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1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22                   

Ξ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彭世勇

摘 要:根据对1994年至2003年发表在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的1109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的结果,本

文讨论了我国人文科学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术研究缺乏科学方法;成果鉴定缺乏科学的标准等。人文学术研究也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本学科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人文学术研究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将永远落在国际学术界的后面。

关键词:人文科学;学术研究;理论;方法;数据;论文中图分类号:G64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4)01-0022-05

ResearchProfileinHumanitiesinChina:

StatusQuo,ProblemsandReflections

PengShiyong

Abstract:Basedonthecontentanalysisof1109researchpaperspublishedin564academicjournalsinChinafrom1994to2003,thispaperaddressestheproblemsinacademicresearchinhumanitiesinChina.Theseproblemsincludelackofscientificmethodsandrigor2ousevaluationsystemforacademicresearch.Researchactivitiesinhumanitiesarealsoofscientificnature.Thusscientificmethodsandapproachesshouldbeadoptedfortheacademicinquiry.Iftheseproblemscannotbesolvedproperly,wewillremainforeverbehindtheinternationalacademiccommunity.

Keywords:humanities;academicresearch;theories;methods;data;researchpaper.

  每到一个学期结束,或是科研和教学的评估阶段,或是评定职称的时候,令不少中国大学教师们最感到头痛的是,自己什么工作都做了,就是拿不出论文来。教师们各种各样的抱怨都有。他们有的感到自己受了委屈,一个学期下来,每个星期上十几个小时的课哪有时间写论文?有的抱怨说,学校一点科研条件都没有提供,哪里可以写出论文来?也有的教师不满意学校的评估标准;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做出来的科研成果,由于论文没有发表在学校指定的核心学术刊物上,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当然,也有些高产的教师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永远都走在其他教师的前面,一个学期下来可以发表几篇甚至十几篇论文。其实,这里面的问题,不是教师

们有没有做科研,而是我们不少的大学根本就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科研。总的来说,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真正能算得上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就不多。绝大多数的科研论文充其量只能算做是文章而已,与科学研究或是学术研究毫无关系。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大学人文学科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引起我国大学学术评审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了解这些问题可能给我国人文科学研究带来的消极后果。作者希望,中国大学的学者以及学术评审机构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学术研究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

Ξ收稿日期:2003-9-14 作者简介:彭世勇(1957-)男,湖南长沙人,汕头大学外语系特聘教授、博士。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门大学、阿曼苏丹喀

布斯大学、塞浦路斯东地中海大学、泰国喀塞萨大学任传播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冲突管理。汕头,515063。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23

一、功利主义

科学研究是件非常严肃的工作。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也可以称作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需要遵循严格的方法和程序,但在我国的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情况却好像不是这样。在我国不少的大学里面,人文科学的教育从本科生到硕士或博士,很久以来,都没有一套严格和完善的培养科学研究人员的方法和课程。目前我国大学中年以上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没有在大学里接受过研究训练。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怪圈,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以及如何从事科学研究,但又必须发表科研论文来应付学校里没完没了的职称评定、教学评估等等。这样一来,不少教师只好信手而作。这一类论文占目前我国大学科研成果的绝大部分。论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写什么的都有。有的所谓论文,实际上只是教师课堂教学备课笔记的杂志版,内容空洞无物。有的论文评论某一理论,但作者对学术界在这一理论方面所进行的研究现状都不了解,读了一两本书就觉得自己成了专家了。但人们只会因为自己没有被评上职称而牢骚满腹,没有人会去想,自己的论文到底有多大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不少的大学往往是开学的时候给教师发一些备课必须的原子笔和备课本,但到了期末发给教师的却是科研论文登记表。

实际上,我们一方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却又忘记了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也同样是很重要的。你要人家做研究,但又不给人家学习做科研的机会。这科研如何做?目前我国大学里面有一些规定让人非常费解,比如说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到底是什么?他的任务是什么?我们对学科带头人有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

作者在国内外的多所大学任教多年,始终弄不明白,我国大学里面学科带头人的实在意义在哪里?在不少的国外大学,科学研究主要是博士以上教授的工作,因为博士研究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从事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你完成了博士学位,就应该从事研究工作。我国大学教师中博士学位以上的人目前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的。从事科学研究本是学者对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如果这还需要人来带头,这研究的意义就要打折扣了。在我国的大学,学术带头人不少的时候

