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打造“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推动林业朝着公益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东莞林业“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丰富生态文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以重点工程和科技项目作支撑,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体系;以资源保护为依托,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营建农田林网、红树林等。“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不仅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

环境明显改善的预期目标,还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继续保持林业良好发展态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林业现状

1、森林面积和蓄积现状

至2010年底,全市国土总面积2465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6066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198.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6.7%,林木绿化率为39%。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558222立方米,比2005年1869895立方米增加688327立方米,即活立木蓄积年均净增量为137665.4立方米。

2、林种结构状况

至2010年底,全市生态公益林25085.1公顷,占林业用地41.35%;商品林地35211.3公顷,占林业用地58.05%。

3、森林生态状况

(1)森林生态等级。至2010年底,按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全市森林(林地)中,一类林5004.45公顷、二类林50723.89公顷、三类林4282.6公顷、四类林649.06公顷。其中一、二类林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91.87%,较2005年末的66.38%高出了25.49%。

(2)森林健康状况。至2010年底,全市森林(林木)健康状况良好,健康和较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占99.09%,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占0.91%。

(3)森林生态功能量。2010年全市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391.83万吨,固碳132.79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280.24万吨;全市森林储能量623.95亿兆焦;全市森林调水蓄水量17.23亿吨;全市森林保育土壤量481.64万吨。

(二)建设成效

1、出台林业专项法规,指导林业有序发展

编制《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改善我市市区绿化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编制《东莞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定1103平方公里的市域生态控制线范围,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和环境质量渐趋下降;出台《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增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和管护水平;编制《东莞市林业技术规范》,从作业设计、工程监理、有害生物防治、绿化建档等方面对林业工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

2、造林绿化成效显著,资源总量稳步提高

(1)水源涵养林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大面积推广以乡土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市财政共投入资金1.03亿元,改造水源涵养

林6920公顷(不含樟木头林场),改造品种达50多种。混交林面积的增加,丰富了森林景观和森林群落结构,优化了林地环境、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防护功能,增强了抗病虫害及抵御其它自然灾害的能力。

(2)农田林网建设。自2006年以来,全市投入资金445万元,在虎门、麻涌、中堂、望牛墩、高埗、洪梅、道滘等镇共完成农田林网298.65公里,种植品种包括细叶榕、大叶榕、阴香、秋枫、尾叶桉等,防护效果显著。

(3)红树林建设。我市克服种植滩涂低潮位、种植地段污染严重的困难,采用抓泥起畦的方法升高滩涂营造红树林。2006年至2008年,先后在长安镇和沙田镇成功种植红树林26.75公顷,营造品种包括秋茄、红海榄、榄木、白骨壤等。

3、加速森林公园建设,完善园区服务体系

(1)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先后投入7.8亿元,有关镇街相应配套9.73亿元,相继建成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同沙、黄旗山、银瓶山六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0300公顷。

(2)森林公园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市积极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六大森林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仅2010年全年游客人数就达1570万人次,市民“享绿”水平大大提升。

4、提升自然保护区档次,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1)“十一五” 期间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银瓶山、马山、莲花山、灯心塘等4大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了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自然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保护管理成效显著。

(2)“十一五”期间增加建设的自然保护区。2008年9月,调整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范围,全部调整到东莞同沙生态公园,面积2034公顷。同沙生态公园增挂“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牌子,按“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方式运作。同时,落实613人移民搬迁,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培育森林资源,做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工作,着力保护好野生动植物。

5、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质量有效提升

(1)林地保护。我市积极开展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划定1103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实施20.5万亩的封山育林规划,有效稳定了林地面积和森林资源。至201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6.7%,林木绿化率为39%,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558222立方米,森林资源各项数据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2006年以来,共投入有害生物防治资金2105.12万元,完成松突圆蚧生物防治2946.67公顷、尺蠖防治5520公顷、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4940公顷、薇甘菊防治4780公顷、椰心

叶甲防治31万株、湿地松粉蚧防治40公顷、刺桐姬小蜂防治26.67公顷、白蚁防治553.33公顷、锈同心舟蛾防治184公顷,有效地保护了造林绿化成果,维护了林业生态。

(3)防火体系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共投入2121.15万元,营造生物防火林带394.95公里,抚育林带1391.4公里,生物防火林带网络已经初步建成,市界、镇界基本上种植了林带,大片森林被分为网格状,阻隔山火效果显著。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共发生山火15宗,过火面积53.41公顷,受害面积39.83公顷,年平均受害率为0.133‰,达到了“十一五”林业规划发展指标中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5‰的目标。主要做好了以下六项工作:一是突出专业扑火队伍组建;二是加强火险隐患综合整治;三是加快林区通信网络建设;四是有效运用林火信息指挥系统;五是加强扑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六是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森林消防系统建设方面,在森林公园和林区内建设森林消防蓄水池22个,消防管道24公里,共可蓄水1507立方米,提高了扑救效率,减少了扑救难度,降低了扑救危险。

(4)古树名木保护。市镇共投入资金530多万元,对3940棵古树名木进行周边防护措施建设,有效保护古树名木健康生长。2009年,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全部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实施病虫害调查监测和防治,有效地挽救了我市濒危的古树名木,使其恢复了昔日生机。

6、提升林业科技含量,创新林业科研成果

(1)积极转型,努力攻关,林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系统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项,参加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发明专利1个,拥有软件著作权1件,林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处于省内先进行列。

(2)制定标准,做好示范,科技推广能力显著加强。制定《粤引无核荔生产技术规程》、《粤引无核荔鲜果》、《土沉香育苗技术规程》等3项广东省林业地方标准,以及《东莞市林业技术规范》,进一步发挥林业标准化在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当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成136.67公顷的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成为我市林业科研、科普和示范的重要基地;设立东莞市林业科技推广站,承担林业科技成果的引进、管理和推广等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3)完善建设,积极参与,科普推动能力明显提升。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林业科普活动。举办“生态林业与宜居城市建设”等科技创新论坛,建立东莞市林业科技信息网和东莞市古树名木信息查询网,并使之成为展示林业科技风貌、提升林业形象的重要窗口。

(4)贴近社会,强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成立广东省东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使森林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评价、林业

发展规划编制、营造林设计监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成为林业科研机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5)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科研保障条件逐步完善。加强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野外调查数据的采集能力和室内测试分析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引进植物学、森林培育、林业信息技术等专业科技人员多名,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中青年骨干带头,年龄、知识及专业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6)重视交流,优势互补,科技合作能力逐步提高。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植物园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紧密联系,组织联合攻关和科研协作,不断拓展科研的深度和广度。

7、强化林业信息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全市林业信息员网络,保证林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财务资产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对资产的流出和流入进行严格妥善管理;从森林生态效益、主要景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及人体舒适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等3个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和整合分析,全面评估我市森林生态状况;完成大岭山森林公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森林资源调查形成的大量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进行综合管理,科学指导林业规划设计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8、启动公园绿道建设,构建城郊休闲绿网

