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来龙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工作之余对该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展开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来龙镇的基本情况

  来龙镇位于市区东北23公里处,南连保安乡,北接侍岭镇,东界沭阳,西与曹集接壤。304省道穿境而过,来侍路、兴张路连通南北,区位明显,交通便利,是宿迁市7个副中心城镇之一。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4.2万,可耕地面积6万亩。辖3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来龙镇全境地势平坦,东西约15.5公里,南北约9公里,平均海拔20.5米左右。该镇土质为岗淤土,晴天土质硬,雨天泥泞,土地肥沃,稻麦丰产,素有宿迁 “东北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该镇以工业兴镇、招商富镇、农业稳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进程,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发展战略。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19万元,完成率106.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0万元,完成率17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3元,完成率102.39;全镇实现工业企业增加值 15492 万元,完成率104.6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480万元,完成率137.87%。高效农业特色明显,以中粮集团投资4.6亿元建12个种禽场和一个孵化中心为契机,全力打造全国种禽第一镇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种禽养殖业,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二、来龙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该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市区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来龙镇作为宿豫区东北片区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镇财政收入较多,但可用财力较少,仅靠来龙镇财力无法启动实施,而上级核定的财政支出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又有限,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辖区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开发需要用地,发展工业也需要用地,因建设预留地指标严重不足。今年全年我镇没有用地指标,一些急需建设的项目难以开工,土地指标不足,严重滞约我镇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正在调整中,由于土地规划及用地指标等因素影响,急需市区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这些因素都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二)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大

  由于受资金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经过有资质单位的规划和设计,在建设的同时又缺乏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至使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大的问题。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等不良情况。另一方面农村民房建设存在乱搭乱建、违法建房现象。

  (三)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缺乏相应的管理维护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缺乏管理维护的问题。乡村道路修好以后,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后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镇政府对乡村道路的保洁、亮化工作虽然很重视,但没有专门的款项,因此,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村里一项大的负担。

  (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近几年虽已完成了一些改造扩建工程,引进了新型的医疗设备,但因缺少专业的技能人员,新配置的部分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因专业结构单一,长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及临床实践,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教育系统也迫切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五)群众依赖思想严重,基层干部素质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着重突出于经济发展,放松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农民群众的自由思想泛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部分群众表现出严重的依赖思想,盼望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缺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目前很多公益项目难以实施,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等、靠思想作怪。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社级干部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主要因素是村社级干部报酬过低,导致纪律松散、作风飘浮、工作懈怠的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历史形成的欠帐多、负债重,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三是以工业为重点的二产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转为经济优势;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领导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推进加快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职能需进一步转变,镇财政所经济实力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六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性障碍。

  三、对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以更大的规模和力度在全社会展开。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工作重点,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乡村道路条件、绿化状况、供水卫生条件、供电安全可靠、电视入户和社会公德、文明水平等具体环节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镇。

  (一)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也不可能,除了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外,还迫切需要从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研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小型水利设施、有线电视、办学等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荣誉激励,如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政府组织评选,对贡献较大者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等;四是社会责任感召,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作用,动员社会富裕阶层和个体私营业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赢得全社会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要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或农民企业家与自己的家乡或贫困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活动,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建议镇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二)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建设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镇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将土地开发统一纳入全镇占补平衡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全镇发展的促进作用;将确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镇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道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城市道路养护计划之中;将生态改善和大气污染治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不能依照领导意图遍地开花。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另外,要加强工作的指导,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能够落到实处。

  (三)制订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农村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因此农村人才的培养、现有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关方面和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紧紧抓住为农村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这个重点不放松,真抓实干。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智力支撑。其次,要增加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既包括政策上的投入,也要包括财力上的投入,要加大改善人才创业条件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口部门人才支援的力度。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从而提高乡镇医疗、教育、农牧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