实际上是政治待遇。比方说,不少的大学在吸引海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时候,就提出,如果回来工作可以担任学术带头人。这个待遇对于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中国学者来说,实在是个笑话。

在国内不少的大学里,学术研究的功利主义有时到了极端的程度。笔者的数位同事就曾经半开玩笑半当真地(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这一类事情往往会以开玩笑半当真的形式出现。一旦遭到拒绝双方

)希望作者把他们的名字加在自都不会失去面子。

己论文的后面,其理由是,反正论文都已经写好了,加上一个名字也不费力,这样他也就可以用第二作者的名义申报晋升高级职称了。在中国的大学,这种奢望不劳而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和艰苦性似乎一点都不知道。有的文章是数人共同所写,但在文章的注释下面,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注解:“本文作者各人对于文章的贡献是同等的。”这样的注解让人看了不知道如何说才好。

学术研究功利主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想法设法发表白纸黑字的文章。一个谁也不会感到奇怪的事实就是,现在不少的地方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发表文章。这是非常让人气愤的现象,与旧时代出钱买个官来做好像没有多少区别。尽管如此,至今还不见有法律或相关的规定来明令制止这种行为。更有趣的是,作者居然在广东的一些大学里面见到由大学教务或是行政部分粘贴的收费论文广告。学校行政部门究竟是不了解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还是有意在鼓励这种方式以提高本大学论文的数量?更有不少的大学明确表示,本校的刊物不接受和发表外来的文章。这种做法哪里是在提倡科学研究?

由于目前学术功利思想(现在有时也被称为学术腐败)还在流行,不少教师为了评上职称想法设法做论文、开后门、托关系。有位核心刊物的总编就曾告诉笔者,他们经常会收到上面的条子,要求他们发表某人的“科研”论文。

由于有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就可以晋升职称、可以申请研究经费、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待遇,有的老师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去认真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只求能将课堂上的五十分钟混过去就是了。作者见过不少大学的英文教授或副教授,他们的英文听、说、读、写基本功连自己班上的学生都不如,但“论文”却发表了一大堆。

24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是“…的研究”。有的论文题目之大,非写成数卷本的专著不可,例如《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这哪里是科研的题目?我们的这些论文,好在都是用中文写就的,并在国内发表。要是用英文发表在国际上,不知道全世界的学者看了会如何看待中国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

这些科研,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有的教授一年下来可以写出十几篇,甚至几十篇论文。有的教授们写的论文,连本领域里面最新的发展都不了解。科学是全人类的。我们有些研究,国际上早就已经有了定论。由于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不认真读书,我们的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就是坐井观天。所有这一切,与我们没有严格、科学的态度和学术评估标准是分不开的,因为在中国,论文的数量是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本文作者收集了从1994年到2003年间发表在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的1109篇有关跨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在研究助手的帮助下,将这一千多篇论文根据其所属的领域分为三大类,即学术研究、应用研究、描述性论文。被列为学术研究的论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建立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上;(2)有明确的研究目的、问题或假设;(3)有数据分析和结论。应用研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研究目的、问题或假设;(2)有数据分析和结论。凡是不能列为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的论文都被列为描述性论文。论文分类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可以算得上是学术研究的只占3179%,90%的论文与科学或应用研究毫无关系。当然,我们不能说描述性和理论介绍一类的文章就不具有学术价值,但问题是,我们不少介绍理论和描述性文章的作者没有认真读书,往往只是获得了一知半解的知识就洋洋潇潇地写出了论文。

这一千多篇论文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大多数研究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或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的问题。这类文章虽然也有数据和方法,但不少的论文都是先有了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然后再来推论其意义。二是数据收集很随意。有的数据样板达不到统计分析的最低基本要求。三是大多数研究,只能算是应用研究。无论从结果还是从方法上看,从理论出发的研究不多。四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科学研究是人类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不少的研究,都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格。

