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

浅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

[摘要]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情境教学 ;语文课堂 ;优化 ;创设

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场所,如何让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情境。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

[2]阻碍和抑制作用。而情景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

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有利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也常常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欣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情境教学随着课改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调动,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启

发和诱导。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二、创设多样化课堂导入方式优化教学情境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开始上课时学生们就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提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上课前,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课设计,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去,那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情,寻找新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教鲁迅的《药》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篇小说叙写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是药吗?③这个故事给人们什么样的启发?施教中,让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接着又引入第二问题的思考、回答,将学生从一种情境带入另一种情境,由浅入深,不断探求,最终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项羽和刘邦第一次看见秦始皇的故事,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故事后,就会深入课文,也积极去熟悉楚汉之争的故事,学生迅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实物导入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物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中是大力提倡多动手多展示。同样,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开口说话,进而了解说明文该怎么写。通过一些小小的实物,开辟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地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四)、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文章意境中去体验。在课前布置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荷花、月亮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荷景和月景仿佛一幅幅的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荷塘月色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五)、题目导入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六)、复习导入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常用的一种起始课导语的方法就是提问。她说:我教《藤野先生》时,先问学生:“《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哪本书中选来的?”学生答:“《朝花夕拾》。”我又问:“你们懂吗?什么叫朝花夕拾?”有的学生说:“顾名思义,就是早上开的花,晚上把它拾起来。”我说:“讲得真好!那么,这里的文章都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呢?是回忆性散文,是年纪大的时候,回忆童年或年轻时的情况的文章。同学们已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写童年时代的”。接着,就拿出两张照片,学生经常看到的是鲁迅的“标准像”,看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一个男孩说:“像个憨大一样”。大家都笑了起来,一时兴趣盎然。这时就提出:“这篇文章写什么时候的?写的是什么事情?”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是很好的。

三、借助外物,优化教学情境

(一)借助音乐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借助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因其富有结构美和音乐美,给它谱上简单的曲子、韵律和谐,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生动、感人,强烈地感染了读者。又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意境清远,调笔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曲调优美,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体会词的意境,不仅深入理解了词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文字、概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行后,多媒体计算机和教育网络的介入,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知识整合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的。

1、运用多媒体促使视听结合,增强感知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可取的方法。而计算机多媒体教育在此方面得天独厚,CAI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例如,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他的《山居秋瞑》时,请学生反复朗读后,分析诗中描绘的艺术画面:一轮清朗的明月透过山间的松林,留下班驳的疏影;清冽的泉水欢快地跳过山涧,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正嬉戏打闹着回家;塘里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幽清雅致,宁静、平和,一边让学生概括,一边用多媒体演示出相关的画面,通过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诗中的景象,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看着这远离世俗、世外桃源式的美景,学生无不流露出陶醉和神往。学生进入了声情并茂的美境,不仅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5][4]

2、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6]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像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既能使教学内容在多层面、多形式或多感应达到良好的组合,又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时主体投入的激情。

3、运用多媒体创造情景交融,加深课文理解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7]

总之,在现代大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只要能因势利导,就利除弊,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多方面的因素,为语文教学服务,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鼓励参与和实践,优化教学情境

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过程中,贵在学生参与,若让学生扮演所学课文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投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又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

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8]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学生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从而获得成功感。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的创造性参与,取得和扩大参与的频度、信度和效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中说:“能够把少年‘栓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论语•子罕》也说:“夫子循循善诱人。”这是孔子弟子对其诱导教学法的称赞。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提问,启发阅读,引导深思,“润物细无声”,则会使学生在诱导中主动学到知识,开启智慧,增长才干。正如《学记》中所说:“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9]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有效的情境创设,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高质量的参与,提高参与的的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浅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

[摘要]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情境教学 ;语文课堂 ;优化 ;创设

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场所,如何让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情境。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

[2]阻碍和抑制作用。而情景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

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有利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也常常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欣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情境教学随着课改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调动,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启