  (四)多措并举,加强工程建成后管护

  把对基础设施的管护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充分发挥使用效益。首先,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管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对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引进市场方式,推行公私合作合营模式。如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制定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等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第三,对纯公益性项目由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真正走上平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五)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投入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政府决不能包办代替,只有建立农民直接参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一是广泛宣传,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动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永远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要认真履行政府职责,抓好宣传引导、规划指导、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政策激励等工作,抓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四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工投劳,并投入必要的物力,搞好基础设施建。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情系民生,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对于当前老百姓反映激烈的被征、占用地无补偿、拆迁户住房无安置问题、用水用电难等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已无土地又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应适当以低保、社保等方式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适当增加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规划建设,以确保被拆迁户、生活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镇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抓好镇村跨越工程”,“注重发展镇村经济,培植特色产业”。镇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石。发展镇村特色经济,对于我市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战略,实现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三年翻番,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委政研室联合各县(市区)委政研室,就我市镇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我市镇村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镇村特色经济摆上重要位置,培植起一批各具特色的镇村经济发展典型,镇村特色经济已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色产业镇现状。截至2012年底,全市135个乡镇(街道)中,产业特色鲜明的有65个。在这65个乡镇(街道)中,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48个,500万元以下的有17个,其中,过亿元的有3个,分别是茌平县振兴街道(1.8亿元)、临清市新华街道(1.5亿元)、阳谷县石佛镇(1.1亿元)。

  省、市民经局分别制定了特色产业镇认定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产业特色、发展规划、集群状况、发展前景、服务机构等5个方面的条件,方可被认定为特色产业镇。在这些条件中,规定了特色产业年销售收入所要达到的数额,是一条硬指标。为简单直观地反映全市特色产业镇发展情况,本次调研仅选取较容易比较的年销售收入这一条件进行比对;因特色产业镇中一二三产均有,本次调查使用“年主营业务收入”替代“年销售收入”。

  1.在这65个乡镇(街道)中,达到市级特色产业镇认定条件年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有54个,其中达到省级特色产业镇认定条件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38个,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的有6个,分别是东昌府区郑家镇、临清市烟店镇、临清市金郝庄镇、东阿县铜城街道、茌平县菜屯镇、开发区蒋官屯街道;获得市级认定的有17个。其他乡镇(街道)未被认定的原因,是不能同时满足5方面的认定条件。

  2.在这65个乡镇(街道)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的有11个。这部分乡镇(街道)和上述未能被省、市认定特色产业镇的乡镇(街道),特色产业发展都具有较大潜力。

  特色产业村现状。截至2012年底,全市5624个村(居)中,产业特色鲜明的有159个,其中特色种植专业村(居)40个,特色养殖专业村(居)15个,特色种养及加工专业村(居)20个,个体加工专业村(居)84个。

  市民经局认定的市级特色产业村的条件是,同一产业(二、三产业)经营业户10户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本次调研数据统计,全市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24个,占全部村庄的2.2%。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比较大,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100—500万元的行政村有35个。

  从整体看,我市的镇村特色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扩张较快。从乡镇(街道)看,2012年,全市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乡镇(街道)有3个,50—100亿元的有5个,10—50亿元的有29个。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几年来,逐步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工业特色产业成为主导、服务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摆脱了以往镇村特色产业就是农业种植、养殖业为主的状况。在这65个特色产业镇(街道)中,10个乡镇(街道)以蔬菜种植、林果种植、食用菌、特色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占15.4%,其中茌平县冯官屯镇大蒜种植产业比较有代表性,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6亿元;51个乡镇(街道)以铜铝加工、轴承加工、汽车配件、木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棉纺织、平板精密机械、畜禽加工等工业特色产业为主,占78.4%,其中阳谷县石佛镇铜精深加工产业比较有代表性,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92.8亿元;4个乡镇(街道)以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特色产业为主,6.2%,其中开发区北城街道的物流产业比较有代表性,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3.6亿元。

  (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在镇村特色产业中,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结起来,带动小企业发展,拉伸了产业链条,形成了若干产业集群。比如,茌平县信发街道、振兴街道、温陈街道、乐平铺镇、胡屯镇,依托山东维斯德尔铝业有限公司、茌平鲁环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信通铝业有限公司、恒信铝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铝深加工、汽车配件加工区,重点开发以铝为原料的汽车、飞机、船舶等高端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增加附加值,提高整个产业的水平和效益。2012年,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7.5亿元,利税68.23 亿元。

  (四)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镇村特色产业中,除了以往形成的农业、机械制造、纺织、物流运输等产业外,近年涌现出一些新兴产业,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比如,阳谷县自2003年起,着力培植了汽车饰品这一新兴产业。该产业主要位于安乐镇,制定了全国首个汽车座垫行业联盟标准,推动了全国汽车座垫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012年全县汽车座垫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家,年生产加工能力达500多万套(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帮助农民增收近4亿元。开发区蒋官屯街道立足我市“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定位,重点打造江北温泉文化水镇这一大型综合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依托四新河旅游观光带的规划建设,突出温泉、养生、旅游特色,建设蔬菜花卉生态园、生态养殖示范园、苗木基地和垂钓基地等不同特色的多功能农业景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

