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个年代

  能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中有五、六个孩子是平常不过的事,我家兄弟姐妹六人,哥哥排行老二,我排行老四,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可以说在我们家我是最幸福的。

  哥哥长我8岁,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学校推荐让上高中,由于家中劳力不足,生活的负担全部压在父母身上,为了减轻父母亲生活的压力,让出更多的机会给弟弟妹妹,哥哥便自愿报名放弃学业回家参加农业生产。从此,哥哥用稚嫩的肩膀和父母亲一起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农村分田到户以后,家里的日子开始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哥哥不仅是劳动的好手,给家挣全劳的工分,还是一个能人。哥哥用学到的知识,按书上所讲的电器元件,给家里装了一个收音机,装好的那天,我在树上转天线,整整待了一下午,虽然只能收两三个台,但给平日寂静的家中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家里的房子、围墙修修补补,桌椅、板凳钉钉紧紧,左邻右舍家里有个红白喜事盘个炉灶,经常有人来请。为了不耽误挣生产队的工分,哥哥白天在队上干活,晚上在家加班用一些旧木料做小椅子、小板凳,用高梁杆扎笤帚,逢上赶集就拉上一车,卖了就补贴家用,卖不了下次再拉上去卖。这受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称赞,我们家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兄妹都上到初中或高中毕业。

  每当我们兄妹几人围在母亲身边,聊起过去的事,母亲都会说:你大哥做的活就是好,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

  

  剥玉米

  

  老家的八、九月份雨水多,经常会出现连阴雨天气。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大人们也会有事情在家里做,忙时也要孩子们干活。

  秋天收回的玉米棒子,除了晾晒在屋檐下或刨皮后挂在房前屋后,更多的就要一颗颗剥下来晾干,不然就会发霉。全家人围座在盛满玉米棒子的木海(一种用木制的容器)旁,除了吃饭就是剥玉米,实在是剥得手痛。

  大人的手有劲,剥起来也容易也快,而我们几个不是上厕所,就是要去喝水,总想着偷赖。但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谁也不敢逃避。逃不掉,还得好好地剥玉米,一剥就是大半天,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无意中我把一颗玉米粒塞进了鼻孔,用手捏,越捏越出不来,痛痒得我无法忍受,急得我眼泪直流。父母亲用了好多办法都闹不出来。父亲只好让哥哥背上我,披上塑料布去县城医院看医生。到县城的路虽然不远,但是路是土路,下着雨实在不好走。父亲和哥哥轮换背着我,好不容易才到了医院。哥哥把我按到床上,医生用镊子往外夹,我难受得嘴里一直骂医生,父亲陪着笑脸一直给医生说好话,费了好大的劲才取出鼻孔中的玉米。

  走出医院,雨还在下,看见街边有卖甘蔗的,父亲给我买了一节。我爬在哥哥的背上,有滋有味地吃着甘蔗。

  我把甘蔗拿给哥哥吃,他不要,在我一再嚷闹下,咬了一小口。哥哥告诫我说:以后要吃甘蔗,千万不敢再把玉米塞到鼻子里了,不然你的鼻子里会长出玉米芽的。后来,家里人在围座在一起的时候,总会逗笑地说,不敢再把玉米塞到鼻子里,大家就会大笑一阵。这成了我们家里开玩笑的一个话题。

  

  摸枪

  

  农村的青年人,大都当过基干民兵,村里有民兵连,哥哥当然在基干民兵之列。

  夏收后、冬闲时,队上的民兵都要进行训练,有刺杀、投弹、土工作业打坦克,还有实弹射击。我在打仗的电影里看到过枪,也从部队驻村野营拉练时见到过,但从来没有近距离摸过枪。民兵训练的时候,我同小伙伴围在场地外,等着、看着,看着、等着,好不容易等到他们休息,民兵把枪架在一起,有半自动步枪,有冲锋枪,还有机枪,我和小伙伴一涌而上,都想摸一下明晃晃的枪刺、黑油油的枪管。民兵连长看到小孩们围过来,大喊一声:“不要动,离远点!”吓得我们赶快就跑,有的小伙伴边跑边举起手来。大家都嘲笑举起手来的小朋友胆子太小。

