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旧唐书_经籍志_和_新唐书_艺文志_小考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2009年第2期(第11卷 总第44期)

No.2 2008(Vol.11 SumNo.44)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小考

● 徐 进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3

摘 要《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是著录了先秦至唐代存在书目的目录学著作,当今虽并行但有着很多差别。本文小考二志,以期求同存异。

关键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对比

中图分类号:K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2-0357-02  一、有关《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刘昫撰。刘昫为五代后晋时的宰相。从天福五年

(940年)奉石敬塘命修撰唐书,开运二年(945年)完成。,,臣以后出之书,在,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唐有天,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

史书花功力最多的为张昭远、赵莹和贾纬,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传不载修唐书事,(后)唐明宗朝为门下侍郎,此言,欲以弥缝欧公之阙,今考之,殊不然,庄宗自祖父以来,附唐属藉,灭梁之后,祀唐七庙自称中兴,以唐史为国史,因其宜矣。但宰相监修国史,沿唐故事,虽有监修之名,初无撰述之实,刘昫之监修,不过宰相兼衔而已……欧公于赵,刘二传,俱不及监修事,而于贾纬传云与修唐书,盍以监修无秉笔之职,例不当书。如《新唐书》刊修,但载欧宋,何尝

[1]

及监修之曾公亮哉!此史家之成例,不可议其缺漏”。所以,现在

二、《旧唐书》和《新唐书》史料来源

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2]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

1.唐朝历代修有实录

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两年以后,赵莹出任节度使,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主持下继续进行。到出帝开运二年

(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因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

可以认为刘昫无功而受禄。

然而《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运。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新唐书》的编撰,约开始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祐五年前后历时约十七年,参加编撰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由欧阳修、宋祁分别署名。这部唐书在1060年(宋仁宗嘉佑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经历了四百七十八年坎坷命运的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

《旧唐书》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大体以开元为断。其序文中就曾经说过“:天宝已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

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在《旧唐书》提要中说“:权等谨案《旧唐书》二百卷,石晋宰相刘昫等撰。因韦述旧史增损而成。林駉、晁公武皆讥其失。盖其书不出一手,或一事两见、一文两载、一人两传,复乱之失在所不免。又顺宗以前其事较详,宣宗以后其事多略。”

3收稿日期:2008-01-14

  作者简介:徐 进(1972-),男,河南信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第11卷 总第44期)

《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以毋煚《古今书录》为据,乃开元盛时四部书。至于天宝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晋时没有看到,而是史臣们不打算将其混杂到“开元盛时”的著录之中。对此,后晋史官说得十分清楚“: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

[3]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

著录”是指欧阳修等人补入的唐代著述。《新唐书・艺文志》通过“不著录”的记载方式,不但标出了新书与旧书的收书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不著录”者表明,这是唐代的著作而不是唐代的藏书。这种作法为后代史志目录的著录创立了先例。《新唐书・艺文志》的注文历来为人瞩目。余嘉锡先生认为“:隋志只载官爵,宋明史志但纪姓名而已。惟《新唐书》于诸撰人未立传者,则详注始末于

[5]

《艺文志》,可知诸著录之法,诸史皆不及也。”

2.据以参考,自得为详

赵翼《廿二史札记・新唐书》载“: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唐代史事,无虑百数十种,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据以参考,自得为详。又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这一切对修唐书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许多列传中采用了小说、文集、碑志、逸史和政书等文献。诸志在采用“旧书”各志资料之外,又有新的扩大。有关实录、政书、逸史、文集、碑志以及小说等文献,均在采摘之列。纪昀在《新唐书》提要中说“:是书本以补正刘昫之舛漏,自称事増以前,文省于旧。”已故台湾学者姚名达曰“……:故《唐志》实为《古今书录》之节本,既非通撰古今,亦未备录唐代(原文如此)盖《古今书录》虽以古今为名,而实据当时秘书省及诸司所藏之书而记其目,皆确有其书,并非尽录古书,虚存其目也……宋祁撰《新唐・艺文志》加录唐代学者自为之书,多至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

[4]

卷。而后唐人所著与唐代官府所藏约略备焉”。同时,在《新唐

3书目增加及著作补充

因《新唐书・艺文志》有《旧唐书・经籍志》蓝本和后晋至宋初资料。《艺文志》与经籍志》相较,书目增加很多,特别是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赵翼《廿二史札记》载:“今第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彦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

