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浅谈兼论青铜人像等级划分

《三星堆探秘》之“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浅谈 -兼论青铜人像等级划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纵目面具、带冠纵目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有黛黑色,口唇涂有朱砂)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三星堆遗址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形成了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侧鸭子河为防御体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个内城(小城)组成,古城内外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王国的都城气象,是不同于中原夏、商都城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在三星堆一号坑与二号坑出土文物来分析都均受到了人为的破坏与焚烧。同样所幸的是很多器物或保存较为完整,可或以修复。当然也有不少器物因残损太甚,无法修复,实在难窥全貌了。不少被砸碎器物残件并没有埋入坑中。

1988年7月至9月发掘两个长方形坑已定名为“祭祀坑”。 二号坑长5.3米,宽2.3米,深1.68米。修造规整,填平夯实。坑内有次序地分数层堆满玉石壁璋、青铜像、象牙、骨渣等等,它是一次大型号祭祀活动之后,作为最后一道仪式保存了下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祭祀坑中出土了上件金、铜、玉石、陶器,是三星堆鼎盛时期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三星堆文化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反映出多方面的社会情况,成为举世瞩目的文物精华。

二号坑出土一件青铜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座台面方形,四周以日晕纹作主纹。人像采用段浇铸而成,身体中空,出土时内存泥芯,当系残留的内范。立人像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有形的长方形孔,估计原插有发簪,冠上又有兽面的冠沿。兽面正中有圆形图案。人像袖与半臂式共三件右衽上衣,其中内衣的后裾即两摆分叉下垂如燕尾。衣服上满是各种图案。主纹是成组的龙纹,另有鸟纹、虫纹、目纹等。身着三层衣服。两臂一上一下举在胸前,双手各自握成环状,手势十分夸张,且臂膀大的出奇。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 似编织而成的

则其神死,渊为陵。”(原周礼为“焚之”而不是“沉之”)郑玄注:“神,谓水神龙罔象。”陆德明释文:“ 司马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水之神都均为“人状”相同)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用以祭祀的象牙,一号坑出土10多枚,二号坑出土接近70枚。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也刻有以象牙为献祭品的图像,均侧面反映出古蜀人对大象的崇奉。由此看来,提取象的形貌特征以作为巫师顶戴的兽首冠之主要形式构成元素,完全在情理之中。古人重冠,冠具有身份地位的标识意义。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兽首冠人像与一件大立人像头冠、体量等的差别,也反映出二者职司范围与权力大小的差异。如一号坑发掘简报中便提到坑内有很厚一层烧骨渣,里面杂有木灰烬,发掘整理者推测“这此骨渣是将用于祭祀的牺牲‘燔燎’的结果并指出甲骨文中有关“燔燎”的卜辞屡见不鲜。联系到一号坑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器、贝、陶器、象牙等均用火烧过,因而认为“这些遗物是在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祭典降重的‘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如果说二号坑内的大量器物皆是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显然与古蜀国丰富多彩的祭祀内容和祭祀形式不相吻合。这种情形在商王朝也“从未见一次祭祀要掩埋掉数百件青铜器以及金器与玉器的例子”。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兽首冠人像残高40.2厘米,腰以下残断,双手握孔,两臂平抬,手臂曲的不成一条直线,右手小指向外撇。其姿势与大青铜立人像的手姿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其头上戴的冠呈抽象而夸张的兽首状,冠顶朝前开有巨大的方口,两侧有两只长大的兽耳耸立,中间有一如同曲状的装饰物,显得极其奇异。仅存上半身,出土时身体涂有黑彩,口中涂朱,估计是在入坑前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时被有意火燎及砸损所致,另外一部分可能投入江河之中。人像体态端庄,神情冷峻肃穆,两臂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双手皆作执握中空的手型。其所穿对襟衣纹饰精丽,且腰间系带插觹,整个构型和服饰符号元素的运用均力图表现人像的威武气质和着装的神秘华丽。推测这尊人像表现的也应是某种祭仪主持者的形象,其所穿之衣应是法衣。总体来看,人像造型及手势与大立人像相类,其手势的细微变化在于其右手大拇指并未与其他四指扣拢,且小拇指作略向外微翘状,其形式意味与后来道教法术的“捻诀”颇为相似,从手形来看,似乎原握有形制为外圆内方的“琮”这种礼器。造像最为引人注意的便是其奇特的兽首冠。兽首冠作昂扬取势,兽口宽扁,口部两侧各饰一太阳纹。冠两侧为兽眼,冠顶中部铸一劲拔的兽鼻,冠顶后部两侧铸呈外展开张之势的兽耳。兽首怪异莫名,显然是综合多种动物局部特征的复合型神兽形象。从兽鼻和兽耳的造型特征看,当是以意象手法仿拟大象的鼻与耳。笔者认为商铜兽首冠人像与青铜大立人像其实为同一水神。只是在外形上有所差别而已。由于古蜀人屡次祭祀水神而又不灵验之时,最后索性将这些不同外形的水神砸碎焚烧后而埋藏于地下。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青铜神树共8棵,属商代晚期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

