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更加自觉和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有意义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遇到严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开始的。国际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由于体制和机制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在国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就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性课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并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拨乱反正,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农村改革逐步推开,对外开放也迈开大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深化。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982年,他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多方面的推进: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重申了生产力的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还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并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谈话,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月28日,以中央文件的名义将谈话印发全党。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明晰产权和股份制改造,由于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党的十四大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后,又出现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此情况下,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树立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正确文风,摒弃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的做法。他还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一讲话,澄清了一些困惑人们思想的迷误。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明确把这一理论当作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会还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样,党的十五大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保证。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还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xx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xx年7月,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作了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xx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开辟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的信赖与拥护。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更加自觉和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有意义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遇到严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开始的。国际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由于体制和机制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在国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就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性课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并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拨乱反正,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农村改革逐步推开,对外开放也迈开大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深化。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982年,他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多方面的推进: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重申了生产力的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还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并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谈话,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月28日,以中央文件的名义将谈话印发全党。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明晰产权和股份制改造,由于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党的十四大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后,又出现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此情况下,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树立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正确文风,摒弃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的做法。他还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一讲话,澄清了一些困惑人们思想的迷误。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明确把这一理论当作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会还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样,党的十五大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保证。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还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xx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xx年7月,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作了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xx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开辟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的信赖与拥护。


相关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 2013-09-05 14:16 来源:<高校理论战线> 我有话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述评
  • 内容摘要: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确立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和优势以及如何坚持 ...

  • 特色理论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中 ...

  • 十八大总结
  • 报告辑要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30日 13:00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我要评论 大会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性研究述评
  • 摘要:为了有利于学术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情况,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研究.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性研究为维度,述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含三大理论形态之间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 ...

  •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中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研究
  • 研究生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 学院: 指导教师: 教授 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研究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与发展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陈志强 杨贤成 彭宏杰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6日   11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深情提出和科学阐述民族复兴中国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奏响时代最强音,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主旋律.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特色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关键词]中国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