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pdf

疟原虫

概述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1

概述

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v)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疟疾的流行分布

在我国引起疟疾发病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而卵形疟原虫罕见。

2

一、形态

1.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核呈紫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呈棕黄色。

3.疟原虫在红细胞

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在红细胞内期发育的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未成熟、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3

一、形态

(一)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发育各期形态特点

1. 滋养体(trophozoite)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较少呈环状,蓝色,中间为大空泡;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呈红色,颇似戒指的红宝石。

4

一、形态

晚期滋养体

1.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有空泡,出现疟色素

(malarialpigment)

2.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出现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点

(Schüffner’sdots)。

5

一、形态

2. 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胞质尚未分裂

2~12 细胞核

受染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形态不规则

6

一、形态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虫体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疟色素集中成堆

7

一、形态

3. 配子体

(gametocyte)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后,部分

裂殖子不再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

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

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

8

一、形态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9

一、形态

(二)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发育各期形态特点

1. 滋养体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10

一、形态

1. 滋养体

晚期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11

一、形态

2. 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核分裂为多个胞质随核的分裂渐呈圆形

大量疟色素集中

12

一、形态

2. 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13

一、形态

3. 配子体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14

一、形态

3. 配子体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15

一、形态

两种疟原虫红细胞内各期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

环形体

较大,占RBC直径1/3,核1个

恶性疟原虫

小,占RBC直径1/5,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虫体在RBC中罕见伪足,空泡不明显

晚期滋养体不规则,有伪足、空泡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有12~24个裂殖子,成熟裂殖体有8~36个裂殖子,排列不规则排列不规则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位于中央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居中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点

雄配子体雌配子体

红细胞变化胀大,褪色,薛氏点

16

二、生活史

疟原虫生活史图

17

二、生活史

4种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1.在人体内发育

•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红内期)2.在蚊体内发育

•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

18

二、生活史

1

红细胞外期

•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红外期—肝细胞内裂殖体

19

二、生活史

2

红细胞内期

•••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

基本过程:环状体→晚期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裂殖子→健康红细胞,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

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代;三日疟72小时/代;恶性疟36~48小时/代

20

二、生活史

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雌性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仅雌、雄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雄配子体形成雄配子(male gamete)或称小配子

(microgamete)。雄配子体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外伸出4~8条细丝,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出丝现象,即雄配子形成。•雌配子体逸出红细胞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雌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大配子。

•雄配子钻入雌配子内,形成合子。

21

二、生活史

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卵囊)

•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oocyst),卵囊也称囊合子。

•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

•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

22

二、生活史

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子孢子形成)

•10~15)µm×1µm

23呈梭形,(主动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随血淋巴钻入蚊体组织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

二、生活史

4雌性按蚊-终宿主-虫媒

•蚊唾液腺内含有疟原

虫子孢子

•当雌蚊刺吸人血时,

可随唾液进入人体

雌性按蚊饱餐人血

24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1. 感染阶段子孢子

2.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3. 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

4. 人体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5. 两个宿主

•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裂体生殖)

•蚊:终宿主—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6.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25

三、致病

1.典型疟疾发作

潜伏性:

疟原虫入侵人体后,需要完成肝细胞内发育后进入红细胞,进一步在红细胞内完成几代发育,虫体增殖到一定数量,才会引起临床发作,这一阶段就称为潜伏期

恶性疟原虫的潜伏期7~27 天,间日疟原虫短潜伏期11~25 天,长则可达6~12 个月,甚至更长。

若初次入侵虫体数量多,潜伏期相应缩短,人体免疫力强者,潜伏期可相应略长。

经输血感染者,潜伏期常较短,原因在于虫体跳过了肝细胞期的发育,直接进入红细胞内发育。

26

三、致病

1.典型疟疾发作

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寒战:全身颤抖、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

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觉暖。事实上,在寒战初期,患者的体温已经开始升高,寒战期间

还在升高之中。(1~2天)

高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4~6小时)

出汗退热: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

27

三、致病

原因

•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疟原虫代谢产物(外源性热原质)

•裂殖子、残余和变性血约蛋白、红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吞食,产生内源性热原质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非典型发作:混合感染;同种不同批感染

28

三、致病

2.再燃与复发

(1)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recrudescence)。

(2)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relapse)。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都不引起复发,只有再燃;而间日疟和卵形疟则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29

三、致病

3.贫血

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贫血原因: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2)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

(3)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 红细胞自身抗体)

(4)骨髓造血受抑制

30

三、致病

4.脾肿大

(1)初期仅表现为脾充血和细胞增生,经治疗

可恢复。

(2)慢性患者表现为脾包膜增厚,组织纤维化,

质地变硬,虽经积极治疗仍不能恢复正常。

恶性疟病人(巨脾)