发和诱导。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二、创设多样化课堂导入方式优化教学情境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开始上课时学生们就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提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上课前,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课设计,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去,那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情,寻找新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教鲁迅的《药》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篇小说叙写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是药吗?③这个故事给人们什么样的启发?施教中,让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接着又引入第二问题的思考、回答,将学生从一种情境带入另一种情境,由浅入深,不断探求,最终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项羽和刘邦第一次看见秦始皇的故事,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故事后,就会深入课文,也积极去熟悉楚汉之争的故事,学生迅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实物导入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物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中是大力提倡多动手多展示。同样,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开口说话,进而了解说明文该怎么写。通过一些小小的实物,开辟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地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四)、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文章意境中去体验。在课前布置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荷花、月亮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荷景和月景仿佛一幅幅的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荷塘月色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五)、题目导入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六)、复习导入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常用的一种起始课导语的方法就是提问。她说:我教《藤野先生》时,先问学生:“《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哪本书中选来的?”学生答:“《朝花夕拾》。”我又问:“你们懂吗?什么叫朝花夕拾?”有的学生说:“顾名思义,就是早上开的花,晚上把它拾起来。”我说:“讲得真好!那么,这里的文章都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呢?是回忆性散文,是年纪大的时候,回忆童年或年轻时的情况的文章。同学们已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写童年时代的”。接着,就拿出两张照片,学生经常看到的是鲁迅的“标准像”,看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一个男孩说:“像个憨大一样”。大家都笑了起来,一时兴趣盎然。这时就提出:“这篇文章写什么时候的?写的是什么事情?”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是很好的。

三、借助外物,优化教学情境

(一)借助音乐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借助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因其富有结构美和音乐美,给它谱上简单的曲子、韵律和谐,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生动、感人,强烈地感染了读者。又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意境清远,调笔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曲调优美,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体会词的意境,不仅深入理解了词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文字、概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行后,多媒体计算机和教育网络的介入,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知识整合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的。

1、运用多媒体促使视听结合,增强感知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可取的方法。而计算机多媒体教育在此方面得天独厚,CAI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例如,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他的《山居秋瞑》时,请学生反复朗读后,分析诗中描绘的艺术画面:一轮清朗的明月透过山间的松林,留下班驳的疏影;清冽的泉水欢快地跳过山涧,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正嬉戏打闹着回家;塘里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幽清雅致,宁静、平和,一边让学生概括,一边用多媒体演示出相关的画面,通过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诗中的景象,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看着这远离世俗、世外桃源式的美景,学生无不流露出陶醉和神往。学生进入了声情并茂的美境,不仅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5][4]

2、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6]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像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既能使教学内容在多层面、多形式或多感应达到良好的组合,又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时主体投入的激情。

3、运用多媒体创造情景交融,加深课文理解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7]

总之,在现代大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只要能因势利导,就利除弊,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多方面的因素,为语文教学服务,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鼓励参与和实践,优化教学情境

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过程中,贵在学生参与,若让学生扮演所学课文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投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又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

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8]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学生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从而获得成功感。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的创造性参与,取得和扩大参与的频度、信度和效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中说:“能够把少年‘栓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论语•子罕》也说:“夫子循循善诱人。”这是孔子弟子对其诱导教学法的称赞。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提问,启发阅读,引导深思,“润物细无声”,则会使学生在诱导中主动学到知识,开启智慧,增长才干。正如《学记》中所说:“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9]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有效的情境创设,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高质量的参与,提高参与的的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相关内容

  • 校本研修报告册.(语文)
  • 旬阳县中小学教师 校本研修报告册 (课堂教学研修类) 任教学校 旬阳县吕河镇中心学校 教师姓名专业职称主教学科起止时间 2013年9月至2014年 6 月 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制 校本研修报告册填写须知 1.本报告册为教师完成一项校本研修(课堂教学研修类)任务的完整记录,一项校本研修的内容必须围绕一 ...

  • 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 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大新寨中学-冯叶 课文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的重点,想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仅仅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实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创设创造情境. 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 ...

  • 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
  • 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 王月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 摘 要:论述情境创设在有效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采取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故 ...

  •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对策
  •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对策 广西都安县保安乡中心学校 韦俊玎 随着人类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口语交际教学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久而 ...

  • 如何上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 如何上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老师充满爱心.童心,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能蹲下身子看孩子,是孩子心声的倾听者.课堂上,孩子们思维灵动,神采飞扬,敢于创新,善于发现: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心 ...

  •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资料
  • 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第一学段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习惯,2.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致情节,4.能较完整讲述故事,简要复述感兴趣的见闻,5.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 ...

  •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延川中学 高彩娥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挑战.教师由简单的言传身教,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充满愉悦的氛围里加深 ...

  •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摘 要: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影响着语文教育.如何成功地实施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分四个步骤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创设相关情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对话建构文本,培养阅读素养:辅以读写练习,形成主体精神. ...

  • 谈语文课的交流与互动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入交流与互动学习的时代活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