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球上的水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目。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t 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球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I 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二、教学思路设计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的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首先让学生思考大气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怎样相互

联系的.然后出示“河流补给类型表”,分析河流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的变化而变化。

3、“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处理方案。可遵循以下步骤:(1)讨论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并绘制出简图。(2)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水循环环节?(3)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4)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5)分析讨论: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施加影响? 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4、学习延伸设计:(1)根据水循环原理.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木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认为?(4)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师:完成下列模拟水循环实验:往一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碗中。用塑料纸盖住碗,甩橡皮筋扎住碗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过1小时后.观察碗和塑料纸有什么变化。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操作模拟水循环实验(碗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模拟水循环实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这是水的什么现象? 在自然界中,选种现象又是怎么表现的? 从今天起学习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上的水。这节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生互动 学习新课】

过渡:要了解水循环,首先了解水圈中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联系。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指导自学:读“图3.1水圈的构成”及课文,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点拨升华:生产、生活中经常利用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储量如何?(占淡水总量的0.03%)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水?(“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利用每一滴水”)

过渡:这些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2.水体的相互联系

出示问题。分析思考:(1)丰水期时,河流水与地下水是怎样联系的? 枯水期呢?

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呢?(2)河流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河流水有哪些补

条全年流量曲线,据图回答:

(1)图中A 、B 、C 表示三种补给形式,其中A 是______补给.B 是______补给,C 是________补给。

(2)根据流量情况,该河径流季节变化较大,解决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3)判断图中(1) (2)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为什么?

小结: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据此,在下图中的“——”上画箭头,示意各种水体的相互联系。

归纳:水圈的概念(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

(二)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模拟水循环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并绘制出简图。

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还存在哪些环节? 完成下图中的环节名称。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延伸思考:

(1) 三种水循环是否是独立的? 它们通过哪些环节相互联系?

(2)哪一水循环类型所跨范围最大,称之为大循环?

(3)水循环涉及哪些圈层? 举例说明。

(4)在水循环系统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总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制作脚本:假如我们能跟踪一个水分子运动过程的话,就会有一次极为有趣的旅行。譬如我们在喝一杯水时,这个水分子很可能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冰川融水汇入山中的小溪,再流入滔滔的黄河,流经山东省,进入自来水厂,再进入我们体内。这个水分子经过人体排泄成为污水.再流入波浪汹涌的大海。阳光照射着蔚蓝色的海面·不断把能量以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海,这颗水分子获得能量后,挣脱了海水的束缚,以蒸发的形式,成为气态水进入大气。这个水分子随着大气的运动,可能在青岛上空的彩霞里,也可能以降雨的方式,落到黄土高原上,又流入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可见,地球上的水是处在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中。)

归纳: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可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哪一个?

讨论举例:

生1:人类活动可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工程等。

生2:通过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

生3:通过改造地形、改变地面植被状况,影响下渗。如平整土地、增加植被会使下渗增加。

生4:增加植被也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师:分析得非常好! 那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降水、水汽输送环节能施加影响吗?

生1:几乎不能。降水、水汽输送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等的影响。

生2;我认为人类活动对降水也能施加影响,如人工降雨。

师:很好! 人类活动几乎能影响水循环的所有环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学以致用:完成“活动”题。

点拨升华: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3、水循环的意义

自主学习:归纳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梳理知识质疑释疑】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训练 反馈矫正】

下图为某城市生态系统略图,读图完成

下列要求:

(1)用箭头完成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

(2)如果将来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放到

河湖中,将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3)利用本节课中的有关水循环原理,设

计一幅简图说明治理城市污水的重大意义。

答案:

(1)图略。主要补充河面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城市排水、下渗、地下径流等箭头。

(2)城市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水循

环各个环节扩大污染的范围,比如,(1) 其

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农田生

态系统,又通过农田中的农作物进入动物和

人的体内.产生危害。 (2)污水中的营养物

质将导致河湖中的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

氧,鱼类死亡。

(3)见图。

【学生总结 感受收获】

1、我知道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中,况且在速循环运动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储量不会发生变化。水循环时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了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

3、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4、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

5、我的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

【教师小结 提炼升华】

教师小结举例: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人类活动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延伸探究 巩固提高】

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根据水循环原理,就下列你感兴趣的问题写成小论文,在班上进行交流。

1、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

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未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看待?