二、“三无”科研

人文科学研究的第二个怪圈就是,学术无标准。什么是科研?这个问题大概不少教师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中国,科研有时候又被简称为学术论文,但实际上,学术论文不一定就是科研。科学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种种严格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在科学或学科某一领域内的问题。好的科研,除了要解决问题之外,还要有理论上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完善某些理论,推翻某些理论,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一个科学研究的项目或是一篇科研论文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有理论、有方法、有数据分析。同时还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则。人类的科学研究本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从事某一项研究,首先要看看在这一领域里面,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没有解决,哪些解决得好,哪些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管什么学科,科学研究首先应该从研究问题出发。一个科学研究的项目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只解决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也就是说,科研不少的时候都是“小题大做”。

但我国人文学科的绝大多数科研根本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可以被称为“三无论文”,即:无问题、无方法、无结果。这些论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论”。论什么的都有,什么都可以论。一篇两、三页的论文,加上四、五个参考文献,就可以把中国近代史全都论过,也可以把某一学科里面的一个理论从头论到尾。要么就是“略谈”、“略论”、“浅谈”、“试论”、“管窥”,什么东西都谈个不深不透;看了这些文章,让人觉得,这些学者浅薄。你到底是懂还是不懂?要是懂就好好做点研究,要是不懂就干脆什么也不要说。知道自己一知半解,为什么还要拿出来说呢?这一类论文,让读者有受骗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把问题彻底弄明白之后再来“详论”呢?有的人在论文的英文摘要中把“浅析”或“略论”翻译成“randomthought”,random的原意是“随机”的,这“随机想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胡说”,因为科学研究是很严格的,你连想都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就拿出来论一番,不是胡说是什么?

另一类论文是“研究”。什么都可以研究,但仔细一看这些论文,却什么研究也没有做。这些论文绝大多数连个研究问题都没有,但论文的题目却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本文有意不提供文内参考文献,因为在我国的人文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正常的学术批评。有兴趣的

类型 领域

学术研究应用研究

25

读者可以直接向本文作者索取全部文章的参考文献。

表1 跨文化研究论文分类表(1994年1月-2003年12月;n=1109)

描述性论文

总数

百分比

  三、非科学的标准

我国人文科学研究的第三个怪圈就是学术标准的随意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不少的大学在评估教师科研成果的时候,出现了一条说不清的标准,即所谓的“算”与“不算”。所谓“算”,就是教师的论文要发表在国内本学科的核心学术期刊上面。如果教师的论文发表在非核心刊物上是不被算作科研的。不少的大学还有一些土政策,比如说,收集在论文集里面的论文不算数。这哪里是在评估科学研究?根本就是在制订商业谈判的规则。作者不了解中国的核心刊物是如何被评出来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刊物之所以成为核心刊物与研究人员在其成为核心刊物之前,发表在上面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是分不开的。

还有的大学,就连本校教师在本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在评定职称的时候都不算数。而这些大学却又会在评定职称前专门出版论文专刊,给等待评定职称的教师刊登论文。

现在不少的大学提出,论文如果被国际学术数据库索引了的,就是“算数”的论文。实际上,国际上的学术数据库收集的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期刊的论文本来就不多,而且被其收入的论文很多也并不是好的研究。国外不少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实际上是商业机构,他们往往会以自己数据库所收集的期刊数量的庞大来吸引消费者,它们根本就不对所收

集的论文质量进行学术评估。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在我国,几乎见不到像样的用英文发表的人文学术刊物。就连英语这一外语学科也没有一份用英语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这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身份是非常不相称的。为什么我们连原子弹都可以做得出来,自己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却不能用英文发表在这个世界上,让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来分享?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英文教授不少是写不出像样的英文论文来的。你的论文,就算被国际上的学术数据库收录了,你的文章或是研究成果还是没有走向世界,因为能看懂你文章的人多数还是在中国。我国姑且不去讨论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有多少可以算作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单从这“算”与“不算”的界限来看,就觉得十分不合理。

首先,我们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教师解决本学科的问题?还是希望培养教师对于本学科的热爱与钻研精神?如果我们希望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是,学术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解决本领域的理论问题。我们应该从研究的结果是否解决了理论问题而来评估它的价值,而不是只看文章是否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实际上,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核心刊物上的论文,真正从理论出发,遵循科学研究方法的少之又少。大多数还只能算做是反思或是评论一类的文章。