(1)脾肿大、硬化:脾切面颜色

变深;大可达脐下;重量可达

500~1000g;

(2)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

厚而变硬。31恶性疟病人脾脏

三、致病

5.凶险型疟疾

•WHO定义:患者血液中查到疟原虫且具备以下表现之一者:超高原虫血症;持续6小时以上昏迷或意识障碍;严重贫血(血红蛋白

•脑型疟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错乱、高热、昏睡或昏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

•脑型疟机制:红细胞内虫体的寄生导致脑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等,特别是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出现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毛细血管被红细胞所充塞,从而更容易出现脑部微血管的阻塞和炎症。

32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血涂片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后光镜检查疟原虫。

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的红细胞滞留在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时间太长原虫数

33量会下降。

四、实验诊断

主要诊断方法——外周血涂片检查

厚血膜涂片:

疟原虫变形,且红细胞已溶,鉴

别有困难,但虫体集中,易发现。

薄血膜涂片:

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

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

少易漏检。34

四、实验诊断

2免疫学诊断

1.循环抗原检测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短期内即行消失。

2.循环抗体检测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原虫血症后1周可查出抗体,故早期无诊断价值。

35

四、实验诊断

3分子生物学技术

疟原虫DNA扩增和特异性探针杂交等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36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1年统计,目前全球有

99个国家流行疟疾,约33

亿人受威胁,每年约有2亿

病例,近70万人死亡,其

中80 %以上的病例发生在

非洲。疟疾流行区域

371.流行地区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

2.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传播媒介:按蚊(雌)

易感人群:⑴大多数人对疟原虫先天易感,仅少数人由于特殊的遗传基因而先天对疟原虫不易感,如Duffy 血型阴性者等。⑵带虫免疫,即只有在体内仍然存在少量虫体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并且只能对同种虫体的再感染有抵抗,一旦体内残余虫体被彻底清除,这种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消失。38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

3.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介种类等。

社会因素:经济、卫生条件。和媒

39

五、流行与防治

预防措施

1.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2. 蚊媒防制

改善环境卫生、排除积水、用杀蚊剂灭蚊、积极采用防蚊叮措施(如避免暴露皮肤、涂抹防蚊剂、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等)。

3.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初次进入疫区者要提前进行预防性服药;加强疫苗研究。40

五、流行与防治

预防措施

疟疾疫苗研究:

疫苗被认为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疟疾疫苗研究也从多方面进行努力,随取得一定进展,然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

WHO 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10 月,全球有20 余个疟疾疫苗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比尔和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代号为RTS,S/AS01 疫苗研究项目已进入临床3 期试验,这是目前进展最快的疟疾疫苗研究。

41

五、流行与防治预防措施

临床后期开发中的主要疟疾疫苗

42

五、流行与防治

治疗药物

•杀灭红外期裂子体及休眠子的抗复发药:如伯氨喹;

•杀灭红细内期裂体增殖的抗临床发作药:如氯喹、青蒿素;•杀灭子孢子抑制蚊体内孢子增殖的药:如乙胺嘧啶。•对现症患者的治疗:间日疟原虫感染可用氯喹加伯氨喹;恶性疟原虫感染可单服氯喹。

43

五、流行与防治

治疗药物

青蒿素,又名黄花蒿素,是由菊科植物黄花蒿所提炼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

1969年-1972年间,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44

疟原虫

概述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1

概述

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v)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疟疾的流行分布

在我国引起疟疾发病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而卵形疟原虫罕见。

2

一、形态

1.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核呈紫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呈棕黄色。

3.疟原虫在红细胞

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在红细胞内期发育的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未成熟、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3

一、形态

(一)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发育各期形态特点

1. 滋养体(trophozoite)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较少呈环状,蓝色,中间为大空泡;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呈红色,颇似戒指的红宝石。

4

一、形态

晚期滋养体

1.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有空泡,出现疟色素

(malarialpigment)

2.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出现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点

(Schüffner’sdots)。

5

一、形态

2. 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胞质尚未分裂

2~12 细胞核

受染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形态不规则

6

一、形态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虫体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疟色素集中成堆

7

一、形态

3. 配子体

(gametocyte)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后,部分

裂殖子不再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

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

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

8

一、形态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9

一、形态

(二)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发育各期形态特点

1. 滋养体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10

一、形态

1. 滋养体

晚期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11

一、形态

2. 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核分裂为多个胞质随核的分裂渐呈圆形

大量疟色素集中

12

一、形态

2. 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13

一、形态

3. 配子体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14

一、形态

3. 配子体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15

一、形态

两种疟原虫红细胞内各期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

环形体

较大,占RBC直径1/3,核1个

恶性疟原虫

小,占RBC直径1/5,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虫体在RBC中罕见伪足,空泡不明显