  一天晚饭后,全家人都在屋外乘凉,我到哥哥住的屋子里,突然发现屋子的墙角立着一支步枪。屋里没人,太好了,枪比我的个头还高,用手卡住枪刺座向下一压,枪刺还能活动,我心里突突直跳,把枪刺座反复地卡上合上――把打开的枪刺用力向上一合,挂上了,捏着枪刺座向上一提,又下来了。正摸的高兴,哥哥发现了我,冲着我直嚷嚷,我连忙放下枪,夺门而逃。打那次后,哥哥再也没有把枪带回过家。

  我小时候再也没有摸过真正的枪,直到当兵以后,与枪相伴24年,但不论是实弹射击,还是携枪执行任务,都没有那一次摸到枪时紧张。

  

  捋槐花

  

  上世纪70年代,吃饭问题是家庭最大的生计问题,能让全家吃饱肚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家里靠父母亲和大哥三个主要劳力挣工分,生产队按工分多少再分口粮。每年春天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哥哥就与同村的年青人一起,爬上装煤的火车,到很远的山里去捋槐花。母亲把槐花淘洗干净、晾晒好,给我们做不烂子和菜馍馍。

  我七岁那年的春天,听说哥哥又要去捋槐花,我也想去,就缠着哥哥跟前跟后地央求,哥哥不忍心我受罪,不愿意带我去,因为下了火车还要走20多里的山路。磨了一天,直到头一天晚上,哥哥才答应带我一起去,但提出来说,你走不动,我不背你。我答应了哥哥的要求。

  我从没有坐过火车,这次终于可以坐回火车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哥哥叫醒我,我连忙穿好衣服,哥哥背着好几个卷在一起的麻袋,带着一个装满玉米面馍馍的手提布袋就出发了,睡眼惺松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哥哥后边。

  同村的年青人爬空车皮都有经验的,知道应该上哪个车。登上火车,一片漆黑,我紧紧地靠在哥哥身边,坐在车箱底,闭上眼睛慢慢地等着。天快亮的时候,火车一声长鸣,终于开动了。

  火车喘着粗气,越来越快,头顶上掠过呛人的煤烟,风也越来越大,蜷曲着的我不断向哥哥身边挪动,学着哥哥的样子把衣服蒙在头上。火车过山洞的时候,煤烟更大,呛得我直咳嗽。好不容易过了一个山洞又钻入一个山洞,火车吃力地爬行着。我掀开衣服,不时想看一看外面,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到四周的黑铁皮车箱,还有和我一样蜷曲着的哥哥。同村一块儿去的人,除了眯着的眼睛和露出的白牙,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煤黑,我笑别人,别人也笑我。

  太阳快要升到头顶的时候,火车停了下,大家纷纷从火车上跳下来。顺着羊肠小道,我跟在哥哥的身后同大家一起赶路。山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哥哥递给我一个馍馍,本来气喘的不行,咬上一口,咽也咽不下。

  我实在走不动了,哥哥怕耽误大家赶路,鼓励我说山林里有兔子、松鼠,碰到给我抓一只。我精神一振,步子明显加快了许多。

  翻过又一座山,一股槐花香扑面而来,终于到了槐树林。我实在走不动了,倒在草地里。太阳照得眼晕,我把上衣披在头上,便呼呼地睡着了。等到醒来,哥哥已经从树上跳下来,把摘好的槐花装满了所有的袋子。我跌跌撞撞地站起来,感到头晕目眩,一点力气也没有。后来我是咋上的火车,坐了多长时间,咋回的家,是同村的人轮换着背还是哥哥用扁单挑的,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天,全家人吃上了香喷喷的槐花不烂子,哥哥还从布袋里掏出了一只小松鼠,我的脸胀得有点发烧,夹杂着羞愧。为了能带上我一块去,让哥哥吃了不少的苦。