26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有,他是应该认为自己的文章被收到了,还是应该认为没有被收到?也许,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研究人员先一稿多投,等自己的论文在某一刊物发表后,再通知其他刊物不要发表自己的文章了。这也是竞争,同时也可以使刊物认真对待研究人员的劳动。我们是应该给教师多一点尊重的时候了。

有些国内学术刊物的另一个不合理的做法就是,保留对作者文章的修改权利,同时不提供编审意见。论文是研究人员的观点、方法、理论的代表或体现。你没有参与研究,凭什么保留对人家文章修改的权利?国际上学术刊物的做法是,当你的文章被收到后,编辑部首先会给你一个收条。如果打算采用你的文章,就会将评审的意见反馈给你,要求你根据他们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如果你不满意,可以不发表你的文章。当然,对于一流的国际刊物,研究人员还是会尊重评审的意见而对文章进行修改的。如果三到六个月还收不到修改的通知,你的文章大概就不会被采用了。很多时候,如果评审对于你的课题不是十分了解,他们会要求你对文章中的观点、方法或是理论加以进一步的说明或解释,而不一定要你修改论文。在国际学术界,没有听说由评委或是编辑来修改研究人员论文的事情,就算有修改也只限于文字或是明显的计算错误或是小的疏漏。

现在国内不少的学术刊物也开始采用“盲审”的方式来决定稿件的价值,但我们采用的评审标准与国际上刊物采用的标准完全是两样。我们学人家只学了个皮毛。

中国核心刊物的数量相对于本学科的教师数量来说,是极不平衡的。现在不少大学连硕士生都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后才能毕业。如果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那我国的硕士生就一个都毕不了业。

如果我们希望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对于本学科的热爱,我们就应该积极鼓励老师参与研究,对于发表在一般刊物上的论文也要“算”。

目前国内不少的学术刊物都会在论文后面附上一段英文的摘要。这摘要到底起什么作用?作者始终弄不明白。也许附上英文摘要是为了方便国际学术数据库公司来索引你的文章,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某国的研究人员通过英文搜索到了你论文的摘要,同时,对你的文章发生了兴趣,除非他懂中文,不然你的研究对于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严肃的研究人员来说,看不到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如何出来的,你的成果是不会被接受的。

四、论文的尴尬

现在我国的学术刊物在管理上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做法。作者将论文寄出后,就如同石沉大海。绝大多数刊物的编辑部,都会以“人手有限”为理由,连个收条都不寄给作者。但另一方面,却又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稿不得多投。这种做法既不尊重教师,也不尊重自己。不管教师的论文质量高与低,人家总还是付出了时间和劳动。教师将论文寄给你,当然是对你的信任,你收到没收到都不告诉人家,人家还不能投给其他的刊物。这到底合不合情理?在国外,无论你的论文被不被采用,刊物一般都会在收到你的论文后,给你一个回条。这是对学者应有的尊重。

在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者不明白的是,发一封电子收条给作者到底要花多少时间?记得前一段有人提出一稿多投,其理由是,国际版权法并没有规定一稿不能多投。当然作为研究人员,一稿多投是不符合学术道德的,但当一个研究人员将花费了自己不少心血的文章寄出后连个收条都没

五、希望

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也要走向世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这大概不需要作者来说明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采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如何使科学研究的价值真正地体现出来。作者希望,中国人文科学的研究最终有一天可以与国际上的同行成为一家人。□

(责任编辑 升 华)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22                   

Ξ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彭世勇

摘 要:根据对1994年至2003年发表在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的1109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的结果,本

文讨论了我国人文科学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术研究缺乏科学方法;成果鉴定缺乏科学的标准等。人文学术研究也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本学科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人文学术研究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将永远落在国际学术界的后面。

关键词:人文科学;学术研究;理论;方法;数据;论文中图分类号:G64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4)01-0022-05

ResearchProfileinHumanitiesinChina:

StatusQuo,ProblemsandReflections

PengShiyong

Abstract:Basedonthecontentanalysisof1109researchpaperspublishedin564academicjournalsinChinafrom1994to2003,thispaperaddressestheproblemsinacademicresearchinhumanitiesinChina.Theseproblemsincludelackofscientificmethodsandrigor2ousevaluationsystemforacademicresearch.Researchactivitiesinhumanitiesarealsoofscientificnature.Thusscientificmethodsandapproachesshouldbeadoptedfortheacademicinquiry.Iftheseproblemscannotbesolvedproperly,wewillremainforeverbehindtheinternationalacademiccommunity.