晚期滋养体不规则,有伪足、空泡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有12~24个裂殖子,成熟裂殖体有8~36个裂殖子,排列不规则排列不规则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位于中央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居中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点

雄配子体雌配子体

红细胞变化胀大,褪色,薛氏点

16

二、生活史

疟原虫生活史图

17

二、生活史

4种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1.在人体内发育

•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红内期)2.在蚊体内发育

•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

18

二、生活史

1

红细胞外期

•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红外期—肝细胞内裂殖体

19

二、生活史

2

红细胞内期

•••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

基本过程:环状体→晚期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裂殖子→健康红细胞,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

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代;三日疟72小时/代;恶性疟36~48小时/代

20

二、生活史

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雌性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仅雌、雄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雄配子体形成雄配子(male gamete)或称小配子

(microgamete)。雄配子体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外伸出4~8条细丝,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出丝现象,即雄配子形成。•雌配子体逸出红细胞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雌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大配子。

•雄配子钻入雌配子内,形成合子。

21

二、生活史

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卵囊)

•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oocyst),卵囊也称囊合子。

•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

•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

22

二、生活史

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子孢子形成)

•10~15)µm×1µm

23呈梭形,(主动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随血淋巴钻入蚊体组织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

二、生活史

4雌性按蚊-终宿主-虫媒

•蚊唾液腺内含有疟原

虫子孢子

•当雌蚊刺吸人血时,

可随唾液进入人体

雌性按蚊饱餐人血

24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1. 感染阶段子孢子

2.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3. 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

4. 人体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5. 两个宿主

•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裂体生殖)

•蚊:终宿主—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6.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25

三、致病

1.典型疟疾发作

潜伏性:

疟原虫入侵人体后,需要完成肝细胞内发育后进入红细胞,进一步在红细胞内完成几代发育,虫体增殖到一定数量,才会引起临床发作,这一阶段就称为潜伏期

恶性疟原虫的潜伏期7~27 天,间日疟原虫短潜伏期11~25 天,长则可达6~12 个月,甚至更长。

若初次入侵虫体数量多,潜伏期相应缩短,人体免疫力强者,潜伏期可相应略长。

经输血感染者,潜伏期常较短,原因在于虫体跳过了肝细胞期的发育,直接进入红细胞内发育。

26

三、致病

1.典型疟疾发作

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寒战:全身颤抖、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

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觉暖。事实上,在寒战初期,患者的体温已经开始升高,寒战期间

还在升高之中。(1~2天)

高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4~6小时)

出汗退热: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

27

三、致病

原因

•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疟原虫代谢产物(外源性热原质)

•裂殖子、残余和变性血约蛋白、红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吞食,产生内源性热原质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非典型发作:混合感染;同种不同批感染

28

三、致病

2.再燃与复发

(1)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recrudescence)。

(2)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relapse)。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都不引起复发,只有再燃;而间日疟和卵形疟则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29

三、致病

3.贫血

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贫血原因: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2)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

(3)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 红细胞自身抗体)

(4)骨髓造血受抑制

30

三、致病

4.脾肿大

(1)初期仅表现为脾充血和细胞增生,经治疗

可恢复。

(2)慢性患者表现为脾包膜增厚,组织纤维化,

质地变硬,虽经积极治疗仍不能恢复正常。

恶性疟病人(巨脾)

(1)脾肿大、硬化:脾切面颜色

变深;大可达脐下;重量可达

500~1000g;

(2)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

厚而变硬。31恶性疟病人脾脏

三、致病

5.凶险型疟疾

•WHO定义:患者血液中查到疟原虫且具备以下表现之一者:超高原虫血症;持续6小时以上昏迷或意识障碍;严重贫血(血红蛋白

•脑型疟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错乱、高热、昏睡或昏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

•脑型疟机制:红细胞内虫体的寄生导致脑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等,特别是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出现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能力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毛细血管被红细胞所充塞,从而更容易出现脑部微血管的阻塞和炎症。

32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血涂片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后光镜检查疟原虫。

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的红细胞滞留在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时间太长原虫数

33量会下降。

四、实验诊断

主要诊断方法——外周血涂片检查

厚血膜涂片:

疟原虫变形,且红细胞已溶,鉴

别有困难,但虫体集中,易发现。

薄血膜涂片:

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

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

少易漏检。34

四、实验诊断

2免疫学诊断

1.循环抗原检测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短期内即行消失。

2.循环抗体检测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原虫血症后1周可查出抗体,故早期无诊断价值。

