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

一、基础知识掌握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

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

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

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我】指鲁国。【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jiàn)】参

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

个人专有。【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bó)】丝织品。【加】

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

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

已经。【克】战胜。【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衰】减弱。【竭】尽,消失。【盈】充

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ǐ)】倒下。

(二)通假字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

【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

气完成。【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三、文言文重点句积累:

123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以情。

5、曹刿认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军事上后发制人。在文中指:

6.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8.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盈。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0、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彼竭我盈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辙乱旗靡 的时候。

四、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吃肉的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吃肉的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译: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

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

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五、阅读理解:

1.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

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

庸。

2.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

验。

3.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

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

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

4.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5.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说

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

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

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

6.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

7.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8.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9、《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10、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曹刿:曹刿用直接的话语打动大王,带他出征_。

邹忌:_邹忌运用切身经历,以家事喻国事委婉的劝说。

1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国家 和 战争的性质。

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反面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

(2)、表明进见原因。

(3)、为下文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

13、

曹刿论战

一、基础知识掌握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

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

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

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我】指鲁国。【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jiàn)】参

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

个人专有。【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bó)】丝织品。【加】

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

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

已经。【克】战胜。【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衰】减弱。【竭】尽,消失。【盈】充

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ǐ)】倒下。

(二)通假字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

【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

气完成。【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三、文言文重点句积累:

123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以情。

5、曹刿认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军事上后发制人。在文中指:

6.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8.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盈。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0、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彼竭我盈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辙乱旗靡 的时候。

四、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吃肉的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吃肉的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译: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

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

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五、阅读理解:

1.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

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

庸。

2.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

验。

3.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

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

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

4.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5.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说

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

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

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

6.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

7.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8.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9、《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10、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曹刿:曹刿用直接的话语打动大王,带他出征_。

邹忌:_邹忌运用切身经历,以家事喻国事委婉的劝说。

1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国家 和 战争的性质。

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反面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

(2)、表明进见原因。

(3)、为下文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

13、


相关内容

  •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20141125
  •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告成初中:刘舜晓 2014年11月25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熟读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会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掌握文学常识,熟读课文. [学习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会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主要 ...

  • 最新鄂教版语文九下:[子鱼论战]教案
  • <子鱼论战>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 ...

  • 戊戌变法高中历史教案
  •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 ...

  • [秦晋崤之战]教案
  • 秦晋崤之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 ...

  • 虚词之用法教案
  •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比较多,按词性来说,主要分为代词.动词和助词.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语句中的"之"字: 1. 友 ...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 ...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教案
  • 专题三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维新派.革命派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各派思想的比较,逐渐 ...

  • 6.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八年级上)
  •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 ...

  • 高一历史教案商鞅变法
  • 选修一第四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 本课分为变法的前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