Keywords:humanities;academicresearch;theories;methods;data;researchpaper.

  每到一个学期结束,或是科研和教学的评估阶段,或是评定职称的时候,令不少中国大学教师们最感到头痛的是,自己什么工作都做了,就是拿不出论文来。教师们各种各样的抱怨都有。他们有的感到自己受了委屈,一个学期下来,每个星期上十几个小时的课哪有时间写论文?有的抱怨说,学校一点科研条件都没有提供,哪里可以写出论文来?也有的教师不满意学校的评估标准;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做出来的科研成果,由于论文没有发表在学校指定的核心学术刊物上,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当然,也有些高产的教师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永远都走在其他教师的前面,一个学期下来可以发表几篇甚至十几篇论文。其实,这里面的问题,不是教师

们有没有做科研,而是我们不少的大学根本就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科研。总的来说,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真正能算得上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就不多。绝大多数的科研论文充其量只能算做是文章而已,与科学研究或是学术研究毫无关系。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大学人文学科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引起我国大学学术评审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了解这些问题可能给我国人文科学研究带来的消极后果。作者希望,中国大学的学者以及学术评审机构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学术研究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

Ξ收稿日期:2003-9-14 作者简介:彭世勇(1957-)男,湖南长沙人,汕头大学外语系特聘教授、博士。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门大学、阿曼苏丹喀

布斯大学、塞浦路斯东地中海大学、泰国喀塞萨大学任传播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冲突管理。汕头,515063。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23

一、功利主义

科学研究是件非常严肃的工作。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也可以称作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需要遵循严格的方法和程序,但在我国的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情况却好像不是这样。在我国不少的大学里面,人文科学的教育从本科生到硕士或博士,很久以来,都没有一套严格和完善的培养科学研究人员的方法和课程。目前我国大学中年以上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没有在大学里接受过研究训练。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怪圈,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以及如何从事科学研究,但又必须发表科研论文来应付学校里没完没了的职称评定、教学评估等等。这样一来,不少教师只好信手而作。这一类论文占目前我国大学科研成果的绝大部分。论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写什么的都有。有的所谓论文,实际上只是教师课堂教学备课笔记的杂志版,内容空洞无物。有的论文评论某一理论,但作者对学术界在这一理论方面所进行的研究现状都不了解,读了一两本书就觉得自己成了专家了。但人们只会因为自己没有被评上职称而牢骚满腹,没有人会去想,自己的论文到底有多大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不少的大学往往是开学的时候给教师发一些备课必须的原子笔和备课本,但到了期末发给教师的却是科研论文登记表。

实际上,我们一方面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却又忘记了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也同样是很重要的。你要人家做研究,但又不给人家学习做科研的机会。这科研如何做?目前我国大学里面有一些规定让人非常费解,比如说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到底是什么?他的任务是什么?我们对学科带头人有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

作者在国内外的多所大学任教多年,始终弄不明白,我国大学里面学科带头人的实在意义在哪里?在不少的国外大学,科学研究主要是博士以上教授的工作,因为博士研究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从事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你完成了博士学位,就应该从事研究工作。我国大学教师中博士学位以上的人目前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的。从事科学研究本是学者对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如果这还需要人来带头,这研究的意义就要打折扣了。在我国的大学,学术带头人不少的时候

实际上是政治待遇。比方说,不少的大学在吸引海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时候,就提出,如果回来工作可以担任学术带头人。这个待遇对于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中国学者来说,实在是个笑话。

在国内不少的大学里,学术研究的功利主义有时到了极端的程度。笔者的数位同事就曾经半开玩笑半当真地(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这一类事情往往会以开玩笑半当真的形式出现。一旦遭到拒绝双方

)希望作者把他们的名字加在自都不会失去面子。

己论文的后面,其理由是,反正论文都已经写好了,加上一个名字也不费力,这样他也就可以用第二作者的名义申报晋升高级职称了。在中国的大学,这种奢望不劳而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和艰苦性似乎一点都不知道。有的文章是数人共同所写,但在文章的注释下面,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注解:“本文作者各人对于文章的贡献是同等的。”这样的注解让人看了不知道如何说才好。

学术研究功利主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想法设法发表白纸黑字的文章。一个谁也不会感到奇怪的事实就是,现在不少的地方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发表文章。这是非常让人气愤的现象,与旧时代出钱买个官来做好像没有多少区别。尽管如此,至今还不见有法律或相关的规定来明令制止这种行为。更有趣的是,作者居然在广东的一些大学里面见到由大学教务或是行政部分粘贴的收费论文广告。学校行政部门究竟是不了解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还是有意在鼓励这种方式以提高本大学论文的数量?更有不少的大学明确表示,本校的刊物不接受和发表外来的文章。这种做法哪里是在提倡科学研究?