一号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传说远古本来有10个太阳,他们栖息在神树扶桑上,每日一换。复原

后的青铜神树上残留着9只鸟,神树的最顶端却没有神鸟。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件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

二号坑出土的一件鸟脚人像出土时遍体涂有朱砂和黑彩。人像的双腿粗硕健,上有阴刻的眼睛纹饰,当属纹身的标志。人像的鸟爪酷似鹰爪,强劲有力,紧紧钳住下面的鸟头。出土头像(K2②:327)残高81.2厘米,眼眶及脑后编发上的黑彩尚存,口中涂朱。还有侧跪式人像(K2③:04)眉毛、眼眶、眼球也有黑彩痕迹。此鸟脚人像出土时齐腰以上头部与臂膀均没有埋入坑中,可能被投入河中。从器物来分析它与其它的出土器物不一样,明显它有一双赤爪,紧紧抓住下面变形的鸟的青铜图形器。但是从腰以上的头部就被破坏或者投入河中,它可能是“人首鸟身”的形象,也有可能是人鸟合体及人神通的主题在此又现。在三星堆出土人像文物整体铸造完整度来讲,除了立人像之外,那青铜鸟脚人像与兽首冠人像就非它们莫属了。虽然它们均都有了残缺破损,但整体观念来讲,也不失为两件珍贵的文物。也给人们留下一种神秘的猜想,它们到底是人是鸟,还是人鸟合体,或者说是人兽合体呢?最终还要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一一解开这埋葬几千年的迷底。

二号坑出土的20件青铜人面像均为半圆形,大小不一,同青铜立人像神态威武粗犷豪放,洋溢着英雄阳刚之气,同时简报中根据形态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都是方面宽额长直大耳,刀形粗眉,杏状大眼,高鼻阔嘴,有着典型的突起的目棱和鼻棱,两边颧骨上下凹痕之间也形成飞扬的棱线,显得威严而又生动。其尺寸有宽60.5厘米高40.3厘米、宽40.8厘米高26厘米、宽19厘米高15.2厘米不等。出土时料仍清晰可辨,还有唇缝中有涂有朱砂,这些颜料的使用,显然也是为了突出一种装饰效果。使这些青铜人面像显示了更加精美动人的神秘力量。二号坑出土的44件青铜人头像,均于真人头大小一样。是分三种类型及其亚型号,第一类人头像(K2②:

