

4、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考虑

第二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要素及目标

1、内部控制的含义

2、内部控制的要素

3、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变

1、内部牵制时期

2、内部控制时期

3、内部控制结构时期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三、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1、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四、了解内部控制和评估控制风险

1、了解和记录内部控制

2、评估控制风险

第三节 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一、控制测试

1、控制测试的含义

2、控制测试的目的

3、控制测试的条件

4、控制测试的种类

5、控制测试的方法

6、控制测试的时间

7、控制测试的范围

二、实质性程序

1、实质性程序的性质

2、实质性程序的时间

3、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8学时。

第十章 审计抽样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审计抽样产生发展的原因,掌握审计抽样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熟练掌握属性抽样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抽样产生发展的原因,审计抽样的概念和特征;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属性抽样的步骤等内容。审计抽样的概念与特征,确定样本规模是本章的重点,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抽样概述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和特征

1、审计抽样的概念

2、审计抽样的特征

二、抽样类型

1、任意抽样

2、判断抽样

3、统计抽样

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1、抽样风险

2、非抽样风险

第二节 属性抽样

一、确定样本规模

1、确定样本规模考虑的因素

2、确定样本规模

二、样本选取

1、随机数表法

2、系统抽样法

3、分层抽样法

4、整群抽样法

三、评价样本结果

1、分析误差的原因和性质

2、推断误差

3、得出总体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的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4学时。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核方式。

四、教材选用

1、王学龙、李培根:《审计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审计学基础 教 学 大 纲

(2008年1月修订)

兰 州 商 学 院 长 青 学二○○八年一月

《审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 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审计学基础》课程是审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审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明确审计的目标和作用,认识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日后学习专业审计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审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审计的概念、对象和审计规范,了解在实务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使学生对审计学这一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明确做好审计工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5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相当紧密,要求学生结合会计基础知识和最新的会计准则来学习,同时,《审计学基础》课程又是一门业务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应当尽量使用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五)面向专业

本课程面向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掌握学科的理论要素;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是本章的重点。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 2、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审计关系理论 3、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起源和演进

第二节 审计的概念与分类

一、审计的概念 1、美国会计学会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二、审计的分类 1、审计的基本分类

2、审计的其他分类

第三节 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

一、审计的对象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二、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 2、经济评价 3、经济鉴证 三、审计的作用 1、制约作用 2、促进作用 3、证明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的形式。

(四) 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二章 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审计组织的形式特别是我国三种主体审计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进而了解审计人员的构成及要求。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及其管理体制等内容。政府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和内部审计组织的特点等问题是本章的重点,民间审计组织形式和体系则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

一、政府审计机关模式的设置

1、立法型 2、司法型 3、行政型 4、独立型

二、我国政府审计机关 1、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 2、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 3、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 三、国际政府审计组织

第二节 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 1、受本单位主计长领导 2、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

3、受本单位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4、受本单位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主计长双重领导。 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 三、国际内部审计机构

第三节 民间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1、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2、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3、股份有限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 4、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二、我国的民间审计组织 1、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民间审计人员

4、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三、国际民间审计组织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三章 审计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了解审计方法的演变历史,掌握各种审计方法的概念、优缺点,并力求掌握审计方法的使用。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审计的常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风险导向审计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方法概述

一、账表导向审计 二、制度导向审计 三、风险导向审计

第二节 审计的常规方法

一、审阅书面资料的方法 1、审阅法 2、核对法 3、查询法 4、比较法 5、分析法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监盘法 2、调节法 3、观察法 4、鉴定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2学时。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责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审计规范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的含义、内容及相互关系,审计法律责任的种类、成因及防范措施。

(二)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内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的成因是本章的重点,审计的独立性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独立、客观、公正 1、独立 2、客观 3、公正

二、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1、专业胜任能力 2、应有的关注 三、保密 四、职业行为 1、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2、对客户的责任 3、对同行的责任 4、其他责任 五、技术准则

第二节 审计的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种类

1、法律责任的含义 2、法律责任的种类

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 1、审计人员方面的原因 2、社会的原因

3、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三、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基本内容 四、规避法律责任的对策 1、审计执业界应采取的对策 2、审计人员及事务所应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五章 审计准则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审计规范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有关审计准则的的含义、准则体系的结构和作用;了解审计准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况、审计准则产生的背景;理解民间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准则的含义、体系结构和作用,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民间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准则的概念、执业准则是本章的重点,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则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准则概述

一、审计准则的含义 二、审计准则体系的结构 三、审计准则的作用

第二节 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一、审计准则产生的背景 二、审计准则的演进 1、产生阶段 2、初步成型阶段 3、发展完善阶段 4、全球扩展阶段

三、当代审计准则的新发展

第三节 民间审计准则

一、国际审计准则 二、美国民间审计准则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执业准则 1、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 2、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框架 3、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特点 四、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1、鉴证业务的定义、要素和目标 2、业务承接

3、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 4、鉴证对象 5、标准 6、证据 7、鉴证报告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六章 审计目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定、具体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着重掌握财务审计的总目标;两种不同的责任,了解审计过程,并能掌握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目标的含义及其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审计责任的划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及审计业务约定书等内容。财务审计的总目标和财务报表审计责任的划分使本章的重点,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种类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财务审计的总目标

一、审计总目标的演变 二、我国财务审计的总目标 1、合法性 2、公允性

第二节 财务报表审计责任的划分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三、两种责任不能相互取代 四、几个重要概念