  二、加快镇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镇村特色经济形成,在于各地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壮大特色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市场等措施,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一是实行扶持措施,增强发展动力。特色产业在初始阶段,往往以群众自发为主,政府在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加速了发展壮大。比如,阳谷县为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步伐,提出了以“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扶持,跟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活动,县政府实施农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扶持政策,起到了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2012年为农民争取低息贷款200万元。高唐县在人和街道规划建设了泉林纸品产业园,对入园企业制定了优惠政策:使用土地报件费为7万元/亩,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税收实行“免二减三”,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返还,后三年50%返还;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有效推动了产业园区发展。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解决实际困难。针对镇村特色产业中中小企业居多的状况,各级积极建立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销售难等问题。比如,东昌府区于集镇组建了蔬菜销售协会,将260户蔬菜销售大户的销售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覆盖全国、延伸国外的庞大销售网络,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东北三省和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于集小油菜‘游’遍全中国”的目标。临清市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县级股权挂牌工作机构——临清市齐鲁股权挂牌工作办公室,推行了“金贝壳”、助保金贷款、大联保体贷款、设备融资租赁等业务,齐鲁银行和沪农商村镇银行相继落户,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融资平台。

  三是抓项目、抓招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等途径,引入外地知名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本地小企业和家庭作坊通过配套合作,实现了总量膨胀、层次提升。比如,莘县古云镇立足岩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资源丰富的优势,培植起华祥盐化、华祥石化等龙头企业,并积极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条,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发展到125家,实现年产值260亿元。茌平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主攻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全县6大乡镇特色产业园区2012年新上投资超亿元项目14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实现了筑巢与引凤的良性发展。

  四是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各镇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的巨大驱动力量,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品牌创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如,临清市松林镇积极实施了“汽车及农机配件产业提升工程”,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塑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全镇汽车配件企业数控设备更新率达到50%以上,有18家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农机企业进行协作,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镇村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镇村特色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尚处在成长阶段,表现在产业规模较小、一产附加值较低、二产传统产业居多、三产发展滞后;乡镇之间、村(居)之间,拉开的差距很大,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跨越发展意识不强。部分基层干部对发展镇村特色产业认识不足,组织带领带动群众兴产业、闯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不强。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眼界与境界不够开阔,对开拓市场、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谋划不够,缺乏长远规划和目标。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我市特色产业多以原材料及初、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龙头企业单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同业竞争产品较多,关联协作产品较少,尚未真正形成专业化分工。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品牌少,有些产品虽具有区域品牌,但美誉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发展制约瓶颈明显。一是用工难。镇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问题,尤其是技术工人、熟练工人,需求大、供给少,企业只能靠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留住工人,致使产品成本提高。二是用地紧张。多数企业规模小、投资少,难以享受土地优惠政策。三是人才匮乏。受自身条件限制,镇村民营企业在引进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方面较为困难。四是融资困难。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纷纷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相继提高贷款门槛,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待完善。我市各镇村特色产业中几乎没有国内外知名的、影响力大的研发平台、检测平台、实验室等,一些乡镇(街道)即使拥有类似设施,服务能力也不足。专业化大市场配套不足,产业集群规模扩张受到限制。行业协会多数处于初级阶段,人员参差不齐,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足。

  四、加快镇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镇村特色经济,富乡富民,作用显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一)强化发展意识,鼓励全民干事创业。一是镇村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多为镇村经济发展想办法、出点子,全力做好推动镇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实现财政收入“三年倍增”作出贡献。二是对镇村特色经济发展好的带头人,在政治上给予待遇、经济上给予实惠、精神上给予鼓励,努力激发镇村干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热情。三是鼓励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对镇村特色产业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观摩交流活动,特别是组织较后进的乡镇、村(居)到先进的乡镇、村(居)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本地特色产业发展。

  (二)科学发展定位,合理制定产业规划。乡镇(街道)要认真分析研究自身优势和特点,寻求市场与本地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制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把握产业定位,搞好产业布局,走以“特”取胜、以“特”增效的发展路子,尽快培植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镇村特色产业,打造以块状经济为标志的特色经济。

