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分批释放 一个不杀

2009年09月09日 09:05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周恩来提出:“放十几个战犯看看”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经济建设。不久,又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之中。此时,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的900多名战争罪犯正在全国各地的监狱里关押改造。随着国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国内政治、经济渐趋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的号召,提议“政协会后,可放十几个战犯看看”。

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周恩来的意见,认为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释放一批战犯的条件。除了国内形势逐渐稳定和好转之外,从战犯本身情况来看,这些人过去虽然都有过重大罪恶,但他们一般都在上层,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较少,不像直接压迫人民群众的恶霸地主,不杀掉一批不足以平民愤。而且,这些国民党战犯经过近几年的关押改造,大多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悔改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助于孤立、动摇、瓦解境内外的反动分子。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根据周恩来阐明的对台方针和中央部署,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国民党去台人员只要返回大陆,不管什么人一律既往不咎。在这样的前提下,适当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利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毛泽东提出:一个不杀,分批释放

就特赦战犯问题,中共中央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了意见。3月14日,在全国政协二届十九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又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的原则作了特别发言,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杀他们是容易的,杀了他们,他们就不能再起积极作用,只能起消极作用。对台湾的影响相反,使他们觉得战犯的下场只是要杀的,增加了台湾的恐慌。这与我们的政策不相符合。”

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时又进一步指出:党的政策总的精神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杀了这些人,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提高科学水平,三对我们除四害没有帮助,四不能强大国防,五不能收复台湾。如果不杀或许对台湾还会产生影响。

对于怎样释放和何时释放战犯,当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立即全部释放,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逐步释放。周恩来说:“虽然前一种意见处理起来很简便,但工作不完满,收获也不大,一下子轰动一时,过去后就没有下文可做了。”“我们要影响台湾还是一步一步地来做好,先放少数的,试一试,看看有效没有,放出后的工作也要循序渐进,急不得。”对释放战犯的时间,毛泽东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目前马上释放,时机尚不成熟,因为“放早了,老百姓不那么清楚,我们也不好向老百姓说明,还要过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过得好了,我们再来放。”“不讲清这个道理,一下子把他们放掉了,人家就不了解,也没这个必要。”

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是关押和改造国民党战犯的一座特殊监狱。

由于功德林一号关押的这些国民党战犯都是长期为蒋介石集团效劳,甚至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的实力人物,因此他们的反动思想也根深蒂固,改造难度很大。他们认为既然是为蒋介石国民党效劳,就不应该在共产党面前低头,“君子不事二主”的思想让他们长时间转不过弯来。针对这些观点,管理所首先组织他们成立学习委员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清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结合理论学习,还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让他们亲眼看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周恩来还委托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及爱国人士张治中、程潜、邵力子、章士钊、傅作义、蒋光鼐、张难先、郑洞国、侯镜如等先后到功德林看望他们,做说服开导工作。

>

解文娟

2009年09月09日 09:05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周恩来提出:“放十几个战犯看看”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经济建设。不久,又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之中。此时,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的900多名战争罪犯正在全国各地的监狱里关押改造。随着国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国内政治、经济渐趋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的号召,提议“政协会后,可放十几个战犯看看”。

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周恩来的意见,认为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释放一批战犯的条件。除了国内形势逐渐稳定和好转之外,从战犯本身情况来看,这些人过去虽然都有过重大罪恶,但他们一般都在上层,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较少,不像直接压迫人民群众的恶霸地主,不杀掉一批不足以平民愤。而且,这些国民党战犯经过近几年的关押改造,大多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悔改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助于孤立、动摇、瓦解境内外的反动分子。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根据周恩来阐明的对台方针和中央部署,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国民党去台人员只要返回大陆,不管什么人一律既往不咎。在这样的前提下,适当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利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毛泽东提出:一个不杀,分批释放

就特赦战犯问题,中共中央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了意见。3月14日,在全国政协二届十九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又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的原则作了特别发言,他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杀他们是容易的,杀了他们,他们就不能再起积极作用,只能起消极作用。对台湾的影响相反,使他们觉得战犯的下场只是要杀的,增加了台湾的恐慌。这与我们的政策不相符合。”

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时又进一步指出:党的政策总的精神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杀了这些人,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提高科学水平,三对我们除四害没有帮助,四不能强大国防,五不能收复台湾。如果不杀或许对台湾还会产生影响。

