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原则_周雪娇

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MODERNEDUCATIONSCIENCE

2007年第4期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周雪娇

(河北省三河市第八中学

河北

三河

)065201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与

原则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目的;原则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27-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其实施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只对评价的目的与原则进行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就是“人们在开展课程评价之前设想或规定的课程评价活动所欲达到的效果或结果”。志的内在规律贯穿在人的实践中”。

[2]

[1]

现,表扬、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出现的不良表现看作是促进学生进步和扩展学生经验的机会,而不能因此指责学生,更不能把它作为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正错误,调整步骤,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基于整体视野而开发的,因而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和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客观判断学生不同的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建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从而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成长、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等教育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二)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进一步调节课程目标,使其更能体现时代的要求,更适合学生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使课程目标兼顾社会、学生与科技三者的要求,使三者达到动态平衡,使课程目标日趋科学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校本层面上,对其评价促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与年级的需求,实现“一纲多本”。进而促使课程内容丰富与多样。这给学校、学生留有极大选择课程内容的空间,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使课程内容日趋合理化。

评价本身就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强化管理工

“目的作

为行动的直接动机指引和调整各种行为,并作为支配人意

课程评价的目的指

导和支配着整个课程评价的过程,决定着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制约着评价标准的制定,课程评价的目的对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而,不在于证明”

(一)

[3]

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不断完善,促进教师专业不断生成。

促进学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主要看学生的现在比过去有无进步、有哪些进步,旨在建立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其课程的主要标准。学生的发展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评价学生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最直接依据。因而,在评价中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在活动中的表

收稿日期:2007-05-02

作者简介:周雪娇(1980-),女,河北三河人,河北省三河市第八中学教师,中教二级,主要从事语文学科的课程研究

与评价研究。

作,提高管理效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评价使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并进一步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就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和支持性环境。评价使学生学会实现从接受性到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方式的保障。

(三)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倡导把结果以科学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老师,使教师最大限度地认可与接受评价结果,从而建立起对自身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足,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教师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与分析中,专业得到不断的成长。同时评价促使教师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大量新的技术方法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意识与实施课程的水平,有效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是指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价值,体现了评价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思想的具体化。

(一)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在评价中自始至终地贯彻教育主体性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落到实处。发挥被评价者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评价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因而在评价时,必须体现主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但最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教育的宗旨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才能真实地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评价其实施过程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他主体的评价只有被学生认同才会促进学会的发展,否则,既无任何意义,又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功能。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自我接受性评价,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主体性评价原则不仅表现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一种新型的关系,而且也尽可能地在评价中做到主客观的高度统一,评价结果被评价者所认同。

(二)

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就是以过程作为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指向教育过程本身,关注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要求评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全程评价。与传统的教育课程较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原则。认为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提高课程质量,关键在教学过程而不是过分注重结果的评价。“教育意味着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它们具有内在价值,而不是别的目标的手段”。

[4]

不科学的,不优化的,其实施结果不可能是优秀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活动成果的质量,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教训,更关注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即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的体验,“发展诸如兴趣、期望、态度、鉴赏、价值观、义务感或志愿感、意志力等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思想特征之一。”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能力而不是知识,故不应过多地看中所获知识的对与错、作品的优与劣等结果,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应着重整个活动的过程,对其进行全程评价。过程性原则要求评价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各个阶段均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既是对过程的评价,也是在过程中进行评价。

(三)

综合性原则

评价的综合性原则就是评价内容要兼顾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整体地评价,要综合考虑各评价主体所需和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整体论视野而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从目标上看,综合实践活动非常强调态度、能力、知识综合性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从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广泛性和超前性;从活动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一切有利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各种感观的参与和各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强调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与灵活多样。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上的设计安排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遵守综合性原则,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达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四)

真实性原则

评价的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学生在真实情况中的真实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并对学生将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有一定的预见价值。传统课程评价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再现轻创造,缺乏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性和相似性。学生在这种评价中所得分数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现有真实状况,而且对他们在未来的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6]

因而评价设计应具有真实性和

情境性,以便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基础。

传统的课程评价从甄别功能出发,从(下转第44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应关

注其活动的内在价值,关注其活动的过程本身,认为实施过程是最优化的,实施结果才有可能是良好的;实施过程

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是指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这样的观念支持下,教师将会有意识地去克服在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并且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有了对学生差异性的重新认识,教师就有可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直面差异、承认差异、分析差异,并把差异转化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主动地激活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内在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在资源呈现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多元多维的互动形式,使资源围绕主题逐渐条理化,再通过教师的重组,生成出新的具有丰富性、具体性、开发性和结构性的共同资源,从而推进课堂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形成具有丰富内涵、智慧灵动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

从抽象学生向具体学生转换

我们需要建立学生“具体个人”的意识。因为“具体个人”的缺失,教学就很难从具体学生的实际起点出发,教师就可能忘记眼前是一群充满不同情感期待和知识需求的具体学生,教学也就很难适应具体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也就难以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真实的发展。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认识需要从“抽象学生”向“具体学生”转换。