珠三角区域绿道2号、5号线分别经大岭山森林公园和大屏嶂森林公园,其中途经森林公园辖区段由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建设,两大森林公园绿道总长50.4公里,是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全面完成省立绿道主线段31.5公里绿道建设,建成4.7公里环湖自行车支线段绿道,安装绿道标识系统117套,建成具备访客中心、卫生间、自行车出租点等3项基本功能的驿站6个,改造绿道两旁绿化面积17.3公顷,全面完成绿道游径、绿化、标识、驿站“四个百分百”建设的任务。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林业建设为构建生态绿城、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在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社会发展新趋势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偏低;森林质量不够高,树种、林种结构较单一;林相不够完整,一些果林还存在荒废或失管现象;生态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林业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等。

二、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分析

(一)林业发展需求分析

1、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东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蓬勃生态魅力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秉承“环境取胜、以绿为魂”的理念,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悉心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体,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森林生态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需要生态林业解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工程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构建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

2、林业现代化建设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林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建设过程,是以生态理念指导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生态文明促进林业、现代制度保障林业,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为实现我市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必须重视生态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发展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途径。为有效推动碳汇林业和林

业低碳经济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生态安全,必须加强森林保护,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必须科学管理森林资源,发展生物能源,建立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积极开展森林服务功能评估和相关工作。

(二)生态林业需求内容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作为基础支撑。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分质量不高,生态功能较脆弱,需要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残次人工林改造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服务功能评估以及森林公园信息化管理等主要领域力争取得较大进展和技术突破。

2、林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建设

我市需要重点调整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省或市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营建一批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展示基地,整合技术资源,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确保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生态产业林体系建设

当前,东莞林业是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导的生态林业。加快林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以优质高效森林资源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建设是对生态公益林的有益补充,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增强作用。我市需要大力推广成熟适用的珍贵树种,增加木材战略资源储备;适度推动全市森林认证与碳汇交易,发展林业碳汇造林,更好地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三、东莞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坚持走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林业的内涵和外延,开发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推动东莞林业朝着公益化、一体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努力建设生态东莞,打造宜居城市。

(二)编制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发展林业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根本措施,建设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是东莞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生态建设为主是东莞林业发展的长远策略。

2、整体优化原则

从森林生态、景观生态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发,使我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追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整体最佳。

3、林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林业承担着环境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有经济与环境同步协调发展,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长短结合,以“十二五”规划为主,兼顾中长期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根据我市的自然、经济和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合理布局,确定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和任务。

5、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则

林业发展目标必须顺应生态文明社会对林业的更高要求,规划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适度超前,注意阶段性建设目标的可操作性、建设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积极稳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6、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原则

通过对我市资源和环境优劣势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充分认识森林资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制约作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7、与城市发展有关规划相协调、衔接原则

(三)战略定位与目标

1、战略定位

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城市定位是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和宜居城市。林业定位需根据城市发展变化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东莞林业要以生态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城市生态林业为核心,把环境效益置于优先的位置,明确建设目标和经营方向,制定政策,加大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将林业定位为生态建设及保护的主体,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竞争力提高和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2、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

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打造“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推动林业朝着公益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建设幸福东莞作出积极贡献。

3、具体目标

(1)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控制1103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全面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多效益林业体系,以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建设、森林公园建设、绿道网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农田林网建设、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珍稀树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等工程。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高效生态公益林体系,保证“十二五”期末生态公益林面积不低于25485公顷。

(3)抓好林业科技工作。以科技在林业现代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为核心,以适用技术开发研究为重点,以科技成果推广为突破口,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科技支撑力度,提升科技在我市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成效。

(4)改善林业生态状况。到2015年,森林生态等级一、二类林比例为92.5%,一、二类林比例增加0.63%;全市森林(林木)健康和

较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达99.2%;具有最高的乔木树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次生常绿阔叶林面积继续增加;全市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2434.5万吨、固碳663.95万吨,全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总量为17839.25万吨、总碳储量为4865.25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196.8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总量为1845.5万吨;全市森林储能量2940.4亿兆焦,全市森林储能量总量为44040.6亿兆焦;全市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总量达到68.02亿元。

4、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指标

(1)林业生态建设目标。通过分析东莞林业发展现状、潜力,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总目标,根据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的承受力需求,确定东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指标。

(2)林业科技发展目标。研究创新方面:提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需要的关键技术和造林模式;提出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技术体系;初步揭示森林植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等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引进和培育10-20个速生、优质、高效的优良珍贵树种及相应配套技术;申请或授权专利数保持在1个或以上。推广示范方面:建立较完备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3项或以上先进适用技术,

将东莞

市林业科学园建成省级林业科研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方面:建立1-2个省或市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20公顷或以上珍贵树种高效栽培标准化基地,制(修)订2个以上省级地方林业标准,初步形成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和引进2-3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培养5名在省林业重点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培训15名从事技术推广与科学普及的科技人员。条件建设方面:建立6个森林生态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站点,初步建成我市的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平台。建成1个市级林业重点实验室,营建多个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母树林、种质资源保存林,完善市林业种苗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十二五”主要建设规划

1、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1)水源涵养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是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质而设置的林种。我市地处东江流域,过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江河两岸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有可能面临水质性缺水问题。我市林地资源并不丰富,需要加强林地保护,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发挥森林“绿色水库”功能,以林丰水、以林保水、以林养水、以林净水。规划目标:2011年至2015年,每年建设水源涵养林1333公顷,5年时间共建设功能良好的水源涵养林6665公顷,每年建设的幼林要求连续抚育3年,确保造林成效。水源涵养林要以地带性阔叶树为主导树种,实行多树种混交,改善水

源林树种结构,森林群落具有生长稳定、层次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特点。建设范围:全市中小型水库、石马河流域两岸集雨范围内的林地。建设内容:现有水源涵养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等级仍然不高,虽已达到生态市一、二类林80%以上标准,但还需加快水库周边水源林林分改造,继续提高林分质量、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防护功能。各镇街应根据属地森林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封育、补植、套种改造等方式,尽快完成辖区范围内水源涵养林年度建设任务。建立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减少区内人为活动,通过林业措施保护植被,保障水源地的安全。

东莞市“十二五”水源涵养林建设规划一览表(表2)

2)农田林网建设。全市有30%以上国土面积是由冲积平原组成的水网地带,尤其本市的西北部,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为改善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规划在田园耕作区中的道路、涌渠、江河岸边建设田园防护林带林网,在珠江、东江及市域河流两岸营造防护林带,提高江河两岸绿化水平,提高防护功能和美化田园风光。规划目标:

在西北部水网平原地区建设农田防

护林带,林带单边两行,宽度2.5米,每年建设50公里(以28.6亩/公里计算,折合面积96公顷),建设总长度250公里,建设总面积480公顷。通过农田林网建设,形成平原地区生态防护屏障,保障平原水网区生态安全。重点抓好江河两岸、涌渠(基塘)两边、机耕道两旁林带建设,形成景观多样、类型齐全的农田林网,保证农田林网绿化率在98%以上。建设范围:东莞西北部的农田林网区,包括沙田、望牛墩、麻涌、道滘、洪梅、中堂、高埗、石碣等镇和部分有建设任务的长安、虎门镇。建设内容:农田林网区大部分由江河、涌渠、道路、基塘林网组成,根据其不同特点,建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林带模式。近城镇地段以美化、景观为主,选用滨水景观植物,如落羽杉、池杉、水松、水翁、蒲葵等。沿江防护林既要考虑景观,又要考虑物种恢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功能,以营造阔叶混交林为主,使农田林网成为滨水地区鸟类的栖息地。田园耕作区的机耕道两旁营造落羽杉、落羽松、水松等冠幅不大而又高大挺拔的乔木树种,减少因遮蔽效应对农作物的影响。