另外《旧唐书,・经籍志》颇多,如“:《张俊集》”《新唐书,《张悛集》”。+“《王祜集》《”:《载“:,,但在列传载“:公,”《旧唐书・经籍志》载“:《经心方》八,“:撰《经心录》十卷,行于代。”

书》“增旧书处”时,赵翼任为:五代纷乱之时《旧唐书》,援据较少,至宋仁宗时,太平已久,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

三、《旧唐书・经籍志》和对比研究

1.目录大异

《旧唐书・经籍志》格式如“:《类礼》二十卷魏征撰”。《新唐书・艺文志》格式如“:王勃《次论语》十卷”。据此而论,窃以为《新唐书・艺文志》虽文字精辟简约与旧有别,无非标榜并非抄袭,不食别人牙侩,不如《旧唐书・经籍志》读来了然。

6.《旧唐书・经籍志》脱漏很多

对比《旧唐书・・艺文志》所列书目,在目录、卷数、《七略别录》:《七略》、《今书七志》、、《七录》《梁天监四年书目》、《、陈天嘉四部书目》《、隋开皇四年书目》《隋开皇二十年书目》、《、史目》《、文章志》《续文章志》、《义熙以、来杂集目录》《、名手画录》《、群书四录》。

书名不同的有《旧唐书:・经籍志》中叫“《中书簿》”《新唐书,・艺文志》称“《晋中经簿》”。《旧唐书・经籍志》中“《元徽元年书目》”《,新唐书・艺文志》称“《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旧唐书・经籍志》中“《新撰文章家集》”《新唐书,・艺文志》称“《新撰文章家集叙》”。

新增书目《梁东宫四部书目》:《四部书目序录》、《晋江左文章、志》《宋世文章志》、《古今书录》、《集贤书目》、《经史释解》、《十三代、书目》《文选著作人名目》、《、文枢秘要录》《、唐书叙例目录》《、唐列圣实目录》《吴氏西斋目录》、《河南东斋史目》、《、新集书目》《、东斋集》。

其中《旧唐书:・经籍志》目录18部《新唐书・艺文志》目录34部。

2.《旧唐书》与《新唐书》的特点不同

《旧唐书・经籍志》依据唐毋煚《古今书录》“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以表艺文之盛”。四部类序著录卷数之和为“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与《古今书录》一卷不差。今本《旧唐志》四部书总卷数亦作“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但是各部类之下所著录书种数、卷数大多与类序及小序不符,而且多属只少不多,这就说明在长期的传抄和刊刻过程中《旧唐书,・经籍志》原著录书名有脱漏。如《新唐书・艺文志》录而《旧唐书・经籍志》未录“:常璩《汉之书》十卷”“,丘悦《三国典略》三十卷”。

四、评价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旧唐书》“芜杂,多阙略”,文笔也不好,对它的评价不高。其实,并非无可取之处。钱大昕认为“:其文渐繁懿、僖、昭、哀四朝占杂滋甚……盖唐初五朝国史给吴兢,韦述之手,笔削谨严,中叶以后,柳芳等虽非史才,而叙事尚为完备,宣、懿而后,既无实录可稽,史官采访,意在求多,故卷帙滋繁,而事迹之

[6]矛盾益甚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

与《旧唐书》比较,由于时代不同《新唐书》,在编撰体例和内容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新唐书》对志、表两部分十分重视。《艺文志》比《经籍志》志增加二十卷,表十五卷,采用三级分类法,按经、史、子、集分四部,四十四小类,小类之下又有细目,全篇有总序。《艺文志》与以前史志目录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各部和各小类中分“著录”和“不著录”两部分,并标明“不著录”者的卷数和具体书名。“著录”是指《古今书录》和《旧唐书・经籍志》收入的著作“,不

迹明白,首尾祥瞻,亦自可观。”可见史家对《旧唐书》是首肯的。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原始史料经过几次大的浩劫,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幸而有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转第370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第11卷 总第44期)

祁氏的弄权可以看到妇女对拓跋鲜卑政权的影响,甚至连拓跋鲜卑的皇帝都被皇后所杀。因此作为北魏的统治者对于妇女这么高地位,不得不想办法去限制后妃弄权,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皇权。限制后权是以后实行“子贵母死”重要原因之一。