  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苦涩的记忆连同童年的欢乐一起收藏在记忆深处。

  能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中有五、六个孩子是平常不过的事,我家兄弟姐妹六人,哥哥排行老二,我排行老四,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可以说在我们家我是最幸福的。

  哥哥长我8岁,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学校推荐让上高中,由于家中劳力不足,生活的负担全部压在父母身上,为了减轻父母亲生活的压力,让出更多的机会给弟弟妹妹,哥哥便自愿报名放弃学业回家参加农业生产。从此,哥哥用稚嫩的肩膀和父母亲一起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农村分田到户以后,家里的日子开始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哥哥不仅是劳动的好手,给家挣全劳的工分,还是一个能人。哥哥用学到的知识,按书上所讲的电器元件,给家里装了一个收音机,装好的那天,我在树上转天线,整整待了一下午,虽然只能收两三个台,但给平日寂静的家中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家里的房子、围墙修修补补,桌椅、板凳钉钉紧紧,左邻右舍家里有个红白喜事盘个炉灶,经常有人来请。为了不耽误挣生产队的工分,哥哥白天在队上干活,晚上在家加班用一些旧木料做小椅子、小板凳,用高梁杆扎笤帚,逢上赶集就拉上一车,卖了就补贴家用,卖不了下次再拉上去卖。这受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称赞,我们家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兄妹都上到初中或高中毕业。

  每当我们兄妹几人围在母亲身边,聊起过去的事,母亲都会说:你大哥做的活就是好,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

  

  剥玉米

  

  老家的八、九月份雨水多,经常会出现连阴雨天气。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大人们也会有事情在家里做,忙时也要孩子们干活。

  秋天收回的玉米棒子,除了晾晒在屋檐下或刨皮后挂在房前屋后,更多的就要一颗颗剥下来晾干,不然就会发霉。全家人围座在盛满玉米棒子的木海(一种用木制的容器)旁,除了吃饭就是剥玉米,实在是剥得手痛。

  大人的手有劲,剥起来也容易也快,而我们几个不是上厕所,就是要去喝水,总想着偷赖。但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谁也不敢逃避。逃不掉,还得好好地剥玉米,一剥就是大半天,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无意中我把一颗玉米粒塞进了鼻孔,用手捏,越捏越出不来,痛痒得我无法忍受,急得我眼泪直流。父母亲用了好多办法都闹不出来。父亲只好让哥哥背上我,披上塑料布去县城医院看医生。到县城的路虽然不远,但是路是土路,下着雨实在不好走。父亲和哥哥轮换背着我,好不容易才到了医院。哥哥把我按到床上,医生用镊子往外夹,我难受得嘴里一直骂医生,父亲陪着笑脸一直给医生说好话,费了好大的劲才取出鼻孔中的玉米。

  走出医院,雨还在下,看见街边有卖甘蔗的,父亲给我买了一节。我爬在哥哥的背上,有滋有味地吃着甘蔗。

  我把甘蔗拿给哥哥吃,他不要,在我一再嚷闹下,咬了一小口。哥哥告诫我说:以后要吃甘蔗,千万不敢再把玉米塞到鼻子里了,不然你的鼻子里会长出玉米芽的。后来,家里人在围座在一起的时候,总会逗笑地说,不敢再把玉米塞到鼻子里,大家就会大笑一阵。这成了我们家里开玩笑的一个话题。

  

  摸枪

  

  农村的青年人,大都当过基干民兵,村里有民兵连,哥哥当然在基干民兵之列。

  夏收后、冬闲时,队上的民兵都要进行训练,有刺杀、投弹、土工作业打坦克,还有实弹射击。我在打仗的电影里看到过枪,也从部队驻村野营拉练时见到过,但从来没有近距离摸过枪。民兵训练的时候,我同小伙伴围在场地外,等着、看着,看着、等着,好不容易等到他们休息,民兵把枪架在一起,有半自动步枪,有冲锋枪,还有机枪,我和小伙伴一涌而上,都想摸一下明晃晃的枪刺、黑油油的枪管。民兵连长看到小孩们围过来,大喊一声:“不要动,离远点!”吓得我们赶快就跑,有的小伙伴边跑边举起手来。大家都嘲笑举起手来的小朋友胆子太小。