(3)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用3至5年时间完成143.6公顷林相改造任务,2010年完成了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工程第一期工程(面积36.65公顷),剩余任务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而定。该项目将公园内森林分为5个景观功能区,分别是五彩景观林区、常绿景观林区、红花景观林区、果树景观林区和森林科普园区,规划面积分别为75.9公顷、60.61公顷、27.47公顷、

6.72公顷和13.79公顷,以种植乡土阔叶树种为主,5年内初步形成

混交林体系,30年内接近自然森林群落。森林公园绿道网建设规划:计划于2011年完成大岭山森林公园3.7公里的支线绿道建设,路面为新建路面设计,标准段宽2.24米,局部路段加宽至4.24米,路面为彩色水泥混凝土。在现有绿化基础上保留并加种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乔木作为上层,调整现有中层小乔木,统一配置观花赏叶的特色灌木、草本作为下层,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四季有色的绿化效果。在完善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森林公园段配套建设、管理维护、功能开发等任务的基础上,从2011年至2014年,用4年时间,建成途经大岭山和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市级绿道约63.6公里,其中城市绿道44.3公里、社区绿道19.3公里,进一步优化线网布局结构,减少枝状线路,尽量成网成环。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对已开放的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和银瓶山(谢岗片、清溪片)等4大森林公园重点完善配套设施,启动凤岗南门山、清溪山水天地、黄江清泉、黄江黄牛埔、凤岗碧湖、寮步佛灵湖等森林公园建设,对大朗凤山万亩森林公园和中子科学城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到2015年,争取完善、开放各市级森林公园,满足市民对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建设范围为东莞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东莞马山自然保护区、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东莞市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和东莞灯心塘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根据《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银瓶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林业系统21个市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本规划侧重点放在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生物(生境)廊道布局合理、

类型齐全、设施先进、建设规范、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使市内所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典型生态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保护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社区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全市自然保护区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轨道。

(4)珍贵树种建设。通过适度发展种植珍贵树种,改善树种结构,增加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森林景观,提高森林生态等级,进一步增加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缓解珍贵用材供需矛盾,满足社会对高档木材需要,促进林业产业发展。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现有资源和后备资源短缺的珍贵阔叶用材树种,如土沉香、格木、红锥、降香黄檀、楠木等,以东莞珍贵阔叶用材树种试验基地的造林技术成果为基础,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每年营造珍贵树种100公顷,5年共营造500公顷。

2、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1)林地保护。林地保护规划:积极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促进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林地转非。“十二五”期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控制在60400公顷以内,“十二五”期间林地转非林地指标每年控制在200公顷以下;四旁有林地面积到2015年达到35840公顷,远景规划到2020年达到39800公顷;森林覆盖率到2015年达到37.5%,远景规划2020年达到38.3%;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每年森林、林木采伐量控制在1万立

方米以内,期内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率达4%以上,期内消灭林中空地。封山育林工程:根据《东莞市封山育林规划设计方案》,继续做好20.5万亩封山育林区各项设施建设,更新、补充、完善封山育林警示牌和铁丝网,落实68名专职护林员工资待遇,并对68名专职护林员每年进行1次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继续做好封山育林宣传,推动广大群众护绿、爱绿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保护我市森林资源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2)林木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设立保护机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健全档案,明晰挂牌;加强监测,管护到位;加强执法力度,有效保护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率98%以上,年死亡率控制在0.2‰以下。长生树普查建档:从2010年4月至2011年,全面完成全市范围内长生树普查建档工作,并制定有关保护办法,保护绿化成果。长生树的保护措施,参照古树名木保护实施办法,由各地制定相关措施,加强保护。

(3)森林防火安全体系。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继续完善我市生物防火林带网络建设,对防火林带密度偏低的镇街加强林带营造;对林区面积超过3000公顷的镇街继续营造林带,增加林带密度;在果园、田缘、山脚、路旁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新造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生产、生活用火引燃森林;加强抚育受天气、虫害以及地壤条件影响生长而尚未成林的幼林带和2006年以前种植的部分老防火林带。全市需新造生物防火林带92公里(林带建设宽度14米,规划林带建设面

积128.8公顷),抚育生长缓慢的幼林带和部分老防火林带419.69公里。森林消防系统建设:在森林公园主景区、自然保护区等集中连片200公顷以上的林区,选择离天然水源近且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根据地形条件,建设45个可蓄水100-4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总蓄水量约达3760立方米),条件合适的地方铺设地下供水管道14公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方针,建立生态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和预报预测制度,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防火体系建设区域主要为东部的山地森林生态区和中部森林公园面积较大,与外市、县接壤较多的山头地块,以及全市森林综合火险三级区。通过加强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林火监测系统、国家级森林扑火物资储备库、林区通信网络建设、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确保每年的森林火灾受害率在0.4‰以下,每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小于20公顷,保证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东莞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一览表(表3)

东莞市森林消防系统建设一览表(表4)

东莞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内容(表5)

(4)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建立森林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预防与控制由被动消极的救灾型转向主动、积极的预防型;由治标型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转变;从单一的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向综合的营林措施和生态控制防治为主转变,实行无公害防治,减少对森林环境的损害。具体做好以下六项工作:一是对外来物种的引进、种苗调拨运输进行严格的检疫,加强有害生物来源监控,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物种进入我市,保证森林资源具备健康的生长环境;二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队伍建设,充实防治力量;三是完善市级植物检疫机构,加强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的合作,加大对种子、苗木、花卉、木材、果品的检疫检查,共同把好植物检疫关;四是建立有效的有害生物监测机制,提高对有害生物的快速反应能力;五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实施生物防治、以虫治虫,少用化学防治,避免污染森林和水源;六是营造地带性阔叶混交林,增强森林自身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十二五”期末,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主要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达100%,监测准确率达90%以上。

3、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森林公园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林业建设的开展,特别是“3S”技术在林业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项目以2011年SPOT影像作为信息源,对SPOT影像进行分类解译,准确获取最新的森林资源数据,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建立东莞市森林公园资源信息数据库,并以ArcGIS 9.2为平台,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园内森林资源信息的动态管理、三维立体显示等功能,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2)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台站建设。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多样性,短期研究难以揭示森林内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因此必须对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研究。根据我市南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及生态公益林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规划建立不同生态区类型的6个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站和近100个监测副点,形成覆盖全市的森林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发布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建成较完善的城市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平台,全面提升野外实验观测试验点研究能力。另外,与森林公园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相结合,将监测数据实时导入管理平台,构建1个实时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平台,同时利用遥感影像,快速获得森林植被的生长情况,作为监测平台的有效补充。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台站建设,逐步构建全市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与研究体系,转变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及时掌握和评价森林生态状况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