35

四、实验诊断

3分子生物学技术

疟原虫DNA扩增和特异性探针杂交等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36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1年统计,目前全球有

99个国家流行疟疾,约33

亿人受威胁,每年约有2亿

病例,近70万人死亡,其

中80 %以上的病例发生在

非洲。疟疾流行区域

371.流行地区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

2.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传播媒介:按蚊(雌)

易感人群:⑴大多数人对疟原虫先天易感,仅少数人由于特殊的遗传基因而先天对疟原虫不易感,如Duffy 血型阴性者等。⑵带虫免疫,即只有在体内仍然存在少量虫体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并且只能对同种虫体的再感染有抵抗,一旦体内残余虫体被彻底清除,这种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消失。38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

3.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介种类等。

社会因素:经济、卫生条件。和媒

39

五、流行与防治

预防措施

1.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2. 蚊媒防制

改善环境卫生、排除积水、用杀蚊剂灭蚊、积极采用防蚊叮措施(如避免暴露皮肤、涂抹防蚊剂、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等)。

3.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初次进入疫区者要提前进行预防性服药;加强疫苗研究。40

五、流行与防治

预防措施

疟疾疫苗研究:

疫苗被认为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疟疾疫苗研究也从多方面进行努力,随取得一定进展,然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

WHO 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10 月,全球有20 余个疟疾疫苗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比尔和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代号为RTS,S/AS01 疫苗研究项目已进入临床3 期试验,这是目前进展最快的疟疾疫苗研究。

41

五、流行与防治预防措施

临床后期开发中的主要疟疾疫苗

42

五、流行与防治

治疗药物

•杀灭红外期裂子体及休眠子的抗复发药:如伯氨喹;

•杀灭红细内期裂体增殖的抗临床发作药:如氯喹、青蒿素;•杀灭子孢子抑制蚊体内孢子增殖的药:如乙胺嘧啶。•对现症患者的治疗:间日疟原虫感染可用氯喹加伯氨喹;恶性疟原虫感染可单服氯喹。

43

五、流行与防治

治疗药物

青蒿素,又名黄花蒿素,是由菊科植物黄花蒿所提炼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

1969年-1972年间,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44


相关内容

  •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 ①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如桡骨缺血伴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症.骨髓浸润性疾病(先天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新生儿风疹等. ②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血小板减少症.肿瘤细胞浸润骨髓.骨髓硬化 ...

  • 肠道寄生虫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1月第27卷第1期J Environ Health, January 2010, Vol.27, No.1 ·87· [综述] 文章编号:1001-5914(2010)01-0087-03 肠道寄生虫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刘雪莹,付彦芬 摘要:肠道寄生虫感染是全球特别是发展 ...

  • 中国肠衣进出口情况
  • 中国肠衣进出口情况 4.1.1 近5 年的出口情况 中国肠衣出口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出口额在3亿美元左右.2002年受欧盟药残检验标准的影响,出口金额略有下降.经过肠衣出口企业的共同努力,2003 年肠衣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 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详见图8). 4.1.2 出口总量和总 ...

  • 疟疾测试题
  • 第二部分 疟疾 (三)试 题 一.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A"涂黑,判 断为错误的请将相应题号的"B"涂黑) 1. 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 2. 能感染人的有 5 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

  •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
  • 疟疾防治知识测试题 姓名 分数 一. 选择题(每题1.5分) 1. "全国疟疾日"是在每年的哪一天?(B ) A 1月3日 B 4月26日 C 6月8日 D 12月8日 2.确诊疟疾的最可靠方法是什么? ( A ) A取血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B根据临床症状 C拍摄X线 D心电图 3 ...

  • 2014年消除疟疾评估临床医生题库
  • 附件1 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考核题库(一) 一.是否题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A.对 B.错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A.对 B.错 3.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 A.对 B.错 4.当发现 ...

  • 青蒿素与疟疾防治
  •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疟疾与人类相伴 青蒿素是与疟疾联系在一起的 ...

  • 疟原虫的自白:天热得疟疾,怪我咯?
  • 疟原虫是疟疾病的罪魁祸首,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通缉"疟原虫,最近我们抓住了一个疟原虫的小头头,今天我们就听听疟原虫小头目自己来陈述一下它的"犯罪"经历,那其他的疟原虫就无处可逃啦! 我是一只小小的疟原虫 我是小小疟原虫,但我不是一条虫,真正的虫子很复杂,我只是 ...

  • 疟疾防治试题库(130题)
  • 疟疾的生活史:2个阶段:人体内发育阶段(无性分裂) 蚊体内阶段(有性生殖) 2个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末宿主--蚊虫 2个时期: 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期) 红细胞内期. 裂体增殖周期: 间日疟.卵形疟48小时: 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 一.是否题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