  一天晚饭后,全家人都在屋外乘凉,我到哥哥住的屋子里,突然发现屋子的墙角立着一支步枪。屋里没人,太好了,枪比我的个头还高,用手卡住枪刺座向下一压,枪刺还能活动,我心里突突直跳,把枪刺座反复地卡上合上――把打开的枪刺用力向上一合,挂上了,捏着枪刺座向上一提,又下来了。正摸的高兴,哥哥发现了我,冲着我直嚷嚷,我连忙放下枪,夺门而逃。打那次后,哥哥再也没有把枪带回过家。

  我小时候再也没有摸过真正的枪,直到当兵以后,与枪相伴24年,但不论是实弹射击,还是携枪执行任务,都没有那一次摸到枪时紧张。

  

  捋槐花

  

  上世纪70年代,吃饭问题是家庭最大的生计问题,能让全家吃饱肚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家里靠父母亲和大哥三个主要劳力挣工分,生产队按工分多少再分口粮。每年春天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哥哥就与同村的年青人一起,爬上装煤的火车,到很远的山里去捋槐花。母亲把槐花淘洗干净、晾晒好,给我们做不烂子和菜馍馍。

  我七岁那年的春天,听说哥哥又要去捋槐花,我也想去,就缠着哥哥跟前跟后地央求,哥哥不忍心我受罪,不愿意带我去,因为下了火车还要走20多里的山路。磨了一天,直到头一天晚上,哥哥才答应带我一起去,但提出来说,你走不动,我不背你。我答应了哥哥的要求。

  我从没有坐过火车,这次终于可以坐回火车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哥哥叫醒我,我连忙穿好衣服,哥哥背着好几个卷在一起的麻袋,带着一个装满玉米面馍馍的手提布袋就出发了,睡眼惺松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哥哥后边。

  同村的年青人爬空车皮都有经验的,知道应该上哪个车。登上火车,一片漆黑,我紧紧地靠在哥哥身边,坐在车箱底,闭上眼睛慢慢地等着。天快亮的时候,火车一声长鸣,终于开动了。

  火车喘着粗气,越来越快,头顶上掠过呛人的煤烟,风也越来越大,蜷曲着的我不断向哥哥身边挪动,学着哥哥的样子把衣服蒙在头上。火车过山洞的时候,煤烟更大,呛得我直咳嗽。好不容易过了一个山洞又钻入一个山洞,火车吃力地爬行着。我掀开衣服,不时想看一看外面,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到四周的黑铁皮车箱,还有和我一样蜷曲着的哥哥。同村一块儿去的人,除了眯着的眼睛和露出的白牙,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煤黑,我笑别人,别人也笑我。

  太阳快要升到头顶的时候,火车停了下,大家纷纷从火车上跳下来。顺着羊肠小道,我跟在哥哥的身后同大家一起赶路。山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哥哥递给我一个馍馍,本来气喘的不行,咬上一口,咽也咽不下。

  我实在走不动了,哥哥怕耽误大家赶路,鼓励我说山林里有兔子、松鼠,碰到给我抓一只。我精神一振,步子明显加快了许多。

  翻过又一座山,一股槐花香扑面而来,终于到了槐树林。我实在走不动了,倒在草地里。太阳照得眼晕,我把上衣披在头上,便呼呼地睡着了。等到醒来,哥哥已经从树上跳下来,把摘好的槐花装满了所有的袋子。我跌跌撞撞地站起来,感到头晕目眩,一点力气也没有。后来我是咋上的火车,坐了多长时间,咋回的家,是同村的人轮换着背还是哥哥用扁单挑的,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天,全家人吃上了香喷喷的槐花不烂子,哥哥还从布袋里掏出了一只小松鼠,我的脸胀得有点发烧,夹杂着羞愧。为了能带上我一块去,让哥哥吃了不少的苦。

  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苦涩的记忆连同童年的欢乐一起收藏在记忆深处。


相关内容

  • [再见1980年代]读后感
  • <再见1980年代>读后感 好几个星期前就看到了<南方周末>那篇<再见1980年代>,一个人在沙发上喝着茶,窗外骄阳似火,屋内凉风宜人,读着那些原本不属于我的怀旧,心中不免生出对那个年代的种种记忆与描绘--,还有那个听了很多年的字眼"80后". ...