83)通高26.6厘米,圆头顶,头顶盖和颅腔分铸,头戴绳索状帽箍,或是将发辫挽在头顶上,脸型廋削,刀眉栗眼,蒜头鼻子,面容朴实敦厚,耳朵钻有三圆孔,颈前铸成顿三角形颈后呈圆弧形。第二类人头像(K2②:90)通高34.7厘米,平头顶戴回字型纹,顶盖和头像分铸,面容消廋,表情凝重,颈现侧名钻有一个圆孔。另一个件人头像(K2②:51)高41厘米,眼眶及脑后编发的黑彩尚存,口中涂朱。第三类人头像用浑铸法铸造,一件人头像(K2②:58)残高50厘米,圆头顶,头上好像戴有头盔。脑后用补铸法铸有发饰,似戴蝴蝶形花,中间用宽带扎束。人像造型优美,显得精神十足。另一件人头像(K2②:63)残高23厘米,圆头顶,发式为椎髻。人物形象生动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中有4件带有黄金面罩,其中两件平头顶型(K2②:45、K2②:115),圆头顶型两件(K2②:137、K2②:214),每件人头像所戴金面罩的完殖情况不一样。人头像的造型与未粘金面罩的同类人头像相同,大小尺寸与真人头部相近。此器物在三星堆文物中最具特色,是因为它有面戴金罩,金光熠熠、耀人眼目,如军中将帅,统领所有部将士,又如征战沙场,英俊威武。根据《文物》出土简报青铜人头像应当不光是只有人头,而下身可能是有的,因为出土时人头像内腔有泥范,故确定有下身。多数学者认为其下身应为泥所做,而笔者却认为其下身应是用木所作。原因是“祭祀坑”器物均经过大火焚烧,一号坑青铜器有被烧的变型,头下部已溶化。表铜器溶点为700°C —900°C,烧窑温度为1200°C以上,而木材是很容易燃烧,二号坑出土时不曾见有被烧成块的泥范或大的泥块(或者是有泥范很像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所以青铜人头像应当是完整的人体,在经过大火焚烧之后木制的人头像下身

被火已烧成灰烬。故青铜人头像成为现在的模样。

在坑里各式各样的鸟型中,最为朴实的,莫过于《三星堆祭祀坑》报告编号为 (K2③:193-2)的铜质残足鹌鹑。它残高5.2厘米,宽4.5厘米,体形甚小,似乎是某一器物上的附件。鸟的头顶较平,圆眼鼓出,接近顶部,好像青蛙。喙短而尖,颈子较粗,全身布满条带状的鳞纹羽毛;前圆后尖的贴身翅膀比较小巧,上有表现羽毛的花纹,没有尾巴;其足部业已残断。二号坑出土一件铜鸟头的造型,十分引人注目。其编号为(K2②:141),体形较大,通高40.3厘米,纵径38.8厘米,横径19.6厘米,有着浅浅的羽冠,眼睛很大,眼角下弯。出土时,还能见到眼珠周边涂有朱色。鸟喙内钩,口缝处也有涂朱; 这表明它备受三星堆人的重视。鸟的颈部平截, 颈背及左右颈根各有一个穿孔,可见当初是钉在木质或铆在铜质的身躯之上的。

在一、二号坑中均出土有象牙,且摆放在坑的最上面一层。中层出土为青铜立人像、神树、鸟脚人像、大铜鸟头像等。最底层为焚烧过的灰烬。坑中出土器物均不等程度的人为的焚烧与破坏过。至于三星堆出土很多青铜鸟、象牙、玉璋是何原因?其实这些器物均是为祭祀而铸造的。就以三星堆出土文物来看,如此的器物繁多,制作工艺水平如此之精湛。不论是哪样的国家都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国家开支。然而国家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就以一个国家消亡与国家的重要器物来比较的话,古蜀人相信宁愿失去那些尽管很重要的器物也不愿将古蜀国消亡。故而他们失去了国宝象牙、玉璋、金器等想换来的是国家的平安与繁荣。天公不作美,因地理环境蜀地低洼,每洪水泛滥之时蜀国人也避免不了洪水的侵袭,而洪水是三星堆古蜀国消亡的最大“杀手”。古人相信象牙可辟邪,镇压水怪。而洪水对于鸟来说不惧恐怕,因为鸟可以飞翔,所古蜀人崇拜鸟。最终古蜀人也摆脱不了洪水而带来灭顶之灾,以至三星堆古蜀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

最后总结一下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青铜人神像如下:(均被人为的焚烧与破坏过)

数量 名称 说明内容

1)1件 青铜立人像 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完整人像) 2)1件 铜鸟脚人像 残高41厘米左右,估计全高在120厘米左右。

3)1件 兽首冠人像 残高81厘米左右,估计全高在120厘米左右。

4)8件 青铜小人像 其中一个高13.3厘米,其它均12厘米以下。(完整人像) 5)20件 青铜人面像 尺寸不一(出土只有面罩,不见其下身)

6)44件 青铜人头像 其中共4件装饰有金面罩(出土只有面罩,不见其下身)