与后妃紧密相连的外戚诸部落对皇权也具有很大的威胁,也是促使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拓跋魏之前,拓跋鲜卑仍然处于部落联盟时期。部落联盟体制中各成员是比较松散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各部落首领都有很大的外倾性。部落间依靠联姻来巩固和强化联盟,但一些被娶的妇女还与原来的部落保持着一定联系。由君位传承引发的动乱十分频繁,贺兰、独孤、慕容等部落与拓跋部既为联盟,又世代为婚,成为君位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北魏尚未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嫡庶长幼之序,储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有赖于母后和母族的强大,可谓“母强子立”。拓跋君长的妻族或母族也往往通过他们来控制拓跋部内大事,由于北族妇女没有礼教束缚和对其用权的制约,所以她们要直接把握朝政也比较容易。外戚部落首领又因为有与皇后这一特殊关系,为他们得到更大的利益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去攫取更大的权利。但拓跋鲜卑为了自己的皇权又不得不采取措施。“神元皇后窦氏,没鹿回部大人宾之女也。宾临终,诫其二子速侯、回题,令善事帝(力微)。及宾卒,速侯等欲因帝会丧为变,语颇漏泄,帝闻之,知其终不奉顺,乃先图之。于是伏勇士于宫中,晨起以佩刀杀后,驰使告速侯等,言后暴崩。[11]322赴,因执而杀之。”逐之,事窘迫,退还阴山。其子翼圭缚父请降,洛等振旅而还,封赏

[12]3898

有差。”可仔细推敲当时拓跋珪当时只有六岁,无论从他的智

力和体力上来说,拓跋珪都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这一行动。一定有人在背后指使或操纵这一事情,而最有可能的人就是贺皇后及其她的娘家人—贺兰部落。在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中做了缜密的分析和推测,其中他说道“既为什翼犍妻,又为道武帝母,在铤而走险时不得不采用以道武帝的名义绑缚什翼犍去投降前秦的举动是可以想到和理解的。贺氏可能会希望前秦其投降之功而优待其母子,事与愿违,招来的却是流徙蜀地的下场。而年仅六岁的道武帝

[13]149便成了代替其母承受罪名的人。”从上可以看到道武帝有了

“执父不孝”的罪名,并且被迁到蜀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道武帝结束了在中原的颠沛流离后回到了代国故地时,道武帝是在贺氏保护下,才摆脱贺兰部和孤独部的控制和逼迫;并且在贺氏及其兄贺纳的扶持下登上王位;贺氏在北魏政权的建立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贺氏对道武帝的影响太深刻了,他看到了后权对政权影响之大之深刻,并且也认识到了必须对外戚的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矫枉过正”而且极为残酷的制度。

,而是,帝母掌握,又为外道武帝应该总结了他,并且结合自己早年的亲身经历,对后权和外戚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所以在他开始实行子贵母死制度。道武帝拓跋硅决定采取“子贵母死”这一制度来解决问题,并下定决心作为“定制”。□参考文献:

[1][3][7][9][10][11]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班 固.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赵 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5]王仲荦.北魏初期社会性质与拓跋宏的均田、迁都、改革[J].文史

()哲,195510.

[5]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颜之推.颜氏家训[M].合肥:黄山书社,2002.[1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李 凭.北魏平城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夺权行动扼杀在萌芽之中。争的牺牲品。,应该是其最初的雏形,故事”。但他的后人很有可能从他的行为之中吸取营养,然后再形成定制。他们会从主观上认为这是老祖以前用过的,而且效果还不错,应该吸取借鉴,为己所用。所以在北魏以前为了和外戚进行斗争为以后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政治的经验。

另外道武帝早年的经历也是他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一个重要原因。道武帝是生于建国三十四年(371年),而代国在三十九年(376年)。也就是说拓跋珪在六岁时就成了亡国奴,并且还“缚父请降”。这一事在《晋书・苻坚载记上》“: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

(接第358页)

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经籍志》二卷,以开元盛世为准,记录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存书。志序还扼要叙述了安史之乱后直至后梁迁洛期间国家书籍的残损情况。《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