4、收集家乡某河流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有: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水圈的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新理念。3、制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的电脑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各种水循环的相互联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4、延伸探究中,提出“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渤海淡化”等大胆设想,让学生进行延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希望学生活动的设计再多些精彩之处。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即大洋环流,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的过程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本节教材共两目。第一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阐述了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形成与环流方向,并通过“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说明实际洋流的分布更为复杂。第二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阐述了洋流及其变化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环境污染几方面的影响。这些内容综合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辩证关系。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洋流的分布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是大洋洋流的名称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大洋环流模式简图的绘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盛行风、洋流、气候、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感受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辩证关系。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进一步认识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3、内容结构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顺南逆

西暖东寒

分布规律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逆南顺 东暖西寒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渔业

航海

二、教学思路设计

1、学情分析

该节要记忆的洋流名称很多,洋流名称又大多与当地地名相联系,而区域地理中的地名知识很多学生欠缺;以大西洋为中心和以极点为中心的世界轮廓图,对很多学生来说是盲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点拨一些地名,并引导学生分析以大西洋为中心和以极点为中心的世界洋流分布图。

2、教法设计

(1)从生动有趣的史事“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引入,让学生结合地球风带知识,分析归纳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并记忆各大洋主要洋流名称。

(2)让学生根据世界洋流分布知识,探索“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选择之谜。并进行知识迁移:“如果你是一名海员,在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中,你如何选择航路?”

(3)结合教材“图3.6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图3. 7秘鲁寒流的气候效应”和“图3.8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给出的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阿拉斯加石油污染扩

散图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出洋流及其变化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性、和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简单练习和变式训练,在变式训练中强化整体意识。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回顾或查阅:1、明代郑和下西洋去、回的季节,明代中日海上贸易往来选择的月份。2、以大西洋为中心和以极点为中心的世界轮廓图。3、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资料以及当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旱灾的资料。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史事“日本海军偷震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引入。下图是1941年12月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航行路线。日本海军选择了M 路践,而没有选择N 路线。M 路线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与海水运动有关)? 这节课我们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即洋流。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设计自学:出示问题探究讨论:

(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即洋流。你知道海水

运动还有哪些形式吗?

(2)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哪两类? 下面等温线 图中,若A 、B 处等温线的弯曲是由洋流引起的,

则A 、B 处分别应是什么性质的洋流?

答题讨论举例:

生1:A 处洋流由南流向北,即从低纬流向高纬,应为暖流。B 为寒流。

生2;A 处等温线向冷处(等温线低值处) 凸出,表明该处水温低,应为寒流。B 为暖流。

生3:根据等温线可确定该图为南半球, A 处洋流由南流向北,即从高玮流向低蚌,应为寒流。B 为暖流。

生4:我同意生3的观点。

师:大家都能认真思考, 3同学思考问题更为周密。谁能归纳一下根据等温线弯曲来判断寒、暖流的方法?

生3;分两步,一确定南北半球;二由高纬流向低纬即为寒流,反之为暖流。 生4:看水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水温高则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师:3、4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了判定寒、暖流的方法。4同学的方法更简洁,在没有洋流流向的图上也能判定。

观察思考:播放电脑动画“行星风带引起大洋环流”。观察风向与洋流走向的关系,思考下列问题:

(1)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还有哪些原因?

(2)你能根据全球风带图绘出大洋环流模式图吗?(模式图见右下)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一起画洋流模式图。学生画图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画图易出现的错误,如各洋流出现的纬度位置,不要把南北赤道暖流画在赤道上,因为赤道地区为无风带

)

(3)洋流模式图中,世界表层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是什么?(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北顺南逆,西暖东寒;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逆南顺,东暖西寒)

(4)南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不同,为什么?(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

自主学习:观察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你有什么新发现了能解释原因吗? 举例:(1)南半球中高纬度不存在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却有一个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2)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流向随季节变化。(3)北半球西风漂流处的洋流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4)南极大陆外围有一流向与西风漂流方向相反的南极环流。

激发引导: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帮助其解释原因?