7)3件 铜纵目面具 尺寸不一

8)8件 青铜神树 尺寸不一

9)其它青铜器件、玉石器、陶器、金器等

从以上数据(包含青铜器人像的完整情况与真实人像)中得出结果是:

a) 青铜人头像数量是青铜人面像数量2倍还多2件。

a) 青铜人面像数量是青铜小人像数量2倍还多2件。

b) 青铜小人像数量是铜鸟脚人像数量2倍还多2件。

故笔者给出最终三星堆青铜人神等级划分图如下:但其中三件青铜纵目面具与其它出土文物有别,其外形要大过以上的所有青铜面具、青铜人面像、青铜人头像,还包括青铜鸟脚人像,兽首冠人像。笔者推测此三件面具制作时间应在以上所有青铜面具、青铜人头像等之后。因为它只有三件,其中一件比其外两件要大的多。它可能是在三星堆快要消亡的时期或者是大量以洪水为

《三星堆探秘》之“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浅谈 -兼论青铜人像等级划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纵目面具、带冠纵目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有黛黑色,口唇涂有朱砂)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三星堆遗址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形成了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侧鸭子河为防御体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个内城(小城)组成,古城内外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王国的都城气象,是不同于中原夏、商都城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在三星堆一号坑与二号坑出土文物来分析都均受到了人为的破坏与焚烧。同样所幸的是很多器物或保存较为完整,可或以修复。当然也有不少器物因残损太甚,无法修复,实在难窥全貌了。不少被砸碎器物残件并没有埋入坑中。

1988年7月至9月发掘两个长方形坑已定名为“祭祀坑”。 二号坑长5.3米,宽2.3米,深1.68米。修造规整,填平夯实。坑内有次序地分数层堆满玉石壁璋、青铜像、象牙、骨渣等等,它是一次大型号祭祀活动之后,作为最后一道仪式保存了下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祭祀坑中出土了上件金、铜、玉石、陶器,是三星堆鼎盛时期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三星堆文化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反映出多方面的社会情况,成为举世瞩目的文物精华。

二号坑出土一件青铜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座台面方形,四周以日晕纹作主纹。人像采用段浇铸而成,身体中空,出土时内存泥芯,当系残留的内范。立人像头戴莲花状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有形的长方形孔,估计原插有发簪,冠上又有兽面的冠沿。兽面正中有圆形图案。人像袖与半臂式共三件右衽上衣,其中内衣的后裾即两摆分叉下垂如燕尾。衣服上满是各种图案。主纹是成组的龙纹,另有鸟纹、虫纹、目纹等。身着三层衣服。两臂一上一下举在胸前,双手各自握成环状,手势十分夸张,且臂膀大的出奇。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 似编织而成的