  (三)加大招商力度,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一是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实施“放水养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业,形成一个产业有一个或几个龙头带动的集群发展格局。二是挑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优势企业,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收购、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开展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合作,创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换代,不断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五)培育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立足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与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和保护品牌,促进品牌产品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同时采取组织参展、产品推介、媒体宣传等方法,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特色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六)破解发展“瓶颈”,推动镇村特色经济持续发展。一是政企联动,化解用工难问题。建立企业用工动态监测机制,开展企业用工需求预测,引导用工单位及时做好招用工规划;引导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社保、医保等福利政策的落实,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员工待遇水平,真正以好的环境来吸引人。二是加强土地挖潜。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项目建设两层或多层厂房,向优势特色产业项目适当倾斜。三是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和从事产品开发的人才。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保障企业资金需求;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指导,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帮助企业办好土地、房产两证,增加企业贷款抵押物;鼓励民间资本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发起或参与设立面向特色产业发展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为镇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七)完善发展平台,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各类投资主体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品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项目。二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引导和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三是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技术引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营商环境、人才培养等重点环节的协调组织作用,实现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来龙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工作之余对该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展开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来龙镇的基本情况

  来龙镇位于市区东北23公里处,南连保安乡,北接侍岭镇,东界沭阳,西与曹集接壤。304省道穿境而过,来侍路、兴张路连通南北,区位明显,交通便利,是宿迁市7个副中心城镇之一。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4.2万,可耕地面积6万亩。辖3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来龙镇全境地势平坦,东西约15.5公里,南北约9公里,平均海拔20.5米左右。该镇土质为岗淤土,晴天土质硬,雨天泥泞,土地肥沃,稻麦丰产,素有宿迁 “东北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该镇以工业兴镇、招商富镇、农业稳镇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进程,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发展战略。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19万元,完成率106.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0万元,完成率17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3元,完成率102.39;全镇实现工业企业增加值 15492 万元,完成率104.6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480万元,完成率137.87%。高效农业特色明显,以中粮集团投资4.6亿元建12个种禽场和一个孵化中心为契机,全力打造全国种禽第一镇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种禽养殖业,以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二、来龙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该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市区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来龙镇作为宿豫区东北片区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镇财政收入较多,但可用财力较少,仅靠来龙镇财力无法启动实施,而上级核定的财政支出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又有限,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辖区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开发需要用地,发展工业也需要用地,因建设预留地指标严重不足。今年全年我镇没有用地指标,一些急需建设的项目难以开工,土地指标不足,严重滞约我镇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正在调整中,由于土地规划及用地指标等因素影响,急需市区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这些因素都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二)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大

  由于受资金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经过有资质单位的规划和设计,在建设的同时又缺乏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至使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大的问题。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等不良情况。另一方面农村民房建设存在乱搭乱建、违法建房现象。

  (三)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缺乏相应的管理维护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缺乏管理维护的问题。乡村道路修好以后,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后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镇政府对乡村道路的保洁、亮化工作虽然很重视,但没有专门的款项,因此,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村里一项大的负担。

  (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近几年虽已完成了一些改造扩建工程,引进了新型的医疗设备,但因缺少专业的技能人员,新配置的部分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因专业结构单一,长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及临床实践,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教育系统也迫切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五)群众依赖思想严重,基层干部素质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着重突出于经济发展,放松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农民群众的自由思想泛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部分群众表现出严重的依赖思想,盼望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缺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目前很多公益项目难以实施,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等、靠思想作怪。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社级干部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主要因素是村社级干部报酬过低,导致纪律松散、作风飘浮、工作懈怠的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历史形成的欠帐多、负债重,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三是以工业为重点的二产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转为经济优势;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领导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推进加快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职能需进一步转变,镇财政所经济实力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六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性障碍。

  三、对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以更大的规模和力度在全社会展开。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工作重点,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乡村道路条件、绿化状况、供水卫生条件、供电安全可靠、电视入户和社会公德、文明水平等具体环节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镇。

  (一)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也不可能,除了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外,还迫切需要从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研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小型水利设施、有线电视、办学等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荣誉激励,如给予公共设施冠名权,政府组织评选,对贡献较大者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等等;四是社会责任感召,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作用,动员社会富裕阶层和个体私营业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赢得全社会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要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或农民企业家与自己的家乡或贫困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活动,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建议镇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二)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建设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镇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将土地开发统一纳入全镇占补平衡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全镇发展的促进作用;将确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镇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道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城市道路养护计划之中;将生态改善和大气污染治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不能依照领导意图遍地开花。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另外,要加强工作的指导,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能够落到实处。