解答举例:

(1) 南半球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被切断?(对比海陆分布的差异)

(2)观察图中北印度洋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顺时针的大洋环流?(要点:北印度洋海区面积小,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3)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何为寒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水温比周围低, 是因为邻近酷寒的南极洲、南极附近冰川融化以及咆哮的西风带阻隔了与低纬的热量变换等)

说明:通过讨论思考上述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模式图的记忆,只需要记住各大洋赤道两侧均由东向西流,北半球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转圈成“8”字,南半球则向南转圈成逆时针。

观察思考:观察图3.5, 看世界大洋洋流的命名有什么规律?

(洋流命名规律:大洋东西两岸洋流名称与当地地名一致;由盛行风引起的洋流名称各大洋有共性)

竞答:出示“世界大洋洋分布简图(见上图) ”, 竞答洋流名称。

(教师提醒学生记忆洋流名称要注意:西风漂流中“漂”非“飘”;墨西哥湾暖流非墨西哥暖流;东格陵兰寒流非东格陵兰岛寒流,加那利寒流非加拿大寒流等)

变式训练:出示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图和以北冰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图,抢答洋流名称。

(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航海的影响

自主探究: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知识,探索“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选择之谜。(讨论举例)

生1:M 路线是顺北太平洋暖流,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生2:M 路线处有北太平洋暖流,海水温度较高,蒸发旺盛,天空中含有大量水汽,冬季遇冷凝结,多形成大雾天气,使日本舰队的行动隐蔽性强,便于接近目标。

生3:M 路线处于盛行西风带,选择该路线还顺西风,航速加快。

生4:M 路线比N 路线距离短。根据第一单元的知识,日本和珍珠港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平面图上,不是直线距离,而是偏向高纬的弧线距离,即M 路线。

师:前两位同学从洋流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选择之谜,非常准确、全面。后两位同学又结合前面的知识进行补充,补充得非常好! 说明他们爱动脑,知识迁移能力强,能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这个事例也说明洋流知识对我们航海非常有用,地理就是对我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举一反三: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比较落后的明代,郑和为什么能够远涉重洋呢?(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就是利用了洋流。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向西流,顺洋流航行省力;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北流,返回时顺水行舟,说明洋流的规律很早就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掌握和利用。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好地理义不容辞!) 明代中日海上贸易往来选择特定的月份,也是这个道理。

拓展升华:“如果你是一名海员,在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中,你如何选择航路? ”(顺风、顺洋流、尽量避开寒、暖流交汇处的海雾、注意寒流从两极地区带来的冰川碎片给航运造成的威胁等)

2.对气候、渔业、海洋污染的影响

00自主探究:(1)出示挪威卑尔根(约60N) 和亚洲东部符拉迪沃斯托克(约45N) 的气

0温、降水资料;南美洲西海岸城市伊基克(约20S) 和与其纬度相近的南美洲东部城市

0圣保罗(约23S ) 的气温、降水资料。

思考:纬度更高的卑尔根为什么比符拉迪沃斯托克气温更高、降水更多? 而纬度较低的伊基克却比圣保罗气温低、降水少?(寒、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大的原因。(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世界热带沙漠气候为什么均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与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有关)

(3)出示世界洋流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叠加图。思考:渔场与洋流分布有何关系? 分析寒、暖流交汇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要点:寒、暖流交汇,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饵料集中;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等)

(4)美国东部油轮泄漏,而欧洲西部沿海却遭受污染,为什么? 洋流对海洋污染会带来哪些影响?(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带到其他海域,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同时也使得污染范围扩大)

(上述问题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井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激励性评价)

过渡: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洋流对航海、沿海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洋流变化又会给气候、海洋生物产生哪些影响呢?

3.洋流变化对气候、渔业的影响

合作学习:结合教材“图3.8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讨论秘鲁附近洋流变化(厄尔尼诺现象) 对全球气候、秘鲁沿岸海洋生物的影响:

(1) 正常年份,受太平洋南北赤道暖流的影响, 表层海水在大洋西部堆积,使太平洋西部水温比东部高。太平洋东西部冷热不均,会形成一个怎样的热力环流? 东西部降水会有何差异?