由于目前学术功利思想(现在有时也被称为学术腐败)还在流行,不少教师为了评上职称想法设法做论文、开后门、托关系。有位核心刊物的总编就曾告诉笔者,他们经常会收到上面的条子,要求他们发表某人的“科研”论文。

由于有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就可以晋升职称、可以申请研究经费、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待遇,有的老师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去认真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只求能将课堂上的五十分钟混过去就是了。作者见过不少大学的英文教授或副教授,他们的英文听、说、读、写基本功连自己班上的学生都不如,但“论文”却发表了一大堆。

24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是“…的研究”。有的论文题目之大,非写成数卷本的专著不可,例如《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这哪里是科研的题目?我们的这些论文,好在都是用中文写就的,并在国内发表。要是用英文发表在国际上,不知道全世界的学者看了会如何看待中国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

这些科研,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有的教授一年下来可以写出十几篇,甚至几十篇论文。有的教授们写的论文,连本领域里面最新的发展都不了解。科学是全人类的。我们有些研究,国际上早就已经有了定论。由于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不认真读书,我们的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就是坐井观天。所有这一切,与我们没有严格、科学的态度和学术评估标准是分不开的,因为在中国,论文的数量是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本文作者收集了从1994年到2003年间发表在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的1109篇有关跨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在研究助手的帮助下,将这一千多篇论文根据其所属的领域分为三大类,即学术研究、应用研究、描述性论文。被列为学术研究的论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建立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上;(2)有明确的研究目的、问题或假设;(3)有数据分析和结论。应用研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研究目的、问题或假设;(2)有数据分析和结论。凡是不能列为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的论文都被列为描述性论文。论文分类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可以算得上是学术研究的只占3179%,90%的论文与科学或应用研究毫无关系。当然,我们不能说描述性和理论介绍一类的文章就不具有学术价值,但问题是,我们不少介绍理论和描述性文章的作者没有认真读书,往往只是获得了一知半解的知识就洋洋潇潇地写出了论文。

这一千多篇论文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大多数研究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或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的问题。这类文章虽然也有数据和方法,但不少的论文都是先有了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然后再来推论其意义。二是数据收集很随意。有的数据样板达不到统计分析的最低基本要求。三是大多数研究,只能算是应用研究。无论从结果还是从方法上看,从理论出发的研究不多。四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科学研究是人类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不少的研究,都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格。

二、“三无”科研

人文科学研究的第二个怪圈就是,学术无标准。什么是科研?这个问题大概不少教师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中国,科研有时候又被简称为学术论文,但实际上,学术论文不一定就是科研。科学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种种严格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在科学或学科某一领域内的问题。好的科研,除了要解决问题之外,还要有理论上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完善某些理论,推翻某些理论,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一个科学研究的项目或是一篇科研论文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有理论、有方法、有数据分析。同时还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则。人类的科学研究本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从事某一项研究,首先要看看在这一领域里面,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没有解决,哪些解决得好,哪些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管什么学科,科学研究首先应该从研究问题出发。一个科学研究的项目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只解决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也就是说,科研不少的时候都是“小题大做”。

但我国人文学科的绝大多数科研根本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可以被称为“三无论文”,即:无问题、无方法、无结果。这些论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论”。论什么的都有,什么都可以论。一篇两、三页的论文,加上四、五个参考文献,就可以把中国近代史全都论过,也可以把某一学科里面的一个理论从头论到尾。要么就是“略谈”、“略论”、“浅谈”、“试论”、“管窥”,什么东西都谈个不深不透;看了这些文章,让人觉得,这些学者浅薄。你到底是懂还是不懂?要是懂就好好做点研究,要是不懂就干脆什么也不要说。知道自己一知半解,为什么还要拿出来说呢?这一类论文,让读者有受骗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把问题彻底弄明白之后再来“详论”呢?有的人在论文的英文摘要中把“浅析”或“略论”翻译成“randomthought”,random的原意是“随机”的,这“随机想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胡说”,因为科学研究是很严格的,你连想都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就拿出来论一番,不是胡说是什么?