  (三)制订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农村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因此农村人才的培养、现有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关方面和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紧紧抓住为农村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这个重点不放松,真抓实干。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智力支撑。其次,要增加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既包括政策上的投入,也要包括财力上的投入,要加大改善人才创业条件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口部门人才支援的力度。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从而提高乡镇医疗、教育、农牧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

  (四)多措并举,加强工程建成后管护

  把对基础设施的管护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充分发挥使用效益。首先,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管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对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引进市场方式,推行公私合作合营模式。如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制定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等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第三,对纯公益性项目由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真正走上平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五)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投入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政府决不能包办代替,只有建立农民直接参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一是广泛宣传,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动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永远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要认真履行政府职责,抓好宣传引导、规划指导、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政策激励等工作,抓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四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工投劳,并投入必要的物力,搞好基础设施建。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情系民生,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对于当前老百姓反映激烈的被征、占用地无补偿、拆迁户住房无安置问题、用水用电难等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已无土地又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应适当以低保、社保等方式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适当增加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规划建设,以确保被拆迁户、生活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镇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抓好镇村跨越工程”,“注重发展镇村经济,培植特色产业”。镇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石。发展镇村特色经济,对于我市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战略,实现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三年翻番,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委政研室联合各县(市区)委政研室,就我市镇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我市镇村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镇村特色经济摆上重要位置,培植起一批各具特色的镇村经济发展典型,镇村特色经济已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色产业镇现状。截至2012年底,全市135个乡镇(街道)中,产业特色鲜明的有65个。在这65个乡镇(街道)中,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48个,500万元以下的有17个,其中,过亿元的有3个,分别是茌平县振兴街道(1.8亿元)、临清市新华街道(1.5亿元)、阳谷县石佛镇(1.1亿元)。

  省、市民经局分别制定了特色产业镇认定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产业特色、发展规划、集群状况、发展前景、服务机构等5个方面的条件,方可被认定为特色产业镇。在这些条件中,规定了特色产业年销售收入所要达到的数额,是一条硬指标。为简单直观地反映全市特色产业镇发展情况,本次调研仅选取较容易比较的年销售收入这一条件进行比对;因特色产业镇中一二三产均有,本次调查使用“年主营业务收入”替代“年销售收入”。

  1.在这65个乡镇(街道)中,达到市级特色产业镇认定条件年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有54个,其中达到省级特色产业镇认定条件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38个,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的有6个,分别是东昌府区郑家镇、临清市烟店镇、临清市金郝庄镇、东阿县铜城街道、茌平县菜屯镇、开发区蒋官屯街道;获得市级认定的有17个。其他乡镇(街道)未被认定的原因,是不能同时满足5方面的认定条件。

  2.在这65个乡镇(街道)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的有11个。这部分乡镇(街道)和上述未能被省、市认定特色产业镇的乡镇(街道),特色产业发展都具有较大潜力。

  特色产业村现状。截至2012年底,全市5624个村(居)中,产业特色鲜明的有159个,其中特色种植专业村(居)40个,特色养殖专业村(居)15个,特色种养及加工专业村(居)20个,个体加工专业村(居)84个。

  市民经局认定的市级特色产业村的条件是,同一产业(二、三产业)经营业户10户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本次调研数据统计,全市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24个,占全部村庄的2.2%。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比较大,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100—500万元的行政村有35个。

  从整体看,我市的镇村特色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扩张较快。从乡镇(街道)看,2012年,全市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乡镇(街道)有3个,50—100亿元的有5个,10—50亿元的有29个。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几年来,逐步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工业特色产业成为主导、服务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摆脱了以往镇村特色产业就是农业种植、养殖业为主的状况。在这65个特色产业镇(街道)中,10个乡镇(街道)以蔬菜种植、林果种植、食用菌、特色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占15.4%,其中茌平县冯官屯镇大蒜种植产业比较有代表性,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6亿元;51个乡镇(街道)以铜铝加工、轴承加工、汽车配件、木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棉纺织、平板精密机械、畜禽加工等工业特色产业为主,占78.4%,其中阳谷县石佛镇铜精深加工产业比较有代表性,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92.8亿元;4个乡镇(街道)以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特色产业为主,6.2%,其中开发区北城街道的物流产业比较有代表性,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3.6亿元。