为我市林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我市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林业碳汇造林技术及示范推广工程。依靠我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碳汇技术研究的项目成果,采用黄桐、山杜英、土沉香、樟树等40多个乡土阔叶树种,结合不同程度的疏伐措施,在残次荔枝林和马占相思林内开展林分改造以及在疏林地上进行多树种、高密度的造林,以实现对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地社区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等产生积极影响。从2012年起,每年实施以积累碳汇为目的林分改造100公顷,到2015年,达到400公顷。

(4)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市林业种苗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东莞珍贵树种和主要造林树种的遗传资源保存林、种子园、采穗圃。加强林木良种基础建设,建立起林木良种的科研、推广和生产体系;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强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木种苗科技含量。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改扩建良种繁育中心1个,面积0.67公顷;良种基地5处,每处2公顷;采种基地15处,每处3.33公顷;建立6个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每个4公顷。与现已建成的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市林业种苗中心构成基本完善的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建设1个市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室,实行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开展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木种苗科技含量。木荷、樟树、黎蒴、格木、润楠、

红锥、枫香等主要造林树种基地供种率达60%以上,良种使用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种苗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品种化,苗木生产基地化、良种化、效益化。

(5)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十二五”期间,建立多层次人才梯级结构,选拔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强化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稳定的林业科技队伍和实施林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方式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各层次人员的整体科技文化和技术素质。通过实施林业科技人才计划,遴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予以重点培养,力争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3名在广东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培养5名在林业科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培养30名以上从事林业科学研究、示范推广、林业标准化和科学普及工作的林业专业人才,培养50名以上林业专业熟练技术工人。

4、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继续开展“建设林业生态文明村”创建行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环村风水林带,营造村中绿景,推动单位园林化,落实环境死角、空闲地绿化;在丘陵、山区构建生态林、景观林、园林三林共建的城乡森林体系;在水乡、平原打造林网、

水网、路网三网融合的宜居村庄;加强机构建设,健全管护队伍;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护绿意识;绿化树木挂牌建档。

(2)生态旅游建设。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突出生态功能、森林景观特色和人文关怀进行生态旅游建设,让林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森林资源保持原始风貌,让游客体验自然气息。“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内,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免费开放”的原则,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科普教育场所,力争日均接待游客提高到4.5万人次。在园区内建设简单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登山、游览线路设计尽量避免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规划以自然、文化知识普及和教育为主题的游憩项目,实现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科教功能;完善森林旅游解说系统,编写解说词、培训解说员,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对森林生态旅游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提升森林生态旅游建设的影响力。

(3)全民义务植树。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拓展义务植树形式,推动适龄公民自觉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提升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提高直接参与植树和管护的人数。

(4)绿化评比。通过评比表彰,推动城乡园林绿化建设进程,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每年增加“园林式单位”20个以上,“绿化模范村(社区)”3个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共创建“园林式单

位”835个,“绿化模范村(社区)”58个,城乡绿化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四、中长期(2015-2020年)建设主要目标和任务纲要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基础上,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稳步发展,形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全市林地面积不少于59750公顷,生态公益林不少于2548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3%,具体量化指标为林业用地中的有林地58384.7公顷。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林工程、生物防火林带营建工程、珍贵树种建设工程等,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主体功能,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发展,构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低碳节约型的文明城市。

(二)主要任务

巩固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体系建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显著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积极争取项目,加大低效林分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质量,进一步发展、扶持、壮大乡土阔叶树和珍贵树种种植,科学规划,高效实施;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探险等特色森林旅游业,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三)展望2020年主要指标

五、保障措施

(一)继续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部门协作

森林生态保育、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是建设生态东莞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和领导要从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林业。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和重点绿化工程

领导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认真检查考核,建立奖惩机制。生态建

设、森林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林业、发改、农业、水务、环保、旅游、交通、科技等部门关系密切,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为发展出谋献策,通力推进。

(二)不断深化宣教策划,提高林业社会地位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全社会办林业的重要性,拟定宣传计划,增加宣传投入,广泛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林业建设。要注重林业科普教育,不断创新宣教模式,充实内容,逐步普及林业基本知识,传授林业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推广和应用,形成全社会关注林业、关心生态建设、服务林业工作、贡献林业事业的新局面。

(三)明晰林业政策法规,完善林业法规体系

认真宣传、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围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结合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的难点问题,逐步健全政策措施体系。强化生态建设执法监督,加强执法检查,抓好政策落实。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提升执法权威,维护林业生产秩序。坚持机关干部学法制度,每年定期举办林业法制培训,提高干部执法水平。

(四)加大林业扶持力度,做好生态效益补偿

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扶持措施,把林分改造、封山育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森林公园建设、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防灾减灾的日常经费,以及生态建设资金、林业科技发展资金、林木良种选育资金作为林业公共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为促进公益林建设、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省财政给予每亩生态公益林14元的补偿,市财政每年拨出同等数量的资金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进行补偿,并争取到规划期末省、市两级补偿达540元/公顷(即36元/亩),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林业高效发展

必须把发展城市林业科学技术放在城市林业系统工程的优先地位加快发展,使科技尽快在我市城市林业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提高林业科技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加强标准、质量和专利工作,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提高林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严格执行林业标准和技术规程,有效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活动。

(六)实施人才强林战略,提高科技队伍素质

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引进、培养和造就林业发展所必须的各类人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及时把德才兼备的人员选拔到重要岗位;加大优秀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科技新秀,使我市在广东林业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紧紧围绕林业生产实际,重点加强基层林业科技骨干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充实基层林业技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解决林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使用、竞争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林业科技人才政策,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各类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七)完善森林公园建设,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保障林业事业的长期健康稳定。鼓励有条件的镇街赎买林地开发中小型森林公园,满足更多人对绿色休闲的需求;鼓励已成规模的森林公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旅游服务,推动森林旅游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打造“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推动林业朝着公益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东莞林业“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丰富生态文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以重点工程和科技项目作支撑,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体系;以资源保护为依托,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营建农田林网、红树林等。“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不仅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

环境明显改善的预期目标,还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继续保持林业良好发展态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林业现状

1、森林面积和蓄积现状

至2010年底,全市国土总面积2465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6066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198.2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6.7%,林木绿化率为39%。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558222立方米,比2005年1869895立方米增加688327立方米,即活立木蓄积年均净增量为137665.4立方米。

2、林种结构状况

至2010年底,全市生态公益林25085.1公顷,占林业用地41.35%;商品林地35211.3公顷,占林业用地58.05%。

3、森林生态状况

(1)森林生态等级。至2010年底,按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全市森林(林地)中,一类林5004.45公顷、二类林50723.89公顷、三类林4282.6公顷、四类林649.06公顷。其中一、二类林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91.87%,较2005年末的66.38%高出了25.49%。

(2)森林健康状况。至2010年底,全市森林(林木)健康状况良好,健康和较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占99.09%,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占0.91%。

(3)森林生态功能量。2010年全市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391.83万吨,固碳132.79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280.24万吨;全市森林储能量623.95亿兆焦;全市森林调水蓄水量17.23亿吨;全市森林保育土壤量481.64万吨。