学生个体所处环境的独特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学生个体发展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各因素相互之间关系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对学生个体在其所处环境、其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态度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把学生置于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人之间丰富、复杂和具体的关系之中来考察,在头脑(上接第28页)

中形成具体学生的形象,这样,教学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真实的意义。惟有如此,教师才不至于忽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而是善于从学生的各种状态中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判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和发展性的教学。

对具体学生的研究,既是对教师建立“具体个人”意识的要求,又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因为教学实践活动所表现出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情境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而且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智慧的挑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个体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件对他是有意义的,了解学生个体是怎样形成他现在的独特个性的,通过对学生课前和课中具体状况的解读和分析,才有可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状态的真正关注,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作出恰当的回应,才有可能在丰富复杂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灵活的教学智慧。这样,课堂教学过程才不会成为仅仅是对预先设计教案的严格执行和机械操作的过程,而是一种帮助学生解决和克服学习困难与障碍的具有针对性的过程,是一种帮助学生由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转变的具有发展性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关注学生实际状态不断地动态调整的互动生成的过程。参考文献:

[1][2]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

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J].上海教育出版,

2006.52.[3][4]

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责任编辑求实

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实行一刀切,把学动安排和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参考文献:

生置于严格的集体环境中,不提倡学生个性化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这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情境和实际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仅从单一的测试拼凑出来的分数……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事。”

[7]

[1]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11.[2]弗洛夫.哲学辞典[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104.[3]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允许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施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与此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生在评定中的分工合作,以提高评价情境的真实程度和学生将来生活中表现的预测水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真实性评价对学生自我的塑造,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真实性评价特别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整体目标在学生身上的真实实现情况,特别重视学生的特殊发展领域,通过真实评价情境的设置和对学生真实性的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精细地分析,从而促进教师在坚持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具体的活

1989.298.

[4]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布鲁纳.教育评价[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6]比尔.约翰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

计和前景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

出版社,2004.183.

责任编辑

现代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MODERNEDUCATIONSCIENCE

2007年第4期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周雪娇

(河北省三河市第八中学

河北

三河

)065201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与

原则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目的;原则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27-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其实施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只对评价的目的与原则进行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就是“人们在开展课程评价之前设想或规定的课程评价活动所欲达到的效果或结果”。志的内在规律贯穿在人的实践中”。

[2]

[1]

现,表扬、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出现的不良表现看作是促进学生进步和扩展学生经验的机会,而不能因此指责学生,更不能把它作为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正错误,调整步骤,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基于整体视野而开发的,因而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和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客观判断学生不同的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建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从而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成长、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等教育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二)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进一步调节课程目标,使其更能体现时代的要求,更适合学生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使课程目标兼顾社会、学生与科技三者的要求,使三者达到动态平衡,使课程目标日趋科学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校本层面上,对其评价促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与年级的需求,实现“一纲多本”。进而促使课程内容丰富与多样。这给学校、学生留有极大选择课程内容的空间,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使课程内容日趋合理化。

评价本身就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强化管理工

“目的作

为行动的直接动机指引和调整各种行为,并作为支配人意

课程评价的目的指

导和支配着整个课程评价的过程,决定着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制约着评价标准的制定,课程评价的目的对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而,不在于证明”

(一)

[3]

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不断完善,促进教师专业不断生成。

促进学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主要看学生的现在比过去有无进步、有哪些进步,旨在建立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其课程的主要标准。学生的发展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评价学生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最直接依据。因而,在评价中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在活动中的表

收稿日期:2007-05-02

作者简介:周雪娇(1980-),女,河北三河人,河北省三河市第八中学教师,中教二级,主要从事语文学科的课程研究

与评价研究。

作,提高管理效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评价使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并进一步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就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和支持性环境。评价使学生学会实现从接受性到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方式的保障。

(三)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倡导把结果以科学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老师,使教师最大限度地认可与接受评价结果,从而建立起对自身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足,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教师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与分析中,专业得到不断的成长。同时评价促使教师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大量新的技术方法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意识与实施课程的水平,有效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是指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价值,体现了评价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思想的具体化。

(一)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在评价中自始至终地贯彻教育主体性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落到实处。发挥被评价者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评价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因而在评价时,必须体现主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但最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教育的宗旨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才能真实地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评价其实施过程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他主体的评价只有被学生认同才会促进学会的发展,否则,既无任何意义,又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功能。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自我接受性评价,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主体性评价原则不仅表现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一种新型的关系,而且也尽可能地在评价中做到主客观的高度统一,评价结果被评价者所认同。

(二)

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就是以过程作为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指向教育过程本身,关注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要求评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全程评价。与传统的教育课程较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原则。认为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提高课程质量,关键在教学过程而不是过分注重结果的评价。“教育意味着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它们具有内在价值,而不是别的目标的手段”。

[4]