《新唐书》前后费时十七年,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其《进唐书表》称,和《旧唐书》比较“,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立传纪实,或增或损。”其《艺文志》增补了《旧唐书・经籍志》所缺的中唐以后的唐人著作,甚为重要。宋祁和欧阳修皆为大家范镇、吕夏卿等亦为巨儒,又有《旧唐书・经籍志》参考,我意略

胜。姚振宗先生认为“:《旧唐书・经籍志》据毋煚等所撰,故条理井

[7]

(清)王井。《新唐书・艺文志》欲驾而上之,多所更易,反形其拙。”

鸣盛先生则认为“:今平心观之,二书不分优劣,瑕瑜不掩,互有短长;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旧书则纪,志,传美恶悉相等。”[8]这个评价,可代表公论。□参考文献:

[1]钱大昕.十驾斋养生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赵 翼,杜维运,校证.廿二史札记[M].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3]刘 昫.旧唐书・经籍志(上).卷四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4]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商务印书馆,1934(影印本).[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后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5.[8]王盛鸣.十七史商榷[M].台北:大化书局,1984.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2009年第2期(第11卷 总第44期)

No.2 2008(Vol.11 SumNo.44)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小考

● 徐 进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3

摘 要《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是著录了先秦至唐代存在书目的目录学著作,当今虽并行但有着很多差别。本文小考二志,以期求同存异。

关键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对比

中图分类号:K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2-0357-02  一、有关《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刘昫撰。刘昫为五代后晋时的宰相。从天福五年

(940年)奉石敬塘命修撰唐书,开运二年(945年)完成。,,臣以后出之书,在,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唐有天,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

史书花功力最多的为张昭远、赵莹和贾纬,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传不载修唐书事,(后)唐明宗朝为门下侍郎,此言,欲以弥缝欧公之阙,今考之,殊不然,庄宗自祖父以来,附唐属藉,灭梁之后,祀唐七庙自称中兴,以唐史为国史,因其宜矣。但宰相监修国史,沿唐故事,虽有监修之名,初无撰述之实,刘昫之监修,不过宰相兼衔而已……欧公于赵,刘二传,俱不及监修事,而于贾纬传云与修唐书,盍以监修无秉笔之职,例不当书。如《新唐书》刊修,但载欧宋,何尝

[1]

及监修之曾公亮哉!此史家之成例,不可议其缺漏”。所以,现在

二、《旧唐书》和《新唐书》史料来源

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2]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

1.唐朝历代修有实录

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两年以后,赵莹出任节度使,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主持下继续进行。到出帝开运二年

(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因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

可以认为刘昫无功而受禄。

然而《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运。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新唐书》的编撰,约开始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祐五年前后历时约十七年,参加编撰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由欧阳修、宋祁分别署名。这部唐书在1060年(宋仁宗嘉佑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经历了四百七十八年坎坷命运的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

《旧唐书》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大体以开元为断。其序文中就曾经说过“:天宝已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

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在《旧唐书》提要中说“:权等谨案《旧唐书》二百卷,石晋宰相刘昫等撰。因韦述旧史增损而成。林駉、晁公武皆讥其失。盖其书不出一手,或一事两见、一文两载、一人两传,复乱之失在所不免。又顺宗以前其事较详,宣宗以后其事多略。”

3收稿日期:2008-01-14

  作者简介:徐 进(1972-),男,河南信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第11卷 总第44期)

《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以毋煚《古今书录》为据,乃开元盛时四部书。至于天宝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晋时没有看到,而是史臣们不打算将其混杂到“开元盛时”的著录之中。对此,后晋史官说得十分清楚“: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

[3]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

著录”是指欧阳修等人补入的唐代著述。《新唐书・艺文志》通过“不著录”的记载方式,不但标出了新书与旧书的收书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不著录”者表明,这是唐代的著作而不是唐代的藏书。这种作法为后代史志目录的著录创立了先例。《新唐书・艺文志》的注文历来为人瞩目。余嘉锡先生认为“:隋志只载官爵,宋明史志但纪姓名而已。惟《新唐书》于诸撰人未立传者,则详注始末于

[5]

《艺文志》,可知诸著录之法,诸史皆不及也。”