(二)建设成效

1、出台林业专项法规,指导林业有序发展

编制《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改善我市市区绿化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编制《东莞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定1103平方公里的市域生态控制线范围,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和环境质量渐趋下降;出台《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增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和管护水平;编制《东莞市林业技术规范》,从作业设计、工程监理、有害生物防治、绿化建档等方面对林业工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

2、造林绿化成效显著,资源总量稳步提高

(1)水源涵养林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大面积推广以乡土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市财政共投入资金1.03亿元,改造水源涵养

林6920公顷(不含樟木头林场),改造品种达50多种。混交林面积的增加,丰富了森林景观和森林群落结构,优化了林地环境、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防护功能,增强了抗病虫害及抵御其它自然灾害的能力。

(2)农田林网建设。自2006年以来,全市投入资金445万元,在虎门、麻涌、中堂、望牛墩、高埗、洪梅、道滘等镇共完成农田林网298.65公里,种植品种包括细叶榕、大叶榕、阴香、秋枫、尾叶桉等,防护效果显著。

(3)红树林建设。我市克服种植滩涂低潮位、种植地段污染严重的困难,采用抓泥起畦的方法升高滩涂营造红树林。2006年至2008年,先后在长安镇和沙田镇成功种植红树林26.75公顷,营造品种包括秋茄、红海榄、榄木、白骨壤等。

3、加速森林公园建设,完善园区服务体系

(1)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先后投入7.8亿元,有关镇街相应配套9.73亿元,相继建成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同沙、黄旗山、银瓶山六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0300公顷。

(2)森林公园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市积极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六大森林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仅2010年全年游客人数就达1570万人次,市民“享绿”水平大大提升。

4、提升自然保护区档次,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1)“十一五” 期间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银瓶山、马山、莲花山、灯心塘等4大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了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自然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保护管理成效显著。

(2)“十一五”期间增加建设的自然保护区。2008年9月,调整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范围,全部调整到东莞同沙生态公园,面积2034公顷。同沙生态公园增挂“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牌子,按“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方式运作。同时,落实613人移民搬迁,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培育森林资源,做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工作,着力保护好野生动植物。

5、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质量有效提升

(1)林地保护。我市积极开展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划定1103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实施20.5万亩的封山育林规划,有效稳定了林地面积和森林资源。至201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6.7%,林木绿化率为39%,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558222立方米,森林资源各项数据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2006年以来,共投入有害生物防治资金2105.12万元,完成松突圆蚧生物防治2946.67公顷、尺蠖防治5520公顷、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4940公顷、薇甘菊防治4780公顷、椰心

叶甲防治31万株、湿地松粉蚧防治40公顷、刺桐姬小蜂防治26.67公顷、白蚁防治553.33公顷、锈同心舟蛾防治184公顷,有效地保护了造林绿化成果,维护了林业生态。

(3)防火体系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共投入2121.15万元,营造生物防火林带394.95公里,抚育林带1391.4公里,生物防火林带网络已经初步建成,市界、镇界基本上种植了林带,大片森林被分为网格状,阻隔山火效果显著。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共发生山火15宗,过火面积53.41公顷,受害面积39.83公顷,年平均受害率为0.133‰,达到了“十一五”林业规划发展指标中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5‰的目标。主要做好了以下六项工作:一是突出专业扑火队伍组建;二是加强火险隐患综合整治;三是加快林区通信网络建设;四是有效运用林火信息指挥系统;五是加强扑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六是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森林消防系统建设方面,在森林公园和林区内建设森林消防蓄水池22个,消防管道24公里,共可蓄水1507立方米,提高了扑救效率,减少了扑救难度,降低了扑救危险。

(4)古树名木保护。市镇共投入资金530多万元,对3940棵古树名木进行周边防护措施建设,有效保护古树名木健康生长。2009年,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全部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实施病虫害调查监测和防治,有效地挽救了我市濒危的古树名木,使其恢复了昔日生机。

6、提升林业科技含量,创新林业科研成果

(1)积极转型,努力攻关,林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系统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项,参加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发明专利1个,拥有软件著作权1件,林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处于省内先进行列。

(2)制定标准,做好示范,科技推广能力显著加强。制定《粤引无核荔生产技术规程》、《粤引无核荔鲜果》、《土沉香育苗技术规程》等3项广东省林业地方标准,以及《东莞市林业技术规范》,进一步发挥林业标准化在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当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成136.67公顷的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成为我市林业科研、科普和示范的重要基地;设立东莞市林业科技推广站,承担林业科技成果的引进、管理和推广等任务,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3)完善建设,积极参与,科普推动能力明显提升。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林业科普活动。举办“生态林业与宜居城市建设”等科技创新论坛,建立东莞市林业科技信息网和东莞市古树名木信息查询网,并使之成为展示林业科技风貌、提升林业形象的重要窗口。

(4)贴近社会,强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成立广东省东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使森林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评价、林业

发展规划编制、营造林设计监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成为林业科研机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5)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科研保障条件逐步完善。加强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野外调查数据的采集能力和室内测试分析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引进植物学、森林培育、林业信息技术等专业科技人员多名,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中青年骨干带头,年龄、知识及专业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6)重视交流,优势互补,科技合作能力逐步提高。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植物园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紧密联系,组织联合攻关和科研协作,不断拓展科研的深度和广度。

7、强化林业信息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全市林业信息员网络,保证林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财务资产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对资产的流出和流入进行严格妥善管理;从森林生态效益、主要景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及人体舒适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等3个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和整合分析,全面评估我市森林生态状况;完成大岭山森林公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森林资源调查形成的大量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进行综合管理,科学指导林业规划设计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8、启动公园绿道建设,构建城郊休闲绿网

珠三角区域绿道2号、5号线分别经大岭山森林公园和大屏嶂森林公园,其中途经森林公园辖区段由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建设,两大森林公园绿道总长50.4公里,是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全面完成省立绿道主线段31.5公里绿道建设,建成4.7公里环湖自行车支线段绿道,安装绿道标识系统117套,建成具备访客中心、卫生间、自行车出租点等3项基本功能的驿站6个,改造绿道两旁绿化面积17.3公顷,全面完成绿道游径、绿化、标识、驿站“四个百分百”建设的任务。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林业建设为构建生态绿城、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在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社会发展新趋势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偏低;森林质量不够高,树种、林种结构较单一;林相不够完整,一些果林还存在荒废或失管现象;生态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林业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等。

二、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分析

(一)林业发展需求分析

1、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东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蓬勃生态魅力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秉承“环境取胜、以绿为魂”的理念,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悉心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体,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森林生态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需要生态林业解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工程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构建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

2、林业现代化建设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林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建设过程,是以生态理念指导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生态文明促进林业、现代制度保障林业,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为实现我市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必须重视生态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发展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途径。为有效推动碳汇林业和林

业低碳经济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生态安全,必须加强森林保护,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必须科学管理森林资源,发展生物能源,建立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积极开展森林服务功能评估和相关工作。

(二)生态林业需求内容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作为基础支撑。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分质量不高,生态功能较脆弱,需要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残次人工林改造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服务功能评估以及森林公园信息化管理等主要领域力争取得较大进展和技术突破。