另一类论文是“研究”。什么都可以研究,但仔细一看这些论文,却什么研究也没有做。这些论文绝大多数连个研究问题都没有,但论文的题目却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本文有意不提供文内参考文献,因为在我国的人文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正常的学术批评。有兴趣的

类型 领域

学术研究应用研究

25

读者可以直接向本文作者索取全部文章的参考文献。

表1 跨文化研究论文分类表(1994年1月-2003年12月;n=1109)

描述性论文

总数

百分比

  三、非科学的标准

我国人文科学研究的第三个怪圈就是学术标准的随意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不少的大学在评估教师科研成果的时候,出现了一条说不清的标准,即所谓的“算”与“不算”。所谓“算”,就是教师的论文要发表在国内本学科的核心学术期刊上面。如果教师的论文发表在非核心刊物上是不被算作科研的。不少的大学还有一些土政策,比如说,收集在论文集里面的论文不算数。这哪里是在评估科学研究?根本就是在制订商业谈判的规则。作者不了解中国的核心刊物是如何被评出来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刊物之所以成为核心刊物与研究人员在其成为核心刊物之前,发表在上面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是分不开的。

还有的大学,就连本校教师在本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在评定职称的时候都不算数。而这些大学却又会在评定职称前专门出版论文专刊,给等待评定职称的教师刊登论文。

现在不少的大学提出,论文如果被国际学术数据库索引了的,就是“算数”的论文。实际上,国际上的学术数据库收集的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期刊的论文本来就不多,而且被其收入的论文很多也并不是好的研究。国外不少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实际上是商业机构,他们往往会以自己数据库所收集的期刊数量的庞大来吸引消费者,它们根本就不对所收

集的论文质量进行学术评估。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在我国,几乎见不到像样的用英文发表的人文学术刊物。就连英语这一外语学科也没有一份用英语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这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身份是非常不相称的。为什么我们连原子弹都可以做得出来,自己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却不能用英文发表在这个世界上,让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来分享?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英文教授不少是写不出像样的英文论文来的。你的论文,就算被国际上的学术数据库收录了,你的文章或是研究成果还是没有走向世界,因为能看懂你文章的人多数还是在中国。我国姑且不去讨论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有多少可以算作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单从这“算”与“不算”的界限来看,就觉得十分不合理。

首先,我们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教师解决本学科的问题?还是希望培养教师对于本学科的热爱与钻研精神?如果我们希望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是,学术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解决本领域的理论问题。我们应该从研究的结果是否解决了理论问题而来评估它的价值,而不是只看文章是否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实际上,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核心刊物上的论文,真正从理论出发,遵循科学研究方法的少之又少。大多数还只能算做是反思或是评论一类的文章。

26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有,他是应该认为自己的文章被收到了,还是应该认为没有被收到?也许,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研究人员先一稿多投,等自己的论文在某一刊物发表后,再通知其他刊物不要发表自己的文章了。这也是竞争,同时也可以使刊物认真对待研究人员的劳动。我们是应该给教师多一点尊重的时候了。

有些国内学术刊物的另一个不合理的做法就是,保留对作者文章的修改权利,同时不提供编审意见。论文是研究人员的观点、方法、理论的代表或体现。你没有参与研究,凭什么保留对人家文章修改的权利?国际上学术刊物的做法是,当你的文章被收到后,编辑部首先会给你一个收条。如果打算采用你的文章,就会将评审的意见反馈给你,要求你根据他们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如果你不满意,可以不发表你的文章。当然,对于一流的国际刊物,研究人员还是会尊重评审的意见而对文章进行修改的。如果三到六个月还收不到修改的通知,你的文章大概就不会被采用了。很多时候,如果评审对于你的课题不是十分了解,他们会要求你对文章中的观点、方法或是理论加以进一步的说明或解释,而不一定要你修改论文。在国际学术界,没有听说由评委或是编辑来修改研究人员论文的事情,就算有修改也只限于文字或是明显的计算错误或是小的疏漏。