  (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在镇村特色产业中,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结起来,带动小企业发展,拉伸了产业链条,形成了若干产业集群。比如,茌平县信发街道、振兴街道、温陈街道、乐平铺镇、胡屯镇,依托山东维斯德尔铝业有限公司、茌平鲁环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信通铝业有限公司、恒信铝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铝深加工、汽车配件加工区,重点开发以铝为原料的汽车、飞机、船舶等高端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增加附加值,提高整个产业的水平和效益。2012年,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7.5亿元,利税68.23 亿元。

  (四)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镇村特色产业中,除了以往形成的农业、机械制造、纺织、物流运输等产业外,近年涌现出一些新兴产业,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比如,阳谷县自2003年起,着力培植了汽车饰品这一新兴产业。该产业主要位于安乐镇,制定了全国首个汽车座垫行业联盟标准,推动了全国汽车座垫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012年全县汽车座垫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家,年生产加工能力达500多万套(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帮助农民增收近4亿元。开发区蒋官屯街道立足我市“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定位,重点打造江北温泉文化水镇这一大型综合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依托四新河旅游观光带的规划建设,突出温泉、养生、旅游特色,建设蔬菜花卉生态园、生态养殖示范园、苗木基地和垂钓基地等不同特色的多功能农业景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

  二、加快镇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镇村特色经济形成,在于各地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壮大特色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市场等措施,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一是实行扶持措施,增强发展动力。特色产业在初始阶段,往往以群众自发为主,政府在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加速了发展壮大。比如,阳谷县为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步伐,提出了以“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扶持,跟踪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活动,县政府实施农民创业小额贷款贴息扶持政策,起到了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2012年为农民争取低息贷款200万元。高唐县在人和街道规划建设了泉林纸品产业园,对入园企业制定了优惠政策:使用土地报件费为7万元/亩,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税收实行“免二减三”,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返还,后三年50%返还;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有效推动了产业园区发展。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解决实际困难。针对镇村特色产业中中小企业居多的状况,各级积极建立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销售难等问题。比如,东昌府区于集镇组建了蔬菜销售协会,将260户蔬菜销售大户的销售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覆盖全国、延伸国外的庞大销售网络,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东北三省和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于集小油菜‘游’遍全中国”的目标。临清市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县级股权挂牌工作机构——临清市齐鲁股权挂牌工作办公室,推行了“金贝壳”、助保金贷款、大联保体贷款、设备融资租赁等业务,齐鲁银行和沪农商村镇银行相继落户,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融资平台。

  三是抓项目、抓招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等途径,引入外地知名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本地小企业和家庭作坊通过配套合作,实现了总量膨胀、层次提升。比如,莘县古云镇立足岩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资源丰富的优势,培植起华祥盐化、华祥石化等龙头企业,并积极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条,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发展到125家,实现年产值260亿元。茌平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主攻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全县6大乡镇特色产业园区2012年新上投资超亿元项目14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实现了筑巢与引凤的良性发展。

  四是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各镇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的巨大驱动力量,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品牌创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如,临清市松林镇积极实施了“汽车及农机配件产业提升工程”,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塑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全镇汽车配件企业数控设备更新率达到50%以上,有18家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农机企业进行协作,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镇村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镇村特色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尚处在成长阶段,表现在产业规模较小、一产附加值较低、二产传统产业居多、三产发展滞后;乡镇之间、村(居)之间,拉开的差距很大,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跨越发展意识不强。部分基层干部对发展镇村特色产业认识不足,组织带领带动群众兴产业、闯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不强。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眼界与境界不够开阔,对开拓市场、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谋划不够,缺乏长远规划和目标。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我市特色产业多以原材料及初、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龙头企业单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同业竞争产品较多,关联协作产品较少,尚未真正形成专业化分工。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品牌少,有些产品虽具有区域品牌,但美誉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发展制约瓶颈明显。一是用工难。镇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问题,尤其是技术工人、熟练工人,需求大、供给少,企业只能靠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留住工人,致使产品成本提高。二是用地紧张。多数企业规模小、投资少,难以享受土地优惠政策。三是人才匮乏。受自身条件限制,镇村民营企业在引进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方面较为困难。四是融资困难。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纷纷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相继提高贷款门槛,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待完善。我市各镇村特色产业中几乎没有国内外知名的、影响力大的研发平台、检测平台、实验室等,一些乡镇(街道)即使拥有类似设施,服务能力也不足。专业化大市场配套不足,产业集群规模扩张受到限制。行业协会多数处于初级阶段,人员参差不齐,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足。