2.据以参考,自得为详

赵翼《廿二史札记・新唐书》载“: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唐代史事,无虑百数十种,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据以参考,自得为详。又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这一切对修唐书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许多列传中采用了小说、文集、碑志、逸史和政书等文献。诸志在采用“旧书”各志资料之外,又有新的扩大。有关实录、政书、逸史、文集、碑志以及小说等文献,均在采摘之列。纪昀在《新唐书》提要中说“:是书本以补正刘昫之舛漏,自称事増以前,文省于旧。”已故台湾学者姚名达曰“……:故《唐志》实为《古今书录》之节本,既非通撰古今,亦未备录唐代(原文如此)盖《古今书录》虽以古今为名,而实据当时秘书省及诸司所藏之书而记其目,皆确有其书,并非尽录古书,虚存其目也……宋祁撰《新唐・艺文志》加录唐代学者自为之书,多至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

[4]

卷。而后唐人所著与唐代官府所藏约略备焉”。同时,在《新唐

3书目增加及著作补充

因《新唐书・艺文志》有《旧唐书・经籍志》蓝本和后晋至宋初资料。《艺文志》与经籍志》相较,书目增加很多,特别是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赵翼《廿二史札记》载:“今第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彦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

另外《旧唐书,・经籍志》颇多,如“:《张俊集》”《新唐书,《张悛集》”。+“《王祜集》《”:《载“:,,但在列传载“:公,”《旧唐书・经籍志》载“:《经心方》八,“:撰《经心录》十卷,行于代。”

书》“增旧书处”时,赵翼任为:五代纷乱之时《旧唐书》,援据较少,至宋仁宗时,太平已久,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

三、《旧唐书・经籍志》和对比研究

1.目录大异

《旧唐书・经籍志》格式如“:《类礼》二十卷魏征撰”。《新唐书・艺文志》格式如“:王勃《次论语》十卷”。据此而论,窃以为《新唐书・艺文志》虽文字精辟简约与旧有别,无非标榜并非抄袭,不食别人牙侩,不如《旧唐书・经籍志》读来了然。

6.《旧唐书・经籍志》脱漏很多

对比《旧唐书・・艺文志》所列书目,在目录、卷数、《七略别录》:《七略》、《今书七志》、、《七录》《梁天监四年书目》、《、陈天嘉四部书目》《、隋开皇四年书目》《隋开皇二十年书目》、《、史目》《、文章志》《续文章志》、《义熙以、来杂集目录》《、名手画录》《、群书四录》。

书名不同的有《旧唐书:・经籍志》中叫“《中书簿》”《新唐书,・艺文志》称“《晋中经簿》”。《旧唐书・经籍志》中“《元徽元年书目》”《,新唐书・艺文志》称“《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旧唐书・经籍志》中“《新撰文章家集》”《新唐书,・艺文志》称“《新撰文章家集叙》”。

新增书目《梁东宫四部书目》:《四部书目序录》、《晋江左文章、志》《宋世文章志》、《古今书录》、《集贤书目》、《经史释解》、《十三代、书目》《文选著作人名目》、《、文枢秘要录》《、唐书叙例目录》《、唐列圣实目录》《吴氏西斋目录》、《河南东斋史目》、《、新集书目》《、东斋集》。

其中《旧唐书:・经籍志》目录18部《新唐书・艺文志》目录34部。

2.《旧唐书》与《新唐书》的特点不同

《旧唐书・经籍志》依据唐毋煚《古今书录》“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以表艺文之盛”。四部类序著录卷数之和为“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与《古今书录》一卷不差。今本《旧唐志》四部书总卷数亦作“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但是各部类之下所著录书种数、卷数大多与类序及小序不符,而且多属只少不多,这就说明在长期的传抄和刊刻过程中《旧唐书,・经籍志》原著录书名有脱漏。如《新唐书・艺文志》录而《旧唐书・经籍志》未录“:常璩《汉之书》十卷”“,丘悦《三国典略》三十卷”。

四、评价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旧唐书》“芜杂,多阙略”,文笔也不好,对它的评价不高。其实,并非无可取之处。钱大昕认为“:其文渐繁懿、僖、昭、哀四朝占杂滋甚……盖唐初五朝国史给吴兢,韦述之手,笔削谨严,中叶以后,柳芳等虽非史才,而叙事尚为完备,宣、懿而后,既无实录可稽,史官采访,意在求多,故卷帙滋繁,而事迹之