  • 这四十年来经历了什么?我们从头说起...
  • 原创 2017-02-21 黑胶达人 我的黑胶时代 我的黑胶时代 微信号 wodeheijiaoshidai 功能介绍 怀旧不需要借口, 情怀在这里漫游, <我的黑胶时代>不仅是一个开播了13年的电台节目, 更是一代人集体回忆的情感输出口. 小编觉得比未来还有趣的是历史, 因为已经发生的 ...

  • 汪国真起到了莫言贾平凹无法替代的作用
  • 汪国真起到了莫言贾平凹无法替代的作用 汪国真于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逝世,凤凰网文化独家连线张颐武.他认为,汪国真开创了大众文化时代,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起到的作用,是莫言.贾平凹不能替代的. 著名诗人汪国真于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逝世.凤凰网文化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文学家张颐武.在现代主义盛行的上世纪 ...

  • 芙蓉镇影评
  • <芙蓉镇>观后感 一部八十年代的电影,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说实话,在看之前,我并没有抱有太多的期待,只是看完后,我突然觉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带给我一个我没有经历过的但是却也确实熟悉的年代.整部影片对历史的描述是那么的真实,真实到不让上映. 每个时代伟大的人物,都会有他的功与过,而& ...

  • 琼瑶笔下爱恨分明的十大女主角
  • 这些,注定证明了琼瑶是一位内心丰富的性情中人,从而使她选择的演员也是内心丰富的.当然,她们也拥有着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美丽. 琼瑶是一位奇才.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始终在华语影视圈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她每出一招都会在影视界掀起很大的波澜.不管你对琼瑶的小说或电影有怎样的微词,但有一个事实你必须承认. ...

  • 近代史--感悟
  • 对于"历史"其实在我的影响中并不深刻,对他的兴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1989我就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小乡村,现在已经很难描述当时的生活方式了,毕竟那时候还小,但依然有着模糊的影响.那么下面引用一段关于80年代农村的描述,或许你也能从找到你小时候的影子. 出生于80年代的农村孩子 出生于 ...

  • 金观涛 邱震海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
  • 金观涛 邱震海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学术沙龙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306490 解说: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启蒙期,如何评价80年代思想解放与 ...

  •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文革时期)
  • 迷醉在红色里的童年和少年 要了解60年代生人的精神特质,就不能不从红色说起. 在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红色的:红旗.红太阳.红像章.红宝书.红袖标.红领巾等等,还有与红色相关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豪情和革命斗争. 我们没有选择地深深地迷醉在一种神奇的气氛里.到处是革命宣传画.革 ...

  • 没有宋词的年代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宋词的年代 青藤静静攀在漆迹斑驳的旧墙边,空气里漂浮着不知名的清香,一个罗衫淡淡的女子,提一盏小小的荷花灯,循着词人的韵脚婉约地走来. 那是多雨季,多忧愁的<雨霖铃>,是被落花和笙箫包围的<满庭芳>:是精致不可临摹的<钗头凤>,是靡丽凄婉 ...

  • [散文在线]我自由的空间
  • 作者吴地子竹 编辑好相处 [编者接]当与<散文在线>结缘后,我自认为我的数学逻辑与文字的邂逅达到了最佳的境地,<散文在线>在我生命中的份量.这里有蓝蓝的天空,有暖暖的阳光,这里有绿绿的草坪,还有柔柔的沙发,轻轻的微风飘着我们的梦,让伤痛和忧愁都被包容.我们用心为我们的文字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