2、林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建设

我市需要重点调整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省或市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营建一批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展示基地,整合技术资源,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确保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生态产业林体系建设

当前,东莞林业是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导的生态林业。加快林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以优质高效森林资源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建设是对生态公益林的有益补充,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增强作用。我市需要大力推广成熟适用的珍贵树种,增加木材战略资源储备;适度推动全市森林认证与碳汇交易,发展林业碳汇造林,更好地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三、东莞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坚持走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林业的内涵和外延,开发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推动东莞林业朝着公益化、一体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努力建设生态东莞,打造宜居城市。

(二)编制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发展林业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根本措施,建设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是东莞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生态建设为主是东莞林业发展的长远策略。

2、整体优化原则

从森林生态、景观生态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发,使我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追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整体最佳。

3、林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林业承担着环境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有经济与环境同步协调发展,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长短结合,以“十二五”规划为主,兼顾中长期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根据我市的自然、经济和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合理布局,确定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和任务。

5、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则

林业发展目标必须顺应生态文明社会对林业的更高要求,规划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适度超前,注意阶段性建设目标的可操作性、建设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积极稳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6、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原则

通过对我市资源和环境优劣势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充分认识森林资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制约作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7、与城市发展有关规划相协调、衔接原则

(三)战略定位与目标

1、战略定位

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城市定位是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和宜居城市。林业定位需根据城市发展变化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东莞林业要以生态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城市生态林业为核心,把环境效益置于优先的位置,明确建设目标和经营方向,制定政策,加大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将林业定位为生态建设及保护的主体,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竞争力提高和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2、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

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打造“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推动林业朝着公益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建设幸福东莞作出积极贡献。

3、具体目标

(1)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控制1103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全面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多效益林业体系,以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建设、森林公园建设、绿道网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农田林网建设、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珍稀树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等工程。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高效生态公益林体系,保证“十二五”期末生态公益林面积不低于25485公顷。

(3)抓好林业科技工作。以科技在林业现代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为核心,以适用技术开发研究为重点,以科技成果推广为突破口,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科技支撑力度,提升科技在我市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成效。

(4)改善林业生态状况。到2015年,森林生态等级一、二类林比例为92.5%,一、二类林比例增加0.63%;全市森林(林木)健康和

较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达99.2%;具有最高的乔木树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次生常绿阔叶林面积继续增加;全市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2434.5万吨、固碳663.95万吨,全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总量为17839.25万吨、总碳储量为4865.25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196.8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总量为1845.5万吨;全市森林储能量2940.4亿兆焦,全市森林储能量总量为44040.6亿兆焦;全市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总量达到68.02亿元。

4、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指标

(1)林业生态建设目标。通过分析东莞林业发展现状、潜力,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总目标,根据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的承受力需求,确定东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指标。

(2)林业科技发展目标。研究创新方面:提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需要的关键技术和造林模式;提出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技术体系;初步揭示森林植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等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引进和培育10-20个速生、优质、高效的优良珍贵树种及相应配套技术;申请或授权专利数保持在1个或以上。推广示范方面:建立较完备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3项或以上先进适用技术,

将东莞

市林业科学园建成省级林业科研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方面:建立1-2个省或市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20公顷或以上珍贵树种高效栽培标准化基地,制(修)订2个以上省级地方林业标准,初步形成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和引进2-3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培养5名在省林业重点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培训15名从事技术推广与科学普及的科技人员。条件建设方面:建立6个森林生态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站点,初步建成我市的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平台。建成1个市级林业重点实验室,营建多个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母树林、种质资源保存林,完善市林业种苗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十二五”主要建设规划

1、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1)水源涵养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是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质而设置的林种。我市地处东江流域,过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江河两岸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有可能面临水质性缺水问题。我市林地资源并不丰富,需要加强林地保护,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发挥森林“绿色水库”功能,以林丰水、以林保水、以林养水、以林净水。规划目标:2011年至2015年,每年建设水源涵养林1333公顷,5年时间共建设功能良好的水源涵养林6665公顷,每年建设的幼林要求连续抚育3年,确保造林成效。水源涵养林要以地带性阔叶树为主导树种,实行多树种混交,改善水

源林树种结构,森林群落具有生长稳定、层次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特点。建设范围:全市中小型水库、石马河流域两岸集雨范围内的林地。建设内容:现有水源涵养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等级仍然不高,虽已达到生态市一、二类林80%以上标准,但还需加快水库周边水源林林分改造,继续提高林分质量、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防护功能。各镇街应根据属地森林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封育、补植、套种改造等方式,尽快完成辖区范围内水源涵养林年度建设任务。建立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减少区内人为活动,通过林业措施保护植被,保障水源地的安全。

东莞市“十二五”水源涵养林建设规划一览表(表2)

2)农田林网建设。全市有30%以上国土面积是由冲积平原组成的水网地带,尤其本市的西北部,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为改善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规划在田园耕作区中的道路、涌渠、江河岸边建设田园防护林带林网,在珠江、东江及市域河流两岸营造防护林带,提高江河两岸绿化水平,提高防护功能和美化田园风光。规划目标:

在西北部水网平原地区建设农田防

护林带,林带单边两行,宽度2.5米,每年建设50公里(以28.6亩/公里计算,折合面积96公顷),建设总长度250公里,建设总面积480公顷。通过农田林网建设,形成平原地区生态防护屏障,保障平原水网区生态安全。重点抓好江河两岸、涌渠(基塘)两边、机耕道两旁林带建设,形成景观多样、类型齐全的农田林网,保证农田林网绿化率在98%以上。建设范围:东莞西北部的农田林网区,包括沙田、望牛墩、麻涌、道滘、洪梅、中堂、高埗、石碣等镇和部分有建设任务的长安、虎门镇。建设内容:农田林网区大部分由江河、涌渠、道路、基塘林网组成,根据其不同特点,建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林带模式。近城镇地段以美化、景观为主,选用滨水景观植物,如落羽杉、池杉、水松、水翁、蒲葵等。沿江防护林既要考虑景观,又要考虑物种恢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功能,以营造阔叶混交林为主,使农田林网成为滨水地区鸟类的栖息地。田园耕作区的机耕道两旁营造落羽杉、落羽松、水松等冠幅不大而又高大挺拔的乔木树种,减少因遮蔽效应对农作物的影响。

(3)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用3至5年时间完成143.6公顷林相改造任务,2010年完成了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工程第一期工程(面积36.65公顷),剩余任务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而定。该项目将公园内森林分为5个景观功能区,分别是五彩景观林区、常绿景观林区、红花景观林区、果树景观林区和森林科普园区,规划面积分别为75.9公顷、60.61公顷、27.47公顷、