(2)异常年份(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太平洋表层水温怎样变化? 原有的热力环流会怎样变化? 东西部的降水又会怎样变化?

(3)秘鲁渔场与秘鲁附近海区深层海水上泛(受离岸风的影响) 有密切的关系。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海区深层海水上泛有何影响? 对秘鲁渔场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对秘鲁沿海的海鸟等生物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结合“大气运动”知识)

拓展升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梳理知识质疑释疑】

梳理知识, 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我了解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时地理环境的影响。

2、讨论可使人思维缜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分析某个问题.要从多个十角度,要用联系的观点、综合的方法。

4、地理非常有用、非常有趣,我一定要学好地理。

5、自然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人类只有掌握了其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教师小结 提炼升华】

l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多用联系对比法、综合法,进步提高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3、自然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如厄尔尼诺现象,希望大家以后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为人类造福!

【延伸探究】

收集、查阅相关资料,看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产生了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还有哪些不解之谜?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步骤明确。整节课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通过展示一些图表、资料.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逐步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学生参与行为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改理念。教学过程中还有些地方表述得不够具体,不利于实际操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目。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t 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球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I 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二、教学思路设计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的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首先让学生思考大气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怎样相互

联系的.然后出示“河流补给类型表”,分析河流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的变化而变化。

3、“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处理方案。可遵循以下步骤:(1)讨论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并绘制出简图。(2)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水循环环节?(3)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4)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5)分析讨论: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施加影响? 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4、学习延伸设计:(1)根据水循环原理.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木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认为?(4)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师:完成下列模拟水循环实验:往一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碗中。用塑料纸盖住碗,甩橡皮筋扎住碗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过1小时后.观察碗和塑料纸有什么变化。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操作模拟水循环实验(碗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模拟水循环实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这是水的什么现象? 在自然界中,选种现象又是怎么表现的? 从今天起学习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上的水。这节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生互动 学习新课】

过渡:要了解水循环,首先了解水圈中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联系。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指导自学:读“图3.1水圈的构成”及课文,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点拨升华:生产、生活中经常利用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储量如何?(占淡水总量的0.03%)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水?(“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利用每一滴水”)

过渡:这些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2.水体的相互联系

出示问题。分析思考:(1)丰水期时,河流水与地下水是怎样联系的? 枯水期呢?

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呢?(2)河流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河流水有哪些补

条全年流量曲线,据图回答:

(1)图中A 、B 、C 表示三种补给形式,其中A 是______补给.B 是______补给,C 是________补给。

(2)根据流量情况,该河径流季节变化较大,解决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3)判断图中(1) (2)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为什么?

小结: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据此,在下图中的“——”上画箭头,示意各种水体的相互联系。

归纳:水圈的概念(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

(二)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模拟水循环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并绘制出简图。

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还存在哪些环节? 完成下图中的环节名称。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延伸思考:

(1) 三种水循环是否是独立的? 它们通过哪些环节相互联系?

(2)哪一水循环类型所跨范围最大,称之为大循环?

(3)水循环涉及哪些圈层? 举例说明。

(4)在水循环系统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总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制作脚本:假如我们能跟踪一个水分子运动过程的话,就会有一次极为有趣的旅行。譬如我们在喝一杯水时,这个水分子很可能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冰川融水汇入山中的小溪,再流入滔滔的黄河,流经山东省,进入自来水厂,再进入我们体内。这个水分子经过人体排泄成为污水.再流入波浪汹涌的大海。阳光照射着蔚蓝色的海面·不断把能量以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海,这颗水分子获得能量后,挣脱了海水的束缚,以蒸发的形式,成为气态水进入大气。这个水分子随着大气的运动,可能在青岛上空的彩霞里,也可能以降雨的方式,落到黄土高原上,又流入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可见,地球上的水是处在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中。)

归纳: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可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哪一个?

讨论举例:

生1:人类活动可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工程等。

生2:通过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

生3:通过改造地形、改变地面植被状况,影响下渗。如平整土地、增加植被会使下渗增加。

生4:增加植被也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师:分析得非常好! 那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降水、水汽输送环节能施加影响吗?