不科学的,不优化的,其实施结果不可能是优秀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活动成果的质量,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及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教训,更关注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即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的体验,“发展诸如兴趣、期望、态度、鉴赏、价值观、义务感或志愿感、意志力等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思想特征之一。”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能力而不是知识,故不应过多地看中所获知识的对与错、作品的优与劣等结果,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应着重整个活动的过程,对其进行全程评价。过程性原则要求评价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各个阶段均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既是对过程的评价,也是在过程中进行评价。

(三)

综合性原则

评价的综合性原则就是评价内容要兼顾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整体地评价,要综合考虑各评价主体所需和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整体论视野而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从目标上看,综合实践活动非常强调态度、能力、知识综合性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从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广泛性和超前性;从活动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一切有利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各种感观的参与和各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强调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与灵活多样。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上的设计安排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遵守综合性原则,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达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四)

真实性原则

评价的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学生在真实情况中的真实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并对学生将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有一定的预见价值。传统课程评价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再现轻创造,缺乏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性和相似性。学生在这种评价中所得分数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现有真实状况,而且对他们在未来的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6]

因而评价设计应具有真实性和

情境性,以便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基础。

传统的课程评价从甄别功能出发,从(下转第44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应关

注其活动的内在价值,关注其活动的过程本身,认为实施过程是最优化的,实施结果才有可能是良好的;实施过程

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是指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这样的观念支持下,教师将会有意识地去克服在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并且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有了对学生差异性的重新认识,教师就有可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直面差异、承认差异、分析差异,并把差异转化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主动地激活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内在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在资源呈现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多元多维的互动形式,使资源围绕主题逐渐条理化,再通过教师的重组,生成出新的具有丰富性、具体性、开发性和结构性的共同资源,从而推进课堂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形成具有丰富内涵、智慧灵动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

从抽象学生向具体学生转换

我们需要建立学生“具体个人”的意识。因为“具体个人”的缺失,教学就很难从具体学生的实际起点出发,教师就可能忘记眼前是一群充满不同情感期待和知识需求的具体学生,教学也就很难适应具体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也就难以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真实的发展。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认识需要从“抽象学生”向“具体学生”转换。

学生个体所处环境的独特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学生个体发展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各因素相互之间关系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对学生个体在其所处环境、其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态度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把学生置于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人之间丰富、复杂和具体的关系之中来考察,在头脑(上接第28页)

中形成具体学生的形象,这样,教学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真实的意义。惟有如此,教师才不至于忽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而是善于从学生的各种状态中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判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和发展性的教学。

对具体学生的研究,既是对教师建立“具体个人”意识的要求,又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因为教学实践活动所表现出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情境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而且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智慧的挑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个体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件对他是有意义的,了解学生个体是怎样形成他现在的独特个性的,通过对学生课前和课中具体状况的解读和分析,才有可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状态的真正关注,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作出恰当的回应,才有可能在丰富复杂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灵活的教学智慧。这样,课堂教学过程才不会成为仅仅是对预先设计教案的严格执行和机械操作的过程,而是一种帮助学生解决和克服学习困难与障碍的具有针对性的过程,是一种帮助学生由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转变的具有发展性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关注学生实际状态不断地动态调整的互动生成的过程。参考文献:

[1][2]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

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J].上海教育出版,

2006.52.[3][4]

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责任编辑求实

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实行一刀切,把学动安排和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参考文献:

生置于严格的集体环境中,不提倡学生个性化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这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情境和实际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仅从单一的测试拼凑出来的分数……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事。”

[7]

[1]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11.[2]弗洛夫.哲学辞典[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104.[3]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允许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施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与此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生在评定中的分工合作,以提高评价情境的真实程度和学生将来生活中表现的预测水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真实性评价对学生自我的塑造,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真实性评价特别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整体目标在学生身上的真实实现情况,特别重视学生的特殊发展领域,通过真实评价情境的设置和对学生真实性的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精细地分析,从而促进教师在坚持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具体的活

1989.298.

[4]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布鲁纳.教育评价[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6]比尔.约翰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

计和前景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

出版社,2004.183.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 2017年广州大学教育案例分析之教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目录 2017年广州大学教育案例分析之教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广州大学教育案例分析之教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12 2017 ...

  • 教育学总结
  •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绪 论(3节课)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的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育 ...

  • 练习题课堂(1)
  • 课堂练习题 1.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说明 2.教育是一种育 . 3.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受教育者和__教育影响____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4.中国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包括.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古代学校特征的是A 阶级性 B 民主性 C 道统性 D 刻板性 ...

  •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 超权:这些只是参考,可以修改 柘城县申桥乡第一初级中学2014--20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

  • 教师中级职称考试题2
  • 教师中级职称考试题 一.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下表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 A.技术教育 B.专业教育 C.基础教育D.平民教育 2.普通高中课程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应建立 A.选拔性评价体系 B.发展性评价体系C ...

  • 学校质量检测办法
  • 泰安高新区北集坡凤凰小学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测办法 2013年9月 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民族的振兴.为了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 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 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

  • 6 [教育综合知识1-6]重点知识汇总
  • <教育综合知识>1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提出: ...

  • 东石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 东石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情况,引导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协调发展,确保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我校教学现状,特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