6.72公顷和13.79公顷,以种植乡土阔叶树种为主,5年内初步形成

混交林体系,30年内接近自然森林群落。森林公园绿道网建设规划:计划于2011年完成大岭山森林公园3.7公里的支线绿道建设,路面为新建路面设计,标准段宽2.24米,局部路段加宽至4.24米,路面为彩色水泥混凝土。在现有绿化基础上保留并加种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乔木作为上层,调整现有中层小乔木,统一配置观花赏叶的特色灌木、草本作为下层,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四季有色的绿化效果。在完善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森林公园段配套建设、管理维护、功能开发等任务的基础上,从2011年至2014年,用4年时间,建成途经大岭山和大屏嶂森林公园的市级绿道约63.6公里,其中城市绿道44.3公里、社区绿道19.3公里,进一步优化线网布局结构,减少枝状线路,尽量成网成环。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对已开放的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和银瓶山(谢岗片、清溪片)等4大森林公园重点完善配套设施,启动凤岗南门山、清溪山水天地、黄江清泉、黄江黄牛埔、凤岗碧湖、寮步佛灵湖等森林公园建设,对大朗凤山万亩森林公园和中子科学城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到2015年,争取完善、开放各市级森林公园,满足市民对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建设范围为东莞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东莞马山自然保护区、东莞市自然生态保护区、东莞市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和东莞灯心塘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根据《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银瓶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林业系统21个市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本规划侧重点放在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生物(生境)廊道布局合理、

类型齐全、设施先进、建设规范、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使市内所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典型生态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保护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社区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全市自然保护区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轨道。

(4)珍贵树种建设。通过适度发展种植珍贵树种,改善树种结构,增加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森林景观,提高森林生态等级,进一步增加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缓解珍贵用材供需矛盾,满足社会对高档木材需要,促进林业产业发展。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现有资源和后备资源短缺的珍贵阔叶用材树种,如土沉香、格木、红锥、降香黄檀、楠木等,以东莞珍贵阔叶用材树种试验基地的造林技术成果为基础,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每年营造珍贵树种100公顷,5年共营造500公顷。

2、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1)林地保护。林地保护规划:积极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促进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林地转非。“十二五”期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控制在60400公顷以内,“十二五”期间林地转非林地指标每年控制在200公顷以下;四旁有林地面积到2015年达到35840公顷,远景规划到2020年达到39800公顷;森林覆盖率到2015年达到37.5%,远景规划2020年达到38.3%;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每年森林、林木采伐量控制在1万立

方米以内,期内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率达4%以上,期内消灭林中空地。封山育林工程:根据《东莞市封山育林规划设计方案》,继续做好20.5万亩封山育林区各项设施建设,更新、补充、完善封山育林警示牌和铁丝网,落实68名专职护林员工资待遇,并对68名专职护林员每年进行1次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继续做好封山育林宣传,推动广大群众护绿、爱绿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保护我市森林资源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2)林木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设立保护机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健全档案,明晰挂牌;加强监测,管护到位;加强执法力度,有效保护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率98%以上,年死亡率控制在0.2‰以下。长生树普查建档:从2010年4月至2011年,全面完成全市范围内长生树普查建档工作,并制定有关保护办法,保护绿化成果。长生树的保护措施,参照古树名木保护实施办法,由各地制定相关措施,加强保护。

(3)森林防火安全体系。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继续完善我市生物防火林带网络建设,对防火林带密度偏低的镇街加强林带营造;对林区面积超过3000公顷的镇街继续营造林带,增加林带密度;在果园、田缘、山脚、路旁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新造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生产、生活用火引燃森林;加强抚育受天气、虫害以及地壤条件影响生长而尚未成林的幼林带和2006年以前种植的部分老防火林带。全市需新造生物防火林带92公里(林带建设宽度14米,规划林带建设面

积128.8公顷),抚育生长缓慢的幼林带和部分老防火林带419.69公里。森林消防系统建设:在森林公园主景区、自然保护区等集中连片200公顷以上的林区,选择离天然水源近且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根据地形条件,建设45个可蓄水100-4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总蓄水量约达3760立方米),条件合适的地方铺设地下供水管道14公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方针,建立生态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和预报预测制度,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防火体系建设区域主要为东部的山地森林生态区和中部森林公园面积较大,与外市、县接壤较多的山头地块,以及全市森林综合火险三级区。通过加强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林火监测系统、国家级森林扑火物资储备库、林区通信网络建设、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确保每年的森林火灾受害率在0.4‰以下,每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小于20公顷,保证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东莞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一览表(表3)

东莞市森林消防系统建设一览表(表4)

东莞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内容(表5)

(4)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建立森林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预防与控制由被动消极的救灾型转向主动、积极的预防型;由治标型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转变;从单一的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向综合的营林措施和生态控制防治为主转变,实行无公害防治,减少对森林环境的损害。具体做好以下六项工作:一是对外来物种的引进、种苗调拨运输进行严格的检疫,加强有害生物来源监控,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物种进入我市,保证森林资源具备健康的生长环境;二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队伍建设,充实防治力量;三是完善市级植物检疫机构,加强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的合作,加大对种子、苗木、花卉、木材、果品的检疫检查,共同把好植物检疫关;四是建立有效的有害生物监测机制,提高对有害生物的快速反应能力;五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实施生物防治、以虫治虫,少用化学防治,避免污染森林和水源;六是营造地带性阔叶混交林,增强森林自身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十二五”期末,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主要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达100%,监测准确率达90%以上。

3、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森林公园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林业建设的开展,特别是“3S”技术在林业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项目以2011年SPOT影像作为信息源,对SPOT影像进行分类解译,准确获取最新的森林资源数据,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建立东莞市森林公园资源信息数据库,并以ArcGIS 9.2为平台,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园内森林资源信息的动态管理、三维立体显示等功能,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2)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台站建设。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多样性,短期研究难以揭示森林内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因此必须对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研究。根据我市南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及生态公益林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规划建立不同生态区类型的6个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站和近100个监测副点,形成覆盖全市的森林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发布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建成较完善的城市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平台,全面提升野外实验观测试验点研究能力。另外,与森林公园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相结合,将监测数据实时导入管理平台,构建1个实时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平台,同时利用遥感影像,快速获得森林植被的生长情况,作为监测平台的有效补充。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台站建设,逐步构建全市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与研究体系,转变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及时掌握和评价森林生态状况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

为我市林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我市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林业碳汇造林技术及示范推广工程。依靠我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碳汇技术研究的项目成果,采用黄桐、山杜英、土沉香、樟树等40多个乡土阔叶树种,结合不同程度的疏伐措施,在残次荔枝林和马占相思林内开展林分改造以及在疏林地上进行多树种、高密度的造林,以实现对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地社区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等产生积极影响。从2012年起,每年实施以积累碳汇为目的林分改造100公顷,到2015年,达到400公顷。

(4)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市林业种苗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东莞珍贵树种和主要造林树种的遗传资源保存林、种子园、采穗圃。加强林木良种基础建设,建立起林木良种的科研、推广和生产体系;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强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木种苗科技含量。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改扩建良种繁育中心1个,面积0.67公顷;良种基地5处,每处2公顷;采种基地15处,每处3.33公顷;建立6个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每个4公顷。与现已建成的省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市林业种苗中心构成基本完善的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建设1个市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室,实行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开展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木种苗科技含量。木荷、樟树、黎蒴、格木、润楠、

红锥、枫香等主要造林树种基地供种率达60%以上,良种使用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种苗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品种化,苗木生产基地化、良种化、效益化。