[6]矛盾益甚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

与《旧唐书》比较,由于时代不同《新唐书》,在编撰体例和内容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新唐书》对志、表两部分十分重视。《艺文志》比《经籍志》志增加二十卷,表十五卷,采用三级分类法,按经、史、子、集分四部,四十四小类,小类之下又有细目,全篇有总序。《艺文志》与以前史志目录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各部和各小类中分“著录”和“不著录”两部分,并标明“不著录”者的卷数和具体书名。“著录”是指《古今书录》和《旧唐书・经籍志》收入的著作“,不

迹明白,首尾祥瞻,亦自可观。”可见史家对《旧唐书》是首肯的。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原始史料经过几次大的浩劫,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幸而有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转第370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第11卷 总第44期)

祁氏的弄权可以看到妇女对拓跋鲜卑政权的影响,甚至连拓跋鲜卑的皇帝都被皇后所杀。因此作为北魏的统治者对于妇女这么高地位,不得不想办法去限制后妃弄权,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皇权。限制后权是以后实行“子贵母死”重要原因之一。

与后妃紧密相连的外戚诸部落对皇权也具有很大的威胁,也是促使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拓跋魏之前,拓跋鲜卑仍然处于部落联盟时期。部落联盟体制中各成员是比较松散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各部落首领都有很大的外倾性。部落间依靠联姻来巩固和强化联盟,但一些被娶的妇女还与原来的部落保持着一定联系。由君位传承引发的动乱十分频繁,贺兰、独孤、慕容等部落与拓跋部既为联盟,又世代为婚,成为君位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北魏尚未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嫡庶长幼之序,储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有赖于母后和母族的强大,可谓“母强子立”。拓跋君长的妻族或母族也往往通过他们来控制拓跋部内大事,由于北族妇女没有礼教束缚和对其用权的制约,所以她们要直接把握朝政也比较容易。外戚部落首领又因为有与皇后这一特殊关系,为他们得到更大的利益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去攫取更大的权利。但拓跋鲜卑为了自己的皇权又不得不采取措施。“神元皇后窦氏,没鹿回部大人宾之女也。宾临终,诫其二子速侯、回题,令善事帝(力微)。及宾卒,速侯等欲因帝会丧为变,语颇漏泄,帝闻之,知其终不奉顺,乃先图之。于是伏勇士于宫中,晨起以佩刀杀后,驰使告速侯等,言后暴崩。[11]322赴,因执而杀之。”逐之,事窘迫,退还阴山。其子翼圭缚父请降,洛等振旅而还,封赏

[12]3898

有差。”可仔细推敲当时拓跋珪当时只有六岁,无论从他的智

力和体力上来说,拓跋珪都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这一行动。一定有人在背后指使或操纵这一事情,而最有可能的人就是贺皇后及其她的娘家人—贺兰部落。在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中做了缜密的分析和推测,其中他说道“既为什翼犍妻,又为道武帝母,在铤而走险时不得不采用以道武帝的名义绑缚什翼犍去投降前秦的举动是可以想到和理解的。贺氏可能会希望前秦其投降之功而优待其母子,事与愿违,招来的却是流徙蜀地的下场。而年仅六岁的道武帝

[13]149便成了代替其母承受罪名的人。”从上可以看到道武帝有了

“执父不孝”的罪名,并且被迁到蜀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道武帝结束了在中原的颠沛流离后回到了代国故地时,道武帝是在贺氏保护下,才摆脱贺兰部和孤独部的控制和逼迫;并且在贺氏及其兄贺纳的扶持下登上王位;贺氏在北魏政权的建立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贺氏对道武帝的影响太深刻了,他看到了后权对政权影响之大之深刻,并且也认识到了必须对外戚的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矫枉过正”而且极为残酷的制度。

,而是,帝母掌握,又为外道武帝应该总结了他,并且结合自己早年的亲身经历,对后权和外戚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所以在他开始实行子贵母死制度。道武帝拓跋硅决定采取“子贵母死”这一制度来解决问题,并下定决心作为“定制”。□参考文献:

[1][3][7][9][10][11]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班 固.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赵 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5]王仲荦.北魏初期社会性质与拓跋宏的均田、迁都、改革[J].文史

()哲,195510.

