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中国航天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 实现中国航天"七大创新"

发布时间: 2013-12-16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 (中国网 李佳/摄)

中国网12月16日讯 (记者 唐佳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就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在会上表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中国网现场直播

吴志坚介绍说,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按计划准时发射,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6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我国新研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12月10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降轨进入15×100千米椭圆轨道;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昨天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成功传回五星红旗的图片,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任务整个过程做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安全着陆、可靠分离、成功巡视”,表现非常完美。

吴志坚说:“昨天深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互拍成像,看望并慰问参研参试人员。马凯副总理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对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吴志坚指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这次任务在动力下降、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

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吴志坚表示,目前,嫦娥三号已经开始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器的自动巡视勘察,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后续还将面临120℃至零下180℃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验。嫦娥三号着陆器设计寿命1年,巡视器设计寿命3个月。我们期待嫦娥三号能够传回尽可能多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吴志坚强调,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 吴志坚指出,我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我国探月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与俄罗斯、欧空局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合作。我们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国际同行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 实现中国航天"七大创新"

发布时间: 2013-12-16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 (中国网 李佳/摄)

中国网12月16日讯 (记者 唐佳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就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在会上表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中国网现场直播

吴志坚介绍说,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按计划准时发射,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6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我国新研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12月10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降轨进入15×100千米椭圆轨道;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昨天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成功传回五星红旗的图片,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任务整个过程做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安全着陆、可靠分离、成功巡视”,表现非常完美。

吴志坚说:“昨天深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互拍成像,看望并慰问参研参试人员。马凯副总理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对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吴志坚指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这次任务在动力下降、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

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吴志坚表示,目前,嫦娥三号已经开始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器的自动巡视勘察,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后续还将面临120℃至零下180℃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验。嫦娥三号着陆器设计寿命1年,巡视器设计寿命3个月。我们期待嫦娥三号能够传回尽可能多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吴志坚强调,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 吴志坚指出,我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我国探月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与俄罗斯、欧空局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合作。我们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国际同行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


相关内容

  • 从"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看各国探月之旅
  •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按照计划,"嫦娥三号"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着陆器将就位探测,月球 ...

  • 嫦娥一号至三号简介
  • 嫦娥一号至嫦娥三号资料简介 嫦娥一号简介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任务"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 ...

  • "嫦娥"筑梦广寒宫
  • 2013年12月14日晚,远赴太空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虹湾着陆区着陆,"中国访客"让沉寂的"广寒宫"不再清虚寂寥.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登月梦想,终于由"嫦娥"变成现实. 12月15日23时许,正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测工作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巡 ...

  • 毛概案例分析
  • 班级:工造09K2 姓名:向毅 学号:[1**********]4 我国嫦娥二号圆满成功 一.案例内容:庆祝嫦娥二号圆满成功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嫦娥二号 ...

  • 论文:中国探月计划
  • 论中国探月工程 程亮 [1**********] 122091班 自古以来,"嫦娥奔月"的传说就传承了中国人奔向月球的梦想,如今中国"嫦娥工程"的实施将为实现这一梦想拉开序幕.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quo ...

  • 嫦娥五号卫星
  • 嫦娥五号卫星 嫦娥五号卫星简称嫦娥五号,是负责嫦娥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卫星.嫦娥五号计划于2018年左右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等多个部分组成,由于体积庞大,故将使用中国新一代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嫦娥五号执行的是 ...

  • 航天科技成就
  • ·从东方红到嫦娥 毛泽东 : "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早在 50 年代末期,毛泽东就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从此,我国科学家们就为之辛勤工作.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 ...

  •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此次,"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中国的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为期3个月的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在"玉兔号" ...

  • 人类与月球的距离还有多远?宣妮
  • 人类与月球的距离还有多远? 富水中心小学 宣妮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月球寄予美好的遐思和充满诗意的赞美.当一轮皎洁如玉的明月高挂在夜空,人们只能靠肉眼观测月球并寄托自己的想像.真正对月球认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月球号"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将月球的整个面貌展现在人们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