(5)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十二五”期间,建立多层次人才梯级结构,选拔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强化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稳定的林业科技队伍和实施林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方式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各层次人员的整体科技文化和技术素质。通过实施林业科技人才计划,遴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予以重点培养,力争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3名在广东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培养5名在林业科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培养30名以上从事林业科学研究、示范推广、林业标准化和科学普及工作的林业专业人才,培养50名以上林业专业熟练技术工人。

4、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继续开展“建设林业生态文明村”创建行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环村风水林带,营造村中绿景,推动单位园林化,落实环境死角、空闲地绿化;在丘陵、山区构建生态林、景观林、园林三林共建的城乡森林体系;在水乡、平原打造林网、

水网、路网三网融合的宜居村庄;加强机构建设,健全管护队伍;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护绿意识;绿化树木挂牌建档。

(2)生态旅游建设。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突出生态功能、森林景观特色和人文关怀进行生态旅游建设,让林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森林资源保持原始风貌,让游客体验自然气息。“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内,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免费开放”的原则,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科普教育场所,力争日均接待游客提高到4.5万人次。在园区内建设简单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登山、游览线路设计尽量避免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规划以自然、文化知识普及和教育为主题的游憩项目,实现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科教功能;完善森林旅游解说系统,编写解说词、培训解说员,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对森林生态旅游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提升森林生态旅游建设的影响力。

(3)全民义务植树。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拓展义务植树形式,推动适龄公民自觉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提升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提高直接参与植树和管护的人数。

(4)绿化评比。通过评比表彰,推动城乡园林绿化建设进程,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每年增加“园林式单位”20个以上,“绿化模范村(社区)”3个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共创建“园林式单

位”835个,“绿化模范村(社区)”58个,城乡绿化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四、中长期(2015-2020年)建设主要目标和任务纲要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基础上,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稳步发展,形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全市林地面积不少于59750公顷,生态公益林不少于2548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3%,具体量化指标为林业用地中的有林地58384.7公顷。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林工程、生物防火林带营建工程、珍贵树种建设工程等,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主体功能,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发展,构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低碳节约型的文明城市。

(二)主要任务

巩固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体系建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显著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积极争取项目,加大低效林分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质量,进一步发展、扶持、壮大乡土阔叶树和珍贵树种种植,科学规划,高效实施;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探险等特色森林旅游业,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三)展望2020年主要指标

五、保障措施

(一)继续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部门协作

森林生态保育、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是建设生态东莞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和领导要从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林业。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和重点绿化工程

领导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认真检查考核,建立奖惩机制。生态建

设、森林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林业、发改、农业、水务、环保、旅游、交通、科技等部门关系密切,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为发展出谋献策,通力推进。

(二)不断深化宣教策划,提高林业社会地位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全社会办林业的重要性,拟定宣传计划,增加宣传投入,广泛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林业建设。要注重林业科普教育,不断创新宣教模式,充实内容,逐步普及林业基本知识,传授林业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推广和应用,形成全社会关注林业、关心生态建设、服务林业工作、贡献林业事业的新局面。

(三)明晰林业政策法规,完善林业法规体系

认真宣传、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围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结合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的难点问题,逐步健全政策措施体系。强化生态建设执法监督,加强执法检查,抓好政策落实。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提升执法权威,维护林业生产秩序。坚持机关干部学法制度,每年定期举办林业法制培训,提高干部执法水平。

(四)加大林业扶持力度,做好生态效益补偿

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扶持措施,把林分改造、封山育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森林公园建设、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防灾减灾的日常经费,以及生态建设资金、林业科技发展资金、林木良种选育资金作为林业公共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为促进公益林建设、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省财政给予每亩生态公益林14元的补偿,市财政每年拨出同等数量的资金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进行补偿,并争取到规划期末省、市两级补偿达540元/公顷(即36元/亩),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林业高效发展

必须把发展城市林业科学技术放在城市林业系统工程的优先地位加快发展,使科技尽快在我市城市林业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提高林业科技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加强标准、质量和专利工作,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提高林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严格执行林业标准和技术规程,有效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活动。

(六)实施人才强林战略,提高科技队伍素质

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引进、培养和造就林业发展所必须的各类人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及时把德才兼备的人员选拔到重要岗位;加大优秀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科技新秀,使我市在广东林业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紧紧围绕林业生产实际,重点加强基层林业科技骨干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充实基层林业技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解决林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使用、竞争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林业科技人才政策,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各类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七)完善森林公园建设,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保障林业事业的长期健康稳定。鼓励有条件的镇街赎买林地开发中小型森林公园,满足更多人对绿色休闲的需求;鼓励已成规模的森林公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旅游服务,推动森林旅游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关内容

  • 东莞农业信息网
  • 在线要闻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到市农业局调研工作,特别是扶贫专项资金利用的情况汇报,详细了解 近两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情况.随后,冷晓明一行前 往丽海产业园区.永晋灯饰有限公司等进行视察,了解 产业园区各项工程进展和企业发展情况. 据悉,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对全市11个欠发达 镇扶持每年每镇1亿元 ...

  • 保护湿地 留住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 刚刚入冬,北京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就迎来了首批迁徙候鸟.据保护区监测,这批候鸟种类有70多种,数量达到上万只. 冬日虽然萧瑟,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水面上海鸥.银鸥.绿头鸭成群结队.嬉戏打闹,天空中灰鹤.天鹅.赤膀鸭悠然飞翔.野鸭湖湿地自然保 ...

  • 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
  • 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观光农业逐渐兴起.分析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原则,以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的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具体规划设计,以期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园区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观光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深圳光明农科大观园 中图分类号tu984.18 ...

  • 广东省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附项目)
  • :日前,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获悉,<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已经印发.规划提出,深入推进燃煤电厂升级改造,完成77台(3910.2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的改造任务.推进不能稳定达标的在用锅炉开展烟气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改造.钢铁烧结机升级改造除尘设施并逐步取消旁路,综合脱硫效 ...

  •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 02洛阳· 要闻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环境更美好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 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生态成 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一方 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在我市嵩县. 关键. 为洛阳转型跨越的底色. 面,要切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栾川等南部山区,越来越多的群众依托在 ...

  • 绿地系统规划
  • 华南农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论文 <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论文 东莞生态园规划分析 班 级: 14本科 学 号: 30号 姓 名: 胡德鹏 教 学 点: 农科 完成时间:2016年6月30日 摘要 简介 总则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区位图与中心区结构图 协调区用地规划与系统图 土地利用现状 ...

  • 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东莞分厅大朗镇办事站 信息公开
  •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的意见>.<关于加强"三旧"改造常态化全流程管理的通知>,科学.有序地指导大朗镇的"三旧"改造工作,充分发挥&q ...

  • 贾寨镇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 贾寨镇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贾寨镇人民政府 二○一六年三月 贾寨镇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贾寨镇位于茌平县西部,区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耕地5.6万亩,人口3万. "十三五&quo ...

  • 1农业农村支持保护体系
  • 1农业农村支持保护体系: 涉农投入. 2010保证土地出让金.新增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收益按照规定的比例和用途用于农业.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和投资项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2011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