生1:几乎不能。降水、水汽输送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等的影响。

生2;我认为人类活动对降水也能施加影响,如人工降雨。

师:很好! 人类活动几乎能影响水循环的所有环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学以致用:完成“活动”题。

点拨升华: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3、水循环的意义

自主学习:归纳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梳理知识质疑释疑】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训练 反馈矫正】

下图为某城市生态系统略图,读图完成

下列要求:

(1)用箭头完成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

(2)如果将来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放到

河湖中,将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3)利用本节课中的有关水循环原理,设

计一幅简图说明治理城市污水的重大意义。

答案:

(1)图略。主要补充河面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城市排水、下渗、地下径流等箭头。

(2)城市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水循

环各个环节扩大污染的范围,比如,(1) 其

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农田生

态系统,又通过农田中的农作物进入动物和

人的体内.产生危害。 (2)污水中的营养物

质将导致河湖中的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

氧,鱼类死亡。

(3)见图。

【学生总结 感受收获】

1、我知道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中,况且在速循环运动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储量不会发生变化。水循环时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了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

3、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4、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

5、我的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

【教师小结 提炼升华】

教师小结举例: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人类活动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延伸探究 巩固提高】

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根据水循环原理,就下列你感兴趣的问题写成小论文,在班上进行交流。

1、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

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未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看待?

4、收集家乡某河流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有: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水圈的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新理念。3、制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的电脑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各种水循环的相互联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4、延伸探究中,提出“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渤海淡化”等大胆设想,让学生进行延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希望学生活动的设计再多些精彩之处。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即大洋环流,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的过程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本节教材共两目。第一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阐述了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形成与环流方向,并通过“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说明实际洋流的分布更为复杂。第二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阐述了洋流及其变化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环境污染几方面的影响。这些内容综合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辩证关系。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洋流的分布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是大洋洋流的名称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大洋环流模式简图的绘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盛行风、洋流、气候、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感受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辩证关系。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进一步认识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3、内容结构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顺南逆

西暖东寒

分布规律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逆南顺 东暖西寒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渔业

航海

二、教学思路设计

1、学情分析

该节要记忆的洋流名称很多,洋流名称又大多与当地地名相联系,而区域地理中的地名知识很多学生欠缺;以大西洋为中心和以极点为中心的世界轮廓图,对很多学生来说是盲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点拨一些地名,并引导学生分析以大西洋为中心和以极点为中心的世界洋流分布图。

2、教法设计

(1)从生动有趣的史事“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引入,让学生结合地球风带知识,分析归纳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并记忆各大洋主要洋流名称。

(2)让学生根据世界洋流分布知识,探索“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选择之谜。并进行知识迁移:“如果你是一名海员,在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中,你如何选择航路?”

(3)结合教材“图3.6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图3. 7秘鲁寒流的气候效应”和“图3.8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给出的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阿拉斯加石油污染扩

散图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出洋流及其变化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性、和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简单练习和变式训练,在变式训练中强化整体意识。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回顾或查阅:1、明代郑和下西洋去、回的季节,明代中日海上贸易往来选择的月份。2、以大西洋为中心和以极点为中心的世界轮廓图。3、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资料以及当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旱灾的资料。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史事“日本海军偷震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引入。下图是1941年12月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航行路线。日本海军选择了M 路践,而没有选择N 路线。M 路线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与海水运动有关)? 这节课我们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即洋流。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设计自学:出示问题探究讨论:

(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即洋流。你知道海水

运动还有哪些形式吗?

(2)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哪两类? 下面等温线 图中,若A 、B 处等温线的弯曲是由洋流引起的,

则A 、B 处分别应是什么性质的洋流?

答题讨论举例:

生1:A 处洋流由南流向北,即从低纬流向高纬,应为暖流。B 为寒流。

生2;A 处等温线向冷处(等温线低值处) 凸出,表明该处水温低,应为寒流。B 为暖流。

生3:根据等温线可确定该图为南半球, A 处洋流由南流向北,即从高玮流向低蚌,应为寒流。B 为暖流。

生4:我同意生3的观点。

师:大家都能认真思考, 3同学思考问题更为周密。谁能归纳一下根据等温线弯曲来判断寒、暖流的方法?