现在国内不少的学术刊物也开始采用“盲审”的方式来决定稿件的价值,但我们采用的评审标准与国际上刊物采用的标准完全是两样。我们学人家只学了个皮毛。

中国核心刊物的数量相对于本学科的教师数量来说,是极不平衡的。现在不少大学连硕士生都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后才能毕业。如果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那我国的硕士生就一个都毕不了业。

如果我们希望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对于本学科的热爱,我们就应该积极鼓励老师参与研究,对于发表在一般刊物上的论文也要“算”。

目前国内不少的学术刊物都会在论文后面附上一段英文的摘要。这摘要到底起什么作用?作者始终弄不明白。也许附上英文摘要是为了方便国际学术数据库公司来索引你的文章,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某国的研究人员通过英文搜索到了你论文的摘要,同时,对你的文章发生了兴趣,除非他懂中文,不然你的研究对于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严肃的研究人员来说,看不到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如何出来的,你的成果是不会被接受的。

四、论文的尴尬

现在我国的学术刊物在管理上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做法。作者将论文寄出后,就如同石沉大海。绝大多数刊物的编辑部,都会以“人手有限”为理由,连个收条都不寄给作者。但另一方面,却又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稿不得多投。这种做法既不尊重教师,也不尊重自己。不管教师的论文质量高与低,人家总还是付出了时间和劳动。教师将论文寄给你,当然是对你的信任,你收到没收到都不告诉人家,人家还不能投给其他的刊物。这到底合不合情理?在国外,无论你的论文被不被采用,刊物一般都会在收到你的论文后,给你一个回条。这是对学者应有的尊重。

在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者不明白的是,发一封电子收条给作者到底要花多少时间?记得前一段有人提出一稿多投,其理由是,国际版权法并没有规定一稿不能多投。当然作为研究人员,一稿多投是不符合学术道德的,但当一个研究人员将花费了自己不少心血的文章寄出后连个收条都没

五、希望

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也要走向世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这大概不需要作者来说明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采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如何使科学研究的价值真正地体现出来。作者希望,中国人文科学的研究最终有一天可以与国际上的同行成为一家人。□

(责任编辑 升 华)


相关内容

  • 经济管理系论文题目
  • 经济管理系论文选题 ( 这个范围好广啊.....) 企业管理方面的:企业管理有规律可循--企业运行轨道的探索及其对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张康宁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05-15 期刊 0 24 2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管理--第六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赵曙明; 李乾文; 王文宇 经济管理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
  • 1.论旅游策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2.试论当今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与"失" 3.××××××酒店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4.××××××旅行社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5.对×××××景区经营状况的反思 6.××××××省(或市.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 ...

  • 旅游酒店专业论文题目
  • 旅游酒店专业论文题目 1.促销在旅游业中的灵活运用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设想 3.论焦作市在旅游开发中的定位 4.论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 5.门票管理对景区管理的意义 6.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7.关于焦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8.游客行为对旅游景点(区)的影响研究 9.深化解说内涵,提高导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747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我国早期阅读相关研究现状的文献调查与分析
  • MODERNEDUCATIONSCIENCE 2009年第1 期 我国早期阅读相关研究现状的文献调查与分析 黄怡然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摘 350007) 要:早期阅读是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书面语言行为,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为进入学龄期的正 式书面语言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 ...

  • 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问题.现状与对策
  • (作者 代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 在关于重庆人文精神的宣传中,我们可能会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因为这样便于广大群众理解,在宣传工作中也便于操作.但是这种化繁为简的做法也容易丢失这个概念本来应该具有的丰富内涵.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一个基本工作是,搞清楚重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里有两个概念:1,人文精神 ...

  • 中国医患关系现状思考
  • 中国医患关系现状思考 一.前言 2009年6月21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一位重症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21日凌晨3时,家属拒绝迁移死者尸体,并将全科室封闭,所有医务人员都被关在病房.警察到来后却无所作为,坐观待命.当天下午,患者家属召集了200多名社会势力,手持木棍及匕首冲进医院,有一名医生身中6刀 ...

  •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 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 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8 论我国新闻传播报道"三贴近"原则 10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