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大新中心学校八(三)班暑期调查小组

2014.9.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赵佳倩 赵佳乐 郭婉玉 李琦

时间:2014.7—2014.9

地点:大新中心学校教学所辖区域—张楼村

指导老师:张玉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以太和县大新镇张楼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张楼村是典型的一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采访的方法对村庄的几位老人进行了调查。经过这次调查,旨在了解一下张楼村留守老人的一些情况,并想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留守老人面对的一些问题

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寂寞生活。

2、 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不佳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 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得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料资源的获得上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和邻居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

调查认为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 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 又要承担照看孙辈的重任中青年一代作为主要农业劳动生产力, 其外流会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从而在一些有大量外出人口的农村地区,主要农业生产者的角色实际上由过去的中青年男性转变为老人和妇女。对于年老体衰的老人来说, 承担沉重的农业劳动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 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 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3 代的“隔代教育”,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又不懂得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的尺度难以掌握, 于是形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双重困难。

3、 心理需求及精神慰藉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 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年人大多是“蹲

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2、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有53%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

3、情感生活令人堪忧。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长时间不回家,平时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很少与父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

4、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但却能屡屡得逞。

三、 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困难的原因

1、 农村的社会福利与养老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仅包括制度方面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2、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束缚

首先,受城乡二元就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稳定的工作,失业后在城市里享受不到社会支持。所以,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面临着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自身可能在城市里就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很难在这样一片陌生地去尽己之孝道。其次,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的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却与农民工无缘,他们只能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来支付各种费用,这必然会加大他们的生活负担。最后,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土地得以较好地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作为缺少知识和文化的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若在城市则必将被社会所遗忘。

四、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弱势群体养老问题,我们建议:

1、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如由政府安排适当经费,村委会提供闲置场所,成立农村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组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可以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开展文体活动、帮种田地等。

2、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桥梁”。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大力表彰。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

3、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诸如理发、打扫卫生、房屋修缮、交水电费等日常服务,由社区组织自愿者服务队,帮助老人服务,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4、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凤还巢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在国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外,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如医疗部门增设老人治疗窗口、政府出面、民政拿钱,提高60岁以上老人报销比例,建立健全老人医疗档案,对慢性病坚持上门服务等。从而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大新中心学校八(三)班暑期调查小组

2014.9.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赵佳倩 赵佳乐 郭婉玉 李琦

时间:2014.7—2014.9

地点:大新中心学校教学所辖区域—张楼村

指导老师:张玉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以太和县大新镇张楼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张楼村是典型的一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采访的方法对村庄的几位老人进行了调查。经过这次调查,旨在了解一下张楼村留守老人的一些情况,并想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留守老人面对的一些问题

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寂寞生活。

2、 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不佳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 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得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料资源的获得上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和邻居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

调查认为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 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 又要承担照看孙辈的重任中青年一代作为主要农业劳动生产力, 其外流会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从而在一些有大量外出人口的农村地区,主要农业生产者的角色实际上由过去的中青年男性转变为老人和妇女。对于年老体衰的老人来说, 承担沉重的农业劳动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 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 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3 代的“隔代教育”,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又不懂得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的尺度难以掌握, 于是形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双重困难。

3、 心理需求及精神慰藉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 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年人大多是“蹲

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2、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有53%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

3、情感生活令人堪忧。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长时间不回家,平时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很少与父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

4、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但却能屡屡得逞。

三、 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困难的原因

1、 农村的社会福利与养老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仅包括制度方面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2、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束缚

首先,受城乡二元就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稳定的工作,失业后在城市里享受不到社会支持。所以,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面临着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自身可能在城市里就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很难在这样一片陌生地去尽己之孝道。其次,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的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却与农民工无缘,他们只能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来支付各种费用,这必然会加大他们的生活负担。最后,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土地得以较好地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作为缺少知识和文化的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若在城市则必将被社会所遗忘。

四、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弱势群体养老问题,我们建议:

1、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如由政府安排适当经费,村委会提供闲置场所,成立农村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组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可以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开展文体活动、帮种田地等。

2、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桥梁”。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大力表彰。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

3、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诸如理发、打扫卫生、房屋修缮、交水电费等日常服务,由社区组织自愿者服务队,帮助老人服务,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4、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凤还巢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在国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外,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如医疗部门增设老人治疗窗口、政府出面、民政拿钱,提高60岁以上老人报销比例,建立健全老人医疗档案,对慢性病坚持上门服务等。从而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相关内容

  •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思考
  •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思考 2009-07-13 20:31:12| 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作者: 张 勇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迁移,而农村老年人则由于生活习惯.传统的乡土观念等主.客观原因选择留在了农村.这将使城市的老龄化压力减弱,而使农村老龄化速度 ...

  • 崇明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 崇明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由于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崇明的开发相对较晚,经济基础不够发达,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进入上海市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老年人则由于生活习惯.传统的乡土观念等主.客观原因选择留在崇明,使崇明老龄化速度加剧.这样,便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崇明留守老人的养 ...

  • 关于关注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提案
  • 关于关注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77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关注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 ...

  • 关于农民工外出打工问题的调查报告终版1
  • *****大学 2012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 调 查 报 告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关于农民外出打工问题的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主题: 调查人员: 调查报告 2012年7月10日-2012年7月24日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观庙乡 **乡民政所 ...

  •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是: * A.男B.女 2.您的年龄段是 * A.10-30岁B.31-60岁C.61岁以上 二.社会人士对留守老人了解程度及其原因 1. 您了解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的存在吗? * A .很了解B. 比较了解C. 了解一点D. 不了解*此题设置 ...

  •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011年9月 调查对象:农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 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妻子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 ...

  •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目的及意义
  •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剖析 --基于对湖北省罗田县的调查研究 调研目的及意义 (一) 活动目的 1. 调研配合"三下乡"活动队伍的其他版块,更有针对性.更为具体化地开展调研 活动,促进此次活动主题的深化,进而更好的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此次对 ...

  • 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问题
  • 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问题 2011年10月20日18:58腾讯·大渝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一些农村出现了很多的留守老人.据全国老龄办去年公布的调查结果,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

  • 关于走访农村的社会调研报告
  • 大学生关于走访农村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2月5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平安村 调查对象: 老人.青年 调查方法:走访.查资料 摘要:本文围绕最根本的"三农"问题开始,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与劳累.为了更加的了解农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