[5]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颜之推.颜氏家训[M].合肥:黄山书社,2002.[1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李 凭.北魏平城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夺权行动扼杀在萌芽之中。争的牺牲品。,应该是其最初的雏形,故事”。但他的后人很有可能从他的行为之中吸取营养,然后再形成定制。他们会从主观上认为这是老祖以前用过的,而且效果还不错,应该吸取借鉴,为己所用。所以在北魏以前为了和外戚进行斗争为以后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政治的经验。

另外道武帝早年的经历也是他实行子贵母死制度一个重要原因。道武帝是生于建国三十四年(371年),而代国在三十九年(376年)。也就是说拓跋珪在六岁时就成了亡国奴,并且还“缚父请降”。这一事在《晋书・苻坚载记上》“: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

(接第358页)

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经籍志》二卷,以开元盛世为准,记录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存书。志序还扼要叙述了安史之乱后直至后梁迁洛期间国家书籍的残损情况。《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

《新唐书》前后费时十七年,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其《进唐书表》称,和《旧唐书》比较“,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立传纪实,或增或损。”其《艺文志》增补了《旧唐书・经籍志》所缺的中唐以后的唐人著作,甚为重要。宋祁和欧阳修皆为大家范镇、吕夏卿等亦为巨儒,又有《旧唐书・经籍志》参考,我意略

胜。姚振宗先生认为“:《旧唐书・经籍志》据毋煚等所撰,故条理井

[7]

(清)王井。《新唐书・艺文志》欲驾而上之,多所更易,反形其拙。”

鸣盛先生则认为“:今平心观之,二书不分优劣,瑕瑜不掩,互有短长;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旧书则纪,志,传美恶悉相等。”[8]这个评价,可代表公论。□参考文献:

[1]钱大昕.十驾斋养生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赵 翼,杜维运,校证.廿二史札记[M].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3]刘 昫.旧唐书・经籍志(上).卷四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4]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商务印书馆,1934(影印本).[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后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5.[8]王盛鸣.十七史商榷[M].台北:大化书局,1984.


相关内容

  • 历史文献学
  • 一.目录的含义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班固说刘向管理国家图书时,对图书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以表现西汉文化事业的伟大成绩. 刘向受汉 ...

  • [郡斋读书志]经部类目的设置
  • 摘 要:由南宋学者晁公武编纂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它在中国分类学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研究宋代的图书状况.目录学方面的最直接的工具之一.其经部类目的设置,广泛吸收前人的目录成就,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学典籍 ...

  • 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
  • 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 音乐史料在中国传统目录分类中的归属 第三节 新音乐史料的目录目录与检索 (以下资料采自武汉音乐学院 孙晓辉博士 副教授) 一.目录学 目录学是关于文献分类的学问.目录学是呈现了每一时代的知识结构或认识结构的学科. 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记 ...

  • 目录学书目
  • 『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 1973,1979•东京 『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 1991•东京 『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 1981•北京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 1938,1981•台北 『目录学』姚名达著 1933,1971•台北 『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 1973•台北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 ...

  •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OS
  •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刘艳博士校订 总类 书目 前汉书艺文志一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据八史经籍志本排印总类第0001册 补续汉书艺文志一卷(清)钱大昭撰据史学丛书本排印总类第0001册 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清)侯康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总类第0002册 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清)侯康撰据史学丛书本排印总类 ...

  •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李建成吧贴吧
  •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_李建成吧_贴吧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_李建成吧_贴吧[分享]二十五史补 编.三编目录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 1楼1.北齐诸王世表一卷[清]万斯同撰<二十五史补编>北齐书部分覆历代史表原刊本刊本2.北齐异姓诸王世表一卷[清]万斯同撰< ...

  •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yms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 ...

  • [老学庵笔记]版本小考
  • <老学庵笔记>十卷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在镜湖边所作.该书记载了大量的逸闻轶事.风土民情.奇人异事,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内容多为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或者是读书考察的心得,笔调流畅,行文活泼,是宋人笔记中的杰出之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清代文学家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 ...

  • 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
  • 作者:舒大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K877.4: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3-0098-07 宋代是<古文孝经>之学盛极的时代,历考<孝经>学史,无论从研究<古文孝经>的人数上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