生3;分两步,一确定南北半球;二由高纬流向低纬即为寒流,反之为暖流。 生4:看水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水温高则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师:3、4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了判定寒、暖流的方法。4同学的方法更简洁,在没有洋流流向的图上也能判定。

观察思考:播放电脑动画“行星风带引起大洋环流”。观察风向与洋流走向的关系,思考下列问题:

(1)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还有哪些原因?

(2)你能根据全球风带图绘出大洋环流模式图吗?(模式图见右下)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一起画洋流模式图。学生画图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画图易出现的错误,如各洋流出现的纬度位置,不要把南北赤道暖流画在赤道上,因为赤道地区为无风带

)

(3)洋流模式图中,世界表层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是什么?(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北顺南逆,西暖东寒;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逆南顺,东暖西寒)

(4)南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不同,为什么?(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

自主学习:观察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你有什么新发现了能解释原因吗? 举例:(1)南半球中高纬度不存在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却有一个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2)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流向随季节变化。(3)北半球西风漂流处的洋流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4)南极大陆外围有一流向与西风漂流方向相反的南极环流。

激发引导: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帮助其解释原因?

解答举例:

(1) 南半球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被切断?(对比海陆分布的差异)

(2)观察图中北印度洋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顺时针的大洋环流?(要点:北印度洋海区面积小,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3)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何为寒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水温比周围低, 是因为邻近酷寒的南极洲、南极附近冰川融化以及咆哮的西风带阻隔了与低纬的热量变换等)

说明:通过讨论思考上述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模式图的记忆,只需要记住各大洋赤道两侧均由东向西流,北半球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转圈成“8”字,南半球则向南转圈成逆时针。

观察思考:观察图3.5, 看世界大洋洋流的命名有什么规律?

(洋流命名规律:大洋东西两岸洋流名称与当地地名一致;由盛行风引起的洋流名称各大洋有共性)

竞答:出示“世界大洋洋分布简图(见上图) ”, 竞答洋流名称。

(教师提醒学生记忆洋流名称要注意:西风漂流中“漂”非“飘”;墨西哥湾暖流非墨西哥暖流;东格陵兰寒流非东格陵兰岛寒流,加那利寒流非加拿大寒流等)

变式训练:出示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图和以北冰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图,抢答洋流名称。

(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航海的影响

自主探究: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知识,探索“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选择之谜。(讨论举例)

生1:M 路线是顺北太平洋暖流,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生2:M 路线处有北太平洋暖流,海水温度较高,蒸发旺盛,天空中含有大量水汽,冬季遇冷凝结,多形成大雾天气,使日本舰队的行动隐蔽性强,便于接近目标。

生3:M 路线处于盛行西风带,选择该路线还顺西风,航速加快。

生4:M 路线比N 路线距离短。根据第一单元的知识,日本和珍珠港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平面图上,不是直线距离,而是偏向高纬的弧线距离,即M 路线。

师:前两位同学从洋流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航行路线选择之谜,非常准确、全面。后两位同学又结合前面的知识进行补充,补充得非常好! 说明他们爱动脑,知识迁移能力强,能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这个事例也说明洋流知识对我们航海非常有用,地理就是对我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举一反三: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比较落后的明代,郑和为什么能够远涉重洋呢?(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就是利用了洋流。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向西流,顺洋流航行省力;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北流,返回时顺水行舟,说明洋流的规律很早就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掌握和利用。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好地理义不容辞!) 明代中日海上贸易往来选择特定的月份,也是这个道理。

拓展升华:“如果你是一名海员,在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中,你如何选择航路? ”(顺风、顺洋流、尽量避开寒、暖流交汇处的海雾、注意寒流从两极地区带来的冰川碎片给航运造成的威胁等)

2.对气候、渔业、海洋污染的影响

00自主探究:(1)出示挪威卑尔根(约60N) 和亚洲东部符拉迪沃斯托克(约45N) 的气

0温、降水资料;南美洲西海岸城市伊基克(约20S) 和与其纬度相近的南美洲东部城市

0圣保罗(约23S ) 的气温、降水资料。

思考:纬度更高的卑尔根为什么比符拉迪沃斯托克气温更高、降水更多? 而纬度较低的伊基克却比圣保罗气温低、降水少?(寒、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大的原因。(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世界热带沙漠气候为什么均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与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有关)