则其神死,渊为陵。”(原周礼为“焚之”而不是“沉之”)郑玄注:“神,谓水神龙罔象。”陆德明释文:“ 司马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水之神都均为“人状”相同)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大量用以祭祀的象牙,一号坑出土10多枚,二号坑出土接近70枚。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也刻有以象牙为献祭品的图像,均侧面反映出古蜀人对大象的崇奉。由此看来,提取象的形貌特征以作为巫师顶戴的兽首冠之主要形式构成元素,完全在情理之中。古人重冠,冠具有身份地位的标识意义。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兽首冠人像与一件大立人像头冠、体量等的差别,也反映出二者职司范围与权力大小的差异。如一号坑发掘简报中便提到坑内有很厚一层烧骨渣,里面杂有木灰烬,发掘整理者推测“这此骨渣是将用于祭祀的牺牲‘燔燎’的结果并指出甲骨文中有关“燔燎”的卜辞屡见不鲜。联系到一号坑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器、贝、陶器、象牙等均用火烧过,因而认为“这些遗物是在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祭典降重的‘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如果说二号坑内的大量器物皆是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显然与古蜀国丰富多彩的祭祀内容和祭祀形式不相吻合。这种情形在商王朝也“从未见一次祭祀要掩埋掉数百件青铜器以及金器与玉器的例子”。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兽首冠人像残高40.2厘米,腰以下残断,双手握孔,两臂平抬,手臂曲的不成一条直线,右手小指向外撇。其姿势与大青铜立人像的手姿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其头上戴的冠呈抽象而夸张的兽首状,冠顶朝前开有巨大的方口,两侧有两只长大的兽耳耸立,中间有一如同曲状的装饰物,显得极其奇异。仅存上半身,出土时身体涂有黑彩,口中涂朱,估计是在入坑前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时被有意火燎及砸损所致,另外一部分可能投入江河之中。人像体态端庄,神情冷峻肃穆,两臂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双手皆作执握中空的手型。其所穿对襟衣纹饰精丽,且腰间系带插觹,整个构型和服饰符号元素的运用均力图表现人像的威武气质和着装的神秘华丽。推测这尊人像表现的也应是某种祭仪主持者的形象,其所穿之衣应是法衣。总体来看,人像造型及手势与大立人像相类,其手势的细微变化在于其右手大拇指并未与其他四指扣拢,且小拇指作略向外微翘状,其形式意味与后来道教法术的“捻诀”颇为相似,从手形来看,似乎原握有形制为外圆内方的“琮”这种礼器。造像最为引人注意的便是其奇特的兽首冠。兽首冠作昂扬取势,兽口宽扁,口部两侧各饰一太阳纹。冠两侧为兽眼,冠顶中部铸一劲拔的兽鼻,冠顶后部两侧铸呈外展开张之势的兽耳。兽首怪异莫名,显然是综合多种动物局部特征的复合型神兽形象。从兽鼻和兽耳的造型特征看,当是以意象手法仿拟大象的鼻与耳。笔者认为商铜兽首冠人像与青铜大立人像其实为同一水神。只是在外形上有所差别而已。由于古蜀人屡次祭祀水神而又不灵验之时,最后索性将这些不同外形的水神砸碎焚烧后而埋藏于地下。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青铜神树共8棵,属商代晚期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

一号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传说远古本来有10个太阳,他们栖息在神树扶桑上,每日一换。复原

后的青铜神树上残留着9只鸟,神树的最顶端却没有神鸟。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件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

二号坑出土的一件鸟脚人像出土时遍体涂有朱砂和黑彩。人像的双腿粗硕健,上有阴刻的眼睛纹饰,当属纹身的标志。人像的鸟爪酷似鹰爪,强劲有力,紧紧钳住下面的鸟头。出土头像(K2②:327)残高81.2厘米,眼眶及脑后编发上的黑彩尚存,口中涂朱。还有侧跪式人像(K2③:04)眉毛、眼眶、眼球也有黑彩痕迹。此鸟脚人像出土时齐腰以上头部与臂膀均没有埋入坑中,可能被投入河中。从器物来分析它与其它的出土器物不一样,明显它有一双赤爪,紧紧抓住下面变形的鸟的青铜图形器。但是从腰以上的头部就被破坏或者投入河中,它可能是“人首鸟身”的形象,也有可能是人鸟合体及人神通的主题在此又现。在三星堆出土人像文物整体铸造完整度来讲,除了立人像之外,那青铜鸟脚人像与兽首冠人像就非它们莫属了。虽然它们均都有了残缺破损,但整体观念来讲,也不失为两件珍贵的文物。也给人们留下一种神秘的猜想,它们到底是人是鸟,还是人鸟合体,或者说是人兽合体呢?最终还要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一一解开这埋葬几千年的迷底。

二号坑出土的20件青铜人面像均为半圆形,大小不一,同青铜立人像神态威武粗犷豪放,洋溢着英雄阳刚之气,同时简报中根据形态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都是方面宽额长直大耳,刀形粗眉,杏状大眼,高鼻阔嘴,有着典型的突起的目棱和鼻棱,两边颧骨上下凹痕之间也形成飞扬的棱线,显得威严而又生动。其尺寸有宽60.5厘米高40.3厘米、宽40.8厘米高26厘米、宽19厘米高15.2厘米不等。出土时料仍清晰可辨,还有唇缝中有涂有朱砂,这些颜料的使用,显然也是为了突出一种装饰效果。使这些青铜人面像显示了更加精美动人的神秘力量。二号坑出土的44件青铜人头像,均于真人头大小一样。是分三种类型及其亚型号,第一类人头像(K2②:

83)通高26.6厘米,圆头顶,头顶盖和颅腔分铸,头戴绳索状帽箍,或是将发辫挽在头顶上,脸型廋削,刀眉栗眼,蒜头鼻子,面容朴实敦厚,耳朵钻有三圆孔,颈前铸成顿三角形颈后呈圆弧形。第二类人头像(K2②:90)通高34.7厘米,平头顶戴回字型纹,顶盖和头像分铸,面容消廋,表情凝重,颈现侧名钻有一个圆孔。另一个件人头像(K2②:51)高41厘米,眼眶及脑后编发的黑彩尚存,口中涂朱。第三类人头像用浑铸法铸造,一件人头像(K2②:58)残高50厘米,圆头顶,头上好像戴有头盔。脑后用补铸法铸有发饰,似戴蝴蝶形花,中间用宽带扎束。人像造型优美,显得精神十足。另一件人头像(K2②:63)残高23厘米,圆头顶,发式为椎髻。人物形象生动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中有4件带有黄金面罩,其中两件平头顶型(K2②:45、K2②:115),圆头顶型两件(K2②:137、K2②:214),每件人头像所戴金面罩的完殖情况不一样。人头像的造型与未粘金面罩的同类人头像相同,大小尺寸与真人头部相近。此器物在三星堆文物中最具特色,是因为它有面戴金罩,金光熠熠、耀人眼目,如军中将帅,统领所有部将士,又如征战沙场,英俊威武。根据《文物》出土简报青铜人头像应当不光是只有人头,而下身可能是有的,因为出土时人头像内腔有泥范,故确定有下身。多数学者认为其下身应为泥所做,而笔者却认为其下身应是用木所作。原因是“祭祀坑”器物均经过大火焚烧,一号坑青铜器有被烧的变型,头下部已溶化。表铜器溶点为700°C —900°C,烧窑温度为1200°C以上,而木材是很容易燃烧,二号坑出土时不曾见有被烧成块的泥范或大的泥块(或者是有泥范很像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所以青铜人头像应当是完整的人体,在经过大火焚烧之后木制的人头像下身

被火已烧成灰烬。故青铜人头像成为现在的模样。

在坑里各式各样的鸟型中,最为朴实的,莫过于《三星堆祭祀坑》报告编号为 (K2③:193-2)的铜质残足鹌鹑。它残高5.2厘米,宽4.5厘米,体形甚小,似乎是某一器物上的附件。鸟的头顶较平,圆眼鼓出,接近顶部,好像青蛙。喙短而尖,颈子较粗,全身布满条带状的鳞纹羽毛;前圆后尖的贴身翅膀比较小巧,上有表现羽毛的花纹,没有尾巴;其足部业已残断。二号坑出土一件铜鸟头的造型,十分引人注目。其编号为(K2②:141),体形较大,通高40.3厘米,纵径38.8厘米,横径19.6厘米,有着浅浅的羽冠,眼睛很大,眼角下弯。出土时,还能见到眼珠周边涂有朱色。鸟喙内钩,口缝处也有涂朱; 这表明它备受三星堆人的重视。鸟的颈部平截, 颈背及左右颈根各有一个穿孔,可见当初是钉在木质或铆在铜质的身躯之上的。

在一、二号坑中均出土有象牙,且摆放在坑的最上面一层。中层出土为青铜立人像、神树、鸟脚人像、大铜鸟头像等。最底层为焚烧过的灰烬。坑中出土器物均不等程度的人为的焚烧与破坏过。至于三星堆出土很多青铜鸟、象牙、玉璋是何原因?其实这些器物均是为祭祀而铸造的。就以三星堆出土文物来看,如此的器物繁多,制作工艺水平如此之精湛。不论是哪样的国家都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国家开支。然而国家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就以一个国家消亡与国家的重要器物来比较的话,古蜀人相信宁愿失去那些尽管很重要的器物也不愿将古蜀国消亡。故而他们失去了国宝象牙、玉璋、金器等想换来的是国家的平安与繁荣。天公不作美,因地理环境蜀地低洼,每洪水泛滥之时蜀国人也避免不了洪水的侵袭,而洪水是三星堆古蜀国消亡的最大“杀手”。古人相信象牙可辟邪,镇压水怪。而洪水对于鸟来说不惧恐怕,因为鸟可以飞翔,所古蜀人崇拜鸟。最终古蜀人也摆脱不了洪水而带来灭顶之灾,以至三星堆古蜀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