对于怎样释放和何时释放战犯,当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立即全部释放,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逐步释放。周恩来说:“虽然前一种意见处理起来很简便,但工作不完满,收获也不大,一下子轰动一时,过去后就没有下文可做了。”“我们要影响台湾还是一步一步地来做好,先放少数的,试一试,看看有效没有,放出后的工作也要循序渐进,急不得。”对释放战犯的时间,毛泽东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目前马上释放,时机尚不成熟,因为“放早了,老百姓不那么清楚,我们也不好向老百姓说明,还要过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过得好了,我们再来放。”“不讲清这个道理,一下子把他们放掉了,人家就不了解,也没这个必要。”

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是关押和改造国民党战犯的一座特殊监狱。

由于功德林一号关押的这些国民党战犯都是长期为蒋介石集团效劳,甚至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的实力人物,因此他们的反动思想也根深蒂固,改造难度很大。他们认为既然是为蒋介石国民党效劳,就不应该在共产党面前低头,“君子不事二主”的思想让他们长时间转不过弯来。针对这些观点,管理所首先组织他们成立学习委员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清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结合理论学习,还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让他们亲眼看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周恩来还委托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及爱国人士张治中、程潜、邵力子、章士钊、傅作义、蒋光鼐、张难先、郑洞国、侯镜如等先后到功德林看望他们,做说服开导工作。

>

解文娟


相关内容

  • 从第七批特赦到监狱大清理
  • 胡治安 ■1975年3月,经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举行的第二次会议讨论,决定对全部在押战争罪犯实行特赦并给予公民权.图为资料照片:被特赦的人员动身前往北京. ■特赦释放人员张商海(左2).杨南邨(左3).赵一雪(左1)三人因台湾当局不准入境未能如愿返台,当他们返回北京后,在机场受到中央统战部负 ...

  • 1975年特赦与监狱大清理
  •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最近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草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进行过7次特赦.其中1975年的最后一次特赦,释放了全部在押战争犯.胡治安当时作为公安部的工作人员,曾在为清理释放在押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特人员而专门成立的"清理办公室&qu ...

  • 为统一战线工作奉献一生的人
  • 1973年,童小鹏又回到中央统战部工作,直至退出统战部领导班子.我作为秘书服务在他身边,他像一本书,使我读懂了不少知识,认识了不少事物,理解了不少问题,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又回统战部 在统战部,童小鹏不管官居何职,比他年长的,比他年幼的,比他官大的,比他官小的,都习惯亲热地叫他"小鹏.小 ...

  • 解密秦城监狱:不是谁都可以去服刑的
  • 2012年04月22日 08:35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T|T 1240人参与 253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通过Google地球拍摄的秦城监狱卫星图片. 秦城监狱外景. 从1967年到1979年,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曾在秦城监狱度过12年隐秘的监牢生活. 江青被押上法庭. 1975年3月19日,最高人民 ...

  • 蒋介石为何大骂爱将王耀武无耻
  • 蒋介石为何大骂爱将王耀武无耻 黄埔名将二十三:长袖善舞的王牌战将王耀武 在黄埔三期中王耀武绝对是领头羊,在抗战后期就已经当上了方面军总司令,不但把同期同学远远甩在身后,而且超越了不少一期.二期的学长,因此有着"三李不如一王"之说.在战场上他带出了五大王牌之一的74军,在官场上他八 ...

  • 揭秘国军将领杜聿明结局!杜聿明被俘后怎么样了?
  •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 ...

  • 蒋介石身边"十三太保"的最终结局
  • 蒋介石身边"十三太保"的最终结局 1932年,蒋介石授意心腹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又称"蓝衣社"),并核定骨干13人,号称"十三太保".这十三人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 ...

  • 两个"特赦"人员的晚年生活 作者:丁鸿达
  • 一九七五年深秋的一天,二个五十开外的老头来到地处浦东高桥的星光工具厂报到,起先,并没有引起职工的注意,他们把被头铺盖搬进了厂里的职工宿舍,安顿了下来.当时都穿着一样的制服,崭新的藏青色卡其布的短棉袄.棉裤.脚穿草绿色解放跑鞋.头上戴一顶藏青棉帽,一个矮个子,身材比较壮实,麻脸,似乎比较邋遢,棉帽上面 ...

  • 李兆麟被杀血案破获始末
  • 今年是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诞辰一百周年,李兆麟将军生前曾以"'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夺回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作为"振兴中华"的座右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李兆麟戎马驰骋在"辽.吉.黑",率领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