(3)出示世界洋流与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叠加图。思考:渔场与洋流分布有何关系? 分析寒、暖流交汇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要点:寒、暖流交汇,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饵料集中;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等)

(4)美国东部油轮泄漏,而欧洲西部沿海却遭受污染,为什么? 洋流对海洋污染会带来哪些影响?(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带到其他海域,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同时也使得污染范围扩大)

(上述问题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井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激励性评价)

过渡: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洋流对航海、沿海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洋流变化又会给气候、海洋生物产生哪些影响呢?

3.洋流变化对气候、渔业的影响

合作学习:结合教材“图3.8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讨论秘鲁附近洋流变化(厄尔尼诺现象) 对全球气候、秘鲁沿岸海洋生物的影响:

(1) 正常年份,受太平洋南北赤道暖流的影响, 表层海水在大洋西部堆积,使太平洋西部水温比东部高。太平洋东西部冷热不均,会形成一个怎样的热力环流? 东西部降水会有何差异?

(2)异常年份(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太平洋表层水温怎样变化? 原有的热力环流会怎样变化? 东西部的降水又会怎样变化?

(3)秘鲁渔场与秘鲁附近海区深层海水上泛(受离岸风的影响) 有密切的关系。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海区深层海水上泛有何影响? 对秘鲁渔场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对秘鲁沿海的海鸟等生物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结合“大气运动”知识)

拓展升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梳理知识质疑释疑】

梳理知识, 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我了解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时地理环境的影响。

2、讨论可使人思维缜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分析某个问题.要从多个十角度,要用联系的观点、综合的方法。

4、地理非常有用、非常有趣,我一定要学好地理。

5、自然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人类只有掌握了其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教师小结 提炼升华】

l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多用联系对比法、综合法,进步提高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3、自然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如厄尔尼诺现象,希望大家以后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为人类造福!

【延伸探究】

收集、查阅相关资料,看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产生了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还有哪些不解之谜?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步骤明确。整节课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通过展示一些图表、资料.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逐步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学生参与行为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改理念。教学过程中还有些地方表述得不够具体,不利于实际操作。


相关内容

  • 罗兰实验与地球磁场的形成
  • 作者:冰凌霄汉 编排:司  今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1781272.html 人类对居住的地球以及月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和整个宇宙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依然对一些天文现象无法正确解释,如:地磁场的形成?地磁场磁偏角的存在?地磁场的 ...

  • 地球和地球仪1
  •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北京市十一学校 周国华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 ...

  • [地球]地球质量的演变
  • |地球|地球科学| 地球质量的演变 ■黄向明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本文针对地球质量的变化,[摘要]普遍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质量变化很小.计算了地球质量的演变规律.应用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地球与月球的关系,的质量.其差值,约占地球质量的个地球范围(包括大气层及以外)1.0 ...

  •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同学们谈地理 和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学习目标: 1感知地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3.知道地球的形状----球体,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4.会说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字. 教学重点:会说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字. 难点 ...

  •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密州街道卢山中学 王炳云 教学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教育,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嫦娥"一号遨 ...

  • 地球的眼泪作文
  • 地球的眼泪作文一:地球的眼泪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他像母亲一样用自己的能量来保护地球,可是由于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地球上的资源也不断的减少.臭氧也在逐渐减少.没有了臭氧会对人类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雨雪天气时人们常用伞挡风.遮雨和避雪,炎炎夏日中伞又被用于遮挡强烈的阳光,除此之外,伞在人们的日常生 ...

  • 中国地球科学研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 ...

  • 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
  • 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合理开发与利用地球资源,有效保护与优化地球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然而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发现,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社会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供应正在出现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受到自然和人为作用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正 ...

  • 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_发展空间和...
  • 第22卷 第4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 ol. 22 N o. 4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 发展空间和时代的挑战 滕吉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101) 摘 要 在21世纪的今天,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经济腾飞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程中, 地球物理学面临巨大的机 ...

  • 地球的内部说课稿
  • <地球的内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