  四、加快镇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镇村特色经济,富乡富民,作用显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一)强化发展意识,鼓励全民干事创业。一是镇村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多为镇村经济发展想办法、出点子,全力做好推动镇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实现财政收入“三年倍增”作出贡献。二是对镇村特色经济发展好的带头人,在政治上给予待遇、经济上给予实惠、精神上给予鼓励,努力激发镇村干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热情。三是鼓励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对镇村特色产业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观摩交流活动,特别是组织较后进的乡镇、村(居)到先进的乡镇、村(居)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本地特色产业发展。

  (二)科学发展定位,合理制定产业规划。乡镇(街道)要认真分析研究自身优势和特点,寻求市场与本地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制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把握产业定位,搞好产业布局,走以“特”取胜、以“特”增效的发展路子,尽快培植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镇村特色产业,打造以块状经济为标志的特色经济。

  (三)加大招商力度,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一是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实施“放水养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业,形成一个产业有一个或几个龙头带动的集群发展格局。二是挑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优势企业,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收购、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开展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合作,创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换代,不断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五)培育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立足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与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和保护品牌,促进品牌产品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同时采取组织参展、产品推介、媒体宣传等方法,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特色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六)破解发展“瓶颈”,推动镇村特色经济持续发展。一是政企联动,化解用工难问题。建立企业用工动态监测机制,开展企业用工需求预测,引导用工单位及时做好招用工规划;引导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社保、医保等福利政策的落实,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员工待遇水平,真正以好的环境来吸引人。二是加强土地挖潜。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项目建设两层或多层厂房,向优势特色产业项目适当倾斜。三是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和从事产品开发的人才。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保障企业资金需求;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指导,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帮助企业办好土地、房产两证,增加企业贷款抵押物;鼓励民间资本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发起或参与设立面向特色产业发展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为镇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七)完善发展平台,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各类投资主体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品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项目。二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引导和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三是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技术引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营商环境、人才培养等重点环节的协调组织作用,实现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相关内容

  • 新农村调研报告范文范文
  • 为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乡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学习调研段的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针",为了解xx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

  • 人大对财政预算审查的调研报告
  • 为了进一步加强了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现将对人大财政预算审查的调研,下文是温习考试网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人大对财政预算审查的调研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预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全国人民代表 ...

  • 农村政策研究室岗位辞职报告范文
  • 农村政策研究室岗位辞职报告范文 原创优秀范文值得下载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由于个人职业规划和一些现实因素(简单阐述离职农村政策研究室岗位的原因,比如父母年迈.夫妻分居),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辞去所担任的农村政策研究室岗位的工作 ...

  •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岗位辞职报告范文
  •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岗位辞职报告范文 原创优秀范文值得下载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由于个人职业规划和一些现实因素(简单阐述离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岗位的原因,比如父母年迈.夫妻分居),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辞去所担任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

  • 农村困难补助申请报告范文
  • 范文一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系-***人,现住****,就读04级物教班,家中有妈妈.姐姐.妹妹及我四人,父亲已于五年前去世.我的所有的费用主要由我的姐姐和我的妈妈负责.农村困难补助申请报告范文.妈妈她的经济来源是专为别人打临时工和租种政府的土地得到的回报.因为我们是水淹区的农民,无田无地,当时 ...

  •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岗位辞职报告范文
  •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岗位辞职报告范文 原创优秀范文值得下载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由于个人职业规划和一些现实因素(简单阐述离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岗位的原因,比如父母年迈.夫妻分居),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辞去所担任的农业生产 ...

  • 有关农村信用社的调查报告精品范文
  • 有关农村信用社的调查报告精品范文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到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XX年2月10-24日,笔者在河南省许昌市就县域金融服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许昌 ...

  •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
  •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字一 一. 实践背景 暑假期间,我在学校呆了半个月,打算找一份暑期工作锻炼自己. 正在自己四处找工作的时候,一位学长打来电话,给我介绍了一份社会调查的工作,是由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成都市青年男性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课题组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 ...

  • 村官调研报告范文
  • 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名"村官"来到××后,乡党委在征求"村官"本人及相应村委会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决定先让他们在乡党政办培养锻炼一段时间再派到相应的村委会任职.所以,自1月份至今,两名"村 ...

  •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xx近日在北京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xx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扎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