1、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 2、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 3、职业怀疑态度 4、合理保证

第三节 确定具体审计目标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 1、管理层认定的含义 2、各类交易认定的种类 二、具体审计目标

第四节 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接受业务委托 二、计划审计工作

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四、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第五节 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和作用

1、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

2、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作用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做的工作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6学时。

第七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审计证据的含义,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关系;掌握审计证据的特征、审计证据的分类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及作用,掌握编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证据的概念和种类,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和整理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分类,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归档保管等内容。审计证据的概念、分类及获取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审计证据的特征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征

1、审计证据的含义

2、审计证据的特征

二、审计证据的种类

1、实物证据

2、书面证据

3、口头证据

4、环境证据

三、审计证据的收集

1、风险评估程序

2、控制测试程序

3、实质性程序

四、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与评价

1、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2、审计证据的评价

3、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1、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2、审计工作的底稿的分类

3、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1、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

2、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三、审计档案的管理

1、审计档案的分类

2、审计档案的所有权与保管

3、审计档案的保密与调阅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的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4学时。

第八章 计划审计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如何编制审计计划,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审计风险的概念、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理论,揭示了这些理论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获取审计证据、专业判断、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概念,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是本章的重点,重要性与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初步审计活动

一、初步审计活动的目的

二、初步审计活动的内容

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2、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3、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第二节 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1、审计计划的概念

2、审计计划的作用

二、审计计划的内容

1、总体审计策略

2、具体审计计划

第三节 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含义

二、重要性的运用

1、运用重要性的一般要求

2、运用重要性的两个阶段

3、重要性的两个判断标准

4、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三、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确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

2、两个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四、评价错报的影响

1、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

2、评价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

第四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组成要素

1、审计风险的含义

2、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二、重大错报风险

1、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2、固有风险和错报风险

三、检查风险

四、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5学时。

第九章 风险评估与应对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及其历史演变,了解内部控制的结构,掌握如何评估控制风险、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本章的重点,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一、总体要求

二、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1、行业状况

2、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

3、其他外部因素

4、了解的重点和程度

三、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1、所有权结构

2、治理结构

3、组织结构

4、经营活动

5、投资活动

6、筹资活动

四、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

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

4、会计政策的变更

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五、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1、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2、经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3、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4、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考虑

六、被审计单位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1、了解的主要方面

2、关注内部财务业绩衡量的结果

3、考虑财务业绩衡量指标的可靠性

4、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考虑

第二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要素及目标

1、内部控制的含义

2、内部控制的要素

3、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的历史演变

1、内部牵制时期

2、内部控制时期

3、内部控制结构时期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三、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1、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四、了解内部控制和评估控制风险

1、了解和记录内部控制

2、评估控制风险

第三节 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一、控制测试

1、控制测试的含义

2、控制测试的目的

3、控制测试的条件

4、控制测试的种类

5、控制测试的方法

6、控制测试的时间

7、控制测试的范围

二、实质性程序

1、实质性程序的性质

2、实质性程序的时间

3、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8学时。

第十章 审计抽样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审计抽样产生发展的原因,掌握审计抽样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熟练掌握属性抽样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审计抽样产生发展的原因,审计抽样的概念和特征;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属性抽样的步骤等内容。审计抽样的概念与特征,确定样本规模是本章的重点,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审计抽样概述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和特征

1、审计抽样的概念

2、审计抽样的特征

二、抽样类型

1、任意抽样

2、判断抽样

3、统计抽样

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1、抽样风险

2、非抽样风险

第二节 属性抽样

一、确定样本规模

1、确定样本规模考虑的因素

2、确定样本规模

二、样本选取

1、随机数表法

2、系统抽样法

3、分层抽样法

4、整群抽样法

三、评价样本结果

1、分析误差的原因和性质

2、推断误差

3、得出总体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的形式

(四)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4学时。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核方式。

四、教材选用

1、王学龙、李培根:《审计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相关内容

  • 06069审计学原理
  • 高纲125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6069 审计学原理 南京审计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 审计学原理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审计学专业必考课目,是审计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审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主干课. 审计学原理作 ...

  •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研究
  • 引言 审计模式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问题.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依次出现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频频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审计界的普遍关注.该审计模式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 ...

  • 制度基础审计
  • 所谓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在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基础上,借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缩小其检查范围或简化其审计程序的一种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即为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或叫 ...

  •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
  • [提要]安然事件后,国内外会计职业界和专家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 讨.为从理论上论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否可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推进和完善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设,本文回顾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分析了传统风险审计 方法的特征.局限性以及职业界进行的探索和完善,并提出了我国 ...

  • 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 --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 (2010年11月1日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以及作为财务报表审计结果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 ...

  • 1101号-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 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 基本要求 (2010年11月1日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简称审计准则)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确立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明确注册会计师为实现总体目标而需要执行审计工作的性质和 ...

  •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016(2005)03-49-03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然性 吴 静 (山东高速泰安管理处,山东 泰安 217000)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审 计模式 审计风险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阐述 ...

  • 审计第一章 习题及参考答案
  • 第一章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 . A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B .生产发展的需要 C .会计发展的需要 D .管理的现代化 2. 宋代审计司(院)的建立,是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 的专用名词. A . ...

  • 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 现代 审计模式,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 中国 注册 会计 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并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新审计准则体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审计理念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转变到风险导向审计.目前我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