最后总结一下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青铜人神像如下:(均被人为的焚烧与破坏过)

数量 名称 说明内容

1)1件 青铜立人像 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完整人像) 2)1件 铜鸟脚人像 残高41厘米左右,估计全高在120厘米左右。

3)1件 兽首冠人像 残高81厘米左右,估计全高在120厘米左右。

4)8件 青铜小人像 其中一个高13.3厘米,其它均12厘米以下。(完整人像) 5)20件 青铜人面像 尺寸不一(出土只有面罩,不见其下身)

6)44件 青铜人头像 其中共4件装饰有金面罩(出土只有面罩,不见其下身)

7)3件 铜纵目面具 尺寸不一

8)8件 青铜神树 尺寸不一

9)其它青铜器件、玉石器、陶器、金器等

从以上数据(包含青铜器人像的完整情况与真实人像)中得出结果是:

a) 青铜人头像数量是青铜人面像数量2倍还多2件。

a) 青铜人面像数量是青铜小人像数量2倍还多2件。

b) 青铜小人像数量是铜鸟脚人像数量2倍还多2件。

故笔者给出最终三星堆青铜人神等级划分图如下:但其中三件青铜纵目面具与其它出土文物有别,其外形要大过以上的所有青铜面具、青铜人面像、青铜人头像,还包括青铜鸟脚人像,兽首冠人像。笔者推测此三件面具制作时间应在以上所有青铜面具、青铜人头像等之后。因为它只有三件,其中一件比其外两件要大的多。它可能是在三星堆快要消亡的时期或者是大量以洪水为


相关内容

  • 三星堆介绍
  • 第一展馆 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 ...

  • 三星堆导游词
  • 第一展馆 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 ...

  • 青铜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点 中华博物 鉴藏讲座
  • 青铜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点 (王巍 2007.03.22) 大家都知道,今年春节前夕,在眉县杨家村发现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铜器窖藏,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无比振奋.因为我现比如说等级身份,已经是通过这种礼器乐器来反映这种不同的华博献记载很少,大多书出自后人的史家的某种梳理.整理,这样的们搞夏商周考 ...

  • 高二历史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 第五单元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第3课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难点 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围绕三星堆文化展开,主题在于使学 ...

  • 伪文物笑死人 三星堆博物馆微博愤怒打假
  • 2015年10月13日07:1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微博我有话说(13人参与)收藏本文 微博截图 三星堆馆藏的铜顶尊跪坐人像 三星堆馆藏铜人头像 图为在外行人看来有模有样的"伪文物" 此为三星堆"伪文物" 三星堆的标志性文物青铜立人最近很忙,它一会 ...

  • 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研究
  • 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研究 作者:吴豪夫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 摘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面具,对于研究三星堆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青铜面具造型夸张,形态各异,反映出古蜀王国首领人性与神性合一的性质,是神话了的历代蜀王的面具.通过对这些面具做类型学分析,并参 ...

  • 千古未解之谜 · 参观三星堆青铜馆 组图
  • 夸张诡异的纵目青铜人面像--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虽是人型面具,但却偏离了人的特征,尤其是那眼睛.耳朵,明显地表现了兽的特征,眼睛突破眼眶,竟然外凸16厘米.耳朵宽大向两侧展开.令人惊叹!惊叹之余只能用"千里眼"."顺风耳"来形容.而这样的语言 ...

  • 商代时期有着怎样的"国际交流"
  • 商代时期有着怎样的"国际交流" 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时候,在今天的中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的族群,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他们也和今天中国境外的一些国家和族群发生着交往.这些交往见证了商代对外活动的诸多印迹,是研究3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对外交往活动的重 ...

  • 5.1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上)
  • 第1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青铜,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大致了解青铜铸造工艺的过程.在想象.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划分青铜器种类.认识并欣赏部分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赏析内容.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